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6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血管性 水 肿 : 这种 过 敏 反 应 比较 常 见, 但病情 多不严重 , 预后较 好 , 且 个别病
例水肿发生呼吸道 和脑部 , 也可能危及生
命。
具体情 况 , 国家卫 生部 等单 位 于 20 0 4年 出台了 < 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抗
对抗 菌药物 临床应用 的基本原则 、 抗菌 药 物临床应用 的管理 、 各类抗菌药物 的适应 证和注意事项 、 各类细菌性感染 的治疗 原
者生命 的同时 , 出现 了由于抗菌药物 不 也 合理应 用导致 的不 良后果 , 如不 良反应 的
增 多 , 菌 耐 药 性 的 增 长 , 及 治 疗 的 失 细 以 败等 , 患者 健 康乃 至 生 命造 成 重 大影 给
至发生瘫痪 等 。对前 庭神 经 和听 神经 的 影响 : 较早 出现 的是前 庭 功能紊 乱 , 见 常
系 统 的 影 响 的 表 现 为 白细 胞 减少 、 性 细 粒 胞缺乏症 、 血小板 减少 及溶 血性 贫 血 、 严
见 , 状和血清 病相 似 , 症 是一 种 比较轻 的 过敏反应 。临床表 现为 发热 、 喘 、 吸 气 呼 困难 、 乏力 、 皮疹 、 瘙痒 、 巴结肿 大 、 淋 多发
性关节肿瘤 、 面部潮红或水肿及肌瘤等 。
皮疹和药物热 : 各种抗生素多能 引起 这类反应 , 皮疹形态有斑丘疹 、 草麻 疹 、 麻 疹样皮疹 、 猩红 热样皮 疹 等 , 严 重 的是 最 剥脱性皮炎 和渗 出性 多形 型红 斑。常伴 有发热 , 有的甚至危及生命 。药物热单纯
发生的机会并不 多见 , 多数患者发热 和皮 诊 同时 存 在 , 的 发 热 在 先 、 疹 在 后 , 有 皮 有 的先出皮疹 , 继之出现发热 。

抗菌药物的用药交代及不良反应防治对策

抗菌药物的用药交代及不良反应防治对策
肾功 能减退 。
1 . 3 喹诺 酮类
① 宜 空腹服 用 的药物 : 诺 氟沙 星 、 依 诺沙 星
( 餐前 1 h或 餐后 2 h)。②食 物不 影 响吸 收 ,可 空腹 服用 ,
也可 餐后 服用 ,以减轻 胃肠 道反 应 。 2 抗 菌药 物 的应用
3 . 2 . 3 耳 毒 性 该 药 物 具有 可 逆 或 不可 逆 的第 八对 脑 神 经 毒性 ( 前 庭 、耳蜗 神经 )。 3 . 2 . 4 过敏 性 反应


健 康 大 视 野 2 0 1 4 年 3 月 第 2 2 卷 第 3 期 H e a l t h H o r i z o n , M a r c h 2 0 1 4 , V o 1 . 2 2 N o . 3
儿 复苏 指南 中指 出 :大多数 新生 儿不 用 氧气 可 以成 功复 苏 ; 在 多数 情况 下 ,高 氧浓度 不 见得 有益 ;而对那 些有 严 重肺疾
物 通过 胃时不致 过分 稀释 ,达峰 时间 快 ,疗 效佳 。②宜 饭后 服 用 以增加 吸收 ,提高 血药 浓度 ,并 可减少 胃肠 道反 应 。③ 头孢他 美酯 宜饭 前或 饭后 1 h服用 。 1 . 2 大 环 内酯类 主要 不 良反应 为食 欲减 退 、恶心 、呕 吐 、 腹泻 等 胃肠道 反应 ,近年来 新开 发 的 品种 如罗 红霉 素 、克 拉
大肠 杆 菌 、结核 杆菌 、葡萄 球 菌等 出现 。也 易 弓 I 起 白色 的 念珠 菌 和抗药 性葡 萄球 菌 的感 染 ,这样 就造 成 了二重 的感 染

3 . 1 _ 3 血 液 系统不 良反 应 临 床主 要表 现为 白细胞 ( WB C) 与血小 板 ( P L T)下 降 、急性溶 血 性贫 血 、再 生 障碍性 贫血 及血小 板凝 集 功能 障碍 等 。 3 . 1 . 4 神经 系统 不 良反应 绝 大 多数 头孢菌 素类 药 物 , 在 常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内容摘要: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技术不断的发展,治疗中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怎样去解决,感染控制问题以及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耐药问题不断出现。

我们临床医师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不良反应,积极找出对策。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对策随着抗菌药物疗法的进展使感染性疾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病率明显下降。

