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袁传记散文的时代新变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8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8.1 复习笔记一、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1.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安史之乱以后,社会上有了藩镇割据、佛老蕃滋等一系列问题。
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
2.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1)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
安史之乱后,儒学开始出现一种新倾向,就是重大义而轻章句。
(2)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
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
柳宗元也是重新阐发儒家义理的重要理论家,他更重视的,乃是源于啖、赵学派不拘空名、从宜救乱的经世儒学。
3.文体与文风改革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二、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1.唐代的骈文唐代骈文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辞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
骈文去赘典浮辞,走向平易流畅的过程,反映了散文领域中要求改革的愿望。
这种愿望,也表现在理论批评上。
2.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1)萧颖士、李华倡导宗经,提倡走向文学上的复古。
(2)独孤及在宗经之外,主张“先道德而后文学”。
(3)柳冕的理论较前二人更为系统:一是以文明道,极力突出文章的教化功用;二是由教化论出发,对文学史上与教化无关的文学作品一概否定。
(4)韩、柳的古文理论①内容a.“文以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
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
这是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
b.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c.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
d.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一.古文运动。
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
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
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
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
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
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
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
如《盘庚》 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2. 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
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__183; 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
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文体变革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2018.9舒玲娥庄桂成摘要: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春秋时期至唐代,批评文体主要表现为对话体,或附存于史学等著作之中,被后人称为纪传体文学批评。
第二阶段是从唐代到清代,批评文体主要表现为笔记体的诗话、词话,以诗论诗体,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以及小说戏曲评点等。
第三阶段是从清末到现在,批评文体主要表现为向论著体即文学批评论文和专著的过渡。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开始了艰难的现代转型,其转型的指向便是文学批评的科学化和人本化。
但是,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之所以发生,我们过去较多地强调了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因素,其实,文学的文体变革在其中也起到了较大的催生作用。
当戏曲、小说等叙事文体迅猛发展之时,诗话、词话及小说戏曲评点等传统批评文体已不适应其要求,具有现代批评学的知识自足性与生产性的论著体应运而生。
文体变革催生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符合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自律性规律。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体;转型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关键词的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15BA008)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 (2018)09-0087-05文体变革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文学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之所以发生,除了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有着紧密的关联外,应该说还有其自身的重要原因,即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自律性”规律。
