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数学讲学稿36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6.3实数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6.3实数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实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实数”的第一个课时。

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媒体,课堂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来对这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范围扩充到实数范围。

在中学阶段,大多数问题是在实数的范围内研究的,它也是进一步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实数是非常重要的。

无理数的引入,数系的扩展充满着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及分类思想,所以这节课不仅仅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感受数美的有效载体,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2、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难点:对无理数的认识。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无理数的引入,经历数系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的过程,培养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数形结合及分类的思想。

情感与态度:了解无理数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受丰富的数学文化,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掌握实数要求不高,但实数的知识却贯穿中学数学始终,所以我们只能逐步加深学生对实数的认识。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平方根、立方根同时也初步接触过等具体的无理数。

无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无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实数与数轴上的一一对应关系都需要一个渐进的理解过程。

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与思考,归纳与总结,历经知识发展与运用。

三、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为了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连续性,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入新课,让学生回顾认识数的过程;通过类比归纳法和探究分析法经历实数的认识过程,从而较好地完成实数概念的构建和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的认识,达到教学目标。

人教七年级数学下讲学稿.doc

人教七年级数学下讲学稿.doc

初中数学试卷 马鸣风萧萧合肥五十六中师生共用讲学稿学科:数学 年级:七年级 执笔: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课型:新授课 时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简单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如图1,∠BAE 的同位角是 ,内错角是 ,同旁内角是 ;∠FAG 与∠AGD 是直线 和 被直线 所截成的 角。

2、如图2,两直线AB 、CD 被第三条直线EF 所截,若∠1=∠2,则有:AB CD ;理由: 。

若∠2 ∠3,则有:AB ∥CD ;理由: 。

若∠2+∠4= °,则有:AB ∥CD ;理由: 。

二、探究新知:1、探究:练习本上的横线都是互相平行的,从中任选两条分别记为AB 、CD ;画一条直线EF 分别与AB 、CD相交得8个角,如图3所示。

①任选一对同位角(如∠1与∠5),量一量它们的度数,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②再任选一对同位角(如∠2与∠7),用剪刀剪下其中一个角,叠到另一个角上,它们能否完全重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性质1:3、思考:在图3中,当AB ∥CD 时,你还会发现内错角∠3和∠5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同旁内角∠4和∠5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能说明理由吗?由平行线的性质1,我们可以推得平行线的另外两个性质:性质2:性质3:三、例题强化:例已知:如图4,点D、E、F分别在△ABC的边AB、AC、BC上,且DE∥BC,∠B=48°。

①试求∠ADE的度数;②如果∠DEF=48°,那么EF与AB平行吗?四、巩固练习:1.填写下列表格,并思考二者有何区别:平行线的特征直线平行的条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如图5,∠1=105°,∠2=95°,∠3=105°,∠4= 。

.如图6,在△ABC中,由AC∥ED(已知),可得∠A=______ ,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AC∥ED(已知),可得∠EDF=_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AB∥FD(已知),可得∠A+_______=180°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AB∥FD(已知),可得∠EDF+______=180°()4.如图7,AB∥CD,EG⊥AB于G,∠CFK=50°,∠E=_____5.有一条长方形纸带,按下图所示沿AB折叠时,当∠1=40°则纸带重叠部分中∠CAB=______ 。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全套(附数学说课模板)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全套(附数学说课模板)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名师精品说课稿(新教材)目录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3)5.1.1 相交线说课稿(一) (6)5.1.1 相交线说课稿(二) (9)5.1.2 垂线说课稿(一) (13)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说课稿(一) (15)5.2.1 平行线说课稿(一) (21)5.2.1 平行线说课稿(二) (27)5.2.2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一) (30)5.2.2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二) (34)5.3.1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一) (36)5.3.1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二) (42)5.3.2 命题、定理、证明说课稿(一) (46)5.4 平移说课稿(一) (48)5.4 平移说课稿(二) (52)第6章实数(8) (54)13.1 平方根说课稿(一) (54)13.1 平方根说课稿(二) (59)13.2 立方根说课稿(一) (61)13.2 立方根说课稿(二) (64)13.3 实数说课稿(一) (66)13.3 实数说课稿(二) (68)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9)7.1.1 有序数对说课稿(一) (69)7.1.1 有序数对说课稿(二) (72)7.1.2 平面直角坐标系说课稿(一) (75)7.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说课稿(一) (77)7.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说课稿(二) (80)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一) (83)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二) (85)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8)8.1 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一) (88)8.1 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二) (89)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一) (90)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二) (93)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一) (98)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二) (100)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说课稿(一) (103)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说课稿(二) (104)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06)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一) (106)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二) (110)9.1.2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 (114)9.1.2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二) (118)9.2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一) (121)9.2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二) (125)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稿(一) (127)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稿(二) (130)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32)10.1 统计调查说课稿(一) (132)10.1 统计调查说课稿(二) (136)10.2 直方图说课稿(一) (139)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说课稿(一) (14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说课0801 (147)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七年级下数学讲学稿30doc

