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语文专项增分练(十六)传记阅读(三)
语文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严欣久一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
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
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
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
”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钱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
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
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
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
”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二《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
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
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班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
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
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
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
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三《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来部分摘登,其中写道1949年,钱扬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媛身体羸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
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媛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
新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对于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来说,当年他选择留学的胆量,丝毫也不下于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个年代留洋充满风险。
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隔着太平洋、大西洋,坐上船从启程到抵达,途中经过无边无际的海域,需要大半年时间。
更何况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西洋国家,然后忍受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鱼雁传书,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传统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容闳出身于穷苦人家,十三岁时,家居澳门。
当时,澳门是来粤贸易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华洋杂居。
在澳门,他在马利逊学校读书,受教于美国传教士布朗。
当时他们班上只有6个学生。
后来由于家人和自己健康的考虑要提前回美国,布朗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多年的学生回国,继续完成学业。
布朗说完,要求愿意跟他去美国的孩子站起来。
当时班上只有3个学生站起来,而容闳是其中的第一人。
容闳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经过容闳的劝说才勉强答应。
布朗为此特地为准备随他去美国的学生找了资助人,这些资助人不仅负担学生留洋的全部费用,还承担了他们留洋期间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用。
因此,容闳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
容闳初到美国,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城的孟松学校。
“那时美国的生活、膳宿都非常便宜。
贫困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找点工作做,以解决学费问题。
我记得当时的食宿费,包括燃料、灯和洗涤在内,每人每星期仅1元2角5分美金。
”容闳从孟松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的资助就此结束。
他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同时又可以继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坚执地要留在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学习。
有教授建议他申请一份贫困生救助金,但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做传教士。
容闳不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去做传教士,并以此换取获得救助金的机会。
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很艰苦,最后是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才获得了生活的救助。
容闳在耶鲁学习,由于入学前准备并不充分,尽管他学习很努力,但是在总体成绩上并没有取得高名次。
2016全国卷高考传记大题精选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罗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6分)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和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实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8分)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刻画传主的个性。
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
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项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观点一:①只有入情入理地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却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2)迟子建的创作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①大自然的变化给了迟子建最初的人生感悟,引发她对于世界、人生以及生命的思考,这些感悟和思考激活了她的倾诉欲望,为她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充满灵性的黑土地、富有灵性的动植物,刻印在她的脑海里;生活在这里的淳朴故乡人的平和超然,“几乎决定了她成年以后的人生观”,进而影响了她的创作人生。
③奇异的风景、多彩的神话、玄妙的梦境、“被神灵包围着”的充满温暖的北极村人,滋养了她的创作性灵,成为她永恒书写的对象,形成了她的给世界传递温暖、带来“春天”的创作观。
2016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之人物传记
原则: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方法: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我们要做的是将原文中密密麻麻的一大片文字变成按点列出 的答案,要点数可根据分值推断。)
二、“含义· 手法· 作用”题 :
1.千方百计弄清词、句含义。 2.结合人物形象与事迹,理解句子或文段的言外之意。 3.务必详细解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结合作者观点及情感态度,紧扣文本,分析这样写的作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衬托作用。即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
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 3、渲染烘托气氛。即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 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
1、总结上文,突出中心;
2、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4、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 物描写。
Page 7
偷换概念(承前省略偷换主语)
LOGO
