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贫困大学生论文: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分析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论文: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分析及对策[摘要]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不仅承受着经济压力,同时也更容易出现“心理贫困”的现象。
高校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其帮助,更要对他们进行“心理扶贫”。
本文从共性的角度,对贫困生的心理现象进行剖析,并寻求更好的预防和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心理扶贫一、“心理贫困”的定义1.何为“心理贫困”湖北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谢桂阳给出了以下定义:心理贫困,就是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从而产生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变化。
2.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谢桂阳教授曾对湖北大学185名贫困生和271名非贫困生进行过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同年龄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个性特征和行为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他们更为敏感、拘谨;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过低——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精神病性的得分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无独有偶,宁夏大学学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在校贫困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调查结果也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在217名被调查的贫困大学生中,有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还有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相对于其他学生,贫困学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更容易陷入“心理贫困”中,更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
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1.性格问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
自卑、敏感、脆弱是一部分贫困生最普遍的心态。
在这种心态下,会出现三种行为表现:一是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贫困带来的心理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自愧不如别人;三是逃避离群,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论文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论文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论文摘要: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独特性,通过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卡特尔16PF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归纳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根据人格理论分析了贫困生人格的成因:生活状态落后。
见识有限;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成熟动机强烈,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教育管理对策贫困大学生是近年来为社会广为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其心理疾病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学生。
从而出现了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的“双困生”。
由于心理能量不足,贫困生容易产生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心理过程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学习生活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损等负性变化,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家和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经济上给予了贫困生很大的帮助,但在我们工作中仍能感受到贫困生精神状态的低落。
因此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而且要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精神扶贫,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精神压力。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查分析(一)调查对象及方法笔者从九江市四所本、专科院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中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400名贫困生(月个人消费总额低于九江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和40O名非贫困生,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量表fl6PF1进行统一测试。
发放问卷各400份,回收问卷贫困生368份和非贫困生392份,问卷有效性分别为92%和98%。
数据统计采用W_I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和SPSS软件包。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人格因素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16PF值如图l所示从图l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
贫困生在有恒性(G)、忧虑性(O)、独立性(Q2)、自律性(Q3)四个方面分值高于非贫困生,而在聪慧性(B)、稳定性(C)、兴奋性(F)、敢为性(H)、世故性(N)、实验性(Q1)六个方面分值贫困生低于非贫困生。
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范文
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范文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贫困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愈益突出,这已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
笔者认为,建立高校勤工助学中心及相应的“绿色通道”可以有效地预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绿色通道”On College Needy Students' Mental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Li De Hao Qiu- hua Huang You-mei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university reform thorough gradually,needy students' number increases increasingly. Thei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s more outstanding, and this attract more andmore concern of the public.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establishing the center of industrious work to assist study and the " green routeway" can prevent students from mental aberration so as tolet students grow completely and healthily.Key words: college needy students mental aberration "green routeway"一、当代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状况随着高校收费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个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合理分担高教培养成本的机制已逐步形成,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方向迈进。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论文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从现存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出发,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方法。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近年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不断变化,以及日益凸显的文化冲突的一系列影响,导致了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地增多。
