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俗语与物理原理
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成语
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成语、震耳欲聋。
2、掩耳盗铃。
3、闻鸡起舞。
4、窃窃私语。
5、一唱一和。
6、夫唱妇随。
7、充耳不闻。
8、电闪雷鸣。
9、曲高和寡。
10、五光十色。
11、立竿见影。
12、坐井观天。
13、镜花水月。
14、海市蜃楼。
15、杯弓蛇影。
16、形影不离。
17、隔岸观火。
18、绿树成荫。
20、惊弓之鸟。
21、海底捞月。
22、滴水成冰。
23、扬汤止沸。
24、釜底抽薪。
25、屡教不改。
26、一往无前。
27、勇往直前。
28、一日千里。
29、旭日东升。
30、刻舟求剑。
31、孤掌难鸣。
32、愚公移山。
33、势均力敌。
34、同心协力。
35、朝发夕至。
36、脚底抹油。
37、咬牙切齿。
38、一刀两断。
39、一无所有。
40、迎刃而解。
42、引而不发。
43、芳香四溢、俗语、诗词中也有物理知识,你会解释吗?1、潭清疑水浅。
2、破镜难重圆。
3、闻其声,知其人。
4、霜前冷,雨后寒。
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7、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8、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0、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2、八月秋高风怒号。
13、大树底下好乘凉。
14、身正不怕影子斜。
15、下雪不冷化雪冷。
16、真金不怕火来炼。
叮叮小文库17、小小秤砣压千斤。
18、酒香不怕巷子深。
19、墙里开花墙外香。
20、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2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7、冬天麦盖三床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2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学习初中物理的部分口诀(一)知识类1、物体受力情况分析口诀确定对象先隔离,绕其一周找施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依此顺序来分析。
叮叮小文库次要因素可略去,找力忌漏忌多余;全部受力都画齐,平衡概念检验题。
汉语成语中的物理原理
汉语成语中的物理原理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原理, 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
1、刻舟求剑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
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2、随波逐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
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
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
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
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3、扬汤止沸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
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
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4、釜底抽薪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
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
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6、掩耳盗铃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
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
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7、一叶障目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精里,因此,人是看不到远处的物体。
8、镜花水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
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9、立竿见影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线遇到竿子之类不透度明的物体时,便在竿子后面的光能到达的区域产生了影子。
成语中的物理原理
成语中的物理原理1、刻舟求剑【解读】比喻人的视野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不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也比喻刻板、不灵活。
【物理知识】这个人选错了参照物。
因为船是相对于剑运动的,船与剑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选择与剑相对位置相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来确定剑的位置。
2、千里之外【释义】此指江河水势汹涌,直冲而下。
后来指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物理知识】相对高度越高,水落到较低的地方转化为动能越多,动能越多,速度越大。
所以“河水汹涌而下”的解释,凸显了河水的高速。
3、瓜浮李沉【定义】指泡瓜、李子等。
夏天放在冷水里吃。
描述一下夏天的生活。
【物理知识】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
一般瓜果内部是空心,重量比同体积的水轻。
当全部浸入水中时,F浮> G瓜,即瓜全部浮。
但桃、李等水果都有核仁,放入水中,F会浮起来。
4、随波逐流【释义】波浪起伏,随流水漂流。
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从他人的行动。
【物理知识】波是由振动产生的,它传递能量和振动。
如果水不流动,漂浮在水面上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的位置上下振动。
如果水在流动,漂浮物不仅会振动,还会随着水水平流动。
即浮子上下振动,水平运动。
随波逐流非常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
5、扬汤止沸【定义】舀开水,防止沸腾。
比喻暂时紧急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物理知识】直到锅底的柴火被抽干,外界供给的热量停止,水的沸腾才会停止。
6、釜底抽薪【释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汤漾停止沸腾是反义词。
【物理知识】水沸腾吸热。
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走,就会停止供水加热。
如果你不能从外面吸收热量,水就会停止沸腾。
7、抱雪向火【释义】比喻你所做的事与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你很费力,也不会得到好的结果。
【物理知识】火的目的是保持人体的温暖,也就是吸收热量。
把雪抱到火上,雪不仅会从火源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吸收热量。
8、枕戈待旦【解说】凶器是枕头,等待天亮。
