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矫正对策
如何调整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调整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与策略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逐渐形成自己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时期。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初中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不良行为。
这些不良行为不仅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学习和发展,还可能对其他同学和教师造成困扰。
因此,如何调整初中学生的不良行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了解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初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往往有多种原因,如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社交问题等。
教师和家长应该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和不满,帮助他们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只有通过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其次,建立积极的奖惩机制是调整不良行为的重要策略之一。
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奖惩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制定明确的奖惩规则,并严格执行。
对于良好行为,可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对于不良行为,可以采取适度的惩罚措施,如停课、罚写检讨书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后果。
此外,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调整不良行为的有效策略。
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和责任,让他们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例如,可以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表,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此外,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是调整不良行为的重要途径。
初中学生常常面临来自学业和社交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方式,如通过运动、音乐、写作等方式释放情绪。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给予学生情绪上的支持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关爱。
最后,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也是调整不良行为的重要策略之一。
教师和家长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行为问题。
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面谈,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和进展,并与家长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同时,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和家长会议,与教师保持良好的互动和合作。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浅析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还可能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不良影响。
了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原因分析1.社会环境因素当今社会风气开放,信息爆炸,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接触到各种负面信息。
比如网络、电视、影视作品等,其中包含大量的暴力、色情和低俗内容,容易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2.家庭教育因素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存在着一些偏差。
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习惯上的养成也不够良好。
有的家庭则存在家庭暴力、亲子矛盾等问题,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3.学校教育因素一些中学可能不够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忽视对学生品德、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学校教育环境的不良也可能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4.心理健康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时候的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如果中学生在这一阶段缺乏足够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可能导致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从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违纪、早恋、逃课、打架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还会对他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课堂上,一些中学生可能会违纪,比如说上课玩手机、携带耳机等,严重影响了学习氛围。
一些中学生可能会出现逃课行为,导致学业成绩下滑。
早恋、打架等行为也给中学生们的成长带来不少隐患。
三、解决方法1. 增强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
父母应该多花时间关心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第一篇: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若这些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外部环境及中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矫正策略。
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品学兼差的问题生(双差生)、后进生及个别劣迹生(失足学生)。
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一)外部环境因素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
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洁的、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
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其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交友状况等往往存在某些缺陷: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压力过大;或过分溺爱、放纵、偏袒;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爱或母爱;或家庭内部不和,家长教育方法不一致;或父母忙于经商创业,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或家庭成员行为不轨,结交染有恶习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低级庸俗的话题等,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瑕顾及子女,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主体接受暗示、模仿和心理联系从而发生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导致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初中生道德行为偏差成因及纠正策略
初中生道德行为偏差成因及纠正策略初中生道德行为偏差成因及纠正策略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道德行为偏差的初中学生。
所谓道德行为偏差,是指违反《初中生日常规范》中道德行为要求的一些表现。
例如:沉溺网吧、打架斗殴、涉足早恋、吸烟严重、服饰怪异、抗拒教育、偷窃财物、参与赌博等等。
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已成为我们班主任工作的一大难题。
下文,笔者就初中生道德行为偏差的成因及其纠正对策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初中生道德行为偏差形成的原因(一)外部因素1、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例如:现在的游戏有暴力、色情、赌博、无限升级等特点,这些对初中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致使部分学生丧失意志、无心学习。
2、不良家庭影响。
(1)问题家庭对学生的影响。
问题家庭包括:单亲家庭、无父母家庭、父母冲突型家庭、留守型家庭、犯罪型家庭等。
这些家庭的普遍特点就是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缺少亲情,学生心灵受到严重伤害。
学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结交了社会上有劣迹的青少年,继而道德行为发生偏差。
(2)家长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有的学生家长自身素质差,沉溺于在家中打麻将赌博,有时甚至还叫孩子上阵,使孩子形成赌博的恶习。