七年级下数学讲学稿30doc

§5.3全等三角形执笔:审核:七年级数学组课型:新授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会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发现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习重点】:寻找对应边、对应角和对应顶点。

【学习难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一、预习导学:1、预习课本P153—156了解两个问题:(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及如何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2、如左下图:△ABC≌△AEC, ∠B=30°, ∠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3、如右上图:△AOD≌△BOC,写出其中相等的角。

二、合作探究:ABCE AD CBO1、如图,△ABC ≌△DEF,∠C=25°,BC=6cm,AC=4cm , 你能得出△DEF 中哪些角的大小,哪些边的长度?2、如图,△ABC ≌△DEF,你能说明AD=BE 吗?若能,请写出解答过程。

三、课堂练习:1、如图,若△ABC ≌△EFC,且CF=3cm,∠EFC=64°, 则BC=_____cm,∠B=_____. 你还能求出哪些边的长度,哪些角的度数?2.如图,已知:△AOC ≌ △BOD ,小明说AC 与BD 一定平行.你认为他说得对吗?说说你的理由.AB C D EFBAE FCD四、家庭作业:1、填空题:(1) 全等用符号_________表示.读作__________.(2) 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3) 已知△ABC和△A′B′C′中,∠A=∠A′,∠B=∠B′∠C=∠C′;AB=A′B′,BC=B′C′,AC=A′C′.则△ABC_______△A′B′C′. (4) 如右图△ABC≌△BCD,∠A的对应角是∠D,∠B的对应角∠E,则∠C与____是对应角;AB与_____是对应边, BC与_____是对应边,AC与____是对应边.(5)判断题: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②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④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解答题:(1)、已知:△ABC≌△DFE,∠A=96°,∠B=25°,DF=10cm.求∠E的度数及AB的长.(2)、如图,△ABD≌△ACE.如果∠ADB=110˚,∠B=30˚,你能说出△ACE 中各角的大小吗?如果BD=5㎝,AD=3㎝,AB=7cm,你能说出△ACE中各边的长度吗?AE DB C(3)、已知CD⊥AB于D,BE⊥AC于E,△ABE≌△ACD,∠C= 20°,AB=10,AD= 4,G为AB延长线上一点.求∠EBG的度数和CE的长.分析:(1)图中可分解出四组基本图形:有公共角的Rt△ACD和Rt△ABE;△ABE≌△ACD,△ABE的外角∠EBG或∠ABE的邻补角∠EBG.。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数学6.3实数(第1课时)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数学6.3实数(第1课时)优质课件

4
9
负实数:
16, 3 8, 5
第十一页,共二十九页。
巩固练习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9 3 5 64
(1)有理数集合: 9 (2)无理数集合: 3 5

0.6
3 4
3 9 3 0.13
64

0.6
3
4
3
0.13
3 9
(3)整数集合: 9 64 3
(4)负数集合:
3
4
(5)分数集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数学 6.3 实数(第1课时) 优质课件
科 目:数学 适用版本:新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人教版 数学 七年级 下册
6.3 实数(第1课时)
第一页,共二十九页。
导入新知 毕达哥拉斯有一句名言,叫做“万物皆数”,他把数的概
念神秘化了,错误地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 整数或者整数的比;除此之外,就不再有别的什么东西了.
B
-2 2 -1
0
A
122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点
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第十五页,共二十九页。
探究新知
素养考点 1 求数轴上的点表示的实数值
例 如图所示,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1和 ,点B关于3 点A的
对称点为C,求点C所表示的实数.

