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备教资料

合集下载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3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3

勾践灭吴勾践灭吴《国语》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

2、掌握“复、知、既、劝、遂、当”等实词。

3、背诵课文。

4、学习勾践的逆境奋发精神。

教学方法:自学与讲解并重。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课文。

要求:通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与课文下面的注释,熟读课文。

并尽可能地口头翻译课文。

二、教师讲解1、教师领读课文。

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理解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让学生能自觉感知课文相关内容。

3、介绍课文相关知识。

一是课下注释,二是课后资料。

要求学生将重点画出来,并能记诵一部分。

说明与第一课相关知识:★《左传》——第一部——编年史著——春秋末年鲁国左秋明作。

★《国语》——第一部——国别史著——记言4、内容总析完成课后练习题一,在此基础上分析全文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从开始至“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勾践退守会稽山后,第一件事就是广招贤良,共治国事,以图复兴越国大业。

派人向吴求和→美人计→保全国土,免受亡国之祸。

第二部分(至“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卧薪尝毛里求斯,准备复仇。

勾践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生育,减免徭役,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经过十年的养精蓄锐,复仇的条件完全具备。

第三部分,写越国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深得民心,终于全国上下一致抗敌,屡战屡胜。

5、翻译全文学生口译,后由教师许订正。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词的特殊意义,主要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三种。

对内容深入点评。

(略)6、分析思想内容一是故事情节曲折委婉。

二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勾践形象:一位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

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知人善任,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愠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

三是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

四是教训深刻。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几个教训:“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

”此其一;其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语)其三,“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勾践灭吴》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教学难点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语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

《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

“语”就是语言的意思。

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

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

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

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三、背景介绍《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课题: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同上1教学难点:同上1、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下一张幻灯片: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

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二、学习第一段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

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知:管理资:积蓄水:动词,发大水苟:如果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然后:这以后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何后之有——宾语前置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行成——求和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1)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矣。

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

)(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

成败之机,在乎今日。

——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

必与越国共存忘!”)(2)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3)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勾践灭吴》,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及相关人物。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和深入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提问和引导的技巧,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2. 教导学生如何将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转化为书面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高中语文选修七》中的《勾践灭吴》。

2.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黑板上写下“勾践灭吴”的标题,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简要介绍《勾践灭吴》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并提出以下问题:- 你知道勾践吗?他是谁?- 你知道吴国吗?它是哪个时期的国家?- 你猜测《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Step 2 阅读和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勾践灭吴》,理解故事情节和相关人物。

教师可以将课文投射到白板上或发给学生阅读材料,同时提供课文的注释和重难点解析。

Step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疑惑。

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解答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勾践为什么要灭吴?- 为什么勾践在吴国被囚禁的时候还能保持乐观的态度?- 为什么勾践在灭吴之后要重建吴国?- 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和后世的影响是什么?Step 4 思考和写作(15分钟)让学生根据他们的讨论和思考,撰写一篇关于《勾践灭吴》的短文。

教师可以提供写作的提示和要求,如:- 描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并说明他们的行为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 思考该故事对历史和后世的启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范例和参考资料,以帮助学生展开思考和写作。

北京版-语文高一语文 学案 1.2《勾践灭吴节选》北京版必修1

北京版-语文高一语文 学案 1.2《勾践灭吴节选》北京版必修1

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学案【目标导航】1、培养学生在古文阅读方面,能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文的兴趣,以问题设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形象,领悟主旨。

3、写人写灵魂,记事记本质。

梳理《勾践灭吴》记事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历史经验,并利用相关资料,拓展阅读,总结客观规律。

【自主探究】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背景介绍2、要求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分小组集体讨论研读疏通文意,并总结文言实词、文言现象,通过复述翻译,加以总结。

(1). 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会稽()②冬则资絺()③蓑笠()④暴露百姓之骨()⑤夫差()⑥南至于句无()⑦东至于鄞()⑧公为之饩()⑨无不餔也()⑩无不歠也()A. ①③④⑧⑨B. ②⑥⑦⑧⑩C. ①②⑤⑥⑦D. ③④⑤⑨⑩(2). 写出下列句中的“于”字,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介词。

