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3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素材中图版4.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复习课件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 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2.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 意义;
3.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第一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城市的概念
举例说明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人口 具有一定规模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Βιβλιοθήκη 国家城市化起步起步早? 起步晚?发展快
城市化 水平
高
低
其他特点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存在内部差异(表现)?
3.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与地区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著地拉动了 城市化的发展。但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西部地区城市 化水平较低。
• 解析: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也是世 界上城市化最早的国家,英国首都伦敦过去也是 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本题以伦 敦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伦敦的环境污染及 其治理为切入点,考查英国城市化的特点、逆城 市化出现的原因、酸雾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河流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的措施。
2.城市人口减少,城市规模缩小。在一些发达国家, 城市人口减少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英国伦敦从1950 年到1970年的20年间,城市人口减少10万人。其他 国家像法国、美国、日本等,每年城市人口都有不
同程度的减少,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口的减少使
城市规模逐渐缩小,大城市趋于消失,乡村人口增
加,城乡人口差别缩小。这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地理:《城市化》课件(中图版必修
城市化改变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城市化的历史演变
1
工业革命
2
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引发了
城市的迅速扩张。
3
农业革命
农业技术进步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 市迁移。
当代发展
技术进步、全球化和城市化相互影 响,塑造了当代城市的面貌。
城市化的影响与挑战
1 经济影响
城市化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但也带来了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不平等的问 题。
社会文化
城市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艺术和娱乐活动,吸引了人们寻求更丰富的生活方式。
城市化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
• 经济增长 • 发展机会 • 便利的生活
劣势
• 社会不平等 • 环境问题 • 拥堵和污染
城市化的模式与特点
1 集中型
城市中心区域高密度 的居住和商业活动。
2 分散型
城市发展在多个核心 点上,形成多中心的 城市结构。
地理:《城市化》精品课 件(中图版必修
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并在城市中集中居住和工作的过程。它是 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什么是城市化
定义
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并在城市中集中居住和工作的过程。
规模
城市化是全球性的趋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和卫星城。
城市化的未来展望
智慧城市
通过科技和数字化创新,提 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生活质 量。
可持续发展
注重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 城市规划和发展。
城市绿化
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园,改善 居民的生活品质。
2 社会影响
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关系,但也导致了城市拥堵、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 题。
高中地理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3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中图版
讲
栏 答案 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还有
目
开 交通拥堵、水污染、空气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
自主学习区
4.我国“文革”时期的“逆城市化”现象与西方国家后 工业化时期的“逆城市化”现象相同吗?
本 答案 “文革”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出现“逆城
讲
栏 市化”现象,是国民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和“上山下乡运
1970 13.71 37.1 6.89 66.6 9.6 25.4
1980 17.04 39.6 7.89 70.2 12.2 29.2
1990 22.34 42.6 8.77 72.5 14.8 33.6
2000 28.54 46.6 9.50 74.4 18.7 39.3
互动探究区
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1950~1980年和1980~2000年各有什么变化?
互动探究区
(3)198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明显比发达国 家快,主要原因是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仍然远 本 低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什么?