对于高校而言,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张,在校生的人口基数不断扩大,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也相对增加。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弱势群体,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经济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疾病的发生率远远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大学生。
因此,各高校需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健康辅导工作,将其作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的重点。
1贫困大学生的判定在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之前,先要确定对象,也就是贫困大学生生是如何判定的。
根据教育部文件的解释,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教育费用,或者即使支付了教育费用却无力承担在校期间的生活开销。
评定贫困大学生的具体过程应严格依照高校学生手册上所规定: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辅导员为组长,班主任为副组长,学生代表为组员的班级贫困大学生认定评议小组。
按照工作要求,整理,调整,核实贫困大学生资料,评定贫困大学生。
2贫困大学生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2.1自卑心理,自闭心理,难以与其他人沟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环境不断刺激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各种消费热点也在学生中兴起。
大学本是为社会孕育人才的摇篮,以学习为主,随着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大学生在校园生活的同时不再满足传统的吃饱穿暖的要求。
而是追求更加潮流,时尚的生活。
科技的发展使得学习成本不断上扬,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在学习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这些现代化产品的成本也不低,贫困大学生只能望而却步。
在高校中,大学生在同样的生活,学习环境下,出生贫困的学生的生活,学习,消费与普通大学生的巨大的差别给他们带来了精神,心理很大的不平衡,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大一心理健康论文3000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大一心理健康论文3000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摘要]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对2882名贫困生和8337名非贫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对比研究。
结果贫困生的9个因子分高于非贫困生;1~3年级中,二年级贫困生的各项因子分最高;某些因子分,农村贫困生高于城市贫困生。
单亲家庭贫困生高于双亲家庭贫困生,不和谐家庭中的贫困生高于和谐家庭中的贫困生。
结论贫困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生;除经济条件外,贫困生的家庭来源地、结构、氛围等背景条件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心理健康;贫困大学生;调查;症状自评量表笔者对南华大学一二三年级中的2882名贫困生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了解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及相应对策。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为南华大学1~3年级中的2882名大学贫困生和8337名非贫困生。
贫困生中:男1800名,女1082名;一年级1195名。
二年级1041名,三年级646名;平均年龄20±0.56岁。
1.2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确定研究对象。
以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作为测量工具,应用《大学生心理测验软件》(5.0网络版,上海惠诚咨询有限公司研制),在校园网上进行团体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由每位参加测试的学生独立回答,每份问卷答题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整个测试工作5天内完成。
11855名1~3年级的大学生接受了调查,剔除不合格量表636份(占5.47%),录入统计资料的有效问卷数为11219份(占94.63%)。
将家庭月收入<800元的2882名大学生(占25.69%)作为贫困生组,家庭月收入≥800元的8337名大学生(占74.31%)作为非贫困生组,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研究。
1.3 统计分析数据用SPSS 15.0 for wmdows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检验方法为t检验、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2)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篇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与补救方案》提要:贫困生是大学校园内的特殊群体,四川作为西部偏远的地区,存在许多的贫困生,由于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差,所以饱受经济和生活双重压力,从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贫困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由于地处西部,四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更加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成为四川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高校的逐步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张,并向大众化方向迈进,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都有所增加;然后自从1995年高校招生并轨制度开始实行后,高校收费持续攀高,贫困生经济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现状1.经济负担通过我们的走访和调查,发现四川绝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偏远的川东地区,部分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家庭。
通过他们的家庭结构看出,绝大部分是由于家里人口数偏多,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家庭中有患病老人等。
2.心理负担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得完成自己的学业,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的双重压力造成了诸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体说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2.1自卑消极心理四川高校的贫困生大多来自川东地区的农村,由于物质的有限性,和同学之间的兴趣差异、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语言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极不适应。
久而久之,由于感觉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谈恋爱、交朋友,自我感觉低人一等。
在此恶劣的环境下产生情绪低落、心理灰暗、形成自卑自贱的心理。
