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公案小说的西传与回溯——以荷兰高罗佩《迷宫案》为例
高罗佩展(翻译版)
巴渝旧事君应忆——荷兰高罗佩家族捐赠高罗佩私人收藏文物展1.前言欢迎参观高罗佩捐献文物展!高罗佩是荷兰人,一位职业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汉学家、作家。
他一生钟爱中国文化,琴棋书画皆有极深的造诣,更以创作《大唐狄公案》系列侦探小说而蜚声四海。
1943年至1946年,高罗佩出任荷兰驻中国大使馆一等秘书,在战时首都重庆工作、生活了三年。
这三年,是高罗佩与他所深爱的中国距离最近、相处最长的时期,对于他学术和艺术方面的研究,乃至整个人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接下来,就让我们去了解这位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的西方人。
2.书房和文玩这间书房名叫“吟月庵”,是高罗佩亲手布置的“最神圣的小天地”。
高罗佩曾按照中国文人的习惯给书房取过数个名字,每一次改名都代表着他人生值得铭记的节点。
1943年他来到重庆后,为纪念毁于战火的收藏品,高罗佩将重庆的小书房起名为“犹存盦(ān)”,意思是“珍藏殆尽,信念犹存”。
1943年9月,刚刚订婚的高罗佩与未婚妻水世芳一起参加了一次在渝文人举办的雅集,将“犹存盦”更名为“吟月盦”,这个名字一直用了十年。
这里陈列的是高罗佩收藏的历代文物精品和地面摆设家具。
右侧地面摆放着一件大型屏风。
屏风是中国古代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
在书桌上是高罗佩自用烟斗,高罗佩曾在自传里写道:“我的毛病是抽烟。
我可以几个月都滴酒不沾,但如果一小时没有抽香烟或烟斗,我会变得烦躁不安。
3.高罗佩与《狄公案》书架上还摆放着各国出版的《狄公案》,这套小说是高罗佩考证了中国古代的司法、刑律、政治、军事、民风民情后,同时将东方公案传奇与西方侦探小说的悬疑、推理手法巧妙结合起来写成的,全书共24个故事,130万字。
《狄公案》的男主角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宰相狄仁杰。
由于文字生动有趣,读来历历在目。
六十年代推出之后,风靡一时,深深征服了西方读者。
此后不断再版,至今不衰,书中图文也大多为高罗佩生前手绘。
历史趣谈《大唐狄公案》的作者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唐狄公案》的作者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导语:高罗佩,原名罗伯特汉斯范古利克(RobertHans VanGulik),生于1910年8月,卒于1967年9月,荷兰著名汉学家,也是职业的外交官。
他对中高罗佩,原名罗伯特·汉斯·范·古利克(RobertHans VanGulik),生于1910年8月,卒于1967年9月,荷兰著名汉学家,也是职业的外交官。
他对中国文化十分痴迷,他的中文名为高罗佩,字忘笑,号芝台,住所取名犹忘斋、吟月庵。
高罗佩精通中、英、日、梵等十几国文字,并且写得一手好书法,行书、草书均在行;他擅长吟诗作对,琴棋书画样样通晓;写过许多关于中国传统工艺玩物、历史习俗的文章,包括古琴、砚石、古籍、绘画等,甚至还有一篇《长臂猿考》。
郭沫若、于右任、徐悲鸿这些名流都是他的好朋友。
他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有两种,首先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
代表作为《秘戏图考》和《中国古代房内考》。
这两本书是他整理分析中国古史旧籍、房中秘书、道家经典、传奇小说、野史笔记所写成,被公认为是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
“无论自取材或立意言之,都是无价之宝。
”一位美国女学者这样评论。
由于中国人对于性生活一向持神秘态度,所以“十九世纪,在中国的西方观察者似是而非地假定那是一个可怕的堕落的粪坑。
”就是为了替中国人辩护,驳斥上述说法,他不畏艰难,考稽史料,阐幽发微写成这两部作品,让西方人不得不承认“古代中国人的性生活,整体而言,是健康且完全正常的”。
而他的另一巨作就是《狄公案》。
这是他考证了解中国古代的司法、刑律、吏治、行政、军事、外交、工商、教育、文化、宗教、风俗、生活常识分享。
中西文化交融碰撞中的汤若望及“历案”
第28卷第1期2015年2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28No.1Feb.2015收稿日期:2014-12-02作者简介:夏秋(1991-),女,河南信阳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圣经文学、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关系(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关系方向)研究。
