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支持系统的构建
如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如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建立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1.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而大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较低。
因此,首先应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常见心理问题的认识、应对技巧等。
2. 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是建立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核心部分。
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
这些咨询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和评估、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座谈会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3. 加强心理健康教导员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导员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导员。
他们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指导课程,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创建心理健康俱乐部和互助小组心理健康俱乐部和互助小组是大学生心理支持的另一种形式。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心理健康俱乐部,提供一个交流心得、分享心理成长的平台。
互助小组可以由学校指导员组织,为学生提供互相倾听、支持和鼓励的机会。
5. 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青年志愿者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心理健康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心理支持能力和服务意识。
志愿者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心理支持访谈等方式,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6. 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需要借助社会资源的支持。
学校可以与心理健康机构、科研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研究和培训等活动。
这样可以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更多元化的支持。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论文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论文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论文[摘要]高校中的贫困生是一个数量庞大而特殊的群体,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的贫困生都面临着经济、心理“双贫困”。
如何让贫困生“精神脱贫”,融入大众,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更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本文试分析了建立高校贫困生支持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如何建立高校贫困生支持系统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构建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贫困生往往容易被限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他们面临着在处世能力、生活机会方面的社会性贫困,从而导致了绝大部分的贫困生都面临着经济、心理“双贫困”。
高校建立贫困大学生支持系统,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更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一、贫困生负面心理产生的原因1.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负面心理产生的最主要因素。
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必然承接其家庭身份的属性,经济压力是最主要的。
面对现实,他们会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愧对父母,心理上产生内疚感、无助感和人落感。
心理认知治疗理论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障碍与行为障碍与歪曲的认知有关。
这种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就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影响他们对人生、社会的看法。
2.家庭和以往受的教育方式也是贫困生负面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
贫困生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
一些家长经常为一些小事发火或在孩子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发脾气,当着别人的面莫名其妙地打骂子女,并超过了孩子可接受的程度等。
3.贫困生的人格特质也导致他们负面心理的产生。
贫困生在人格特质上更多表现为内向、谨慎、情绪不稳定,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等特征。
而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孤僻、自闭的主要原因则来自于对自我意识认识的偏差。
二、建立高校贫困生支持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校贫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自卑、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
如何建立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如何建立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也日渐增加,因此建立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建立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一、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大学作为学术与知识的殿堂,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座谈会等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二、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心理咨询中心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评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热线服务,方便大学生在需要时随时寻求心理支持。
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及时记录每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问题。
这样可以更好地跟踪和管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帮助。
四、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表演等,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他们处理压力和情绪的能力。
五、加强师生关系建设学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动与他们交流,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师生互动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六、鼓励学生参加社团和志愿者活动学校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和志愿者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还可以为他们提供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情感支持,有助于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
七、加强社会资源整合学校与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
可以与心理诊所、医院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总之,建立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摘要】本文以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首先介绍了社会支持概念及其在积极心理学中的作用。
然后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并探讨了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
接着提出了构建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参考模型,并提出了提升他们自我社会支持能力的策略。
最后总结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价值,提出了建设启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健康、构建模型、自我社会支持能力、价值、启示、未来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困大学生群体逐渐受到社会关注。
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面临着诸多心理压力和挑战,其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大学生更加脆弱。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社会支持系统大多局限在物质援助和教育支持上,忽视了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支持。
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支持系统更注重个体的内在潜能和自我调节能力,致力于提升个体的心理弹性和成长潜力。
