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

合集下载

浅论邓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为纪念党的十一

浅论邓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为纪念党的十一

问题探讨 二、抓紧时机,用好、用足普惠制第一、充分利用普惠制,在吸引外资上做文章亚洲“四小龙”在70年代经济起飞时,充分利用普惠制是它成功的经验,由于经济实力的提高,它们已不再享受普惠制的优惠,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厂商纷纷把工厂迁移到我国各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享受普惠制待遇。

我们要抓住他们的心态,利用好他们的资金,作到互补互利。

第二、利用普惠制,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提高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程度普惠制方案规定: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必须是本国的完全原产品或是含有进口成份的产品,对于含有进口成份的产品必须经过充分加工,发生实质性变化才能享受普惠制待遇,有些给惠国对于发生实质性变化又规定了百分比标准,进口成份超过这一标准便不能享受普惠制待遇,对于中外合资企业来讲,外商为了使产品享受普惠制,希望使用中国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以便符合百分比标准,这样就提高了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程度。

第三、充分利用普惠制,适当提高产品的出口售价在利用普惠制中,所得到的优惠关税幅度一定要由双方享受,作为出口企业,要适当提高出口商品售价,我们利用普惠制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经济效益。

普惠制是一张“有价证券”,我们的出口企业要抓紧时间,抓住机遇,增强主动性,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毕业”条款,合理地规划出口,避免出口产品提前“毕业”,另外还应注意主动避开“毕业”产品,扩大非“毕业”产品的出口。

以真正用足、用活、用好普惠制。

浅论邓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而作文/于延滨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他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博和契机,形成了对外开放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把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就中国的对外开放问题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之时,认真探讨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思想,对于我们继续搞好对外开放的实践,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小平您好观后感范文

小平您好观后感范文

小平您好观后感范文(一)纪录片《小平您好》以其翔实生动的镜头,使我们对小平同志的一生有了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无论是他统筹帷幄统领全局的气魄还是”三落三起”处变不惊的胆略,以及热爱家庭孩子的细节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后以他巨大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及时提出了改革开放和搞市场经济的思路,带领全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邓小平的一生是坎坷的,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有”三落三起”.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1966年”文革”开始后,邓小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而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起”.1976年,在工作中主张实事求是,反对文化大革命,反对对刘少奇同志的错误批判,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1977年7月中国共产党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起”.每次的”落”都因为他坚持真理,从不向谬误低头;每次的”起”,他都是满腔热情,尽心尽力地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就是这样的一个邓小平,为了真理,一次一次被打倒,又一次一次站起来。

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

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

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

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促进中部崛起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促进中部崛起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 进 中部 地 区崛 起 ” 促 是党 中央 、 国务 院 在新 世 小平 在 听取关 于价 格 和工 资改革 初 步方 案 的汇报 时 纪 、 阶段从 我 国现 代 化 建设 全局 出发 作 出 的一 项 提 出 :沿 海地 区要 加 快 对 外 开放 , 这 个 拥 有 两 亿 新 “ 使 重大 战 略决 策 , 是 国家 “ 也 十一 五” 期 实 施 的 一项 人 口的广大 地 带较 快 地 先 发 展 起来 , 而 带 动 内地 时 从 重大 区域 发展 政 策 , 它涵 盖 山 西、 南 、 北 、 河 湖 湖南 、 更好 地 发展 , 是 一 个 事 关 大 局 的 问 题 。 内地 要 顾 这 江西 、 安徽 六 个 地处 内 陆 的 中部 省 份 。 促 进 中部 崛 全 这个 大局 。反 过来 , 展到 一定 的 时候 , 要求 沿 发 又 起 是 中 国走 向现代 化 的必然选 择 , 有 中部 的崛起 , 没 海 拿 出更 多 力 量 来 帮 助 内地 发 展 , 也 是 个 大 局 。 这
路, 形成 了中部塌陷的现 象。促进 中部崛起 体现 了中国现代化 由局部地 区向全 国整体 的扩展 . 也
体现 了中国现 代化 由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的 回溯 , 还体现 了中国现 代化所要 求的 国 内市场与 国际
市 场 的 对接 。
( 关键词) 中部崛起 , 现代化 , 区域协调发展 ( 中圈分类 号) 41 ( n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4 47( o)4 05 一 3 1 — 152 6o — 0o 0 o o
维普资讯 论探索》06 2o 年第 4 总第 1 期 ) 期( 6 o
促 进 中部 崛起 是 中 国
走 向现 代 化 的 必 然 选 择