导致文学批评功能转变的社会危机,导致文学批评主体转变的西学东渐①,都是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的“他律性”因素。
而导致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的“自律性”因素,则是中国文学的文体变革,是它导致了中国文学批评对象的转变。
一尧中国文学的文体发展轨迹所谓“文体”,它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上的文体“指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言变体,如因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新闻语体、法律语体、宗教语体、广告语体、科技语体;因交际媒介的差异而产生的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或因交际双方的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正式文体与非正式文体等”;狭义上的文体“指文学文体,包括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特征(即有别于普通或实用语言的特征)、作品的语言特色或表现风格、作者的语言习惯,以及特定创作流派或文学发展阶段的语言风格等”。
新时期散文的发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新时期散文的发展篇一:新时期散文新时期散文第三章第三章新时期的散文第一节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第二节巴金挽悼散文第三节余秋雨文化散文第四节全方位的报告文学第一节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一、新时期以来散文的审美特征二、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发展阶段三、新时期以来散文表现形态一、新时期以来散文的审美特征1.个性意识复归,抒情意味增强2.闲适散文和世俗化散文的倾向3.表现了一种理想色彩和深度追求4.大散文观念拓展了散文创作领域5.美文的提出,恢复、强化了散文本体特征6.市场经济下的文化消费意识增强二、散文创作发展阶段第一阶段(79――85),散文由恢复到沉稳发展怀逝者,寄哀思,控诉“四人帮”,反思历史,传达感情的本真,掀起了挽悼散文的高潮。
第二阶段(85――89),散文朝本体精神回归1.叙事记人散文小说化2.写景状物的散文追求主题的多义、含蓄与朦胧3.以人文观点审视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大散文出现了1.挽悼散文:粉碎“四人帮”后,起开了人们心灵的窗扉,许多作家以顿挫的笔触,缅怀老一代革命家、十年期间被迫害致死的优秀人物,把对历史的记忆与反思结合起来,明辨是非,伸张正义,阐扬真理,具有高亢、苍凉的旋律,这样的散文叫挽悼散文,他的大量出现,开辟了新时期散文创作的闸门。
代表作有:巴金《怀念萧珊》、《忆胡风》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丁宁《幽燕诗魂》三、散文表现形态(一)2.回忆反思散文大量出现,通过回顾探寻悲剧产生的原因,表现信念、人性、价值规范。
代表作:丁玲《牛栅小品》、杨绛《干校六记》巴金《随想录》、陈白尘《云梦断忆》3.传记文学成为热点:如《元帅外交家》《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4.杂文恢复生机:孙犁《云斋琐谈》、黄秋耘《国家不幸诗人幸》廖沫沙《回到马克思主义》、黄裳《谈焚书》邵燕祥《蜜和刺》、《黄昏随笔》三、散文表现形态(二)三、散文表现形态(三)5.报告文学全方位发展,成为一支奇葩徐迟《歌德巴赫猜想》《在湍急的河流中》钱刚《唐山大地震》戴厚春《百万大裁军》张天来《划破夜幕的陨星》何建明《中国高考作弊报告》《落泪是金》《龙门圆梦――中国高考报告》赵瑜《中国要害》《但悲不见九州同》《强国梦――当代中国体育的误区》《第二国策》《太行山断裂》6.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兴起学者散文:是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现象,他们多出自学者、教授、专家之手,以对历史的反思和生活本体意义的探索为主要内容,以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抒写自己对历史、人生的反思和感悟,表达自己的理性思考,其中融会了学者的理想、哲理的体悟和人文关怀,以智性的幽默平衡情感因素,将生动的个性与学理知识渗透,使之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重新理解当代文学史
重新理解当代文学史黄发有 当代文学是一门没有时间下限的学科,而且,随着历史的推进,对于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也陆续响起了质疑之声,有一些学者认为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才是当代文学。
也就是说,其研究对象飘忽不定,学科内部多有分歧,不同学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明显差异,这在学院空间中不无尴尬之处。
唐弢“当代文学不宜写史”①的观点影响深远,因此,当代文学研究常常被等同于当代文学批评。
程光炜的《文学史二十讲》中的篇章,其出发点是在直面当代文学学科现状的基础上,重新理解当代文学史。
他毫不避讳地认为:“当代文学一直缺乏学科自律、没有历史规划,因此带有相当的学科随意性”;②“始终没有将自身和研究对象‘历史化’,是困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我国现代学术史上,所谓‘学问’之建立,一个很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一个学科、一个学者有没有一个(或一些)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而这个(这些)研究能否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存在,并拥有足以清楚、自律和坚固的历史逻辑,等于是否可以作为‘学问’来看待的一个基本根据”。
③事实上,只有正视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当代文学研究才能摆脱学术的惯性,寻求新的突破。
