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三首解读

合集下载

古代诗词三首 (3)

古代诗词三首 (3)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地名,在今湖北省。【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 前朝】以前的时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参考译文】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 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倘若不是东 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讨论两个问题: 讨论两个问题:
一、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1、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 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 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 治感慨与识见。 治感怀 才不遇的心情。

古代诗词三首翻译

古代诗词三首翻译

《古代诗词三首》翻译
一、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江底,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拿起磨出洗净的断戟,我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美丽的大乔、小乔,就只有永远锁在铜雀台里了。

三、苏轼的《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的兰草已长得与溪水相连。

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间的小路干干净净的,没有稀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天快黑了,细雨中传来了子规的啼叫声。

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门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

休将白发唱黄鸡。

——何必自伤白发,感慨“黄鸡催晓”。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教材解读一、《望天门山》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饮湖上:在湖中饮酒。

湖,即西湖。

水光潋滟: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方:正。

山色空濛:指在细雨中山色空灵迷蒙。

西子:指古代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淡雅的装扮或者浓艳的装扮。

相宜:合适。

【解读】这首诗也是诗人在杭州做官期间写的,也是写雨景,但是和前一首诗侧重点有所不同。

上一首诗是描写具体的一场阵雨,这首诗则是通过一次晴雨变化,对西湖做出了总体评价。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是一堂以古诗词为主线的语文课程。

通过学习这堂课,学生将能够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

第一部分:课文概述《古诗词三首》是一篇由王瑄所编的语文课文,一共包括了三首古代诗词作品。

第一首《山亭夏日》,作者陶渊明以山亭夏日的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第二首《七步诗》,作者曹操借助这首短诗展示了自己的智慧;第三首《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以雀楼高耸入云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古诗词三首》的内容解读《山亭夏日》以山亭夏日为背景,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来抒发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绿树荫浓”、“芳草无情”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喜悦和愉快。

《七步诗》是曹操根据传说中的典故而创作的一首七言诗,通过描述自己如何在关键时刻诡计多端,化险为夷的经历来彰显自己的智慧。

这首诗既简洁又意味深长,表达了曹操在困境中的聪明才智。

《登鹳雀楼》以鹳雀楼为背景,描写了一幅辽阔的风景图画。

通过描绘楼高耸云端、远眺江山甚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美景,作者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第三部分: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学生将能够培养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他们将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华横溢和智慧,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学生还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修身养性的意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感性表述和理性分析。

通过学习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学生将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们的美学观念将得到培养,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同时,他们也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人们的情操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将能够获取到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了宝贵的资源。

[荐]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词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荐]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词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词三首》图文讲解+练习知识点生字组词:暮mù:暮色朝暮暮春暮年晨钟暮鼓吟yín:吟诗吟诵吟咏呻吟吟风弄月题tí:题字题目题材问题文不对题侧cè:侧面侧重一侧侧身旁敲侧击峰fēng:山峰峰顶高峰洪峰峰回路转庐lú:茅庐庐舍草庐庐山缘yuán:缘由边缘缘分有缘无缘无故降xiáng:投降降伏降服宁死不降降龙伏虎阁gé:阁楼阁下出阁闺阁亭台楼阁费fèi:花费消费费力收费煞费苦心须xū:必须无须胡须触须花须根须逊xùn:逊色谦逊稍逊一筹出言不逊输shū:输赢认输输血输送满盘皆输多音字:横:héng横冲直撞hèng蛮横识:shí识破zhì博闻强识降: xiáng投降jiàng降临形近字:暮(朝暮)墓(墓地)题(题目)提(提出)侧(侧目)测(测试)峰(山峰)锋(锋利)费(收费)沸(沸腾)输(输出)偷(小偷)古诗大意:《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问题归纳: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可怜”的意思是可爱。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是一堂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词的课程。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接触到三首名家古诗,分别是杜甫的《望岳》,李白的《将进酒》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入铁梧》。

