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 苏教版必修31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 苏教版必修31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1)描述生物群落的组成。

(2)说出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3)阐明群落的演替类型及其过程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2.学习重点:(1)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

(2)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3)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4)生物群落的结构3.学习难点:(1)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2)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3)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4)对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实践活动“看”——知识经纬生物群落的构成“导”—自主预习一、生物群落1.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类型(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群落演替的特点:①可预测性:演替是群落组成总是向着一定的方向、具有一定的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

②不可逆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过程。

③稳定性: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状态。

2.演替的类型(1)原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一个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举例:在火山岩、沙丘、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2)次生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或曾经被生物占据过的地方发生演替,又称次级演替。

弃耕的农田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 小灌木→→ 乔木林。

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二、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1.群落演替的原因(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即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

(2)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2.人类的活动方式:(1)不合理的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污染。

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工业废渣、废气等,都会导致生物群落衰退;外来物种的引入等使退化。

(2)合理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人类还可以建立,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苏教版必修3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word学案

苏教版必修3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word学案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1. 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2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4.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学习重点】:1. 群落演替的概念2. 群落演替的过程(初生演替系列、次生演替系列)3.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学习难点】:群落演替的过程(初生演替系列、次生演替系列)【导入新课】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这首千古不朽的诗篇,将景、理、情三者极为自然和谐地统一在草的形象之中。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首诗中蕴含丁群落水平研究的哪项问题?说明群落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预习导学】一、群落演替的概念1.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2.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点:(1)从先驱群落到顶极群落的演变,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2)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规律性和可预测性(3)植物群落是生物群落演替的先行者,并且演替的序列是多样化的(4)动物群落演替主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数量变动和更新速率,还取决于天敌的繁殖速率和猎食强度。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群落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可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原生演替(1)概念:在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但已经被彻底消灭了的_______________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2)起始条件:原生裸地或原生荒原,包括从岩石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3)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次生演替(1)概念: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的生物演替。

(2)起始条件:次生裸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生物必修3--11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苏教生物必修3--11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教学目标】
1.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2.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初生演替系列、次生演替系列)
3.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4.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教学重点】
群落演替的过程
【教学难点】
1.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教学媒体】PPT课件、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物种组成上的变化时群落演替的主要标志,但演替也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体现。

群落为什么会发生演替?群落的演替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
【板书设计】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二、群落演替的过程
三、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四、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教学后记】
从火山大爆发导入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掌握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自身列举表格进行区别比较,更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生物群落的演替一、群落演替的类型1.概念群落的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化过程。

2.基本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裸地上发生的演替。

②实例: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①概念:在群落中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而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原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有可能存在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②实例:在完全被砍伐的森林、火烧后的森林或草原、弃耕后的农田等地方进行的演替。

二、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1.内部因素(1)动力: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2)催化剂: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

2.外界环境因素(1)群落外部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影响甚至改变群落演替的进程。

(2)群落自身的演化也会对环境发生作用,导致外界环境出现变化。

(3)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环境因素,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自然环境因素、群落内部因素具有促进、抑制、改造或重建的作用。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2)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3)群落演替中的乔木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4)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5)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6)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7)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2.在裸岩上发生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 )A.苔藓能进一步分解岩石,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B.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C.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解析:选B 苔藓比地衣高,在竞争阳光的过程中处于优势,能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有利于生长。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3.3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苏教版必修3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3.3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苏教版必修3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研究、项目导向学习等。讲授法主要用于传授生物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法用于探讨群落演替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研究法用于分析具体的群落演替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项目导向学习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群落演替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 词: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新环境、生物群落、结构、种类、数量。
- 句:生物群落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分别发生在全新的环境和已存在生物群落的环境中。
3. 生物群落演替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 重点知识点:生物群落演替实验是研究生物群落演替过程的重要手段。实验设计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
其次,我会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兴趣和参与度。我会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比如他们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对生物群落演替的问题表现出兴趣等,通过观察,了解他们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兴趣和参与度。
再次,我会通过测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的掌握情况。我会设计一些与生物群落演替有关的测试题目,比如“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哪些?”、“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有哪些?”等,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的掌握情况。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和意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苏教版必修3

