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条款说明与实施问答

合集下载

大气导则

大气导则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2。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5)大气污染物分类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μ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
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基本术语
定义
7)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图1。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
8)复杂地形
3)特征
污染物
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4)大气污染源分类
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四种类别。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
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
基本术语
定义
1)环境空气敏感区
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2)常规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精选ppt
2
二、大气环境Biblioteka 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 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 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正常排放下主要污染物的选择标准,应结合污染物毒性、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质量 第二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43 标准限值综合判定。对于常规污染物,可参考等标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即选择污染 物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比值较大的污染物作为项目主要污染物。
精选ppt
5
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
的 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己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
对于现 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进行实
测:对 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 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
精选ppt
3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l ~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 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C 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 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其中pl 定义为: p =主~x100% C3-1) Co, 式中: P; 一一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G 一一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时m3; Co; 一一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mg/m3 o Co;一般选用GB 3095 中l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
例行监 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综合测试试题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综合测试试题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综合测试试题共20个单选,5个不定项。

相对较简单。

1. 以下属于基本污染物的是() [单选题] *A.SO2和NOxB.NOx和NO2C.PM2.5和PM10(正确答案)D.CO和CO2答案解析:记忆口诀:一二三、颗粒物。

一指CO,二指SO2和NO2,三指O3,颗粒物指PM2.5和PM10。

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AERMOD模式不适用于评价范围边长是()km的一级评价项目。

(2012年考题) [单选题] *A.30B.40C.50D.60(正确答案)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点源调查内容不包括()。

(2013年考题) [单选题] *A.排气筒几何高度B.排气筒烟气抬升高度(正确答案)C.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D.排气筒底部海拔答案解析:抬升高度是个虚拟的高度,不是调查出来的,是根据烟气温度、排气速率、气象等模拟计算出来的。

4.某拟建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6年考题) [单选题] *A.须调查分析该项目污染源(正确答案)B. 须调查分析评价范围内与该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已建项目污染源C.须调查分析评价范围内与该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在建项目污染源D.须调查分析评价范围内与该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拟建项目污染源答案解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只需调查本项目新增污染源和拟被替代的污染源。

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项目排放的下列污染物中可不作为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因子的是()。

(2017年考题) [单选题] *A.常规污染物B.有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特征污染物C.有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特征污染物D.无环境质量标准的特征污染物(正确答案)答案解析:预测因子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

大气导则常见问题与解答

大气导则常见问题与解答

大气导则常见问题与解答?
答:大气导则常见问题与解答如下:
1. 问题:非正常排放中的工艺设备运转异常应如何确定,比如有些化工项目的主反应副反应,如果不正常运转时会出现更多的副反应,该如何确定工艺设备运转异常还有污染物的排放量?
解答:非正常排放的排放量核算需与工程分析人员和项目工程设计单位讨论后确认。

2. 问题:污染物处理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如果正常去除率是80%的,那非正常工况的排放源强按去除率多少确定合适?
解答:非正常工况的排放源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核算和确认,具体数值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确定。

3. 问题:“金属制品业33”行业环评编制类别名录中规定“其他(仅分割、焊接、组装的除外;非溶剂型低vocs 含量涂料用量10吨以下的除外)”需编制报告表,若项目生产工艺为切割、焊接、组装和涂装(涂装过程使用非溶剂型低vocs含量涂料用量10吨以下),该项目是否需要编制环评报告?涂料分类参考《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涂料产品技术要求》(gb/t 38597-2020)。

另外折弯、冲压、钻孔、抛丸、打磨等机加工工艺是否属于“分割、焊接、组装”工序?
解答:对于金属制品业中涉及到切割、焊接、组装和涂装等工艺流程的项目,如果涂装过程中使用非溶剂型低VOCs
含量涂料且年用量在10吨以下,则该项目不需要纳入环评管理。

另外,折弯、冲压、钻孔、抛丸、打磨等机加工工艺属于“分割、焊接、组装”工序。

石化企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的探讨

石化企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的探讨

石化企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的探讨【摘要】在现阶段的环评工作中,不仅需要确定石化企业的卫生防护距离,还需要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本文将SH3093-1999《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中确定的卫生防护距离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规定计算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结果相比较,对比分析了现行的石化行业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方法的差异,提出了尽快完善现行标准及制定无组织排放源强确定技术方法的建议,为环境评价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无组织排放1 前言石化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的排放形式分为两种,一种为有组织排放源(高架源),一种为无组织排放源(低架源或面源)。

无组织排放的废气主要包括储罐在储存油品过程中产生的、生产装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非甲烷总烃以及污水处理场、硫磺回收装置等产生的硫化氢、NH3等。