【对应文段】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 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 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 献。 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收到中国国民 政府的最高嘉奖。 【试题】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 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飞虎将军”陈纳
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他传(第三人称):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能比较 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
灵活自由。
表现手法类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 对比、先抑后扬、象征、衬托及首尾照应、 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 等。
2016高考语文传记阅读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驻足河南灵宝的黄河岸边,我想起了一个在黄河边长大的诗人:塞风。
也许,在今天的灵宝,甚至在今日的诗坛,知道塞风这个名字的人并不多。
可我要说:塞风,不应该被忘却!这不仅是因为他对人生有独到的感悟,更是因为他粗犷、雄放的诗作,恰似黄钟大吕,成为一只打磨我们民族精神的“砂轮”。
塞风一生爱诗。
他的一生,是诗的一生。
他本人就是一首诗,一首铁骨铮铮的诗。
这使我想起诗人还是一个16岁少年的时候,曾写过的一首18字的短诗,题为《弓》:面对西北角/早已义愤填膺/我拉圆/大地的弓。
这真是一首绝唱!这首诗写于1937年7月,正值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的时刻。
一个生长在黄河之滨,啜饮黄河乳汁长大的孩子,以烈火燃烧般的语言,倾吐了一个民族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
这醒目惊心的“拉圆大地的弓”,活灵活现地展示了诗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刚烈豪迈、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它是诗人自己,但又不仅仅是诗人自己,而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整体意志的化身。
凝聚在那张弓上火一般的诗情,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意志和心声。
有评论家认为:这是诗人的发轫之作。
也有评论家认为:这是诗人的奠基之作。
无论是发轫也好,奠基也罢,诗作《弓》形成的艺术风格,诗人一生未变。
这支弓射出去的箭,画出去的弧,就是诗人塞风灿烂的一生。
纵观塞风的人生经历和他的诗作,我们或许可以把他的一生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诗与革命阶段。
这个阶段从1937到1957年,诗人一边投身革命,一边创作。
他从19岁就离家出走,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之后,又辗转于成都、重庆、开封、南京等地,1946年回到胶东解放区,直到全国解放。
这段时间,他的诗与革命为伴,写下了《忆重庆》《回眸》等大量诗作,成为那个时代的写照。
第二个阶段是诗与苦难阶段,即从1957年到1979年。
诗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胡风集团”的骨干分子,1958年又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诗人不幸,似从一片光明中坠入万丈深渊。
应对2016高考全国卷之传记专项训练传记答案
试卷答案1.(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A项,文中有‚徐光宪就是后者的境界‛,因此选项中‚两个层面所表现出的人生境界‛表述错误。
C项,‚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是在交通大学实现的‛张冠李戴,第一个高峰应该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这一时期实现的。
E项,‚稀土产品价格暴跌‛说法不严密,文中说的是‚国际单一稀土产品价格暴跌‛。
)(2)①求知若渴,从小树立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刻苦学习;②热爱祖国,放弃国外的锦绣前程,毅然回国,在核燃料萃取化学和稀土工程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③讲课细致认真,备课充分,关心学生。
(每点2分,共6分)(3)①揭示了他上交通大学是‚为了省钱‛这一原因,照应了前面其‚家道中落‛的现实;②以租界内学习环境的恶劣,反衬出他和他的同学们学习热情的高涨;③在这期间,他做了大量的习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校期间年年得第一,突出其学习成绩优异,也为后文写其卓越贡献做了铺垫。
(每点2分,共6分)(4) (共8分,意思对即可)这句话表现了徐光宪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
正是因为自己热爱科学、热爱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才能带着喜欢和乐趣,不断努力地探索,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就。
一个人如果能结合国家的需要,积极投身到自己喜欢的事业中去,就能够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在自己的领域里收获属于自己的风景。
2.(1)B项得3分,C项得2分,A项得1分,答D、E两项不给分。
(A项中‚全方位多角度‛不准确;D项中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不正确文中有‚侯仁之是不会‘坐听涛声’的‛;E项中‚于是他改变了学医的志向‛不准确,‚由于他那篇文章的影响,使侯仁之改变了学医的志向‛是强调顾颉刚的影响。
)(2)①老师们从学业以及思想精神上对他的影响和熏陶,(仅答出‚经得起名利的诱惑,抗得住命运的拨弄,耐得过长久的寂寞,以坚韧的精神求学治教‛得1分,这是老师们影响的表现,不是概括的内容;)②研究历史上的古籍文献,联系结合现代地理学的知识,不断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③不辞辛劳地考察,比如从1961年到1964年,他每年暑假都要到西北考察。
新高考语文的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
新高考语文的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学大师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
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
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
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
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
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
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2016年高考语文传记复习练习题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练习一、河南省郑州一中2016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王肖潇朱东君1917年7月,胡适撰写了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章。
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
胡适身体力行,创作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在中华诗国开创了一个以“胡适之体”为特色的白话自由体新诗流派;他创作出中国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终身大事》,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他的散文,“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他热心提倡传记文学,所写的白话传记,文字清新晓畅,具冲淡自然之美;他还率先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出版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译本。
由于胡适的倡导和朋友们的努力,白话文学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学的地位,风行全国。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规定,小学教材一律采用白话新课本。
胡适的白话革命大获成功。
在北大教英国文学和英文修辞学,对留美7年的胡适来说毫不费力,难的是教中国哲学史。
原先教这门课的陈汉章功底扎实,但思想陈旧。
他从传说中的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洪范》。
有同学问他:“照如此讲法,一门中国哲学史何时才能讲完?”他回答:“无所谓讲完讲不完。
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完。
”胡适接课后,学生对他表示怀疑:“一个从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如何能到北京大学讲中国的东西?况且才二十几岁!”谁知胡适一上来就非同凡响。