2.2孤僻封闭心理对未来的担心,对未来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的不理解,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不满,现实生活中又往往受到周围人不公正的待遇和不愉快的体验,使得他们经常烦躁不安,不愿与外界人士打交道,独自一人过着自己一人的世界。
同时又由于自卑的心理,交友的动机薄弱。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论文
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论文摘要:由于物质和精力的两层贫穷,高校贫穷大学生的心思健康疑问非常突出。
因此,处理高校贫穷生疑问事关高校的安稳和社会的谐和。
这篇__从贫穷大学生存在的首要心思健康疑问及其发作的要素下手,根究贫穷大学生怎样进行自我调整以及在纠正贫穷大学生心思健康疑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由于物质和精力的两层“贫穷”,高校贫穷大学生的心思健康疑问非常突出。
因此,处理高校贫穷生疑问事关高校的安稳和社会的谐和。
这篇__从贫穷大学生存在的首要心思健康疑问及其发作的要素下手,根究贫穷大学生怎样进行自我调整以及在纠正贫穷大学生心思健康疑问上社会、高校、家庭的责任和作用。
一、贫穷大学生存在的首要心思健康疑问1.自卑。
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丢失自傲,并伴有怨天尤人、悲观失望等心境的低沉心思倾向。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贫穷大学生在花费上普遍存在着自卑心思,然后使得他们不敢或许不愿与经济条件较好地学生来往,进而关闭自己,而且对异性同学发作畏惧感,不敢打开正常的异性友谊。
2.依托。
大都贫穷生都能以活泼的心态来面临贫穷,但有些贫穷生在面临贫穷带来的曲折时,却发作退避心思,短少打败贫穷的勇气和毅力,把处理贫穷的使命全部推给学校和社会,一味地盼望政府、社会和学校的资助,乃至将他人的捐助用于大吃大喝或采购奢侈品。
一朝一夕,构成了依托心思。
3.焦虑。
有些贫穷生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差,他人会看不起自己。
破旧的外表、困顿的经济状况使他们老是谨言慎行,而且过于活络狭隘。
乃至将自己经济条件不如他人归结为生不逢时、爸爸妈妈无能和上天的不公等等,然后对社会和家庭发作仇视心境,对身边的人和事极为活络,总感受到焦虑。
4.吃醋。
吃醋是与他人比照,发现自己的才华、名誉、位置或遭受等方面不如他人而发作的一种由惭愧、愤怒、仇视等构成的凌乱心境状况。
有些贫穷生虚荣心过重,虽然经济困顿,但仍会节衣缩食来美化自己的外表。
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论文【摘要】文章运用封闭式短程团体辅导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和行为训练,通过对辅导前后SCL-90各因子症状的差异性检验,结合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跟踪回访发现,短程团体辅导对于帮助贫困大学生接纳自我、改变认知、提升自信、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得到了广泛关注,不让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贫困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理应得到重视。
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为了探讨贫困学生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以改变认知,提高自信,促进个性发展为目的,尝试运用封闭式短程团体辅导的方法,以18名大一贫困学生为小组,进行一整天的心理和行为训练,并对小组成员作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短程团体辅导对促进贫困生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大一学生为被试,总人数为18名,其中男生12名,女生6名。
所有被试都是在新生心理普查后被确定为需要关注的对象,即“大学生人格调查(UPI)”普查显示总分在25分以上,同时“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3的学生,通过对这些学生的约请访谈,确定是因家庭贫困而导致极度自卑缺乏自信,并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
(二)团体方案设计本方案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成员了解自己,澄清观念,提升自我,建立自信,摆脱心理贫困。
辅导采取全封闭的方式,团体辅导活动的时间为一整天连续八个小时,并精心设计了热身活动,游戏互动,讨论分享,团队合作等环节,要求成员在观察学习和活动体验中,认识和探索自己,改变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非理性观念和错误认知,以积极的态度去接纳自我,接受现实,走出自卑,建立信心,在团体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论文(2)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论文(2)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论文篇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摘要】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高校辅导员应发挥在其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建设健康的心理素质,应该发挥自己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健康地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关键词】辅导员;贫困生;心理健康;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已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左右,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也愈发突出。
和其他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同时,家庭贫困以及造成家境困难的各种因素,也导致了部分困难学生心理失衡,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现实告诉我们,贫困生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单纯经济上的帮助无法彻底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
针对大学生贫困的特点,作为学生辅导员,我们不仅要帮助这些学生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经济上的帮助完成学业,同时还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调适。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下,易产生自卑感、无用感、绝望感等心理问题,出现“心理贫困”现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
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
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往往知识面有限,某些科目的学习上有困难,遇到打击可能产生气馁或者偏激情绪。
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
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由于贫困生的困难,主要是经济贫困,因此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日益凸显出来。
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要认真分析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篇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在明显加大。
由于贫困生的困难,主要是经济贫困,因此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日益凸显出来。
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要认真分析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救助,从而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概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教育多元化格局也已经形成,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正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不同背景下的贫困生问题都有着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了我们教育过程中的一道难题。
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细致的分析。