尽管近年来中石化采用诸如采用浮顶罐储存原油和轻油、油气回收、污水处理场密闭处理等新技术,使排放的无组织废气量日渐减少,但由于其排放高度低,污染物可以直接进入大气层呼吸带,在其下风向会出现地面浓度超标的污染带,对周围居民将产生明显的影响,危害程度也较大。

因此,在石化企业厂区外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距离,可以降低有害气体对居住区的影响,保证职工、居民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的标准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以下简称新大气导则)首次提到了“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概念。

它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仅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而不设置卫生防护距离。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于2009年6月在对新大气导则的条款说明与实施问答中明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是两个概念,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按导则要求执行,卫生防护距离按国家颁布的各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执行。

环评技术导则大气习题

环评技术导则大气习题

环评技术导则-大气习题1、【单选】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式分为()。

A.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B.颗粒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C.基本污染物和其他污染物D.直接污染物和间接污染物2、【不定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大气污染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基本污染物是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基本项目污染物B.其他污染物是指除基本污染物以外的其他项目污染物C.基本污染物包括TSP、PM10、PM2.5D.基本污染物包括NOX、O3、CO3、【单选】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下列情形不属于非正常排放的是()。

A.生产过程中开停车(工、炉)情况下的污染物排放B.生产过程中设备检修情况下的污染物排放C.污染物排放控制达不到应有效率等情况下的排放D.事故状态下的污染物排放4、【不定项】在大气环境监测中,下列属于短期浓度的有()。

A.小时平均质量浓度B.日平均质量浓度C.周平均质量浓度D.月平均质量浓度5、【不定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建设项目排放的S02 年排放量≥500t/a 时,评价因子应增加二次污染物PM2.5B.当规划项目排放的NOx 年排放量≥500t/a 时,评价因子应增加二次污染物PM2.5C.建设项目排放的NOx 和VOCs 年排放量之和≥2000t/a 时,评价因子应增加O3D.当规划项目排放的NOx 和VOCs 年排放量之和≥2000t/a 时,评价因子应增加036、【单选】报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大气环境评价等级计算污染物的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占标率Pi=Ci/C0i*100%中关于C0i 的取值不正确的说法是()A.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中1h 平均质量浓度的二级浓度限值B.项目位于一类环境空气功能区,应选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中相应1h 平均质量浓度的一级浓度限值C.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大气导则附录D 中的浓度限值D.对仅有日平均质量浓度限值可按2 倍折算为1h 平均质量浓度限值7、【单选】某新建城市快速路包含1.2km 隧道工程,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按项目()计评价等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一、问题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包括TJ36-79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2002年发布了GBZ1-2002和GB Z2-2002,TJ36-79是否还应该参照执行?GBZ1-2002及GB Z2-2002并未完全替代TJ36-79,TJ36-79中关于“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值仍然有效。

对于TJ36-79中规定的有害物质浓度标准,如其中污染因子后续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则按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问题2:如果评价项目包括有多个不同高度的排气筒,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高,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低,如何确定区域地形为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在模拟计算时,建议均输入地形参数,让模式判断是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以便在计算时做地形修正。

判断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模式要使用高空气象数据时,以评价项目主要污染源的高度为主,作为判断评价范围是否是复杂地形。

问题1:核算项目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时,是否需要考虑项目的面源?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面源的影响。

如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或者一级,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同时也需叠加所有面源及点源的综合影响。

问题2:对于项目有多个排气筒,是否需要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进行排气筒等效后再判定评价等级。

例如对于有多个高度在15m以下的排气筒的评价项目,如果以每个排气筒核算的话,等级一般比较低,但实际上污染可能比较严重。

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问题3:计算评价等级是否需要考虑复杂地形、熏烟或者建筑物下洗等条件?问题4: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生产周期为5天,每个生产周期仅排放一次,每次三小时,这类点源是否也该作为判断评价等级的依据?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果是长期存在的正常排放源,也应作为判定评价等级的依据。

模拟计算时,污染源强需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问题5:对于某技改项目,技改前有5个污染源,总排放量为50kg/h,技改后削减为3个源,总排放量为35kg/h,对于该项目,评价等级如何计算?对于此类项目,评价等级按技改后的所有污染源及各自排放量,核算该项目的评价等级。

最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条款说明与实施问答

最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条款说明与实施问答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条款说明与实施问答说明:以下条款说明与实施问答仅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各条款的实践与案例应用提供参考性意见,标准最终解释权归环境保护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9年6月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三、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四、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五、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七、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八、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九、附录A: 推荐模式清单十、附录B: 估算模式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问题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包括TJ36-79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2002年发布了GBZ1-2002和GB Z2-2002,TJ36-79是否还应该参照执行?GBZ1-2002及GB Z2-2002并未完全替代TJ36-79,TJ36-79中关于“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值仍然有效。