这位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新派教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上了讲台。
他抛开以前的课本,重编讲义,劈头一章是“中国哲学胚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
这样一改,给那些言必称三皇五帝的旧脑筋以沉重的打击,用当年听课的学生顾颉刚的话说,“骇得一堂中舌桥而不能下”。
顾颉刚听过几堂课后,认为胡适讲得不错,便找到当时最敢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要他去听一听,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老师从哲学系赶走。
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海珠玑,唐音永存2017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我的导师霍松林先生逝世了,他逝世的消息一下子震动了学界,震动了艺坛。
先生走过了人生的第97个春秋,他的一生平淡而又非凡。
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霍先生12岁以前是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
父亲先教霍松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然后循序渐进,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古文观止》《千家诗》等。
那些经过反复背诵、后来逐渐弄懂了的东西,涉及文史哲等许多方面,这就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
1945年7月,霍松林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评价霍先生这段学习时说:“时胡小石、卢冀野、罗根泽各以一专雄长盘敦,松林俱承其教而受其益。
于诗尤得髓于汪方湖,于词则传法乳陈匪石。
”在大师级教授的熏陶下,他在文学的海洋中恣意畅游,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刻苦钻研,而且逐渐“由博返约”,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想法。
霍先生教书生涯长为70多年。
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辞世,他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半个世纪。
在文学院的文汇楼大厅,先生题写的“扬葩振藻,绣虎雕龙”八个大字寄寓着他对人才培养的热切期望。
20世纪50年代初,教书首先从编写教材入手,当时,霍先生接手文艺学,无教材、无参考资料,但他克服困难,从头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至1953年秋,几经补充修改,先生完成了26万字的《文艺学概论》,就这样,我国便有了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
霍先生被教育界同仁誉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
2014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发展与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传记专项训练新人教版
2016 届一轮复习传记专项训练(1)(45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林琴南先生当林琴南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
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关系却很深。
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
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再上进了。
只好把西游封神一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
民国初年大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见了一个新天地。
渐渐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且摩拟林译笔调,居然很像。
由读他的译本又发生读他创作的热望。
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还有笔记小说如《畏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线胡同。
一天,我正打从他门口走过,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载“畏庐六十小影”。
我知道这就是我私淑多年的国文老师了。
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
但彼时究竟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开了。
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机会。
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才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
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帮忙,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
不过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
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
林觉民的《与妻书》、岑春萱的《遗蜀父老书》,笔调都逼肖林译。
苏曼殊小说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纯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
读他《先母行述》、《女雪墓志》一类文字,常使我幼稚心灵受着极大的感动。
山东省2016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时间:90分钟满分:90分)(36分)一、(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8分)定和【注】是个音乐迷沈从文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
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
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
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
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即那点混合了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敬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
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
这过程实由着迷起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
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
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
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
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
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
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6 传记阅读(一) 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十六)传记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徐光宪:一生“扎根”稀土马荣真彭广舟“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
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
徐光宪就是后者的境界。
”徐光宪的学生严纯华院士说。
1920年,绍兴城徐家的第四个儿子出生,曾就读于政法学院的徐宜况给儿子取名“宪”,与姓、辈合起来,就是“徐光宪”。
宪,是法中最高的。
徐光宪十几岁的时候,徐家家道中落,徐光宪在父亲的影响下,抱着想要成为一名工程师的愿望,考入了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
杭州高工位于浙江大学西南角,与浙江省立图书馆仅一门之隔,在繁重的课程之外,徐光宪和他的同学们常常跑到图书馆去借书自习,学习知识如饥似渴。
不久,抗战爆发,杭州沦陷,杭州高工随之解散。
1938年夏天,徐光宪转学至宁波高工,继续艰难的求学之路,吃、住、上课都在一座小寺庙里。
1939年,徐光宪又辗转到了上海,晚上做家教谋生,白天到大学听课。
为了省钱,他考取了学费最便宜而且有奖学金的交通大学。
当时的交通大学一部在法租界的震旦大学教室上课,上海租界是血气氤氲的孤岛——租界内的中国同胞既要承受日军刺刀的威胁和“思想战”的巨大压力,还要忍受外国人的欺辱。
然而在这座孤岛内,徐光宪和同学们挤在简陋的教室里解析艰涩的化学方程式,用残留下来的仪器做实验,大家学习的热情格外高涨。