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战斗,即使睡觉也绝不放松警惕,随时准备杀敌。
40条民间俗语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帮孩子收藏吧
1.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施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阻力臂(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的几分之一,那么所需的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因此,如果称砣的力臂较长,“一两拨千斤”是可以实现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物体碎裂后,碎片之间的距离增大,分子间的引力非常小,几乎为零。
因此,即使碎镜的碎片重新靠近,也很难完全复原成完整的镜子。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它们只能在镜中看到,无法实际触及或捞取。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多个力的方向一致,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这使得在共同作用下,合力可以非常强大。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小的地方,压强较大。
因此,麻绳提豆腐,豆腐受的压强过大,容易被压碎。
6.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金的熔点在1068℃左右,而普通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火焰的温度低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会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水滴像小棱镜一样折射光线,形成月晕。
因此,月晕常预示有风。
地面反潮通常意味着空气湿度大,将有降雨的可能。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在山谷中发出的声音会由于多次反射产生回音,形成宏大的声音效果。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当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时,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例如,声波的波长大于普通墙的高度,因此能够绕过墙壁传播声音。
而光波的波长远小于墙的高度,不能绕过障碍物。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在沸腾前,气泡因对流在水中上升并破裂,发出声音。
水沸腾后,气泡在水面破裂,声音变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且像是左右对称的,因此猪八戒看到的镜像还是一个猪的像。
12.水火不相容——水的比热容大,能有效吸收热量,使物体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同时,水蒸气的存在阻碍空气与燃烧物体接触,从而扑灭火焰。
(完整word版)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现象
中国的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1.坐井观天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出自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出自宋代苏轼的《游蒋山》)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泊樟镇》)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
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1.镜花水月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玉不琢不成器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知识。
6.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出自《春山夜月》)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水涨船高:漂浮在水面的船只,满足 的平衡条件,此时 。水面上涨后,由于 不变,所以船随之而升高了。
半斤八两:旧时一种质量的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故半斤与八两彼此不分上下。
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高达1064℃,而普通的炉火温度才600℃左右,何惧之有呢?
成语中的物理
生活中,物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古至今,无处不蕴涵着物理学。就连成语中也蕴涵着物理学的大道理呢。成语,因形式简洁、意思精辟而被人们所喜用,对于许多成语的来源或典故,我们也并不陌生。而用物理知识来趣解成语,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011届十班 蒋超
叶落归根:落叶受重力作用竖直下落。
石沉大海:因为石头的密度比海水大,所以石块比同体积的海水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石块在海水中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石块只能下沉。
引吭高歌:因为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当人拉开嗓子歌唱时,由于加大了声带的振幅,所以,声音的响度也变大了。
炙手可热:热传递过程使手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海市蜃楼:盛夏,在沙漠地区或海边,由于高空与地面温差较大,引起上、下层空气密度不同,远处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在射向空气的过程中发生折射,逐渐地向地面弯曲,进入观者眼中,逆着光线望去,好象美景就在中一样。
怎么样?成语中的物理是不是很有趣呢?其实这也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在等待我们去发现。物理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无限乐趣呢。就让我们留心生活,开动大脑,运用智慧,去揭开物理学的面纱吧。
以卵击石:不同物体能承受压强的限度不同,而鸡蛋承受压强的限度远远不如石头,所以破的只能是鸡蛋。
成语、俗语和物理知识2
成语、俗语和物理知识湖南省祁东县河洲镇一中陈菊清发表于《课程导报》人教版2006年第24期(说明:以下成语、俗语的解释都是从物理知识角度来解释的,有些并不代表其本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反射出的光在直线传播的过程中,被树叶挡住,不能进入眼睛里,所以看不见泰山。
立竿见影:直线传播的光被立着的竿子挡住,在竿子背后光照不到的区域就出现了影子。
水中捞月:平静的水面象平面镜一样能够成像,并且所成的像是虚像。
抽薪止沸:抽出柴草停山给水加热,水不能吸热就停止沸腾。
海市蜃楼:物体反射出的太阳光经过大气层中的空气时发生光的折射,从而形成物体的虚像。
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只有不断地放出热量,才能不断地凝固成冰。
下雪不冷,化雪冷: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真金不怕火炼:意思是金的熔点高,但实际上金的熔点并不很高。
大树底下好乘凉:一方面树叶挡住了太阳的热辐射,另一方面树叶中的水在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马跑的速度快。