对于TJ36-79中规定的有害物质浓度标准,如其中污染因子后续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则按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问题2:如果评价项目包括有多个不同高度的排气筒,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高,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低,如何确定区域地形为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在模拟计算时,建议均输入地形参数,让模式判断是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以便在计算时做地形修正。

判断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模式要使用高空气象数据时,以评价项目主要污染源的高度为主,作为判断评价范围是否是复杂地形。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问题1:核算项目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时,是否需要考虑项目的面源?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面源的影响。

如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或者一级,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同时也需叠加所有面源及点源的综合影响。

问题2:对于项目有多个排气筒,是否需要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进行排气筒等效后再判定评价等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_T2.2-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_T2.2-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_T2.2-93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2.2-93⼤⽓环境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tmosphere environment为贯彻《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环境影响评价的⽅法与要求。

1.2适⽤范围本标准适⽤与建设项⽬的新建或改、扩建⼯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或区域性的⼤⽓环境影响评价亦应参照使⽤。

2 引⽤标准GB 3095 ⼤⽓环境质量标准TJ 36-79 ⼯业企业设计卫⽣标准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 符号本标准使⽤的主要符号的意义见表1。

序号符号意义单位1 c 地⾯浓度 mg/m32 c0i⼤⽓环境质量标准 mg/m33 c m最⼤地⾯浓度 mg/m34 c L⼩风时地⾯浓度 mg/m35 C f熏烟时地⾯浓度 mg/m36 c p尘粒⼦的地⾯浓度 mg/m3或⼤⽓定压⽐热 J/(g?K)7 c s⾯源或⽆组织排放源的地⾯浓度 mg/m38 c a⾮正常排放条件下的地⾯浓度 mg/m3-9 c 长期平均浓度 mg/m310 D 排⽓筒出⼝内直径 m11 d 尘粒⼦直径µm12 f 地转参数13 f ijk有风时风向⽅位、稳定度、风速联合频率14 f Lijk静风或⼩风时风向⽅位、稳定度和风速联合频率15 g 重⼒加速度 m/s216 H 排⽓筒距地⾯⼏何⾼度 m17 Hc 逼近⼭体时烟⽻的临界⾼度 m18 He 排⽓筒有效⾼度 m19 ΔH 烟⽓抬升或下沉⾼度 m20 H ⾯源的平均排放⾼度 m21 h 混合层⾼度 m22 h f熏烟时混合层⾼度 m23 h o太阳⾼度⾓ deg24 I i评价指数25 K ij第j类(个)源i种污染因⼦的污染分担率26 L 莫宁-奥布霍夫长度 m27 L b试验站距评价项⽬主排⽓筒距离 Km28 L c排⽓筒距海岸线的上风⽅距离 m29 n o烟⽓热状况及地表状况系数30 n1烟⽓热释放指数31 n2烟⽓⾼度指数32 P 风速⾼度指数33 P i等标排放量m3/h34 P130min取样时间的横向稀释系数35 P.S 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36 Q 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kg/h,t/h,t/a37 Q i第i个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kg/h,t/h,t/a38 Q j第j个⽹格内的单位⾯积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m2)39 Q v实际排烟率m3/s40 Q h烟⽓热释放率 kJ/s41 S ⾯源⾯积 km242 T烟⽻扩散时间 s或绝对温度 K43 t 烟⽻或烟团扩散时间 s44 t 烟团排放初始时间 s45 T L拉格朗⽇时间积分尺度 s46 ΔT 烟⽓出⼝温度与环境⼤⽓温度差 K47 ΔT L陆地上与⽔⾯上的⽓温差 K48 U 排⽓筒出⼝处的平均风速 m/s49 U10距地⾯10m⾼处的10min的平均风速 m/s50 U* 摩擦速度51 X 沿平均风向的坐标轴或评价区东西向坐标轴52 X m⼀次最⼤地⾯浓度处距排⽓筒的距离 m53 X f熏烟时距排⽓筒的最近距离 m54 Y 在⽔平⾯上与X轴垂直的坐标轴55 Z 铅直⽅向的坐标轴56 Z0地表⾯粗糙度 m57 α1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58 α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59 β拉格朗⽇和欧拉时间尺度⽐60 γ探空⽓温曲线斜率61 γ1横向扩散参数回归系数62 γ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系数63 γd⼲绝热递减率64 σx 平均风向(X ⽅向)扩散参数 m 65 σy 垂直于平均风向的⽔平横向(Y ⽅向)扩散参数 m66 σz 铅直⽅向(Z ⽅向)扩散参数 m67 σu 脉动速度标准差(X ⽅向) m/s68 σv 脉动速度标准差(Y ⽅向) m/s69 σW 脉动速度标准差(Z ⽅向) m/s70 σyf 熏烟时垂直于风向的横向扩散参数 m71 σy τ1 对应取样时间为τ1时的横向扩散系数 m72 σy τ2 对应取样时间为τ2时的横向扩散系数 m 73 Φ(s), Φ(P)概率函数74 ρa ⼤⽓密度 g/m 375 Δθ/ΔZ 位温梯度 76 Г(η,τ)不完全伽马函数77 ?当地纬度 deg78 λ当地经度 deg79δ太阳倾⾓ deg4 总则4.1 评价⼯作的分级4.1.1 根据评价项⽬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应执⾏的⼤⽓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环境影响评价⼯作划分为⼀、⼆、三、级。

