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创造社与胡适的翻译论争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
名词解释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于1917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
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等。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适应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要求,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
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实绩。
“五四”文学革命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2、《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著名刊物。
1915年创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
《新青年》同仁提倡科学和民主,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青年》对我国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胡适的新诗,多发表于《新青年》。
3.革命文学论争革命文学论争指的是1928—1929年鲁迅、茅盾等和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的攻击。
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
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
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
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现代文学史全面重点简答题及答案教材
简答题1.简答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
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白话谴责小说;“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简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起于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创刊。
其主要人物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周作人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以科学与民主为两大旗帜,是一场思想革命运动、文化启蒙运动。
1917年起,《新青年》又开始了文学革命运动,于是,文学革命又构成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是,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
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3.简析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的主要主张。
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提出三点意见、主张:①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倾向,提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算不得新文学”;②主张“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他提出既要批判新文学中“科举的旧毒”,也要注意反对新文学中“商贾的新毒”;③他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和“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这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在线测试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1、《青年杂志》在哪一年创刊的?A、1915年B、1917年C、1918年D、1919年2、《新青年》大力倡导的精神是民主和什么?A、自由B、平等C、科学D、国家3、《文学改良刍议》的作者是?A、陈独秀B、胡适C、鲁迅D、刘半农4、《文学革命论》的作者是?A、陈独秀B、胡适C、鲁迅D、周作人5、《人的文学》的作者是?A、陈独秀B、胡适C、鲁迅D、周作人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下列选项中曾经和文学革命先驱进行过激烈论辩的团体有?A、学衡派B、甲寅派C、革命派D、国民党2、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评述正确的有?A、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B、是由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的。
C、它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
D、主张用白话文代替古文。
3、下列人物属于新文化运动先驱的有?A、陈独秀B、胡适C、周作人D、巴金4、下列属于文学革命的实绩的有?A、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B、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C、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
