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种群

合集下载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昭通杜鹃种群状况初步调查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昭通杜鹃种群状况初步调查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昭通杜鹃种群状况初步调查作者:钱颖吴太平赵子蛟马永鹏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4年第14期摘要昭通杜鵑(Rhododendron tsaii)于2021年列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录》,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自然保护区为新分布记录,为掌握该保护区内昭通杜鹃的种群及分布状况,于2022年3—8月采用访问、踏查、实地调查及面积测量等方法,初步查清昭通杜鹃在该地的分布及种群状况。

结果显示:昭通杜鹃空间上分布于大山包集镇南侧的4个地块;种群分布面积3 022.24 m2;种群数量共计550丛,其中健康223丛,亚健康207丛,不健康120丛,单株幼树2株;成苗率低、种群面积狭小,鼠害、干旱等是昭通杜鹃繁衍的主要威胁因子;受限于空间分布狭窄,且处于人为干扰较频繁的区域,严重威胁着昭通杜鹃的生存,急需采取相关保护措施;现有文献资料表明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自然保护区是昭通杜鹃已知种群数量最大的分布地。

基于上述结果,建议相关部门采取就地、近地保护措施,在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昭通杜鹃保护示范小区,进行严格保护,以恢复其种群。

关键词极小种群;昭通杜鹃;数量分布;保护示范小区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4-0071-02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4.015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Population Status of Rhodendron tsaii in Dashanbao Black-necked Crane Nature Reserve, YunnanQIAN Ying1, WU Tai-ping2, ZHAO Zi-jiao2 et al(1. Forestry Station of Dashanbao Town, Zhaotong, Yunnan 657000;2.Administrative Bureau of Dashanbao Black-necked Cran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Zhaotong,Yunnan 657000)Abstract Rhodendron tsaii was recently included in the List of Yunnan Protected 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 (2021),the Yunnan Dashanbao Black-necked Cran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as a new distribution recor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op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status of Rhododendron tsaii in the reserve, methods such as visits, field surveys and area measurements were used from March to August 2022 to preliminarily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status of Rhododendron tsaii in the area.The result showed that Rhodendron tsaii was found in four specific areas within the Hexing Village range.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rea was 3 022.24 m2.The population consists of 550 clusters, including 223 healthy clusters, 207 sub-healthy clusters, 120 unhealthy clusters, and 2 single young trees.The low seedling rate, narrow population area, rodent infestation, drought, etc. were the main threat factors to the reproduction of Rhodendron tsaii.Due to its narrow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ulnerability to human interference,urgent protective measures were needed to ensure the survival of Rhodendron tsaii.Existing literature data showed that the Yunnan Dashanbao Black-necked Cran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as the largest known distribution area of Rhodendron tsaii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it was suggested that relevant departments take on-site and near-site protection measures, establish a Rhodendron tsaii conserv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in the reserve, and strictly protect it to restore its population.Key words Minimal population;Rhodendron tsaii;Quantity distribution;Conservation demonstration area作者简介钱颖(1975—),男,云南昭阳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植物多样性研究。

2.2 种群

2.2 种群

属于同一物种
荷塘里这些不同的莲构成一个种群。
荷塘里这些不 同的莲构成几 个种群? 冰娇 红 霞 天女散花
什么是种群?
指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1、乌岩岭所有的蛇; 不是
2、乌岩岭所有的眼镜蛇; 是 不是 3、罗阳和乌岩岭所有的眼镜蛇。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什么?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种群数量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死亡率
死亡率是指某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 死亡的个体数(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 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例如,某个和平鸟种群的出生率为7800‰, 即每个雌鸟每年出生出7.8个雏鸟。
例如,某个鱼种群的死亡率为100‰, 即每1000条鱼每年死亡100条
1.有一个有500只藏羚羊的种群,在一 年内繁殖了150只小藏羚羊这一种群 的出生率是多少? 2.有一个有1000条热带鱼的种群,每年 死亡100条,问死亡率是多少?
年龄结构: 一定区域内不同年龄的生物组成情况
阅读: 1990年 中国人口金字塔 Ⅰ Ⅱ
回答问题: 一个年龄组 ; 1.图中的每一横条代表_________ 2.横条的长短表示 该年龄组男性和女性人数的多少或比例的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Ⅰ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是 人口不断增长 _______________ ;
⑴雌雄相 当型:特点是 雌性和雄性个 体数目大体相 等。 这种类型 多见于高等动 物。
(2)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 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 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蜂群中几百 只雄蜂,一只蜂 王和几十万只工 蜂都是雌蜂。
(3)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 显多于雌性个体。(比较罕见)