但由于抗菌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及医源性疾病也不少。

因此,应对其采取预防措施。

下面从细菌及机体不同角度谈谈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

1细菌方面1.1多重耐药菌的出现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杆菌、金黄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1]及结核分枝杆菌志贺菌属的耐药性最严重的问题。

长期使用抗生素,细菌易产生β-内酰胺酶,其对第三代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碳青霉烯抗生素有效,对其余的如青霉素,未加酶抑制剂的头孢类抗生素均产生明显的耐药性[2],而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多重耐药性则是由于R质粒的接合传递[3]。

因而这些细菌造成的败血症也日益引人注目。

对策: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必须应用时,对耐药性化脓性细菌可用该菌敏感的新抗菌药物,使用综合疗法可防止耐药性出现,这己在结核病的治疗中得到证实。

1.2菌群交替现象、菌群交替症由于广谱抗菌药物长期使用,使正常肠内细菌丛或其他感染灶的细菌发生变动的现象称为菌群交替现象,由此而使病情加重以至发展为全身感染时称为菌群交替症。

能引起菌群交替症的有耐药性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真菌等。

在幼儿、老年人及消耗性疾病患者中常由于菌群交替现象而产生重症的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对策:避免长期无计划连续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口服时可试给双岐乳酸杆菌及乳酸制剂,以预防因菌群交替现象而发生肠炎。

2机体方面2.1内脏障碍内脏障碍可由于药物本身毒性反应的直接作用和变态反应所致。

受到抗菌药物急慢性毒性直接损害的器官神经系统功能,肝、肾、骨髓功能等。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1. 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和预防感染病的主要工具之一,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正确了解和及时应对这些不良反应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2. 不良反应的分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常见和罕见两类。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肝功能异常:包括肝酶升高、黄疸等。

•肾功能异常:可导致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等。

•神经系统反应:包括头痛、头晕、神经痛等。

罕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中毒反应:如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肌肉骨骼系统反应:如肌肉痛、关节炎等。

•循环系统反应: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免疫系统反应:如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 不良反应的机制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其对机体正常细胞和功能的干扰所引起的。

具体的机制包括:•毒性作用:抗菌药物可能对机体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导致细胞损伤或细胞死亡。

•药代动力学相关: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药物浓度、半衰期等)可能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

•免疫系统相关:抗菌药物可能干扰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4. 防治不良反应的策略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下几个策略值得注意:4.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是预防不良反应的关键。

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患者的特点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4.2 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对于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可以考虑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以降低其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4.3 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特别是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的迹象。

4.4 给予支持性治疗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给予相应的支持性治疗,如抗过敏治疗、肝肾保护治疗等,以减轻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简述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简述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对于很多细菌感染的患者来说,其药效显著,但与此同时,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引发一些不良反应。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的概述:1.过敏反应抗菌药物的过敏反应通常会在使用药物后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具体症状包括皮疹、瘙痒、呼吸急促、喘息等。

若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抗菌药物,并及时进行脱敏治疗,通常可以选择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

此外,对于有过敏史的病人更要谨慎使用抗菌药物。

2.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是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为了降低胃肠道反应的严重性,可以在饭后或与食物同服药物。

3.肝脏和肾脏毒性抗菌药物也可能对肝脏和肾脏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长期或过量使用的情况下。

对于肝脏或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抗菌药物,并注意药物剂量的调整,必要时可以选择毒副作用更小的抗菌药物。

4.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也会出现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例如眩晕、失眠、头痛、头晕等。

对于此类情况,可以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更换抗菌药物。

5.二重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统,从而使其更容易受到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导致二重感染。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医嘱正确用药,并尽量避免与肾毒性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6.菌群失调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菌群失调,进而影响肠道健康。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尽量避免长期、大剂量地使用,以免引发菌群失调。

对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处理,并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若情况严重,应立即就医。

对于任何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剂师,了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使用方法等,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同时,老年人、小儿和肾功能状况不佳的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更应谨慎,按照剂量测算严格使用。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出现室性早搏、 阵发性心动过速 , 甚 至心室纤颤 。 ②抗菌药物与 抗凝药合用 : 头孢菌 素类 , 氯霉 素使香 豆素抗凝药半衰期延长 , 作用增强 , 凝血 时间延长 , 从而增加抗凝药 的作用 。 ③抗菌药物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 内酯类药 物红霉素与茶碱合用 时 , 茶 碱 可影 响红霉素 的吸收 , 使红霉素 的峰浓度降低 , 影 响疗效 。 ④ 抗 菌药物与 降糖药合用 : 氯霉素 与甲苯磺 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 时可抑制 降糖药代谢 , 导致急性低血糖症 状。⑤抗菌药物与利
1 . 3 过敏 反应
①过敏性休 克 : 如 青霉素类 、 头孢菌 素类
等抗菌药物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 青素类与头孢菌素类也 可以发 生交叉 过敏反应 , 患者在使 用青霉素 类 、 头孢菌 素类等之前 一 定要先做皮试 。②溶血性贫血 : 使用头孢 噻吩可 出现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和溶血性贫血 。③血 清病 、 药物热 : 青霉素类 、 头孢菌 素类 、 链 霉素 、 林 可霉素都能 引起 荨麻疹 , 血管 神经性 水肿 , 关
择抗菌药物 , 密切关 注不 良反应 , 一旦 出现异 常 , 立 即停药 并分
析原 因, 及 时给予对症处理 。