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受到多变的当代环境的影响,当代文学研究经过多次的观念调整与方法更新,不同时期对同一个研究对象的评价往往有巨大的历史落差,同一个研究者面对同一对象的发言也是自相矛盾。
正如作者在《“当代文学”与“新疆当代文学”》一文中所言:“我们所以对这种明显不公平不正确的历史叙述充满了同情和理解,是因为我们抱着历史的理解和同情,‘重新理解文学史’的问题才能够顺利和正常地提示出来,并成为我们不仅仅这样去理解‘当代文学’与‘新疆当代文学’的关系,也可以成为我们重新理解‘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关系、‘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一种理解性的知识框架。
于是这样,整全性的文学史视野就在这种历史关联中体现出来了,狭隘的文学史观念就会逊位于整全性的文学史观念。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笔记——散文
第一个十年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918.4《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
1、杂文的盛行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
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化传统”。
2、《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
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1、周作人于抗争的小品文之外分出闲适、知识性的一脉。
①“美文”和“言志”引入“美文”的概念。
提倡抒发个人性情的“言志”小品文。
②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和外国随笔,形成自然隽永、平和冲淡的风格。
《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涩味和简单味,选材平凡而别有情趣,也有“中年心态”的落寞颓废。
③“文抄公体” 30、40年代常兼两种文体之美,古雅遒劲。
《游山日记》《关于傅青主》《无生老母的信息》2、其他作家①俞平伯《杂拌儿》《燕知草》《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朦胧空灵的意境,远离现实的玄理和感伤。
以旧格调自享。
②钟敬文《荔枝小品》平远清隽的美学追求。
《荔枝》《茶》《黄叶小谈》咏物小品。
《钱塘江的夜潮》《太湖游记》情思清朗。
③冯文炳专写农村乡镇的宁静生活和对小人物的同情。
初以冲淡为衣,小说和散文融合,注重意境。
后追求朦胧,陷入“废名气”。
二、冰心、朱自清和文研会作家散文1、冰心“小诗”味散文,青年的共鸣和模仿。
①空灵清丽的风致行云流水的文字,倾诉真情的温柔和忧愁,“爱的哲学”。
《往事(一)·七》雨中荷花和母爱主题。
《山中杂记之七——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山与海的对比。
②文体的自觉追求“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往事》其二(八)文言的典雅凝练加适当“欧化”,婉转流动。
2、朱自清娴熟使用白话文创作的典范。
缜密婉转中温柔敦厚的气质。
匠气。
《背影》《荷塘月色》《儿女》执著地表现人生。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写景抒情。
30年代散文发展
30年代散文发展30年代,散文越来越完善的一个年代,在这个年代有着很多的著作出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描述30年代散文发展,供大家参考。
30年代散文发展(一)第二个十年的散文创作在第一个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和二十年代相比,具有着自己独特的呈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化的分野。
这是30年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1927年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后,受政治形势的影响,30年代的散文创作派系,通常都以政治倾向来划分,即属于左翼作家的散文;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散文;以及政治态度比较超越的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散文等。
文体意识比以前大大增强。
这是30年代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不同创作风格的追求在更大程度上还体现为对散文的社会功能和文体要求的不同理解,30年代的散文并没有因为政治化和诸多论争而走向危机,相反,却因为多方面的艺术探求而获得了生机,杂文、小品文和抒情性散文都各自有长足的发展。
第一节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左翼作家处于被国民党当局实施的文化围剿的压迫之中,他们当然更看重散文的现实批判性和论战的效果,作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就很自然地成为他们首选的文体,这样,30年代就又出现了一个杂文创作的繁荣期。
"鲁迅风"杂文:30年代,除了鲁迅仍在继续创作之外,在他的影响下又一批新的杂文作者涌现了出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
这些足以证明鲁迅对这一时期的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的杂文风格特色是可以用"鲁迅风"来加以概括的。
"杂文双璧":徐懋庸和唐弢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杂文新秀中的"双璧"。
徐懋庸(1911-1977):其知识渊博,长于思辨,其杂文贴切泼辣,文风质朴,主要也是针砭旧物,但是和鲁迅比,视野和力度都比较小。
主要杂文集有《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
佛教与袁宗道的文学革新
Ma .2 o i 06 r
●文 学 研 究
佛 教 与袁 宗道 的文 学革 新
赵 伟 ,薛希洪
( . 岛大 学 文 学 院 ,山东 青 岛 26 7 ; . 岛 大学 软 件 学 院 , 东 青 岛 26 7 ) 1青 60 1 2 青 山 60 1
摘
要: 以三袁 为代表的晚明性灵派 , 开启 了文学理论 和文学创作 的一个新 的阶段 。一般 的看 法都将性
宏道 的探讨 , 以致 于 长期 以来 , 对袁 宗道 的研究并 没 有深人 多少 。而 且 , 袁 宗 道 的评 论 及 其 研 究 对