种群及基本特征

种群及基本特征
防止近亲繁殖,同时又使不同地区的种 群进行基因交流。
精品课件
4.2.2.1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种群的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 所占比例。
•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因 此,称这样的年龄分布称为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 •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下降(壶形)(declining)、稳定 (钟形)(stable)和增长(锥形)(increasing)型。 •意义:种群的年龄分布(age distribution)体现种群存 活、繁殖的历史,以及未来潜在的增长趋势,因此,研 究种群的历史,便可预测种群的未来。
动态生命表:记录同一时间出生的种
群存活(死亡)过程的生命表。个体经历
了相同的环境条件。适于寿命较短的种群。 生
又称同生群(cohort)生命表,特定年龄

生命表,水平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某 一种群进行年龄结构的调查所编制的生命 表。各年龄的个体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
类 型
适于稳定的种群和寿命较长的动物。特定
种群生态学
一、基本概念
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特征: 1. 空间特征 2. 数量特征 3. 遗传特征
精品课件
区别种群和种(物种)的概念
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 种群的类群.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 隔离现象.是一个分类阶元.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理 隔离,长期隔离有可能发展为不同 亚种,甚至产生新的物种.
精品课件
4. 种群周限率
年末存活的株数 • 年存活率(annual survive rate年)初= 存活的株数
• 种群年变化率(annual rate population change)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绪论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a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 b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c环境污染;d农业和林业品种单一化e外来种的引入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3.1传统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3.2现代生态学以生态系统为研究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上4生态学发展简史4.1生态学的建立前期--生态学建立期--生态学的巩固期--现代生态学发展期5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向宏观和微观两极方向发展5.1宏观:景观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5.2微观:分子生态第一章生物与环境一、环境与生态因子1.1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1.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1.3生存条件将有机体生活和发育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1.4生境(Habitat)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2生态因子的分类2.1性质气候因子;土地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2有无生命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2.3因子的稳定性和作用稳定因子;变动因子2.4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3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综合性; 主导因子;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二、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2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3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耐受限度的说明:a生物的耐受范围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b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分布一般很广c生物的实际耐受范围几乎都比潜在的范围狭窄d生物的耐受范围一般都有其低限、高限和最适点e繁殖期往往是一个临界期,环境因子最可能在繁殖期中起限制作用。

生物的种群动态与生境变化

生物的种群动态与生境变化

生物的种群动态与生境变化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种群动态也会发生变化。

种群动态是指某一地域或特定环境条件下,生物群体数量和组成的变化情况。

而生境变化则是指生物群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例如气候、土壤、水源等。

本文将说明生物的种群动态是如何受到生境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一、生物种群的增长与减少1.1 种群的增长生物种群的增长往往取决于其繁殖率和资源供给情况。

在良好的生境条件下,生物种群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具备较高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

例如,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植物种子的萌发率高,生长快,能够快速形成茂盛的植被覆盖。

这将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促进其他生物的繁殖和生存。

1.2 种群的减少相反,生物种群也有可能因为生境变化而减少。

例如,在干旱的环境中,植物水分供应不足导致植被退化,减少了食物资源和栖息地,从而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另外,人类活动如森林砍伐、水域污染等也会导致生境破坏,进而减少了某些生物的栖息环境,使种群数量减少。

二、种群动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1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群的增长和减少将引起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