不 良反应的患者 , 与药物浓度的关系密切 。为预 防阿奇霉素不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4 — 1 6 )
抗菌药物的不 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徐 洪 云
( 太原市第二 人民医院 , 山西 太原 0 3 0 0 0 2 )
时, 会 与肥大细胞 上的抗体产生 免疫反应 , 使 肥大细胞对 应释 放一系列炎症递 质从 而产生皮疹 。鉴于此原 因 , 建议严格掌握
应用指征 , 除必须应用外 , 对严重过敏体质的患者最好不用。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心脏损害: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氯喹诺
酮类
戒酒硫样反应:头孢哌酮
治疗矛盾和郝氏反应
过敏性休克
表现:呼吸道梗塞症状、微循环症状、中枢
神经系症状、皮肤过敏反应
多数在30min内发生
药物:青霉素最常见,氨基糖甙类
机制:1型变态反应
防治: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青霉素皮试,
首剂青霉素后观察30min,就地抢救,
败血症
二重感染
病原菌常呈多重感染 多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和糖皮质激素者, 有严重原发病者,大手术后,婴儿和老年人 死亡率高
口腔感染、白念珠菌肠炎:
病原菌:白念珠菌
表现:鹅口疮、水样便或粘液便
治疗:制霉菌素甘油混悬液涂口腔、口服
制霉菌素或氟康唑
伪膜性肠炎:
使用氨苄西林、林可霉素、克林霉素者发 生率高 表现:大量水泻、含粘液、发热、腹痛 致病菌为难辨梭菌 治疗:甲硝唑、万古或去甲万古口服7-10d
其他。
血液系统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氯霉素、磺胺药、氟
胞嘧啶、ß-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四
环素类、两性霉素B。
贫血:氯霉素、两性霉素B、青霉素类、头
孢菌素类、磺胺药、呋喃类 。
凝血机制异常:拉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
哌酮、羧苄西林、替卡西林(NTT侧链
抑制肠道产VitK菌群等)
胃肠道
表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泻
链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磺胺
药多见
药物热:
各类抗菌药物均可引起
表现:感染症状缓解后发热,可伴皮疹、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
临床医生常常“抱薪救火”
潜伏期多为7~12天
血清病样反应:
多见于应用青霉素者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 氯霉素、 β内酰胺类、磺胺药、氟胞嘧 啶、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两性霉素 B等。
• 贫血
– 氯霉素、两性霉素B、 β内酰胺类、磺胺 药、呋喃类等。
• 凝血机制异常
– 头孢哌酮、头孢孟多、拉氧头孢、青霉 素(G)、羧苄西林、替卡西林等。
2021/9/13
17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N-甲基硫化四氮唑
• 机制:
– Ⅰ型变态反应。
• 防治:
– 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 – 青霉素皮试 – 首剂青霉素后观察30min – 就地抢救 – 肾上腺素首选
2021/9/13
23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皮疹
• 药物:
– 各类抗菌药均可引起, – 以青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磺胺药多见。
• 糖代谢紊乱:加替沙星等部分喹诺酮类
2021/9/13
21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第二部分 变态反应
• 皮疹 (最常见) • 过敏性休克(最严重) • 药物热(最容易混淆) • 血清病型反应 • 血管神经性水肿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溶血性贫血 • 接触性皮炎 • ……
2021/9/13
• 机制:
– 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等可能系药物与钙离子螯合所致。 – 异烟肼和乙胺丁醇可因维生素B6缺乏而导致周围神经炎。 – 呋喃类所致者主要见于较长期服用较大剂量的患者。
2021/9/13
15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肝脏
• 肝脏为主要代谢器官,许多药物可引起肝损害。
• 发生机制:
– 中毒,主要由药物代谢物引起; – 过敏,与剂量大小无关,但剂量大者较易发生; – 药物对代谢酶的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
药物过敏反应 ➢临床上出现由药物制剂(包括有效药和赋形剂)引起的类似过敏症状的不良反应。 ➢本质上可能是变应性反应或非变应性反应,药物变应性反应是由免疫介导的药物
引起的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
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前言
这里添加标题 案例三:
➢患者:男,68岁,因血肌酐升高2年,水肿、纳差、尿少1月入院,诊断为肾性贫 血、肾性骨病。进行血透后因“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 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2.25g,q12h,ivdrip,用药第6天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
➢案例分析:考虑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引起的血小板下降,停药后血小板回复正常。
环素可致良性颅压增高症;亚胺培南和氟喹诺酮类,致惊厥和诱发癫痫;林可霉 素的肢体瘫痪不良反应。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血液系统损害 ➢抗菌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可影响血细胞生成,包括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血小
板减少及全血系统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氯霉素类易影响粒白细胞生成,严重可致全血降低而引起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磺胺类药物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利奈唑胺可引起骨髓抑制,导致血小板减少等。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药物过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 ➢全身过敏性反应:以药物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发生时必须就地抢救,保持呼吸
道畅通、吸氧及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措施。 ➢局部过敏反应:如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消化道过敏反
应;皮肤过敏反应。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限2倍;或ALT/ALP升高倍数比值在2-5之间

