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摘要:目前大学生中贫困学生的比例非常高,他们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强迫、抑郁、焦虑和人际障碍最为突出,随着经济水平的下降,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逐渐下降。这种现状的具体表现就是,经济贫困的学生普遍比较自卑,经济弱势心理严重;对家庭的内疚心理严重,总是希望自己可以解决家庭的困境;对自己要求较高,甚至存在不合理的期待。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已有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中贫困学生的比例非常高;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强迫、抑郁、焦虑和人际障碍最为突出;随着经济水平的下降,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逐渐下降。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贫困大学生内在的心理机制,特别是结合作者大量的咨询工作实际,谈谈贫困大学生心态的几个典型特点以及如何应对这样的特点。
1 “自卑”贫困大学生普遍的内心特点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经济拈据,因此他们长期处于有形的巨大经济压力中.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在阿德勒看来,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换句话说,自卑感也会释放出一种积极的能量,这种能量具有“补偿”
和“超越”的功能,因此,瞎子往往听力过人,逆境常常玉汝于成。所以,高校和社会都应该建立一种心理“转化”平台,一面帮助贫困大学生宣泄其自卑心理,一面将其中“补偿”性的积极因素充分激活。
大学生的自卑,往往是和周围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相比,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落差,比如衣着寒酸,阅历浅薄,在经济弱势的前提下,更容易看到自己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因而无法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周围同学”事实。往常无论是心理健康体系还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都是引导这些学生“自强自立”,但更重要的一种心理解压方向则是引导学生的自我接纳,接纳自己没有别人穿得好、吃的好,接纳自己因为经济条件所限而无法参加很多社会活动,告诉自己贫穷确实是自己的事实,但贫穷不代表自己这个人出了问题,对一个贫穷的自己并不感到紧张或者自卑,这种心态也许会帮助贫困生获得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在追求进取的路上更轻松。
2 “追求完美”是贫困大学生典型的内部心态
一般来说,贫困给人带来的影响,从表面上来看可以催人奋进,通过克服自己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缺点或短处来获得个人的成长,进而通过这样的长处在吞噬内心的自卑。但这样就有一个可能就是,因为内心的严重自卑,导致外在的高标准和高期待,同样是取得好成绩,但贫困生对此的期待和渴望要超过家庭经济好的学生,这份看起来非常积极向上渴望正是束缚贫困生内心自由的绳索。他
们越努力,内心地语言越明显的是“我自己不够好”。为了改变“自己不够好的事实”,贫困的大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走上“追求完美”的独木桥,成绩不是第一不满意,偶尔放松一下,自己一些会内疚。这种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放掉一些期待,跟学生探讨这种高的期待似乎会激发自己更多的努力,但更重要的却是让学生屡尝失败的滋味,很难发现自己的优点,期待越高,疲惫的身心就越容易罢工,所以很多贫困的学生都表示“我很想努力、很想学习,但我却没心情努力,什么都不想干,每天都觉得非常压抑。”所以引导贫困的学生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对结果不要那么看重,坦然的承受失败,在帮助贫困生真正解放心灵的主要
做法。
3 沉重的“家庭责任感”是贫困大学生压力重重的主要原因
贫困大学生往往是带着家庭的很多期待来到学校的,他们的父母付出了家庭的全部,把孩子送入大学,进而也自然而然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大出息,可以干一番大的事业。所以贫困大学生背负着很多的家庭的内容来到学校,他们身在校园,心理却充满家庭的苦难和艰辛,父母辛苦的劳动、家庭经济的窘迫、经济上的困境,让贫困生的心理不轻松。在笔者的咨询工作中,经常有贫困的学生每天担心自己的家怎么样,比如长期卧床的父母,怎么支付每天的医药费,也有的学生在内心要求自己必须优秀,必须靠自己改变家庭的现状。
针对这样的状况,贫困生需要解决的是一个界限的问题,即哪些
是家庭的期待、家庭的问题,需要父母来担负责任,又有哪些是属于自己的问题和责任,很多同学觉得自己从家庭中走来,自然就要帮助家庭改变命运,结果把父母对生活的期待混淆为自己对生活的期待,贫困的家庭也许更多的是父母的人生,贫困与富贵是他们担负的责任,不要在自己稚嫩的肩膀上承担不可承受的重负。所以在心理咨询中,通常都是做这样的引导,引导贫困学生把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分开,知道自己可以为家庭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进而为贫困生的心理减压。
4 “讨好”是很多贫困大学生的生存姿态
心理学上,对讨好的解释是:当我们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就会讨好。讨好他人时,我们漠视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我们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并对所有的事情点头称是。讨好常常以一种令人愉快的面目出现,因此在大部分的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的接纳。讨好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它否定我们的自尊,并传递给人们这样的信息:我们是不重要的。讨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内心独白:“我不值一提。我不值得被爱。”“我应该永远对别人和颜悦色。”“我决不能让别人生气。”“我不可以冒犯任何人。”“这全是我的错”。
由于贫困生内心深处的自卑,导致他们的内部语言更多的是“去讨好吧,讨好才能生存,才能被人认可”,特别是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贫困生往往是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习惯于顺从,结果导致很多贫困生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委屈、愤怒往往是他们与人接触后
的常见感受。
这种情况下,要引导贫困生学会“表里一致”的沟通,让他们知道在人际交往中,即应该有别人,更应该有自己。表里一致的沟通就是在沟通中,让自己、他人和环境都得到尊重和理解。能够在尊重他人的情况下,不失去自我,进而提升贫困大学生内心的“弱势”。总体来说,贫困大学生是非常值得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关爱的一个群体,无论是从心理上的疏导和帮助,还是在现实生活的支持,都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