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有自己的边界吗_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思想研讨纪要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的读后感1. 引言在读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形而上学》后,我深深被这本书所启发和震撼。
作为一部关于形而上学的经典之作,它深入探讨了存在、本体和现实的根本问题。
本文将介绍我对《形而上学》的读后感,并对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进行阐述和思考。
2. 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存在和实在的思考,这些思考被后来的哲学家所借鉴和发展。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将存在分为两个层面:具体存在和抽象存在。
具体存在是指能够感知和感知的个体,而抽象存在则是超越感官的纯粹概念。
他试图回答存在的本质和存在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存在是自足的和自在的。
3. 对于存在的思考在阅读《形而上学》时,我深入思考了存在的含义和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自由和自在的,这让我开始思考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感和自由意志。
是否存在一个更高的实在,超越感官和理性的认识?如果存在,我们如何与这一实在互动?这些问题使我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4. 形而上学的应用除了对存在的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对于其他领域的哲学和科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用于研究本体论和存在论的问题。
在科学领域,形而上学的思考被应用于解释现象的根本原因和规律。
形而上学的思想还在文学、艺术和宗教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5. 我的启发和思考《形而上学》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尤其是对于本体和实在的关注。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浮躁和表面的事物所迷惑,很少有时间去思考本质和实在。
然而,正是本体和实在构成了我们的存在和意义。
通过阅读《形而上学》,我开始思考自身的本质和存在,以及如何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更多的意义。
在我的个人观点中,形而上学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现实世界和我们自身的存在。
通过深入思考本体和实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并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和真实。
形而上学与形上境界
形而上学与形上境界“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一哲学”。
按亚氏讲,它是研究“存在本身”的学问。
但对“存在本身”的研究,在巴门尼德的哲学中就有了,巴门尼德第一次将存在列为其哲学的核心概念,认为哲学之路在于理解“存在而不能不在”,并将其理解为“真理的道路”。
至于存在本身是什么,在巴门尼德哲学中并未得到逻辑的分析,而是得到了诗化的描述。
所以说在这里对存在的觉解主要是以一种形上境界的形式出现的。
存在之形上境界,为人之安身立命之所。
人只有不断地回归于和寓于此所,才不致于为虚妄的意见左右而彷徨。
这些想法在巴门尼德著作中已有显露。
形上境界作为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一切形而上学的起点和归宿。
但它本身尚不能单独构成形而上学,因为形而上学必须有形上之知,形上境界只有与形上之知处于张力系统方能彰显自己。
真正的形而上学是从把形上境界的内容化为认知对象加以规定之时产生的。
其最典型形态便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之学。
如果把知的产生归为知性,知的运作原则归为逻辑,那么,知性及其逻辑就成了形而上学的另一支撑者。
所以西方形而上学产生和延续的支撑因素有二:一为人对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体证,即形上境界;二为知性及其逻辑。
前者为形而上学的内在基础,后者则是形上之境彰显自身的环节,它向人保证形上之意蕴以真理和有效性的面貌显现出来。
在康德以前,哲学家们坚信知性及其逻辑胜任对形上意义的彰显,而没有看到它们所固有的缺陷。
当时,形而上学领域已经是一个“纷争不息的战场”(康德语),但人们均未曾想到这“纷争不息”源于知性及知性逻辑之蔽。
对知性的彻底反思起于康德终于黑格尔。
以前的哲学家所以运用知性同时又对知性无知,关键在于没有进入其先验领域进行分析。
而这恰恰是康德哲学的优势。
何谓知性?康德将其理解为成就知识之能力,具体说是运用知性范畴综合感性的“先天综合”能力。
康德的理解,表面看似一家之言,但实为对整个西方哲学知性意义的一个总结,是有普遍意义的。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形而上学”这一概念犹如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堡,吸引着无数思想家去探索和思考。
当我翻开这本关于形而上学的著作时,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世界。
形而上学,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对“形而上”之物的研究。
那什么是“形而上”呢?简单来说,就是超越具体事物形态之上的、更为本质和抽象的存在。
它试图回答那些关于世界的根本问题,比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存在的本质又是什么?书中开篇便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在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看来,水是世界的本原。
这一观点在如今看来或许有些简单和直观,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大胆的思考和探索。
随着哲学的发展,又有哲学家提出火、气等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然而,这些观点都只是从物质的层面去寻找世界的根源。
直到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形而上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个领域:一个是可感的现实世界,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另一个是理念的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完美的。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只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和分有。
比如,现实中各种各样的桌子都只是对“桌子”这个理念的不完美体现。
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形式和质料是不可分割的。
形式不是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的理念,而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本质。
他还提出了“实体”的概念,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可再被定义的东西。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形而上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何意义?它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不关乎柴米油盐,也不解决实际的问题。
但仔细想来,它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
形而上学让我们学会从更深层次去思考问题。
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时,它促使我们去寻找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不仅仅满足于观察到的现象,更要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机制,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
它也让我们对世界保持一份敬畏和好奇。
当我们意识到世界的本质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直观感知,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对未知的事物妄下结论,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学习。
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考
