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三美论_在西语姓名中译中的应用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绘画翻译-2023年文档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绘画翻译-2023年文档引言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曾以其卓越的翻译成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著作《文学翻译与三美论》探讨了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并提出了“三美论”的概念。
本文将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基础,探讨在翻译古绘画时应如何进行赏析与翻译。
论文主体一、许渊冲的“三美论”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应追求三种美,即“准确美”、“流畅美”和“再创美”。
准确美要求翻译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准确传达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意境;流畅美则强调翻译的文章要流畅自然,读起来不拗口,符合母语读者的语言惯;再创美意味着翻译应该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兼顾原作的情感表达和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
二、古绘画的赏析古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其特点是注重形神兼备,意境深远。
在翻译古绘画时,我们需要通过赏析来理解其内涵,遵循许渊冲的“三美论”来进行翻译。
1. 准确美的追求要准确传达古绘画的意境,我们需要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风格与形式。
通过深入研究绘画背后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我们可以准确传达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意义。
2. 流畅美的呈现古绘画追求意境的表达,因此在翻译中要保持流畅自然的风格。
我们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阅读惯,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使翻译文本易于理解和欣赏。
3. 再创美的创作再创美要求翻译不仅要符合原作的情感表达,还要顾及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
在翻译古绘画时,我们可以适度进行创意的解读与表达,使翻译作品更贴近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翻译实践在将“三美论”运用到古绘画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和技巧:1. 增加背景知识在进行翻译之前,我们应尽可能多了解古绘画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特点。
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并在翻译中准确再现。
2. 语言转换与调整在翻译古绘画时,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和修饰词汇,以使翻译的文本更流畅自然。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翻译的情感表达,体现再创美的要求。
中外译者合译的“三美”优势
中外译者合译的“三美”优势作者:高雅蓉来源:《现代语文》2017年第12期摘要:随着海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重视,汉译英工作者与日俱增,中外译者合作的现象也悄然风行,最著名的此类译者当属翻译界泰斗——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
为探析该翻译模式的效果,以《离骚》三个著名译本为例,将杨氏夫妇译本分别同英国译者霍克斯及中国译者许渊冲的译本进行对比。
在“三美”原则的基础上,得出前者在意、形、音三方面具有更强的综合优势,这说明中西合璧的翻译方式能够较好地再现源语文本的风格和内涵,且有助于目标语读者体会中国文学的古韵之美,为改善汉英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合译中外译者《离骚》一、引言经过数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日俱增,在当今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推介精神文化并鼓励中国文学走出国门是提高本国文化竞争力、丰富和繁荣世界文化的重要手段。
翻译在加速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语言专业人士从事翻译工作。
翻译模式可大致分为两种:独译与合译。
纵观我国翻译史,不仅合译这一模式常被使用,且中外译者合译的现象也在近几十年广泛流行。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从译作可接受性的角度出发,发现“近年来,国际上知名度比较高的译本都是中外合作的结果”,认为“中译外绝对不能一个人译,一定要有中外合作。
”[1]Kristeva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在一门新语言环境下外语学习者容易出现过度泛化以及负迁移等现象,以致于他们难以完全掌握和本族语使用者同水平的语言技能[2]。
因此,源语言使用者和目标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互相协作能够创造出高效率、高水准的翻译条件,以此来充分利用双方译者的母语知识储备,在互帮互助、相辅相成的状态中创作出更令读者满意的译注作品。
著名译者聂华苓与她的丈夫美国诗人和翻译家保罗·安格尔[3]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国内耳熟能详的中外合作译者当属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他们是最早致力于将中华古典文化之精髓引入西方的合译者之一。
浅谈“三美”原则下英文影视片名汉译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浅谈“三美”原则下英文影视片名汉译孙佳祺 卢晓阳(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摘 要: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原则,即“音美”、“形美”和“意美”。
“三美”原则主要适用于文学翻译中的诗歌翻译,而影视本身就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因此译者可以将“三美”原则灵活运用到影视翻译中。
本文主要通过结合一些具体例子,探讨了“三美”原则在英文影视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三美”原则;英文影视片名;汉译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