余音绕梁: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不断地被反射回来,人就能不断地听到回声。
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大,传到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幅大,几乎要把鼓膜振破。
万簌俱静:声音的响度为很小的分贝。
抱雪向火:向火的目的是人体取暖,即吸收热量。
而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从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
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
事与愿违,南辕北辙。
掩耳盗铃: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了在人耳处,且在自己耳朵处减弱。
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
很显然,这是自欺欺人。
夜深人静: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吸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
此时处在30dB~40dB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
镜花水月: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
【高中物理】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
【高中物理】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高中物理】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中国古代诗歌、成语和谚语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在这里,我们共同了解古代诗歌、成语和谚语中的光学知识,从而加深我们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1.静坐观天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3.一片树叶遮住眼睛,没有泰山。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4.绿树密布,阴霾弥漫,夏日漫长,建筑倒影落入池塘。
(摘自晚唐诗人高篇《山亭之夏》)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有许多山峰巧妙地挡住了白天,河流远离天空。
(摘自宋朝苏轼的江山之旅)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云层消散后出现高峰,天色半亮。
(宋朝杨万里摄于蒲场镇)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
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1.镜花水月分析:水中和镜子中物体的图像是一个虚拟图像,因此我们不能在水中捕捉月亮,在镜子中采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分析:就像平面镜中的两颗豌豆一样,平面镜的图像与物体相同,并且图像是对称的。
所以猪的形象和它自己完全一样,仍然是猪的形象,自然是“内外世界”3.玉不琢不成器分析:研磨前,玉石表面不平整,光线发生漫反射。
研磨后,玉石表面光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说明:“月亮是在镜子中形成的,月亮的形象是在镜子中形成的。
”。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分析:“宝钗的头闪闪发光”表明,珠宝反射的光线进入人们的眼睛时特别耀眼;“明镜辨形”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知识。
备考2019:古诗词及俗语中蕴含的物理原理
备考2019:古诗词及俗语中蕴含的物理原理我国传统文学博大精深,许多诗词、俗语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下面这些俗语你一定都听过,但你知道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吗?01——声现象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物理原理】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2.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物理原理】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3.闻其声如见其人【物理原理】根据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
4.余音绕梁【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5.隔墙有耳【物理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02——光现象1.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物理原理】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坐井观天所见甚少【物理原理】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物理原理】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5.玉不琢不成器【物理原理】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6.瞎子点灯白费蜡【物理原理】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03——热现象1.破镜不能重圆【物理原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2.墙内开花墙外香【物理原理】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以下是 6 条关于“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1. “刻舟求剑”,你说这人咋这么笨呢!他在船上刻个记号,就以为能找到掉下去的剑,难道船不会移动吗?这就好比你在行驶的火车上标记了一个点,等火车开出去老远,你还指望那个点就是原来的位置呀!就像小周那次,东西明明在他移动后换了地方,他还死脑筋地在原来那找,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刻舟求剑嘛!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呀!
2. “水滴石穿”,哇塞,小小的水滴居然能把坚硬的石头滴穿,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时间啊!就如同你每天坚持学习一点知识,时间久了就会积累成庞大的知识库。
我们班的小李就是这样,每天坚持背几个单词,现在他的英语可牛了呢!这不就是水滴石穿的力量嘛!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再微小的力量也能成就大事哟!
3. “南辕北辙”,这人可太逗了,本想去南边,却拼命往北走,这能到得了目的地吗?这和有的人做事一样,目标在左边,他却往右边使劲,怎么可能成功呢?就像小王想要减肥,却每天狂吃高热量食物还不运动,这不就是南辕北辙吗!它提醒我们,行动之前一定要明确方向,不然只会越走越远呀!
4. “拔苗助长”,哎呀,想让禾苗快点长,就去拔高它,这不是害了禾苗嘛!这多么像有的人急于求成,给孩子报一堆辅导班,也不管孩子能不能承受。
还记得那次,张哥非要让他孩子提前学那么多高年级的知识,结果孩子累得不行,效果也不好,这不就是拔苗助长嘛!这个成语警示我们,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呀!