D、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5、下列哪些文章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并且有着深刻的影响?A、文学革命论B、文学改良刍议C、人的文学D、论打倒孔教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胡适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正确错误2、鸳鸯蝴蝶派也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要打倒的对象。
正确错误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正确错误4、林纾是文学革命阵营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正确错误5、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宗旨的人物是胡适。
正确错误左联时期的文学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哪一年?A、1928年B、1929年C、1930年D、1931年2、为了建立党制文学,国民党提出了要建立什么样的文艺?A、三民主义文艺B、国民党文艺C、无产阶级文艺D、资产阶级文艺3、在革命文学论争中,被称为“二重反革命人物”的作家是?A、胡适B、鲁迅C、茅盾D、老舍4、左翼作家针对“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斗争主要批判的作家是苏汶和下列中的哪一位?A、胡秋原B、胡适C、沈从文D、朱自清5、《论语》杂志的创办者是?A、朱自清B、胡秋原C、林语堂D、鲁迅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下列人物中属于新月派的有?A、胡适B、徐志摩C、梁实秋D、罗隆基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取得的功绩有?A、打破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郭沫若与翻译论战
28 2
Hale Waihona Puke 中南大 学 学报( 社会 科学 版)
2l O 2年第 1 第 4期 8卷
月 1 7日 《 努力周报 》第 2 0期上发表 了 《 骂人》 回应 郁达夫,其中说到 “ 余先生 固然也不免有错误 ,郁先 生的改本却几乎句句 是大错 的” 译书是一件难事 , ,“ 骂人是一件 大事” 。 《 夕阳楼 日记 》及 《 骂人 》在学界引起 了强烈反
篇译评 “ 2 世 纪 2 在 0 0年代初 期中国文坛激起轩然 大 波 ”[(、 18 ] 。郁达夫在文中愤慨道 : 我们中国的新闻杂 4 “ 志 界的人物 ,都 同清水 粪坑里 的蛆虫一样 ,身体虽然 肥胖得很 ,胸中却一点儿学问也没有 。有几个 人将 外 国书坊 的书 目录来誊 写几张,译来对 去的瞎 说一场 , 便 算博 学 了。有 几个人 ,跟了外 国的新人物 ,跑来跑 去 的跑几 次,把 他们几 个外国的粗浅的演说 ,糊糊涂 涂 的翻译翻译 ,便算新思想家 了。 2 ) ”[ 7 】 ( 余家菊 当时身处国外,虽转译了德国作家威铿 的 作 品,但 未发表 力作,算不得 “ 中国杂志界的人物 ” , 更 不可能名声大 得像 “ 蛆虫一样肥胖得很 ” 而胡适时 。
杂 志界 ,是当时我国学界的中心人物 。很明显郁达 夫
表 面上批 评余家菊 ,而矛头直指当时学界的风云人物 胡适 。针对郁达夫骂人式的 “ 译评 ” ,胡适也于 同年 9
收 稿 日期 :2 1— 0 1;修 回 日期 :2 1— 6 1 0 0 1—4 0 2 0— 1 作 者简 介 :丁 新华(94 ) 16- ,男 ,湖 南 攸县人 ,中南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副 教授 ,主要研 究 方向 :翻 译理 论与 实践
百年来我国文学翻译十大论争
第一大论争,是“信达雅”之争。
由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是晚清以来中 国翻译及翻译文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命题。它既是严 复翻译经验的精炼的总结,也相当程度地揭示和概括了翻 译活动的本质规律。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翻译理论中,没 有哪一种学说像“信达雅”一样具有如此深远和广泛的影 响力。由于严复的“信达雅”只是有感而发,并未做现代 意义上的科学的界定,后来的人们或解释、或阐发、或引 申、或赞赏、或质疑、或贬斥,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真 正出现了百年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期间的争鸣出现过 三次高潮:第一次是20-30年代,第二次在50年代,第三 次高潮始于80年代,延续至今。通过论争,“信达雅” 的历史渊源、内在含义、作为翻译及翻译文学的原则标准 的持续有效性得到了大多数论争者的充述中,我们深感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翻译论争的论题是鲜明突出的, 论争的内容、论争的角度和方式是丰富多彩的,论争 的学术含量和理论含量是较高的,有关文学翻译的论 争是与中国文学史、中国学术史的发展演进历程密切 相关的。从纵向上看,十大论争贯穿着整个中国翻译 史和翻译文学史,同时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论争高 潮相对集中。20-30年代和80-90年代是论争的两个高 峰,十大论争中的大部分论争集中在这两个时期。显 而易见,这两个高峰期的形成是与中国整个学术文化 的繁荣期相一致的。从论争的主题内容上看,是逐步 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和深化的。
百年来我国文学翻译十大论争及其 特点
王向远
20世纪的中国处于中西文化交流与激烈碰撞的时代 环境中,翻译事业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得到了 开拓式的发展,其中始终伴随着文学翻译在实际操作 中的具体处理问题。回顾、梳理和总结一个世纪以来 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及其关注焦点,对于我们深化翻 译实践、实现译论创新、促进(文学)翻译事业的新 发展均具有借鉴性和启发性意义。
文学改良刍议 [从胡适的早期翻译小说看其文学翻译观]
《文学改良刍议 [从胡适的早期翻译小说看其文学翻译观]》摘要:文学翻译是建构新文学理论的一项最重要内容,胡适:《论译书寄陈独秀》(1916年2月3日),《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74页,苏曼殊(梁启勋):《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1号,1904年摘要:胡适早期对《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两篇小说的翻译,采用直译手法和白话或白话式文言,体现了他对翻译小说文学艺术价值的选取,并彰显其文学翻译观。