在最近的几十年当中,许多优秀的外国影片进入中国,并受到中国影迷的喜爱。
对于一部影片来说,片名极其重要,因为精彩的片名往往能吸引大众的目光,有助于电影的宣传。
本文主要围绕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并结合近几年英文影视片名汉译的具体例子,探讨了英文影视片名翻译中体现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一、“三美”原则概述许先生所说的“三美”原则指的是“音美”、“意美”和“形美”。
“音美”,就是指译诗应体现出原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中国古诗词历来讲究平仄,经常借助双声词、叠音词、叠韵词等来达到“音美”的效果。
“形美”是指诗歌的译文要尽可能与原诗的形式保持一致。
在翻译诗歌时,译诗的行数、每行的字数及平仄上都应该尽量和原诗保持一致。
“意美”是指译诗的意境要尽可能和原诗一样优美,原诗想要表达的内容、情感、精神要在译诗中很好地体现出来。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主要适用于文学翻译,尤其适用于诗歌翻译。
但是,译者也可以将“三美”原则灵活运用于英文影视片名的汉译中。
二、“三美”原则在英文影视片名翻译中的应用1音美影视片名的翻译和诗歌的翻译一样,也需尽量做到“节奏美”和“韵律美”。
因此,在翻译影视片名时可以采用押韵的方式,使译名具有“音美”的效果。
例如,2009年首播的美国喜剧“Bored to Death”的译名是《凡人烦事》,“凡”与“烦”构成了隔字押韵,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很好地反映了该剧的内容,观众通过名字大概能猜想出该剧可能主要讲的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吸引着观众想进一步了解主人公到底遭遇了什么令其感到“心烦”的事,这样就引起观众的观看欲望。
浅析“三美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以《西厢记》许渊冲译本为例
境”,又体现了原文独特的韵律美,做到了音美、形美、
“三美理论”因其实践性与指导性能广泛适用,一经
意美的高度融合。
提出便受到了广大翻译界学者的高度关注。“三美”论的
关键词:《西厢记》;许渊冲;“三美”原则;诗歌 提出,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更为准确的标准,对翻译工作
翻译
具有极大指导作用,同时也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
也正是由于其继承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性表达,同时吸收
意美指诗歌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意象。[3] 因此译文在
了许多民间生动的口语表达,使得翻译难度较大。许渊 传达表达的意思,还要兼顾其所表达的情感。换句话说,
冲的《西厢记》译本,在“三美原则”的指导下,从音 译者需要重现原诗的意境和情感,使读者获得与原语读
韵,结构,词汇等方面入手,既兼顾到“传神”和“化 者同样的意美情趣的感知。
美理论”,并以此对《西厢记》译本的音韵、词汇以及结
例如:
构进行分析,以期辟荒耕新,抑或能够为丰富《西厢记》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
或“三美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
林醉 ? 总是离人泪 !”
一、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诗歌翻译的“三美论”
"With clouds the sky turns grey,O'er yellow-bloom-
原文中的“轻”与“清”,“莺”与“定”,“明”与 到她时的辗转反侧,两人在吟诗时的你侬我侬,崔莺莺
“惺”都押了尾韵,使得原文读起来字正腔圆,铿锵有 送别张生时的依依不舍,和最后美满的结局都生动形象
力。在许渊冲的译本中,”clear”与“dear”不仅在单词 地呈现在了许渊冲的翻译中,如:
பைடு நூலகம்
结构上都是以“ear 结尾,而且都押了“/ɪr/”的音,其中
浅析许渊冲“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许渊冲“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作者:江铭钰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9期内容摘要: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而诗歌翻译一直被公认为是翻译中最难的文学体裁之一,令广大翻译学习者和工作者望而却步。
诗歌翻译泰斗许渊冲先生主张的“三美论”恰恰在英译唐诗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唐诗为例,通过原文与译文对比,旨在使广大译者领会许渊冲先生如何将其“三美论”应用于唐诗英译之中,以为诗歌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三美论” 许渊冲诗歌翻译唐诗英译一.“三美论”的概述众所周知,许渊冲先生在诗歌翻译方面颇有造诣,他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翻译理论。
按照他本人的说法就是“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20世纪下半叶,许渊冲先生基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提出了“三美论”(陆钰明,1991:55),即“诗歌翻译不仅应忠于原文,还应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許渊冲, 2007:18)。
他表示:译文要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义、双关义、深层义、言外义等,即“意美”;“音美”主要指平仄、节奏、双声、叠韵、押韵等;而“形美”则要求译文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
翻译时不仅要传达出诗的原意,同时也需传递出原诗的韵味和魅力。
“三美论”都对诗歌翻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美”的基础是意似、音似及形似。
“追求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
”(许渊冲1984:52)当“意似”和“意美”发生矛盾时,应舍“意似”而求“意美”,因“‘意似’只是表层结构,‘意美才是深层结构”(许渊冲1984:64)。
“三美论”可行性分析——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两个中译本为例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1月20日Jan.20 2021第41卷 第1期Vo1.41 No.1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1.032“三美论”可行性分析——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两个中译本为例金永欢(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在“三美论”原则指导下,对王佐良和郭沫若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二人是否严格遵循了“三美论”原则,以探究“三美论”的可行性。