以积极心理学视角构建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有望更全面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希望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支持,推动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克服困难,实现自身价值。
1.2 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的探索,可以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揭示其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为其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构建一个适合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参考模型,有助于完善现有的支持体系,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支持服务。
提升贫困大学生自我社会支持能力的策略也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改善生活状况。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设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设心理健康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帮助高校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建立一个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将探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建设。
一、调查分析为了深入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我们需要进行一份调查问卷。
该问卷应涵盖学生的日常压力源、心理困扰类型以及对心理支持的需求等方面。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可以了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特点和原因。
二、心理咨询服务的开展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是构建心理支持体系的重要一环。
该中心需要拥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
学生可以通过预约或者来访的方式进行咨询,倾诉内心的困扰,获得专业指导和支持。
同时,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培训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行为习惯。
学校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加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通过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心理问题的常见症状和处理方法,学会积极应对挫折和压力。
此外,还可以举办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四、建立学生互助小组学生互助小组是一个有效的心理支持方式。
学生可以组建小组,在小组中互相分享彼此的心理困扰,寻求帮助和支持。
小组成员可以互相鼓励和勉励,共同成长。
学校可以提供场地和指导,鼓励学生组建这样的互助小组,并定期组织交流活动。
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除了建立常规的心理支持体系,高校还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处理突发心理事件。
比如,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危机疏导小组,配备专业的心理援助人员。
学生在遭受突发心理困扰时,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渠道获得紧急帮助。
同时,学校应制定应急预案,指导学生和教师应对心理紧急事件,保障校园内的心理安全。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
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信心。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援助体系构建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援助体系构建从贫困生心理特征入手,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根基,构建了一套以学校心理援助为主导,以家庭心理援助为基础,以社会权威专业机构心理援助为后盾,以朋辈心理援助为补充,充分发挥贫困生自助作用的高校贫困生心理援助机制,旨在努力提高贫困生心理援助的针对性和效果。
同时提出贫困生心理援助要遵循自愿原则和关注贫困生的积极方面。
标签:社会支持贫困大学生心理援助我国教育部与财政部明文规定,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
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焦点问题之一,倍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渡过难关、完成学业。
国家通过奖、勤、助、贷、免等途径帮助贫困大学生,致力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脱贫,而对他们由于经济上的沉重压力和所处消费环境或者维持其消费方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冲突和困惑,即“心理贫困”,关心还远远不够。
据调查,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
众多研究证实,与非贫困生相比,他们更易出现轻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常凸显以下心理特征:一是过度自卑,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二是严重嫉妒心理,贫困生更容易产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他人的憎恨;三是自我封闭,表现出孤独、逃避、拒绝与人交往的心理状态;四是压抑心理,苦闷、问题积压,情绪无法释怀且波动较大;五是粉饰心理,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就采用各种途径去伪装掩饰自己。
这些独特的心理状况也决定了贫困生心理援助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以贫困生心理现状为切入点构建符合贫困生心理特征的援助机制至关重要且意义重大。
1 貧困生心理援助中社会支持理论的理念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断,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类具有的社会性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变得重要,不同个体拥有多少社会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和谐、健康的程度。
大学生如何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大学生如何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和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建立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建立这样的支持系统呢?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缺乏清晰的认知,这是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的第一步。
可以通过自我观察、反思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来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
比如,记录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分析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情绪的产生。
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试工具,但要注意这些测试只是参考,不能作为绝对的诊断依据。
其次,积极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应对能力。
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坚韧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学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一蹶不振。
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励志书籍、参加讲座或者与优秀的学长学姐交流,来获取积极的能量和应对挫折的方法。
例如,当考试失利时,不要过分自责,而是分析原因,制定改进的计划,相信自己下次能够做得更好。
再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朋友和家人是我们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最直接的支持来源。
与同学保持真诚的交流,互相理解和支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
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集体活动,也是拓展人际关系的好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遇到烦恼时,向朋友倾诉,往往能得到他们的关心和建议,让自己感到不再孤单。
同时,合理规划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但如果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很容易陷入混乱和焦虑。
制定一个科学的学习计划和生活作息表,既能保证学习的效率,又能留出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比如,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释放压力,改善心情。
此外,还要避免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以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也是关键的一环。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学援助机制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一)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约占所有大学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为8%―15%。
近些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贫困生比例有递增的趋势。