湄洲湾第二发电厂湄洲湾电厂二期扩建工程

湄洲湾第二发电厂湄洲湾电厂二期扩建工程

湄洲湾第二发电厂(湄洲湾电厂二期扩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国投湄洲湾发电有限公司筹备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1年12月1 建设项目概况1.1 项目基本信息建设项目名称:湄洲湾第二发电厂(湄洲湾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地点:莆田市忠门半岛西南岸、秀屿区东埔镇塔林村建设性质:火力发电建设周期:3年运行年限:30年1.2建设规模及占地建设规模:2×1000MW厂区围墙内用地面积:20.95公顷在土地利用上,本工程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节约用地的措施。

努力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原则,在工艺流程合理的前提下,布置紧凑,减小建构筑物的用地面积,达到节约用地的要求,充分利用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

本期工程厂区用地位于福建太平洋电力有限公司经营的湄洲湾电厂一期工程东侧扩建场地及灰场内,该用地电厂在一期工程中已征用,该场地为建设用地,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电厂的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以及给排水、综合防灾等方面均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本工程2×1000MW机组厂区围墙内用地面积20.95公顷,单位容量用地0.105平方米/千万,低于1000MW机组的用地指标,低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指标,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1.3 建设项目周边概况根据厂址地区环境特点,评价区内主要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为距厂址12.5公里的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及厂址附近区域的居民居住点。

海洋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温排水影响海域及灰场附近海域等受项目影响区域的海域生态环境、海水水质、海水养殖区、罗屿支航道等。

声环境保护目标为厂界外200米范围内的居民。

厂址附近有塔林村、下坑村、西山村和度下村。

2 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2.1 能源的种类和用量本工程为燃煤火电机组,其所需的资源主要为煤炭、燃油及石灰石、液氨。

在工程建设时,将把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大气导则

大气导则

HJ2.2-2008主要内容
表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分级判据 Pmax≧80%且 D10%≧5km 其它 Pmax<10%或 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 距离
一、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 定方法
• 2 项目性质 • A、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 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HJ2.2-2008主要内容
Pi 的定义:
பைடு நூலகம்
Ci P 100% i C0 i
式中: Pi—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 ,mg/m3; C0i—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一、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 定方法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 ——现状监测
• 二、监测期数 • 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
• 2)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 • 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 • 3)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 ——现状监测 •二、监测期数 •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 测;
所有预 测因子
2 3 4 5
新增污染源 (非正常排放) 削减污染源 (若有) 被取代污染 源(若有)
其它在建、拟 建项目相关污 染源(若有)
主要预 测因子
环境保护目标 最大浓度点 环境保护目标
小时浓度
日均浓度 年均浓度
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 A.1 估算模式
• 1) 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可计算点源、面 源和体源等污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建筑物下洗 和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 • (应用手册:估算模式SCREEN3是一个单源高斯烟 羽模式,可计算点源、火炬源、面源和体源的最大地 面浓度,以及下洗和岸边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 面浓度。)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环境监测计划
1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2008版导则
附录 A 推荐模式清单 B 估算模式所需参数及说明 C 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
2018版导则
A 推荐模型清单 B 推荐模型参数及说明 C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内容与图表 D 其他污染物空气质量浓度参考限值
汇报框架
一、新大气导则主要修订内容
二、新大气导则主要条款解读
修订背景
2015年6月,环保部开展“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讨论”:提高导则
重构环评技术导 则体系
规范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增强环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2015年9月,环保部评估中心提出“重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 系工作方案” 2016年12月,《新总纲HJ2.1-2016》发布。进一步优化环评文件
7.1 调查内容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评价等级判定 现状调查重点关注哪些污染源
包括项目污染源调查和区域污染源调查
• 建设项目环评污染源调查: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排污 许可,结合工程分析从严确定
明确:区域替代、削减、以新带老、总量来 源 重点关注现状监测值不能反应其污染影响及 变化的污染源(包括被替代污染源、区域在 建、已批复的拟建项目) 监测期间已经存在且正常排放的污染源不用 做详细调查
• 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及结论,满
足排污许可证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有效
衔接的管理需要
汇报框架
二、新大气导则主要条款解读
条款解读——1~4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的大气影响评价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新增:HJ663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HJ819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 删除:TJ36-7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常见问题及解答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常见问题及解答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常见问题及
解答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常见问题及解答》
在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在各类项目建设过程中日益重要。