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考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的是存在本身以及超越经验世界的基本原理和本质。
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思考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位现代哲学家对于形而上学的思考,探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发展与变化。
一、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于形而上学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是存在的意义和本质。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分析,揭示了存在的“本真模式”。
他认为存在是一个基本问题,超越了任何特定的存在实体,而是存在本身的问题。
海德格尔进一步探讨了时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时间是存在的基础,而不是仅仅存在于时间之中。
他提出了“存在-时间”这一概念,强调了存在与时间紧密相连。
他的观点使形而上学不再仅仅是对存在本身的思考,而是对存在与时间的统一的思考,为形而上学开辟了新的思路。
二、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让-保罗·萨特是存在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考与形而上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自由选择,是自我定义的过程。
在他的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认为形而上学的关键问题是人的存在和自由的问题。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主体性和自由性的体现。
他反对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定义和规定,主张每个人应该自主地创造自己的存在。
他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意味着人的存在不受任何先验规定的限制,自由地决定自己的本质。
三、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雅克·德里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对形而上学的思考影响深远。
他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挑战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在他的著作《边界与往返》中,他试图通过解构的手法揭示语言和形而上学的固有矛盾。
德里达认为形而上学依赖于固定的概念和二元对立,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这些概念。
然而,语言的性质使其无法稳定地传达概念,永远存在着解释的多样性和模糊性。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对形而上学的探讨尤为重要。
在海德格尔看来,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是哲学思考的起点。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形而上学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本原。
在形而上学中,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
存在是指事物的存在状态,包括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它是所有事物的基础和前提。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存在,而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呢?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存在本身”。
存在本身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不属于任何一种具体的存在形态,而是超越了一切存在形态的存在。
存在本身是一种无限的存在,它包含了一切存在的可能性。
形而上学的意义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本原。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的思维和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形而上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通过对存在的本质和本原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其次,形而上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
在形而上学的研究中,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而我们自己也是存在的一部分。
通过对存在的本质和本原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
最后,形而上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哲学本身。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它是哲学思考的起点。
通过对形而上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哲学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哲学本身。
结语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本原。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存在本身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不属于任何一种具体的存在形态,而是超越了一切存在形态的存在。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的思维和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自我和哲学本身。
谈谈形而上学(上篇:什么是形而上学)
谈谈形而上学(上篇:什么是形而上学)很多人对“形上”和“形下”的概念很感兴趣,并由此也对“形而上学”的含义发生兴趣。
但是,如果我们要真正理解这一概念,就不能仅凭对字面的望文生义,为此,我们还是找一本专业的哲学书看一看吧。
恰好,有一本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著的《形而上学导论》可以帮助我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这本书不算厚,才200多页,但我相信一位普通的读者,如果没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和足够的耐心是无法读完这本书的,因为在一般的读者看来整部书就像一个思想的绕口令一样把你搞得晕头转向。
所以,我们如果既要忠实于原著的本意又要在很短的篇幅内将问题准确描述,就不能完全顺着海德格尔的思路走下去,而要直接以单刀直入的方式将问题简化并把实质说清楚。
海德格尔在书中的开篇就说,形而上学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是一个在普通人看来毫无用处的问题,但这却是一个不寻常的问题,因为“在”是一个可以囊括世间全部内容的大概念,而上述提问也是我们所遇到的最为基本的问题,所以,这不能不是哲学家所考虑的问题。
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理解这一提问的实质含义,进而对“形而上学”和“形上”、“形下”概念有一准确的理解。
按照我一贯的分析风格,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问题中的关键词的含义以及问题有如此基本结构的意义。
(1)“在”(也就是存在)的含义。
要了解“在”的含义,我们就要首先了解“在者”的含义,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具体事物都是“在者”,我们的感知世界就是全部“在者”的集合体。
比如,我们上学时的教学楼就是一个具体的“在者”,我们能看见它的外形和内部表面结构,但它还是由更为细微的我们所不能感知的内容所组成,如果追问下去我们就会挖掘出层出不穷的内容,而且这还仅仅是组成方面的。
但是,请我们注意,这个楼是教学楼,如果排除了“教学”,那么这个“教学楼”的概念就不完整,而一旦要加上这部分内容,我们就要将一切在这里发生的与教学有关的活动,与这里有关的老师、学生以及他们的故事等都加进去,而所有这些还仅仅是与教学相关的内容。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可真是一场奇妙又有点让人头疼的旅程。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就感觉像是闯进了一个古老而深邃的智慧迷宫。
书里的那些概念、论述,一会儿让我觉得自己仿佛窥见了宇宙的奥秘,一会儿又把我绕得云里雾里。