邓小平新闻思想概述

邓小平新闻思想概述
报 刊 上 对 安 定 团 结 的必 要 性 进 行 更 多 的 思 想 理 论 上 的 解 释 , 就 是 说 , 大 力 宣 这 要
障现 代化的顺利进行 创造 必须 的和谐环
境。
邓 小平历来 重视加强 党对新 闻工作
的 领 导 。早 在 15 9 0年 5月 1 日 。他 在 6
传社会 主义 的优越性 , 宣传 马克思列 宁主
在 十 一 届 三 中全 会 确 定 把 工 作 中 心 转 移 到 经 济 建 设 上 来 之 后 , 整 个 社 会 主 “
义历史 阶段 的中心 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
当代 中 国 的 根 本 任 务 是 集 中力 量们希望 “
收 集 , 进 行 深 入 的采 访 , 不 是 一 个 人 不 这 民的 合 格 的记 者 和 编 辑 等新 闻 从 业 人 员 的体 现 。 新 闻 事业 是 联 系 党 和人 民的纽 带 , 记 者 等 新 闻从 业 人 员是 这 个 纽 带 上 的关 键 , 他 们 是 否实 事 求 是 ,是 否 理 论联 系 实 际 ,
央 , 才 能 领 导 全体 党 员 和全 国人 民为 实 党
现现代化的伟 大任务而奋斗 。 党员对党 的 决定有 意见 , 可以通过组织提 出 , 通过 但 什么方式 提出 , 在什么范 围内提 出 , 要不 违背党的领导 的原则 。 党报党 刊指 的是党
领 导 的 整个 新 闻事 业 。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进 在 程 中 , 闻 媒体 一 定 要 及 时 、 新 准确 、 面 的 全
建 蓦 O I 蠢 R- D
学子论文选登
小 平新 闻思想概 述
■包时光
【 要】 摘 邓小平的新 闻思想 多是 蕴含 在对党和 国家的形势与任 务等的论述 中。 我们应 该创新 学习方式、 法, 当时的局 势 出发总结邓 小平对新 闻事业在全 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 方 从 建设视 野 中所处的地位、 所起 的作 用、 所发挥的功能和新闻工作 者的队伍 建设 等的论 述 , 创 造性的总结和概 括他 的新闻思想, 学习分析 问题 、 解决 问题的方法, 真正做到用科 学的理论

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设想

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设想

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设想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许多先进人物为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和奋斗,但真正把它提到历史进程的是中国共产党。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1975年,在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后,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仍然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表达了人民群众改变我国落后面貌、建设强大国家的愿望和追求,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时人们对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是不足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通过国民经济翻番地增长,第一步,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表,使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第一次有了清晰而切实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它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找准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和现实基础。

它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第一步目标,既反映了我国国情最大最普遍的实际,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开始的。

然而,中国就是中国,中国只能从这里开始。

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确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步骤不是考虑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开始,我们就有可能重复过去急躁冒进的错误,重现欲速而不达的局面。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一个体现和激发中华民族追赶先进的雄心壮志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关于全局与局部的辩证思想-最新文档资料

邓小平关于全局与局部的辩证思想-最新文档资料

邓小平关于全局与局部的辩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一方面从大局出发,谋略全局,提出了一整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战略和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又照顾局部,支持局部,充分调动地方、基层及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好地处理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从大局出发,谋略全局全局与局部,是反映事物及其过程包含与组合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正确把握全局与局部的辩证法,对于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所谓全局是指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都有其变化发展的全过程。

就是说,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伴有全局性的任务和重大问题。

全局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左右和影响事物整体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抓住了全局,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和关键方面。

因此,我们在分析事物、解决问题时,要胸怀全局,谋略全局,要在大局下行动,从大局出发。

毛泽东指出:“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

”〔1〕他强调:“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

”〔2〕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全局的观点,着眼全局,运筹帷幄,精心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在复杂多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他始终敏锐地把握战略大局,善于在大局上做文章。

他一再强调,全党全国人民要有全局观念,要重视抓具有战略意义的、对全局具有指导作用的任务。

可以说,从大局出发,谋略全局,是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大局出发,谋略全局,首先表现为邓小平在分析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战略与方针政策,提出了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等各个领域围绕现代化进行改革与建设的任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必须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协调起来、互相促进的战略思想。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