大气环境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之一,而其中常见问题的解答则是评价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难点之一。

下面将结合大气环境常见问题给出一些解答,以供参考。

问题一:如何评估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解答:评估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需要从项目的气体排放、粉尘排放、噪音、挥发性有机物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评价技术导则中通常会有相应的评估方法和指标,比如气体排放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选取相应的排放浓度标准进行评估。

问题二:如何确定大气环境监测方案?
解答:大气环境监测方案需要根据项目周边环境特点确定监测点位、监测参数和监测周期。

首先需要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确定监测点位,在评价技术导则中也会给出相应的监测方案设计要求和建议。

问题三:如何进行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估?
解答: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估需要利用大气扩散模型、噪声模型等工具进行定量分析。

这些模型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和参数进行预测和评估,以了解项目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

总的来说,对于大气环境的评价工作需要遵循相应的评价技术导则,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解答常见问题。

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保护大气环境,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_T 2.2-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_T 2.2-9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2.2-93大气环境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tmosphere environment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1.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应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 符号本标准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见表1。

序号符号意义单位1 c 地面浓度 mg/m32 c0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mg/m33 c m最大地面浓度 mg/m34 c L小风时地面浓度 mg/m35 C f熏烟时地面浓度 mg/m36 c p尘粒子的地面浓度 mg/m3或大气定压比热 J/(g·K)7 c s面源或无组织排放源的地面浓度 mg/m38 c a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的地面浓度 mg/m3-9 c 长期平均浓度 mg/m310 D 排气筒出口内直径 m11 d 尘粒子直径μm12 f 地转参数13 f ijk有风时风向方位、稳定度、风速联合频率14 f Lijk静风或小风时风向方位、稳定度和风速联合频率15 g 重力加速度 m/s216 H 排气筒距地面几何高度 m17 Hc 逼近山体时烟羽的临界高度 m18 He 排气筒有效高度 m19 ΔH 烟气抬升或下沉高度 m20 H 面源的平均排放高度 m21 h 混合层高度 m22 h f熏烟时混合层高度 m23 h o太阳高度角 deg24 I i评价指数25 K ij第j类(个)源i种污染因子的污染分担率26 L 莫宁-奥布霍夫长度 m27 L b试验站距评价项目主排气筒距离 Km28 L c排气筒距海岸线的上风方距离 m29 n o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状况系数30 n1烟气热释放指数31 n2烟气高度指数32 P 风速高度指数33 P i等标排放量m3/h34 P130min取样时间的横向稀释系数35 P.S 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36 Q 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kg/h,t/h,t/a37 Q i第i个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kg/h,t/h,t/a38 Q j第j个网格内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m2)39 Q v实际排烟率m3/s40 Q h烟气热释放率 kJ/s41 S 面源面积 km242 T烟羽扩散时间 s或绝对温度 K43 t 烟羽或烟团扩散时间 s44 t 烟团排放初始时间 s45 T L拉格朗日时间积分尺度 s46 ΔT 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大气温度差 K47 ΔT L陆地上与水面上的气温差 K48 U 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 m/s49 U10距地面10m高处的10min的平均风速 m/s50 U* 摩擦速度51 X 沿平均风向的坐标轴或评价区东西向坐标轴52 X m一次最大地面浓度处距排气筒的距离 m53 X f熏烟时距排气筒的最近距离 m54 Y 在水平面上与X轴垂直的坐标轴55 Z 铅直方向的坐标轴56 Z0地表面粗糙度 m57 α1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58 α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59 β拉格朗日和欧拉时间尺度比60 γ探空气温曲线斜率61 γ1横向扩散参数回归系数62 γ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系数63 γd干绝热递减率64 σx 平均风向(X 方向)扩散参数 m 65 σy 垂直于平均风向的水平横向(Y 方向)扩散参数 m66 σz 铅直方向(Z 方向)扩散参数 m67 σu 脉动速度标准差(X 方向) m/s68 σv 脉动速度标准差(Y 方向) m/s69 σW 脉动速度标准差(Z 方向) m/s70 σyf 熏烟时垂直于风向的横向扩散参数 m71 σy τ1 对应取样时间为τ1时的横向扩散系数 m72 σy τ2 对应取样时间为τ2时的横向扩散系数 m 73 Φ(s), Φ(P)概率函数74 ρa 大气密度 g/m 375 Δθ/ΔZ 位温梯度 76 Г(η,τ)不完全伽马函数77 ϕ当地纬度 deg78 λ 当地经度 deg79δ太阳倾角 deg4 总则4.1 评价工作的分级4.1.1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应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