中西文化交融碰撞中的汤若望及“历案”夏秋(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汤若望及“历案”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在中国站稳脚跟和传教事业的顺利进行,汤若望极力为自己构建了“宫廷天文学家”的身份,但这与他“西方传教士”的身份形成强烈的冲突,并成为“历案”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汤若望身上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碰撞与冲突,凸显了异质文化交流中文化冲突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汤若望;中西文化;历案之争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15)01-0028-041619年,汤若望受耶稣会派遣来到中国传教,奉行利玛窦等人确立的“智力传教”等策略,以其在天文历法和仪器等方面的贡献,逐步在中国站稳脚跟,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担任钦天监监正的外国人。
在职期间,他深受顺治皇帝的倚重,被册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是明清时期继利玛窦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传教士。
1664年前后在其身上发生的“历案”之争,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具研究价值的事件之一。
众所周知,这场发生于清康熙初年、震惊朝野、波及中外的案件,始于历法之争,进而扩大为政治事件,最终酿成一桩冤案,其实质是中西双方在科学与传统上的一场文化之争。
中国传统士大夫杨光先以布衣之身率先发动了对西方宗教和历法的持久的全方位攻击,一方面指责基督教教义的悖理之处,坚称其为邪教;另一方面积极参劾汤若望等人制作的西洋历法的种种谬误及主持时宪局期间所犯的错误,最终,在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形势下,以杨光先为代表的传统士大夫势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给予了传教士们沉重的一击———汤若望被判死刑(后因地震释放,但不久病逝);利类思、安文思、南怀仁被判充军;李祖白等五名中国官员被处死。
高罗佩《秘戏图考》介绍
色出版物之间的空隙”。
依靠高罗佩提供的样图,他对它们的制作者与产生年代进行了初步鉴定。
他认为《胜蓬莱》不一定出自于福建,也有可能 出自于江浙,但无论如何是明代的套色版画。
《风 流绝畅》是17世纪初由安徽虬村黄氏家族的第27 代孙黄一明镌刻的。
对被高罗佩认为是晚明木刻 的单色版《花营錦阵》,艾思仁有不同意见,他 “强烈怀疑这是17世纪的日本木刻翻版”。
由于缺 乏相关的证据,他对《风月机关》、《青楼剽景》、《繁华丽錦》的版本出处未做判定。
至于《鸳鸯秘 谱》与《江南销夏》,他也认为与高罗佩为他的狄 公破案故事而作的插画风格相同,这显然是受到 了高 的。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的伊维德教授是 荷兰人,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见长。
他的 序文先从性与裸体的角度,讨论了高罗佩撰写《秘戏图考》的动因及书中的内容,然后以“高罗 佩都在强调这些春宫版画册来源于晚明江南风雅 士人的生活环境”为过渡语,“植入”了他的长篇 论文《“玩腻了的文人”:吕天成与万历晚期江南 精英的生活方式》。
这篇论文很有分量,内容丰 富,光注文就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创作理论著作《曲品》、小说《绣榻野史》与杂剧《齐东绝倒》而闻名于世的晚明小说家与 戏剧家吕天成,以及同时代的一些文人的活动,除了“明代”、“江南”、“文人”与“性”这几个 关键词相同外,论文的内容与高罗佩的《秘戏图 考》其实关联不很大。
当然,论文本身具有很高 的学术水准,对于研究明代小说与戏剧的读者而 言,是一篇 一 的作 。
2014年,从荷兰方面获得《秘戏图考》汉译 出的南出,提出 的中文版《秘戏图考》有意继续采用我的译本。
为了 保证翻译质量,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笔者 抽时间逐字逐句对20多年前的不够完善的旧译本 作了细致的校订。
与此同时,笔者把英文排印本 新增的这三篇他序也译成了中文。
由于某种原因,这个获得正式授权的《秘戏图考》汉译本至今尚 未能面世,考虑到这三篇他序从不同角度对高罗 佩、《秘戏图考》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 的研究,对人们认识与理解高氏的著作各有价值,兹征得出版社方面同意,把它们先发表于此,以供学术 。
高罗佩《大唐狄公案》的叙事改写策略
高罗佩《大唐狄公案》的叙事改写策略摘要:兰高罗佩改写的《狄公案》,将中国古典公案故事成规模的介绍到西方。