①乃号令于三军()②王既栖于会稽之上()③北至于御儿()④十年不收于国()⑤摩厉之于义()(3.)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义、用法知:①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②安与知耻()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资:①贾人夏则资皮()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去:①去民之所恶()②去村四里有森林()③逝将去女,适彼乐土()④大江东去()更:①寡人请更()②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友,后日送之()③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④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无:①令老者无取壮妻()②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①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③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4). 写出句中加点字与哪个字相同或通假。

①帅二三子夫妇以蕃()②令壮者无取老妻()③将免者以告,公令臣守之()④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⑤摩厉于义()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⑦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5.)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说课稿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说课稿

正文】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篇目是《勾践灭吴》,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高一第一册第五单元(文言文)的第二篇。

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包括古诗文词曲小说等在内)占了1/2的篇目,这篇文章上成功与否,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能否学好后面的文言文有着重大的影响。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就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考纲的要求如下: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其中,包括1.理解[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被、宾前、省略、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①分析并提取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①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3大块9个考点,覆盖了大纲的要求。

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根据大纲、考纲及教参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

教具: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我制作课件,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

根据教参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计划用2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诵读、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诵读为主。

二、教学过程设计说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

1、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条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入如下:①投影几则小资料后说:一些媒体报道了复制珍贵文物越王勾践剑2500把,限量发行的消息。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北京版-语文高一语文 教案 1.2《勾践灭吴节选》北京版必修1

北京版-语文高一语文 教案 1.2《勾践灭吴节选》北京版必修1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

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

《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

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践刚刚继位,进攻越国,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

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5000人。

高一语文北京版(必修1)课件:第2课 勾践灭吴

高一语文北京版(必修1)课件:第2课 勾践灭吴

4.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
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 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 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 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 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 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 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 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 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 耻;如此,则有常刑。”




《国
语》
作者:相传是左丘明,现大多认为是各史家编篡 而成。 体例:是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 内容: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 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 思想:思想较杂,重在记实。 文学价值:
A、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 说明某些社会问题。 B、叙事时,有缜密生动之笔。 C、所载朝聘、飨宴、辩诘、应对之辞,有些部分 写得较精炼真切。
复 国 之 计 奖励生育 减免赋税
抚恤百姓
礼贤下士 与民耕织
.越国最终能灭掉吴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勾践深得民心。 勾践由于励精图治,忍辱图强,所以深得民心,在民众的 倾力支持下一举灭掉了吴国。 夫差轻敌,轻信小人。 吴国君王夫差倨傲纵敌,听信佞臣,不听忠言,放松了对越 国的警惕,过着安逸的生活,失去了民心,最后身死国亡。其 实子胥曾不止一次劝谏夫差不要放过越国,但是夫差不但不听, 还处死了子胥,后来越兵攻破吴都时,夫差决定自杀,死前吩 咐其手下,在他死后的脸上蒙一块白布,因为怕没脸去见伍子 胥,下场凄惨。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设计1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设计1

勾践灭吴勾践灭吴河南南召一中翟杰(邮编474650)教学目的: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勾践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教学设想:先整体感知认知课文,并疏通字句,整理文言知识。

然后分析形象,拓展思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预习设计:1.展示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讲勾践灭吴的故事。

勾践与夫差前世有怨,后世有仇。

两代情仇。

他们父辈就是对头。

勾践父死,夫差父偷袭越国,勾践打败了阖闾,阖闾指头中箭受伤发炎感染而死。

临死要儿夫差报仇。

夫差励精图治,用孙武、伍子胥治军,三年后伐越,占领越国,勾践5000人“栖于会稽之上”,走投无路了。

勾践得以生存下来后,卧薪尝胆,国家强盛,还用美人计、苦肉计,用煮熟变大的假种子坑骗吴国,趁吴国国内空虚时一举灭吴。

3.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整体认知文章,学习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课前一写:民为邦本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载舟。