·主题宣讲·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蒋文祥《邓小平文选》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我们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解放思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改革一切不适应四化建设的陈规旧制,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这一主题。

下面分三个问题来谈一谈自己学习这个主题的体会。

一、什么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是有一个认识发展过程的。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提出“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3页。

以下只注页码)当时主要谈到一个“结合”问题。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第149页)1980年1月,在《目前形势和任务》一文中,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正在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

”他还进一步指出:“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和民主管理,发展专业化和协作化,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先进技术和中等技术相结合,合理利用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等等。

”(第210—211页)这就对这一道路比较具体化了。

1980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这篇讲话中,更加具体地指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够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符合中国情况的道路。

”(第321页)1982年9月,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完整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小平您好观后感

小平您好观后感

小平您好观后感《小平您好》这部影片展现了一代伟人的真实风貌。

他那运筹帷幄,统领全局的气魄,“三起三落”处变不惊的胆略,以及热爱家庭孩子细节都深深地感动着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小平您好观后感,供大家参阅!小平您好观后感篇1邓小平这位伟人去世的时候,我还是个萌懂的小孩子。

对邓小平的为人,在我的印象里,邓小平是一位慈祥,伟大的开国功臣,知道刘邓大军,知道“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也仅此而已。

看了《小平您好》这部纪录片后,我知道了他的伟大,他的慈祥比我的印象,比我的想象更加的宽广,足以感动整个中华民族。

“小平您好”是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自发打出的口号标语,人民以这样的方式来问候自己的领袖,这还是第一次,这词条已成为人民对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情感怀念。

感情真挚,就像是对亲朋,像是对自己最热爱、最熟悉的家人的问候,真真实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对邓小平同志的由衷祝愿和朴素、深厚的爱戴之情,对我们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无比热爱和崇敬。

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是有巨大贡献的,“三落三起”是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才能;急流勇退,将建设交给敢干改革的年轻领导人,是他心怀大局的胸襟与气度;而论及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感情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感情,他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我的人民”,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让人不得不为邓小平同志深深地鞠上一躬。

在毛泽东的眼里,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在苏联访问的时候,毛泽东专门给赫鲁晓夫介绍说:“你看到那边的那个小个子吗?他非常聪明,有远大的前程。

”在许多场合,毛泽东都刻意的把邓小平介绍给大家,可见邓小平真的是个难得的人才。

走在历史前面的邓小平,一向拥有少说多做,实在质朴的鲜明个性。

孩子们曾经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的回答是三个字跟着走;问他在太行山里打日本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事,他的回答是二个字吃苦;谈起他和刘伯承领导的第二野战军的历史,他的评价也是二个字合格;说起他第三次被打倒后的感受,他的回答也是二个字忍耐,这就是邓小平的风格,一种简练务实的风格。

毛概复习题(1)

毛概复习题(1)

毛概复习题(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2.中国共产党全党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是在()后。

B、遵义会议后3.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是在()。

B、抗日战争时期4.做出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决议的会议是()。

B、十一届六中全会6.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是()。

D、十五大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C、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9.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0.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

D、十届四次人大会议《纲要》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主要是反对()。

A、教条主义2.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

B、提出解放思想3.思想路线又称为()。

D、认识路线4.毛泽东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的概念,是在()。

B、1929年5.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界定的文章是()。

D、《改造我们的学习》8.在四个创新中,处于前提基础的是()。

A、理论创新9.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事物发展的()。

D、客观规律性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单选题3.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C.农民阶级5.毛泽东批评“城市中心论”,首次明确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文章是()。

B.《星星之火、可以僚原》6.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

C.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7.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规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的政策是()。

D.保护9.下列事件既具有民主革命性质,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10.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是在()。

A.中共四大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选题1.我国建国初期属于()C.新民主主义社会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C.半社会主义性质5.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共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政策是()。