为了适应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高罗佩在叙事时间上多用西方侦探小说的倒叙手法,并加以巧妙的预叙,对原作品的叙事结构也做了相应的变更,并舍弃了传统的说书人角度,通过不同人的叙述来立体呈现案件。
这些改写都显示出高罗佩对公案小说的娱乐性的追求。
关键词:改写;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叙事语态高罗佩本名Robert Hans van Guilk(罗伯特·梵·古利克),是著名的荷兰汉学家之一。
他用英文撰写的《大唐狄公案》系列故事共15个中篇、8个短篇,在西方各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陆续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使“狄公”这一中国古典公案小说中的“侦探”形象在西方名声大噪。
这些故事基本情节内容都取材于中国古典公案小说,但在叙事方式上却借鉴了西方侦探小说的诸多技巧,是基于中国古典公案小说之上的一种改写,本文尝试分析高罗佩在叙事方式上对于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的突破以及对西方侦探小说叙事手法的借鉴。
一、叙事时间首先是数倒叙手法的使用。
如前所述,中国古典公案小说都是采用顺序的记述方式。
偶尔出现倒叙用来交代人物身份或回顾生平。
正是在这一点上,高罗佩与古典公案小说迥然不同。
高罗佩运用西方侦探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倒叙手法来改写中国的公案故事,从而达到“令读者骇其前而必绎其后”的艺术效果。
下面将《汪大尹火烧宝莲寺》与《铜钟案》中的普济寺的故事进行比对分析。
两个故事的基本情节是基本一致的。
但《汪大尹或烧宝莲寺》的叙事顺序是:僧人作案动机介绍——僧人进入密室手段及过程——汪大尹的破案过程——惩治罪犯。
与事件的发生时间一致。
在清官介入案件之前,作者已经交代了作案主犯和作案手段:“原来这寺中僧人,外貌假作恭谦之态,却到十分贪淫奸恶,那室虽然紧密,俱有暗道可入,俟至钟声定后,妇女熟睡,便来奸宿”。
而汪大尹登场之后所作的工作就是设计圈套使罪犯罪行暴露。
“福尔摩斯”是如何来到中国的?
“福尔摩斯”是如何来到中国的?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20年第15期侦探小说是一种诞生于西方19世纪的文学样式。
“福尔摩斯”是怎么来到中国的?侦探小说是如何风靡一时的?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魏艳为我们讲述了这段有趣的历史。
被公案故事化的“呵尔唔斯”侦探小说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1896年。
当时,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为了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法律和习俗,在一年时间里刊载了4篇有关福尔摩斯的短篇小说。
当时,福尔摩斯的名字被翻译成“呵尔唔斯”。
然而,当时中国的读者从来没读过侦探小说,他们对于犯罪文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包公案》等古代公案上。
所以,为了迁就读者的阅读习惯,翻译者把福尔摩斯故事按照古代公案故事的模式作了一些修改。
那么,古代公案故事有什么特点呢?以《包公案》中的《乌盆记》为例。
故事说的是一个叫李浩的商人,回家路上投宿在一个小旅店里,被人谋财害命。
他的骨灰被烧成了一个乌盆,卖给了老汉王某,老汉把它用作尿盆。
晚上,老汉起来解手的时候,乌盆突然大声说话,李浩的鬼魂现身,请王某向包大人喊冤。
在包公的帮助下,商人沉冤得雪,凶犯被抓获,以狗头铡处死。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公案小说有几个特点。
首先,犯人往往在故事的开头就出现了,而且整个犯罪过程一目了然。
其次,断案者往往是在故事的中间出场的,他获得线索的方法经常是鬼魂现身、器物说话或者是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这与西方侦探小说探访证人、收集各种证据来寻找凶手很不一样。
另一个不同点是,西方侦探小说的结尾往往是一群人在一个屋子里,推理整个案件,公布真凶和真相;但中国公案小说往往还有一个尾声,就是一定要将凶手绳之以法。
这些不同之处,其实反映了中国公案小说和西方侦探小说不同的价值取向。
西方侦探小说更强调智力上的挑战,所以它会提供一定线索,以供书中的侦探和书外的读者同时参与,推断出谁是凶手。
而中国公案小说并不在乎犯罪过程,而是更在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官员能不能秉公执法等。
高罗佩the chinese maze murders自译的社会学解读
(一)翻译场域位置分析
收稿日期:20190614 作者简介:岳坛(1989—),女,山东菏泽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 128—