讲
栏 (4)与世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什么特
目
开 点?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 (5)1980年以来,有些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 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哪 个国家?导致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
栏 题严重。
目
开 (2)⑯ 城中心 区的衰弱。
(3)郊区化过程中无序的蔓延造成⑰ 基础设施
、⑱
土地资源 的沉重负担。
自主学习区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
(1)原因:国家独立后,大城市成为国家的⑲ 政治
人教版高一地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
人教版高一地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城市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并形成城市人口的过程。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本文将探讨人教版高一地理课本中关于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的内容。
一、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并形成城市人口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来自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城市化发展政策的推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变得更加繁荣和现代化。
二、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和市场,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其次,城市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三、城市问题1. 城市拥堵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加,导致交通拥堵。
拥堵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效率,也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汽车使用量。
2. 城市人口过密问题城市人口过密导致了住房紧张、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难题。
为缓解城市人口过密问题,政府应加强住房建设,提供充足的住房资源;同时,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和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3. 城市贫困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和外来人口往往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着就业、住房和医疗等问题。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关注和扶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
4.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压力,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为应对城市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高中地理 1.3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教案 中图版选修4
1.3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
2、比较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3、了解我国城市化的特点,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
4、运用图表数据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
5、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城市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和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
6、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已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案例分析问题法。
2.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城市化及城市环境问题,既看到不利的方面,也看到有利的方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城市问题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教学难点:1.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已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情境导入上海城市变化上海历史悠久,其西部在6 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
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
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鸦片战争失败后,上海于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
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100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
1925年1月奉军进入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
1927年3月29日上海临时特别市政府成立。
1930年7月1日改称上海市。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问题:上海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提示: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是城市化的表现和主要标志。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2 城市化与城市
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主要表现 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扩大, 郊区城市化推进迅速,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合作探究】 对比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
国 家
起 步
目前程的城化市特征城化市与
原因
2、不同国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也不尽 相同
• 发达国家:城市化——逆城市化—日—本再印东城度市京化。
• 发展中国家:低城市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高速 城市化——不良后果
【合作探究】 据图我们都读到了 哪些
发达国发家达处于国城家市和化过发程展的后中期国阶段家,城主市要表化现在 城市化水平较高过,程一些的城特市中征心区衰落,逆城市化
后果
类 时 速 水平 经济
型间 度
发展
发
达
国
家
发 展 中 国 家
【归纳总结】
国起 目 家步 前 类时 速 型间 度
发 18世 达 纪中 国叶
趋 缓
家
发 第二 快
展 次世 速
中 界大 增
国 家
战以 后
长
城市 化 水平
70 % 左 右
30 % 左 右
城市
化与
原因
经济
发展
农业现代化 适 的发展,大 应 批劳动力向
城市转移
后果
出现 逆城 市化 现象
不 适 应
城市经济畸 形发展;人 口增长过快 ;农村劳动
出现 许多 社会 问题
力过剩。
案例2:非洲国家的城市化
• 特点:
非洲毛 里求斯
• 1、速度快,始终保持在5%左右
• 2、人口高度集中在首都或重要的工商城业市城贫市民窟
高中地理易考知识点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
高中地理易考知识点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高中地理易考知识点: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并逐渐形成城市的过程。
城市规划则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着重介绍高中地理易考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一、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也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化给人口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机会和挑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结构化地讲解城市化进程。
1.人口流动的原因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
这是由于多种原因,包括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卫生条件、社会福利等。
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有更加丰富的就业机会,许多人为了生活质量的提高而选择迁往城市。
2.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城市化可以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大量的人口流入城市,带动了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进行。
其次,城市化也会促进消费市场的扩大。
消费市场的扩大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所改变。
其次,城市化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影响。
人口的流动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化给社会关系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包括城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1.城市规划的目的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不损害未来几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城市规划要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3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素材 中图版选修4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3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相关素材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
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
在对三种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过程中,通过以上我们对城市化含义的了解,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各种形式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
在这种城市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1.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所实行的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3]。
几十年前,划出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
众所周知,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
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的局面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所以,我国应尽快逐步改变现有的落后的户籍制度,为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2 .进城外来工的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城市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建筑业、工业等就业岗位;进城的外来工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据北京市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进城外来农民工对北京市2003年G DP的贡献率在10%左右。
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学到了各项非农就业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领略到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综合素质。
同样,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素材 中图版选修4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相关素材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1. 人口学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地理学地理学所研究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3. 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4. 经济学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
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的。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含义做出了解释。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城市化的规定其内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此外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也属于城市化。
2728学高中地理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3城市环境问题同步课件湘教版选修4280508166[可修
3.教材P20“图1-18城市立体交通” 提示:说明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合理规划,提高城市服务功 能的显著成效。
4.教材P21“图1-19城郊花卉种植大棚” 提示:说明美化城市环境,合理规划城郊农业、改善城市生 态环境的重要成效。
城市环境问题
自从5 000多年前人类出现首批城市以 来,城市的规模随着城市化推进越来越大, 如今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大城市已有21个, 在这里人们不停抱怨空气的污浊、拥挤不 堪的交通,令人担忧的治安和高得离谱的房价。新的贫民窟大量 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搬到卫星城或郊外住宅区,引发区域发展不 平衡和贫富差距悬殊。
大气污染:主要由工业废气、汽车尾气、
家庭燃煤废气等构成
噪声污染:包括交通噪声、建筑噪声、
环境污染水工污业染噪:声主、要生是活城噪市声等 生产和生活污所水
造成的污染
光污染
电磁波污染
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包括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
2.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 交通阻塞
市中心区 空气质较量差 表现城居酸市住绿雨危环地害境率也较不重尽偏如低人意,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其危害主要是什么?