观看小平你好记录电影观后感5篇

观看小平你好记录电影观后感5篇

观看小平你好记录电影观后感5篇观看小平你好记录电影观后感1______是是社会主义改革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他引导我们改革开放,引导整个国家走向富强.他是时代的伟人,革命的先驱.《小平您好》这部影片展现了一代伟人的真实风貌.他那运筹帷幄,统领全局的气魄,〝三起三落〞处变不惊的胆略,以及热爱家庭孩子细节都深深地感动着我看完这部影片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巨大勇气以及他那非凡智慧,及时提出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思路,带领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当时的录像照搬到荧幕上的,没有大幅制作渲染,也没有慷慨激昂,看这样的电影,会忘了它的历史厚重的压迫感.在那些耳熟能详的种.种理论被一个一个地排列在大屏幕中缓缓叙述,竟然有种亲切,也在这样的观影过程中,方才体会到它们对时局.对现世的影响和作用.感动莫名.在这部影片中,______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他经过几次成功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会议和决策,如恢复高考.为知识分子平反.拨乱反正等,逐步构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使中国的教育逐步走上正轨.当《人民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时,全国各地议论纷纷,他发表意见〝高个子顶不住,矮个子必须能顶住〞.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坚定了人民群众的信心.他同英国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强硬政治家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收回香港主权,他让中国人再扬眉吐气.在很多的场景中,仿佛自己也处于那些高压的风口,很茫然无措,只能看着他举重若轻地谈笑风生;也仿若是抓着最脆弱的钢管,而潮水涌至,但是自己心中平定,明白总有渺渺的期望积聚,然后澎湃出来.影片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伟人,进而让我们了解到,在______之后,历史为什么选取了______,他已73岁高龄还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开辟一个新的时代?是啊,如果没有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神州大地哪有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龙港来说,短短二十年能从一个小小的渔村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电脑宽带能走入寻常百姓家中,这一切不都最好的旁证吗?正是小平同志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扎根在人民群众当中,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中华腾飞描绘出世纪蓝图!〝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小平同志,您永远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人们会明白.会记住,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对于科技与教育,对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______先生您无愧于人民〝小平您好〞这一满含敬意的称呼.______的一生是辉煌的,充满着传奇色彩.但是,在影片最后我看到他说期望活到_97,亲自到香港走走这句话时,我落泪了.真是酸楚啊,这难道就是命运弄人吗?尤记得_97年我看着《中国少年报》整版的黑白,没有太深切的难过;如今想来,人不经历些事,总是无法感应到一些情怀的.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一向认为是时代造英雄,而此刻倒不如说是很多英雄创造了一个时代.我不会盲目崇拜一个国家领导人,但是______所折射出来的沉稳与果决,实为我所期冀的品性.尤其是我们这些作为祖国下一代的接班人,更就应去学习,去发扬他那谦虚朴实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创新思想.始终持续乐观向上不屈不饶的用心心态和敢于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这样,我们的祖国才会越来越繁荣富强,我们人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观看小平你好记录电影观后感2〝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则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我看完《小平您好》之后想到的第一句话.我想这应该是对______为什么能成功的最恰当的阐释.我们对他的〝三起三落〞的了解,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落,不是因为做错了事,而是做的好事被当做了错事〞.因为做了好事而被责罚,这是多么的冤枉!也许人们也许不会记得,可是历史却有一个好记忆,它会记得你的错误和正确,让后人去评论,去为你翻案.可是,如果当我们遇到和小平同样的处境时,我们是否会和小平一样坦然面对呢?我们是否会能够好好地为下一次的搏击准备呢?伟人之所以成为了伟人,是因为他们处于人生的低谷时并不会沮丧,保持从容.淡定,坚定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的追求,哪怕是一次次被打倒,也要一次又次的站起来,含笑面对生活,等待下一次的翱翔的机会.相反,平凡的人只会在那里发牢骚,向别人哭诉,到处为自己辩护.桑巨变,昨日已非,于是我们的想法也不再和那个时代人们那样愚昧了,然而此时此刻,他的身躯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骨灰也撒入大海,但是,他的光辉业绩.伟大思想.高尚品格永远留在亿万人民心中!