研究发现,在进行诗歌翻译时,二人均没有做到“三美”的同时实现,进而得出结论:“三美论”只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很难在诗歌翻译中完全体现出来。
最后,简单阐述“三美论”难以实现的原因。
关键词:“三美论”;《一朵红红的玫瑰》;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1-0075-02《一朵红红的玫瑰》是18世纪末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代表作之一,已被众多译者译成中文[1]。
而在翻译界,一直存在诗歌可译不可译的争论。
基于此背景,许渊冲提出了“三美论”的诗歌翻译原则。
笔者将从“三美论”角度研究《一朵红红的玫瑰》的王佐良中译本(以下简称“王译本”)和郭沫若中译本(以下简称“郭译本”),探究两个中译本“三美论”原则的体现,进而分析“三美论”的可行性。
一、“三美论”原则概述在诗歌翻译上,许渊冲提出了“意美、音美、形美”的翻译原则,即“三美论”的翻译原则。
许渊冲先生指出“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2]“意美”是指译文没有误译、漏译等;“音美”指要传达出原诗的韵律节奏,运用音韵等方式使译文读来朗朗上口;“形美”更多的是指诗歌长度的对等。
“三美”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浅析
“三美”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浅析1 介绍诗歌最讲求文字的精炼,意境的清新,风格的鲜明,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
而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类型的语言体系。
在诗歌翻译时,逐词照搬是行不通的,很难完全传达原诗的深远意义。
大多数中国唐诗都是格律诗,特别注重对仗,动词必须和动词相对应,名词必须和名词相对应。
诗歌英译文却是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外国读者很难理解唐诗中的意象、典故,要真实地翻譯出就更不容易。
因此,译者通常不得不用平白的语言来传达意象、典故的意义,影响了译文的质量。
在《论译诗》一文中,成彷吾认为:“理想的译诗,第一,它应当自己也是诗;第二,它应传原诗的情绪;第三,它传原诗的内容;第四,它应采取原诗的形式。
”(海岸:40)成的观点和许渊冲所提倡的“三美”理论不谋而合。
许认为在翻译唐诗时要重视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以及“形美”。
在《翻译的艺术》中,许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以及“形美”。
但是,“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
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
换句话说,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需条件,而“意美”却既是必需条件,又是充分条件。
(许渊冲:131)虽然不可能在毫不损伤原诗的意、音和形的基础上,完全传达原诗的风格、神韵,但如果译者深入体会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力争译好,仍然有可能传达原诗的美。
因此,在翻译唐诗的时候,要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到传达原诗的“音美”和“形美”。
下面笔者将对《月下独酌》三个译文进行比较分析,阐明“三美论”的适用性。
2 《月下独酌》三个英译文的比较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这首诗通过奇妙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展现出诗人邀月对饮,以影为伴的场面,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寂寥的苦闷。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许渊冲“三美论”在歌词翻译中的体现--以国语流行歌曲《因为爱情
实际相结合 ,从而找到 了救 国救命 的社会主义道路 ,灵活地 将理论运用于现实生活 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升华和
发展。
四、善 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的理论思维 .提高践行理 论实践的可行性 马 克思 主义 经典著 作博 大精深 ,包括哲 学 、政治经 济
学和科 学社 会主 义三个 部分 的知识 内容 ,知 识 的广度 和深 度可想 而知 ,在学 习过程 中 我 们不 能墨守成规 ,照抄照搬 , 为学理论而学理论 ,应该学会融会贯通 ,遵照邓小平学 “ 马 列要 精要管 用 的原则 ”去选 择经典 著作 ,马克思 主义 本身 要求人 们根 据它 的基本 原则 和基本 方法 ,不 断与 变化 着的 实 际情 况相 结合 ,探索新 问题 的解 决答案 ,从而 更好 地发 展马 克思 主义理 论本身 ,因此 我们要 选择一 些代 表马 克思 主义 精髓 、精神 实质 、实 践意 义 的经 典著 作 ,特 别是 与现 实生 活紧密 相连 的 ,能够 指导 当前 的社会实 践及 社会 实践 所提 出的新 问题 的著作 。认 真研 读 马克 思 主义 经典 著作 , 才 能真 正 “ 走 进 马克 思 ” 、“ 走 进 列 宁” ,经 典著 作包 含 着 他们所 吸取 的探 索人类 真理 的丰 富思想成 果 ,体 现着 他们 攀登科学 高峰的不懈 追求和艰辛历 程 ,认真研读 经典 著作 ,
N e p l u s v o u l
T a n t d e c h e mi n s , d e r e v e s e n s e m b l e ( 那些共 同 ( 走过的 )
路 ,那些一起 ( 铸造的 )梦 )
后 的国家领导 了伟大 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他不是机械地照 搬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 框 , 不是片面地使用他们的个 别词 句 , 而是将他们 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与 当时俄 国经济文化状况 的
论许渊冲的“三美”译论在商标翻译中的应用
论许渊冲的“三美”译论在商标翻译中的应用【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环境下,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商标翻译也成了影响出口产品销量的重要因素。
商标译者应注重商标的美感价值。
本文认为许渊冲先生针对诗歌翻译提出的“三美”标准同样适用于商标翻译,并通过大量商标翻译案例阐述了使商标达到意美、音美、形美的途径。
【关键词】“三美”译论;商标翻译商标,即生产商为了使自己的产品与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区分开来而所冠的名称。