5. “守株待兔”,那家伙守在树桩边等着兔子撞上来,也太傻了吧!现实中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事天天等着你呢。
就像有的人总想着不劳而获,天天做着白日梦。
咱小区那个小李不就这样嘛。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也不乏出现了一些与物理现象相关的成语,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民间的物理智慧,也引领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些与物理相关的成语及其背后的物理知识。
一、物理力学类成语1.“力不从心”“力不从心”是在表示做事情时,明知对方需要自己帮忙,但自己的能力不足,力量不能支撑,从而无法实现,似乎很无奈,非常无力的感觉。
这里提到的力,其实就是物理力学中的概念,是一个代表物体作用力的量。
每个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是由它的质量和位移量来决定的。
如果一个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大于它所能承受的极限,那么它就无法承受这个力,所以“力不从心”。
2.“顺手牵羊”“顺手牵羊”这个成语含有强烈的贬义意味,意思是利用自己方便的条件去偷盗别人的物品。
在物理上,这个成语其实与光学中的光线原理相关。
因为光线会沿着光的传播方向传播,所以当我们用手遮挡住一部分光的时候,另一部分光就会沿着原来的方向传播。
而这种原理恰好就是“顺手牵羊”的反应,当我们能够利用自己顺手的能力捞取到别人的财物时,实际上就是顺着光线获得了财物。
二、光学类成语3. “光明正大”“光明正大”这个成语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是清明正派,毫无掩盖。
在物理上,光明来自阳光,人们也用它来形容事物的明晰程度。
在相对论中,光速则常被用来比喻信息的快速传递。
4.“高高在上”“高高在上”这个成语是说人处于较高的地位或者居住在高处。
在物理上,高低处也涉及到物理的重力概念。
重力用来描述物体直接的相互作用力,同时也说明了物体在同一重力场中的运动状态。
三、热力学类成语5. “热火朝天”“热火朝天”这个成语形容气氛热烈,场面火爆,通常用于形容热闹而狂热的气氛。
实际上,这是出自于热力学中“热”这一概念,它表现在一定温度下的热量或者分子运动的快速程度。
6. “热锅上的蚂蚁”“热锅上的蚂蚁”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心里缺乏安定,长时间处于压力中。
物理有用有趣口诀及俗语、成语、诗句、故事、谜语中的物理
物理有用有趣口诀及俗语、成语、诗句、故事、谜语中的物理物理有用有趣口诀及俗语、成语、诗句、故事、谜语中的物理绪论物理有用且有趣,研究声光热电力。
要问怎样学物理,三勤一重两联系。
声物因振动而发声,振动停止停发声。
固液气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播声。
月无空气似真空,无线电波来传声。
无规振动生噪声,干扰人们要防控。
防噪产生阻传声,严防噪声入耳中。
规则振动生乐音,干扰人们成噪声。
我们要做文明人,别发噪声干扰人。
声音大小叫响度,响度大小看振幅。
振幅大则响度大,振幅小则响度小。
声音高低叫音调,频率高低定音调。
长松粗低短紧高,音调反映物坏好。
声音特色叫音色,根据音色判别物。
超声次声难听到,回声测距定位妙。
B 超查病声传信,超声碎石声传能。
光学作图反折作图先作法,入点垂直界面法。
反入两边中间法,反射入射角等大。
空斜水玻折近法,水玻斜空折离法。
水斜玻璃折近法,玻璃斜水折离法。
折入两边中间法,光线箭头按向画。
凸透镜成像物体靠近凸透镜,像与像距同时增。
倒小实像相机成,大小二倍焦距分。
二倍焦距内大实,倒大实像幻投影。
二倍焦距等大实,现实生活不常用。
像的虚实焦距分,大于焦距像倒实。
等于焦距不成像,小于焦距像虚正。
虚像折光反延成,虚像难成于光屏。
实像折光会聚成,清晰出现在光屏。
凸透镜成像三字经物近镜,像远镜。
物远镜,像近镜。
二焦距,像物等。
二焦外,倒小实。
二焦距,倒等实。
二焦内,倒大实。
焦点处,像不成。
焦距内,正大虚。
物上移,像下移。
物下移,像上移。
上移镜,像上跟。
下移镜,像下跟。
眼睛和眼镜睫松晶薄看远物,睫缩晶厚看近物。
晶厚近视晶薄远,凹透矫近凸矫远。
近物光聚网膜前,已经成为近视眼。
远物光聚网膜后,已经成为老花眼。
凸透镜矫远视眼,凹透镜矫近视眼。
近视及矫正像落网膜前,已成近视眼。
凹透平入散,矫正近视眼。
远视及矫正像落网膜后,已成远视眼。
凸平入聚点,矫正远视眼。
远、近视及矫正睫松晶薄远视眼,像在视网膜后面。
凸透聚光像移前,凸透镜矫远视眼。
[整理版]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现象
中国的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1.坐井观天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出自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出自宋代苏轼的《游蒋山》)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泊樟镇》)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
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1.镜花水月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玉不琢不成器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知识。
6.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出自《春山夜月》)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
俗语中的物理原理
俗语中的物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俗语。
这些俗语简洁明了,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有趣的是,其中许多俗语还隐藏着物理原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俗语背后的物理世界。
一、“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俗语用来形容事情需要双方的参与才能发生。