0.6
(6)实数集合: 9 3 5
3 9
3 0.13
4
64

0.6
3 4
3 9
3
0.13
第十二页,共二十九页。
探究新知 知识点 2 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201X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6.3 实数(1)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X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6.3 实数(1)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6.3 实数(1)教案(新版)新人教版课题 6.3 实数(1)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2.会对实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3.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按不同标准给实数分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类的能力;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进一步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数系扩充体会数系扩充的意义与作用;2.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实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对无理数的认识。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引入知识目标图片B B拓展知识2分钟自制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E F建立表象5分钟下载观看过程与方法图片F C帮助理解8分钟下载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图片J E升华感情2分钟自制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知识回顾请你把下列各数进行分类:二、探究新知问题1: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可以使用计算器)3 ,35-,478,911,119,59我们发现,上面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即3 3.0=,30.65-=-,475.8758=,90.8111=,111.29=,50.59=(学生先动手完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6.3 实数说课讲话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6.3 实数说课讲话稿

6.3实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实数的运算》是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6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学习了实数概念,分类及大小比较之后进行的,对相反数、绝对值、实数的运算从有理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范围,这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对今后学习数学有重要意义。

在中学阶段,多数数学问题是在实数范围内研究.例如,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在实数范围内讨论,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中的几何量(长度、角度、面积、体积等)都是用实数表示等。

实数运算的知识贯穿于中学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对于实数的运算,以后还要通过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来加深认识.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一个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了解在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及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能熟练地进行实数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实数运算时,根据问题的要求取其近似值,转化为有理数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通过谈话复习导入,激发学生最就旧知识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实数的运算。

【教学难点】带有绝对值的有理数的运算。

二、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在七年级接触过有理数的运算,因此学生对有理数运算并不陌生,本节课只是将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但这种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数学说课稿七年级下册

数学说课稿七年级下册

数学说课稿七年级下册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内容。

本册教材是针对七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设计的,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上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引入新的数学概念和解题技巧,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材内容概述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涵盖了实数、代数表达式、方程与不等式、几何图形初步、统计与概率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

每个单元都通过具体的章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实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实数的四则运算;理解代数表达式的构成和运算规则,能够简化和求解方程与不等式;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学会使用基本的几何定理进行证明和计算;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初步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和概率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实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 代数表达式的简化和方程的求解方法。

- 平行线的性质、角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基本定理。

- 统计图的绘制和概率的初步认识。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实数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多种实例和练习加强理解。

-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 几何证明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这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引导来提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情境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初中数学说课稿七年级下册

初中数学说课稿七年级下册

初中数学说课稿七年级下册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内容。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比如四则运算、分数和小数的基本运算等。

接下来,我们将在这些基础知识上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题技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兴趣。

一、教学目标在七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1. 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

2. 引导学生学习代数基础知识,如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通过学习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面积、体积等。

4. 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1. 数与式:包括有理数的进一步认识,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因式分解。

2. 方程与不等式: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们的解集。

3. 函数的初步认识:介绍函数的概念,学会用图象表示函数,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4. 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平行线与角的关系,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圆的基本性质。

5. 面积与体积:掌握计算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面积,以及柱体、锥体和球体的体积。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课堂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4. 巩固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5.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或者提出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初一下数学说课稿

初一下数学说课稿

初一下数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一节初一下册的数学课,课程的主题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在正式进入课程内容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即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今天的内容。

一元一次方程,顾名思义,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的方程。

它的一般形式是ax+b=0,其中a和b是已知数,x是我们需要求解的未知数。

解这类方程的基本方法是移项和合并同类项,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可以求得x的值。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今天的主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通过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一元一次方程作为一种基础的数学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购物的问题。

假设你去超市购物,选中了一些商品。

如果我们知道商品的单价和数量,我们可以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来计算总价。

例如,如果一支笔的价格是2元,你买了x支笔,那么总价y就等于2x。

如果我们知道了总价,就可以通过设置方程来求解购买的笔的支数。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关于行程的问题。

假设你要从A地到B地,你可以选择步行或者骑自行车。

如果我们知道步行或骑车的速度和时间,我们可以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来计算路程。

例如,如果你步行的速度是v1,骑车的速度是v2,那么路程s就等于v1乘以时间t1,也等于v2乘以时间t2。

通过这个关系,我们可以求解出所需的时间或者速度。

除了购物和行程问题,一元一次方程还可以应用在许多其他场景中,比如计算工作量、分配资源等。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关键在于正确地建立方程,找出等量关系,然后通过解方程来找到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在建立方程时会遇到一些困难。

这里我给大家提供几个小技巧:1. 仔细审题:理解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需要求解的问题,这是建立方程的前提。