食品加工业环境防护距离制定的初探

食品加工业环境防护距离制定的初探

食品加工业环境防护距离制定的初探朱振华;潘峰;仝纪龙;刘菊梅【摘要】目前对防护距离的研究集中在高污染企业对居住区的影响,而往往忽视了高污染企业对食品加工业的影响.通过比较大气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及安全防护距离给出了如何准确确定食品加工业防护距离的方法,并以乳制品厂为实例进行了说明.【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37)011【总页数】4页(P255-258)【关键词】防护距离;乳制品厂;无组织排放【作者】朱振华;潘峰;仝纪龙;刘菊梅【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本文所指的食品加工业环境防护距离是指产生无组织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部门(车间或工段)的边界至食品加工业区的最小距离,从而保证工业企业投产后产生的污染物不致影响食品加工的安全。

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结合实际情况,慎重确定食品加工业区所需的卫生防护距离是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内容,它将为区域规划、项目选址、总图布置、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食品安全关系着人群身体健康,其重要性不亚于通常意义上的高污染企业与居住区所需的卫生防护距离,我国目前对食品加工业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重点关注食品加工业区对外界环境影响研究,而却忽略了外围污染源对食品加工业区环境空气影响。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指出食品加工业区卫生防护距离的执行标准,随着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必要制定食品加工业区卫生防护距离。

本研究以乳制品厂为例,论述食品加工业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方法。

1 食品加工业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步骤1.1 污染因子的选取与确定根据潜在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区域特征污染物以及乳制品加工厂易于受污染的污染物来选取1~3项评价因子,建议选取粉尘、H2S、二甲醚、甲醇为污染因子[1-3]。

第三章大气环境导则

第三章大气环境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概述该导则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 废止。

二、术语定义1、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颗粒物(TSP、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2、特征污染物--指常规污染物外的特有污染物。

主要指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3、环境空气敏感区: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的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中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对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4、大气污染源分类--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四类1)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

2)面源-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

3)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有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4)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5、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6、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风把污染物吹到污染源的下风向。

7、简单地形--污染源中心点五公里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

8、复杂地形--污染源中心点五公里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

9、推荐模式--包括三种估算模式-单源预测模式,用于评价项目等级、确定评价范围。

结果值大于进一步预测模式。

进一步预测模式--多源预测模式,用于一、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

10. 非正常排放:指污染物控制措施出现异常或燃料、原料发生变化等因素引起的污染源排放量高于设计值的情况。

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等情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15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15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总分68, 做题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一、二级评价应选择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

SSS_SINGLE_SELA 单源预测模式B 进一步预测模式C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D 估算模式分值: 1答案:B2.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是( )。

SSS_SINGLE_SELA 污染源B 无组织排放C 单位周界D 无组织排放源分值: 1答案:B3.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计算时,当污染物数i大于1,则( ),和其对应的D。

10%SSS_SINGLE_SELA P值取最大者B P值取最小者C P值取平均值D P值取任意值分值: 1答案:A4.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 )。

SSS_SINGLE_SELA ≤30%B ≥20%C ≥30%D ≤20%分值: 1答案:C5.估算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及( )的确定。

SSS_SINGLE_SELA 评价范围B 评价密度C 评价内容D 评价公式分值: 1答案:A6.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 )。

SSS_SINGLE_SELA 45°B 30°C 60°D 90°分值: 1答案:B7.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是( )。

SSS_SINGLE_SELA 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两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B 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C 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D 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两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分值: 1答案:C8.估算模式是一种( )模式。

SSS_SINGLE_SELA 多源预测B 推荐C 计算D 单源预测分值: 1答案:D9.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的粒径( )也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SSS_SINGLE_SELA 大于15μmB 小于15μmC 等于15μmD 小于等于15μm分值: 1答案:B10.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以( )为起点的控制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估中心近期结合当前实施修订版大气导则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按照环评工作程序及导则条款,编写了有关大气导则的条款说明及实施说明。