商标对于产品销售相当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环境下,国际贸易飞速发展。
因此,商标翻译也成了影响出口产品销量的重要因素。
好的商标能够让消费者耳目一新,记忆深刻,从而有效地促进商品的市场销量。
商标不但具有经济价值,法律价值,信誉价值,还应具有艺术美感价值。
[1]在进行商标翻译时,译者在将产品出口国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当地风俗习惯等纳入考虑范围的同时,还应具有商标的美感意识。
许渊冲先生曾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三美”的标准,即:第一,意美。
译诗要与原诗保持同样的意义,以意动人;第二,音美,译诗要与原诗保持同样悦耳的旋律;第三,形美。
译诗要与原诗保持同样的形式(长短,对仗等)。
[2][3]笔者认为,许先生提出的“三美”标准,在商标翻译中也同样适用。
在商标翻译的过程中,即使有时无法做到在意、音、形上与原商标完全一致,基本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条标准却是应该遵守的。
1意美应用到商标翻译中,“意”应包含多层含义:文字表面的意思,联想意义,以及文化涵义。
从文字表面意思来讲,商标采用的字词一般都较为典雅,能为消费者留下积极正面的印象,带来美的享受。
较为庸俗,格调低下的字词应避免采用。
咖啡品牌“Nestle”在中国被翻译为“雀巢”而非“鸟窝”,原因就在于前者给人的感觉较为典雅,富有诗意,而后者则让人觉得过于通俗、口语化。
计算机处理器品牌“Pentuim”本义是“第五”的意思,因是Intel公司生产的第五代微处理器,故得此名。
在翻译时,它被音译为“奔腾”而不是意译为“老五”,正是因为“老五”听起来像市井之徒的诨号,而“奔腾”的字面意思让人觉得振奋激昂,蓬勃向上。
三十年诗词西译杂谈——兼评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
2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8年1月Jan. 2008第19卷第1期VOL.19 NO.1三十年诗词西译杂谈——兼评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内容提要:从西语研究的角度,谈古诗词翻译。
中国诗词中国人要译,不应完全靠外国人。
许渊冲提出的三美,作为翻译标准,既做不到,也不应该。
做不到,是由于诗在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
不应该,是因为三美不能概括所有诗词的特点。
诗词翻译,最重要的是传达原著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使译文有一定的音乐美。
关键词:古诗词西译;标准;许渊冲;三美;传情;音乐美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8)01-0020-05和外国专家反复研究译出的。
几十年后的今天再看,我觉得大体上也就只能译成这个样子,无疑可以作些改善,但也不过是小修小补,要说传达原文的这个美那个美,本人自觉无能,相信也没有谁敢拍胸口说办得到。
不过,原文的基本讯息还是转达了,应该算是翻译,是不错的翻译。
这就是所谓“又似而又不似”,“可译而又不可译”。
把可译性无限夸大,要这也似那也似,这也美那也美,在许多场合是做不到的。
原诗属于中国语言文化深层的东西,有不少是译不了的,然而它的基本讯息,主要的思想感情,却是可以转达的,因为毕竟是人类共有的东西。
后者译出来,而前者译不了,便给人又似又不似的感觉。
我认为这是古诗词翻译的特点。
就是译成现代汉语也是如此。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唐诗今译集》,里面有不少名诗人、学者,如藏克家、蔡其矫、流沙河、徐放、绿原等的译文,质量应当说是很不错的。
但让从小便背诵“床前明月光” 的读者看了,总会有上面说的又似又不似的感觉。
诗词的翻译就是这样的无奈。
从事翻译研究的人们,有时读到别人或自己译得好的诗句时,出于钦佩或兴奋,感叹译事之难,会说这也似那也似,这实际上是在夸张,可以理解,但坚持这样说,恐怕就有点走火入魔了。
“三美论”在西文姓名中译中的运用——西文姓名中译例举及赏析
西 文姓 名基 本 由两部 分组 成 , 其排 列次 序 为名 在前 、 姓在 后 , 与 中 国姓 名 的排 列顺 序 正 好 相 反 。
有些 人 只有一 个名 , 有 些 则 有 二 至 三 个 甚 至 更 多 的
摘 要 :西文姓 名 中译 虽然只是 翻译 实践 中非常微 小的一 个部 分 , 但在跨 文化 交流 日益 频繁 的今 天却 应 用极 广 。许 渊冲先生针对诗歌 翻译提 出的“ 意 美” 、 “ 音 美” 、 “ 形 美” 的“ 三 关论 ” 同样适用 于指 导西名 中 译, 只是在具体 内容上要做 一 些 变更。 结合 实际论述“ 三 美论 ” 在西名翻译 中的具体应 用 , 并佐 以若 干优 秀的译例 , 从“ 意美” 、 “ 音 美” 、 “ 形 美” 的 角度进 行 赏析 。 关键词 :“ 三 美论” ; 西文 ; 姓名 翻译 ; 翻译 策略 中图分 类 号 : I 1 0 6 . 9 9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0 8 2 9 ( 2 0 1 3 ) 0 3 一 O 0 6 4 — 0 6 这些 人物 的译 名通 常采 用 官方 机构 的所 谓“ 标 准译 法” , 其 他 出 于工 作 或生 活 需 要 主动 使 用 中文 译 名 伟 人也 好 , 凡人 也罢 , 姓 名不 过 区区几 个字 词 , 姓 名 翻译 貌 似微 不 足 道 , 但 要译 得 得 体 出彩 , 则需 要 高超 的翻译 技 巧 、 较 强 的语 言能 力和深 厚 的知识 底 蕴 。对 于文 学 翻译 而 言 , 在 准确 翻译 全 文 的 同
脑、 国 际组 织 和 机构 的负 责人 等 ) 的译 名 不论 —— 名 。 比较 常见 的组 成形 式为 :
“三美论”在西文姓名中译中的运用
“三美论”在西文姓名中译中的运用作者:黄行洲来源:《克拉玛依学刊》2013年第03期摘要:西文姓名中译虽然只是翻译实践中非常微小的一个部分,但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却应用极广。
许渊冲先生针对诗歌翻译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同样适用于指导西名中译,只是在具体内容上要做一些变更。
结合实际论述“三美论”在西名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并佐以若干优秀的译例,从“意美”、“音美”、“形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关键词:“三美论”;西文;姓名翻译;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I106.9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3-0064-06一、引言伟人也好,凡人也罢,姓名不过区区几个字词,姓名翻译貌似微不足道,但要译得得体出彩,则需要高超的翻译技巧、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深厚的知识底蕴。