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与防治策略

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与防治策略

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与防治策略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属于氟喹诺酮类,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胃肠道等多种细菌感染。

虽然左氧氟沙星具有较强的抗菌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一、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胃肠道反应:如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恶心或呕吐等,多为轻度,这些症状通常是轻度的,但在罕见情况下也可能导致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如炎症性肠病。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轻度如头晕、耳鸣、听力下降、失眠、烦躁等症状。

这些反应通常是短暂的,一般不会引起严重问题。

在罕见情况下,使用左氧氟沙星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反应,如精神异常(精神错乱、幻视、幻觉)、失语,甚至诱发癫痫发作、抽搐和惊厥等。

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立即就医进行处理。

一些因素可能增加神经毒性的发生。

这包括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群、肾功能不全者、同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患者,以及体内金属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如镁、钙等)。

过敏反应:如皮疹、皮肤瘙痒等,多为轻度,可通过服用抗过敏药物缓解。

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呼吸困难、喉水肿等严重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光敏反应:如在阳光下出现皮肤红肿、灼热、水泡等,多为轻度,可通过避免阳光暴露或涂抹防晒霜缓解。

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的皮肤损伤或溃疡,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肌腱损伤:如出现跟腱炎或跟腱断裂等,多发生在老年患者或同时使用类固醇药物的患者,可在治疗完成数月后发生。

如有上述症状发生,应立即停药,并给予保护性固定和休息治疗。

肝肾功能损害:如出现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血尿素氮增高、血尿、发热等,多为轻度,并呈一过性。

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的肝功能衰竭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血液系统毒性:左氧氟沙星可能对血液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包括全血细胞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紫癜等。

在个别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骨髓抑制。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资料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资料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后,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特别是一些以往无法挽救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脓毒血症等的预后已大有改观,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临床上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除了考虑治疗作用外,还应对其不良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一、变态反应发病机制为外来的抗原性物质与体内抗体间所发生的一种非正常的免疫反应。

抗菌药物分子结构大多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从而促使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当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菌药物后即可产生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可引起变态反应。

此类反应属于B型不良反应,难以预测,与剂量无关,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减少剂量后症状不会改善,必须停药。

按发病机制分为5种类型:1、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包括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即刻型荨麻疹。

青霉素、头孢类、氨基糖苷类等容易发生此类反应。

2、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性型),临床表现有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氯霉素与头孢噻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3、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其机制:大抗原决定簇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IgG,两者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壁上,并激活补体系统,生成血管活性物质,导致局部充血与水肿。

包括血清病样反应和药物热。

4、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细胞介导型),主要为经常接触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的患者发生的接触性皮炎。

5、未分型的过敏性反应:有皮疹(荨麻疹常见)、血管神经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中毒性表皮花丝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急慢性间质肺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等,常见于青霉素、链霉素。

复方磺胺甲恶唑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关于变态反应的几个重要提示①青霉素皮试试液应为:青霉素G或青霉噻唑-多赖氨基酸。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防范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防范