不过,越是难懂,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就像面对一个超级复杂的拼图,总想把它一块块拼凑完整。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的“实体”概念,那可真是够我琢磨一阵子的。
他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其他东西。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说我家那张用了多年的老木桌。
这张桌子在我家的角落里待了好久,它可不是因为其他什么东西才存在的,就是那么实实在在地立在那儿。
它身上有岁月留下的痕迹,桌面被划了几道印子,桌腿也有点磨损了。
但不管怎么说,它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会因为我的想法或者周围环境的变化就消失不见。
这好像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那种实体。
还有关于“本质”的讨论,也让我想得脑袋都大了一圈。
亚里士多德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根本属性。
这让我想起了我养的那只小花猫。
这只小花猫啊,它圆滚滚的眼睛,柔软的毛,还有那调皮的性子,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它独特的本质。
它那双眼睛,一到晚上就像两颗闪闪发光的宝石,能在黑暗中看得清清楚楚。
它的毛摸起来特别舒服,软软的,滑滑的。
而它的调皮呢,那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经常把家里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一会儿把花瓶碰倒了,一会儿又把沙发上的靠枕叼得到处都是。
但这些特点加起来,就是这只小花猫之所以是它,而不是其他动物的本质。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还提到了“原因”。
他把原因分成了好几种,像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这让我想到了我学骑自行车的经历。
我当初想要学会骑自行车,这就是目的因,因为我想自由自在地在外面兜风。
那辆自行车本身,就是质料因,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是我学习的工具。
而我不断地练习,掌握平衡,这就是动力因,推动着我去学会。
最后,我能够熟练地骑着车在路上跑,那种稳定的骑车姿势和技巧,就是形式因。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翻转,并分析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对这些翻转的启示和影响。
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领域,一直致力于探讨存在、实体和本质等核心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形而上学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转向和变革,这些变革不仅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深刻影响了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
本文首先回顾了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重要翻转,包括古代哲学从自然哲学向本体论的翻转、近代哲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翻转,以及现代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哲学的翻转。
这些翻转体现了形而上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注点和方法的转变,也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和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化。
接着,本文重点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
海德格尔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现代形而上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存在论、时间观、空间观等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和研究形而上学。
本文探讨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对前述三次翻转的启示和影响。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不仅为我们理解这些翻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形而上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形而上学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
二、第一次翻转:从柏拉图到尼采形而上学的第一次翻转,可以说是从柏拉图到尼采的历程。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念论为后世形而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真正的存在是超越于感知之外的理念世界。
这种对理念世界的追求,使得柏拉图哲学具有了一种超越性,但同时也导致了现实世界的被遗忘。
在这种哲学背景下,尼采对柏拉图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著名论断,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对于超越性存在的依赖。
尼采认为,人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验和个体的价值,而不是追求一种超越性的理念世界。
我的《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我的《形而上学》读书笔记[这是我四年前读《形而上学》这本书的笔记,本想把其中的一些“读后感”扩展写些专题文章,限于主客观方面的一些条件而一直未能命笔成文。
今天整理电脑里过去的一些资料,忽然发见了它。
我觉得其中一些心得或许对同道中人会有些借鉴等辅助作用,特贴录于此。
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说明:摘录的原文用引号“”引起来,并注页码;所引苗力田先生的笺注用尖括号< >标明;我的阅读感受和想法写在大括号{ }里面。
]阅读选用的版本:[0]《亚里士多德选集·形而上学卷》.苗力田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此书是依据《洛布古典丛书》希腊本文,参考W.D.Ross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988年修订版)译出的。
主要参阅书籍:[1]《哲学经典选读》(英文影印本)Page:98-110.Chapter 3:Aristotle.[美]科拉克(Kolak, D.)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西方哲学十大名著导读》. Page:38-78.第二篇:第一哲学的学说.杨寿堪等编著(此篇作者为郜<读gào>庭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主要辅阅书籍:[4]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工具论).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三联书店,1982.[8]《世界哲学宝库》.[美]F.N.麦吉尔主编,《世界哲学宝库》编委会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P190-194.)需进一步阅读的有关文献:[10]*耶格尔(Jaeger, Werner):《亚里士多德思想发展之基础》(Aristotle: Fundamentals of the History of His Development. Translated by Richard Robins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34.)[11]*欧文斯(Owens, Joseph):《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中的存在学说》(The Doctrine of Being in the Aristotelian “Metaphysics”. Toronto: Pontifical Institute of Mediaeval Studies, 1951.)[12]安尼斯(Annas, Julia):《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Aristotle’s Met aphysics, Book M and Book 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6.)这是一本忠实原文的译著,附带有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数学哲学的导言性论文,以及详尽的哲学注释。
尺度、边界与形而上学——谈人本主义的几个问题
‘ 人本 ’ 就 是 以人 为本 , ‘ 本’ 与‘ 末’ 相反 , 意 味 着 ‘ 根本 ’ 、 ‘ 首要 ’ 、 ‘ 中心 ’ ; ‘ 主义 ’则 意 味着 将 某种 理论 看法 或 观点 作为 一 种稳 定 的思 维 范式 ,并上