他认为要改造中国文学,必先翻译外国名家作品,以西洋的文学方法作为我国文学创作的模范,与他改革中国文学的主张一脉相承。
关键词:胡适翻译小说翻译观探究文学翻译是建构新文学理论的一项最重要内容。
胡适的翻译思想是要改造中国文学,必先翻译西洋文学名著。
他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1)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
(2)全用白话韵文之戏曲,也都译为白话散文。
”①他认为建设新文学的方法“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
我这个主张,有两层理由:第一,中国文学的方法实在不完备,不够作我们的模范。
第二,西洋的文学方法,比我们的文学,实在完备得多,高明得多,不可不取例”②。
胡适的翻译理论来源于他的翻译实践,从他早年留美期间对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翻译中可窥见一斑。
《最后一课》最初登在1912年11月5日上海的《大共和日报》,原名《割地》,1915年3月复刊在《留美学生季报》上。
《柏林之围》登在1914年11月10日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月刊第4期。
两篇都收录在191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第一集》中。
本文通过对这两篇译作的剖析,来探究胡适的文学翻译观。
正是早期的个人生命体验和翻译实践,构成他在《新青年》时期文学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
一翻译价值的选取与爱国情愫的表达。
在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热潮中,以长篇小说最受读者欢迎。
但胡适则选择国外短篇精品进行翻译,表现在对作品的主题、题材、立意布局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选取。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运动【五四文学革命】.1、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指由1930年6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
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
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革命文学运动】1、 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名词解释(共计93题)1.《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
2.“八事”: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认为改革文学必须从首先从八件事入手,从总体上强调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指出了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具体办法。
3.“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
他认为进行文学革命必须高举三面旗帜: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斗争方向,突出了文学革命的本质特征。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5.双簧信:1918年3月,《新青年》上发表了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致《新青年》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汇集了守旧派、复古派攻击文学革命的言论,同时又发表了由刘半农写的长篇回信《复王敬轩书》,对复古派的言论逐一驳斥。
此又称“王敬轩”的双簧戏。
6.鸳鸯蝴蝶派: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后的几年间。
作品多发表在《礼拜六》等期刊上,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除少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外,大部分作品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将文学看成是游戏,用来消遣,受到了新文学社团的批判。
胡适与陈独秀的翻译活动及思想对比探究
二、 清末 民初小 说翻 译 的里程牌 意义
清末 民初 , 由于 中国的 国情和世 界地位 , 该 时 期 是 我 国文 学 翻 译 大 盛 的 阶 段 。从 政 治 角 度 来 说 , 大 规 模 的 外 国 文 学 作 品 引 入 并 非 是 我 国 自身 文 化 发 展 的需求 , 而 是 迫 于 政 治 诉 求 。 在 维 新 变 法 和 洋 务 运 动 的影响 下 , 改 良派 认 为 要 建 立 现 代 的 民族 国 家 , 必 须从 西方 文化 中汲取 相关 经验 , 促 进 自身 的 发 展 , 并 认 识 到 西 方 文 化 中“ 新 民” 的重 要性 。1 9世 纪 末 , 晚
运 动 影 响 下 的文 学 变 革 和 思 想 资 源 ,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促 成 文 学 革 命 的 内 因 。1 9世 纪 末 , 流 行 于 晚 清 的 “ 诗 界革 命 ” 、 “ 小 说界 革命 ” 、 “ 文界 革命 ” 以及 裘 廷 梁 提 倡 的 白话 文 革 新 , 虽然 有花 元果 , 但 这 些 活 动 所 引 起 的文 学变 革 的热情 和精 神 , 无 疑 为 后 起 的“ 五 四” 文学 革命 所 承袭 。同时 , 中 国文学 内部结 构 的变 迁 , 又 与 清 末 民初 的 域 外 小 说 翻 译 和 文 化 传 播 启 蒙 作 用
Vo 1 . 1 1 N o . 2 1
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的三次论争