生物群落教案引言:复习种群的概念,温故知新,并为群落概念的学习奠定基础复习种群的概念,用以下习题复习种群的概念【课件出示】下列各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座山上的树 B校园操场边一排长势整齐的柳树C一块草地上的草 D一片森林中所有的马尾松【教师活动】强调种群是同种生物的集合,但是环境中并不是只有一种物种【课件出示】下图展示了在池塘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多种生物。

教师提问1、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生物?学生回答: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微生物等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肉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植食性鱼↘【教师活动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给与肯定,并提问:那么池塘中的这些生物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板书】一、群落的概念【学案上的典型例题】1、一个阴湿性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A )A.生物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生物群体2、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的鸡、鱼,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 D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3、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A )A.水源和土壤 B. 细菌和真菌 C. 各种动植物 D. 有害的生物【教师总结】: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物群落应该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且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农贸市场上的生物不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联系,所以不是一个群落。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能及时掌握群落的概念,特别是第二题让学生知道群落并不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存在复杂的种间关系。

为种间关系的学习打下基础【过渡】我们知道种群研究的内容,那么群落水平上研究哪些问题呢?【板书】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小组讨论】讨论在群落水平上应研究哪些问题。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 苏教版必修31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 苏教版必修31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1)描述生物群落的组成。

(2)说出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3)阐明群落的演替类型及其过程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2.学习重点:(1)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

(2)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3)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4)生物群落的结构3.学习难点:(1)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2)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3)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4)对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实践活动“看”——知识经纬生物群落的构成“导”—自主预习一、生物群落1.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类型(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群落演替的特点:①可预测性:演替是群落组成总是向着一定的方向、具有一定的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

②不可逆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过程。

③稳定性: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状态。

2.演替的类型(1)原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一个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举例:在火山岩、沙丘、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2)次生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或曾经被生物占据过的地方发生演替,又称次级演替。

弃耕的农田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 小灌木→→ 乔木林。

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二、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1.群落演替的原因(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即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

(2)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2.人类的活动方式:(1)不合理的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污染。

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工业废渣、废气等,都会导致生物群落衰退;外来物种的引入等使退化。

(2)合理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人类还可以建立,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苏教版必修3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word复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3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word复习学案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梳理例1 . (2004年全国卷高考题)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 .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 .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 .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败者D .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析与解 :从图中曲线看,两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出先增长的先下降,后增长的后下降的不同步规律,当种群数量达到最点时,N1先上升导致N2上升,而N2上升又致N1下降,且N1下降进而导致N2也随之下降,这符合具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的变化规律,且N1为被捕食者,N2为捕食者。

答案:B例2(1)设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按a 和________ 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产生________不能按a 曲线方式增长。

(2)受________ 、______ 、________ 的影响。

在与其他种群关系之间受限制的如被和进行________ 、________ 等。

因此,种群数量增长常按多达到K 点为止。

(3)另外,还有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

析与解:种群中的个体数量的变化既受到环境中食物和空间等条件的影响,也受到来自本身的内部因素即种内斗争的影响。

它的变化主要是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来决定的。

实际上,任何一个种群在生活中必然要受到无机环境如阳光、温度、水份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生物因素如捕食、竞争、寄生、种内斗争的影响,故在理想状态下为a 曲线,但实际情况下为b 曲线。

答案:(1)生活资源、空间;种内斗争 (2)阳光、温度、水分;捕食、竞争、寄生 (3)出生率、死亡率 ★练习1. 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 A .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C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D .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繁殖B .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C .种群的增长数量若超过环境的负荷,种群和环境受到破坏.D .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食物和空间而发生竞争3.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苏教版必修3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 1.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

2.描述群落的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过程。

3.了解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方式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有关群落演替图片。

提出问题:大火之后的公园土地上的种群有什么变化?如何一步一步地变回森林?学生回答:大火后的土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不同的植被,由低级到高级,生物的种群一个替代另一个,最后成为森林。

教师总结: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是不断变化的,如果群落结构受到干扰,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这种现象就叫做演替。

提问:通过预习,大家讨论回答演替的种类有哪些?学生回答: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问题导入:既然群落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演替,那么演替如何进行?展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图解,学生讨论回答初生演替的过程。

方式二创设情境:教师播放“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资料。

并组织学生观察讨论:(1)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什么原因使黄土高原从6 000年前的伊甸园变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荒山秃岭?(2)这样的荒山秃岭千百年后会形成茂密郁葱的森林吗?学生讨论回答:(1)由于地质原因,外加人类的乱砍乱伐,导致黄土高原植被减少,失去原来的森林。

