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完整教案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完整教案第一课:天地万物
教学目标
- 了解天地万物的概念和范围
- 掌握一些与天地万物有关的常识
-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天地万物的概念
2. 天地万物的范围
3. 天地万物的分类
4. 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步骤
1. 导入: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天地万物”是什么概念。
2. 介绍天地万物的概念和范围,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3. 分类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天地万物的分类,然后展示并分享结果。
4. 观察练: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他们观察并猜测与之相关的天地万物。
5.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关系,并让他们思考人类应如何保护天地万物。
教学工具
- 图片或实物
- 班级黑板或白板
- 学生小组分配表
扩展活动
-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做进一步的研究,并分享给同学。
评估方法
- 学生参与度和互动交流情况观察
- 学生分类讨论和分享结果
- 学生观察练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参考资料
-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
-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师用书- 互联网资源(确保资料来源可靠)。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6课《肥沃的土壤》,主要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肥沃的土壤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土壤的重要性,掌握肥沃土壤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可能了解较少。
学生喜欢观察和发现,但在描述能力上有待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打开投影仪,展示一张描绘丰收农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样的丰收农田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2.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家花园的土壤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和提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
教师解释矿物质是土壤中的石头、砾石等颗粒状物质,有机质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等,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样本,并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实物示意图,展示土壤内水分和空气的存在方式,并解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教师以具体的例子说明肥沃土壤的特点:颜色深,有肥料的味道,有虫子和植物根等。
- 教师展示不同颜色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香料等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让学生嗅闻,引发对肥料味的讨论。
- 教师展示显微镜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虫子和植物根。
3. 教师讲解肥沃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植物的死亡和腐烂,动物的排泄物等。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观察周围的生活,看一看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观察生活中压缩空气运用的例子。
板 书
设 计
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1、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可以被压缩
运用广泛
课 题
2、空气有质量吗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用悬吊小木棍做气球平衡实验,判断空气是有质量的。
2.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回形针等物体和皮球里空气的质量,来证明空气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
2.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升是多少吗?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一升的概念:小瓶矿泉水,一瓶为500毫升,两瓶就是一升;我们平常喝的盒装牛奶,一盒为220毫升,4盒多一点,就是一升。
大家又知道1.29克是什么概念吗?
一般来讲,一枚一元硬币大约为6克,三枚回形针大约就是1.29克。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放了,因为粉笔盒已经被放满了,没有地方再放粉笔了。
2.教师再出示一杯满满的水,问学生:还能往水杯里倒水吗?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因为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再倒就漫出来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粉笔盒满了,就不能再放粉笔了,水杯里的水满了,就不能再加水了。粉笔盒和水杯都是有一定的空间的,而粉笔盒和水都是占据空间的,当这个空间被占满了,就不能再往里面放东西了。
3.水和粉笔,都是占据空间的,那么,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周围的空气占据空间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
板书:1、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师引导:我们想要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就先动手做几个小实验。
1.实验一:水会漏下去吗?