皮疹:
表现:各种皮疹均可出现,
以荨麻疹、斑丘疹、麻疹样皮疹多见,
也可出现剥脱性皮炎等严重表现
一般持续5-10天,停药后1-3天内迅速退清 药物:各类抗菌药均可引起,以青霉素、链霉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磺胺药多见
37
药物性皮疹
38
常见抗菌药的不良反应 药物热:
各类抗菌药物均可引起
与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
它常为免疫学或遗传学的反应,与药品固有的正常药理 作用无关,而与药品性质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
B 型不良反应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常规的毒理
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较低,但危险性大,病死率高。
包括: 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属于此类。
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
45
常见抗菌药的不良反应
其他毒性反应:
骨骼、牙齿损害:四环素,氟喹诺酮类
灰婴综合征:氯霉素
心脏损害: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
戒酒硫样反应:头孢哌酮 治疗矛盾和赫氏反应 糖代谢紊乱:加替沙星
46
各类抗菌药使用注意事项
(一) ß -内酰胺类 1. 青霉素类: 过敏反应(皮疹、药热、过敏性休克等,以皮疹最常 见) 过敏性休克:青霉素(0.004 %~0.015%),病死 率 5%-10% 胃肠道:常见于口服制剂,如腹泻、恶心、呕吐等。 阿莫西林主要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见于高剂量应用或 肾功能减退患者 局部刺激性: 静脉炎、注射部位疼痛及硬结
9
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二) 机体方面:
种族:动物种属间差异,人类白色人种与有色人种
间差异,与遗传因素有关(药物代谢酶)。 性别:部分药物反应存在性别差异。 药物皮炎:男女(32) 保泰松、氯霉素引起粒细胞缺乏: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肾上腺素的用法用量
抢救过敏性休克时用0. 3 ~0. 5毫克。肌注或缓慢静 注(必须以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10ml),多数情况 即可改善,如果疗效不满意,还可将本品4毫克溶 于5%一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缓慢静滴,至血 压接近或恢复正常即可停药。
抢救过敏性休克时,1毫克是一个危险用量,一次 注入往往会迅速引起高血压危象、肺水肿,甚至急 性脑出血死亡,老年人对此尤为敏感。
须做皮试者的理由是:虽然多数新生儿尚未直接用青霉素, 但用过青霉素的孕妇,10 %的新生儿脐血中发现抗青霉素 抗体;青霉素类药物可透过胎盘; 已有出生后24h 初次用青 霉素即发生过敏反应者,文献已有多例新生儿青霉素类药物 过敏的报道, 因此新生儿在使用青霉素前必须做皮试。目 前没有明文规定,新生儿可以免做皮试。
Ⅱ型变态反应 (溶细胞型): 临床表现有溶血性贫血、 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 出血坏死反应)、血清病、过敏性肺炎。
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接触性皮炎属于此型.
抗菌药物的变态反应
抗菌药物变态反应是应用抗菌药物后的常见 不良反应之一,几乎每种抗菌药均可引起轻、 重不一的变态反应,最多见者为皮疹,其他 尚有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物热、 血管神经性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溶 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接触性皮炎等。
停药间隔多久需要重做皮试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停药3天以上须重新作 皮内试验.
停药间隔多久需要重做皮试?在不同医院,有不同做 法。有医院规定24h,有的 72h,也有规定:成人7 天、 小儿3 天须重做皮试.
大多认为,用过青霉素制剂,停药间隔时间规定以3 日 (72h) 为宜,因为变态反应的发生时间一般是在接触 抗原3~5 日开始。规定时间过短,会徒然增加工作 量,增加病人负担。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

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一)毒性反应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肾脏、肝脏、胃肠道和局部等方面:1.神经系统抗菌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表现为多方面,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损害,有神经症状、亦有精神病样发作。

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

对中枢神经的影响:青霉素类全身应用时如剂量过大、浓度过高或注射速度过快时,药物对大脑皮层可产生直接刺激而引起癫痫样发作、甚至死亡。

鞘内注射任何抗菌药物均可引起一些反应如头痛、背和下肢痛、颈项强直、发热等反应,严重者甚至发生抽搐和昏迷。

如注入剂量为常用量,此类反应一般可于1至数小时内消失,如剂量过大则可发生下肢软弱、尿潴留、大小便失禁和惊厥等较严重反应。

第八对脑神经损害:是氨基糖重要副作用之一,各种氯基糖甙类抗生素均可能引起耳蜗或前庭损害或二者兼而有之。

前庭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等,常有暂时性;而听力减退后则尚缺少有效措施助其恢复。

母亲孕期或哺乳期应用过耳毒性抗生素;后先性耳聋者系由于耳毒性抗生素所引起。

故对老年及小儿患者、肾功能不全以及属高敏体质者,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慎用。

有条件时宜进行电测听及前庭功能监测。

对周围神经的影响:多粘菌素类及基糖甙类注射后可引起口唇及手足麻木,严重者伴发头晕、舌颤等。

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可同时伴有多发性神经炎、口服大剂量B族维生素可使症状减轻。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等胸腹腔内放入较大剂量、或大剂量静注,可发生呼吸抑制和四肢软弱无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骤停,老年、重症肌无力、肾功能不全以及同时应用乙醚等麻醉剂者尤易发生。

应用新斯的明(肌注或静注)对氨基糖甙类引致者可望有效。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抗菌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一些以往认为无法挽救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的预后已大有改观;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