研究后发现,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要解决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应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引导,并不断地完善心理咨询机制,促进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一)焦虑与抑郁心理的困扰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因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这样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的情绪。
贫困大学生要为学费、生活费担忧,同时也要为父母的身体担心,害怕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正是这些原因使贫困生的精神压力过大,形成紧张、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抑郁是一种能感受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还经常会伴有:厌恶、痛苦、自卑等多种情绪体验。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及解决措施论文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及解决措施论文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及解决措施论文自20世纪末我国高校招生并轨以来,大学扩招,大学生入学率逐年攀升,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费用由原来的政府负担变为由政府和受教育者共同分担。
因此,现行大学教育的费用加之子女在城市求学的生活费用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不菲的开支,而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更是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据统计,高校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学生占了大学生比例的20%以上。
总体上,这部分学生积极向上,吃苦耐劳,意志力顽强,以摆脱贫困为动力保持健全的人格,乐观面对生活给予的考验,收获着宝贵的生活阅历。
但仍有一部分贫困生在经济压力面前,心理能量不足,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
分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成因,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是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一、高校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特征(一)自卑大多数贫困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自卑心理。
浓重的农村方言、土气的着装、现代高科技学习工具的廉价或缺乏等都可能是造成贫困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而且因缺少经济支持,贫困生不能参加一些职业资格技能培训或者一些艺术特长技能方面的培训,因此个人技能和修养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使他们产生自卑感的原因。
另外,原本在中小学时期引以为荣的成绩优势在高手如林的大学不复存在,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进一步加剧了他们自卑的心理。
(二)焦虑焦虑是恐惧的一种特定类别。
贫困生因沉重的家庭负担造成的较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时常处于焦虑状态。
他们为贫困的家境焦虑,唯恐家里遭遇变故而无法完成学业;他们为生活和学习上的费用焦虑,因为这些费用给家庭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他们为学习成绩焦虑,害怕学习不好而愧对父母或资助者;他们为就业而焦虑,因既要考虑自己的发展,又要考虑家庭经济状况,使得择业心态迷茫,面对未来产生恐惧。
(三)嫉妒嫉妒是一种带有攻击性的心理状态,是指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论文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论文随着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在高校中越来越突出。
但同时,家庭贫困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那么,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解决我们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必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论文篇一《刍议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在高校中越来越突出。
但同时,家庭贫困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那么,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解决我们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必然。
关键字:心理问题预防措施心理健康教育现在我们大学生群体中成在很多心理问题,情感十分丰富而多变,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较大的情绪落差。
作为高考竞争的胜利者出现在校园的大学生们,相当一段时间内陶醉在一片赞扬声中,心里充满自豪感。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兴奋之后,不少人慢慢发现,中学的优势不复存在了,往日的佼佼者们虽无落伍感,但明显存在失落感,同时现实中的大学环境远非理想中那般如象牙塔一样纯洁神圣,种种失望与烦扰加诸在这般娇嫩脆弱的心理之上,不免出现问题的可能。
一、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辅导员夏帕克提江・吾守尔和曹良才以及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的谭鹏曾专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
他们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
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感到自卑。
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往往知识面较窄,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
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论文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摘要:从分析高校贫困生的来源出发,了解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剖析其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寻求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对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对策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费用的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据统计,目前高校贫困生人数已达到在校生总数的20%以上,特困生也超过了5%。
面对日益突出的贫困生问题,党和政府、学校以及社会为了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采取了种种措施,努力在物质上给予最大帮助。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贫困生在心理上的帮助普遍还是比较弱的。
在高校中,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较为独特的心理特点,如何正确的解释和研究贫困生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对策,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圆满完成学业,成为将来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优秀合格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的来源现阶段高校贫困生为何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点:一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贫困生大都来自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的山区农村,这些地方经济落后,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外,城镇下岗职工增多等社会因素也导致一些家庭收入下降,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造成了在校贫困生比例的上升。
二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
高校招生分数标准降低,大学生录取比例增高,使得一些原本可以尽早分流、上职高从而尽早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困难学生也选择了上大学的道路,这使得贫困生人数相应增加。