主义的传统 ; 另外 , “ 人本主义” 的出处 , 笔者认为 ,
也不 知 从什 么 时候 开 始 ,国 内学 者 在评 说 现
代 西方哲学 的时候 , 就喜欢使用“ 人本主义 ” 这个
术语 , 与之 对 应 的 则 是所 谓 “ 科 学 主义 ” ; 有时, 二 者 也分别 指 代 欧陆 哲学 与英美 哲 学 。且 不说 众 多 哲 学家 极 为丰 富 的思想 ,用 两个 主 义就 给一 网打 尽了 , 处理 未 免简单 粗 暴 , 这 不禁 让 人联 想 起 国 内 过 去哲 学研 究 什 么观 点都 要 分个 唯 物 主义 和 唯心
2 0 1 7 年 2 月
社科纵横
SOCI AL SCI ENCES REVI EW
F e b, 2 0 1 7
V0L.3 2N0.2
总第 3 2卷第 2 期
・
哲 学研 究 ・
尺度 边 界 与形 而上 学
— —
谈 人 本 主义 的几 个 问题
张 灏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 云南 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 内容摘要 】 关于人在哲学上 的本原地位 , 从 普罗泰戈拉开始 , 就有一个基本 的讨 论模型 , 那就 是区分 自然 自 在 和对人的尺度 而 言, 所展现 的 自 然。 这样一个模型在康德 和马克思那里 , 都得到延续 , 但是也展现一些新的形态。 康德设定了尺度的边界 , 这是认 识领 域的界 限 , 同时, 也是其实践哲学 向神学靠拢的地方。马克思则彻底将人本 主义中的神秘成分去 除掉 , 还原 了一个彻底的人
试论形而上学-生存境界的彰显——关于形而上学合法性的思考
试论形而上学:生存境界的彰显——关于形而上学合法性的思考〔论文关键词」形而上学终极知识生存境界类生命历史性论文摘要]在传统形而上学陷入困境的背景下,形而上学的合法性问题既是现代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解决现代人价值迷失的中心课题。
文章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力图从“生存境界”的角度来挽救“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在揭示传统形而上学的困境的基础上,区分了形而上学的理想和形而上学的理论。
形而上学的现实的合法性在于人的类生命和历史性,形而上学的鲜活的生命在于人类价值的寻求和生存境界的名显。
在当今科学主义盛行、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形而上学由于理论和现实的原因,普遍地遭到了人们的否弃,甚至导致了“什么都可以”的无政府主义和人类精神迷失的虚无主义后果。
那么在传统形而上学陷入危机的背景下,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内核何在?一、传统形而上学的困境形而上学的合法性遭到了现代哲学家的质疑,同一性逻辑的死亡哲学到底是怎么回事?传统形而上学的困境是如何产生的呢?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特点。
从古希腊特别是巴门尼德以来直到黑格尔的传统形而上学历史的突出特点是透过现象寻找现象背后超经验的本质,并以此作为理论的最后归宿,即以终极知识来建立形而上学体系,其中包含两个方面:寻根的思维和理论思维的实体本体论的深度模式。
首先,传统形而上学是一个充满了隐喻和逻辑的战场。
“阿基米德点”是世世代代人的共同追求。
黑格尔说得好,整个哲学史就是一个堆积着累累白骨的厮杀的战场。
形而上学就是不断地寻根,破旧立新。
在不断的摧毁与重建中,传统形而上学都预设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古代朴素实在论直接断言存在的客观性,思维围绕存在转。
而近代认识论转向以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经过了理论的反思。
存在是思维意识了的存在,存在围绕思维旋转。
简言之,虽然传统形而上学家各有其自身的形而上学出发点—“阿基米德点”,但就总体说来,他们拥有共同的逻辑前提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而说到形而上学,哎呀,那真是个大词儿,听上去有点吓人。
不过,形而上学其实就是研究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比如说,爱、自由这些概念,就像你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又不容易抓住。
海德格尔告诉我们,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就像是你在找一块好吃的披萨,得慢慢逛,才能找到那家隐藏的宝藏。
他认为,现代人太关注物质和实用,反而忘了去思考“我是谁”这样的基本问题。
说实话,海德格尔的想法有时候就像是在玩心理游戏。
他觉得,我们的存在感总是和时间、空间有关系。
就像你在一个城市里生活,时间和空间会塑造你的体验。
你有没有试过在同一个地方待久了,突然觉得无聊透顶?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带着你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说,我们得学会“向内看”,去理解自己的存在,而不是盲目追求外界的认可。
这就像你在追逐梦想,途中却迷失了方向,最后发现其实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
海德格尔特别强调“此在”,这其实就是指我们的存在状态。
简直就像是把“我活着”的感觉变得有趣又复杂。
他想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不是简单的过日子,而是一个充满选择和可能性的旅程。
就像你在超市里逛,眼花缭乱的选择让人忍不住想试试每一种糖果,但最后也许你还是会选回那种熟悉的味道。
他强调,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选择,哪怕有时候会犯错。
你可能会问,形而上学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海德格尔想告诉我们的是,思考是每个人的权利,不管是多么小的事情都值得去探究。
就像你今天决定吃什么、穿什么,这些看似平常的选择,实际上都在塑造着你的生活。
海德格尔鼓励我们不怕犯错,反而要勇敢尝试,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生活就像一场冒险,只有走出去,才能发现未知的风景。
说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海德格尔的理论有点难,但没关系,慢慢来就好。
哲学也不是非要复杂深奥,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常常忘记停下脚步思考,海德格尔的思想就是要提醒我们,别忘了问问自己:“我到底在干嘛?”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你去认真对待,无论是与朋友的聊天还是一杯咖啡的香气,都能成为你探索存在的线索。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存在。
在读完形而上学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哲学的深刻和广阔,也对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形而上学中提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比如存在、本体、实在等等。
这些概念虽然抽象,但却是哲学思考的基石。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真相。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而形而上学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从而提升我们的认知和智慧。
在形而上学中,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这一命题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自我存在的思考。
通过对自我存在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而形而上学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从而找到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除此之外,形而上学还探讨了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重要的哲学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明。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往往忽视了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思考,而形而上学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和问题。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哲学著作,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存在,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在当今社会,形而上学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和问题,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智慧。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懂这本书,从而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和本质。