人们在实际应用抗菌药物时,常常只注重其治疗作用,对不良反应注意不够,因而造成治疗的失败。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毒性反应指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异常以及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其严重程度一般随剂量增大及疗程的延长而增加,多属于可逆反应。

毒性反应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在肾、神经系统、肝、血液、胃肠道、给药局部等。

一般来说,氨基甙类、多粘菌素、万古霉素、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素容易产生多系统的毒性反应2.变态反应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可引起一些变态反应,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大多由青霉素引起;最多见的是皮疹,各种抗生素均可引起;以发热、关节痛、荨麻疹为表现的血清病样反应则多见于青霉素和头孢霉素;万古霉素可引起红人综合症。

另外,还有药物热、感光反应等。

3.二重感染指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新出现的感染。

是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未被抑制的菌群乘机大量繁殖所致。

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加以人体抵抗力因原发病和(或)原发感染而显著降低,二重感染常难以控制且死亡率较高。

为了预防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须做到:1.真询问既往史,包含既往用药史、家族史及药物过敏史等,严格执行皮试常规;2.应用任何抗菌药物前应充分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各种反应及防治对策;3.慎用毒性较强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时要警惕毒性的协同作用;4.避免长时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菌素;5.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采取相应抢救及治疗措施。

病人则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应用,切忌随意服用。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药物热:
➢各类抗菌药物均可引起 ➢表现:感染症状缓解后发热
➢ 可伴皮疹、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 常有医师“抱薪救火”
➢ 潜伏期多为7~12天
血清病样反应
➢多见于应用青霉素者 ➢表现: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淋巴结 肿大、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机制:Ⅲ型变态反应
其他变态反应:
➢血管神经性水肿:波及呼吸系统或脑部时可危及生 命,多数由青霉素引起
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s, ADRs
一般指的是在常用剂量下,由于药物或药 物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有 害或不利的反应
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反 应和致畸作用,以及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二 重感染等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所用药物的剂量及时间 均密切相关
不良事件 adverse events, ADEs
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吩和头孢唑啉在用量较大 时也具一定肾毒性
青霉素类中甲氧西林主要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
AmB 可引起多种肾损害,发生率高,几乎发生于所 有应用者
磺胺药和FQ较大量长期应用时可在肾小管内结晶析 出,引起血尿或梗阻性肾病,甚至发生少尿或ARF
神经精神系统毒性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脑神经 神经肌肉接头 周围神经 精神症状
首剂青霉素后观察30min,就地抢救, 肾上腺素首选
皮疹
➢表现:各种皮疹均可出现, 以荨麻疹、斑丘疹、麻疹样皮疹多见, 也可出现剥脱性皮炎等严重表现 一般持续5-10天,停药后1-3天内迅速退清
➢药 物 : 各 类 抗 菌 药 均 可 引 起 , 以 青 霉 素 、 链 霉 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磺胺药多见
变态反应
➢ 最常见者为皮疹 ➢ 尚有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物热、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过敏性休克
• 预防: ①以往用药史,是否用过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 ②应用后有无荨麻疹、瘙痒、胸闷、发热等反应。 ③对其他抗菌药物如磺胺药、解热镇痛药等有无过敏 ④个人有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 ⑤家属中有无上述类似病史。
鉴于90%的过敏性休克于给药后30min 内发生,故给药后应观 察30min 。
耳聋