从物理角度来看,也确实如此。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无法单独产生力。
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力才会产生,并导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二、“水往低处流”这句俗语描述的是重力作用下的自然现象。
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水也不例外。
由于重力的作用,水会沿着下坡方向流动,直到达到平衡状态。
这也是液体静压力的原理。
三、“坐井观天,一孔之见”这句俗语用来形容人的视野狭窄,只知道一隅之地。
从物理角度来说,这确实反映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当我们只通过一个小孔看天,我们只能看到天空的一小部分,无法看到整个天空。
四、“孤掌难鸣,独木难支”这句俗语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从物理角度来说,一个物体很难保持平衡,特别是当它受到外力时。
就像一根独木难以支撑起一个屋顶,需要多根木头共同支撑才能保持稳定。
五、“雷声大,雨点小”这句俗语形容声势浩大但实际效果不佳的情况。
从物理角度来说,雷声是由于闪电加热空气产生的迅速膨胀和收缩引起的,而雨点的大小则取决于云层中的水汽含量和气候条件。
因此,雷声和雨点大小并没有直接关系。
从这些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物理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入理解。
这些俗语不仅传承了智慧,还反映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俗语中的物理原理,我们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欣赏这些俗语的智慧和美感。
这也展示了物理学不仅是科学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与物理
成语中的物理哲学成语,因形式简洁、意思精辟而被人们所喜用,对于许多成语的来源或典故,我们也并不陌生。
而用物理知识来趣解成语,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 水乳交融:液体之间发生的扩散现象。
2. 立竿见影: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线遇到竿子之类不透明的物体时,便在竿子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产生了影子。
3. 劳而无功:由公式W=Fs可知,尽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是物体没有因该力的作用而移动距离,力的成效当然等于零。
4. 叶落归根:落叶受重力作用竖直下落。
5. 石沉大海:因为石头的密度比海水大,所以石块比同体积的海水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石块在海水中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石块只能下沉。
6. 引吭高歌:因为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当人拉开嗓子歌唱时,由于加大了声带的振幅,所以,声音的响度也变大了。
7. 炙手可热:热传递过程使手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8.掩耳盗铃:当人捂住耳朵时,因声波被反射或部分吸收而减弱,由于鼓膜没有感受到声波而未引起振动,当然听不到铃声了。
9. 水涨船高:漂浮在水面的船只,满足的平衡条件,此时。
水面上涨后,由于不变,所以船随之而升高了。
10. 半斤八两:旧时一种质量的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故半斤与八两彼此不分上下。
11. 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高达1064℃,而普通的炉火温度才600℃左右,何惧之有呢?12. 千钧一发: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超过2牛,而千钧物体所受的重力近15000牛,形势危急自不待言。
13. 水中捞月: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月光经水面反射后进入眼睛,看到的只不过是月亮的虚像而已。
14. 空谷传声:山崖反射声波,再传入耳朵,就听到了回声。
15. 如坐针毡: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当然人感到很不舒服。
16. 以卵击石:不同物体能承受压强的限度不同,而鸡蛋承受压强的限度远远不如石头,所以破的只能是鸡蛋。
17. 如汤沃雪:开水浇在雪上时,雪吸热而融化。
成语中的物理哲学
成语中的物理哲学一、声学方面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6.掩耳盗铃:《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掩:捂。
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铃铛。
《吕氏春秋?自知》记载:有一个人想把一口钟偷回家,但那口钟太大,背不动。
于是他就把那口钟砸烂,钟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把耳朵捂住。
人们称此为“掩耳盗钟”。
后世多说“掩耳盗铃”。
比喻自欺欺人。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
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
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7. 夜深人静:《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深夜了,人们都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
此时处在30dB,40dB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