当某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时,不仅会增加其与其他物种的竞争,还可能导致食物链上其他物种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例如,当一种掠食者的数量增加时,它的猎物数量可能会减少,导致其他以猎物为食的物种数量下降,整个食物链会受到影响。

2.2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生境变化对生物的种群动态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物种多样性上。

当一个生境中的某一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将导致该生境中其他相关物种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一个湖泊中某种鱼类数量减少,将导致与之共生的浮游生物过度繁殖,进而影响水体中的氧气浓度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三、适应与演化生境变化对生物种群动态的影响还推动了适应和演化的过程。

在面临生境变化的压力下,一些物种可能会通过适应性进化来应对,进而形成新的种群。

2.2集合种群

2.2集合种群
大部分情况下是无性繁殖 60-70年一次的竹子大面积开花 有部分保留下来 不同分布区开花也通常不是同步的
竹子开花
竹子为什么要大面积开花?
竹子大面积开花是几百万年来的自然生态过程 竹子大面积开花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循环、更新、 恢复 竹子的生存策略:复壮和免遭灭顶之灾
• 竹子是很多物种的食物:
集合种群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将空间看成由生境斑块 构成的网络,把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异质性有机地结 合起来,分析其动态效果,包括迁移、消亡和定居等生 态过程。
当物种处于破碎化的生境中时,集合种群模型能够真实 地模拟物种之间、景观与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 对此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集合种群的鉴别 (Hanski )
竹子开花的时候,大熊猫的迁移范围达到了23.1km2。
竹子开花扩大大熊猫食物范围
栖息地的片段化使竹子开花成为大熊 猫绝灭的威胁
为什么? 目前大熊猫由于栖息地分割,导致遗传多样性低
和种群退化。
各山系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十分贫乏 各山系之间则存在明显变化
竹子开花时破碎的栖息地限制了大熊猫的迁移, 食物短缺严重威胁大熊猫生存
离大陆越近,物种多样性>离大陆远 面积越大,物种数目 >面积小 存在一种物种数目平衡 其他很多人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附加研究
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
①保护区地点的选择。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首先考虑选择 具有最丰富物种的地方作为保护区,另外,特有种、受威胁种 和濒危物种也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Introduction
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 集合。
种群是联系生物个体、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枢纽。
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生理生态特性、演化潜力、种群 生活史特征和自适应性等对群落乃至系统的恢复起决定 性的作用;种群间相互关系对种群扩展和群落发展发育 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了解种群的生态特征对于指导 生态恢复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_贺金生

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_贺金生

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贺金生刘灿然马克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摘要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是生物多样性科学项目 D IVERSITA的核心内容,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管理的基础。

我国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正处于起步阶段,但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监测的规范和标准不统一,这不仅不利于建立全国范围的监测网络,也对监测数据的共享形成很大障碍。

因此,根据国外的作法,结合我们自己工作的体会,写成“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1 背景生物多样性监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管理者服务,为他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评价环境影响等问题上提供必要的信息。

同时,生物多样性监测也能为相关学科提供大量的资料,如保护生物学、林学、农学、土壤学、渔业学和环境科学等。

Hellawell(1991)将生物多样性监测定义为:为确定与预期标准相一致或相背离的程度而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的定期监视。

换句话说,生物多样性监测是在时间尺度上对生物多样性的反复编目,从而确定其变化。

生物多样性监测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mmittee of Sustainable D evelopment,CSD)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式,生物多样性监测必须回答如下问题(Stork et al.,1995)。

所监测的目标面临何种压力?这些压力处于何种程度?哪些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为管理某一监测目标(物种、种群、生态系统)的政策是否起作用?联合国环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s,UNEP)在1995年出版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价》一书中,详细罗列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所应包括的内容(Samways et al.,199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39893360)及林业部GEF小型科学基金“森林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资助项目”。

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是生态学中常用的两个重要指标。

种群数量指的是一个特定区域或地理范围内某个物种的个体总数,而种群密度则是指该物种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