翻译场域内部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则,所以是一个相对独 立的场域。但是,由于翻译活动的跨领域特性,翻译场域又 相对不独立,极易与其他场域产生互动和影响。许多学者提 出翻译文学的概念,把翻译作品归于文学作品的一个门类, 从这个角度讲,翻译场域可看作是文学场域的子场域,受文 学场域规则的支配。勒菲弗尔也提出翻译是一种文学改写 形式,并认为文学系统受内部的专业人士和外部的赞助人的 制约,当两种制约因素产生矛盾时,前者顺从于后者[8],可以 看出,翻译场域不仅受文学场域的支配,更受到权力场域的 支配。布迪厄认为,权力场域相较于其他场域往往具有支配 地位,这是因为权 力 场 域 的 运 作 规 则 主 要 基 于 “经 济 资 本 ” 和“社会资本 ”[9]。 综 上,翻 译 场 域 处 在 文 学 场 域 以 及 更 高 的权利场域的支配之下。
对于如何进行社会学研究,布迪厄提出了三个环节:“分 析与权力场域相 对 的 场 域 位 置 ”;“勾 画 出 参 与 者 在 场 域 之 中的客观关系结构”;“分析参与者的惯习”[7]104—105。这三个 环节分别对应了对场域、资本和惯习的分析,虽然第二个环 节没有明确说明是对资本的分析,但是资本拥有的多少决定 参与者位置的高低,即关系结构,所以第二个环节就是分析 参与者的资本。应用到翻译研究中,第一步是分析翻译场域 与权力场域的位置关系;第二步是分析译者所拥有的资本; 第三步是分析译者的惯习。接下来本文将按照布迪厄提出 的分析步骤,对高罗佩 TheChineseMazeMurders的自译进行 分析。
2019学年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什么教育不能产业化教育究竟能不能产业化?教育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私人产品相同的属性,比如这种产品的消费也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排他性,并且,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得益,例如增加工资收入、提高社会地位、获得精神享受等,其教育花费也就等同于私人的一种投资。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具有商品属性,可以定价,可以买卖。
但是,教育同时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社会公益性。
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可以获得个人的种种直接收益,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无疑可以给全社会带来广泛的收益,包括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等。
正因教育消费有溢出效应,也就是公益性,所以,经济学把教育定义为“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
这早已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成为世界所有国家主要由政府举办教育事业的最重要的理论根基。
199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教育大会,大会一致认为“市场规律和竞争法则不适用于教育。
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
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结果或‘教育产品’都不能与经济相提并论”。
我们认同这样的认识。
事实上,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自己的国民实行完全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政府对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就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而言,有一部分是可以推向市场或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的。
例如,高校后勤的相当一部分可以而且应当实施市场化或准市场化的改革;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当通过市场来进行;学校依法向社会提供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各种咨询服务等可以是非营利性的,也可以是营利性的,但所有这些都不是教育本身的产业化。
一个例外是,对外国留学生的教育可以实行准市场政策,因为他们不是本国的纳税人。
而教育产业化论者却主张把教育推向市场,用经济规律或产业运行规律支配教育的发展;他们鼓吹用办企业的方法办学校,怂恿或鼓动学校追求利润以求生存和发展。