认为袁宗道在科举仕途上是一帆风顺 的, 其实从 袁宗道 自己的记述来看 , 他也曾落第过。万历八 年 (50年 )袁 宗道 和他 的舅舅 龚惟 学进 京 参加 18 , 考试, 结果落第 】 ¨, ( 而这次落第也成为他开始 卷
的此集 并非一 次 刊刻 , 而是 多次 刊刻 。另外 , 了 除
袁 中道 所 说 袁 宗 道 曾 作 过 词 、 府 、 奇 之 外 , 乐 传
思潮 》 上 海 书 店 出 版 社 20 ( 00年 出版 ) 书 中专 一 列一 章加 以讨论 , 为公安 三袁 悦禅 顿悟 、 认 讲究 心
维普资讯
第2 3卷第 1 期
20 0 6年 3月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 _ 3 No l 2 .1
J U N LO E C E SC L E EQ N D O U I E ST O R A FT A H R O L G I G A N V R IY
性是 “ 性灵 说 ” 生 的际上 , 袁宏道性灵论的提 出, 宗道功不 可没 , 袁 其文学革新 思想是性 灵论 的先声。作 为 三袁之长 , 袁宗道精通佛教 , 运用禅 宗的心性论 , 在思想上打破程朱理学的僵化教 条限制 , 学上追求革新 , 文 要
2021年整理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
古代散文的特点一、散文的概念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
散文是具有广泛实用性的文学样式,一直被视为文学的“正宗”,是正统的、经世致用文化的文学化和通俗化的表述。
孔子提倡君子“立言”,司马迁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散文成了载道的重要工具,一个民族散文品位的高低,其实也反映了这一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
我国古代优秀的散文,无不体现出作家宽阔的情怀、广博的知识;同时,又善于从个体的角度思考人类的命运,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心灵写照和人类文化进程的最为真实的见证。
二、我国古代散文具有以下特点1.文史哲的组合。
古代散文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变革最为激烈的时期,这时期主要有两类不同的散文:一类为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以记叙为主,主要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言论和行动。
其中的《左传》和《战国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不仅记下了所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更以生动而明快的文字向人们描述了春秋时代一个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宣扬了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本思想,反对重神轻民,反对荒淫残暴。
《战国策》记录了约240年的历史,其内容主要是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论和列国间的勾心斗角,不同程度地展示了列国的风貌,是彪炳千秋、影响深夜的一部论辩宝典。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表达其思想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标志着文学史上第一次散文的到来,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中,《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体例上主要是语录体散文,记载了孔子师生的简短对谈话、问答。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成书至今二千多年,在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延续封建制度,他它看成治国的珍宝,因此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它也因此被称为“的圣经”。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岁月流转与时代变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岁月流转与时代变迁中国现代文学是一段岁月流转和时代变迁的见证。
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中国的文学作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岁月流转与时代变迁。
一、文学与社会变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密不可分。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与新思潮的碰撞使得文学创作充满了活力。
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愚昧,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篇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作品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20世纪40年代,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文学作品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
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作品以饱满的情感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疾苦和奋斗。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作品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的命运和内心的世界。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余华的《活着》等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迷茫与挣扎。
二、文学与人生哲学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岁月流转与时代变迁也反映了人生哲学的变化。