研究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讨论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概述本文内容并介绍研究目的;其次,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定义以及计算方法,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探讨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其他因素;接着,在第四部分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来分析和讨论种群数量和密度在人类活动、物种迁移以及农业生产等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后,我们在结论部分总结文章主要内容,并给出一些启示和未来的研究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关于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综合概述,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影响种群数量和密度的各种因素。

通过实例分析和应用场景探讨,我们将展示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为相关领域的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提供依据。

2. 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2.1 种群数量的定义与计算方法种群数量是指在一个特定地理范围内,个体同一物种的总数。

种群数量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计数法、间接标记法和抽样调查法等。

直接计数法是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它通过在特定地区内对个体进行手工或视觉上的直接计数来得出种群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个体易于观察和计数的情况,例如小型植物或少量野生动物。

间接标记法使用一些可识别的标记来追踪个体,并根据已标记个体占总体中被重新捕获的比例来估算整个种群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不易被观察到或难以捕捉到的物种。

抽样调查法是通过选择代表性样本地区,对其中一部分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统计推断,从而推断出整个种群数量。

高考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考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1.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步骤:准备;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讲教师:林文雄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生态学》课程(ECOLOGY)(学时60)一、简要说明:本课程对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班和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是专业指定选修课,总学时为60学时(理论45学时,实验15学时),课程实习0.5周,共3学分。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知识点多,涉及的交叉学科多(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从分子生态学到全球生态学),时间跨度长,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实用性等特点。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及外来物种和基因工程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这门课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具备一定的生态观念与环保意识,掌握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分析方法和生态学的基本实验研究技术,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能运能够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人类面对的几个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要求生物专业的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掌握生态学中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学规律;能初步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的本质上来认识、解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生态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本课程采用了课堂多媒体授课,双语教学,学生利用参考教材、网上资料进行自学,实验室和野外实习等方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方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一、种群的定义和特点种群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同物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是自然界中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种群有自己的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增长率、种群遗传结构和适应性等特点。

1.1 种群的数量种群数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区域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数量可以根据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发生变化。

种群数量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会受到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疾病、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种群密度的变化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1.3 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分布状况。

种群分布可以是随机分布、聚集分布或者均匀分布。

种群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生态学中的相互关系和种群动态。

1.4 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指的是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组织结构和组合方式。

种群结构包括了个体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体量结构和分布结构等。

种群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种群的增长和繁衍。

1.5 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个体数量的变化比率。

种群增长率可以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来衡量。

种群增长率的变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环境的变化。

1.6 种群遗传结构种群遗传结构是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物质的组合方式。

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对于了解物种的起源、进化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1.7 种群适应性种群适应性是指物种个体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种群适应性可以通过物种的生理生态特征和行为特征来衡量。

种群适应性的改变可以相关到环境的变迁和世界的气候变化。

二、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增长率和种群遗传结构等问题。

种群生态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和前提。

2.1 种群数量动态种群数量动态研究的是种群数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种群数量动态可以通过种群密度的测量和分析来进行研究。

生态学概论及基础原理

生态学概论及基础原理
第一章生态学概论及基本原理
1.1、生态学的概念及起源
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9年首次提出。
概念: ①从关系角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自然系统 与人类的关系的科学。 ②从生存条件、相互作用角度:生态学是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 例如,计划生育的目的是要使r变小,据此式有两 条途径: ①降低Ro值,即,使世代增长率降低,这就要 求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 ②增大T值,可以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
1.3 种群的数量动态
• 1.3.1 种群的增长模型 • 1.3.2 自然种群的数量动态
1.3.1 种群的增长模型
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增长预则,一是为了简化, 二是寻找规律。
• 生理死亡率又叫最小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 是指在最适条件下个体因衰老而死亡,即每个个体 都能活到该种群的生理寿命时该群体的死亡率。
• 生态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
• 由于受环境条件、种群本身大小、年龄组成的影 响以及种间的捕食、竞争等,实际死亡率远远大 于理想死亡率。
起源:生态学(尤其是基础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
1.2生态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1.2、生态学类型及分支学科 基础生态学是以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 同的等级单元为研究对象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 统均以生物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合称为群体生态学。 (1)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个体生态学以生物的个 体为研究对象。 研究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环境因子 对生物个体的影响以及它们对环境所产生的反应。
• 假设: 1.种群孤立地生活(单一种群), 2.种在群稳增定长的是无“限J制”字环型境中(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