你爱看的狄仁杰,都和荷兰人高罗佩有关: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吹”
你爱看的狄仁杰,都和荷兰人高罗佩有关: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吹”今天的推送,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汉学家,大家经常都会在各种渠道上看到这个词,其实这是个翻译名词,是指从事中国古代、近代或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外国学者。
汉学家很多,各有所长。
譬如理雅各(James Legge, 1851-1897)以翻译经书著名,像是孟子、书经、诗经、春秋、左传、孝经、易经等等:而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 是敦煌专家,通晓中文、中亚文字及少许梵文。
曾经买下敦煌千佛洞的了经卷五六千卷翻译研究;高本汉为语言学家。
他由方言中的古音推断左传并非伪书。
著有《诗经注释》、《尚书注译》等书。
除了语言学外,也研究青铜器,编有《早期青铜器纹型谱录》,发表论文多篇;而我们都很熟悉的李约瑟研究科技史,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他的《中国科技史》。
但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一位汉学家,他并无专长,又或者说他专长的东西太多,因此他的专长就是博学。
而他对中国的了解,更是难有人出其左右,以至于很多年后,流传着这样的传言,据说来华做外交官的国外人,都会被要求阅读他的作品,以便更快地了解中国。
他就是高罗佩。
高罗佩(1910-1967)高罗佩的博学从他的语言功底就可见一斑,他通晓十五种文字,除了他的母语荷兰文之外、他还会英文、拉丁文、法文、德文、义文、西班牙文、希腊文、中文、日文、印尼文、梵文、马来文、阿拉伯文、藏文.此外,他还学过俄文,可能因所学太博之故,于是之后的人提起他,很难说明他都做了什么。
但无论他研究什么。
始终有一件事贯穿其中,那就是,高罗佩真的太爱中国了。
高罗佩甚至还研究过长臂猿。
那么高罗佩热爱中国到什么程度呢?首先,他对中国人的文艺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琴棋书画他全都要去研究,他的研究也绝非纸上谈兵,甚至可以在自家客厅的古琴上即席演奏出高山流水这样的曲目;为了摸透书画,他常年来往于中国专家之间,如齐白石、许世英、沈尹默等。
他用毛笔写大小行楷草书,不亚于各大学中文教授。
高罗佩与狄公案小说
高罗佩与狄公案小说
伊维德;谭静
【期刊名称】《长江学术》
【年(卷),期】2014(0)4
【摘要】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在荷兰有着悠久历史。
荷兰的汉学研究曾奉献出大量的优秀学者,他们当中许多人在其专业领域仍然享有盛名。
然而,世界上最著名的荷兰汉学家并不是那些在他们的时代就十分出名的教授中的一员,而是外交家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他的中文名高罗佩在中国广为人知。
作为一个外交官,高罗佩只是二战期间在中国重庆担任了几年初级职务,尽管这些工作也很重要,
【总页数】8页(P5-12)
【作者】伊维德;谭静
【作者单位】荷兰皇家与艺术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叙事模式观照下中国公案小说外译策略——高罗佩个案考察 [J], 汪宝荣;姚伟
2.高罗佩《大唐狄公案》对公案小说的改进与发展 [J], 左梦琳;胡勤
3.论高罗佩《大唐狄公案》对公案小说叙事特点的改进与发展 [J], 左梦琳;胡勤
4.论高罗佩创作的狄公形象对公案小说的继承与突破 [J], 左梦琳;胡勤;
5.高罗佩与公案小说的再创造 [J], 黄运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法律视角看高罗佩《大唐狄公案》中西文化交流策略
从法律视角看高罗佩《大唐狄公案》中西文化交流策略
罗海澜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A Judge Dee Mystery)是东西方文学互补与交融的奇葩.作者以西方之身,写中国古代的事,中西法律文化意识融贯始终,是文学与法学结合的典型作品,也是中西文化混融的范例.中西异质文化交流的现实困境下,这部作品在传播中却得到中西读者双方广泛认同,取得双向交流的显著效果.法律文化是探案小说必然涉及的问题,折射着双方文明最为迥异的部分,高罗佩却做到了在作品中化解矛盾融和共性,使中西读者在对狄公的共同价值认同上,最大程度增加了彼此对异质文化的认同之感.
【总页数】5页(P182-186)
【作者】罗海澜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06
【相关文献】
1.高罗佩《大唐狄公案》对公案小说的改进与发展
2.论高罗佩《大唐狄公案》对公案小说叙事特点的改进与发展
3.高罗佩《大唐狄公案》中的青楼文化书写探析
4.