与此同时,他的构想充斥着我们现在生活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方空气,______的〝一国两制〞构想,他那〝天才的创造〞,为现在的我们赢得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如果不是小平规划的美好蓝图,就不会有现在我们的美好的生活,他那伟大的创新造就了一个如此强盛的中国.〝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______曾经指出:〝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______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一个人有功却不自居,要时时刻刻保持谦虚,有功不骄傲对于现在的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______,把他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为了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兴盛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他致力于了发展中国的小康社会,为了这个目标,呕心泣血,稳扎稳打地探索.摸索着,哪怕是摔倒了,也要爬起来继续前进.与现在90后的我们一比较,我们普遍都表现出现了浮躁的心理,希望能够快速的得到成功,可是我们却忽略了我们走向成功的基础,我们忽略了付出,忽略了奋斗,忽略了坚持,我们会在大学里忘我的玩,不知道我们应该干什么,我们背弃了上大学的目的,我们没有了高中时为高考准备的挥汗如雨般的忙碌,我们没有了高中时为高考准备的早出晚归般的专一,我们没有了高中时为高考准备的不知疲倦般的坚持……相反的是,我们到了大学后,没有对大学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没有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阅读大学,来了解她,不要认为她只会给我们一个好的就业机会,相反的是,她会给我们一个能参加好岗位的资本,然而我们没有学会我们应该学会的,我们却学会了遇到不会做的题抄答案,我们学会了在宿舍里蒙头大睡,我们学会了整日打游戏,多么无聊的事啊!现在的我们缺少一个目标,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保持亢奋的目标是尤其重要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从______身上学到的学问,可谓是太多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数不胜数,然而短短的一部影片无法将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全部的展现出来,______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他最好地诠释了自己说过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们所呼喊的〝小平您好〞,它包含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对他无边的敬重和爱戴.观看小平你好记录电影观后感3〝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一句朴实无华的话,真切的道出了小平同志的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影片《小平您好》以叙事记录片的方式向每一个观众娓娓道叙着小平同志光辉灿烂的一生,浓墨重彩的描绘了自拨乱反正以来小平同志大捭大阖的领导艺术与政治手笔,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系与一身的真实情怀.上个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三大伟人之一,他的历史功勋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他所创造的奇迹可与〝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并称中华民族的三大盛世;〝翻身不忘______,致富不忘______〞,是中国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美国《时代》周刊风云人物两次选中______,是世界对______〝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以及〝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的肯定.《世纪小平》的作者写的好:〝单纯的怀念会使人变得苍老,新的发掘和解读会让伟人和历史一道变得更加鲜活.〞研究和展示______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无益处.〝______让国人站起来,______让国人富起来〞.这句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俗话,真实的讲叙了小平同志设计的改革蓝图下的历史变化,影片用写实的手法真实的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神州巨变.神话般的建设成果.着力体现了小平同志的历史功勋.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十字路口,历史再一次选择了______,幸运中国.创造性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制定与成功实施.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完美的诠释了小平同志高超的政治艺术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钢铁意志民族情感.强烈的激励和昭示着我们时代的行进者们更需以历史的使命感去继续着这一伟业的未竟任务.去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复兴大业.______〝爱国爱民〞的人格魅力,〝举重若轻〞的领袖风范,〝发展理论〞的宝贵财富.既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在那个独特的动荡年代中形成的.