二、勾践十年复仇计划如何一步步实现?1、大夫种怎样论人才的使用?勾践如何回答?用原话回答。

大夫种主张:未雨绸缪,早用人才。

类此手法,比喻手法。

爪牙,得力的助手(古今异义)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2、吴国内部对于越国意见有分歧。

(1)先读伍子胥的话。

吴之与越也,仇雠之国也。

(判断句)于是,对于这种局面。

必,一定。

虽,即使。

(古今异义)已,“矣”(通假字)点评:读这段话,我们面前巍然屹立的是一个忠臣形象,赤胆忠心,忠心耿耿。

(2)伯嚭是卖国贼。

又何求焉?(宾语前置句)教师激情点评:二人忠奸分明。

忠臣奸臣考虑问题出发点不同。

奸臣为已,忠臣为国,心中唯独没有自己。

可历史往往捉弄人,不尽如人意。

伍子胥割眼、舌、鼻、头悬城门,可怜老臣心。

3、勾践对外对内采取了哪些措施?先看对外。

卑事夫差,取得信任。

事、宦,名词活用为动词。

再看对内。

(1)真诚道歉,捧出一颗心来。

其,我。

而,表关系?以,以致。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1)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1)

勾践灭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

越王勾践当年到底是如何卧薪尝胆,又是如何报仇雪耻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

二、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

两国经常攻战不休。

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

儿子夫差继位。

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

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三、理解文章各段大意。

(一)战败和谈(1-3)1、越王勾践战败后第一个举措是什么?(可让学生用原句回答,然后概括)提示:①悬赏纳谏;②赏识贤才。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何不同?提示:越王纳谏(“执其手与之谋”),吴王拒谏(“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

一个求贤若渴,虚心纳谏;一个刚愎自用,是非不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为下文胜负成败奠定了基础。

(二)卧薪尝胆(4-7)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提示:反省:“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

”态度:“此则寡人之罪,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3、从文中找出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提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吊死扶困,轻徭薄赋,招贤纳士,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三)三败吴国(8段)越三败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果行,国人皆劝……曰:‘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可见,勾践最终战败夫差的根本原因是获得了民心。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3、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

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分析讲解课文,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第一步: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提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1~3自然段)、卧薪尝胆(第4~7自然段)、胜而灭吴(第8自然段)。

第二步:分阶段讲解。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1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2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用法:无乃……乎成伐服去(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提示:力之不足。

此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2 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原野教学目标:通过适当忽略文言知识,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帮助学生克服文言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学习在纷繁芜杂的事件中,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地叙述事件的方法。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研讨,培养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自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勾践为了复国报仇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的认识。

教学课时:2课时预习(1课时):(第一课时)1、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写上阅读中的困惑、心得,学写批注,具体可参照《范爱农》。

2、利用图书、网络,影视等,搜集吴越之战的背景材料,准备在班上交流。

3、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准备复述故事梗概。

4、在作业本上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10个句子的翻译。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课时):一、导入(任选一项。

也可安排在预习课上来做):(一)、给下边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用一个成语作标题,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参考答案)1.标点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2.标题:卧薪尝胆3.加点的词语女通“汝”,你。

重(chóng)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

折节——屈己下人。

振——通“赈”,救济。

吊——慰问。

(二)、指出下面颜迈给蒲松龄的对联中涉及的两个成语典故: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成语典故:破釜沉舟(西楚与秦)、卧薪尝胆(吴越之战)。

二、吴越之战的背景资料:分组汇报资料搜集情况。

学生汇报后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劳动,根据情况作适当补充和纠正: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2 北京版必修1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2 北京版必修1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2 北京版必修1苏永奎节选自:《国语》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夫差败越”和“勾践灭吴”的相关史实,认识精神力量对人生事业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子1、跟学生一起回忆、理解、点评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回忆中,学生在纸上写,教师板书,留空,抽学生上黑板填写“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两个词语。