在读完形而上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深被其中的深刻思想所吸引,也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形而上学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原理,它超越了物质世界的限制,探寻着更深层次的真理。
在书中,作者对存在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讨论。
作者指出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人类的感知和理解的产物。
这种观点颠覆了我以往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让我重新思考了它们的本质和意义。
另外,形而上学还涉及到对人类意识和精神世界的探讨。
在书中,作者对意识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观点。
他认为意识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它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活动,是人类与世界联系的纽带。
这种观点让我对意识产生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意识和精神世界。
在读完形而上学之后,我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开始意识到物质世界并不是唯一的存在,精神世界同样重要。
我也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珍视自己的意识和精神活动。
同时,我也开始更加珍惜时间和空间,意识到它们的珍贵和有限。
这本书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思想的书籍,它深刻地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我相信这些思想和观点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形而上学是一本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书籍,它不仅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物质与形而上学的边界
物质与形而上学的边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将事物分为两个大类别,即物质和形而上学。
物质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和实证的,它包括了我们身体所处的世界和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实体。
而形而上学则是超越我们感官能力的领域,涉及到人类思维、感情、道德等抽象概念。
然而,物质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边界并不是那么清晰和明确的。
本文将探讨物质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融合,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影响的可能性。
与物质相比,形而上学往往被认为是更加抽象和难以捉摸的。
它涉及到如何理解和解释我们所经历的世界,关注的是人类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以及人类思维和心灵的本质。
形而上学对于人们的思考和哲学探索至关重要,它引导着我们对人生的意义和目标的思考。
然而,形而上学的概念并不仅限于人类的思维领域,它还可以扩展到物质世界中。
事实上,物质和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众所周知,我们的思想是由大脑中的化学反应和电信号产生的,它们依赖于物质实体的存在和运作。
这意味着,我们的思维和情感是与物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当我们感受到喜悦、悲伤或其他情感时,这些都是由于大脑中的特定神经元的活动所引起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形而上学现象是由物质世界中的物理过程所导致的结果。
另一方面,物质世界也受到形而上学的影响。
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是形而上学的表现,它们指导着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和行为。
例如,我们将某些行为定义为对的或错的,这正是形而上学思维的结果。
同时,我们对美的追求也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我们对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的欣赏,是由我们的审美观念所形成的,同时也与我们的情感和思维密切相关。
除了在个体层面上的相互作用外,物质和形而上学之间的边界也可以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展现出来。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有所差异的。
这种差异往往涉及到观念、信仰和价值观等形而上学的内容。
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可能对同一个现象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看法,这表明了形而上学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形而上学有自己的边界吗_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思想研讨纪要(精)
第35卷第4期Vol.35 .4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 um.&S oc.Sci.2007年7月July2007学术动态形而上学有自己的边界吗?!!!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思想研讨纪要路∀鸣,李∀新(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1-2435(200704-0495-02∀∀2007年4月,安徽师范大学哲学系举行了#爱智∃哲学论坛学术活动,与会同志从几个不同的视角探讨和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理论。
戴兆国:海德格尔在%哲学是什么&中说,#哲学本质上是希腊的,这无非是说:西方和欧洲,而且只有西方和欧洲,在其最内在的历史过程中原始地是∋哲学的(。
∃#每当我们联系于哲学来问,∋这是什么(时,我们便在追问一个原始地希腊问题。
∃海德格尔把哲学主要当成是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知识传统,是对世界存在的原因和原理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学问。
在他看来,由于近代哲学偏离了古代哲学的方向,所以到了现代,哲学的可能出路就只剩下两种:其一是对传统哲学本文的单纯解释,对形而上学作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其二是哲学被逐入到人类学中,存在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中。
这是现代哲学式微的表现。
海德格尔对待哲学的看法至少有两种,一是把哲学当作一种以希腊传统为代表的知识体系,一是将之作为与存在的境遇相关的无对象的存在。
这其中可能蕴涵着海氏自己对于哲学未来的独特看法,即他所认为的现代哲学的真正的使命所在。
干成俊: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是无根的,它漂浮在科学、技术、概念、逻辑等等的层面上,没有扎根始源处,结果必然导致对#存在∃的遗忘。
因而他要为哲学寻根,提出要用思想取代传统哲学,因为在他看来,思想会思考得比形而上学更原始些。
哲学所探讨的东西不是与人无关的神的呓语,而是与我们人本身息息相关的,哲学所探讨的东西触动着我们,#而且是在我们的本质深处触动我们的∃。
“形而上”探究中的智识与意味——对“形而上学”的一种解读
“形而上”探究中的智识与意味——对“形而上学”的一种解读内容提要“形而上学”作为人类对人与世界的解释模式应该源于《周易》。
在西方人对形而上学的解义当中,有与形而上学在《周易》中源始意义相比较的意义变形,也有从变形了的形而上学出发,努力还原、回归到其在《周易》中的源始意义。
在这种变形与回归的变奏中,演绎着在文化上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在《周易》与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对话中,在以说为界的旨趣中,我们解析出“形而上”探究中的智识与意味。
关键词形而上形而下形而上学意义变形意义回归在我们所知道的哲学话语中,“形而上”、“形而下”是最古老和源始的哲学解释模式(型) 。
在这个语式下,人类释解着现象与本体、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个别与普遍、质料与形式,还有道与器、象与意等。
从这个语式又生发出后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等现代哲学话语。