经评估中心授权,环评爱好者论坛全文转载发布如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条款说明与实施问答说明:以下条款说明与实施问答仅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各条款的实践与案例应用提供参考性意见,标准最终解释权归环境保护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9年6月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三、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四、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五、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七、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八、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九、附录A: 推荐模式清单十、附录B: 估算模式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问题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包括TJ36-79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2002年发布了GBZ1-2002和GB Z2-2002,TJ36-79是否还应该参照执行?GBZ1-2002及GB Z2-2002并未完全替代TJ36-79,TJ36-79中关于“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值仍然有效。

对于TJ36-79中规定的有害物质浓度标准,如其中污染因子后续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则按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问题2:如果评价项目包括有多个不同高度的排气筒,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高,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低,如何确定区域地形为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在模拟计算时,建议均输入地形参数,让模式判断是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以便在计算时做地形修正。

判断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模式要使用高空气象数据时,以评价项目主要污染源的高度为主,作为判断评价范围是否是复杂地形。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问题1:核算项目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时,是否需要考虑项目的面源?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面源的影响。

如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或者一级,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同时也需叠加所有面源及点源的综合影响。

问题2:对于项目有多个排气筒,是否需要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进行排气筒等效后再判定评价等级。

例如对于有多个高度在15m以下的排气筒的评价项目,如果以每个排气筒核算的话,等级一般比较低,但实际上污染可能比较严重。

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在确定项目评价等级过程中,对于物理意义上分离的单个点源,不需要进行排气筒的等效,仍然按单个污染源的最高评价等级及最远影响范围判定项目的评价等级。

但对于多个低矮源集中成片排放的项目,且单个污染源估算的最大浓度占标率接近10%的项目,建议参考导则5.3.2.3.2 及5.3.2.3.7的相关规定,适当考虑对项目评价等级的提级或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考虑多源叠加对区域环境及各敏感点的影响。

问题3:计算评价等级是否需要考虑复杂地形、熏烟或者建筑物下洗等条件?参考导则5.3.1的规定,计算评价等级仅考虑简单平坦地形,不需要考虑复杂地形的影响,亦不需要考虑熏烟或者建筑物下洗的影响。

问题4: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生产周期为5天,每个生产周期仅排放一次,每次三小时,这类点源是否也该作为判断评价等级的依据?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果是长期存在的正常排放源,也应作为判定评价等级的依据。

模拟计算时,污染源强需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问题5:对于某技改项目,技改前有5个污染源,总排放量为50kg/h,技改后削减为3个源,总排放量为35kg/h,对于该项目,评价等级如何计算?对于此类项目,评价等级按技改后的所有污染源及各自排放量,核算该项目的评价等级。

问题6: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如何判定?是按新增部分的源强还是按总污染物排放源强估算?扩建项目及分期建设项目的评价等级,按扩建污染源或本期建设的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核算。

问题7:导则5.3.2.3.5规定:“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如何界定“城市主干路”?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公路的定义是指联接城市、乡村和工矿基地之间,主要供汽车行驶并具备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的道路称公路。

公路按行政等级可分为:国家公路、省公路、县公路和乡公路(简称为国、省、乡道)以及专用公路五个等级。

所以,从导则条款要求,只有属于城市道路中的快速路、主干路的新建和扩建项目,要求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三、污染源调查与分析问题1:污染源调查,是否需要调查评价范围内现有已建成,并正常运行的污染源?现状监测值中能反映评价范围内除评价项目外的现状污染源的贡献值的,都可以不做调查。

问题2:对于技改项目或者分期施工的建设项目,如果现状监测期间有一些工艺或设备未运行,没有排放污染物,在预测叠加背景浓度分析时,该如何处理?应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将监测期间本项目现有未排放的污染源作为新增污染源参与环境影响预测,并叠加监测背景浓度进行分析。

问题3:导则6.3.1.6.1规定: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

建筑物下洗参数应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相应要求内容进行调查。

如何判断是否会发生建筑物下洗?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建筑物下洗效应?建筑物下洗是指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导致排气筒排出的污染物迅速扩散至地面,出现局部高浓度的情况,见图1所示。

图1 SEQ 图 \* ARABIC 1建筑物下洗示意图美国环保署(EPA)对建筑物下洗的规定为:“在对新建或已建的烟囱,如果发现其高度小于GEP (最佳工程方案)高度,则计算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时必须考虑周围建设物引起的背风涡及伴流尾迹的影响。

”EPA 计算GEP高度的修正公式为:GEP 烟囱高度=H+1.5L 式中:H—建筑/层高度(从地面到最高点);L—建筑物高度(BH)或建筑物投影宽度(PBW)的较小者;GEP—最佳工程方案。