教师可故意将“竟”字写成“竞”,让学生发现并提出纠正。

)2、抽1~2名学生讲他所知道的“卧薪尝胆”的故事,教师可作适当提示、补充、强调。

(如学生不知道,可让他们翻看词典。

然后找一名学生将词条内容读出来,教师作必要的提示和强调。

)3、很自然地引入到教材练习题三:①让学生默读3分钟,用铅笔断句加标点。

②抽学生读文,说出断句时所使用的标点符号。

(可一句两句或一行两行,估计自己能做多少做多少。

有错误时,教师跟其他同学一起帮助纠正)。

③学生再读文段,理解意思。

④教师作必要的解读指导。

(注意“反”“坐”“女”“邪”“振”等通假字)二、进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由学生说出出处(《国语》)。

2、提醒学生读注解,了解有关《国语》的基本知识介绍,勾画识记重要信息。

3、强调“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等,尤其不能与《战国策》混记(《战国策》是国别体,但不是“最早的一部”)。

三、听录音朗读,继续勾画文中的难点和疑点。

听完后,教师和学生一道纠正录音中读错的地方。

四、教师与学生一起回忆文言文学习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文学常识,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课文内容解读等。

五、学生自读课,继续勾画疑难问题;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难点、疑点。

不能求解的,做出记号,并在课堂答疑时向老师提出,由老师和其他学生一起解决。

北京版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怎么写:《勾践灭吴》第一课时

北京版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怎么写:《勾践灭吴》第一课时

北京版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怎么写:《勾践灭吴》第
一课时
说课稿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为大家整理了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一、教材
1、教材简析:《勾践灭吴》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国语.越语上》,它以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在朴实无华的《国语》中别具风采。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春秋末叶着名的史实,史书记载、民间传闻颇为丰富,而以《国语》写的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

本篇所记述的是吴国于公元前494 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率五千余勇退守会嵇山后,求贤保国,卧薪尝胆,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灭掉吴国的经过。

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经验教训发人深省,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

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勾践灭吴》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是高一继《烛之武退秦师》后的第二篇文言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继续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5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5

勾践灭吴教案(代俊杰)勾践灭吴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现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思考、评判、翻译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

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

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会稽kuìjī 仇雠chóu 苑囿yòu 暴pù露1.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如:知政、知县。

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备教资料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备教资料

勾践灭吴备教资料(张宪哲)18* 勾践灭吴(《国语》)一、点燃思维火花1、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

写的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中有哪两个成语典故?对联中的“苦心人”指的是谁?请结合课文记述和有关史实,说说勾践是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的?2、这是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在客观史实中寄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这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之一。

请问本文为我们提供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究竟有哪些?3、从课题看,灭吴似乎应是着墨的重点。

但是课文中只有后两段进行叙写,而且正面灭吴的只有最后一点。

那么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写?他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二、重点难点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有关《国语》的文学常识及《国语》主要内容;了解《国语》的风格特点。

2、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积累课文中常见虚词及文言句式,并注意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对于勾践处于逆境之中卧薪尝胆,灭吴复国这一历史事件,要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客观分析。

在学习进步的人文精神的同时,要力争个性的掌握历史文化。

4、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训练突破】1、了解有关《国语》的文学常识、主要内容以及风格特点。

训练 1《国语》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点拨1《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

《国语》中的“国”,是指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

“语”即语言。

因为书中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事件时,常常重视突出历史人物的许多精辟见解,所以称作《国语》。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节选资料作者作品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节选资料作者作品

《勾践灭吴》(节选)资料:作者作品(转)《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

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

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

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

《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监戒也”(《国语·楚语下》)。

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勾践灭吴》(节选)资料:助读材料1.关于《国语》作者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汉书·司马迁传》左丘明……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迄鲁悼智伯之诛,邦国成败,嘉言善语……以为《国语》。

