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第30课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20190423192.doc

合集下载

祭欧阳文忠公文优课教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优课教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教学内容】力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形成有体系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了解本文曲折传达思念追慕之情的写法。

2.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3.通过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由教材文本分析生发同类型文本的比较阅读,诵读、探究、教师引导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与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欧阳修的“言”的特点。

难点: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

【教学分析】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分析能力相对较强,但综合概括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通过重点句子的翻译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初步的了解,适当存疑。

(课前独立完成)2.利用工具书,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二、预习检查:学生对存疑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和教师解答。

三、文本研读:分析文章的构思脉络。

四、迁移阅读:1.将文章中学生所提炼的“言”的特点具体应用到《祭石曼卿文》中。

2.针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阅读。

【作业布置】将比较阅读的结果形成书面表达。

【板书设计】颂评价人生境界——言德功——直抒敬仰之情【第二课时】一、导入: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

欧阳修对王安石有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

”1070年,王安石升任为宰相积极推进新法,这一年王安石49岁,而欧阳修63岁。

63岁的欧阳修于青州上书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

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存在矛盾。

两年后,也就是1072年,欧阳修去世,曾巩、苏轼、苏辙等人都有祭文,而后人有人认为,欧阳公祭文,当此为第一。

唐宋8大家散文选读教 精品学案:专题10 第30课 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 Word版含答案

唐宋8大家散文选读教 精品学案:专题10 第30课 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桐叶封弟辩(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4)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亦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卒于柳州。

他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其文章风格清峭,内容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有表现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较多的是抒发内心的牢骚抑郁和去国离乡的悲哀。

现存有《柳河东集》。

相关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古今史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辨其误,指其失,其中充满着对现实政治的关怀。

这篇史评,就是这样一篇短小精当而见解甚深的力作。

据《吕氏春秋·重言篇》和《说苑·君道篇》记载,周成王在一次与幼弟叔虞的嬉戏中,指着一片桐叶说要封他为诸侯。

后来成王的叔父周公便以此为据,说“天子无戏言”,要求成王兑现诺言,结果叔虞被封于唐。

对这样一件史事,前人不过读读而已,从未提出疑问,但柳宗元却从中发现一个事关重大的“王者之德”的问题。

古之传者有言, 成王以 桐 叶 与小弱 弟,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给年幼的弟弟,戏 曰:“以 封 汝。

”开玩笑说:“把这个作为封地给你。

”⎣⎡传(zhuàn )者:编写史书的人,或指吕不韦和刘向等,因为 ⎦⎤《吕氏春秋》和《说苑》都载有此故事。

小弱弟:幼弟,指武王幼子叔虞。

戏:开玩笑。

封:分封,古代帝王赐爵位和土地给臣子。

周公入 贺。

王 曰:“ 戏也。

”周公曰:“天子不可周公入宫庆贺。

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呀。

”周公说:“天子不可戏。

”乃 封 小弱弟于唐。

以随便开玩笑。

”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

⎣⎡⎦⎤唐:西周国名,晋的前身,故地在今山西翼城县西。

吾意 不 然。

我认为这件事不可能是这样的。

⎣⎡⎦⎤意:认为。

王之 弟成王的弟弟如当封耶,周公宜 以时 言于王, 不 待其 戏果应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而 贺以 成 之也; 不 当封耶,再去庆贺,趁机促成这件事;成王的弟弟如果不应当受封,周公 乃 成其不中之戏, 以周公这种做法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地以人 与小弱 者 为 之主, 其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成为一国之主,周公 得 为圣 乎?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宜:应当。

祭欧阳文忠公文详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详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教学思想:高三阶段的选修教材教学,应力争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形成有体系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了解本文曲折传达思念追慕之情的写法。

2.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3.通过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由教材文本分析生发同类型文本的比较阅读,诵读、探究、教师引导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与感恩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欧阳修的“言”的特点。