出示实验操作图和实验步骤,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探究物体的重量和轻重感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探究物体的重量和轻重感。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认识物体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并学习运用工具称量物体的重量。
2)初步认识物体的重量与大小、形状等无关,认识不同物体的重量大小可通过比较轻重感受区分。
3)掌握称量物体的方法和操作过程。
2.过程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
2)注重学生手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态度目标1)正确、尊重地对待物体的重量和轻重感受。
2)积极参与物体重量和轻重感受的活动,喜欢科学实验和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物体重量的标准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学习使用工具称量物体。
2.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物体的重量大小可通过比较轻重感受区分。
三、教学过程:1.开始活动:通过品尝不同蛋糕的重量和体积,让学生了解物体的重量和大小之间的关系。
学习轻重感受,也就是让学生感觉不同物体的重量。
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意见,然后讨论物体和容器的实际重量和外观重量之间的区别,强调学生需进行实验和观察。
2.引入知识:了解物体的重量单位,进行讨论和问题解答,并探究维度边界(如何称量较小或较大的物体成为问题,如何准确称量?)。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对不同的物体、容器和称重仪应用不同的量程。
实践中强调学习称量物体使用的工具和方法。
3.知识点扩展:给学生看演示视频,让学生观看称量物体的操作和测量实验,强调测量的重量单位是克和千克,并提醒学生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
4.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同时记录下称重数据并进行对比。
这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感知的理解,同时揭示学生对图表和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
5.练习提升:让学生完成一组光彩夺目的活动,并使用已获得的知识来标识箭头所指向物体的轻重感。
这些练习可以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探究物体重量与轻重感知。
四、教学总结:本单元主要探究物体重量和轻重感的关系。
学生需要了解重量单位及其区别,学习使用工具进行称量,同时可以通过感知比较至于轻重感。
2022-2023学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上册教案全册全套
2022-2023学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上册教案全册全套第一单元:人类和科技第一课:科技带给人类的改变教学目标1. 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改变;2. 掌握与科技有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上册》第一单元;2. 多媒体设备;3. 教学图片和实物。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现代科技产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科技带给人类的改变和影响。
呈现(10分钟)1. 展示幻灯片,介绍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改变,包括通信、交通、医疗等方面;2. 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科技产品的外观和功能;3. 教师讲解与科技有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电脑、手机、互联网等。
操练(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自己生活中科技带来的改变进行交流;2.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产出(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科技的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2. 学生可以描述科技带来的改变,或者分享自己对科技的看法和体验。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多关注科技发展,培养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扩展活动1. 学生自行收集科技产品的图片,制作一张科技展示海报;2. 学生组织一次关于科技的小型展览,展示自己收集的科技产品。
第二课:科技的利与弊教学目标1. 分析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利与弊;2. 培养学生辨别科技利弊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上册》第一单元;2. 多媒体设备;3. 图片和案例素材。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科技产品的图片,引导学生去思考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利与弊。
呈现(10分钟)1. 展示幻灯片,介绍科技的利与弊,包括便利性、信息获取、社交等方面的好处和负面影响;2. 使用图片或案例素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探究(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给定的问题或情境,分析科技的利与弊,并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和解释。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8篇)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8篇)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通用18篇)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二、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起始学期。
充分考虑三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本册教材共分为七个单元《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们学习了观察》1、《走进科学》本单元用一个主体活动“校园寻宝”来架构全单元的教学,以“宝贝”(学生依“寻宝清单”找到的自然物)作为研究的对象,按“寻找”、“观察”、“整理”的顺序,依次设计出《校园寻宝》、《观察“宝贝”》、《整理“百宝箱”》三课,试图让学生在科学史的引领下,初步学习观察、分类、简单制作等方法,体验探究过程中的愉悦,激发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2、《身边的动植物》本单元学习的是生命科学部分的内容,要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动植物。
本单元以认识常见动植物的典型特征为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和动物,在学习分类、归类,同时渗透关爱生命、敢于质疑的情感态度教育。
3、《土壤》本单元正是以“土壤里有什么?”、“土壤里为什么能长出庄稼?”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土壤的构成,了解土壤对于人类的作用,感悟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意义,并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来。
从探究能力的训练上看,本单元与三上其他单元一样,以观察、分类、比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兼顾其他探究能力的培养。
4、《奇妙的水》本单元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我们所熟悉的“水”,观察水的形状、测量水的体积、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探究“流动的水”的力量、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形式,等等,让儿童从多方面了解水的性质,加深对水的认识。
儿童对水的认识越深刻,就觉得水越奇妙,会从心底里觉得水的珍贵,自觉产生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6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6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富饶的耕地,以及耕地的重要性。
2. 掌握种植不同作物所需的耕地条件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耕地保护意识和爱护耕地的惯。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种子和种植工具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册、铅笔、橡皮等。
三、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耕地的认识和重要性:
- 耕地是什么?为什么耕地很重要?