在那期间,徐光宪做了大量的习题,徐光宪曾说,“这些学习对我打下基本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生受用不尽”。
在交大的整整四年,徐光宪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大学毕业后,徐光宪以两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量子化学,由于成绩特别优异,还获校聘助理。
在这里,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1951年3月,徐光宪凭借论文《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获得博士学位,从入学到获得博士学位,他只用了短短的两年零八个月。
年轻的徐光宪面前是一派锦绣前程,然而,他毅然选择了回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强化作业:课时强化作业16 传记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解析
课时强化作业十六传记类文本阅读一、(2016届甘肃白银市平川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
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
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
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
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
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
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
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
”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
正本清源,探明原貌。
”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
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
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
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
新高中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答案
新高中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机材料大师严东升:生而为国2016年9月18日早上5点56分,世界著名材料科学家、我国无机材料科学技术奠基人、两院院士严东升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严东升去世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官网首页用1/4板块推出醒目的“沉痛悼念严东升先生”专栏。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严东升欣喜若狂,迫不及待想要回到祖国,以了“矢志科学,许身报国”的心愿,1950年2月,他中断了博士后研究历经周折回到祖国。
严东升先生是中国当代无机材料科学的重要奠基人。
七十多年来,他始终将自己的科技实践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在无机材料科学领域辛勤耕耘,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建设发展设计着蓝图并积极实践。
甫一回国,严东升就马不停蹄赶往开滦化工研究所着手耐火材料的研究,因为他知道,新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亟须重工业的崛起。
1954年,严东升被委以重任,解决包头钢铁厂原料——包头铁矿石含氟量高给高炉炼铁带来的严重问题。
期间,大到宏观组织调控队伍,小到研究数据的精确统计,从车间到实验室、办公室,严东升都亲力亲为,巨细无遗,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60年代,严东升参与创建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在这里,他把科研方向从传统硅酸盐材料研究调整为先进无机材料科学指导下的新材料研究,主持研究的陶瓷基复合材料,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严东升先生是著名的战略科学家。
他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和《1963-1972十年科技规划》的起草工作。
1984年,他主持制定了《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对中科院的科技体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面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他主持开展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专项增分练(十四) 传记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专项增分练(十四)传记阅读(一)(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爱书之人范用2010年9月14日,范用去世,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边有一句巴金当年题赠给他的话: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
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
他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风格。
1969年,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交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
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
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
此文激起巨大波澜,有的人很会联想,说《读书》刊登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
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
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
范用在出版界给人的印象是大胆而有眼光,屡吃螃蟹。
“文革”后,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
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
范用得知后,气愤之极。
他打电话给巴金,请求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
巴金同意了。
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直指对“文革”的反思。
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
这其实并非易事。
要知道,直至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
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
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专项增分练(十六) 传记阅读(三)(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刘伟忠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咸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
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时长六十多年。
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
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
“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
那一年,陈复礼80岁。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
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
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
之后遭逢战乱,“过番”[注]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
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
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
”这是广东原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评价。
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
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
他的许多摄影作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
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