正是这样,在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他面对时代巨变仍然镇定自若有所作为,给祖国和人民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我们缅怀______同志,就是要继承______遗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和平崛起,使中国挤身世界强国之林,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观看小平你好记录电影观后感4他走过了一个世纪,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他树立了一座丰碑.他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人民,则用更加朴实的语言回报他——在_84年国庆阅兵的队伍里,有一个横幅成为了当日的焦点,也抒发我们的心声——〝小平您好〞〝小平您好〞,人民以这样的方式向领袖道一声问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在人民的心目中,他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以人生最后的二十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片以______的经历和历史风云为背景,通过细节来叙述他的个性风采和情感世界.人怎么面对自己三落三起的坎坷人生;他为什么总有乐观通达的心境;______是怎样称赞他的才干和品格的;他的务实本色意味着什么;在历史关键时刻,他怎样敢冒风险.果断决策;他看大局.抓大事的战略胆识从何而来;为什么他晚年总有一颗面向未来的年轻胸怀;他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感世界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还有他的家庭生活和业余情趣……一个又一个的设问和细节的回答,再现出一个真实的______,进而让人们了解在______之后历史为什么选择了______,他为什么能够在73岁高龄时带领中国走出困境,开辟一个新时代.《小平您好》以质朴的讲述,在让观众感受到伟人给我们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同时还感受到他的可敬.可亲和可爱,令人感动.真实的纪录,才拥有真实的感动.感动你的不仅是影片本身,更重要的是人的境界和情怀.观看小平你好记录电影观后感5一代伟人一邓小一平被下放到一江一西省新建县汽车配件厂劳动,当起了普通的工人,一干就是三年多时间,直至_73年2月调回北京,一江一西人民为了记念这样一位后来为中国乃至世界作出不朽历史功勋的伟人,特在他曾经工作上下班的地方,设立了〝小一平小道〞纪念馆,以供游人参观.因新建县距南昌只有十来公里的路程,于是和朋友开车到了这里,这是一个相当普通的小工厂,几栋只有一层楼的小一平房被分为两排,即成为了汽车配件的车间,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房屋和树木均保持了原样,没有被修复的痕迹,只是这些显得有点陈旧的车间被改成了展览馆,记录了伟人在新建的三年及生平.据导游介绍:当工厂的`工人得知小一平同志要来自已所在的工厂劳动,大家都发誓要保护好小一平同志的安全,当时的车间主任考虑到小一平同志已是65岁的老人,就安排他干点比较轻的活儿,先是让他用柴油清洗小配件,可老人的手不停地发一抖,于是又改让他看图纸,可老人眼已经花了,不太看得清楚,于是老人便主动提出来干一点体力活,就是站着用带有打磨功能的工具,将比较粗糙的小配件打磨光滑.早上八时上班,晚上六时下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干了整整三年多时间,他的夫人卓琳也在同一个车间即小一平同志工作台的对面,和他一起工作了整整三年.刚开始时,小一平每天从住的地方步行到工厂需要半个多小时,并且还得经过一个人多且杂的汽车站,于是,从考虑到小一平同志的安全出发,工人师傅们便从工厂后门开辟了一条径直通往小一平住处的小道,即世人所称的〝小一平小道〞,这样,小一平同志每天上下班步行只需十几分钟就到了.这是一条杂草丛生,有曲有折,和老百姓庄稼地紧紧相连的平凡小道,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条极其普通的小道上,小一平同志构想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亿万中国人民带向富裕之路,使中华民族从此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在新建的三年,使更多的工人看到了一代伟人身上不屈不挠.勤俭节约.一爱一民如子.忘我工作的高尚品格.在小一平同志的工作台,工人师傅们为他准备了一条凳子,可小一平在工作时从来没坐下过,他曾私下对老伴卓琳说:〝我不能坐,我一坐下就起不来了〞.至从小一平下放到一江一西后,他们的收入也急剧降低,然而还得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供子女读书,于是,他一天只抽很少的几支烟,只喝少量的一点酒以解除疲劳,早餐也不过是甜米酒加两个鸡蛋,午饭和晚饭多是吃一些素菜,当他家里装水的盆子漏水以后,他就拿到车间,让工人师傅给他焊一下再继续使用.在生活中,他不仅自已不一浪一费和节约,也是这样要求身边的人,有一次,当他看到做菜的师傅准备把切落到地上的一块茄片放到垃圾桶里时,他止住了她,说把它给洗一下就可以了.在工作后休息时,小一平同志总是和工人们在一起拉家常.聊时事,总是那么的容光焕发和神采奕奕;他总是忘记了自已的年龄;他也总是在两位警卫员的监视下上下班,从没的早退和迟到过.在其中的一间陈列室里,展放着两辆车,一辆是拖拉机,一辆是上饶产中巴车,两辆车有着两个极不平凡的故事.一次,小一平同志突然头晕眼花,瘫一软在地上,工人师傅们急了,赶紧将他扶到工厂唯一拥有的拖拉机上,把他送往南昌武警医院.后来,当小一平同志复出后,汽配厂的工人师傅们给小一平同志去了一封信,说明条件的艰辛,小一平同志于是批复责成有关部门给配件厂送去了一辆中巴车,以供工人师傅们上下班使用,据说这在当时还是一江一省唯一的一辆中巴车.就在小一平同志离开新建去北京时,他没有忘记和自已在一起工作了三年多时间的工人师傅们,他让夫人卓琳到厂长和车间主任家里辞别,给他们道一声感谢,当他当上中一共中央最高领一导一人后,他仍没有忘记他们,且经常挂念到工厂的发展情况,并托各方面关系以打通销路,以提高配件厂的效益.参观完〝小一平小道〞,让我感触颇深,获教匪浅,也不由自主想起了一段古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乱其所为.纵观小一平同志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也不正是如此吗?观看小平你好记录电影观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始终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给予了高度重视。