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非贫困生。
在高校中,农村地区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城市地区的贫困生,贫困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贫困女大学生。
(二)心理品质1、自卑心理贫困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囿于经济条件制约,穿戴打扮、日常用品都比较普通。
入读大学之前,在农村地区接收的信息也较封闭,导致他们在某些社会技能、学业成绩以及相关素质等,都与城市学生有一定的差距。
贫困生如果对这些比较在意,常把这些相互比较,就易形成自卑心理,孔德等认为,自卑是贫困大学生最显著的人格特点。
2、焦虑心理面对一些生活开支、朋友聚会、技能培训等与消费有关的活动时,贫困生需要考虑是否在消费预算范围内。
此外,还要担心人际关系是否会因为贫困而受到影响,担心毕业后能否如愿就业改善经济条件等。
容易形成焦虑心理。
3、抑郁心理虽然贫困大学生也很希望与其他同学一样加入一些经济要求较高的娱乐活动中,但现实条件的无奈却不能令他们如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容易导致其产生郁闷的痛苦情绪,如果不注意及时排解这些不良情绪,就会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4、人际交往敏感为了考上大学,很多贫困生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学习,对于人际交往方面不以为然。
但是进入大学后,发现学习已不是大学的唯一内容,各种各样的活动、聚会以及交友等,需要依赖自身的交往能力。
但大学之前这方面技能的薄弱、观念的欠缺使得他们无所适从。
如果处理不当,会加剧他们的人际交往障碍。
冯宗侠的研究表明,经济状况良好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远远高于贫困学生。
5、优秀品质尽管贫困生有以上这些消极的心理品质,但在责任心、诚信度、自尊自爱等积极心理品质方面要优于非贫困生。
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更多困难的磨砺,培养出更为坚强的优秀品质。
建立支持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建立支持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给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许多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成为了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本文将从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和学校支持三个方面探讨建立支持系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社会支持:缓解压力、分享困扰大学生在面临生活和学业压力时,往往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这时,社会支持提供了一种寻求帮助和共享困扰的途径,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压力。
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志愿者组织、社区活动等形式实现。
大学生可以参与这些活动,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通过交流和互相支持,减轻压力,树立积极的心态。
二、家庭支持:温暖的港湾、安全的依靠大学生的家庭是他们最亲近的人,也是他们最可靠的后盾。
家庭支持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家庭支持主要体现在父母的关怀、理解和鼓励上。
父母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关注他们的学业和生活,体察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在孩子遭受挫折和困难时,父母更应该给予他们安全感和信任,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挑战。
三、学校支持:提供专业指导、建立安全环境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支持包括心理咨询服务、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等。
大学生可以借助这些资源,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问题得到专业的指导。
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氛围,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建立支持系统的过程中,各方面都需要共同努力。
社会、家庭和学校,应该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网络,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结论建立支持系统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固的支持网络,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分享困扰,并提供专业指导和培养机会。
只有通过全面建设支持系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他们才能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援助与支持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援助与支持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心理援助与支持体系应当得到充分关注。
本文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心理援助与支持的概念、心理援助与支持体系的构建及实施等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援助与支持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亦日益突出。
许多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遭受到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困扰等困扰,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不断增加,一些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愈发增多。
因此,建立完善的心理援助与支持体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二、心理援助与支持的概念心理援助与支持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援助工作,为有心理困扰、情感问题或疾病的个体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心理援助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个人成长。
心理援助与支持体系是基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由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师、志愿者等多学科、多元化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心理援助与支持服务。
三、心理援助与支持体系的构建及实施1. 制定专业化的心理援助规划建立心理援助与支持体系的第一步是制定专业化的规划。
规划应包括心理援助与支持的目标、任务、方法以及工作方案等。
这些规划可以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专业机构负责制定,并逐步推行。
2. 建设专业化的心理援助团队构建专业化的心理援助团队是心理援助与支持体系的核心。
该团队应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担任主导角色,并在团队中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师、志愿者等多学科、多元化的专业人员。
团队成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和不断的学习更新,以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援助与支持服务。
3. 建立多层次的心理援助与支持机制心理援助与支持体系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支持机制,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干预、心理教育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体系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
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这样的心理支持体系,包括提供专业咨询服务、营造友好的校园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建立互助网络。
一、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并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这些咨询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和治疗技巧,在面对学生的困扰时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帮助。
学校可以通过与心理学专业院校合作,邀请专家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咨询师的专业水平。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和帮助他人的能力,以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二、营造友好的校园氛围大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学校应该积极营造一个友好、包容的校园氛围。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如讲座、座谈会、心理游戏等,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俱乐部,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
借助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体系,大学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这些课程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习识别并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心理学家开展讲座,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四、建立互助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建立一个互助网络,使得学生可以相互倾诉、共同面对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或网站,提供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心理问题,获得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心理健康志愿者团队,培训一批热心助人的学生,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倾听和支持。