2. 画图辅助:有时候,通过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等量关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实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实数》说课稿
1.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建筑等,让学生感受到实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现实意义。
2.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或竞赛,如实数猜谜、数轴上的冒险等,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度。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通过同伴互助来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对学生的进步和成就给予及时反馈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3.计算机软件:进行实数运算的模拟,提供即时反馈。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数轴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实数的概念,电子白板增强信息的传递和学生的注意力,计算机软件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使学习更加直观和互动。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回答、解释和反馈,确保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想法。
3.对数轴和点的对应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困难,难以接受和把握。
2.在进行实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能会因为涉及无理数而感到困惑。
3.对实数的运算规律,特别是乘方运算和混合运算,可能会感到复杂和难以掌握。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实数的定义和分类,特别是无理数的概念。
(2)实数的基本性质,如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实数的大小比较等。
(3)实数的运算规律,如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乘方运算等。
2.教学难点:
(1)无理数的引入和理解,特别是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2)实数的大小比较,尤其是涉及无理数的大小比较。
2.解答题:提供一些解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一课七年级下册数学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题是“代数式的基本概念与运算”。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代数式。

代数式是用字母和数字结合的式子来表示一个数量,它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七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深入学习代数式的相关知识,为以后学习方程、不等式等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1. 代数式的基本概念2. 单项式与多项式3. 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4. 代数式的加减运算5. 代数式的乘除运算首先,我们来看代数式的基本概念。

代数式是由数字、字母和运算符号构成的式子。

例如,2x、3y^2+5、-4ab 等都是代数式。

在这里,x、y、a、b 等都是字母,它们可以代表任意的数。

数字和字母通过加、减、乘、除等运算符号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代数式。

接着,我们来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

单项式是指只含有一个项的代数式,例如 3x、-2y^3 等。

其中,3、-2 是系数,x、y^3 是变量。

多项式则是由若干个单项式通过加法或减法运算得到的代数式,例如 2x + 3y^2 - 5、4a^2b - 2ab + b^2 等。

在代数式中,我们还会经常遇到同类项的概念。

所谓同类项,指的是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例如,在 3x + 2x 和 5x 中,x 的系数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 x 的同类项。

我们可以将同类项合并,即将它们的系数相加,从而简化代数式。

例如,3x + 2x 合并后得到 5x。

现在,我们来具体讲解代数式的加减运算。

加减运算是代数式中最基础的运算之一。

当我们需要将两个或多个代数式相加或相减时,我们首先要找出它们的同类项,然后将同类项的系数进行相加或相减。

例如,如果我们有两个代数式 2x + 3 和 4x - 1,我们可以将它们相加得到 6x + 2。

除了加减运算,代数式的乘除运算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人教七年级数学下讲学稿.doc

人教七年级数学下讲学稿.doc

初中数学试卷 桑水出品合肥五十六中师生共用讲学稿学科:数学 年级:七年级 执笔: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课型:新授课 时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简单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如图1,∠BAE 的同位角是 ,内错角是 ,同旁内角是 ;∠FAG 与∠AGD 是直线 和 被直线 所截成的 角。

2、如图2,两直线AB 、CD 被第三条直线EF 所截,若∠1=∠2,则有:AB CD ;理由: 。

若∠2 ∠3,则有:AB ∥CD ;理由: 。

若∠2+∠4= °,则有:AB ∥CD ;理由: 。

二、探究新知:1、探究:练习本上的横线都是互相平行的,从中任选两条分别记为AB 、CD ;画一条直线EF 分别与AB 、CD相交得8个角,如图3所示。

①任选一对同位角(如∠1与∠5),量一量它们的度数,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②再任选一对同位角(如∠2与∠7),用剪刀剪下其中一个角,叠到另一个角上,它们能否完全重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性质1:3、思考:在图3中,当AB ∥CD 时,你还会发现内错角∠3和∠5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同旁内角∠4和∠5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能说明理由吗?由平行线的性质1,我们可以推得平行线的另外两个性质:性质2:性质3:三、例题强化:例已知:如图4,点D、E、F分别在△ABC的边AB、AC、BC上,且DE∥BC,∠B=48°。

①试求∠ADE的度数;②如果∠DEF=48°,那么EF与AB平行吗?四、巩固练习:1.填写下列表格,并思考二者有何区别:平行线的特征直线平行的条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如图5,∠1=105°,∠2=95°,∠3=105°,∠4= 。