为了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邓小平多次表示,愿意为科技当好后勤部长。

1979年11月1日,在纪念中国科学院建院30周年茶话会上,邓小平说:“能当好大家的后勤部长是我最大的愿望(《中国科学院年报》(1979)第1页)。

”这感人肺腑的话语,深深地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的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也是邓小平关心最多和支持最大的科研组织之一。

回顾中国科学院建立和发展的历程,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的20多年来,每前进一步都凝聚着邓小平的关怀和心血。

为科技当好后勤部长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中国科学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汇聚了一大批各学科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5年,中国科学院已拥有106个研究所,24714名科技人员,基本上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自然科学综合研究中心。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浩劫中,中国科学院成了“重灾区”,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1967年,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委员会(原新技术局)所属的47个研究所被划出,从而导致中国科学院失去了综合配套的优势。

随后,在以剩余力量重新筹组研究所时,又遇到了领导班子不健全、所址无着落和科技力量大大削弱等严重问题。

1969年,当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中“改”的阶段时,中国科学院作为“资产阶段知识分子”长期统治的单位,被视为应该打碎、砸烂的机构,撤消了各大行政区分院,有43个院直属科研机构下放给地方,实行地方领导或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

到1973年,中国科学院的直属研究所仅剩13个,有43个研究所实行双重领导。

其中原技术科学部的变动更为惊人,原有24个研究所,经合并、撤消、下放,到1975年仅剩下6个,减少了75%。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仪器及实验室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如,被撤消的北京植物园,改为供应副食品的基地,种子、标本以及图书资料损失严重。

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撤消后,器材、物资被处理。

心理所撤消后,实验室设备被无偿调拨给其他单位。

粉碎“四人帮”以后,科技领域百废待兴,百事待举。

面对我国科学技术的状况,邓小平表示出深深的忧虑。

他认为,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国家,必须抓科学和教育。

实际上,我国现在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正是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的。

邓小平复出后,首先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并且一再表示,愿意为科研工作当好后勤部长。

邓小平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把“四人帮”造成的损失夺回来,为了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邓小平对于中国科学院的恢复和发展给予了巨大支持。

根据他的指示,“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地方的一批重点研究所重新收回科学院管理,被占用的科大校舍和研究所的所址,陆续归还中国科学院。

例如:中国科学院的声学研究所是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创立的,曾经为我国的水声学研究做出过突出成就,受到国务院的表彰。

然而,“四人帮”硬是把这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肢解了。

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汪德昭写信给他,要求恢复国防水声学。

邓小平十分认真地看了来信,当即挥笔批示:“我看颇有道理,请方毅同志处理。

”几经周折,这支水声学队伍才重新回到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迁址重建,也是在邓小平的亲自关怀和支持下实现的。

当时,中国科学院筹划在半导体理化分析中心原址上重新建立理化分析中心。

邓小平知道后,从国际半导体高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及国家半导体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重建一个新的半导体所。

他亲自帮助选址,并从唐山调来基建工程兵参建。

新建的半导体研究所现有2个国家工程中心、3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和1个院级开放实验室,为圆满完成国家“六五”、“七五”和“八五”科研任务,提供了较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邓小平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在粉碎“四人帮”后的短短两年内,共恢复、新建研究机构46个,全院独立研究机构达110个,比一九六五年的106个还多4个。

到一九八八年底,全院共有研究机构123个。

各类人员共83969人,其中研究技术人员为44590人。

同时,还建设了一批重点科学实验工程,如:高能物理加速器、天体物理实验基地、空间中心、遥感卫星地面站以及栾城、桃源、海伦3个农业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

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科技人员是科学技术工作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发挥的如何,直接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要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就要为他们排忧解难,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早在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就提出,为了充分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应该给予知识分子以必要的工作条件和适当的待遇,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

这一指示,曾一度作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贯彻落实。

但是在10年浩劫中,又被彻底否定了。

“文革”期间,中国科学院的广大科技人员遭受岐视,部分老科学家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扣发了工资,调换了较小的住房,被迫离开研究工作岗位;中年知识分子工资偏低,多年得不到提级,住房条件差,家庭负担重,根本谈不上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从1975年起,特别是1977年邓小平主持科技和教育工作以后,多次强调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当然一谈到这方面,就会遇到许多困难。