西方汉学家笔下的女皇形象\r——高罗佩《大唐狄公案》中的武则天形象刍议5.由《大唐狄公案》中的狄仁杰形象看高罗佩的儒家文化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与跨文化交流
文学与跨文化交流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并探讨文学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不同的文化。
一、文学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学作品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记录了各种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风土人情和思想观念。
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印度的《摩诃婆罗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之一,讲述了一系列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
这部作品深受印度人民的喜爱,并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阅读《摩诃婆罗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印度文化的独特之处,加深对印度文化的认知。
二、文学作品反映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文学作品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途径,也是一种反映社会现象和文化特点的媒介。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描绘了当地的历史、传统、习俗和人物性格等。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它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闻名于世。
《红楼梦》通过讲述贾府的兴衰和荣辱,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华和腐朽,以及人性的善恶。
对于海外读者来说,通过阅读《红楼梦》,他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加深对中国社会的理解。
三、文学作品拓宽跨文化交流的视野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还能够让读者拓宽视野,增加对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通过阅读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包容心。
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是世界文学的瑰宝,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演出和研究。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经典剧本通过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引起了世界读者的共鸣。
文学作品变异的例子跨国作品
文学作品变异的例子跨国作品跨国文学作品的变异是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下,原作品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发生的改变和转化。
下面列举了十个以文学作品变异为主题的跨国作品的例子。
1.《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廉·莎士比亚)原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的变异版本《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改变了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元素,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2.《西游记》(吴承恩)中国古代小说《西游记》在日本的变异版本《西遊記》中,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改变,融入了日本文化元素,呈现了不同于原著的风格和风貌。
3.《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法国的变异版本《鲁滨逊漂流记续篇》中,作者让鲁滨逊回到了故事发生地的法国,融入了法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呈现了不同于原著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4.《小王子》(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说《小王子》在中国的变异版本《小王子之旅》中,作者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中国,融入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哲学思想,突出了中国文化对小王子的影响和改变。
5.《红与黑》(斯坦达尔)法国作家斯坦达尔的小说《红与黑》在俄罗斯的变异版本《黑与红》中,作者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俄罗斯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改变了原著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不同于原著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6.《奥德赛》(荷马)古希腊史诗《奥德赛》在意大利的变异版本《奥德赛漫游记》中,作者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意大利,改变了原著的叙事风格和人物形象,突出了意大利文化的独特特点和风情。
7.《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在印度的变异版本《神秘婚礼》中,作者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印度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改变了原著的情节和人物设定,呈现了不同于原著的文化冲突和人性矛盾。