综上所述,建立良好的心里支持体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学援助机制
基地管理制度总则第一条总则1.1 为了规范基地管理活动,保障基地运营的正常进行,促进基地建设与发展,制定本管理制度。
1.2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基地管理人员、员工及相关单位,严格执行。
1.3 基地管理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治理,确保基地管理的合法、公正、严明。
1.4 实施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基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第二条组织管理原则2.1 基地管理采取科学化、专业化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2.2 基地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尊重员工,营造和谐的管理环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3 基地管理要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工作分工、协调配合的机制,推动基地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
第三条基地建设原则3.1 基地建设要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生态保护,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
3.2 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资源,合理配置,不浪费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3.3 基地建设要遵循规划先行原则,依法合规、统筹规划、科学配置,保障基地建设的有序进行。
第四条基地管理职责4.1 基地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基地管理工作计划、年度预算及相关政策,指导、督促、检查各项基地管理工作的落实。
4.2 基地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基地的日常运营,包括基地资产管理、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等工作。
4.3 基地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基地内部秩序,维护基地工作和生活秩序,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行。
4.4 基地管理部门负责对基地员工进行管理和考核,保障员工的权益和合法权益。
第五条基地管理规章制度5.1 基地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基地管理基本规定》、《基地安全管理制度》、《基地环境保护制度》等。
5.2 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应明确规定基地管理的各项基本制度和管理程序,保障基地管理工作的依法行政。
5.3 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公布,由全体员工严格执行,不得有违规行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构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构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随着教育条件的提高,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却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统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需求。
第一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际关系不良。
这些学生往往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而无法得到足够的社交渠道,导致与同伴的交往困难,甚至有人会出现退缩、孤僻或恐惧等情况。
2.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学生往往无法享受到一些正常同龄人所拥有的基本生活品质,导致产生自卑情绪。
3. 学习压力过大。
这些学生往往会面临很多来自各个方面的学习压力,如重重作业、升学压力等等,这些压力的升级会加剧学生的内心不安和焦虑。
第二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支持的必要性1.有效解决心理问题。
建立一个心理健康支持体系,能够为这些学生提供来自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心理支持,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
2.提高学生信心。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信,面对各种学习和人生压力,为学生赢得更多机遇。
3.促进学生成长。
一个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能够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培养更好的学术成绩和个性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支持的具体方案1.成立心理健康支持小组。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可以成立一个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小组。
这个小组由有经验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组成,并鼓励其他的老师和同学志愿参加,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提供定期的心理健康服务。
在课余或周末时间,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工作室,并邀请专业心理辅导师、医生等相关专业人士定期来校,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3.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鼓励学校举办相关讲座和培训,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措施,增强其与良好心态。
如何构建大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
如何构建大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1. 导言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主力军,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多方面的困扰,导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
因此,构建大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成为至关重要的任务,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大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
2. 加强心理教育2.1 心理课程的推广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高校应当加强心理课程的推广,将心理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通过系统的心理知识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对情绪管理、良好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2 心理咨询与疏导服务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与疏导服务体系是构建大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的重要一环。
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
提供一对一、小组或线上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
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
3. 搭建社交支持网络3.1 学术社团与兴趣组织社交支持是构建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机会,鼓励和推荐大学生参加学术社团和兴趣组织。
通过参与这些组织,大学生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分享共同兴趣爱好,在互动中获得情感安慰与成长。
3.2 导师制度与班主任角色针对大学生个体化需求的特点,学校应当加强导师制度与班主任角色的培养和工作力度。
导师可以给予大学生更加专业和个性化的辅导,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他们更多关注和鼓励。
班主任则能够通过日常管理工作发现并及时帮助那些有心理障碍或困惑的同学。
4. 倡导积极健康生活方式4.1 运动及身体保健活动运动对于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在构建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时,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运动宣传,并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大学生能够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增强体质。
4.2 健康饮食与睡眠习惯培养合理饮食和良好睡眠是保持身体健康和稳定情绪的重要因素。
为了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饮食和睡眠习惯,学校可以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并提供食堂、宿舍等场所的营养指导和卫生保障。
学生心理援助系统建设方案
学生心理援助系统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处理情绪困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学生心理援助系统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二、需求分析1.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性: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存在压力过大、焦虑情绪增加等问题,需要系统化的心理帮助。