难点: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

学情分析:高三现阶段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分析能力相对较强,但综合概括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流程:学程一.课前预习1.通过重点句子的翻译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初步的了解,适当存疑。

(课前独立完成)2.利用工具书,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学程二:预习检查学生对存疑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和教师解答。

学程三:文本研读分析文章的构思脉络。

学程四:迁移阅读1.将文章中学生所提炼的“言”的特点具体应用到《祭石曼卿文》中。

2.针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阅读。

学程五:布置作业将比较阅读的结果形成书面表达。

板书设计:颂评价人生境界——言德功——直抒敬仰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

欧阳修对王安石有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

”1070年,王安石升任为宰相积极推进新法,这一年王安石49岁,而欧阳修63岁。

63岁的欧阳修于青州上疏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

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存在矛盾。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第30课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第30课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走近作者王安石(见《游褒禅山记》)相关背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八月,已经退休的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逝世,终年66岁。

王安石当时在京为相,闻讯后写下了这篇祭文。

王安石与欧阳修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

早在庆历四年(1044),通过友人曾巩的介绍,王安石与欧阳修建立了诗文之交。

欧阳修对王安石的诗文十分欣赏,并为他推荐延誉。

王安石对欧阳修也非常崇敬,以他作为自己的表率。

熙宁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欧阳修时正出知青州。

长期的宦海浮沉,使欧阳修意志趋向消极;同时,由于对改革内容和方法等的理解不同,欧阳修对新法没有表示赞同。

熙宁三年(1070),他在青州上疏反对推行青苗法,并指出了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

次年,他便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颍州,直至逝世。

综观欧、王两人交游始末,基本上是义兼师友,以致清人全祖望称王安石为“庐陵门人”(《增补宋元学案》卷九十八)。

文意感知本文高度概括了欧阳修一生的经历,称颂了他的道德品质、学术文章和气概节操,表达了王安石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

思维导图一、古今异义1.苟能如此..足矣古义:像这样今义:指示代词,这样2.世之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顾念后事..古义:死后皇位继承之事今义:以后的事情二、一词多义1.期①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期待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预定的时间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穿一周年丧服的人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注定2.故①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因此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老的,旧的,原来的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故意④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原因,缘故3.虽①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虽然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即使,纵使4.以①以.其公议之是非因为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认为,以为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列传》)使用④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凭借,倚仗5.望①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盼望,期望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极目远看③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韩非子》)埋怨,怨恨6.与①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和,跟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给予,授予③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④朝过夕改,君子与.之(《翟方进传》)赞许三、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①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指官位的提升和下降②虽屯邅困踬..遭受摧折③且犹为涕.泣而歔欷流泪2.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其出.处进退出任官职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然天下之无贤.不肖贤能的人四、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句(1)惟公生有闻于当时。

语文选修《祭欧阳文忠公文》教学课件

语文选修《祭欧阳文忠公文》教学课件

•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 士多德)
• 非欧公无足以知我。(王安石)
王安石和欧阳修
一、整体感知,疏通词句
•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 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 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 又何悲?
•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 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 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 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 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 ,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 知。
•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 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二、研读课文,把握内容
• 探讨一:本文的构思脉络 •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欧阳修的?
• 文 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 节 刚正之节,至晚不衰 • 功 立定大计,千载一时
知识链接
•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 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祭石曼卿文》
二、研读课文,把握内容
• 探讨三:《祭欧阳文忠公文》与《祭石曼卿文》
• 古人云:诗者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 高者偷其气。
• 字:文章语言。 • 意:题材内容。以他人之事,引发我之事;以
他人之情,引发我之情。 • 气:作者的个人气质、精神禀赋、人格力量体
现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精神品质。
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我犊口。”为了不
让许由洗耳所用之水沾染牛嘴,巢父就牵着牛到上游去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了。
“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 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
• 用《世说新语·伤逝》中王戎“圣人忘情, 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之语, 既表明荆公伤逝时的内心哀恸,同时又暗 仿欧公《祭石曼卿文》中“盛衰之理,吾 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 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夫太上之忘情”句 式,非深谙欧公之文,焉能措语如此剀切!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十专题 第30课 祭欧阳文忠公文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十专题 第30课 祭欧阳文忠公文