——韦昭《国语解·叙》昔左丘明将传《春秋》,乃先采列国之史,国别为语,旋猎其英华,作《春秋传》。

而先采集之语,草稿具存,时人共传习之,号曰《国语》,殆非丘明本志也。

故其辞多枝叶,不若内传之简直俊健,甚者驳杂不类,如出他手。

盖由当时列国之史,材有厚薄,学有浅深,故不能醇一耳。

不然,丘明特为此重复之书。

何也?——《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三“经籍十”引2.关于《国语》的评价《国语》记诸国君臣相与言语谋议之得失也。

——《释名·释典艺》《国语》一书,深厚浑朴,《周(语)》《鲁(语)》尚矣。

《周语》辞胜事,《晋语》事胜辞。

《齐语》单记桓公霸业,大略与《管子》同。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3 北京版必修1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3 北京版必修1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3 版必修1《一条铁路的完成》解读1.狂飙突起的爱国行动——解读《一条铁路的完成》一、作品主题1928年冬,17岁的萧红经历了她生平第一次反帝学生运动。

9年后,她用生动而不乏幽默的笔调写就,作品描述了她参加示威游行的经过和当时的心理、情态。

她以女性细腻的触觉捕捉时代情境中自我与他人的精神气息,并以有别于传统定势的视角、鲜明的自我立场真实地描摹了当时人们那狂飙突起般的爱国行动。

“走在石头道街又碰到了一个日本女子,……我们就用手指着她而喊着。

另一方面,我们又用自己光荣的情绪去体会她狼狈的样子〞,“男同学们跺着脚,并且叫着,在我听来已经有点野蛮了〞,“我的耳边闹着许多种声音,那声音并不大,也不远,也不响亮,可觉得沉重,带来了压力,好象皮球被穿了一个小洞嘶嘶的在透着气似的,我对我自己毫没有把握〞——人们的义正辞严似乎显得有些虚弱和可笑。

理直气壮的爱国热情与嘈杂混乱的游行队伍与血腥、无奈的运动结果构成了“不和谐〞反差,一场正义的运动似乎成了一场游戏。

然而,作品的价值,正在于萧红对历史的尊重。

她的每一笔都真实而生动,坦然地再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学生们坚决维护民族尊严的热情,这热情之中也包容着幼稚与困惑的精神因素。

做个比喻,萧红所参加的那次示威游行也是百年中国人民反帝救国斗争轨迹中一个具有研考价值的节点。

二、层次结构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九二八年的故事……我一回头看见了有几个女同学尿了裤子的〔因为一整天没有遇到厕所的缘故〕。

〞这一部分写“我〞参加到某某学生反日护路示威游行队伍和第一天情愿无果的经过。

可以分为两层——先写包括“我〞在内的某某女子中学的学生们参加情愿游行的缘起,即被男同学“攫〞入队伍——“拿长棒的童子军〞“冲进了教员室,冲进了校长室〞,“我听到校长室里在闹着〞。

女校长“好象被鹰类捉拿到的鸡似的软弱,她是被拖在两个戴大帽子的童子军的臂膀上〞。

“有那许多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使我想像到军队,又想到马群,又想像到波浪……总之对于这个我有点害怕。

北京版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勾践灭吴》

北京版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勾践灭吴》

希望能帮助到您
北京版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勾践灭吴》本文是关于北京版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勾践灭吴》,感谢您的阅读!
复习中我们要争取做到全面、细致,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归纳各方面知识,编辑老师为同学们整理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望同学们采纳!!!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年级语文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备教资料(张宪哲)18* 勾践灭吴(《国语》)一、点燃思维火花1、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

写的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中有哪两个成语典故?对联中的“苦心人”指的是谁?请结合课文记述和有关史实,说说勾践是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的?2、这是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在客观史实中寄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这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之一。

请问本文为我们提供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究竟有哪些?3、从课题看,灭吴似乎应是着墨的重点。

但是课文中只有后两段进行叙写,而且正面灭吴的只有最后一点。

那么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写?他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二、重点难点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有关《国语》的文学常识及《国语》主要内容;了解《国语》的风格特点。