2.城市的主要环境污染有哪些?
【例证】有关城市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方,改变了原来 的性质和状况,使城市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B.自然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方面 C.社会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 难、社会秩序混乱等方面 D.城市环境问题不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
措施倡力导求“
生态城市”建设
与
的统一
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
最新精选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知识点练习第四十八篇
最新精选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知识点练习第四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关于我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表述是( )①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久远,城市化水平较高②我国古代城市的形态结构政治色彩浓厚③近代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互联网+”对贺兰县经济发展条件改变最大的是( )A、生产成本B、农产品种类C、市场范围D、劳动力价格【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安徽省将在统筹协调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构筑以合肥为中心的“1+10”江淮城市群。
读江淮城市群城市分布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城市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服务范围由大到小排序:合肥、安庆、无为B、服务职能由多到少排序:合肥、滁州、定远C、小学数量由多到少排序:六安、安庆、庐江D、小汽车专卖店布局先后排序:合肥、马鞍山、庐江【答案】:【解析】:目前广东呈现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相对落后的粤北山区经济发展格局。
200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年末户籍总人口为2451万,其中农业人口678万。
按户籍人口计算,此地区城市化水平是(保留整数)( )A、72%B、73%C、27%D、28%【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是( )①城市数量多,乡村数量少②城市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乡村以第三产业为主③城市与乡村相比经济收益高④城市具有中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解析】:读下图,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城市的密集性主要表现在( )A、农业人口与非农业生产活动高度密集B、非农业人口与农业生产活动高度密集C、农业文化与乡村建筑高度密集D、人口、建筑和产业活动高度密集【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人口的不断增加B、经济的不断增长C、工业的不断集聚D、农业的不断增加【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面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十年土地利用率变化图,近十年该城市( )A、城区逆城市化现象明显B、城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C、郊区种植业迅速发展D、郊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答案】:第10题【单选题】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A、受周围的辐射带动B、与周围区域没有任何交流C、辐射带动周围的区域D、只从外部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位于皖浙交界的长广煤矿,曾是浙江省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2013年,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代“煤城”谢幕。
高中地理第1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_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素材湘教版选修41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素材聚落人类各样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一词古代指农村,如中国的《汉书·□洫志》的记录:“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近代泛指全部居民点。
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概略聚落约发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跟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渐渐演化。
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赖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
可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谈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一直是聚落的主要形式。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此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宽泛发展,农村聚落渐渐失掉优势而成为聚落系统中的低层级的构成部分。
聚落往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很少量是游动性的。
聚落由各样建筑物、修建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因素构成,规模越大,物质因素构成越复杂。
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一样而异。
比如,婆罗洲伊班人的大型长屋,中国闽西地区的土圆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中亚、北非等干燥区的地下或半地下住处,某些江河沿岸的水上住处,游牧地区的帐幕等,都是比较特别的聚落相貌。
聚落拥有不一样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限制。
历史悠长的农村多呈聚会型,开发较晚的地区移民农村常常呈涣散型。
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一样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
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
农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农村。
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众多,各样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应出城市的功能特点和性质。
分类早在 1841 年, J.G. 科尔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中,已经注意对不一样种类的聚落进行比较研究。
但今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向来没有系统的聚落分类。
2 0 世纪早期 , 城市地理学出现后, 聚落分类问题遇到进一步的重视。
聚落地理学第一把聚落区分为农村和城市,而后按类分别做进一步区分。
因为聚落都有自己的发源、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形态构造、规模以及经济活动和职能等特点,很难拟订一个包含所有因素和属性的综合的分类系统,多数依据聚落的职能或形态特点,辅以适合的指标来进行区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3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
相关素材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
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
在对三种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过程中,通过以上我们对城市化含义的了解,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各种形式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
在这种城市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1.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所实行的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3]。
几十年前,划出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
众所周知,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