2. 学校家长的关注:家长们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他们期望学校能够建立有效的援助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
3. 教职员工的增加负担: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目标确定建立学生心理援助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并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四、系统建设方案1. 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团队:招聘专业心理咨询师,组建团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援助。
2. 创建心理援助中心:为学生提供诊断和咨询服务,增加学校心理援助的可及性。
3. 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座谈会等活动,普及心理知识,并提供相关的技巧和建议。
4.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将心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设立学生心理热线: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心理热线服务,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心理援助。
6. 引入心理咨询软件:通过手机应用等形式,提供匿名在线咨询服务,帮助学生随时解决心理问题。
7. 建立学生互助小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支持和帮助,在小组中分享问题和解决方案。
8. 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定期举办家长沙龙或家庭教育讲座,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9. 搭建心理咨询网站:为学生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和各类心理测试工具,在线分享心理建议和经验。
10. 开展心理咨询培训:为教师和辅导员开设心理咨询培训班,提升他们的心理援助能力。
五、资源配置1. 财政投入:学校应加大对学生心理援助系统建设的财政投入,用于招聘人员、购买设备、开展培训等。
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与解压体系构建
( ) 际交往 欠缺 形成 的孤僻 、 郁 心理压 力 二 人 抑
费 已经达到 60 元/ 0 0 年左右 , 有些独立学院学费高达
进 入 大学后 , 由于家 庭生 活条 件 和文化 背景 的局
【 收稿 日期】 2 0 — 5 0 0 80—8 【 作者简介】 张玉虎(9 6 )男 , 17 一 , 山东单县人 , 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讲师, 硕士。 本文系济南大学土木建 筑学院教 学研 究项 目: 贫困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研 究与实践 ; 目 项 编号 :j 7 9 Tj 0 。 0
有数 据表 明 , 目前 我 国高 校大学 生 心理健 康状 况不 容 母 离异 , 弟妹 的成长教 育 费用 也让这 些贫 困生 忧 心忡 乐观 , 心理 疾 患率 已达 2%以上 , 中尤 以贫 困学 生 忡。 O 其 调查显示 , 他们深知父母挣钱的艰辛 , 当他们急需
为主 。尽管现在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 中心 , 但工作 家庭为其提供经济补给而又担心因此加重家人负担 的效 果 和 贫 困学 生 对 心理 压力 的认 识 离 现 实还 有 不 的同时 , 内心 冲突便 油然 而生 , 至产生 负 罪感 。 其 甚 有
小 的差距 。因此 , 分析研 究 贫 困大学 生心 理压 力及 其 的学生为转嫁这种心理压力 , 瞒着家人干多份勤工俭 表 现 , 建 缓解 贫 困生 心理 压 力 的多 元 化 体 系 , 是 学工作 ,他们在挣取微薄的学费和生活费 的同时 , 构 则 又 高 等 教育 面 临的重 要课 题 。 担心 学 习成绩 不好 而愧 对父 母 。l 2 J
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设计
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设计心理健康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压力的增加,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情绪困扰等。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设计一个有效的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至关重要。
纵观现有的心理支持系统,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弊端和不足之处。
一些系统只提供了简单的咨询服务,而鲜少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
另外,一些系统在信息共享和沟通方面存在不足,缺乏与学生和专业心理咨询师之间的良好联系。
因此,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支持系统,满足大学生不同心理需求,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心理支持系统应该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咨询,还可以引入在线咨询和电话咨询等方式,方便大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咨询师的帮助。
此外,系统可以配置个人账户和密码,确保学生的隐私和安全,以便咨询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保持机密。
其次,心理支持系统应该具备个性化的辅导功能。
通过评估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系统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心理辅导计划。
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导方案,并根据系统的引导进行自我实践和调整。
另外,心理支持系统应该提供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
系统应该与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合作,提供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在线课程、教学视频、心理测试工具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掌握有效的心理应对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支持系统应该具备智能化和技术化的特点。
系统应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
通过学生的行为模式、语言表达等数据,系统可以提供更准确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
此外,系统还可以通过推荐优质资源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发展。
在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到有些学生可能不愿意或不方便使用网络平台,或者存在其他技术限制。
因此,系统还应提供传统的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并设置足够的咨询师和辅导员,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帮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学援助机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学援助机制【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与困扰,需要专门的心理援助机制来帮助他们应对困境。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服务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心理困扰,减轻负面情绪。
开展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活动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解决,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和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与勇气。
综合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学援助机制,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困境,展现出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压力、困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网络、心理援助机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1. 引言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学援助机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学援助机制是指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与困扰,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服务、开展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活动,以及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等方式,有效帮助这部分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这一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常由于家庭经济拮据、生活压力大等原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必须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心理援助工作,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综合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学援助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这部分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2. 正文2.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困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困扰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这一类学生常常面临着生活困难、学习压力和社会歧视等多重压力,这些因素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常面临来自家庭的压力,他们可能因为家庭贫困而感到自卑和无助,甚至产生消极情绪。
高校贫困生心理服务平台构建.