所谓“影画合璧”,即在兼具中国画意、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
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20多位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
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也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
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
其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
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
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
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
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批判。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
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吸引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
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有删改)[注] 过番: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相关链接:①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
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
举一个例子,潮汕屋脊上的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功底。
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
②经过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了高深的境界。
所以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失。
(陈复礼《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③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讲,诗人的使命是爱,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人民。
陈复礼先生用他六十多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他的作品也因此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咸、郎静山齐名,他们涉足摄影艺术的时间大体相同,艺术成就也难分伯仲,因而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
B.陈复礼自幼饱读古籍史书,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C.陈复礼最初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有关。
在跨入这一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
D.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就更是价值连城。
E.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
2.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你对“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句话的理解。
(6分)答:★3.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
(6分)答:★4.陈复礼成为享誉中外的摄影艺术大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5分)物理巨星爱因斯坦1900年,爱因斯坦从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毕业。
1902年春,爱因斯坦任职伯尔尼专利局,干起了专利审查员的工作。
这使他解除了经济上的困难,也提高了他的工作兴趣,并时时激发他的科学想象力。
除了8小时的工作,他有充分的空余时间来思索宇宙之谜了。
在伯尔尼专利局7年的业余时间里,这位年轻的专利审查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奇迹。
1905年,是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
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多篇科学论文,其中有四篇成为物理学不同分支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标志。
他几乎同时在相对论、光量子理论和分子运动论这三个不同领域里齐头并进,并取得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
这一年被称作物理学史上的爱因斯坦年。
1916年,《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一文发表。
这篇论文是广义相对论在理论上的完整形成,体现出惊人的独创性。
这一年,是爱因斯坦彪炳史册的伟大理论创建的年份,无疑是他科学生涯的顶峰。
1922年底,爱因斯坦去日本途经中国上海的时候,瑞典驻上海领事给他带来了获得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
在这以前几年,早有传闻要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直到1922年11月才正式决定授予他1921年度的物理学奖金;同时,还决定把1922年度的奖金授予玻尔。
其实爱因斯坦早在1905年的三篇论文,每一篇都应该得到一份诺贝尔奖金,更不用说后来的广义相对论了。
可是他的科学思想太革命了,受到保守的物理学家的反对。
有些人甚至口出恶语:如果给相对论的创立者颁发诺贝尔奖金,他们就要退回诺贝尔奖金。
现在,评委会找到了一种聪明无比的措辞,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是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和物理学方面的其他研究”。
爱因斯坦说:“我总是生活在寂寞之中,这种寂寞在青年时代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时却觉得其味无穷。
”幼年、青年时的爱因斯坦对孤独感到的是厌恶、愤懑和痛苦。
成年之后,他才从孤独中领受到乐趣,感到其乐无穷。
这是从孤独走向宁静,从行为上的独特与寂寞走向心灵的安谧与宁静,这是一种执着于事业、避免俗世羁绊的宁静。
1933年,爱因斯坦来到美国普林斯顿,从此这个僻静的小城和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圣地。
同时,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留下了数不清的逸闻趣事。
人们说人家请他讲1分钟话,给1 000美元,他说他不需要钱。
1944年,在美国,有人愿意出高价收买相对论第一篇论文的手稿,但当时的手稿作为生炉子的燃料,早已化为灰烬。
为了对反法西斯战争有所表示,爱因斯坦只得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新抄写一遍。
结果,这份重抄的手稿,卖了650万美元,以此作为爱因斯坦对支持反法西斯战争的捐献。
人们都有这样的印象,他渴望摆脱各种各样的额外收入,那些收入对于他来说是多余的。
爱因斯坦有一件“一生中令人痛心的回忆”。
这件事说的是1940年8月在西拉法的推动下,为了防止希特勒法西斯抢先掌握原子武器,爱因斯坦在敦促罗斯福总统下令研制原子弹的一封信上签了名。
仅仅在事后,爱因斯坦就深感后悔,他认为人类科学的成就不应当转而为毁灭人类服务。
德国战败之后,这种恐惧消除了,但新的危险又出现了。
西拉法写道:“到了1945年,我们就不再担心德国人会用原子弹轰炸我们了,而我们担心的却是美国政府可能用原子弹轰炸别的国家。
”于是,他又去找爱因斯坦,以便借助他向罗斯福呈递自己的备忘录——竭力预防对日本城市实行原子弹轰炸。
爱因斯坦的信是发出去了,但并未到达收信人手中。
爱因斯坦的沉痛不仅在于理性的成果被用于了非理性的好战和对人类的毁灭上,还在于从事理性探讨的人忘记了社会良知和道德正义。
(摘编自张武等《爱因斯坦》)相关链接: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
生于德国。
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
他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
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爱因斯坦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编自《辞海》第六版)②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有满足对更深邃的知识的渴望。
在这里,已有的而且尚未充分地被联系起来的实验数据的数量也是非常大的。
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摘自许艮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的7年里,利用业余时间投入物理学研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奇迹,达到了他科学生涯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