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人们对于生命和人生的理解逐渐发生了转变。
传统文学中,人们对于生命的理解多以命运和宿命为主。
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世说新语》中,描写了人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而到了现代文学,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自由和选择。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表达了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时代的变迁也使得人们对于人生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社会,人们多以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重,个人的追求往往被压抑。
而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女主角陈清扬通过自由恋爱和追求个人事业,展现了现代女性的独立和坚强。
《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中国近代文学论集》札记
《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中国近代文学论集》阅读笔记1. 《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中国近代文学论集》是一篇关于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文章,作者从世运推移的角度来分析文章的兴替现象。
世运的变化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文章的兴替也是这一变化的反映。
作者首先提到了世运推移的概念,即社会发展、历史变迁对文学的影响。
世运的变化会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创作和审美。
作者还指出,世运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文学的传播和发展,使得一些文学作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受到重视和推广,而另一些作品则被边缘化或遗忘。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文章的兴替现象,文章的兴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世运推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文学的需求和欣赏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文章的兴替。
在封建社会时期,文人雅士追求的是诗词歌赋等形式优美、意境高远的作品;而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民众的文化需求的提高,通俗易懂、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开始受到人们的喜爱。
作者还强调了文学创作的自觉性和创新精神在文章兴替中的重要作用。
作家应该紧密关注时代的发展,把握社会的变化,以此为创作灵感和素材,创作出反映时代特点、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文学作品才能在世运推移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发展,实现真正的兴替。
《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中国近代文学论集》一文从世运推移的角度分析了文章的兴替现象,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把握文学创作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在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点是时代变迁对文学创作及文学的深刻影响。
中国近代历史风云变幻,一系列社会政治变革和文化思潮的冲击使得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经历了巨大变化。
随着西洋文化和技术的大量传入,传统的文学形式和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这一论题应运而生。
简论我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
作者: 郑笑平
作者机构: 河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出版物刊名: 许昌学院学报
页码: 79-80页
主题词: 我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特征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传记文学异军突起,逐渐进入创作、发展的黄金时代。
新时期传记文学以其独特的感人魅力和美学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人物为主线凸显时代精神,力求传主生平的真实可信,注重描写手法的文学色彩,追求人物和事件的相对完整,再现历史的翔实生动等五方面。
中国近代散文的多重变奏
作者: 谢飘云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43-48页
主题词: 近代化;理性精神;文体创新;多重变奏;语言革新
摘要: 近代散文在新旧文化潮流交替中经历了4次重大转变:鸦片战争前后,以龚自珍、魏源等人为代表的散文创作表现出衰世批判者的理性精神,标志着散文近代化初期的最高成就;从19世纪初起,冯桂芬、王韬等人又以改革者的开拓气概,把近代散文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阶段;在与甲午风云结伴而来的近代散文变革高潮中,梁启超等维新变政者的文体创新开创了一代新文风;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秋瑾、邹容等民主革命家散文的语言革新迈出了近代散文带根本性变革的步伐,对近代白话文的形成及文体拓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代散文的这一创作主流与恪守传统却又起着微妙变化的散文流派汇成中国散文走向近代化的多重变奏。