(3)家长忽视对孩子的管教。
有的家长忙于自身的工作,对孩子疏于教育,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3、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
(1)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
目前的初中生中相当部分本来就是品德较差、学习基础薄弱。
对他们的教育,有的班主任不是施以爱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是产生烦恼厌恶情绪,甚至采取过火批评和体罚等错误的手段。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五篇范例]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五篇范例]第一篇: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一﹚家庭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
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违法乱纪,吃喝嫖赌抽,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个别家长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有的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
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
有些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沐浴不到父爱、母爱;有的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二﹚学校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1)一些学校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德育。
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将德育工作队伍“刀枪入库”。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中学生问题行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学生问题行为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给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带来了许多困惑和挑战。
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到中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了威胁。
矫正中学生问题行为势在必行。
在此,本文将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的相关问题。
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
中学生问题行为主要包括学习、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在学习方面,一些中学生存在着不愿意上课、不完成作业、成绩较差等问题,这可能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方法错误等因素有关。
在情绪方面,一些中学生可能经常表现出焦虑、抑郁、暴躁等情绪问题,这往往是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关系紧张等原因所致。
在人际关系方面,一些中学生可能存在着孤僻、不合群、攻击性等问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经验、缺乏自信等原因造成的。
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矫正。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加强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关注和研究,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方式,通过增加课外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当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沟通,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当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的情绪问题,帮助学生走出情绪困境。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社交技巧培训等,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交往能力。
对于一些特别严重的问题行为,如违纪、违法、上瘾等,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加专业的矫正。
在这方面,社会应当加大对相关法律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增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让他们明白犯罪行为的后果,增强违法意识。
学校和家庭也应当引导和关爱这些问题学生,帮助他们走出问题,重返正轨。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一个学习、探索和成长的时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问题行为也日益突出,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那么,中学生问题行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进行矫正呢?我们需要明确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
中学生问题行为往往是在青春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挑战的时期,中学生生理、心理上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对外界的认知和态度也在不断改变。
加上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各种诱惑,导致中学生问题行为层出不穷。
逃学、早恋、打架、抽烟酗酒等行为成为了一些中学生的日常,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我们需要认识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危害性。
中学生问题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对于个人来说,这些问题行为会影响健康成长,影响学业成绩,甚至影响未来的发展前途。
而对于社会来说,中学生问题行为会扰乱社会秩序,增加社会治安压力,影响社会稳定。
必须认真对待中学生问题行为,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
那么,我认为中学生问题行为应该如何矫正呢?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教育引导,对中学生进行及时干预。
学校教育是中学生行为矫正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积极引导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内心需求,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进行教育和矫正。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之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社区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吸引中学生参与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生问题行为矫正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
在对待中学生问题行为时,不应简单粗暴,而应该采取科学、理智的态度,通过思想教育、心理疏导、行为规范等多种手段对中学生进行矫正。
也要给予中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鼓励。
中学生问题行为矫正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中学教育研究报告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中学教育研究报告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许多学生面临着行为问题的困扰。
这些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学业表现,也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对中学生的教育与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家庭中,家长缺乏合理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单一,对孩子过度纵容或过度严厉,缺乏关注和沟通,容易造成学生行为问题的产生。
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作为中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其环境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些学校存在严重的竞争氛围和过分强调分数的评价体系,导致学生过度焦虑和压力过大,进而出现行为问题。
3.同伴关系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一些学生在追求认同感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出现违规行为、早恋等问题。
4.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对中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让青少年面临着网络成瘾、网络暴力等问题,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也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二、解决中学生行为问题的方案1.家庭参与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平台,加强家校沟通和合作,家长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情绪变化,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合理的规范和引导。