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的三次论争摘要本文从我国翻译史上著名的三次翻译论争出发,通过对论争的详细梳理,理清中国译论的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发掘其中的闪光点和代表当时最先进水平的翻译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译论的发展做出预测。
第一次论争是二十世纪初的“直译、意译”之争。
这次论争以汉语的发展为焦点,让一向被视为“小辨”的翻译第一次高调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场论争实现了翻译的自觉,让其逐渐脱离了译者随意删改原著的编译阶段,让人们对于译本的态度从一味求“顺”转移到了求“信”;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们对于翻译、语言及思想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以翻译更新思想,用翻译改造汉语的理论;此外,研究者们还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神形说”,并从汉语的特征出发,对如何在语言层面上实现“神形兼备”的忠实进行了探索。
有研究者论述“绝对忠实”的不可能,甚至与现代阐释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第二次论争是开始于二十世纪 80 年代的“异化、归化”之争。
这次论争围绕翻译的文化内涵进行。
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人们对于直译、异译的讨论有了新的内涵,翻译理论从对翻译中文化因素的日益关注,到最终将翻译视为文化交往活动进行研究,开始了译论研究的“文化转向”。
在这个转向之后,翻译理论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层面的讨论,而是深入和扩展到文化、文学、政治、经济领域,成为国际政治交往、学术交流、文化比较的重要课题。
在借鉴和思考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我国的翻译研究者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异化归化做出了全新的阐释。
在我国译论中,异化归化已经脱离了后殖民主义的狭隘视角,甚至可以说具有了更广泛深远的意义。
同时作为一种交往活动,译者的伦理性再度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新的背景和形式下对译者的自身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次论争以“翻译学”的构建为中心,通过对“翻译是不是一门科学”的讨论,破解了常年困扰译坛的“科学主义迷思”;通过对翻译学学科性质的争论,驳斥了“理论无用”论,解开了“综合性学科”之惑,逐步统一了思想和认识;并尝试从哲学高度对我国现当代译论发展做出了总结;在建构翻译学的努力中,批判性地重新对西方理论进行了评价,在与其对照对比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了自身的特点和不足,明确了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方向:从本国、本民族的翻译实践现状出发,在重新评估和吸收传统译学中的宝贵财富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西方译论,以系统化、科学化的翻译理论推进翻译学科的全面建设,建为世界翻译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
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
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 及答案 -3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三部分三、填空题1.十九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2.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3.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
此后,他的《药》、《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接连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4.在受到老师们主办《新青年》影响而创办的北京大学学生刊物《新潮》上,出现了一个活跃的作家群,创作出新文学早期的一批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5.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6.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四十年代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和八十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7.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一是以《女神》闻名的郭沫若,一是以《沉沦》闻名的郁达夫,他们共同建构了创造社重主观抒情和浪漫主义的特色。
8.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9.1921年7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
10.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1.30年代前期的叶灵凤,和张资平一样,创作了《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等一批现代言情小说,将新文学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成为海派文学的重要作家。
12.叶绍钧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13.13.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14.乡土小说,最初得名于鲁迅的命名。
15.同样着力于乡土文学,却走着诗意化道路的废名(原名冯文炳)是“浅草社”成员。
积极与转折:五四初期关于译介方向的论辩
论辩二(发展二):
古典与现代作品何者为宜之 争