步骤二:呈现(10分钟)
通过课件和实物等展示富饶的耕地以及不同种植的作物,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的耕地条件和要求。
步骤三:讲解(15分钟)
讲解不同作物所需的耕地条件和方法,比如水稻需要有水的湿地、玉米需要有肥沃的土壤等。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类作物的耕地需求。
步骤四:实践(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己选择一种作物,根据之前的讲解,选择合适的耕地条件和方法,进行实际的种植实验。
教师可以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种植的过程。
步骤五:总结(5分钟)
让学生回顾种植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
不同作物的耕地需求,并强调耕地的保护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作物的耕地需求,并
亲自参与种植实验,增强了他们对耕地保护的意识和重要性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指导,提升教学效果。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有质量吗》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有质量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第2课《空气有质量吗》,主要介绍了空气的质量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空气是有质量的,并能够通过简单实验来验证这一观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特点和性质,理解空气是有质量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问题的探究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空气的质量问题,通过实验验证空气的质量。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实验,观察现象并推理,验证空气的质量。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他们对科学问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通过实验来探究和发现。
然而,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推理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欠缺。
因此,本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示范,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空气的一些知识,比如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那么,你们认为空气有质量吗?为什么?请思考一下。
-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知识讲解- 教师:空气是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虽然我们看不见、闻不到,但它确实有质量。
为了让你们更好地理解,我来给你们做一个简单的比喻。
- 教师拿出一个充气的气球和一个空气袋,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
- 教师: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物体的质量。
你们猜猜看,哪个更重一些?- 学生猜测并回答问题。
- 教师将气球和空气袋放在天平上进行称重,结果显示气球比空气袋要重一些。
- 教师:你们看,虽然气球和空气袋都是由空气充填的,但气球比空气袋重一些。
这是因为空气有质量,它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并对物体施加压力,使得物体的质量增加。
3. 实验示范- 教师进行实验示范:教师拿出一个空的塑料袋,并称重记录下质量,然后将它充满空气,再次称重。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案单元一:太阳和地球1. 教学目标- 了解太阳是地球的日光源,它对地球的影响- 掌握太阳和地球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的特征-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能够简单解释这些运动的意义- 认识太阳能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2. 教学内容- 太阳和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太阳的光线和热能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是地球的日光源,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含义及意义4. 教学过程4.1 导入- 导入太阳和地球的概念,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太阳和地球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4.2 探究太阳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太阳的光线和热能对地球的影响,如日光可以照亮地球、提供生物生长所需的能量等。
4.3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通过教师讲解和图示,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解释它们的含义及意义。
与学生一起进行简单实验,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4.4 总结归纳- 帮助学生总结太阳和地球的特征和影响,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意义。
5. 拓展延伸活动-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太阳和地球的小实验,体验太阳光的照射和热能的感受。
- 带领学生观察日落和夜空中的星星,引发对太阳和地球运动的思考和好奇。
6.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太阳是地球的日光源,它对地球的影响。
我们还研究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它们的意义。
7. 作业布置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和练题目,巩固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8.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学生对太阳和地球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但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在拓展延伸活动中,可以增加一些观察和实践的环节,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亲身感受。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第2课:眼睛和耳朵第3课:手和脚2.第二单元:植物第4课:认识植物第5课:种子的秘密第6课:植物的生长3.第三单元:动物第7课:动物的家第8课:动物的食物第9课:动物的行为4.第四单元:天气和季节第10课:天气的变化第11课:季节的变化第12课:气候的影响5.第五单元:水和水的故事第13课:水的三态第14课:水的循环第15课:水的作用6.第六单元:有用的材料第16课:认识材料第17课:材料的用途第18课:材料的性质三、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1)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基本构造。
通过游戏让学生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
讲解身体各个部位的作用。
(2)第2课:眼睛和耳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眼睛和耳朵的构造。
讲解眼睛和耳朵的作用。
进行视力、听力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视力、听力状况。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手和脚的构造。
讲解手和脚的作用。
进行手和脚的协调性测试。
2.第二单元:植物(4)第4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态。
讲解植物的基本构造。
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
(5)第5课:种子的秘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种子。
讲解种子的构造和作用。
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6)第6课:植物的生长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讲解植物生长的条件。
进行植物生长实验。
3.第三单元:动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家。
讲解动物的家对动物生活的作用。
进行动物家的模型制作。
(8)第8课:动物的食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食物。
讲解动物的食物来源和食物链。
进行动物食物的实验。
(9)第9课:动物的行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本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本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探究•人体健康•生活中的物体•天文知识•能量转化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科学探究有所认识,能够掌握科学兴趣,注重科学技能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思维方式。