参与时代变革的文学潮流——当下“ 主题创作”的新探索和新收获
参与时代变革的文学潮流当下“主题创作”的新探索和新收获张古悦中国新文学与中国现代历史紧密相连,或者说,中国新文学内生于中国现代历史。
因此,中国新文学的重要职责和功能,就是呼应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社会主题,特别是决定中国现代历史转折和走向的重大社会主题,这在中国新文学思潮发展史中清晰可见。
20世纪20年代的启蒙文学思潮与“德先生”“赛先生”在中国的传播休戚相关;30年代的左翼文学思潮表述的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尖锐冲突,以及由此形成的时代命题;40年代的延安文艺运动在表象上看是解决大众文艺审美问题,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历史主体”问题在文艺理论和创作中的延伸;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及其美学思想建设,指向的是“何为现代中国”这一总体性问题,同时关涉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工人阶级的身份认同、社会主义城市文化、日常生活现代性等一系列子问题;至于新时期以来的众多文学思潮背后都存在当代社会集体关切的问题。
例如,新世纪乡土文学关切的是乡村文化在城市文化的侵蚀下逐渐崩塌,以及如何重建乡村文明的问题。
总之,中国新文学与中国现代历史相伴相生。
中国新文学在表述中国现代历史及相关社会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主题创作”叙事模式,并呈现出以下特征:(一)中国现代革命史中的重大革命事件成为中国新文学叙事的主要内容,并塑造出一批革命英雄典型形象,以此构建社会主义革命价值观和革命精神信仰;(二)中国新文学通过讲述中华民族百年奋斗史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凸显民族观念、国家意识,借此重塑现代中国形象;(三)除了这种宏大话语,中国新文学还把叙事视角下沉到基层,聚焦民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民生问题,进而实现“人民的文学”和“文学的人民性”相统一;(四)中国新文学的“主题创作”在不断优化和完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化符号,表征了中国文化蕴含的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并通过文学传播来弘扬中国文化价值。
新时期散文概述范文
新时期散文概述范文在新时期,散文创作延续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新时期散文更加突出了现实主义的特点,注重对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的观察和描写。
同时,新时期散文也借鉴了其他文学流派的特点,注重个体的心理描写、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新时期散文进行概述。
首先,在新时期,散文创作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特点。
现实主义是指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的现实,揭示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的真相。
新时期的散文作品,无论是社会题材还是个人题材,都更加注重对现实的观察和描写。
它们以扎实的事实为基础,通过对细节的准确描写和生动形象的刻画,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时,新时期散文也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展现,力图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新时期散文注重对个体心理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散文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表达个体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而在新时期,散文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作家们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真实表达,使作品更为真实和感人。
他们通过对个体感受的描述,传达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
新时期散文通过对个体心理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同时,新时期散文还关注审美追求。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语言和表达方式对作品的艺术性有着重要影响。
新时期散文在语言和表达方面更加讲究审美追求,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作家们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艺术手法,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们注重对节奏、音律和感官形象的处理,使作品更富有韵律感和艺术美感。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散文在保持传统散文特点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新时期散文更加突出了现实主义的特点,注重对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的观察和描写。
同时,新时期散文也注重对个体心理的描写和情感表达,传递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
此外,新时期散文还注重审美追求,通过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艺术处理,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近现代散文的新意与思潮变革
近现代散文的新意与思潮变革引言散文是一种以自由而散漫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体裁,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近现代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在新意方面的创新和思潮变革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近现代散文的新意及思潮变革,揭示这一时期散文作品中蕴含的独特价值和文化意义。