这些古诗不仅包含着诗人们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还展示了他们卓越的诗歌才华和艺术创作之美。

让我们来欣赏杜甫的《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他的老师孟浩然的一首赠诗。

杜甫在诗中向孟浩然表达了对他的尊敬和敬仰之情。

诗中描绘了峨眉山的壮丽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师长的敬重之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师友之间深厚情谊的珍视,以及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杜甫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壮美的峨眉山,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首诗通过对师友之情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示了杜甫高超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品味李白的《将进酒》。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友人的一首劝酒诗。

诗中表达了诗人豪迈豁达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借酒助兴,畅饮欢歌,表达了对友谊和欢乐的追求。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那种豪气干云的风采和不拘一格的人生态度。

李白用朴实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引人入胜,令人难以忘怀。

让我们一起赏析陆游的《秋夜将晓入铁梧》。

这首诗是陆游在秋夜写给友人的一首寓情诗。

诗中描绘了秋夜的寂静和凄凉之美,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思念之情。

陆游通过对秋夜景色和内心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友情的忠诚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邃,给人以沉郁之感。

陆游以细腻凝练的笔法,勾勒出秋夜的静谧之美和内心的无尽思念,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虽然情感深沉,但却不乏雅致之美,令人陶醉其中。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品读和赏析,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情感,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2023北京新高一语文(上册)古诗词解释

2023北京新高一语文(上册)古诗词解释

2023北京新高一语文(上册)古诗词解释一、《静夜思》1. 作者:李白2. 诗词内容:此诗为李白创作的五言绝句。

诗中描述了作者夜晚独自思念远方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3. 诗句解释:床前明月光:诗人坐在床前,透过窗户看见明亮的月光。

疑是地上霜:由于月光的倒影,使得地面上看起来仿佛布满了霜。

举头望明月:诗人抬头仰望着夜空中的明亮月亮。

低头思故乡:诗人因思乡之情而低下头来,默默地回忆起远方的故乡。

二、《登鹳雀楼》1. 作者:王之涣2. 诗词内容:此诗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上鹳雀楼所见的景色和感叹。

诗人借登高远眺之景,抒发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出了超脱凡尘的情怀。

3. 诗句解释:白日依山尽:白天即将结束,太阳已经西下,山峰的轮廓成为了黄昏的烘托。

黄河入海流:诗人引用黄河入海的景象,表达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欲穷千里目:想要看尽千里风光。

更上一层楼:意思是寻求更高的境界,追求更高的境界和境界。

三、《悯农》1. 作者:李绅2. 诗词内容: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描写了农民艰苦生活的情景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诗中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辛劳和生活的困难,表现出了诗人的同情和关怀之情。

3. 诗句解释:饥饉起争飞:作物干旱枯萎,鸟类为了争夺有限的食物而彼此争斗。

举箸欲食:农民劳苦一天后,拿起筷子准备用饭。

恨不得穿:由于生活拮据,连鞋袜都不能买得起。

蓬首逢白发:形容农民辛苦劳作而白发苍苍。

四、《春晓》1. 作者:孟浩然2. 诗词内容: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五绝,以春天的早晨为题材,描绘了大自然万物苏醒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

3. 诗句解释:春眠不觉晓:春天的早晨,人们都会因为春眠而不知天亮。

处处闻啼鸟:春季是鸟儿活跃的季节,到处都可以听到鸟鸣。

夜来风雨声:昨夜风雨交加,传来了阵阵的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春天的花朵虽美,但转瞬即逝,人们往往防不胜防。

通过以上诗词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每首诗词的艺术特点、表达意境和抒发情感。

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第七单元第21课, 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望庐山瀑布》1. 作者:李白2. 内容概要:诗人游览庐山,看到山间瀑布,壮观景象使他震撼不已,感叹自然山水的壮美和永恒不变。

3. 主题:自然与人的关系,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4. 诗词鉴赏: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挂五云”、“如练直下三千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瀑布的壮观景象。