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在准确翻译全文的同时,恰当地翻译主人公的姓名犹如画龙点睛,可为译文增色,同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学作品中的姓名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所处的环境即文本语境的制约。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间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人员流动也更加普遍。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对世界上其他语言的渗透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对于越来越多与中国社会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西方人士而言,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汉字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乃至必要。
但现实生活中的西方(欧美)国家姓名(以下称“西文姓名”)中译与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有较大的不同。
抛开重要政治人物(如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负责人等)的译名不论——这些人物的译名通常采用官方机构的所谓“标准译法”,其他出于工作或生活需要主动使用中文译名的西方人士中大多数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简单音译(如将Mike译为“迈克”,John译为“约翰”,Maria译为“玛莉亚”或“玛丽娅”等),而是希望自己的译名更加本土化,即有中华文化的韵味。
本文尝试使用许渊冲先生谈论文学(诗歌)翻译时提出的“三美论”(音美、意美、形美)探讨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西方国家,主要包括使用英语、法语、德语、荷兰语等为母语的国家中人名中译的问题。
从“三美论”角度赏析中国古典诗词翻译
从“三美论”角度赏析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作者:赵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7期摘; 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时五千年而未曾中断且历久弥新的文明,成就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瑰宝,诗词翻译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为理论指导,对其英译诗词进行赏析。
关键词:三美论;古诗词翻译;许渊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21、中国古典诗词特点英国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曾说,诗是编织得最好的绝妙好辞。
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其诗学著作《诗论》中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他认为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1.1诗词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抒情达意。
正如中国人在情感表露上含蓄一样,诗人在作诗时也一般将感情凝聚于艺术形象之中,如果脱离了感情,我们就很难捕捉住诗词的形象。
1.2诗词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意境是一种美学概念,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在诗词创作与赏析中有着重要地位。
意象是意境的一种表现形式,诗人往往通过创造某种意象来营造一种意境,在某种程度上,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意境的形式融入到诗词创作之中。
1.3中国古典诗词精练含蓄中国的古典诗词,短小精悍,意味深远。
诗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一般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而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绝句一般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律诗一般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
就是在这有限的字数,短小的篇幅之中凝聚着诗人无尽的情感。
1.4中国古典诗词富于音乐美由于中国诗词起源于歌曲,因此中国古典诗词富有音乐美。
诗词的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音美。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古诗词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古诗词翻译中的应用许渊冲(1873-1913)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语言学家、文学史学家和文艺复兴家。
他实证研究的“三美论”,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正谐是首要的,原声调后次之,外国美次之”,旨在指明以译出’汉英双美’:光正谐不可缺位,原声调要尽量求贴合真声,不至沦为雅俗通俗之用;且应注意翻译时,外国美应重实字,强调本义。
许渊冲三美论在古诗词翻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古诗词选材有关的首要任务基本上需要知识渊博的基础,以采取古诗诗句原有的文化内涵。
其次便是诗词创作风格的选择,意象、思想、情感的表现等,需要翻译者仔细学习诗句的特点,熟悉其文化内涵,并将此内涵进行精准而独特的再现准确地表达出来,然后才能做到汉英双美,让英文读者通过译作感受到原作文字所传达的文化精髓。
许渊冲指出,翻译中“正谐是首要的,原声调后次之,外国美次之”,正谐自然指正确的文辞,译者进行翻译时,可以将对原文的理解加以传递,但在不影响整体译文艺术性的前提下,它同时要满足语言的准确性,以求文本的正确性、可读性和完整性。
古诗词中堆砌着很多丰富的文化知识,所以,在翻译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原文的内在哲理,以使译作在内容方面最贴近原意,并尽量译出原作对音韵、形象、韵律、句法形式、文体等的一致,以保证译作最真实、最贴合原文的美感。
此外,许渊冲还倡导应当把外国美德尽量表达出来,让英文读者体验到原文的文化内涵,而不是仅仅是简单的非正谐、异化翻译,得到实践证明确实有助于提高古诗词翻译的精准性和受欢迎度,让更多的读者领略古代文学传承的厚重意义。
通过对许渊冲三美论的研究,古诗词的翻译和理解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这是一个有益的研究建议,赋予了古典文艺文本翻译一个新的方向和理念,有助于更多人体会和运用古代文人和文学,并感受到古代文学的美感和精神。
许渊冲“三美”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应用