2.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学习应对策略,增加他们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评价机制,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
3.培养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学校应加强同伴教育,在班级、社团等活动中鼓励学生间的合作与分享,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同伴关系。
同时,加强师生关系建设,为学生提供正面的榜样和指导。
4.社会共同关注和介入:社会各界对中学生的行为问题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介入。
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力度,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和问题。
解析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解析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引言:中学生行为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他们的行为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方面分析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1.1 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理念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严厉管教方式逐渐被温和的教育方式所取代,这导致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宽松,缺乏明确的规矩和纪律。
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使得中学生缺乏自律和责任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1.2 家庭关系的疏离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都存在着双职工现象,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另外,离婚率的增加也导致了一些家庭关系的疏离。
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的支持和指导,容易产生行为问题。
1.3 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一些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无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这使得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他们可能会因此感到自卑和失落,从而产生行为问题。
二、学校教育的问题2.1 教育方式的单一目前,许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容易使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表现出行为问题。
2.2 学校环境的压力学校环境的压力也是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之一。
学业竞争激烈、升学压力大、同学关系复杂等因素都会给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等行为问题。
2.3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许多学校在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使得中学生无法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三、社会影响的因素3.1 媒体的负面影响现代社会中,媒体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电视、网络等媒体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的暴力、低俗、不良信息,这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了负面影响。
3.2 同伴压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同伴的看法和评价非常重要。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1.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可能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家庭暴力、父母不良行为、缺乏关爱和监督、家庭成员间的紧张关系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2.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如果学校管理松散,纪律不严,教师对学生行为缺乏约束力,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另外,欺凌行为和恶劣的同学关系也是一些中学生形成不良品行的原因之一3.同伴影响: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如果他们的同伴圈子中有不良倾向的朋友,他们很可能受其影响而产生不良品行,比如吸烟、酗酒、旷课、违法等。
4.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在这个时期更加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为了获得认同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可能表现出一些不良品行。
比如,有些中学生为了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而故意制造麻烦或违反规则。
5.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行为也可能产生影响。
媒体中对于暴力、毒品、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渲染和宣传,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都会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负面影响。
1.家庭教育:加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给予孩子关爱和监督,建立良好家庭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他们提供建设性的支持和指导。
2.学校教育: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管理制度。
学校可以通过严格的纪律规定和制定正面的行为规范来引导中学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援助和引导。
3.同伴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伴的影响力很大。
学校和家庭可以加强对同学关系的培养和引导,鼓励中学生和积极向上的朋友交往,并将理想教育融入同伴关系中,共同传递和维护良好价值观。
4.培养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对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追求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积极评价中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从而减少不良品行的发生。
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
3、社会教育:社会应该为初中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加强对不良思 想和价值观的打击和防范。同时,社会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工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探索机会,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我们下面通过一个实际 案例进行分析。
小明是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大声喧哗、交头接耳,甚至干扰其 他同学学习。此外,他还经常抄袭作业,考试时作弊,不尊重老师和同学。小 明的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还对班级的学习氛围造成了负面影 响。
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
目录
01 不良品德的成因
03 案例分析的重要时期,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阶段。然而,在实际教 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初中学生存在不良品德问题。本次演示将探讨 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旨在帮助初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品德素养。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初中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快 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可能会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 活中,如拜金主义、攀比心理等,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矫治对策
针对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可以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 提出具体的矫治对策。