.如图6,在△ABC中,由AC∥ED(已知),可得∠A=______ ,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AC∥ED(已知),可得∠EDF=_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AB∥FD(已知),可得∠A+_______=180°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AB∥FD(已知),可得∠EDF+______=180°()4.如图7,AB∥CD,EG⊥AB于G,∠CFK=50°,∠E=_____5.有一条长方形纸带,按下图所示沿AB折叠时,当∠1=40°则纸带重叠部分中∠CAB=______ 。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XX,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介绍七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内容是关于平方根的概念和运算。

平方根作为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不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平方根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运算规则,能够计算简单的平方根;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和探索精神。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平方根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方根的含义,并能正确使用相应的符号表示;2.平方根的运算规则:帮助学生掌握平方根的基本运算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难点:1.平方根与平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平方根和平方的逆运算关系,避免混淆;2.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丰富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平方根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平方根的概念介绍:通过图示、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和意义;2.平方根的运算规则:通过具体的计算步骤和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平方根的运算规则;3.平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丰富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平方根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如下:1.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提出一个有关面积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平方根的认知兴趣。

2.概念引入与讲解:通过图示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和意义,并进行简单的定义和解释。

3.运算规则讲解:通过具体的计算步骤和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平方根的运算规则,包括化简、开平方等。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个二元方程组,是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基本解法和解的性质,为后续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打下基础。

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基本解法和解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基本解法和解的性质。

2. 教学难点: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的方法,自主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基本解法和解的性质。

2. 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 设计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 呈现新知: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基本解法和解的性质。

3.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讲解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 学生练习:设计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价: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7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执笔:审核:七年级数学组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过程;
2、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
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学习重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熟练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预习自学:
1、如图,Rt△ABC中,直角边是、
,AB是边。

2、如图,AB⊥BE于B,DE⊥BE于E,
(1)若∠A=∠D,AB=DE,
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
根据(用简写法)
(2)若∠A=∠D,BC=EF,
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
根据(用简写法)
(3)若AB=DE,BC=EF,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用简写法)
(4)若AB=DE,BC=EF,AC=DF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用简写法)
二、自学探究:(动手操作):
已知线段a ,c (a<c) 和一个直角α利用尺规作一个Rt△ABC,使∠C=∠α,AB=c ,CB= a
1、按步骤作图: a c
①作∠MCN=∠α=90°,
②在射线CM上截取线段CB=a,
③以B 为圆心,C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α
④连结AB
2、小组内重叠比较,是否重合?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练习:
1、如图,△ABC中,AB=AC,AD是高,
则△ADB与△ADC (填“全等”或“不全等”)
根据(用简写法)
2、如图,CE⊥AB,DF⊥AB,垂足分别为E、F,
(1)若AC//DB,且AC=DB,则△ACE≌△BDF,
根据
(2)若AC//DB,且AE=BF,则△ACE≌△BDF,
根据
(3)若AE=BF,且CE=DF,则△ACE≌△BDF,
根据
(4)若AC=BD,AE=BF,CE=DF。

则△ACE≌△BDF,
根据
(5)若AC=BD,CE=DF(或AE=BF),则△ACE≌△BDF,根据
3、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有()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D)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4、如图,B、E、F、C在同一直线上,AF⊥BC于F,DE⊥BC于E,
AB=DC,BE=CF,你认为AB平行于CD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
解:∵ AF ⊥BC ,DE ⊥BC (已知)
∴ ∠AFB=∠DEC= °(垂直的定义) 在Rt △ 和Rt △ 中
⎩⎨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四、家庭作业:
1、判断题:
(1)一个锐角和这个锐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 (2)一个锐角和锐角相邻的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3)一个锐角与一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4)两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5)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6)两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7)一个锐角与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8)一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2、如图,∠D=∠C=90°,请你再添加一个条件,使△ABD ≌△BAC ,并在 添加的条件后的( )内写出判定全等的依据。

(1) ( ) (2) ( ) (3) ( ) (4) ( )
3、如上图,AD ⊥DB ,BC ⊥CA ,AC 、BD 相交于点O ,AC=BD ,试说明AD=BC
B
A
2
1
N
M
C
4、如图,∠BAC=∠DCA=90°,AD=BC,∠1=20°,
你能求出∠D的度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拓展练习
1.如图,△ABC中,∠C=90°,AB=2AC,M是AB的中点,点N在BC上,MN⊥AB.
求证:AN平分∠BAC.
2.已知:如图AC、BD相交于点O,AC=BD,∠C=∠D=90°,求证:OC=OD.
A
C D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