许渊冲“三美”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孔萌哲李明秋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2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阜新 123000)摘要: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意美”、“音美”和“形美”这三个要素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本文以许渊冲的古典诗词的译作为例,具体分析“三美”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应用,探讨“三美”翻译理论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三美理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一、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原则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艺术瑰宝,是中国先民现实生活情境和理想内心祈愿的生动写照,展现了中国民族语言的辉煌发展,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浓厚积淀,构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血脉。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包括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或言志,或载道,或达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需要语言的桥梁向外传播。
中国古典诗词区别于其他文体,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
在“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下,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为其他语言,传情达意,弘扬精髓,是翻译学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不断攀登的山峰。
二、许渊冲的重大成就许渊冲是现代翻译大家,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获得了世界最高翻译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被誉为中国“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渊冲先生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作品忠实于原文,同时又富有美感,把中国古典诗词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和语言风格有机结合,准确而精当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极佳地体现了忠实与通顺的辩证关系。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承担着人类思想情感沟通、文明知识传承及时代发展责任的神圣使命。
在此基础上,许渊冲先生把“三美”原则得当地运用到了翻译过程中,即“意美”、“音美”和“形美”。
追根溯源,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由鲁迅先生在著作《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提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外国人的姓名(三) 日本人的姓名
外国人的姓名(三)日本人的姓名
李家骅;徐建新
【期刊名称】《四川图书馆学报》
【年(卷),期】1979(000)004
【摘要】<正> 在古代,日本只有贵族有姓名,分为氏、姓、苗字、名字四个部分,其中氏、姓、苗字分别表示一定意义,名字即本人的名。
公元四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西起北九州,东至中部地方的许多分散的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
其政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
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后来的天皇)为首,掌握着中央政权的各贵族和隶属朝廷的各小国的王以及贵族,各自建立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集团,均称为“氏”。
一个氏就是一个贵族世家。
氏的称呼有的根据官职,有的根据居住、管辖的地
【总页数】3页(P87-88,86)
【作者】李家骅;徐建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为姓名立法--从一起姓名权官司看姓名立法的必要性 [J], 杜亚民
2.“三美论”在西文姓名中译中的运用--西文姓名中译例举及赏析 [J], 黄行洲
3.谈谈日本人姓名和中国人姓名日译 [J], 孟庆湖;
4.外国人的姓名(三)德国人的姓名 [J], 王志佑
5.外国人的姓名(四)阿拉伯人的姓名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许渊冲“三美”原则在品牌汉译中的运用
音美 以感耳 。借 鉴至品牌名称 翻译 中 , 意味着 品牌 的 则
译名要避免难 发音的字词或听起来 有消极联 想 的字词 , 名 译
要听起来舒服 , 朗朗上 口, 方便记忆 , 并且尽可 能贴 近原 品牌
名称 的发音 , 汉语译名 一般控 制在 二至 四个 音节 , 五音 节及
硬壳果树木 , 此外似乎并 没有更深一层 的意思 。精通语 言文 字的蒋先生 , 谙熟 中国消 费者的心理 , 因此 他笔 下的 中文译
准确 , 出其右 ; 难 再如 “ka 家 具 品牌 , 际上 , I a 是该 Ie ” 实 “k ” e 品牌 的创始人 Iga a pa 、 n v K m rd 他的农 场名 Em a d 村庄名 r lt y 、 r A un rd三者名字四个单词 的首字母组 合 , gn a y 而译者 赋予 了
众 所周知 , 好的品牌名称 具有 好 看 、 好读 、 记 、 好 好传 的
、
意 美
意美 以感心 。运用至 品牌 名称 汉译 , 意味着译 名要有 则
收 稿 日期 :0 6— 4—1 20 0 0
作者简介 : 阳(9 8 ) 女 , 乔 17 一 , 河南省郑州市人 , 中州大学外 国语学院教师 , 州大学外语 学院 2 0 郑 0 5级硕士研 究生。
约; 婴儿纸尿裤“ a es 汉语译 名 为 “ 宝适 ” 译 笔美妙 Pmpr oa 是世 界著名 品牌 。这 种 品牌 的饮 料 畅销 中国市场 , 除了它 的特殊 配方 , 铺天 盖地 的广告宣 传 外, 品牌译名 也发挥 了不 可忽视 的作 用。据说 , 当年“ oa Cc —
“三美论”视角下《西风颂》三译本赏析
“三美论”视角下《西风颂》三译本赏析《西风颂》是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西风的神话故事和祭祀仪式。
在翻译这篇诗歌时,不同的翻译者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本文将从“三美论”的视角出发,对三个版本的翻译进行分析和比较。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三美论”是什么。