第30课祭欧阳文忠公文欧阳修与王安石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

欧阳修对王安石曾有知遇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

”曾巩在1044年开始向欧阳修推荐这位叫王安石的才子,而他们第一次见面却是在十几年后的1055年。

1069年,王安石被特拔为参知政事,1070年升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

欧阳修于青州上疏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

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之间存在抵牾。

两年后,也就是1072年,欧阳修去世,时人韩琦、范镇、曾巩、苏轼、苏辙等都有祭文,而以王安石写的这篇为最:感情最真挚,评论最公允,概括最全面。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自宋天圣、明道以来,欧阳公以风节负天下重望”。

早年王安石就对友人曾巩诉说过“非欧公无足以知我”的感慨。

“至和二年(1055),欧公始见安石,自是书牍往来与见之章奏者,爱叹称誉,无有伦比。

”自此,二人结下“知己之交”(上引均见《王荆公年谱考略》)。

后来,在革新变法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之间又确有过抵牾。

鉴于这样的背景,王安石为欧公所写的这篇祭文,没有像苏轼的《颍州祭欧阳文忠公文》那样,更多着墨于自己与故者相遇相知的私人情意,而是正面赞颂欧公的文章、学问、道德、品行,直接表达自己对他的仰慕与缅怀。

全文以议论张本,辅以简洁的叙述,却能将“欧公之其人其文,其立朝大节、其坎坷困顿,与夫平生知己之感,死后临风想望之情,无不具见于其中”(同上引)。

读来仍是感人至深。

作为一位标领一世风骚的文豪,一位品行为人们仰慕的名臣,一位与自己有过“知己”之情的长者和挚交,欧阳修溘然长逝,王安石内心是十分悲痛的。

然而,祭文却偏偏迂回起笔,似有意慰藉故者的亡灵,似开导劝解众人的痛心,又似消释自己的哀情,凭空谈了一番“何须悲痛”的“道理”。

浩瀚的宇宙间,“天理”渺茫莫测;万般事物,尽人力以达到尚不可预想,何况还要顺应“天理”,又怎能推测揣度呢?在这样一种难以把握的人生过程中,只有欧公这样的杰出者,才能以一生的功绩,达到“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的人生的最高境界。

《祭欧阳文忠公文》课件2

《祭欧阳文忠公文》课件2
该文还倡导了勤奋、谦虚的精神,认为这是取得 成就的重要品质,对后世的成功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
《祭欧阳文忠公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01 重要的纪念文之一
作为一篇重要的纪念文,该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 要的地位,被视为纪念文的代表作之一。
02 文学价值高
该文的文学价值很高,其语言优美、构思巧妙,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祭欧阳文忠公文》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文章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等,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
具体描述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对仗修辞手法,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 加生动有力,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夸张手法,对欧阳修的成 就和人格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和评价。
《祭欧阳文忠公文》的影响
、富有感染力。
价值认同
尽管存在评价和争议,但不可否 认的是,《祭欧阳文忠公文》作 为一篇重要的纪念文,其价值和 影响已经被广泛认同,成为了文
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5
总结与感悟
对《祭欧阳文忠公文》的以悲痛的心情,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敬 仰和怀念。通过祭文的叙述,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欧阳修的 深厚感情和对其才华的赞誉。
具体描述
文章从欧阳修的文学成就、政治生涯、人格魅力等方面 展开,通过对其生平事迹的回顾,展现了他在文学、政 治和人格方面的卓越表现。
《祭欧阳文忠公文》的文学手法
文学手法
文章采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如叙述、描写、议论等,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欧 阳修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具体描述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叙述和描写手法,通过对欧阳修生平事迹的回顾,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 他的生平和成就。同时,文章还运用了议论手法,对欧阳修的人格和成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 评价。