8.震耳欲聋:《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
形容声音特别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震耳欲聋”的噪声环境当然就是130dB,150dB。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趣探-缙云中学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趣探浙江缙云中学(321400)吕燕萍中国的成语数不胜数,并且内涵丰富,引人思考。
更可贵的是很多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国的物理知识源远流长。
下面摘录几款,以飨读者。
一、船到桥头自会直也作船到桥门自会直。
该成语比喻事先不必多虑,到时候自有解决的办法。
那么,为什么船到桥头自会直?流体(气体和液体)有这样一个规律:液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体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这个规律叫做柏努利原理。
可以证明,如果液体沿着一条有宽有窄的沟向前流动,那么在沟的狭窄部分它就会流得快些,而在宽的部分它就会流得慢些。
因此,由柏努利原理可知,宽处液体的压强就比狭窄处液体的压强大。
当河水在流经桥门时,就象流经到了狭窄处,其流速大,压强就小;而桥门两边水的流速相对就小,压强就大。
船航行到桥门时,自然会被压向低压区——桥门,船就从桥门中间过,因此用不着担心。
不过,作为一种处世哲学“船到桥头自会直,何用老大多费力”就不对了。
也正是由于液体有这个规律,在海上航行的船只不能并排航行,以防船只相撞。
当两艘轮船平行地航行着的时候,在它们的船舷中间就好象有了一条狭沟,因此,这里的水流明显比两船外侧水流速大。
两艘轮船的相对两侧从水里受到的压强比两艘船外侧部分受到的压强小,两船就在这大小不同的压强作用下而相互靠拢,出现碰撞事故。
1912年秋天,远洋航轮“奥林匹克”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轮船之一,就与一艘比它小得多的与它相距一百米左右几乎跟它平行疾驰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相撞。
这次撞击非常剧烈,“豪克”号把“奥林匹克”号的船舷撞了一个大洞。
二、海市蜃楼传说蜃(大哈蜊)能吐气形成楼台城市的景物,叫海市,也叫蜃楼。
当然蜃不能吐气形成楼台城市。
所以,此成语用于比喻虚幻飘缈的事物。
实际上蜃景在夏天的海边或沙漠却是常常可见的。
夏天,沙漠中干渴的旅人常会在远处看到一片闪光的湖水,或者郁郁葱葱的树木。
不大一会,这些景色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高中物理】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
【高中物理】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中国的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1.坐井观天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出自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出自宋代苏轼的《游蒋山》)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泊樟镇》)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
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1.镜花水月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玉不琢不成器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知识。
6.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出自《春山夜月》)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资源
欢迎下载 成语俗语与物理原理
1.“曲高和寡”:因为人的发声频率都有一个确定的范围,声带振动越
快,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就越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也就寥寥无几。
“弦外之音”: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确实存在超声波,次声波。
“听其声而辨其人”:正是因为不同的人所发声音的音色不同。
2.“坐地日行八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句,它生动地说明了运动与
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①温度升高达到沸点;②还能继
续吸热,因而抽薪过后便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
“扬汤止沸”:扬起的汤由于向空气散热而使温度有所下降,回到锅中后,又会从锅里吸热,使锅里的水温微弱下降,暂时不满足沸腾条件而止沸,但由于
没断热源,瞬间过后温度又升至沸点,并继续吸热而沸腾。
“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雪时要放热,而雪融(熔)
化时要从空气中吸热,因而置身于空气中的人们当然会有此种感觉。
4.“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斩断乱麻,当然也就省力多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根据这个道理来提高功
效,缩短砍柴时间的。
5.“水中捞月一场空”:因为“水中月乃平静水面反射月光,人眼逆着反
射光看去而感觉到的虚像,所以当然会徒劳。
6 “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光线向地面弯曲,部分折射光进入人眼后,逆着光线眺望,便使人感觉到海面(或戈壁滩)
上似乎真有空中楼阁,实则虚无缥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