借鉴西方的新思潮近现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中国人民开始对外部的思想和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学习。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开始借鉴西方的新思潮,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散文创作中。
1. 启蒙思想的影响近现代散文积极借鉴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并介绍了它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启蒙思想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反对封建主义和迷信。
近现代散文以其自由开放的形式,宣扬了人的权利和自由,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思考。
2. 实用主义的兴起实用主义是近现代散文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强调实用价值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散文作品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通过具体的描写和实证的论述,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文化传统与现代意识的融合近现代散文在新意的创造中,还注重了文化传统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作家们在创作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思想和观念。
1. 古典文化的传承近现代散文作家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们在创作中常常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他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具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现代思潮的融入近现代散文作家还积极吸收并融合了现代思潮,将现代的思想和观念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他们以自由的方式表达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和反思,使散文作品具有了时代感和现代性。
独立意识的觉醒在思潮变革的推动下,近现代散文的作家们逐渐形成了独立意识,开拓了新的写作领域和创作方式。
1. 反叛与革新近现代散文作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写作方式和题材,他们开始反叛和革新。
他们以自由的个性和批判的眼光,揭示了社会现象中的弊端和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关注。
略析散文创作笔法的多元化趋势及发展历程
略析散文创作笔法的多元化趋势及发展历程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言文时代,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论语》。
《论语》以其简洁明了、言简意赅的风格成为了中国散文的开山之作,其影响也延续至今。
在唐宋时期,随着文化的繁荣和思想的开放,散文的创作更加活跃,形成了不同的风貌和风格。
例如韩愈的散文以“笔笔一泓明月,行行复一秋霜”见称,反映了他“直与忠”的文学风范。
至明清时期,散文创作更加多元,出现了融合古文与白话文的“新文学”散文,以及以志怀抒情为主要特点的“谐趣文学”散文,使得散文的笔法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学观念的发展,散文的创作笔法也经历了一番革新和变化。
在近现代,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和文学思潮的变迁,散文的笔法更加多元化,呈现出了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
例如鲁迅的散文以“平民化”的手法展现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命运的揭示,他的散文中常常夹杂着激烈的批判和鞭挞,展现出了一种激情澎湃的笔墨。
而沈从文则以婉约细腻的笔法,将家风家训、乡愁乡音化为醉美的文字图景,呈现出了一种清新恬静的文学艺术。
这些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的散文笔法,使得散文在现代文学中展现出了更为丰富的面貌和内涵。
随着文学创作的不断发展,散文的笔法也在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学的多元化,散文的创作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风格和形式,而是兼收并蓄各种表现手法和创作理念,呈现出更为多元的趋势。
例如以自我抒发、意识流、叙事化等为特点的新散文,以其反思当代生存状态和思想追问而备受关注。
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散文创作也呈现出了更为开放的姿态,形成了更多元的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多元化的散文创作笔法也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这种多元化的趋势下,散文的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和尝试,为文学的多元化和繁荣贡献了力量。