2、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积累课文中常见虚词及文言句式,并注意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对于勾践处于逆境之中卧薪尝胆,灭吴复国这一历史事件,要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客观分析。

在学习进步的人文精神的同时,要力争个性的掌握历史文化。

4、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训练突破】1、了解有关《国语》的文学常识、主要内容以及风格特点。

训练 1《国语》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点拨1《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

《国语》中的“国”,是指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

“语”即语言。

因为书中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事件时,常常重视突出历史人物的许多精辟见解,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史,它采用分国记言。

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

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

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后人曾传《国语》和《左传》并称,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

其实《左传》侧重记事,《国语》侧重记言,就文学价值说,《国语》不及《左传》。

但总的来说,《国语》开创的国别史对后世是很有影响的。

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司马迁《史记》和《世家》,陈寿的《三国志》,皆与《国语》一脉相承。

2、反复诵读,了解课文大意及结构。

训练2这篇历史散文记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点拨2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当时只剩下五千人。

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勾践存国。

将勾践、夫差二人言行进行对比,突出勾践总结经验,文种进谏,计谋长远,委曲求和。

结果使国家从被动变为主动。

第二部分(3-5)勾践复国。

勾践深刻反省,礼贤下士;内修法政,奖励增殖,磨砺士人,善待人民;明耻教战,上下一心。

第三部分( 6 )勾践灭吴。

同仇敌忾,战胜吴国。

训练3应该怎样认识越王勾践“卑事夫差”这一情节?点拨3“卑事夫差”是他一系列对外措施中重要的一项。

这是勾践心甘情愿的。

不是没骨气,而是故意示弱,有意显卑,目的是为了争取时间,是缓兵之计。

目的是要讨好吴国,缓和局势,让吴王放松警惕,减少对越国的戒心。

由此可以看出,勾践深谋远虑,处事谨慎。

训练 4国人请战勾践为什么要推迟?勾践为什么要提出“助天灭之”?点拨4这是勾践欲擒故纵,再次把以前战败的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显得非常仁厚,使国人更加爱戴他,从而把他们的同仇敌忾的情绪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能够相互感应,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上天就会惩罚他,现在夫差如此昏庸,天也要灭他。

勾践提出“助天灭之”,就为自己挑起复仇的战争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国人就会更加卖力。

训练 5 越国伐吴,国人为什么皆劝?点拨 5 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于是百姓觉得“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勾践是值得他们为之效死的国君,故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勉励一心伐吴,为越国报仇。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良好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一战再战,一胜再胜,终于灭掉吴国。

3、展开讨论,从课文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训练 6本文为我们提供的经验教训究竟有哪些?点拨 6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往往在客观史实中寄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这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

《左传》《国语》等史书,是这一传统的最早体现者。

《勾践灭吴》为我们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很丰富的。

勾践励精图治,忍辱图强,深得民心,最后完成兴国大业。

成功的事实启示我们,面对困难,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身为国君,要亲近贤臣,正确决断;“得民心者,得天下”。

夫差倨傲轻敌,轻信小人,不听忠告,身死国亡。

失败的教训是值得深思的。

骄傲轻敌,放松警惕,轻信小人,是失败的根由。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KW浏览器】相关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势不两立。

吴国阖闾依靠伍子胥、孙武的计谋,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

往北威慑到齐、晋两国。

一心想向中原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作诸侯的首领。

可是其南面的越国也日渐强盛,经常派兵骚扰。

边境摩擦威胁到吴国的后方,使它北上争霸受到牵制,吴越两国的仇怨产生。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位。

吴王阖闾趁着越国的国丧,带领其子夫差,攻打越国。

然而,阖闾在这一仗中被砍掉了一个脚指头,伤虽不重,可阖闾年老,难禁伤痛。

吴军撤退,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答说:“不敢忘记。

”当天夜里,阖庐死去。

夫差发誓报酬。

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嚭为太宰,演习战斗射技。

三年后(公元前494年),攻打越国。

夫椒山一役,杀得勾践剩兵五千,败退会稽山上。

越国面临着亡国,情况危急。

【精彩搜索】1、分析人物形象,充分体味,揣摩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

作者通过对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典型语言的描写,突出了当时不同身份的历史人物的政治眼光和性格特征。