5. 诗意解读:诗人通过描绘瀑布的壮美,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然与人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6. 影响: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传达了观赏者的情感,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1. 作者:白居易2. 内容概要:诗人离开草原,向草原的草木动物告别,表达了怀念和离别的情感。

3. 主题:思乡怀旧,离别伤感,对自然的眷恋和热爱。

4. 诗词鉴赏:以“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为开首,情感真挚动人。

描写草原上的动物、景物,通过描写草原的壮丽和自然的平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 诗意解读:诗人通过描写离别之情,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的歌颂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

6. 影响:白居易通过此诗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1. 作者:王维2. 内容概要:诗人在长安城中寓居,常去郊外游玩,但是却不如自然山水之美,深感郁郁寡欢。

3. 主题:对自然的向往,对都市生活的厌倦与不满,古人浪漫主义思想。

4. 诗词鉴赏:以“彩萼含春质,铅华不继脂”为开首,情感真挚动人。

描写江南的水乡风光,表现出强烈的向往和追求。

5. 诗意解读: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的美景和表达对都市生活的不满,抒发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都市生活的厌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追求。

6. 影响:王维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都市生活的不满,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

五年级语文上册-要点难点-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要点难点-古诗词三首

第二单元浓浓的乡情5.古诗词三首知识小屋语言积累1.字词全解要求学会的字。

2.难句解析①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

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

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相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

诗人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

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③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地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人微。

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示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④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的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

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声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然寥寥几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篇章解读这三首古诗词都是写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给家人写信,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是一首词,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中国古代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歌艺术,而古诗更是其中的瑰宝。

本文将向读者介绍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三首》,分别是《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

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领略到古诗的深远内涵和优美之处。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诗。

它描绘了作者在黄昏时分,倚着船舷,观赏夕阳余晖的美景。

首句“一道残阳铺水中”直接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在这句中,残阳与铺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接着,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摹了江上的景象,如“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写法,则更增添了诗歌的情感色彩,使读者仿佛亲身置身于场景之中。

另一首《题西林壁》是唐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名篇。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画壁的描述,展现出作者对人生境遇的反思。

诗中重复使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现实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苦难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憧憬。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对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

最后一首是《雪梅》,是唐代文学家卢纶所作。

这首诗通过描写雪梅的美丽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坚强毅力的赞美。

整首诗将雪梅与冰雪对比,使读者对雪梅的美丽感到更加深刻。

诗人通过“落不尽梅花映雪”的表述,表达了对冬季地域性美景的欣赏。

同时,诗中“至今彤皇思不灭”一句,意味着冬天过去了,但对雪梅的美好回忆仍然在心头,抒发了作者对美的永恒追求。

通过对《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三首古诗的解读,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们通过精细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物和人生的哲理相融合,表达了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

这些古诗所蕴含的美,让读者在阅读之余,也能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总之,这三首《古诗三首》中的《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无论是在写作技巧还是在意境表现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笔记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在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多首古诗词,其中包括了三首著名的古诗词。

通过阅读这些古诗词,不仅可以增加对我国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三首古诗词进行分析和解读,并记录下自己对这些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一、《登鹳雀楼》1. 作者:王之涣2. 内容:古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远眺裙山,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登鹳雀楼》。

3. 解读:这首诗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

诗人眺望远方,感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和对奋斗的呼唤,激励人们珍惜时间,不负韶华。

4. 感悟:这首诗让我明白了人生短暂,要珍惜当下,努力拼搏,不负韶华。

人生不易,唯有不断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一番事业。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1. 作者:白居易2. 内容:晚秋时节,诗人白居易面对茫茫草原,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大自然的描述和联想,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告别之情。

3. 解读: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草原、楼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和离情别绪。

诗人希望友人能在异乡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的深厚情感。

4. 感悟: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眷恋之情。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友情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珍惜友情,不忘初心,珍惜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