例如近年来,一些具有特色和独立性的散文草创,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和规范,而是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审美情趣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和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者对 已逝 亲人 的怀念 。 再 次 ,传记 内容 中反 映 出文人追 求个 性解 放和 肯定 自 我欲 望 的倾 向,体现 出世 俗化 的特 点 。在 晚 明社会 ,纵 情 声色 是 当时社 会的普 遍倾 向,从朝 廷官 员到 民 间百姓 ,无 人 能免俗 ,三 袁也 是如此 。他 们在 文章 中毫不 避 讳地 宣扬 对 利 益 、对 声 色 的追 求 。袁 中道 的 《 回君 传 》 中 “ 回聪 慧 ,耽 娱 乐 ,嗜酒 ,喜妓 入骨 ” ,直言 回君对 声色 的痴 迷 , 《 梅 大 中丞 传 》 中提 到梅 国桢 “ 相 与 为裙 簪 之游 。调 笑 青 楼 ,酣 歌 酒 肆 ” ,可 见 上层 官 员 纵 情 酒 色也 是 常 有 之 事 。 在 《 一瓢 道士 传》对 一 瓢道 士的刻 画相 较于 前两 者更 是有 过之 而无 不及 :
古 典文 学
三袁传记散文的时代新变
刘 玉 山东师范大学
摘 要 :“ 文 变染 乎世情 ,兴废 系乎 时序 ” ,晚 明社会 政治 上极度 腐败 ,但 经济 文化上 却 出现 新 鲜血液 。这 一 时期 文 人创作 鲜 明地反 映 出这 一特 殊现象 ,尤 其在 三袁 的传 记散 文创 作上 。 三人 无论在 传 主的选 择还 是题材 的 筛选 上都体 现 出 鲜 明的 时代特 色。 关键词 :三袁 ;传记 散文 ;晚 明社会 ;传 主选 择 ;世俗 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久乃厌之,以赀市歌舞妓十余入,卖酒淮扬间,所得 市 门资 ,悉 以 自 奉 。诸 妓更 代侍 之 ,无 日不拥艳 冶 ,食酒 肉 ,听 丝竹。饮食 供侍 ,拟于 王者 。 袁 中道 对 其 笔 下 人 物 纵 情 声色 的行 为 并 没有 大 肆 抨 击 ,可 见当 时连作 者 自 己也 深 陷其 中,在他 的 《 殷生 当歌 集 小序 》中他借 他人 之 口,阐 明了 自己的看 法 : “ 近 有 一 文 人 酷 爱 声 妓 赏 适 ,予 规 之 ,其 人 大 笑 日: ‘ 吾 辈 不 得 于 时 ,既 不 同于 缙 绅 先生 , 享 富贵 尊 荣 之 乐 , 止 有此 一缕 闲适之 趣 ,复塞 其路 ,而 与之 同守 官箴 , 岂不 苦哉? ’其 语 卑卑 ,益可 怜矣 。 ”在袁 中道 看来 “ 酷爱 声妓 赏 适 ” 只是 一种 “ 闲适之 趣 ” ,只是 排遣 心 中 苦 闷的 一种 方 式 ,并没有 不妥 之处 。其 好友 江盈 科也 有诗评 其这 种生 活 状态 “ 笑倚 青楼 调妓 女 ,新诗 丽 曲度琵 琶 ” ,“ 吴越 山川 品题尽 ,风流 谁 不 羡袁 郎 ” ,可 见追 求 自我 声 色 的享 乐 已 是 晚 明文 人 的一种 生活常 态 。 袁 氏 昆仲 的传 记 散 文 在 内容 上体 现 出鲜 明 的 时代 特 色 ,他 们 开始 关 注 不被 传统 道 德规 范 所推 崇 的狂 人异 端 , 也 将笔 触伸 向社会 生 活 的底 层人 物 ,赞颂 人性 中最为 美好 的品质 ;他 们在题 材 的选 择上 也不 只是局 限在 重大 的历史 事 件 ,开始 转 向普通 的 日常生 活; 同时在 传记 散文 中也体 现 出晚明士 人纵 情声 色 的世俗化 倾 向。探 究三 人的传 记散 文 在 晚 明社 会 下的时代 新 变 ,既可 了解 当时士 人的 生存状 态 ,对 于更深 入地 剖析三 人 的文学创 作也 有重要 意义 。 参 考 文献 :
公安三袁 作为 中晚明重要 诗文流 派公安派 的代表 人物 , 提倡 “ 独 抒性 灵,不拘格 套 ” ,将 文人 的关注 点转 向内心世 界 ,令 “ 天 下耳 目一新 ,又 复靡 然 而从 之 ” 。但 随 着 中 国 的封 建社 会发 展 到中 晚 明时 期 ,政 教衰 颓 、心 学禅化 、新 的经 济 因素萌 芽和 市 民阶层 的兴起 使得 这一 时期 的文 学创 作呈 现 出与 以往任 何时 候都 不 同的特 点,三 袁传 记散文 的 创作在 这种大环 境的渲染 下也打上 了明显 的时代 烙 印。 首 先,传 主对 象有 所扩 大 。明 中叶 以后 ,在 个性解 放 思潮 的影 响 下,作 家 的描写对 象 不再局 限于 传 统道德 中宣 扬 的圣 人形 象,三 袁创 作 的传记散 文 出现 了一 些正 统传记 所 忽视 的人物 。一 类就 是被 传统 卫道 士称 为 “ 异端 ”的人 物 ,袁宏 道 为徐 渭立传 ,袁 中道 为李 贽立传 ,对 于 晚明社 会 上两 个标 新立 异、独 树一 帜 的人物 ,袁 氏兄 弟将其 二人 推 为思 想上 的开 拓者 ,大力 赞扬 。还有 一类 是 行为怪 异 的 “ 狂人” , 三袁 也 为其 立 传 ,“ 狂 ”体 现在 他 们 有些 特 殊癖 好 , 晚 明文 人对 “ 癖 ”有 一 种痴 迷 的 态度 。袁 宏 道 曾称 : “ 弟 谓世 人但 有殊 癖终 身不 易 ,便是 名士 。 ” 因此 ,袁 宏道 为 有酒 癖 、游 癖 、虫癖 的醉 叟立 传 ,袁 中道 为 嗜酒 如命 的 回君 立传 , 还将 其 比作 孔 子弟 子 “ 颜回” 。除 却一 些 个 性 鲜 明 的人 物 ,三 袁 的传 记 中也 出现 一 定数 量 的底 层 百姓 , 因此 也呈 现 出平 民化 的特 点 。《 史记 》 中 的传 主 都是 英雄 豪杰 、股肱 之 臣,到唐 代韩 愈柳 宗元 虽创 作 了一些 底层 人 物 传记 ,但 主要 是借传 记表 达对 统 治者和 社会 黑暗 的一 种 控 诉 ,因此 这类 传记 散文 的社会 性较 强一 些 。三袁 为底 层 人 物立 传 ,单纯 在表 现他们 身上 一 些上层 人士 所无 法企 及 的美好 品质 。一 方面 ,商 人开始 进入 传主 的行 列 ,如袁 中 道 《 吴 龙 田生传 》等 ,写 商人吴 龙 田经 商发迹 的经 过 ,赞 扬 了他诚 实 努 力 的品 质, 扭转 了读者 对 商人 的 固有 看 法 , 这 在 以前 的传记 散文 中是 没有 出现 过 的。 同时, 医生 、家 仆、 节妇 等 社会 底层 百姓 都被 晚 明文 人 写入 传记 散 文 中 , 袁 中道 的 《 万 莹传 》 、《 回君 传 》 ,袁 宗 道 的 《 唐 医序 》 、 《 葛 医序 》 ,或 为 家 乡 的 私 塾 先 生作 传 , 或为 身 边 的家 庭 医生作 传 ,都是 生活 在社 会底 层 的人物 ,袁 宏道 的 《 拙 效 传 》 更是为 家 中 四个 奴 仆作传 ,可 见 中晚 明时期文 人 的作 传 视角 已经 伸 向地 位低 微的 市民 百姓 。 其 次 , 传 记 题 材 转 向 日常 生活 ,表 达 真 情 实感 。不 再关注 社会 历 史发生 的重大事 件 ,而是 将笔触 伸 向 自己的 普通 生活 ,表达 作者 真 实体会 到韵 情感 。袁 宗道 的 《 祭 萧 孺人 》是 为朋友 的妻 子作 传 ,回忆 以前 去朋 友家做 客 的场 景 ,萧 孺人 对 自己的热情 款待 , 以及萧 孺人 去世 后家 中 的 惨 淡 光景 ,表达 对朋 友 妻子美 好德 行 的赞美 和对 其深深 的 追思 。袁 中道 的 《 亡 堂 兄论道 墓 志铭 》作者 用大 量笔 墨写 堂 兄在临 死前 一直记 挂 着让 自己的妻子 改嫁 ,一 再拜 托 自 己帮 忙 ,又忆 起 以前与 堂兄 一起游 历 时 的美 好场 景 ,各种 往事 历历 在 目但物 是人 非 ,通过 几件平 常往 事 的刻 画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