作者笔下的越王勾践,深沉而丰满,有胆而有识。

他胸怀大志,处困不惊。

他知人善任,决策英明。

他不忘国耻,忍辱负重。

他关心百姓,眼光长远。

越王勾践在重要关头,礼贤下士,“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何后之有”“寡人请更”等语言态度鲜明,诚恳感人。

“执其手而与之谋”,,说明勾践对文种的指责不但不生气,而且还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十足的亲热,风度卓然。

接着“卑事夫差”,忍辱负重等一系列见解与作为,突出表现他善于总结,决策英明,使他的身上闪耀着励精图治,忍辱图强,深谋善政的进步的人文精神。

大夫文种的形象是通过巧妙传神的辞令表现出来的。

他忠于越国,机智过人。

“然谋臣……不可不养而择也。

”论述的就是一个国家求谋臣应该未雨绸缪的道理,使用了比喻修辞。

“夏则……冬则……旱则……”使用了排比修辞。

既委婉地责备了勾践不能早一点任用贤才,又谈出了自己对国事的见解。

主动进见,侃侃而谈,镇定自若。

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表现出一个有能力、有远见的名士风度。

2、精心构思,详略精当。

从《勾践灭吴》这一课题来看,本课的重点应该写“灭吴”,但是课文真正写到“灭吴”的地方只有后两段,而正面写直接“灭吴”过程的只有最后一句。

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存国”、“复国”两个方面。

这是因为从写作历史散文的目的看,作为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不仅要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更重要的是在客观史实中寄寓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这也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

《左传》《国语》等史书,是这一传统的最早体现者。

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分析,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真正能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勾践灭吴前的对外策略和强国措施。

,另一方面是夫差轻敌纵敌,听信佞臣。

贪享安逸,失去民心,身死国亡。

由此看来,课文详写“存国”与“复国”,略写“灭吴”,匠心独具,也是一种风格的体现。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本文在材料的剪裁上也是值得称道的。

“灭吴”的具体战争情节并非作者的写作重点,因此对于越国灭吴中数十年间发生的几次战争,也只是用了“是故败吴于宥,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寥寥十五字。

“灭吴”的准备工作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便不惜笔墨放开去写。

要“灭吴”首先要有“能与之谋者”——求才;其次,必须为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求和;最后还必须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

在这里,文章主要从人力、物力两方面来写,人力方面写得尤其详细。

婚娶的具体规定,奖励生育的具体措施,无不如实笔录。

从而向世人证明:勾践灭吴,事在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

3、文章的叙事笔法风格鲜明《勾践灭吴》叙事过程中,主要突出了人物对话。

长于写对话,本是《国语》的一大特色,本篇表现得尤为鲜明。

成功的对话,总是切合特定环境与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践只有在败退之后才会亲切地称三军将土为“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并提出谁能帮他退吴,便可以与他一道分享权力。

文种出使吴国的言行举止,无不与其身份以及当时的形势有关。

由于是从客观形势以及彼时彼地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出发去捕捉人物的对话,因而人物的对话正好起到推动事态发展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双重作用。

例如:勾践的“号令”,引出了文种的献策,又展开了文种出使求和等情节。

勾践本人虚心纳谏,想东山再起的思想特征也由此得以表现。

另外文种、伍子胥等人的不同对话,都很好地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

【知识存储】1、文言词汇积累:(1)生字:栖(qī)絺(chī)譬(pǐ)雠(chǒn)嚭(pǐ)赦(she)鄞(yín)蕃(fān)饩(xì)(2)多音字:贾(gǔ)人爪(zhǎo)牙疹(chēn)疾疹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识则不衣(3)通假字“餔”通“哺”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有”通“又” 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已”同“矣” 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句”同“勾” 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取”同“娶” 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免”同“娩” 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政”同“征” 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歠”同“啜” 例句: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