三是学费大幅度上涨,这也是造成贫困生增加主要原因之一。
二、贫困生心理特点2.1自卑心理对大多数贫困生而言,在考入大学以前他们无论是在某地域学校,还是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不会有太大区别,但进入大学校门之后,由于要缴费上学及生活费等,此时不同的家庭背景,经济实力在同学间就会有非常大的反差。
因而无意中使贫困生心理上受到很大刺激,他们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从而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
贫困生由于长时间的自卑,使他们的心理逐渐形成抑郁,但是独立性和求知欲又使他们不甘落后。
大学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论文
大学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论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体系越来越健全,贫困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的越来越少。
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帮扶体系尚未建立,许多高职院校贫困生虽然完成了学业,其心理问题却未得到解决,从而影响了其走上社会后的生活与工作。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帮助贫困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1、自卑。
自卑是高职院校贫困生中很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贫困生对自己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者看不起自己,经常抱怨、责备自己和父母,害怕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没有勇气和信心主动与人交往。
2、孤独。
由于自卑,许多高职贫困生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孤僻不合群,有意识地疏远同学,游离于学校主流生活之外,容易造成他们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起伏,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3、焦虑。
高职院校贫困生常常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导致思想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
有的为学费、生活费用焦虑,有的为学习成绩焦虑,有的为家庭负担重焦虑,有的为父母身体焦虑,有的为兄弟姐妹因他们辍学焦虑。
4、嫉妒。
有的贫困生看到家庭富裕的同学享受到优越的条件,花钱阔绰,而自己学习、能力、智力并不比他们差甚至更好,只是因为出生在贫困家庭而享受不了这些,心理十分不平衡,既羡慕又嫉妒。
二、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1、经济困难与家庭教育的缺失。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要承担比一般大学生大得多的压力,他们担心学费,担心生活费,担心家里负债。
同时,社会环境和大学校园各种接踵而来的消费热点和相互攀比的现象,使贫困生心理更加不平衡。
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论文
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自卑、孤僻、虚荣、抑郁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
但是现有的资助体系主要是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对他们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从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出发,探讨有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以及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我国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费用大幅度增加,高校贫困生现象十分普遍。
高校贫困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生活压力,较之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自闭、缺乏自信、紧张焦虑、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等。
近年来,由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了解和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建构科学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改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人成才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有以下判断标准:一是智力正常;二是情绪健康;三是意志健全;四是人格完整;五是自我评价正确;六是人际关系和谐;七是社会适应正常;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基于上述标准,本人认为目前高校贫困生主要存在如下心理问题:1、自卑心理。
大部分贫困生来自较偏远的农村落后地区,他们靠自己努力一步步迈向大学,是在家长和老师的褒扬中长大。
来到大学以后,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和学业上的优势消失,面临着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家庭经济较好的同学穿名牌,进饭馆,出手大方,交友广泛,相比之下,他们自然会产生自卑心理,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内心出现低人一等、自惭形秽的不良情绪;二是外在行为上表现为不敢正视别人,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敢锐意进取,缺乏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三是封闭自己,不与外界交流。
科研课题论文: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146140 高等教育论文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近年来,由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为主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做好物质资助的同时,应结合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
只有提高贫困生自身自助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贫困生家庭情况在我从事资助工作的过程中以及在我的了解下,发现绝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农村及偏远山区,部分来自城市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
从他们的家庭结构可以看出大部分贫困生家庭成员偏多,也有小部分贫困生来自单亲家庭,而家庭成员中有收入的成员又偏少,所需供养的人过多,负担过重导致家庭贫困。
在贫困生家庭收入上看,大部分家庭都是没有固定收入的,而在有微薄固定收入的家庭中,绝大多数家庭的收入来源是农副产品收入。
2.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2.1 强烈的自卑感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差,对“缺钱”的困窘的体验比其他同学更为强烈,觉得自己寒酸因而滋生自卑感。
这种心理现状在贫困生中有一定普遍性。
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2.2 过重的焦虑感由于家境贫寒,学杂费通常是通过国家贷款、国家助学金以及家长的借贷而来的,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
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得不精打细算,对同学聚会、集体活动的“破费”更是顾虑重重,总是处于焦灼不安又难以排解的等待和适应性顾虑之中,甚至担心会因为学费不够而退学。
2.3 过度的自尊心自尊本来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的积极心理体现。
但贫困生由于过度自尊反而对外界援助产生抗拒的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由于高校助学政策的不完善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篇一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摘要:由于高校助学政策的不完善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经济上的重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