三、《望岳》1. 作者:杜甫2. 内容:唐代大诗人杜甫登上小岳山,远眺泰山,写下了这首《望岳》。

他对泰山的壮丽景观进行了描绘,并表达了对泰山精神的钦佩和敬仰之情。

3. 解读:这首诗以泰山为背景,通过对泰山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精神的赞美和向往。

诗人以泰山为榜样,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4. 感悟: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泰山的伟大和杜甫对泰山精神的钦佩。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像泰山一样坚定、坚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21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笔记五年级上册

21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笔记五年级上册

21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笔记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的课文笔记如下:
一、课文内容
本课收录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描绘了不同的自然风光和情感体验,展示了中国古代诗词的优美韵律和意境。

二、重点知识点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学习古诗词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重点字词解释:本课涉及一些生字词,如“暝”、“泊”、“长相思”等,需要掌握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诗意理解:通过对古诗词的解读,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把握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三、学习建议
朗读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感受其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词中的字词含义和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拓展阅读:阅读更多的古诗词作品,拓宽视野,提高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
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词。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收集一些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古诗词,进行拓展阅读。

第一单元《古代诗词三首》

第一单元《古代诗词三首》

两岸阔(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2.“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3.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写了怎样 的景象? 春天潮水上涨,放眼望去,江 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视野 也因此开阔,一片白帆顺风而 来。
4、赏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 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其中“生”“入”两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 法,赋予“海日”和“江春”以人的动作,富 有生机。 “日生残夜”,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新的 生命;“春入旧年”,说明新春提前闯入旧的 一年: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 花,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 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 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 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 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 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 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 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指黄鸡报晓
1. “黄鸡”的本意是 代指时间, 诗中是指 时光流逝
2.词的上阕写景,依次描绘出哪 四个画面。 兰芽浸溪,沙路无泥, 萧萧暮雨 , 子规哀啼
3. “暮雨”和“子规”烘托了怎样的心 情? 身为贬官,面对暮雨萧萧和子规哀啼, 不禁心生悲凉。 4.苏轼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了怎样的道 理?
溪水尚能西流,人生也能重新焕发青春。
次 北 固 山 王下 湾
行客 舟路 绿青 水山 前外 。,
弯曲的小路伸展 到青山之外,载着归 客的小船行进在山前 的绿水之上。

五上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五上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五上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鹿柴》1. 诗人王维以描写平凡的生活为主题,表现了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和珍视。

通过“空山不见人”以及“但闻人语响”的描写,展现了自然山林的宁静和恬淡。

通过“返景入深林”以及“复照青苔上”的描写,表现了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通过“凭栏思盈月”表现了对生活的珍视和对美好情景的向往。

2. 在我看来,这首诗表现了平凡生活的美好和值得珍视的一面。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我们总是处于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少有时间去细细观察自然的美好和感受生活的平淡。

这首诗对我们提出了反思,让我们回归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平凡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二、《登鹳雀楼》1. 此诗描写了诗人王之涣登高眺望所见的美景,以及对个人前途命运的反思。

通过“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通过“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远方的留恋之情。

2. 在我看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前途命运的思考。

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往往面临着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去欣赏身边美丽的景色和深刻地反思自己的人生。

这首诗给我们提出了反思和启发,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欣赏自然的美景,思考人生的方向和价值。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1. 此诗以描写离别和对友情的怀念为主题,表现了对友情的挚爱和离别的伤感。

通过“离离原上草”和“年年忆此时”的描写,展现了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感。

通过“陌上谁家子”和“凄凄复凄凄”的描写,表现了对友情的深厚感情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通过“谁能为君折”和“草色共苍苍”的描写,表达了对友情的祝福和对离别的惆怅之情。

2. 在我看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挚爱和离别的伤感。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显得格外珍贵,我们往往在忙碌的生活中忽视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