2019年圈养大熊猫繁殖管理策略建议及种群概况

2019年圈养大熊猫繁殖管理策略建议及种群概况

2019年圈养大熊猫繁殖管理策略建议及种群概况标题:深度解读2019年圈养大熊猫繁殖管理策略建议及种群概况【导言】在我国国宝大熊猫的保护与繁殖工作中,2019年是关键的一年。

本文将深入探讨2019年圈养大熊猫繁殖管理策略的建议,结合种群概况综合分析,希望能够为未来大熊猫繁殖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圈养大熊猫繁殖管理策略建议】1.1 保护环境,营造适宜繁殖的生态环境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圈养大熊猫成功繁育的基础。

建议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力度,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营造适宜繁殖的自然环境。

1.2 强化饲养管理,提高繁殖成功率在圈养条件下,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对于繁殖大熊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议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大熊猫的饲养水平,优化饲养环境,减少繁殖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提高繁殖成功率。

1.3 增加繁殖配对机会,提高繁殖效率针对圈养大熊猫的繁殖配对,建议加强对大熊猫繁殖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明确繁殖配对的最佳时机,增加繁殖配对机会,提高繁殖效率。

【2. 大熊猫种群概况】2.1 种群数量及分布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已达到XX只,分布在XX个圈养基地。

种群数量的增加为大熊猫繁殖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2.2 种群遗传多样性近年来,通过对大熊猫遗传基因的研究发现,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存在一定的遗传风险。

备受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繁殖管理策略,提高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大熊猫的遗传资源。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2019年圈养大熊猫繁殖管理策略建议及种群概况的全面评估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当前圈养大熊猫繁殖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未来,希望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优化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管理策略,提高大熊猫的繁殖成功率,促进大熊猫的种群健康发展。

【个人观点】作为一位致力于大熊猫保护事业的热心人士,我深知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希望未来能够加强大熊猫的栖息地保护工作,提高大熊猫的繁殖成功率,为大熊猫的永续生存与繁衍做出更大的努力。

高中生物-2.2 群落的类型

高中生物-2.2 群落的类型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4)主要动物类型:
如 羊驼取食仙人掌的花和鸟类饮用植物上的露水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2.草原生物群落 (1)外貌特征:草本植物铺向天边。
(2)群落特点: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 量不均匀的地区。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呼伦贝尔草原
新疆•那拉提草原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蒸腾;根系很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水分。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3)主要植物类型:
如 例如3:仙人掌上长满地衣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4)主要动物类型: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
荒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策: ①减少水分散失:表皮外有角质鳞片(蜥蜴、蛇)、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 泄代谢废物。 ②增加水分的储存:骆驼的驼峰中含有大量的脂肪,氧化分解后会产生水分 ③调整活动时间:选择在晚上或者气温低时出来寻找食物
资料1 生活于亚洲、非洲的许多荒漠植物,虽然可能属于 不同的种或属,但都具有叶片细小等特征。荒漠植物的根系 特别发达,茎多呈灰白色,如沙拐枣等;有些植物具有肉质 的储水器官,如仙人掌等。 资料2 沙漠中的更格卢鼠能长期以干种子为食而不饮水。 它们白天在洞穴中排出很浓的尿,为自己营造一个湿度较大 的局部环境,穴居洞中; 晚上出来活动。
浮游植物、大型藻类、 种类繁多的动物
天蔽日。
对稳定。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小结2:
群落类型 生物种类
形态结构或生理特征
共同特点
荒漠生物 群落
植物 气孔在夜晚才开放、根系发达等。 荒漠生物具有 动物 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等。 耐旱的特性。
草原生物 群落
森林生物 群落
植物 动物 植物
动物
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叶 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蚯蚓 种群密度样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蚯蚓 种群密度样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蚯蚓种群密度样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蚯蚓是一种重要的土壤生物,对土壤的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种群密度是评估蚯蚓存活和繁殖状况的重要参数,也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随着人们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关注不断增加,种群密度样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不同种群密度样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评估蚯蚓种群密度,为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会从蚯蚓的重要性和种群密度的重要性入手,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正文部分,将会详细讨论蚯蚓的重要性和种群密度的重要性,并介绍不同种群密度样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探讨本研究的应用前景和展望。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蚯蚓种群密度样方法的全面信息。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蚯蚓种群密度样方法的应用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通过介绍不同的种群密度样方法,我们希望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蚯蚓种群密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为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支持。