学校应采取经济资助与学校环境育人相结合,鼓励勤工助学与培养自尊意识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等措施有效地改善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据统计,一般高校中,贫困生要占到学生总数的10%-20%,其中特困生占5%-10%。
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贫困使大学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了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1.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
贫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由于绝大多数大学设在大中城市,有较浓厚的城市色彩,贫困生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逐渐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对那些生活消费只能限于吃饱穿暖、艺术修养水平较低的贫困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
另外,贫困生对大学学习环境的适应会更困难一些。
就读大学前,贫困生就普遍存在着学习条件较差等客观情况;入学后,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拥有录音机、电子词典甚至电脑等自学工具。
因而一些贫困生就会在心理上有一种不平衡感,存在着为什
么他有我没有,他能享受我不能享受等攀比心理。
或者是自感寒酸,自卑心理油然而生,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表现为敌对态度、强迫症状和冲动行为。
可见,经济方面的原因已经成为贫困生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久而久之,无法解除的心理冲突使他们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某些精神病症状。
2.贫困生在应对方式上的不正确、不完善也导致了他们抑郁心理的产生。
贫困生的生活要比其他同学更艰难,他们遇到的困难也较多,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贫困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
有的贫困生感到羞愧难当,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着师生善意的同情;他们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还有些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在大学校园里,知识分子群体中老师与同学中的多数人对贫困生充满了关爱并真情相助,但在当今讲究经济效益,推崇事物功利价值,追求财富的价值观支配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贫困生在社会上由于寒酸常常倍受歧视,受奚落、受嘲笑。
3.学习、就业的竞争给贫困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目前,大学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普遍重视专业实用课程和社会急需课程的学习。
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而长线专业和面向艰苦行业的学生则想方设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去辅修有实用价值的热门课程,如计算机、外语、法律、财经等等。
这些无疑给本来就要兼顾打工和学习的高校贫困生雪上加霜。
对于贫困生来说,将来的一份好职业是无比重要的,他们懂得家中父母付出的极大努力,因此他们有很强的成才意识。
然而,废寝忘食,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持久紧张,不注意用脑卫生,用脑过度,注意力下降,以至于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下降,给贫困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由此,极容易产生心理挫折。
二、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应的解决对策也不应是单一的。
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限于心理咨询机构,而是应该努力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经济资助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1.经济资助与学校环境育人相结合。
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是他们最大的心理压力。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机制一般由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等制度组成。
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目前都难以解决根本问题,而奖学金只与学习成绩相关。
一项调查证实,农民子女在获得大学奖学金的比例上相对于其他阶层子女而言明显偏低。
虽然有少数高校利用政府或企业的支持建立贫困大学生奖学金,但受益面毕竟很小。
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和推进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得到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起码的经济保证,从而使贫困大学生基本上消除单纯因经济原因而导致的绝望性心理焦虑。
需要强调的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班级、寝室和同学会这类
小群体的组织人际关系的改善问题。
这方面的工作往往因为过于琐细而得不到注意,也因为难以用某种显性指标来衡量效果而容易被忽视。
但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正是这种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高校应重视班级和寝室的作用,在这些小群体、小环境里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
这对于调适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情绪,降低他们的抑郁性和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鼓励勤工助学与培养自尊意识相结合。
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应当使他们自己充分意识到,虽然经济上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人却可以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
因此,关键是要使贫困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强的意识。
从人格心理学的观点看,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它决定一个人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贫困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要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勤工助学的意义远不止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
因此高校不仅应积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广泛的勤工助学的渠道,而且应对此予以精神上的激励。
3.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我们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应着眼于贫困大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大学生。
以促进健康人格发展为主线,从认知过程、情绪调控和行为训练三个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得到增强,使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改善,及时排除成长中的一些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获得相对于自身而言的提高。
学校对贫困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方面表现出来的某种群体特殊性不应加以放大或渲染,以避免伤害贫困生的自尊心。
但对于少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则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如通过个别性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他们进行改善人际关系的尝试,指导他们调控情绪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团体行为训练来解决在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碍问题。
总之,高校只有通过综合性的多种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地改善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