《古代诗歌三首》去的意思

《古代诗歌三首》去的意思

《古代诗歌三首》去的意思题都城南庄崔护〔唐代〕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在这首诗中,“去”指的是人的离开,即曾经相遇的人已经不知所踪,不再出现。

这里通过人与桃花的对比,表达了对过去相遇之人的怀念以及人事变迁的感慨。

这些不同的含义体现了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时间和人情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描绘。

译文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从这扇门里望去,只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彼此相互映衬的绯红。

今日再来此地,那丽人已不知所踪,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人面:指姑娘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一作“秖(zhǐ)今”。

去:一作“在”。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冯延巳/ 欧阳修〔宋代〕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这里的“去”指的是春天的离去,即季节更迭,春天结束,夏天到来。

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惋惜和无法留住春光的无奈。

译文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

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登上高楼也望不见通向章台的大路。

风狂雨骤的暮春三月,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

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注释几许:多少。

许,估计数量之词。

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玉勒:玉制的马衔。

雕鞍:精雕的马鞍。

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章台:汉长安街名。

《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

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妓女柳氏事。

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乱红:凌乱的落花。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宋代〕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是一篇关于古诗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小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三篇古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

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第一篇《咏鹅》《咏鹅》是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所作,这首诗以鹅为主题,通过描写鹅的形象和特征,表现出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文章通过欣赏鹅的美丽形态和喜爱的性格,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崇拜。

知识点:1. 学习古典诗歌的形式,如五言绝句。

2. 学习描写物象的方法,如描写鹅的形态和特征。

3. 学习运用拟人手法,表现鹅的风格和个性。

第二篇《悯农》《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这首诗以农民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生活和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文章通过对农民劳动和生活的描写,体现出农民的辛勤工作和不平等待遇。

知识点:1. 学习人文主题诗歌的传统,如以农民为主题的诗歌。

2. 学习描写事件的方法,如描写农民的劳动和生活。

3. 学习运用比喻手法,揭示生活中的不公和不平等。

第三篇《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以夜晚为主题,通过描写天空、环境和心情,表现了诗人思乡和爱国之情。

文章通过对夜空和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叹息和思念之情。

知识点:1. 学习诗句的重要性,如“床前明月光”。

2. 学习描写环境的方法,如描写夜晚的天空和安静的环境。

3. 学习运用比喻手法,表现内心的思乡和爱国之情。

总结: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以古代诗歌为主题,通过欣赏和学习古诗的内容和技巧,帮助小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和社会风貌,提升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古诗三首》这一课的内容和知识点。

《古诗三首》这一课,不仅是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要学习内容,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咏鹅》、《悯农》和《静夜思》这三首古诗时,小学生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与历史背景古诗词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的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的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的课堂笔记在五年级上册的语文课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优秀的古诗词,其中包括了三首古诗词:《夜泊牛渚怀古》、《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登鹳雀楼》。

接下来,我将对这三首古诗词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估,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词的魅力。

第一首古诗词是《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这首诗以叙事的方式描述了诗人夜晚泊船在牛渚的景象,同时怀念过去的历史风貌。

诗人通过描绘江水、渚岸、宫阙等景物,表现了对古代历史的景仰和怀念之情。

诗中"宫殿"、"秦时明月"等词汇,展现了古代文明的辉煌和历史的沧桑,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感和情感共鸣。

通过这首诗,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二首古诗词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这首诗以描写古原草色情怀送别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离别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逝去过往和人生沉浮的思考。

诗中"经春忽又肠断处"、"飞雪连天射白鹿"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离别的深刻感慨。

诗人借古原草送别之景,抒发了对人生沉浮和历史沧桑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使人产生共鸣和感悟。

第三首古诗词是《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这首诗以描写登鹳雀楼观景为主题,通过对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诗中"白发谁家翁"、"宝刀未老"等词语,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命运无常的感慨。

诗人通过对登鹳雀楼观景的描写,抒发了对人生命运和命运无常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触动。