它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诗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美:语言美、结构美和情感美。
语言美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使用是否精妙、优美;结构美是指作品的结构是否合理、紧凑;情感美则是指作品能否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我们先来看“诗人之诗人”许渊冲所译的《西风颂》。
这个版本在语言美方面表现得十分出色,许渊冲选用了大量富有节奏感的词汇,如“风前洒香草”,“莲塘水濆涟”,让读者在阅读时享受到了语言上的美感。
在结构美方面,虽然句子结构看似简单,但通过排列上下联的方式,使得文本整体具有了韵律感,读者阅读流畅。
在情感美方面,由于用词优美,让人对西风祭祀远古时期的情景产生了感慨和兴奋。
但翻译过程中可能为了充分表达歌颂之情,略为有所增加,在语言的痕迹上出现一些重复或不必要的修饰。
接下来是黄庶英所译的《西风颂》。
在语言美方面,黄庶英将句子结构修改成汉语更为习惯的结构,如果某些地方文字翻译的文字重复不可避免,他则运用不同的字眼使得句子语感一致。
在结构美方面,整个文本整洁清楚,易于读者理解。
在情感美方面,黄庶英的翻译准确传达了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
但是,因为太过于注重准确性和中文语感的表达,所以有些许遣词用语稍显生硬。
最后是罗元旭所译的《西风颂》。
在语言美方面,他选择了一些富有意境的词汇,如“风声飘浪花”,“月悬南楼”等,增添诗歌的美感。
在结构美方面,他运用了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情感美方面,他抓住了诗歌的主题,生动地描述了西风祭祀的情景和西风对人类的益处,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但其视角较多地体现译者主观,有些词汇的翻译引起争议,比如把“波涛汹涌”翻译成“波涛起伏”,折减了其原著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8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1 No.8 2012年8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ug. 201267文章编号:1008-8717(2012)08-0067-03“三美论”在西语姓名中译中的应用黄 行 洲(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6)摘 要:西语姓名中译虽然只是翻译实践中非常微小的一个部分,但在国际经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应用极广。
许渊冲先生针对诗歌翻译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同样适用于指导西名中译,只是在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
本文结合实际论述了“三美论”在西名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并结合一些优秀的译名,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美论”;西语;姓名翻译;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对世界上其它语言的渗透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对于越来越多与中国社会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西方人士而言,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汉字已经成为时尚乃至必要。
但现实生活中的西方(欧美)国家姓名(以下称“西文姓名”)中译与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有较大的不同。
抛开重要政治人物的译名不论——这些人物的译名通常采用官方机构的所谓“标准译法”,其他出于工作或生活需要主动使用中文译名的西方人士中大多数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简单音译(如将Mike 译为“迈克”),而是希望自己的译名更加本土化,即有中华文化韵味。
本文尝试使用许渊冲先生谈论文学(诗歌)翻译时提出的“三美论”探讨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西方国家人名中译的问题,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2. 西文姓名中译的两个基本特征 西文姓名的基本组成部分有两个,其排列次序为名在前,姓在后,与中国姓名的排列顺序恰恰相反。
有些人只有一个名,有些则有两三个甚至更多的名。
比较常见的组成形式为:首名 + 中名 + 姓首名通常又称“教名”——即婴孩接受洗礼入教时从教会获得的名字,中名一般不用,只在正式场合或签署文件时使用。
与西文姓名对比,很容易发现中文姓名无论字母还是音节,总体说来明显较少。
而西文姓名译为中文一般以音译为基础,这就导致译文大多数情况下无法顾及源文所有内容,而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
以西方历史人物和政治人物的姓名翻译为例,长期以来翻译实践中基本只使用“姓”的译文而忽略“名”的译文。
翻译中的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为“省译法”,即可以根据需要有意识地不译源文中的某些文字和信息。
西名中译的这一特性保证了译者在进行翻译的第一步——音译时可以灵活处理,在多种组合中选择最合适的一种,从而也为作为辅助的意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中文姓名相比,西文姓名的另一个特点是名本身以及姓名的组合通常不具有人为的特定含义和时代烙印,因为取名时可供选择的词一般是由政府部门事先规定的,公民个人一般没有自行选词的权利,更不可能自己创造专用于自己名字的单词。
译成中文时,除了由官方统一标准的历史人物及具有政治色彩的人物的译名通常采取中立的纯音译外,其它大部分译文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一些人文色彩。
从这个意思上理解,西名中译是一个从“不自由”到“自由”的过程,这为译者提供了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和时代环境特点增加译文人文色彩的翻收稿日期:2012-05-16作者简介:黄行洲(1976—),男,福建人,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译空间。
3.“三美论”在西文姓名中译中的应用方法3.1 西名中译之“意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论述汉文学及文字起源时提出了“三美”的美学观点:“……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1]许渊冲将这一美学标准用于评价诗歌翻译,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美论”,即“音美、意美、形美”,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奉为翻译标准的“信、达、雅”有相似之处而侧重点不同:“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