在这个话语中,哲学有了分别、划界、生发与还原。
由于以“形”为界,区分出上、下之界阈,才有了哲学对本体的追问、经验科学与天道的寻觅及制器之理的阐喻。
因而,当把“形而上”和“形而下”作为言说方式时,就发生了许多歧义,有的将“形而上”用“是……”的句式归结为本体的论说;也有的将形而上学以一种静止、抽象统而概言之;也有的将“形而上”指向一种不可言说的境阈;还有的用神圣、上帝为形而上划界。
因此,我们可以回到那个已作为前提存在的“所知道的哲学话语”中去考问、检讨形而上、形而下所蕴涵的人类精神的智识与意味,或许能寻觅到形而上、形而下在独断使用前的原始意义;也可能品出人类精神的某种还未被我们把握的味道与神韵。
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源[①]始意义如果从我们所知道的形而上学的意义出发,其在人们的思考与诉说中所具有的意义是源自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解义。
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框定为“关于存在(being)的学问”;康德则以《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为题,试图为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如何可能,在纯粹理性的批判中找到根据。
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的形而上学遗痕
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的形而上学遗痕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至今仍是单面的。
我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接受后期海德格尔的馈赠,绝少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
反思的缺位使接受者不能恰当地接受所接受之物,因此,任何前反思性的接受都意味着风险。
如果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存在某种欠缺,那么,对它的非反思性接受所蕴含的风险就会具体化为危险。
对于后期海德格尔艺术思想可能存在的局限,法国学者马克·弗罗芒一默里斯曾做过如下暗示:“在其诗学中,海德格尔将思想引入了另外一个地方,那却不见得是思想原定要去的地方,不见得是摆脱了形而上学阴影的存在之地,它仅仅是隐喻之地。
”在这段小心翼翼的评论中,马克·弗罗芒一默里斯指出了两个可能性:(1)海德格尔并未摆脱形而上学的阴影;(2)他没有抵达思想应该抵达的地方。
根据近年来对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的解读,我认为马克·弗罗芒一默里斯所言不虚:后期海德格尔的确没有完全克服形而上学的致思惯性,由此而生成的是其艺术理论的内在悖论和局限。
后期海德格尔艺术思想不仅仅是个时间概念,而是其致思理路发生根本转折的产物。
这个转折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从以人(此在)为中心的生存论艺术观转向存在论艺术观时期;(2)从存在论艺术观转向大道论艺术观时期。
在第一个阶段,海德格尔虽然屡次批评传统形而上学固执于存在者(das seiende,the beings)而遗忘了存在(Sein,Being),但并未明确提出超越形而上学本身。
相反,他将对存在之思理解为一种形而上学冲动:“‘形而上学’这个名称的前缀‘超’(meta)则表示:越过和超出某物,在这里就是,越过存在者?何往?答曰:向存在。
”到了1947年,他对形而上学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明确表示:“未来的思想将不再是哲学了,因为未来的思想比形而上学思得更原始些,而形而上学这个名称说得就是哲学。
”与此相应,他开始以大道论艺术观代替存在论艺术观,以走出形而上学的思想疆域。
形而上学和形上境界
形而上学和形上境界形而上学和形上境界是哲学领域中的两个概念。
它们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它们存在差异。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概念的含义、起源、联系和区别。
一、形而上学的含义形而上学最初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它是希腊语中“超越本体”的意思。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的本体和本性,它关注那些无法被感知的实体和思想,如“灵魂”、“精神”、“真实”等。
这些实体或思想不能通过感官或观察获得,而形而上学则致力于研究它们的本质。
与自然科学不同,形而上学并不试图通过实验或观察来验证其假设,而是通过逻辑推理或思考来加深人们对存在的本体和本质的理解。
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大到了一些自然科学的领域,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二、形上境界的含义形上境界是一种较为模糊的概念,它表示那些超越了物理空间和时间的实体或思想。
形上境界常常被用于形而上学范畴内的哲学思考中,被认为是超越了有限世界的领域。
有些形上境界可以通过感知或观察来理解,如道德观念、社会价值和习惯。
而有些形上境界则超越了这些领域,如宗教、灵性和神秘经验。
形上境界是具有一定模糊性的概念,因为它所描述的实体或思想在不同的人群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例如,宗教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形上境界,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则不是。
三、形而上学和形上境界的联系形而上学和形上境界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关注那些超越了物理空间和时间的实体或思想。
然而,在操作和方法上两者并不相同。
形而上学强调的是通过逻辑推理来加深人们对存在的本体和本质的理解;而形上境界强调的则是通过直觉或神秘经验来理解超越物理空间和时间的实体。
此外,形而上学还关注了某些存在的本质和关系性质,如身体和灵魂之间的关系;而形上境界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诸如神、宇宙和真实等领域。
四、形而上学和形上境界的区别尽管形而上学和形上境界有一定联系,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本质的差异。
首先,形而上学和形上境界的研究对象存在差异。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那些无法感知的实体和思想的本体和本质,而形上境界则更多地聚焦于那些超越物理空间和时间的实体或思想。
对形而上学的实践哲学反思
对形而上学的实践哲学反思哲思优选收集人文通识讲座信息,优选推荐文创周边。
公众号本文所讲的“形而上学”,是指在亚里士多德或笛卡尔那里作为“第一哲学”而出现的形而上学。
在欧洲哲学的传统脉络中,这种形而上学或者表现为追究世界万物得以存在的终极本体,或者表现为追究人的思维、观念得以确立的终极根据。
这种形而上学曾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最起码,它使哲学作为哲学获得了自身独立存在的地位和意义。
然而,早在17、18世纪这种形而上学就遭到了经验论哲学的质疑和排斥。
20世纪以来,“形而上学终结论”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
虽说我们不能把哲学等同于或归结为形而上学,但形而上学可能构成了哲学的最核心部分。
一旦终结了形而上学,似乎也就终结了哲学本身。
于是,随之而来的真的就是“哲学的终结”这一令人更为困惑不解的说辞。
这不能不使我们满腹纠结地思考一个问题:形而上学能否被终结?或者说形而上学本身是否有什么东西使自身不能被终结?一、形而上学理论思维的基本特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我们对“形而上学”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
笼统地说,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就是一种“存在论”,或一种思维本体论,其理论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确认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某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观念或命题,这种观念或命题不是来自经验,也不需要通过经验来证明。
古希腊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是这种思维本体论的奠基。
巴门尼德确认“思维和存在是同一个东西”,对存在的把握不能诉诸来自于经验的各种“意见”,而只能依靠理智这个唯一通达存在之真理的道路。
柏拉图在他构设的“理念世界”(可知世界)中,作为最高实在的理念不与任何感性的存在物相联系,只与理念相联系,对于这种理念,“不靠使用任何感性事物,而只使用理念,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并且最后归结到理念。
”(柏拉图,第270页)亚里士多德同样把人的理性能力区分为两个层次:被动理性和能动理性,前者用于处理来自感性经验的知识内容,后者则仅仅是以思维自身为对象的认识活动,是思想与思想对象的直接同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4期Vol.35 .4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 um.&S oc.Sci.)