2.通过涉及生活中的物体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形态、颜色、质量、和重量等基本性质,能够探究物体的运动和物理现象。
3.通过天文知识的学习,学生了解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掌握太阳是人们的第一能源,从而明确环保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4.通过学习能量转化的知识,学生能够了解机器及其使用原理,能够从加工能力和使用特点的角度了解机器的本质和使用规律。
5.通过人体健康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构造和功能,能够掌握预防疾病的常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了解科学的定义及其作用,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物理现象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物体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环节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物品图片,让学生对物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物品的特点和用途。
2.讲解环节通过讲解能量转化及其应用领域、人体健康、生活中的物体、天文知识等方面的知识。
3.实验环节通过手工实验,让学生动手探究物理现象和物体的运动规律,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4.复习环节通过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复习课堂所学的知识点。
5.扩展拓展环节通过提供一些有趣的学术活动或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2.探究学习法3.实验教学法4.交互式教学法5.讨论教学法6.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教学法六、教学评估通过考试或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七、教学参考资料1.《苏教版小学科学全本》2.《实验教学法》3.《情景教学法》4.《交互式教学法》5.《探究学习法》。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019新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相同型号的气球?
.师:所以我们要挑选型号相同的气球。但是型号相同的气球质量也可能有差别,我们可以先将2个没有装空气 的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进行调整,使平衡尺保持水平。然后再给其中一个气球充气。这个气球充了气后,我们 又做什么?
科学态度: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大头针、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漏斗、注射器学生材料:纸、橡皮泥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新课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记 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便不断的改进。
6、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树立开放式的教学观念;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将锥形瓶里的水倒掉)提问:“仔细观察,此时瓶子里还有东西吗?”
.学生汇报:有,空气
.揭示课题:那空气会不会像水一样占据空间呢?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童年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水占满了树洞的空间”引出本科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 空间吗?”]
二、操作与探究
(一)烧杯底部的纸团会湿吗?
.演示讲解实验过程,提问:把小烧杯口向下竖直的扣到水里,并完全浸入水中,纸会不会湿?猜一猜并说出理 由。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目标:根据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内容,设计一堂以“天时地利人和”为主题的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与作用;b. 能够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的方式,理解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a.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b.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c.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b.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c.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a. 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与作用;b. 理解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c. 发展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
2. 难点:a.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b.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c. 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影响生活的因素,引起学生的思考;b. 引导学生讨论,列举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概念讲解(15分钟):a.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并讲解其作用;b.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实践探究(4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他们选择一个场景(如家庭、学校、社区等),探究其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因素;b.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采集相关数据;c.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并形成自己的结论;d.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进行讨论和分享。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课程简介该科学课程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共分为5个模块,包括“动物世界”、“植物世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天空之上”和“环境中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自然现象、物质世界、人类活动和现象等的观察、探究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描述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4. 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课程安排模块一:动物世界- 第一课动物的多样性- 第二课动物的生长发育- 第三课动物的生活性- 第四课动物的结构特征- 第五课动物对人类的作用模块二:植物世界- 第一课植物的种类- 第二课植物的生长发育- 第三课植物的繁殖- 第四课植物的采集和应用- 第五课植物的适应环境模块三:日常生活中的科学- 第一课熨衣服- 第二课摇号发电- 第三课过滤水- 第四课凝固和融化- 第五课化学变化模块四:天空之上- 第一课月相- 第二课星座- 第三课日食和月食- 第四课风吹云动- 第五课太阳能模块五:环境中的科学- 第一课空气和环境- 第二课噪声和环境- 第三课水污染和环境- 第四课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 第五课绿色环保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探究”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注重激发学生思考和主动探究的兴趣,营造积极的研究氛围。
通过一定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通过平时表现、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形成全面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潜力。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分析教学目标: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理解科学是什么。
3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能够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科学知识: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出出有科学。
3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4、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想知道,爱提问。
3 体验初步的合作与交流。
4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内容:1、科学是---2、做一位小科学家单元教学概念图课题: 1 、科学是... ...课程标准: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理解科学是什么。