这首诗通过对风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使人对人生命运有了深刻的感慨和思考。

从以上的古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九课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九课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九课,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九课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1. 了解《古诗三首》第九课的内容及作者背景在介绍这一部分的古诗时,我们需要首先介绍诗的内容和作者的背景。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江雪》和《春晓》,分别由王之涣、柳宗元和孟浩然创作。

通过对作者的背景及诗歌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分析《古诗三首》的艺术特点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这三首古诗的艺术特点。

《登鹳雀楼》以登高望远的情感写景,通过对登高的描写展现出壮丽的山河美景;《江雪》运用对雪的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春晓》则以对春节的描写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析这些古诗的艺术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美感和意境。

3. 思考古诗对当代生活的启示在文章的后部分,我们可以从古诗与当代生活的关系出发,思考古诗对当代生活的启示。

可以探讨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以及古诗对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通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总结回顾: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九课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通过深入分析这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以及古诗对当代生活的启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古诗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可以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关注真善美,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生活情趣。

古代诗词解读

古代诗词解读

古代诗词解读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哲理和艺术意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古代诗词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深夜中思乡的情感。

明月的光芒照耀在床前,给人一种寂静、冷清的感觉。

诗人抬头望着明月,低头沉思起故乡的景色。

通过写明月和故乡,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寄托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登高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动荡的痛苦和自身遭遇的无奈与悲凉。

诗中的落叶、长江等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诗人以艰难的境遇自喻,抒发了对人生的深切思考和无尽的悲愤。

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以描绘草原景色为主线,表达了时间的循环和生命的轮回。

诗中的原草在一年四季中经历生长和凋零,却又在春风的吹拂下重新生长。

诗人将远古和现实、自然和人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描绘景色来表达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四、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用诗人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世事无常和人生短暂的深刻思考。

诗中通过对明月和天上宫阙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向往和思索。

诗人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唤起读者对人生、爱情和生命的思考,以此凸显诗词的深意。

古代诗词作为文化遗产的瑰宝,每一首都是诗人的心灵之作。

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解读,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哲理和艺术意境。

诗词经典解读

诗词经典解读

诗词经典解读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逐渐淡出,许多经典的诗词作品往往只是被人们当做文学作品欣赏,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深意。

本文旨在解读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剖析其中的意境和内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瑰宝。

以下是对几首经典诗词的解读: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李白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它表现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透过窗户望见明亮的月光,不禁勾起对故乡的思念。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了夜晚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其中,“明月光”与“地上霜”的写法通过对比,强调了月光的明亮和光芒。

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更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给人以思乡之情的共鸣。

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描写壮丽景色的诗作。

通过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场景,作者将人们置身于广阔的自然景观之中。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广阔天地时追求无尽的意境与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对奋斗进取和追求卓越的呼唤。

整首诗以宏伟壮丽的景色和深远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世界的向往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三、《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创作的一首寓意较深的诗作,通过描绘孤舟翁钓寒江雪的场景,抒发了作者对孤独、寂静和冷雪的深情。

其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强调了孤独和寂静。

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句,则将作者自己与大自然相融合,表达了他对冷雪中的宁静与静谧的向往。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给人以宁静、幽远之感。

四、《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发对历史人物歌颂之情的长篇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三首解读一: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澹澹 ) (xiāo)(sè)萧瑟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

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

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交流点拨】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实景)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二: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客路:旅途。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2.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交流点拨】首联:点题。

“青山”指北固山。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交流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五、拓展延伸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汉乐府民歌《悲歌》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萨蛮》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三、钱塘湖春行一、新课导入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欣赏过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感受过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

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跟随白居易一起去领略1180年前的西湖特有的春景!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孤山寺北贾亭西(jiǎ)(2)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3)浅草才能没马蹄(mò)(4)绿杨阴里白沙堤(dī)2.解释下面词语。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暖树:向阳的树。

没(mò):隐没。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3.作者简介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

有“诗魔”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