一、简表项项目名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服务平台构建起目学校万元简申请经费万元配套止况经费其他万元年月负姓名年龄学历责职称职务人总人数高级中级职初级职博士硕参加单位数职务务务士8 4 0 2 0 4 4姓名工作部门职称 / 项目中签名职务的分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教授心理工作团队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助教团体训练学生工作处讲师制度建项设主学生工作处教授心理培要训课程成开发目员学生工作处副教授心理服∧务队伍不建设含资助中心副教授贫困生组负责的认定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助教指导学∨生心理互助二、项目立项依据1997 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免收学费并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再加上当时整个社会的收入差异较小,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的个人生活基本有保障,而且毕业后统筹分配工作,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小。
1997 年以后高校收费并轨,所有学生都要交纳一定的学费,这对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形成一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因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特别是1999 年以后,随着我国高校体制的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数量的急剧扩招,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也迅速增加。
有调查显示,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0%—40%,特困学生占到 5%— 7%,在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可能更高。
同时国家不再统筹分配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
因贫困凸显的各类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国家也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度过难关、完成学业。
只不过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主要集中在奖、勤、助、贷、免等五大层面,致力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脱贫。
就在全社会关心、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困难的同时,近年来一种新的“贫困现象” 又悄然而生——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危机,成为经济和心理上的“双困生”。
针对这一新问题,长期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象的专家指出,社会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解决他们的“心理贫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卷第2期2009年5月高校辅导员学刊心理与交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支持系统的构建江明辉(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福州350007)摘 要: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支持系统的构建必须立足于促进心理弹性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的形成,积极建立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支持系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支持系统;构建中图分类号D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5337(2009)022*******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实行了收费改革,日益上涨的学费,使部分贫困大学生家庭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及心理等问题,使大学生贫困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贫困与贫困大学生(一)贫困大学生的认定世界银行在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认为:“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和缺乏影响力”。
贫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贫困除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寿命状况、文化教育状况、生活环境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狭义贫困仅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反映在一定条件下维持生活与生产在经济上的最低标准。
贫困大学生最普遍的定义是把家庭收入较少、有一定数额债务、只能缴纳部分学杂费、基本生活接近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定为贫困生;而把家庭经济收入没有任何来源,基本靠借债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在校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称为“特困生”[1]。
从这个意义上讲,贫困大学生是指狭义的贫困,即经济困难学生。
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于2001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初步调查,大学生中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约占20% -30%,特别困难的约占10%左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贫困大学生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基本比例仍在20%以上。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贫困大学生的认定是相对的,基本上按学生总数的5%评定“特困生”,按学生总数的15%评定“贫困生”。
(二)贫困大学生的表现差异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从笔者多年的观察中,这一群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又有不同的表现。
其中,部分贫困大学生能以积极的方式、坚强的毅力、乐观的态度、把生活的压力变成学习的动力,把穷困和不幸作为磨砺意志的基石,这部分贫困大学生仅限于狭义意义上的贫困,如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他的外表虽然文弱,但却是精神上的强者”。
而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因素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即广义意义上的贫困,主要是精神贫困。
精神贫困是指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以致影响物质生活资料获取和精神生活需求满足的生存状态。
这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现实经济压力,常常远离群体交往。
当面对应急事件时,很少感受到支持,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敏感等不良情绪。
3收稿日期:2009204204作者简介:江明辉,男,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部长,副教授。
二、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为什么面对同样不利的经济条件,有的学生会情绪低落,社会适应不良,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而有的学生却似乎未受影响,甚至变得更为坚强,不但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也比较强?这就涉及心理弹性的问题[2]。
(一)心理弹性概念的界定心理弹性概念的提出,最早受到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启发,弹性的概念是很宽泛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观点:第一类观点,强调应关注积极的结果,即结果性定义。