选译名家名作用以改造社会的讨论还延伸到作 品年代的问题,即现代和古典作品哪类更有益于 社会,认为应选取翻译年代接近现在的作品更易 2.论辩: 3.成熟: 于社会发展的那一派见解很引人瞩目。 1.提出: 不同意以年代 以社会实际需要
以年代划分 作品价值 划分作品价值 作为译介的选择 目标成为主者首先是的出版。”这套大型丛书前后耗时11年。 这样长时间的努力透出一种很强初集及刚发售预约的 和计划的企盼心态。另外,文学研究 会还编印了《文学研究会世界文学名著丛书》, 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8
这在“新文化家”们眼里很不受欢迎。其中, “虚白”(曾虚白)在《中国翻译欧美作品的成 绩》中感叹中国对外国文学译介数量远不如日本, 并揶揄道,这些不多的译本里还有很多是林琴南 先生的功绩。随后列出的篇目中,收录的林译作 品只有名家之作,文章作者特意声明:凡是三四流 等作家像哈葛得,康【柯】南道尔,勒白朗等的 作品,是我有意摒除,不是遗漏的。 鲁迅也说:“后来林琴南大译英国哈葛得的小 说了,我们又看见了伦敦小姐之缠绵和非洲野蛮 之古怪。只有俄国文学,却一点不知道„„”
作者认为即便是介绍近代人的作品,亦须从纵 面——古代思想的源流、文潮代涨的波迹;横 面——作者的人生、性格、环境、思想这两方面 做彻底研究,并强调,译作的价值要由读者判断。
16
3.成熟
文学研究会的“雁冰”的《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 目的——兼答郭沫若君》中指出译介不能只考虑 个人喜好或对个人创作的利弊,还应顾及读者及 产生的客观效果。 文学研究会主张译者有选择自由的,更强调要译 介具有针对性的作品。 如此,便超越了作品的年代与其价值的关系之争, 转而回到译作适合国情与否这个择取尺度上来, 较之上印郭沫若的论点更进一层。 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作为译介的选材标准的观念成 为主流并无形中渗入到译介实践中去。翻译家及 出版界以此为准绳选译于国于民有益的作品渐渐 成为自觉的行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
名词解释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于1917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
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半农、周作人,大钊、鲁迅等等。
文学革命的主要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为主要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适应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要求,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
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实绩。
“五四”文学革命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2、《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著名刊物。
1915年创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独秀主编。
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大钊、胡适、钱玄同、半农、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
《新青年》提倡科学和,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青年》对我国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胡适的新诗,多发表于《新青年》。
3.革命文学论争革命文学论争指的是1928—1929年鲁迅、茅盾等和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外革命阵营(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的攻击。
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
这是革命文学部的论争。
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
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两个口号论争两个口号论争指的是1936年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
创造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新月社、语丝社
日期:23-6-2013∙当时的作家有一个困境:想写,但是无法写得好。
∙矛盾替作家找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体验生活。
∙不过也明白了这一个是无法解决的药方∙当时出现了:o问题小说o教育小说o改革小说∙一般人很难接受文学高于首道德伦理的。
∙一些古代文学是以说教式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容里的深遂性。
∙郭沫若的孩子:郭世英从父亲处获得了国家的阅读材料(只供高资高干的孩子)。
∙后来从事地下阅读社而被升学逮捕。
∙后来自杀。
∙郭沫若获得孩子的死讯后,长期压抑来维护自己的地位身份。
∙因此长期写作以抒发丧子之痛。
创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成员们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1]∙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
∙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3年5月13日,创造社的《创造周报》创刊,泰东图书局出版,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编辑。
∙发刊词是郭沫若写的一首诗《创世工程之第七日》。
∙诗中表示"我们是不甘于这样缺陷充满的人生,我们是重新创造我们的自我",“我们自我创造的工程,便从你贪懒好闲的第七天做起"。
∙《创造周报》于1924年5月停刊,共出52期。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