高中语文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高中语文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祭欧阳文忠公文[宋]王安石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

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既压复起,遂显于世。

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②,立定大计③,谓千载而一时。

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

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注】①顾念后事:仁宗无子,欧阳文忠公议立仁宗的侄子赵曙为皇子。

②指顾:手指目视,比喻迅速。

③大计:指立赵曙为帝一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夫事有人力之可致.致:实现B.窜斥流.离流:放逐C.不居.而去居:居功D.而其谁与归.归:回去【解析】归:归依。

【答案】 D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不能容于.远近B.以.其公议之是非以.其无礼于晋C.且.犹为涕泣而歔欷三军既惑且.疑D.而其.谁与归吾其.还也【解析】A项,于:介词,在/被。

B项,以:均为介词,因为。

C项,且:表示递进关系,况且/表示并列关系,又。

D项,其:副词,表示时间,相当于“将”/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答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答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答案《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通过对比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学问的把握程度。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关怀到我们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宠爱。

《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答案1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行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学问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谈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坎坷;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行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②,立定大计③,谓千载而一时。

功名成就,不居而去。

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

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行复见,而其谁与归!「注」①顾念后事:仁宗无子,欧阳文忠公议立仁宗侄子赵曙为皇子。

②指顾:手指眼看,形容动作极其快速。

③大计:指立赵曙为帝一事。

22.王安石,字,号半山;文题中“文忠”是的谥号。

(2分)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蕴含患病贬谪之意的一项是(2分)()A.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坎坷B.窜斥流离,而终不行掩者C.既压复起,遂显于世D.功名成就,不居而去24.对文末“而其谁与归”一句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抒发自己内心的苦痛与迷茫。

B.赞颂逝者高远的追求与归宿。

高中语文 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名师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44页PPT

高中语文 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名师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44页PPT
高中语文 祭文《祭欧阳文忠 公文》名师课件 苏教版选修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欧阳文忠公文(自读课)
走近作者
王安石(见《游褒禅山记》)
相关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八月,已经退休的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逝世,终年66岁。

王安石当时在京为相,闻讯后写下了这篇祭文。

王安石与欧阳修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

早在庆历四年(1044),通过友人曾巩的介绍,王安石与欧阳修建立了诗文之交。

欧阳修对王安石的诗文十分欣赏,并为他推荐延誉。

王安石对欧阳修也非常崇敬,以他作为自己的表率。

熙宁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欧阳修时正出知青州。

长期的宦海浮沉,使欧阳修意志趋向消极;同时,由于对改革内容和方法等的理解不同,欧阳修对新法没有表示赞同。

熙宁三年(1070),他在青州上疏反对推行青苗法,并指出了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

次年,他便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颍州,直至逝世。

综观欧、王两人交游始末,基本上是义兼师友,以致清人全祖望称王安石为“庐陵门人”(《增补宋元学案》卷九十八)。

文意感知
本文高度概括了欧阳修一生的经历,称颂了他的道德品质、学术文章和气概节操,表达了王安石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

思维导图
一、古今异义
1.苟能如此足矣
古义:像这样
今义:指示代词,这样
2.世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顾念后事
古义:死后皇位继承之事
今义:以后的事情
二、一词多义
1.期
2.故
3.虽
4.以
5.望
6.与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指官位的提升和下降
②虽屯邅困踬遭受摧折
③且犹为涕泣而歔欷流泪
2.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其出处进退出任官职
3.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贤能的人
四、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1)惟公生有闻于当时。