2007年7月
July2007
学术动态
形而上学有自己的边界吗?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思想研讨纪要
路∀鸣,李∀新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1-2435(2007)04-0495-02
∀∀2007年4月,安徽师范大学哲学系举行了#爱智∃哲学论坛学术活动,与会同志从几个不同的视角探讨和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理论。
戴兆国:海德格尔在%哲学是什么&中说,#哲学本质上是希腊的,这无非是说:西方和欧洲,而且只有西方和欧洲,在其最内在的历史过程中原始地是∋哲学的(。
∃#每当我们联系于哲学来问,∋这是什么(时,我们便在追问一个原始地希腊问题。
∃海德格尔把哲学主要当成是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知识传统,是对世界存在的原因和原理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学问。
在他看来,由于近代哲学偏离了古代哲学的方向,所以到了现代,哲学的可能出路就只剩下两种:其一是对传统哲学本文的单纯解释,对形而上学作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其二是哲学被逐入到人类学中,存在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中。
这是现代哲学式微的表现。
海德格尔对待哲学的看法至少有两种,一是把哲学当作一种以希腊传统为代表的知识体系,一是将之作为与存在的境遇相关的无对象的存在。
这其中可能蕴涵着海氏自己对于哲学未来的独特看法,即他所认为的现代哲学的真正的使命所在。
干成俊: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是无根的,它漂浮在科学、技术、概念、逻辑等等的层面上,没有扎根始源处,结果必然导致对#存在∃的遗忘。
因而他要为哲学寻根,提出要用思想取代传统哲学,因为在他看来,思想会思考得比形而上学更原始些。
哲学所探讨的东西不是与人无关的神的呓语,而是与我们人本身息息相关的,哲学所探讨的东西触动着我们,#而且是在我们的本质深处触动我们的∃。
在海德格尔看来,希腊语的#哲学∃是一条供人行走的路,因为是人行进于其上的路,因此它是决定着人生存的东西。
即便我们缄口不提#哲学∃这个词,我们身处其中的状况也永远无法改变了;只要我们生活着,我们就行走在哲学的道路上。
郭应传:海德格尔对存在本身、对人之生存状态、对语言和思的追问也好,由之而造成对古希腊以降的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现成性、逻辑化、概念化的思维方式的消解也罢,无非是还实事本身以本真的面目,让实事本身如其所是地#在∃起来、#真∃起来。
唯有通过这样深切的反思,才有可能避免出离根基而越走越远,最终飘浮游荡而无#家∃可归。
如果说,作为精神性活动的哲学探求在当今还有存在价值的话,对实事本真的追问或许是它不可推卸的职责。
实事本身#真∃起来,即是让实事本真地#活∃起来。
#真∃与#活∃是一体之两面,相即不离的。
因为,唯有是其所是,才能真正地#活∃起来;也只有自行敞现,才是本然之#真∃。
在这一基点上,海德格尔思想与%老子&思想之间存有较大的对话空间。
李冬冰:海德格尔后期一再表明他并非是反科学的,但是他反对把科学的发展当作真理的唯一表征,当下的科学只不过是存在在第一次显明中被固化下来的一种偶然性成果,作为一种物化的、非人的、对象性的、僵死的存在者,它们甚至压迫着本己的存在,使此在沉沦。
海德格尔通过揭示此在的#烦、畏、死∃的本真状况,似乎要表达的是对一切现实的俗世状况的彻底否定。
但是对于从追寻存在意义这样一个极具形而上意义的问题出发,终至于对此在的人类学意义的诠释和宣泄,其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矛盾,即此在作为一个具有优先地位的存在者预先地带入到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中,是否会影响到他所要探寻的存在本真意义的无蔽澄明,考虑到此在已经是一个存在者,尽管他是一个特例、一个优先的存在者,存在的意义已经走出了其原初的始源,其中已经固化的显现必然对前者起一种遮蔽作用。
#在者的在∃一是如其所是的东西,二是使其所是成为如其所是的东西。
这就将在者限定在四个维度中:在和形成;在和表象;在和思;在和应当。
这些都是近代哲学中较为熟悉的命题,海德格尔都给出了较为独到的注解。
这些对应中#在∃和#无∃总是相伴而行,两者的错位和辩证关联一者饶有趣味,二者也可能为我们
提供重新发现在者之在,回归在之本真的#林中小路∃。
李新:海德格尔是否试图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对于形而上学问题的探讨存在着提问方式的误区,也是人的逻辑思维方式的误区。
当我们想表述自己的想法时,却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之后却变了样,也许这就是某位俄国学者所说的#思想一旦用语言说出来就成了谎言。
∃当我们提出#存在是什么?∃的问题的时候,这是一种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是一种受限制的发问方式。