第二类观点,强调应注意各种积极因素的影响,即品质性定义。
大多数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第三类观点,强调关注个体如何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过程,即过程性定义。
在各种不同的研究中,朱森楠对心理弹性的界定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他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积极修补、调适机制的过程,以获取朝向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3]。
综观各种定义,可以发现心理弹性的两个核心要素:(1)个体面临重大威胁或严重困境;(2)尽管这些威胁或逆境对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个体仍能保持适应良好。
正是这两个要素构成了心理弹性概念的本质。
因此,心理弹性本质上是个体在困难情境下的正常发展,这种发展既是一种过程,也蕴含着积极的适应结果,是个体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
(二)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从心理弹性的概念来看,构成心理弹性必须具备两个要素:面临逆境和适应良好。
相应地,构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也需要具备这两个因素。
那么,逆境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又是哪些因素促使贫困大学生在面临逆境时仍然适应良好?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就需要提出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两大影响因素: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是心理弹性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易受到伤害而得不到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
就贫困大学生而言,这些因素具体地说主要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包括形成困难的原因),以及因经济困难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当然,危险性因素仅仅是增加了适应不良的可能性,并不绝对预示着消极的适应结果。
有些贫困大学生即使是在挫折和逆境中,也能克服困难,保持一种良性的发展。
这种现象就涉及心理弹性的另一个概念,即保护性因素。
保护性因素指的是那些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事件,减少消极发展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的个人的或环境的因素[5]。
可见,对心理弹性中的保护性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研究,也就有了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三、保护性因素与心理弹性支持系统构建(一)保护性因素对贫困大学生而言,保护性因素既可以是来自自身的,也可以是来自外界环境的。
来自自身的称为内部保护性因素,如人格(个性)因素。
人格(个性)因素是早期关于保护性因素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指个体内部的有助于逆境中的个体克服逆境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关系和谐、坚强乐观、为人诚恳、待人热情等因素。
家庭以外的因素主要是学校和社会支持网络,包括政府、社会力量、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等在物质、认识和情感上的支持。
研究表明,对社会支持持否定态度的人会抵制来自环境的支持,因而实际上获得更少的社会支持。
因此,个体不是被动的社会支持接纳者,而是主动的社会支持过程的参与者[6]。
(二)“四位一体”的心理弹性支持系统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支持系统的构建必须立足于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的形成,该系统应包括促进内部保护性因素形成的个体心理支持系统和促进外部保护性因素形成的“家庭、学校、社会”支持系统。
1.促进内部保护性因素形成的个体心理支持系统(1)改善认知模式。
“困难学生产生种种问题的根源是物质贫困,而由物质贫困引起或诱发的往往是思想或心理上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所受的精神困扰往往大于物质困扰”。
因此,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方面的困扰是开展解困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是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正视现实、接受现24心理与交往江明辉: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支持系统的构建实,让他们认识到现在的贫穷不是自己的过错,没有必要因此而折磨自己,更没有理由埋怨父母和家庭。
二是要进行自立自强教育,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中国自古就有“逆境生人才”、“多难兴邦”的说法,贫困的生活,多舛的命运,更能造就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毅力。
三是要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树立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荣的信念。
(2)学会心理调节。
学校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尤其要帮助他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使贫困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个性、健全的心理素质。
如果贫困大学生出现烦恼、沮丧等不良情绪时,应该引导他们学会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节,如宣泄、转移、压抑等。
要引导贫困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胆怯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别人,克服自卑、孤僻、自我封闭等消极心理,增进同学间的相互理解,密切同学关系[7]。
(3)培育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他将人的期待区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
其中,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结果的行为。
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例如,贫困大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好专业、做好事情,这样他们就敢于面对困难,以饱满的情绪、高昂的斗志,相信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
因此,学校或同学应在学习、工作和各项课外活动中,对贫困大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关爱和支持,尊重他们,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2.促进外部保护性因素形成的“家庭、学校、社会”支持系统(1)把握政府资助政策,确保资助公平合理。
我国政府为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扶持力度。
一是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
当前,国家奖学金金额为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金额为5000元,这两项的获奖学生比例约占学生总数的5%(评定时向困难学生倾斜);助学金分两类,即“特困生”和“贫困生”,“特困生”每年享受3000元的生活补助,“贫困生”每年享受1500元生活补助,这两类学生比例约占学生总数的20%。
这些措施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个强有力的支持,总体实施情况良好。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评定不够客观,有些不怎么困难的学生享受到了,而真正困难的学生却没有享受到;有些班级贫困学生比较多,但由于比例限制而没能享受到。
因此,在评定奖学金和助学金时一定要严格把握政策,实事求是,确保资助工作“公开、公正、公平”。
发现偏差要及时纠正,而对贫困学生较多的班级享受资助比例要适当调高,对不正之风必须严肃查处。
(2)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