对于这些困难,要分别轻重缓急,逐步加以解决。

比如说,在科研队伍中可以先解决一些比较有成就、有培养前途的人的困难,这些人不限于是老同志还是中年、青年同志。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56页)邓小平不仅这样说,而且还在繁忙的工作中,经常以长者的爱心关怀科学家的生活和工作。

他对陈景润的多次关心和帮助,早已传为佳话。

陈景润结婚后,多年两地分居,生活上得不到照顾,住房很困难,科研条件也不好。

这些问题都是在邓小平的关心下解决的。

邓小平对黄昆的关怀,又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他说:“有位老科学家,搞半导体的,北京大学叫他改行教别的,他不会,科学院半导体所请他作学术报告,反映很好,他说这是业余研究,这种用非所学的人是大量的,应该发挥他们的作用,不然对国家是最大的浪费,他是学部委员,全国知名人士,就这么个遭遇,为什么不叫他搞本行?北大不用他,可以调到半导体所当所长。

给他配党委书记、配后勤人员。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2页)但不久就展开了“批邓”,邓小平的这一指示未能实现。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又在多种场合几次提到这件事,终于在1977年将黄昆调到半导体所任所长,并从陕西省调来了党委书记,从建委调来了管后勤的副所长,使半导体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77—1983年,半导体研究所共获各种科技奖励40项,其中,科技大会奖11项,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邓小平的亲切关怀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为了提高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1977年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起草了《科研津贴暂行办法》的报告。

邓小平于11月22日作了批示。

在批示上,邓小平写道:“拟同意!对他们还可以在住房等方面给予帮助。

”按照《科研津贴暂行办法》的规定,在科研工作中有发明、发现或作出成绩的科技人员,分别每月给予50元、30元或20元津贴,后来为扩大津贴的面,又经邓小平批准,增加了津贴10元的档次。

用今天的眼光看来,这几十元钱算不了什么,但是在当时,晋升一级工资也才5~6元。

随着工资制度的改革,科技人员的收入也随之相应得到提高。

在“文革”期间,科学院基本上没有盖新的宿舍,“文革”前,科学院的住房就已相当紧张,“文革”后,住房严重不足更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虽然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科技人员热情很高,但正如有些科研人员所说的:“回到家里,地方小、孩子闹,根本安不下心来钻研。

”据不完全统计,1977年,中国科学院京区各单位职工总数两万多人,其中申请要房的达5045户之多。

长期以来,申请结婚无房,三代同堂,大子女同室,高级科研人员以及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原有住房被挤掉等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了科研生产,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京区助研以上研究人员共1505人(恢复评定职称以前的统计),急需调整住房的有1098户,占75%,其中三级以上研究员95户,副研究员201户,助理研究员802户。

为了解决职工住房困难,1977年8月,邓小平在听取中国科学院的工作汇报时指出:“拿出2千万元资金,尽快建造一批房屋,解决科研人员住房的严重困难。

”1978年1月17日,中国科学院写了“关于申请宿舍用房的报告”,要求主管部门帮助科学院解决科技人员的住房困难和400户两地分居问题。

这一报告立即得到邓小平的批示,中国科学院盖了一批宿舍。

据统计,1977年中国科学院用于建宿舍的基建面积为55184平方米,到1979年增至221979平方米,改善了科技人员的生活条件。

技术职称,是衡量科技人员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志,恢复技术职称,表明了知识分子的劳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对于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提高科技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以后,主持科技和教育工作不久,毅然决定恢复技术职称制度。

中国科学院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内,有大批科研骨干晋级,据不完全统计,全院晋升助理研究员、工程师的有4000人,晋升为副研究员的有900人,还有一批在科研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骨干越级晋升。

中国科学院恢复技术职称制度,也影响了全国,到1982年底,全国有100多万知识分子获得了高、中级技术职称,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千方百计增加科研的经费投入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是:规模大、速度快、综合性强,涉及的因素很多,同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方面,科技成果应用以后的经济效益很大,另一方面,在科研工作中,又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多、底子薄、资金比较匮乏,又要重点地加快发展科学技术,这就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邓小平十分关心这个问题的解决,多次强调要千方百计地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

早在1950年9月12日,邓小平在出席政务院讨论中国科学院工作的会议上就指出:“科学研究是一项基本建设”。

为此,尽管国家在当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给中国科学院以巨大的财力、物力支持,为中国科学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统计,1950年,国家拨给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经费为287.2万元,到1965年,已增加到万元,增加了近117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