而问题之所问中还有#问之何所以问,这是真正的意图所在∃,这是发问的目标。
也就是说在我们问道#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栖身在对∋是([#在∃]的某种领会之中了∃。
而我们要弄清楚的是:那#变得晦暗的或尚未照亮的存在之领会意旨什么?∃也就是我们何以将#无∃作为概念的缘由。
因此我们要在澄清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澄明存在本身。
余在海:海德格尔曾表示:每个伟大的思想家都#只思考一种独一无二的思想∃。
对他自己而言,就是#体验到奇迹中的奇迹∃,#存在者是存在的∃,就是要追问和彰显#存在的意义∃。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要想经验存在者的显现过程,我们首先就必须实行一种转向,即#从人到人的此之在的转变∃。
只有在#此在∃[Dasein]这种新的存在论境域中,只有在#Da∃这个疏明之地或澄明之境中,#Sein∃才会明亮起来,存在者才会显现出来为人所见。
此在本质上是在世界中的存在。
此在寓于世界之中,而世界也正是通过此在的生存而展露出来。
世界不是存在者的集合和总和,存在者只有此在在世界中#操劳∃和#操心∃之际才会显现出来,才能被人注目、观看。
只有通过此在耕耘清理出来的#林中空地∃[L ichtung],存在者才显现出来。
在海德格尔看来,整个西方形而上学都迷失于对存在者的#观看∃和#表象∃之中,沉沦于物,陶醉于物欲之满足,在忘掉了#存在∃之际也忘掉了自身的#生存∃。
结果,把一切东西包括此在本身都弄成了摆置在眼前的现成存在者。
因此,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洞彻形而上学的全部天真性和虚假性,揭示存在者的显现,追问存在的意义,守护人的生存。
在这里,海德格尔引领着当代西方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潮流。
正是在此纬度中,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之间存在着广泛对话的空间。
干成俊:海德格尔对近代哲学病因的诊断同马克思完全相同,不同点在于二人开出的药方。
在马克思看来,近代哲学的致命缺陷在于理论与现实的背离、主体与客体的二分。
海德格尔以#思想∃取代近代哲学,给人类指出的路向是,摆脱飘摇状态,嵌入到#无∃中,从而获得安身立命之所。
马克思以#行动(实践活动)∃取代近代哲学,他坚信,人的根据不在人身外,人们的现实存在就是#现世∃存在,人的存在就是其现实生活过程,历史之谜的求解只有也只能到生活实践中去寻求。
宣庆坤:海德格尔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技术化的时代,从浪漫派开始面对的问题,海德格尔仍然要面对,尽管许多人走着不同的道,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人类的#安身立命∃。
不同于巴门尼德,海德格尔反问#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
首先,如果只有前半句,没有后半句,就会走向追寻存在之路,执于#有∃,忽视#无∃的意义,#科学不愿与闻∋无(∃,结果就会出现理性(技术理性)的猖獗,技术的至上。
其次,海德格尔指出#无∃。
没有无也就无所谓#畏∃,#畏∃是对#无∃的畏,没有了#无∃,畏还畏什么呢?而对无的畏,恰恰启示着#无∃。
启示#无∃也就是指向了#无反倒不在∃的发问。
第三,最重要的就是海德格尔通过这种追问,破除了传统逻辑与传统真理,而要达致的真正的形而上学是 !∀涌现!)达致#∃%&%!#无蔽,但又不仅仅是无蔽,还要∃∋(∋s言说。
换而言之,涌现是不断地,言说也是不断地,那么这个对#∃%&%!#∃的##∃也就是不断的,这就是#大化流行,生生不已∃,形而上学就永远是未完成状态,若完成,则言说就中断了,而言说中断了,那么lo go s(道)也就中断了,而言说永远不能中断,道路也不会中断,中断的道那是断道,就不是林中路,林中路总是和林中空地相通。
戴兆国:社会或者世界的#治世∃局面限制着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发挥。
在我们需要消除一切矛盾的欢呼声中,批判不可能是武器的批判,而只可能是批判的武器。
也正是这样的局面,造就了存在主义的兴盛和流布。
后现代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存在主义哲学某些方面的夸大,现代社会破碎的镜像已经昭示了人类未来的命运。
当然,这种悲观的哲学是应当遭到批判的。
这种批判是不过分的,任何夸大自己哲学作用的哲学家必然陷入到一种不可自拔的逻辑循环中,成为一种幽灵本体的飘荡。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可能存在的形而上学的时空边界:
1.形而上学据以奠基的目的看,可以分为知识的形而上学,智慧的形而上学。
2.形而上学表现的形态看,可以分为具体形态的形而上学,抽象形态的形而上学。
3.与时间存在形式相关来看,可以分为:宇宙时间的形而上学,历史时间的形而上学,生存时间的形而上学。
责任编辑:陆广品
49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