• 程度:新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链
霉素〉奈替米星
氨基糖苷类
• 神经肌肉麻痹: 阻滞乙酰胆碱和结合钙离子作用,阻滞神经传导。表现为心肌 抑制、肌肉松弛等。 程度: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庆大霉 素>妥布霉素
氨基糖苷类
• 过敏反应: 皮疹、发热、血管性水肿、口周发麻常见 新霉素常见是接触性皮炎 链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
阿莫西林、磺胺药多见
处理措施
• 对有轻型皮疹而必须继续用药者,则宜在采取相应措施(给予 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下严密观察。
• 如皮疹继续发展,并伴有其他变态反应及发热者应立即停药, 同时加强抗过敏治疗。
使用药物前进行皮试
• 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 已停用7d 以上(小儿3d 以上),而需再次使用时应重做皮试 • 换用另一种批号也以再做皮试为妥 •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发生率<10%
大环内酯类
• 肝毒性:氨基转移酶升高,停药或减量可恢复。 • 过敏反应:药物热、药疹等过敏反应。 • 静脉炎:滴液应稀释(浓度<0.1%),滴速减慢。 • 耳鸣和听觉障碍。
(六)四环素类
• 常用药物: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等。 (1)胃肠道反应:食道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氨基糖甙类、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头孢
菌素类、青霉素类、多粘菌素类、四环素类、
磺胺药。
预防与处理:
给药个性化、TDM、定期随肾功能、尿常规调 整剂量 停药
中枢神经系统
表现: 头疼、头晕、失眠、烦躁、焦虑、幻听幻
视、 忧郁、定向力丧失、肌阵挛、癫痫、
惊厥、昏迷等。
药物: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亚胺培南、异烟
禁忌
二三价金属离子及胃酸ph值对药物吸
收的影响
竞争血清蛋白结合点
磺胺药与某系降糖药,抗凝药合用致
低血糖、出血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
利福平使苯妥因钠,华法林,洋地黄
等代谢加快
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使茶碱代谢减慢
肾小管和胆管分泌的竞争
丙磺舒使β-内酰胺类药物半减期延长
丙磺舒使利福平率减期延长
在组织部位的相互作用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6
背景
医疗环境变化
法律、舆论 患者要求
选择增多
抗菌素药物迅猛增长
对安全性关注上升
不良反应(advers reactions, ADRs)
一般指在常用量情况下,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导 致机体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或不利的反 应;亦称副作用;
(判定有罪)
表现:各种皮疹均可出现。
以荨麻疹、斑丘疹、麻疹样皮疹多 见,
也可出现剥脱性皮炎等严重表现
一般持续5—10天,停药后1—3天内迅速退清
药物:各类抗菌药均可引起,以青霉素、
链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磺胺
药多见
药物热:
各类抗菌药物均可引起
表现:感染症状缓解后发热,可伴皮疹、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
菌素
二重感染
是抗菌药应用过程中交替引起的感染
主要致病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真菌、葡萄
球菌属
主要感染部位:口腔及消化道、肺部、尿路、
败血症
二重感染
病原菌常呈多重感染 多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和糖皮质激素者, 有严重原发病者,大手术后,婴儿和老年人 死亡率高
口腔感染、白念珠菌肠炎:
药物与不良事件因果关系判断依据: 时间相关性 既往报道 重复试验 理论可能 实验室依据 相应的处理是否有效
不良事件与药物因果关系
肯定有关 很可能有关 可能有关 可能无关 无关
不良反应
2药物更换、减量或继续使用取决于: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
药物必须程度
对症处理是否充分有效
孢菌素类、磺胺药、呋喃类 。
凝血机制异常:拉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
哌酮、羧苄西林、替卡西林(NTT侧链
抑制肠道产VitK菌群等)
胃肠道
表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泻
多数口服药物及胆汁浓度高药物,如:四环
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药、氟
喹诺酮。
机制:化学刺激、肠道菌群失调。
局部
肌注局部疼痛、硬结:青霉素钾盐、林可霉
表现:轻重不一,恶心、纳差、黄疸、肝肿大
肝功能异常(有或无症状)
药物:四环素、红霉素酯化物、酮康唑、磺胺药
抗结核药(利福平、异烟肼)、氯霉素、
两性霉素B、氟喹诺酮类(曲伐沙星)、
其他。
血液系统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氯霉素、磺胺药、氟
胞嘧啶、ß-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四
环素类、两性霉素B。
贫血:氯霉素、两性霉素B、青霉素类、头
金葡菌、肺炎球菌、肠球菌属
尿路感染
主要致病菌:绿脓、奇变、大肠、真菌、
肠球菌、金葡菌
败血症
致病菌:葡萄菌属多见,其次为革兰阴性
杆菌如大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绿脓、肺杆、不动杆菌,真