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蚯蚓及其生态功能的关注,促进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意识的提升。

2.正文2.1 蚯蚓的重要性蚯蚓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蚯蚓是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指标之一,它们的存在与数量可以反映土壤的质量和健康状况。

蚯蚓通过其挖掘和混合土壤的活动,促进了土壤的通气、保水和养分循环,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产能。

其次,蚯蚓还是土壤中的重要分解者和有机质转化者。

它们通过进食和排泄的过程,将有机物质降解成更小的分子,有助于形成腐殖质和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蚯蚓的活动还有助于减少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富集和减轻土壤有毒物质的积累,保护了土壤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总之,蚯蚓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对土壤质量的改善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生物成员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生、性别、年龄、死亡则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解析】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具有的特征,
【答案】B
【跟踪练习 2】 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 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 如图所示:下列 4 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 的曲线是 ( )
【答案】D
2.种群特征
【典例 2】 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 乙 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甲 和乙的特征分别属于 (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鲫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鲫鱼的种群 C .种群、一条鲫鱼 D.种群、一个鲫鱼种群
【点拨】(1)本题考查个体和种群的联系和区别。 (2)种群与个体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种群是同种个体的 总和,但又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每一个种群都 有其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特征。
按时完成B本课后训练相关内容
点此进入
【答案】D
【跟踪练习 1】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 A.鲫鱼和鲢鱼 B.西湖中所有的鱼 C .西湖中的鲫鱼和太湖中的鲫鱼 D.太湖中两条大小不同的鲫鱼
【解析】鲫鱼和鲢鱼不是同一种生物。西湖中 有不同种类的鱼。西湖与太湖中的鲫鱼虽 然可能是同一物种,但是在不同的自然区 域内,也不能算是一个种群。太湖中大小 不同的鲫鱼只是形体大小不同,但在同一 区域,属同种生物,其个体总和即是种群。
【解析】种群中增加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当在一定的范围
内,生物个体数量会随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当环境优良时,
种群出生率大Βιβλιοθήκη 死亡率,种群增长率提高,反之,种群增长率 营养而死亡。
【答案】D
降低。所以,小球藻种群增长率会先升高后降低,直至因缺乏
名师指津
1.种群有三个特点:(1)种群需要一定区域;(2)指一个物种; (3)种群与个体的区别是种群是所有个体的总和。 2.种群密度可用于分析种群数量发生的变化,如人口结构;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监测环境的变化; 而种群年龄结 构与种群动态变化相关。
2. 2 种 群
课前预练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 总和。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
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3.与种群个体数量动态变化有极大关系的种群 特征是年龄结构。
课内讲练
1.种群概念
【典例 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 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 C .一块农田中所有的虫 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 ( )
【点拨】 判断是否属于种群范畴必须根据三个特点: ①一定区域; ②一个物种;③个体总和。这三个特点必须同时符合。
【解析】一片森林中有许多种类的蛇,如眼镜蛇、蝮蛇等,所以全 部的蛇不符合种群概念。同理,一座山上树的种类有很多, 如 桃树、松树等,一块农田中的虫也有许多种,A、B、C 选项均 不符合种群的概念。 一块稻田中只生长一种水稻, 所以在稻田 这一区域内所有的水稻就是一个种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