通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小明的这些不良品德主要源于家庭教育和自身因素。 小明的家长经常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导致小明缺乏和管教。 同时,小明自己也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 修养。
为了帮助小明改正不良品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治对策:
1、学校教育:老师可以与小明进行单独谈话,了解他的心理状况和学习问题, 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培养他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同时,班级可以组 织一些集体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班级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 形成。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
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差、父母对孩子不关心、父母离异等都会造成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2. 学校因素:学校环境不良、老师对学生不负责等都会引起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不良、同龄人错误观念的影响等都会引起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矫正措施:
1. 家庭教育:父母要关心孩子的成长,有耐心地和孩子分享生活经验,做好家庭教育。
2. 学校指导: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
3. 社会教育: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4. 心理辅导: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心理指导,帮助中学生走出困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提供机会:学校和社会应该为中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培养他们的成长潜能。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矫正方法一、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1.1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孩子个性发展和行为养成的重要基础。
一些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比如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能力、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善于沟通等,都会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
1.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可以归结为社会问题,如一些消极价值观的宣传和影响、缺乏适宜的社会支持体系等,都可能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
1.3学校因素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庭,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学校的教育环境、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学方法等都可能成为学生不良行为的诱因,比如学校的纪律管理不严、对学生的关注不够等。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方法2.1家庭教育的矫正方法家庭教育是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第一环节。
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引导与培养,包括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的传递,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还应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及时发现并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2.2学校教育的矫正方法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教育在学生不良行为矫正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应加强纪律管理与教育,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同时,注重对学生作出正确引导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3社会教育的矫正方法社会教育是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重要补充。
社会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与引导,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适宜的社会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在社会环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4心理辅导的矫正方法三、总结与展望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多种手段的矫正,可以帮助学生转变不良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
为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建立起相互配合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支持,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条件,为培养优秀的国民素质和才能提供有力保障。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及培养策略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及培养策略学生学习习惯的良好与否对其学习成绩以及未来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当前存在着许多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一、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1.1 缺乏自制力现代学生生活丰富多样,往往会受到手机、电视、电脑游戏等各种娱乐方式的干扰,导致缺乏自制力。
这些娱乐设备对学生的学业产生了很大的分散注意力和浪费时间的影响。
1.2 缺乏时间规划能力学生在学校面临着大量的课堂学习任务,而课后还需要完成作业和进行自主学习。
然而,缺乏时间规划能力的学生常常陷入时间管理上的困境,导致学习时间的不合理分配和效率低下。
1.3 缺乏目标设定学习需要明确的目标,而缺乏目标设定往往使得学生无法持续地保持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可能很快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效果。
1.4 缺乏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使用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掌握好有效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同时,缺乏学习方法也容易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2.1 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学生应该学会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
可以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和设定时间段来安排课程,使每一段时间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番茄钟、闹钟等工具来提醒自己,避免时间的浪费和偏离学习计划。
2.2 建立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
学习目标可以是学科成绩的提高、技能的培养或者对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等。
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3 培养自制力学生可以通过锻炼和自律来培养自制力。
例如,可以设定学习时间和娱乐时间进行交替,坚持每天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逐渐增加学习时间的长度等。
通过培养自制力,学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效果。
2.4 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应该不断探索和尝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言语、价值观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家庭缺乏关爱、教育不当、家庭成员间存在冲突等问题,容易导致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2.同伴影响:中学生在校园内,与同伴相处的时间较长,同伴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同伴之间存在不良行为的模仿和传递,中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品德行为的诱导。
3.学校教育环境:一些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品德教育,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培养了一些中学生的功利思想,忽视了他们的品德发展。
这种环境容易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的品德行为。
4.心理问题:一些中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压力过大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针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正策略:1.建立正确价值观:加强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开展讲座、主题班会、课堂教育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理念。