(2)如果条件合适的话,也有可能恢复成森林。

教师:多媒体展示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

提出问题:裸露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初生演替的过程。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化过程。

2.特点(1)在演替过程中,群落往往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主要标志①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

②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3.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裸地上发生的演替,称为初生演替。

②过程:地衣植物群落阶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必修三备课资料)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必修三备课资料)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知识点一种群的概念1概念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2.种群概念的理解(1)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必须具有一定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2)两个“关键词”:“同种”和“全部”。

①“同种”:指同一物种,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

②“全部”:指全部个体,包括该物种的全部幼体和成体,也不分性别。

(3)种群概念的内涵与外延①内涵: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一系列特征。

②外延:有复杂的种内关系。

注意:①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的特征是个体所不具有的,个体只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③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④一个种群不是简单个体的累加,而是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2)特点①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种群密度也是不同的。

(3)调查方法①植物:样方法。

②动物:标记重捕法。

注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以及迁入和迁出等都影响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率①概念:一个种群的出生率是指该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②实例:假设2008年我国平均每1万人中出生120个孩子,那么我国人口在这一年的出生率就是12‟。

(2)死亡率①概念:一个种群的死亡率是指该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②实例:有l 000个个体的田鼠种群,在一年中有30个个体死亡,那么这个种群的死亡率就是30%o。

注意:①出生率和死亡率通常以Ⅱ%o表示。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苏教版必修3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一、学习目标:1. 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2.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过程(初生演替系列、次生演替系列)3.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4.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5.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6.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知识结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一、演替的类型思考与讨论: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㈡次生演替:指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材料: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

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思考与讨论: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相关材料: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

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

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

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新人教版)新版高中生物 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3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 苏教版必修3【提分必备】

(新人教版)新版高中生物 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3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 苏教版必修3【提分必备】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化过程。

(2)特点①在演替过程中,群落往往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②主要标志ⅰ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

ⅱ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3)类型①初生演替ⅰ概念: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裸地上发生的演替,称为初生演替。

ⅱ过程:地衣植物群落阶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ⅲ实例: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新岛上开始的演替,冰层融化而暴露的地区上开始的演替。

②次生演替:在群落中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而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原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地下茎)有可能存在的地方进行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如火烧的森林、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1)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如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动力。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

(3)群落外部环境条件不断变化也常常引发群落演替,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等影响甚至改变群落演替的进程。

群落自身的演化也会对外界环境发生作用,导致外界环境出现变化。

(4)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环境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自然环境因素、群落内部因素具有促进、抑制、改造或重建的作用;也能通过培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等手段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

[基础自测]1.判断对错(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提示: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提示: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提示: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学习重点:
1.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数学模型的建构);
2.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
1. 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增长的意义;
2. 群落的演替
三、学习过程
【知识点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基本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4)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以上特征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除此以外,种群还有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常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①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时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
2)标记重捕法——N(该种群的个体数量)= n(重捕个体数)×M(标记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的个体数)适用于调查动物
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有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N =200只
(二)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2、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
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指导意义,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例题1、运用标记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哪一个假设不符合要求
A. 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 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 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D. 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解析:在进行标记重捕时应将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如果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则会影响调查的准确性。

所以A、B、D选项都是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条件。

答案:C
【知识点2】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的结构特征
1. 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 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物种和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 种间关系
(1)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垂直结构:指群落的分层现象。

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意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实际上是生物生态位分化的结果
(3)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的影响
(二)群落的演替
1. 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
①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②次生演替:
定义: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

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2. 群落演替的过程: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例题2、下列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 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群落演替
B. 过量砍伐后的森林上发生的群落演替
C.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
D. 冰川融化而暴露的土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
解析:群落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分为两类。

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土壤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答案:D
四、考点分析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关于本专题的内容主要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J”型增长和“S”型增长)、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特别是课标中新增内容——群落的演替,在试卷中考查的比例特别高。

另外对本专题的实验考查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考查形式: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出现,形式多种多样,多以坐标曲线、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的数学形式出现,较好地体现了考纲的要求。

预计2009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很可能会通过多种数学形式,重点考查种群的增长规律、种间关系和群落的演替等。

五、小结
(一)种群
1、种群的概念
2、种群的特征
3、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
4、研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的意义
(二)群落的演替
1、群落的概念
2、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
4、群落的演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