从中西思维透析《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的重复手段
从中西思维透析《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的重复手段
杨传鸣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1)006
【摘要】<红搂梦>作为中国古典名著体现了汉语的语言文化特色,杨宪益、戴乃迭所译的英文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堪称英译的上乘之作.本文从中西方的哲学、思维模式与语言关系视角出发,运用韩礼德的篇章衔接理论,挖掘<红楼梦>汉英语篇在衔接上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揭示造成汉英重复差异的深层成因.
【总页数】2页(P153-154)
【作者】杨传鸣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中西思维透析《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的主语省略
2.文化意象缺失与错位的翻译补偿手段——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3.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英译本衔接手段分析
4.从《红楼梦》英译本看委婉语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
5.中西方翻译策略差异之研究--以杨、霍《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公案小说的西传与回溯术
以荷 兰高 罗佩 《 宫 案》 为 例 迷
施 晔
摘 要 :《 宫案》 是荷 兰汉 学 家高 罗佩 用英语 创 作 的二 十 四种狄 公 案 系列 小说 中 迷 的 第二种 ,也是 由他 亲 自翻译 为 中文 的唯 一一种 。高 罗佩 西传 与 回溯狄公 故 事的 实践使
收 稿 日期 :2 l0 .3 叭 -12
本 文 系 上 海 市 重 点 学 科 “ 国古 代 文 学 ” ( 3 4 3 专项 项 目成 果 。 中 ¥ 00 )
①
② ③
《 图 公 案 》 为 明末 白话 短 篇 公 案 小 说 集 ,凡 十 卷 ,不题 撰 人 。 龙
13 89年 由 法 国 B .迪 普 拉 出 版 社 出 版 。 分 别 为 《 马 》 牙 簪 插 地 》、《 痣 》、 《 蛀 叶 》 《 随 獐 》、 《 戴 帽 》 《 衫 叫 街 》、 《 外 黑 猿 》、 《 靛 记 骗 、《 黑 虫 、 鹿 兔 、 血 窗 青 谷 》、《 子棒 》、《 哑 夺伞 破 伞》、《 刀 还 刀 》、《 瞒 白塔 巷 》、《 弥 陀佛 讲 和》、 《 娘 子 》,《 镜 》 一 书 19 阿 三 天 84年 由仰 光
选 的 《 事小说 集》 ( h i d ot t ovl s 中 。较 大规 模 的 翻译 要 数 J A Man y 和 故 C ox eC ne e N ue e) d l . . u gG i
C ehT o on的 《 h a o nH o 天镜 》 ( eC l t l r r ,他们 从 《 图公 案 》 中选译 了 1 e sa r ) e i Mio 龙 5篇小 说@。
1 0
作者简 介 :施 晔 ,上海 师 范大 学人 文 与传播 学院教授 ( 海 上
2 03 ) 0 2 4
中 国古代公 案小 说 的西传 可追 溯至 1 9世 纪初 ,以零星及 个别 的译 介为 主 ,如 13 89年法 国人
帕维 ( .P ve T ai)从 《 图公 案 》 龙 中选译 了 《 狮子 》 一篇 ,题 为 L i ePer,收 入 其 编 石 eLo d i e n r
中 国 公 案 小 说 在 改 良 中得 以重 生 , 同 时 也 向 西 方 世 界 打 开 了一 扇 展 示 中 国 刑 律 制 度 和 广
博 文化 的窗 口。上世 纪八 十 年 代初 , 中国 外 交官 陈来 元 也将 《 宫 案》 译 介 给 中国读 迷
者 , 完 成 了该 小 说 的 二 重 回 溯 。 漫 长 的 跨 文 化 传 播 历 程 使 《 宫 案 》 小 说 及 狄 公 形 象 迷 得 到 多重 阐 释 和 想 象 ,使 之 成 为 跨 文 化 语 境 下 中 国公 案 小说 西传 与 回 溯 的 成 功 案 例 。 关 键 词 : 高 罗佩 ;公 案 小说 ;跨 文 化 ; 西 传 ; 回 溯 ; 文 化 维 模 中 图分 类 号 :0— 3 10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2 75 3 ( 0 1 0 -17 1 0 /2 6 2 A 0 5 —8 3 2 1 ) 60 6
创 了 自主 西 传 并 回溯 中 国 公 案 小 说 的 崭 新 篇 章 。令 人 欣 慰 的 是 ,上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初 始 , 中 国 学 者
将这 2 4部英 文狄 公 案 小 说 陆 续 译 成 中文 出 版 ,由此 完 成 了高 氏 未 竟 的事 业 。本 文将 以 《 宫 迷
德瓦兹出版社出版。 译 名 为 D eG o gA . nA c n C ie e c v t y 1 4 e o n n A ni t hns D t t eSo , 9 9年 于 日本 东 京 出 版 。 e e ei r l 67
④
社会科学
2 n 年 第 6期 0
以上 列举 均为单 向 、局部 的译介 。由译介 提升 为 自创 中 国公 案说 部 的先 河应 为 荷兰汉 学家 高罗佩 首开 ,他 于 14 9 9年翻 译 并 出版 了 清 代 无 名 氏 小 说 《 公 案》 ( 名 《 则 天 四大 奇 案》 或 狄 ④ 亦 武
《 狄梁 公 四大奇 案》 ,并从 该年 始用 英语 连续创 作 出版 了 《 钟 案》、 《 宫 案》、 《 滨案 》 等 ) 铜 迷 湖
《 迷宫 案》 小说 在高 罗佩狄公 案 系列 小说 中的典 型性 在 于其 有 三 个版 本 :一 为 15 9 0年 高罗
佩 创 作 于 东 京 的 T eC ie z Mudr ( 下 简 称 英 文 版 ) h hns Mae re  ̄ 以 e s ;一 为 15 9 2年 高 氏 于 新 德 里 中 译
2 4种狄公 案 系列小 说 ,在西 方 引起 巨 大反 响 ,被 译 为 日本 、瑞典 、芬 兰 等 十几 种 文 字 ,风靡 各 国;不仅 如此 ,高罗佩 还 试 图将 这些 小说 全部 译 回 中文 ,推 动狄公 案 系列 的文化 回溯 之旅 。虽然
由于各 种原 因 ,这一 尝试 只停 留在 《 宫 案》 小 说一 部 ,然 而 ,高 罗 佩 已在跨 文 化 传 播史 上 开 迷
施
晔 :跨 文化 语 境 下 中 国公 案 小 说 的西 传 与 回濒
案 》 为 例 ,剖 析 公 案 模 式 及 JdeD e ( 法 官 ) 故 事 在 异 域 生 成 及 中 土 回归 过 程 中 的 变 迁 ,从 u g e 狄 而 透 视 跨 文 化 传 播 中 ,他 者 审视 及 自我 关 照 双 重 语 境 下 的 文 化 增 殖 及 文 化 维 模 效 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