预防不良反应的几点原则
1.严格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减少用药种类;
用药种类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
合并用药 1~5种
3.8%
6~15种
不良事件(advers events, ADEs)
指患者在用药后出现的任何不良医学情况,包括 症状、体征。实验室异常及死亡等;
可有药物引起,亦可由固有疾病后并发症引起; 这一概念多用于药物临床评价;
(犯罪嫌疑)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
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
二重感染
后遗反应等
耐药性
亦有将细菌生产耐药性列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者, 但耐药性发生是药物与细菌间而非药物与机体间相 互作用;
28%
≥16种
84%
其药物相互作用越不可预测;
2.熟悉药物主要不良反应,结合患者生理、 病理给药,对高危人群予特别考虑,如:
在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减量或避免 应用肾功能损害药物; 孕妇、乳妇和婴幼儿不宜应用喹诺酮类、 四环素类药物; 有癫痫病史者禁用亚胺培南; 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避免用氨苄西林;
5.密切观察有无不良事件发生
症状、体征
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其他生化指标
治疗药物监测(TDM)
EKG
等等
不良反应的处理
1.处理判断不良事件与药物因果关系
正确判断是恰当处理的前提 是否由药物引起 何药引起 是否与给药方案有关
不纵不枉
不漏掉一个“坏药”
(否则雪上加霜)
不冤枉一个“好药”
(以免作茧自缚)
素类 。
静脉炎:红霉素、乳酸环丙沙星
吸入药物上呼吸道刺激:氨基糖甙类、两性
霉素B
其他毒性反应
骨骼、牙齿损害:四环素、氯喹诺酮类
灰婴综合征:氯霉素
心脏损害: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氯喹诺
酮类
戒酒硫样反应:头孢哌酮
治疗矛盾和郝氏反应
过敏性休克
表现:呼吸道梗塞症状、微循环症状、中枢
神经系症状、皮肤过敏反应
经常接触
光敏感或光毒型:四环素、氟罗沙星、洛
美沙星、司氟沙星、依氟沙星
关于变态反应的几个重要问题:
青霉素皮试液应为:青霉素G或青霉噻唑
-多赖氨酸
青霉素皮试仅预测Ⅰ型变态反应
头孢菌素皮试意义未获肯定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发生率<10%
青霉素皮试阳性或非严重过敏反应者,在
确有指征并严密观察下可以应用头孢
霉素
预防:
给药个性化、TDM、老年人与儿童少用
及早发现(电测听)
视神经损害
表现: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
药物:氯霉素、乙胺丁醇、链霉素、磺胺药
四环素。
多见于长期和较大剂量应用。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
表现:眼睑下垂。四肢无力 呼吸肌麻痹。
药物: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四环素类、
林可霉素类。
3.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尽量避免加重不良反应的联合用药、如:
两性霉素与万古霉素
调整剂量
氨基糖苷类与第一代头孢菌素 TDM
通过联合用药减轻不良反应,如:
应用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孟多时补充Vitk
应用磺胺药物时应用碳酸氢钠化原液
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
直接理化作用
如抗菌药物之间及其他药物间的配伍
肼、氯霉素。
机制:直接刺激、GABA受体竞争性抑制。
常出现于用药剂量大、肾功能不全、合并CNS基
础疾病者、鞘内注射后脑内注射。
预防:给药个性化、滴速适当、尽量避免鞘内给
药。
第八对脑神经损害
表现:
耳蜗损害:耳饱满感、耳鸣 耳聋
(高频)
前庭损害:眩晕、头痛 平衡失调
药物:
氨基糖甙类、糖肽类、多粘菌素、米诺
临床医生常常“抱薪救火”
潜伏期多为7~12天
血清病样反应:
多见于应用青霉素者
表现: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淋巴结肿大、
嗜 酸性粒细胞增多
机制:Ⅲ型变态反应
其他变态反应:
血管神经性水肿:波及呼吸系统后脑部时
可危及生命多数由青霉素引起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多于其他变态反应
同时出现
接触性皮炎:与链霉素、青霉素等抗菌药
3对症处理
多数在30min内发生
药物:青霉素最常见,氨基糖甙类
机制:1型变态反应
防治: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青霉素皮试,
首剂青霉素后观察30min,就地抢救,
肾上腺素首选
变态反应
最常见者为皮疹
尚有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物热、
血管神经性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溶血性贫血、再障、接触性皮炎
皮疹:
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与筒箭毒碱
氨基糖苷类与第一代头孢菌素、万古
霉素、利尿剂合用增加肾毒性、耳毒性
4、注意给药的每一环节:
青霉素类药物即冲即用减少代谢产 物致变态反应; 红霉素或大剂量青霉素钾盐予较多 溶液稀释 氨基糖苷类药物一日一次给药; 碳青霉烯类、氯喹诺酮类、氨基糖 苷类、林可霉素滴速宜慢;
尽管不列入不良反应,但牢记抗菌药物滥用对机 体和群体的危害。
毒性反应
定义: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功能异常组织、
器官等病理改变。
与剂量相关
毒性反应是常见的不良反应
表现在肾、神经系统、肝、血液、胃肠道给药局部 等。
肾脏
肾脏是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肾毒性常见
表现:轻重不一,蛋白尿,管型尿肾 功能不全
病原菌:白念珠菌
表现:鹅口疮、水样便或粘液便
治疗:制霉菌素甘油混悬液涂口腔、口服
制霉菌素或氟康唑
伪膜性肠炎:
使用氨苄西林、林可霉素、克林霉素者发 生率高 表现:大量水泻、含粘液、发热、腹痛 致病菌为难辨梭菌 治疗:甲硝唑、万古或去甲万古口服7-10d
肺炎
主要致病菌:肺杆、大肠、绿脓、真菌;
机制:与钙离子竞争结合部位,乙酰胆碱释放
受阻。
常见于大剂量快速滴注,胸腹腔内局部应用时
周围神经炎
表现:口唇及手足麻木,头昏、面积头部麻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