新文化开路先锋胡适的翻译思想光芒
2018.04学教育研究者内容摘要:胡适是近现代著名文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开路先锋,他在翻译领域亦是成就卓著。
他主张用白话文翻译西方作品,致力于以翻译促进思想解放,引导了众多译者在译坛辛勤耕耘。
关键词:胡适翻译新文化申田新文化开路先锋胡适的翻译思想光芒胡适(1891年-1962年),是近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一位核心人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路先锋和领袖之一。
在文史哲方面,因学术思想光芒四射,掩盖了他在翻译领域的成就。
数十年来,关于胡适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论述并不多见。
实际上,胡适在中国民族文化嬗变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开展了丰富的翻译活动,在中国译坛备受称道。
[1]18-19一.弃文言文、用白话文在五四运动期间,胡适极力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推动新文化的工具,其中就包括用白话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
他明确意识到文学的达意功能,认为文学翻译同样也要具备达意的功能。
严复、林纾等人用文言文翻译,只能让少数人理解译文,而没有普及大众,因而文言文译文的社会流传与影响颇为受限。
胡适适应时代变迁步伐,不仅用白话文翻译西方小说、戏剧,还用白话文翻译西方诗歌。
用白话文译诗在当时可谓前无古人之事,因为用白话文作诗都引起了极大争议,更何况用白话文译诗。
对此,胡适晚年时曾说:“新文学运动乃至新文化运动都是从新诗运动开始的,所以新文学问题的实质就是新诗问题,而诗的问题就是文字的问题,有些文字适合写诗,有些则不适合。
”胡适选择的适合写诗的文字就是白话文。
仅在五四运动那几年,胡适以白话文翻译的西方诗歌就有十多篇。
例如《月光里》、《关不住了》、《老洛伯》等,这些白话文译诗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散发出一股扑面的清新气息,同时也鼓舞了越来越多的人用白话文创作诗歌。
与白话文译诗相比,胡适在白话文翻译西方小说方面的成就与影响更大。
在胡适看来,西方文学创作者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多陈词滥调、冗长无物,特别出名的小说大多是短篇小说。
他说:“如果要将文学与经济挂钩的话,短篇小说无疑是最经济的一种文学,它能以最少的文字表达事实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片段,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大趋势。
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学术视点总第期MangZhongLiterature429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张亚楠(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04)胡适(1891—1962)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文化巨人,他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创获性的文化成就。
胡适大力提倡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文学翻译思想。
梳理这些散见于胡适论著、书信以及译序中的翻译思想,可以管窥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理论的发端,对于今天的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实践活动也不无借鉴意义。
一、文学翻译的目的和翻译文学的功能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首举义旗者,胡适非常重视外国文学名著对中国新文学建设的借鉴作用,1916年他在写给陈独秀的信中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3]具体到改造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方法问题,他主张通过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引进外国的文学方法,“……怎样预备方才可得着一些高明的文学方法?我仔细想来,只有一条法子: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阐明上述主张的理由之后,他再次强调说,“我们如果真要研究文学的方法,不可不赶紧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
在一封有关戏剧翻译的答信里,他明确提出:“我们的宗旨在于借戏剧输入这些戏剧里的思想……在于输入‘范本’。
”二、翻译选材在翻译的选材问题上,胡适主张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
他痛感当时中国的文学翻译充斥着二三流乃至不入流的外国作品,因此在给曾孟朴的信中说:“中国人能读西洋文学书,已近六十年了;然名著译出的,至今还不满二百种。
其中绝大部分,不出于能直接读西洋书之人,乃出于不通外国文的林琴南,真是绝可怪诧的事……这也是我们英美留学生后辈的一件大耻辱”,并与曾氏共勉“各依性之所近而力所能勉者,努力多译一些世界名著,给国人造点救荒的粮食”。
新旧中西的对立与对话——试评新文化运动时期以胡适为中心的整理国故论争
第26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11月 Vol. 26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4──────────收稿日期:2003-03-11作者简介:梁艳青(1975-),女,河北迁安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2001级研究生。
- 16 -新旧中西的对立与对话──试评新文化运动时期以胡适为中心的整理国故论争梁艳青(河北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摘 要: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胡适为中心的整理国故论争中,新与旧、中与西之间的对立与对话又一次集中地呈现出来。