(正常语序应为“惟公生于当时有闻”)
(2)遂显于世。

(正常语序应为“遂于世显”)
2.宾语前置句
(1)而亦又何悲?(“何悲”应为“悲何”)
(2)而其谁与归!(“谁与”应为“与谁”)
3.定语后置句
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作为一篇祭文,为什么作者一开篇就强调“亦又何悲”?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表达了对欧阳修怎样的感情?
明确:强调“亦又何悲”,是为了突出欧阳修一生的杰出功绩和无人能及的“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的人生最高境界。

作为一位标领一世风骚的文豪,一位品行为人们仰慕的名臣,一位与自己有过“知己”之情的长者和挚交,欧阳修溘然长逝,王安石内心是十分悲痛的。

文章正是这种感情的表达。

2.文中用四个比喻来概括欧阳修一生学术文章的四个特点,找出这四个句子,说说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
比喻句表现特点
浩如江河之停蓄积累之丰厚
烂如日星之光辉文章之精彩
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文章语言的优美飘逸
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文辞雄浑有力
3.作者是不是真的就脱开“悲”字,去理性冷静地写祭文了?
明确:作者并不是真的脱开“悲”字,而是大哀无声,大哭无泪。

就可以从以下两处文字中明显地体会出来:
(1)[原文]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通过种种人物对欧阳修的崇仰怀念,终于汇成“不能不悲”之情。

(2)[原文]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

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不能忘情,难以复见吾谁与归?内心的巨大悲痛由开始的“亦又何悲”到此时的决堤而出,一泻千里,更足以证明开始的“亦又何悲”是强作豁达超脱,是强压悲痛,是曲笔迂回,是大悲失声。

写法鉴赏
1.迂回起笔,感人至深
作者没有更多着墨于自己与故者相遇相知的私人情意,而是正面赞颂欧阳公的文章、学问、道德、品行,直接表达自己对他的仰慕与缅怀。

全文以议论张本,辅以简洁的叙述,却能将“欧
阳公之其人其文,其立朝大节、其坎坷困顿,与夫平生知己之感,死后临风想望之情,无不具见于其中”(《王荆公年谱考略》)。

读来感人至深。

2.文章辞采纷呈,用词精当
如形容欧阳公“器质”“智识”“学术”分别用“深厚”“高远”“精微”等形容词,非常精到,不可移易。

善于比喻也使此篇祭文顿然生色。

如形容欧阳修文章风格,一连用了四个精彩的比喻,将“豪健俊伟,怪巧瑰琦”的文风一下子展现在人们面前。

讲究排偶、一韵到底的语言艺术使得这篇祭文富有气势,充沛淋漓,极尽哀思,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欧阳修的仰慕之情。

素材挖掘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范——欧阳修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修无钱买书,则向人家借书抄诵,偶见韩愈残卷,便爱不释手,心仪韩愈古文,为他后来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埋下了种子。

尽管他勤奋好学,他还是三试而中第,从此步入仕途。

其间虽经历了诸多风风雨雨,但最终还是以三朝元老、太子少师较高身份退休,结庐颍州西湖之滨,可谓是功成名就后的自然隐退,实现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

王安石与欧阳修晚年政见不合,但在欧阳公死后所撰《祭欧阳文忠公文》中,也高度赞扬了欧阳公的人生境界,云:“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所有这些评价绝非虚言,实际上概括了欧阳公所能达到的崇高人生境界,即儒家所倡导的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境界,体现着穷独达兼的人生哲学。

[应用角度]
“穷独达兼”的人生哲学深深地影响了封建时代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甚至转化为知识分子一种较普遍的人格心理和文化心态,吸引着无数人为之奋斗。

不过,历史上真正能够将为官为人统一起来而实现人生“三不朽”理想的人微乎其微,欧阳修似乎是个例外。

撇开欧阳公身上固有的封建因素,仅从其把积极进取、有所作为与人格独立、心理平衡相结合的人生价值观上看,还是有它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欧阳修之所以还能吸引当下有良知的文化人的重要内因。

本材料可应用于与“人格”“勤奋”“谦虚”“举贤”“立功、立言、立德”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