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的局面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所以,我国应尽快逐步改变现有的落后的户籍制度,为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2 .进城外来工的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
城市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建筑业、工业等就业岗位;进城的外来工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据北京市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进城外来农民工对北京市2003年G DP的贡献率在10%左右。
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学到了各项非农就业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领略到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综合素质。
同样,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
同样另外一个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难的也成为诸多媒体所关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
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长远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外来工的生活、工作,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如2004年初开始报道的泉州工人严重短缺的情况,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城市信用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招工春荒”现象在福建省泉州市200 4年再次出现。
原因何在?泉州市有关官员认为:一是有些小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二是劳动环境差;三是工资待遇低。
创造好的“打工环境”,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政府责无旁贷。
无论是从关怀弱势群体、以人为本的要求出发,还是从经济发展的目标
出发,政府都应该拿出切实的行动来。
尤其是在当前打工者尚没有完全组织起来与强势力量进行博弈时,政府的作用更显得重要。
(二). 分散型城市化
分散型城市化是指城市经济活动、人口向外扩散。
它意味着大城市城郊及其周围非城市地域的迅速发展。
分散型城市化在空间形态上又可分为两种形式:(1)外延型(或连续型)城市化。
即城市从地域上逐渐延伸,形成规模不等的“城市带”或“城市群”。
(2)飞地型(或跳跃型)城市化。
即大城市为了长远发展的需要,在距自己一定距离处新建一个城市或使原有居民点发展为城市[4]。
分散型城市化在城市的中级乃至高级阶段占主导地位。
而在当今中国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日益暴露出许多分散城市化的问题。
1.大城市病日益突出
当今中国的大城市病已经相当严重。
交通拥挤、资源紧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困扰着城市的进步[5]。
今年来我国大城市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圈开始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而许多特大城市也开始着手兴建“卫星城”希望能解决大城市病的诸多问题。
如北京市改委主任丁向杨在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会议上向市人大作报告时提到,北京市将按照现代化生态城市的标准,公开招标确定高水平规划设计,建设几个适合五十万以上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卫星城”,借以来疏散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
但是,实际运行中发展“卫星城”很多的时候却是使城市更加“臃肿”,“城市病”的现象更加突出。
因此,解决城市病问题,在发展“卫星城”进行分散型城市化的时候同时应注意不要把城市变的更“臃肿”。
2.城市职能转化不明显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
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
我国一些发达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已出现了生活富裕起来的阶层从城里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也就是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市郊化阶段”。
发展“城市圈”“卫星城”需要注意到城市职能和周边郊区职能的转化和协调发展。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心城市应该不断加强“城市带”和“区域经济”的规模、布局、功能的完善。
城市职能的不断演进,是中心城市良好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解决大城市病、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三).旧地型城市化
旧地型城市化是指原来的农村地区,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和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某种资源的发现和开发或者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也就是农村城镇化的过程。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城乡劳动力严重过剩;中国农村的繁荣,必然要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来实现,现有的大城市无力吸收数以亿级的农村人口,只能以投资少、设施简单的小城镇、小城市起步。
通过对我国现实的分析,就可以暴露出农村地区城镇化中的一些问题。
很多问题产生于农村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同时又阻碍着本地区城镇化的进行[6]。
1.农村地区区域城镇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问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初见成果,在进行新一轮深化改革成果的过程中,我们仍需要摸索前进。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面临着新一轮城镇建设的高潮。
我们知道,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中介,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同时也应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
现在很多地区仍存在盲目上项目、造成重复投资的情况;不仅造成了很多浪费,更重要的是贻误了时机,使城镇化现代化过程滞后。
由此,作为与农村紧密相连的城镇建设,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切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模式。
比如在一些西部落后地区,因为其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短缺,开发初期启动相当困难。
为迅速提高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我们可建立优化的产业发展顺序,即首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第三产业,如旅游、商贸等产业,以其促进地区发展资金的原始积累,并沟通外界,为合理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打下基础。
而后相应发展其他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和相关工业,由此带动本地区的合理持续健康发展,切忌急于求成。
2.注意城镇化中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
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是农村人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
随着工业化生产在农村地区的普遍和发展,与此相适应的是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化服务的完备。
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的城市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我们不仅要加快农民进城,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就业以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使村民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基础教育是影响我国未来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教育资源呈不均分布,地区的文化水平低下势必影响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加强对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对城市化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城镇(市)化进程中需要长期重视和亟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