整理故国运动是胡适等人对“如何成一新中国之新文明”的集中思考。
关键词:整理国故;胡适;新文化运动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6-0016-04当新文化运动以全面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它“重估一切价值”的理论依据同时就被胡适等整理国故派用作对传统文化另一角度的注解。
整理国故思潮生长在新文化运动的边缘,它与“打倒旧文化”几乎同时产生。
实际上,“打倒旧文化”与整理国故都是新文化运动应有的或隐或显的内涵,而以它们为中心的广泛论争也就构成了新文化运动历史震撼力的明证。
“国故”这一概念的使用肇始于章太炎。
他的《国故论衡》从语言文字、文学和学术思想三方面对“国故”进行了梳理。
但真正意义的整理国故思潮发生在新文学阵营内部,是作为反“国故”的力量出现的。
1919年1月,北京大学教师中的保守派刘师培、黄侃、陈汉章等人成立“国故社”,创办《国故》月刊,打出“倡明中国固有之学术”的旗帜,声称“保存国粹”。
与之相对,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支持傅斯年等创办“新潮社”,1919年1月《新潮》第一卷第一号在介绍世界新潮的同时,就有对“国故”及国故研究的评价。
与保守派“慨然于国家沦夷,发起学报,以图挽救”的激越论调不同,新文学阵营内部的态度较为冷静客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c go n , e e i at n lt g d b t e w e ah o e . r m kl e s ed b t p e d d o t i ef l “ e a k r u d t r a s i e a eb t e n e t t rF o t s i n s , e ae s r a e u l i t ed o t h s r an h he l h t ma y n h i f h i o r n fr n e , w r — o wo r sain , f e t sain n a s t n e i o .u s t l , e d b t r ltd t e mp t t ee e c ” “ o d t — r t l t ” “r a lt ”a d t n li dt n S b a i l t e ae e ae t a r d a n o e r n o r ao i n a yh oh b t i e ’ o c p n y , c s d e e t r u s p i t a d c n co s e so eo ti ewol o l ain Ho e e , o s s c n e t n ma ywa s u h a i r n o p , o nsn o s i u n s t u d r c mpi t . w v r h d i s f g fh s d c o
中图 分 类 号 : 8 7 K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6 5 ( 0 9)6 0 9 — 1 0 — 0 X 2 0 0 — 0 6 1 1
Thet a l to de t r nsa i n ba ebew e n t e Cr aton Ag nc i t t e h e i e y n hee l da ary ysand Hu Shi ZHANG a —p n Sh o e g
e a u e’ we Un o b e l . u d h v e rn p n te rdf r n ra ig gmmik a d t saig me o sU d rt e r t r po r d u td yi wo l a e a b ai g u o h i i e e tc e t i t n c a lt t d’ . n e n r n n h h
遗憾的是双方虽然和好但由于性格差异郁达夫与郭沫若最终走上了与以胡适为中心的主流学界关系亲疏不同的合离之路
・
胡适研 究 ・
早期 创 造 社 与 胡 适 的翻 译 论 争
张 少 鹏
( 中南财 经政 法大 学 马克 思主 义 学院 , 北 武汉 407 ) 湖 303
摘
要 : 期 创 造 社 在 《 青 年 》 导 的 新 文 化 运 动 遭 多 方批 评 的 氛 围 中挑 战 国 内新 文 坛 , 方 人 脉 及 日 早 新 主 双 自创 作 手 法 和翻 译 方 法的 差 异 上 。 此 背 景 下 , 期创 造社 与 胡 这 在 早
适发生一场翻译论争 。从翻译技术层 面来讲 , 此论争主要在郁迭夫文重点所指 “ 直译 ”“ 、 意译 ” 孰真及译 文版本
w ihw sla igb w Y nhw sci czdT erao a o ie tresnW f cigtedf rn a a eel— hc a dn yNe o t.a r i .h e sni t t t s si ep ro a a e t iee t p n s i e i t e sh b h d n s n h J t
( rim o e eZ o g a iest f c n mis n a Wu a 3 0 3C ia Maxs C H g ,h n n nUnvri o o o c dL w, h n4 0 7 , hn ) y E a
Ab t a t I a l a s h e t nAg n ywa h l n i gt en w n t n l i r r i ls e w C l r v me t sr c : ne r d y eCra o e c s al g n e ai a t a ycr e , n Ne u t e Mo e n , y t i c e h o le c wh u
s t e e v swi a h Ol r b t u D — u a d G oMo n og n h a ie e t y o man c re t d c t n i l s e ms l e t e c te . u a f n u — l o e a e d ad r n h t h l Y f wa f m i u rn u ai a cr e r e ol c w ihW l a i gb h c a e n yHuS i s d h.
la i e na e ln sa i ,sf rc e tn w ieaur p c ,oh ie e t n yh d n e owok tg t e . g e ul te e vngp mo lfe ig sdea o r aigne l r t ea e tb t sd sc rail a e d t r o e rRe t l h y t s h r f y,
等几个方面展 开; 就实质 而言, 但 此论争 涉及双方在 派分 、 主张及争胜等 多方面的观念歧异与人事纠 葛。不过 , 撇开意气 , 从创造新文学事业方面看 , 双方 实有合作 的必要。 遗憾的是 , 双方 虽然和好 , 由于性格 差异 , 但 郁达夫
与郭沫若最终走上 了与 以胡适为中心的主流学界关系亲疏不 同的合离之路 。 关键词 : 早期创造社 ; 胡适 ; 翻译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