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
”[2]笔者认为,就西文姓名中译的特点而言,“三美论”总体说来是比较恰当的标准。
虽说“三美论”主要是针对诗歌翻译而言,但这一翻译理念贯穿许渊冲的整个翻译实践,而且是其翻译理论的基础:“西方议论重视对等,我的议论却强调优化,这是发挥译语优势,充分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具有意美,音美,形美,而不一定是对等的方式),这个理论可以解决西方译论所不能解决的中西互译问题。
”[3]西文姓名翻译具有很大的增加人文色彩的空间这一特点,恰好为“发挥译语优势,充分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提供了舞台。
所以姓名翻译虽然远不如诗歌翻译复杂多变,但同样是典型的适合应用“三美论”的文体。
以“三美论”为基础有助于快速、准确地制定姓名翻译的策略。
“三美论”中“音美”是基础,“意美”是主体,“形美”是辅助。
“三美”之中,“意美”居于首位,凸显其核心地位。
[4]由于西文姓名本身没有实际意义,其符号意味远重于中文姓名,所以就姓名翻译而言,“意美”无法像诗歌及文学翻译那样对应源文语句的意思,而只能是通过获取姓名拥有者的性别、职业、教育背景、社会地位以及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等资料,在音译可选字(词)的范围内选择具有一定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意译加工。
这方面,汉语中大量同音字和近音字的存在为此提供了便利。
对“意美”又可以从性别(自然)属性、译名中单个汉字的意思(包括本义和引申义)以及各汉字的组合效果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西文的名一般本身即有性别属性,男女婴孩的命名不可以混淆性别,比如Adam、Alexander、Bill、Peter等只用于男性,Eva、Alice、Jessica、Elisabeth 等只用于女性。
中文起名时则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男女有别”的用字,比如男性名字中常见刚、锋、杰、等凸显阳刚之气的字眼,女性则偏爱秀、惠、美、等阴柔的表达。
[5]译名的这种“性别属性”决定了在对西名进行音译时要考虑如何在众多的同音或近音字中作出取舍。
比如Maria这一名字可以音译为玛莉亚、玛丽娅、玛利亚、马里亚等,选用的汉字不尽相同。
这些不同字眼所赋予名字的意义有所不同:玛莉亚和玛丽娅二者由于含有“玛”、“莉”、“丽”和“娅”等字眼,带有明显的女性色彩,而西文姓名中Maria是女性名字,因此前两个译名较后两个更适合。
3.2 西名中译之“音美”“由于意美的主体性,所以音美和形美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但次要并不是说不重要。
首先说音美,也就是节调、押韵、顺口,听起来好听。
”[6]而许渊冲本人认为,“一般来说,要求译文和原文形似或音似,是很难做到的。
”[7]这一论断适用于诗歌翻译,但姓名翻译的情况比较特殊:西文姓名中译原则上必须以音译为基础,因此实现“音似”并不困难,难的是使译文“顺口、听起来好听”,然后在同音的基础上再选择兼具“意美”和“形美”的译文。
因为中文译名只有一个单词寥寥数字,所以不存在节调和押韵问题,但严格说来,西名翻译和中文起名一样讲究音节响亮与否以及平仄的搭配。
[8]从完整的西文姓名原文出发,译者考虑的姓名组成部分的顺序通常是:姓+首名+若干中名尽管“省译法”是西名中译时允许甚至必须使用的方法,但从忠于原文的角度出发,译文理应尽可能全面地顾及姓名源文的各组成部分,或者至少要保证涵盖姓以及姓名所有者在母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首名。
译者的自由度体现在可以选择姓名中的一个或几个音节较短的部分,也可以选择各部分中的某个音节组合成符合中文两个字、三个字甚至四个字(复姓)的姓名。
以荷兰汉学家Robert Hans van Gulik(高罗佩)的名字为例,即存在如下几种音译组合的可能性(其中的“van”作为姓中表示贵族血统的符号对于中国读者并无意义,因此可以不视为必须翻译的姓的组成部分):Robert+Gulik;Robert+van Gulik;Robert+Hans+ Gulik;Robert+Hans+van+Gulik。
需要指出的是,“省译法”不仅适用于省略西文姓名源文中的某个组成部分如中名,也适用于省略某个组成部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音节,如可以只译Robert+Gulik中的Ro+Gu部分。
在可以选择近似发音的时候,通常优先考虑发音响亮的字眼。
68比如Ro+Gu中,作为姓,Gu可以音译为“古”,但由于与“古”发音类似的“高”发音明显更加响亮,因此选择“高”作为姓更为合适。
另外,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高”作为姓氏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古”,因此更具有文化亲和力。
3.3 西名中译之“形美”就诗歌翻译而言,“形美”指的是源文和译文在句子长短与对仗方面是否基本一致。
比如飞白翻译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保留了“阶梯体”,是典型的译文保持“形美”的例子。
而对于姓名翻译来说,对“形美”的定义应当稍有不同,因为通常不存在长得需要分行的姓名,但对于中文译名的字数应有所控制。
从音译角度出发,一般来说原文单词有几个音节中文便对应地音译几个汉字。
这样一来,姓名音节普遍较多的语言,比如斯拉夫语族的语言译成中文就普遍比其它国家人名的译文长。
例如: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具有政治色彩的官方姓名翻译通常较少考虑译文的美感,比如上述苏联及俄罗斯部分国家元首的姓名中译都谈不上有多少美感,只是中规中矩地音译,避免使用不雅和让人产生负面联想的汉字。
但在全球化背景下普通经济文化交往的广度和深度远甚于国家层面的政治交往,前者对姓名译文的要求显然与后者不同。
“形美”是在实现“意美”和“音美”之后的更高境界,它涉及对汉字字形和结构的审美问题,涉及书法和音律,对译者语言水平之外的文化素养要求甚高。
举例而言,如果译名包含三个汉字,则如果头尾两字比划极少而中间一字比划繁多,或者中间比划繁多而两边极少,这样单从字形审美角度来看译文可能给人失重的感觉,缺乏美感。
上面提到的“高罗佩”三个字以繁体书写比划都比较多,从字形上考察,“高”中“冋”字以上部分、“罗”中“夕”字以上部分以及“佩”字右半部分或并列多横,或并列多竖,相互呼应,可谓西名中译之“形美”典范。
美国著名汉学家John King Fairbank的中文译名“费正清”是梁思成的杰作,“费正清”三个字以繁体书写头尾比划繁多,中间“正”字虽然比划较少,但结字方正,四平八稳,所以总体看来三个字也非常符合“形美”之要求。
4. 结语综合上文对“三美论”的分析和列举的外名中译的实例可以看出,优美的西文中译名都是“音美”、“意美”、“形美”三者或其中至少两者的完美结合。
“三美论”恰好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改变西文译名长期以来单纯音译、由一串俗套拗口的汉字组成的格局。
以“三美论”为基础进行西名中译之前,首先要尽可能全面地获取姓名主人的基本信息,然后从“音”入手,即力求“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