3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的: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出出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想知道,爱提问。
3 、体验初步的合作与交流。
预计学习成果:1、能说出科学探究的步骤。
2、喜欢上科学课。
3、知道什么是“科学”。
4、学习成果评价教学材料:一张对折的纸条、铅笔、彩色笔等材料。
教学步骤2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目的: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能够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科学知识1、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2、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预计学习成果:1、学生能够初步体验探究。
2、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科学是什么。
3、学生能够学习用多种形式交流收集的资料。
4、学生能够体验活动有效开展,树立起做科学家的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1.1科学是……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学准备“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活动过程(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2、生回答。
(好!)(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
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3、生回答。
(颜色、形状、大小、弹性)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P><P>(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学生讨论)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
(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四)扩展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1. 2做一位小科学家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一)导课: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1.讲科学家的故事:(1)同学们相互讲;(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2)学生相互交流;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2)学生分组研究;(3)汇报交流;(4)得出结论。
科学就是这样的。
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1)学生观察研究;(2)师生讲座后得出: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
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2.做一位小科学家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第二单元2、1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二、教学准备: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三、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
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
(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实物投影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板书:附表:名称蚱蜢蚯蚓……地点草丛泥土……发现2 、2 校园里的植物一、教学目标:(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处。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二、教学准备:各种盆栽植物、植物挂图、植物卡。
三、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一)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
1、出示植物卡(学生常见的植物)。
2、2、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3、学生回答。
(苹果、小麦、菊花、玉米、西瓜、甘蔗、柳树……)知道大自然中植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描述植物。
1、谈话:你家养花吗?或种有什么植物吗?2、谈话:你能用图画或语言来描述你家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吗?3、学生在小组中讲述。
4、集体交流:常见植物的特征。
(三)比较各种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桃树与向日葵。
2、提问:你能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吗?3、小组讨论并记录(写下或者画下)4、交流:(1)不同的地方:叶子形状不一样、果实不一样……(2)相同的地方: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种在土里、都需要阳光和水……6、讲述: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任意选两中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发给学生植物卡)7、学生分组讨论。
8、小组交流。
9、将交流结果记录在课本75页活动记录中。
能找出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结构,有共同的需求;感受到植物的美,珍惜植物的生命。
(四)布置作业。
1、任选家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的活动记录上。
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2、3 校园里的小动物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3、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二、教学准备: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三、教学过程:(一)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1、出示挂图。
2、提问:你见过这些动物吗?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3、小组讨论,汇报:(蜂鸟、丹顶鹤、牦牛、犀牛、羚羊、蝎子、鸽子、龙虾、熊猫、热带鱼、青蛙……)4、提问:你还认识哪些动物?5、小组讨论,汇报。
实物投影多媒体知道大自然中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游戏:猜动物。
1、讲述: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不许直接猜动物的名称,只能问关于动物的特征,而回答只能是“是”或“不是”。
2、游戏:请一同学上前,其他同学问动物的特征。
例如:(老虎)问:它长毛吗?答:是。
问:它是吃肉的动物吗?答:是。
问:它会生蛋吗?答:不会。
问:它有四条腿吗?答:是。
问:它生活在陆地上吗?答:是。
问:……答:……知道常见动物的特征。
(三)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挂图)。
2、提问:狗和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3、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板书)5、发给学生动物卡,讲述:在动物卡中另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活动记录中。
6、交流汇报。
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会观察、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四)、给动物分类。
1、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观察和比较,你能给你手中的动物卡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2、小组活动:给动物分类。
3、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4、填写活动结果。
学会按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喜欢小动物。
4、植物动物人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3、人是不是动物?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二、新课1、揭题:“植物动物人”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相同点:(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不同点:(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3、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2)这样有什么好处?(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1)老虎和松树(2)鱼和水草(3)袋鼠和树叶(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5、人(1)人是动物吗?(2)为什么?(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第3单元3.1生命离不开水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