对GEP 的5L 影响区域内的点源,应考虑建筑物下洗影响。

GEP的5L影响区域:每个建筑物在下风向会产生一个尾迹影响区,下风向影响最大距离为距建筑物5L处,迎风向影响最大距离为距建筑物2L处,侧风向影响最大距离为距建筑物0.5L处,即图2虚线范围内为建筑物影响区域。

不同风向下的影响区是不同的,所有风向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影响区域,即图3的虚线范围,称为GEP的5L影响区域,即建筑物下洗的最大影响范围。

图3烟囱1在建筑物下洗影响范围内,而烟囱2则在建筑物下洗影响范围外。

图2 SEQ 图 \* ARABIC 2建筑物影响区域图3 SEQ 图 \* ARABIC 3 GEP的5L影响区域在建设项目环评中,如在建筑物下洗影响范围内存在重要环境敏感点或主要污染源,应考虑计算建筑物下洗效应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

例如建立在居民稠密区的中低架锅炉点源、临近居住区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排气筒等,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过程中,应适当考虑建筑物下洗效应。

问题4:导则6.3.1.4体源调查内容中,关于体源的初始垂直扩散参数的估算表格部分,分源基底处地形高度H0=0和H0>0两种情况,此处的高度0是相对何处的地形高度?H0是指体源基地处的高度,即体源底部中心相对于该处周边地面的相对高度。

四、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问题1:评价范围内如何布设监测点位?对于排放量较大的高架点源项目,按新导则确定的评价范围的边长可能达到20~50km,是否需要考虑在全部评价范围内均匀布设监测点位?监测点位首先应依据均匀布点,兼顾主导风向的原则,同时结合敏感点的分布,尽量把监测点设置在临近的敏感点上,而不要刻意强求布设在不同方位的轴线上,也不一定非要以正北为起始角度。

监测布点应主要布设在项目对环境影响最大影响范围内,一般取估算模式计算的最大落地浓度范围附近的有代表性的敏感点以及评价范围内特殊需要保护的地区。

对于距离污染源较远的区域,可利用预测手段加以关注。

两季监测点位,设置在敏感点上的监测点位应该重合。

下风向加密点位可根据季节主导风向有所调整。

问题2:按新导则规定,CO被列为常规污染物,是否所有被列为常规大气污染物的项目都必须检测CO?只有与本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常规污染物才要求进行现状监测。

问题3:对于南方无采暖的地区,现状监测不利季节应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夏季还是选择冬季?对于南方无采暖地区,不利季节的选择应结合当地多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及污染排放现状,选择污染最重的季节作为不利季节进行现状监测。

问题4:若项目所在区域无主导风向,二级评价项目监测布点是否可不按照导则0°、90°、180°、270°方位布设?对于无主导风向的区域,监测布点遵循考虑全方位的影响,在四个方位均匀布点。

问题5:对于三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所在季节主导风向的判断,是依据20年气候统计资料还是近3年或近1年的气象统计资料?可依据20年长期气候统计资料确定的主导风向,并根据实际地形条件和气象条件进行调整。

五、气象观测资料调查问题1:目前互联网可以下载到部分高空探测站点的探空气象观测数据,这些数据能否直接用于模式预测计算?虽然导则推荐模式AERMOD对高空气象数据的最低要求是一层数据即可,但从模式模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出发,为能反映近地层气象垂直分布特征,高空气象数据在地面至1500~3000米范围内应保证有足够层数的有效数据。

对于在近地层1500~3000米以下不足5层的实测探空数据,不建议直接将此数据作为唯一的高空气象数据使用。

在Calpuff模式中,可将此类数据作为补充数据参与气象场模拟运算。

问题2:什么是中尺度气象模拟数据?在建设项目厂址附近无法获取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如何获取中尺度气象模拟数据?中尺度气象模拟数据一般指采用MM5、WRF等中尺度数值模型,应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或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等单位的再分析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场和边界场,同时结合地形高度、土地利用、地表植被等数据,经模型模拟出区域气象场,从而生成区域高空气象数据。

对于在建设项目厂址50km范围内无法获取高空气象观测数据的,根据导则要求,可以采用中尺度气象模拟数据。

目前包括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质量模拟重点实验室在内的部分单位可对外提供符合环评要求的中尺度气象模拟数据。

问题3:测试发现,没有高空气象数据AERMOD也能运行,是否简单项目可以不用输入高空气象数据?使用AERMOD预测模式必须输入与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相对应的逐日至少一日一次(格林威治时间0点)的高空气象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