3.培养良好习惯: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按时起床、整理书包、遵守纪律等,通过细致的引导让中学生懂得自律和规矩。
4.开展心理辅导: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和压力,从而减少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
5.培养社交能力: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有时是因为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欠缺和不适应所导致的。
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社交技能课程,向中学生传授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技巧。
6.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措施:学校和家庭要建立一套明确的规则,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进行惩罚和引导,让他们知道不良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后果。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进行矫正。
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措施,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品德的全面发展。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环境的变化,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日益复杂多样化。
下面将从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几个方面来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家庭教育是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首要来源。
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如父母过分溺爱、家长缺乏教育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学生出现偏离正轨的行为,并且难以及早发现和纠正,造成了问题行为的积累。
家庭教育要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培养中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责任感,营造积极阳光的家庭氛围。
学校管理也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中学生长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对于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宣传和教育,以及对问题行为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学校还应该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咨询与心理辅导的工作,帮助中学生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和问题。
社会环境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社会环境不仅给予了中学生丰富多样的信息和影响,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
中学生接受到了许多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困扰,难以正确看待与辨别其中的是非。
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支持和帮助。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教育应该加强沟通和理解,学校要加强管理和心理健康工作,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价值观念。
只有各个层面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学生问题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群体,他们正处于个性形成阶段,面临着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挑战,因此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这种问题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和指导,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对中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类型和相应的矫正方法进行浅谈。
中学生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逆反行为:逆反行为是中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表现为对权威的抗拒和对规则的不遵守。
逆反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感不强,自尊心过强,对权威的不信任等原因所致。
2. 学习问题行为:学习问题行为包括逃避学习、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等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兴趣不对等原因导致的。
3. 沉迷游戏: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游戏已成为中学生沉迷的主要问题之一。
沉迷游戏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4. 不良社交行为:中学生在与同学或者老师的交往中,可能表现出对他人的冷漠、攻击性、欺负他人等不良社交行为。
以上只是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一部分,由于受到年龄、环境、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针对这些问题行为,矫正的方法也需要因材施教。
对于逆反行为的矫正,学校和家长需要一致配合。
学校可以采取进行心理辅导、集体谈话、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威观念,提高对规则的遵守意识。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建立和孩子的沟通渠道,使孩子能够愿意倾听和接受家长的指导。
对于学习问题行为,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针对中学生沉迷游戏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对游戏沉迷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娱乐观念。
浅谈初中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管理篇•德育天地浅谈初中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王彦宏(甘肃省华池县柔远初中,甘肃庆阳)摘要: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越来越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
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高度重视并积极行动起来,针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准确查找问题的根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
关键词:不良行为;表现;成因;措施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表现出的厌学、逃学,沉溺于网络与游戏,参与偷盗、抢劫、敲诈、赌博等不良行为越来越多。
学生的不良行为严重干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及正常秩序。
那么,该如何正确对待学生不良行为呢?笔者多年来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一是集体主义观念和爱护公物意识较弱,缺乏良好习惯,自由主义较严重;二是学习态度消极,没有明确的理想和志向,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厌学、逃课、逃学;三是日常行为规范自制力差,喜欢模仿社会上不良习气;文明礼貌意识差,言语粗野,骂人打架,学会抽烟、喝酒、赌博……二、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1.学业的分化导致品德分化由于小学教育已经解除了升学压力,小学生无论成绩好坏,学习习惯良莠以及思想品德如何,最终全部升入初中。
进入初中后,课程难度、深度加大,造成学业压力加重,会使学生表现为紧张、焦虑、苦闷、厌学、说谎、抄袭、作弊乃至逃学等,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信心越来越缺乏,从而更加不求上进、好逸恶劳。
2.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的影响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和成熟阶段,身心脆弱,思想意识容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升入初中后,有的学生不再优秀,自己的优势不复存在,面对新的环境、师生及学业感到迷茫,学习内驱力消失,面对越来越多的功课、作业等,一脸无奈,如此发展下去,严重的就表现为与老师顶撞,故意破坏纪律等行为。
3.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1)父母不良行为和言行的影响。
少数父母文化水平低,行为粗鲁,经常说脏话。
一些父母言行低俗,不讲诚信,违法乱纪,吸烟喝酒,沉迷于赌博,势必造成“上梁不正下梁歪”。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1. 引言1.1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缺乏沟通、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都会导致中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2. 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行为产生影响。
学校的教师教育水平不高、学校管理混乱、同学之间关系不和睦等都会诱发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3. 社会环境:社会是中学生生活的大环境,社会的风气、价值观念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行为起到引导作用。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良示范、媒体影响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
4. 自身因素: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心理特征、性格特点等方面也会影响其行为。
部分中学生可能因为自身性格内向、自卑或者受到外界负面影响,而表现出问题行为。
了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矫正这些问题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2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旷课、打架、欺凌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和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来矫正和预防这些行为。
我们需要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些问题行为往往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家庭教育缺乏、学校管理不到位、社会价值观扭曲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个体,而是应该从系统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犯罪行为的产生。
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才能更好地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重视,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矫正和预防这些问题行为,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作业浅谈初中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矫正对策江门市环市中学李晓红座位号:11摘要:青春期是学生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于成熟的时期。
人的一生没有一个时期比青春期更令人操心的。
这一时期的学生既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
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己的事由自己拿主意,但由于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在不稳定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还比较低,学生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不良行为。
因此,及时地矫正初中生的不良行为尤其重要。
关键词:不良行为成因矫正对策初中生的不良行为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这种行为给社会、家庭、他人和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危害。
具体表现为:离家出走、夜不归宿、旷课、逃学、打架、斗殴、偷盗等。
多年班主任工作使我懂得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分析如下:一、身心发展的因素。
1、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极不平衡,容易“冲动”。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心理上的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都给同学们带来了诸多新的思想困惑和不适应。
特别是性发育日渐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又相对滞后,容易使他们感到紧张、迷乱、甚至不知所措。
正是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中学生情绪不够稳定,好感情用事,考虑问题也不够周全,容易出现行为偏差。
2、初中生渴望尊重与理解。
尊重与理解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这一年龄开始刻意追求的。
这是他们的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表现。
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己的事由自己拿主意。
这时学生一旦学生感受不到这种尊重,觉得自己被老师所忽视,或觉得自己在集体中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自尊心就会受到挫伤,就会以不当的方式,如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搞恶作剧等去寻求满足。
二、社会因素随着经济的开放与发展,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大量内容低俗、毒素极大的暴力色情恐怖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严重腐蚀学生的思想,引诱抵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变坏。
一些学生因为寻求刺激的心理特征,迷恋于网吧、台球厅等场所,致使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三、家庭因素1、家庭残缺。
由于这类家庭的孩子一般单独由父亲或者母亲抚养,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畸形。
一部分孩子因此产生深刻的情绪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逆反社会的心理,继而引发逃学、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不当。
主要表现在:(1)溺爱放纵。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有求必应。
久而久之,养成子女骄横、任性、贪图享乐、惟我至上等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
(2)粗暴生硬。
这种教育方式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
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时,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吃饭、罚跪、捆吊,甚至赶出家门,使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情绪对立,互不信任,流落到社会上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
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3)自由放任。
很多家长都要外出工作,没能及时地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情感,没能对孩子起到监督教育作用。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孩子性格内向、冷酷、自私。
四、学校因素(1)教育评价体制与教育方式的不足现阶段的教育评价是以“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率”为宗旨,直接导致老师以提高成绩为目标,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再者为了提高成绩,采用各个不科学、极端的教育方法,体罚、辱骂学生仍然存在,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
(2)考试、学业的压力初中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迫于高中升学考试的极大压力,学生学习任务过重,使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感觉颜面扫地、升学无望,从而自暴自弃、惹事生非。
鉴于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在多年的德育工作中,我不断探索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具体分析如下:一、转化学生的思想是矫正不良行为的关键。
1、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善良的。
爱是信任的源头。
怀着一颗爱学生的心,关心、爱护、相信自己的学生。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教师就是那么一份事业。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只要真心爱着学生,终有一天学生会明白我的心意——为了让他健康快乐成长。
没有哪个孩子带着不良行为出生到这个世界上的,相信孩子的本性都是希望自己是一名好学生,一个好孩子。
很多学生都是在否定中成长,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习惯了当一名被否定的孩子,用其他不良的行为来掩饰自己的内心。
爱是通往心灵的桥梁。
2、通过心理暗示来唤醒学生心底的那纯真。
池上波,一名在小学已经形成许多不良行为的学生。
不服从教师的教育,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甚至恐吓并打同学。
班上的同学都熟悉这外学生在小学的“丰功伟绩”,敬而远之。
我不断反复地告诉这个学生老师相信你是一名好学生,而且挖掘他的优点在班上进行表扬,助他在班上建立良好形象。
就这样,我用爱和耐心,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将他转变过来。
由不服管理到服从管理,还能勇敢地在全班同学面前作检讨、认识自己的错误。
二、言传不如身教。
初中生有个性,好奇心强,但同时渴望尽快长大,逃避大人的约束,他们认为大人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
所以,要教育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不能迟到;要教育学生不能粗言秽语,教师首先不能辱骂学生……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并转化学生,以德育德。
三、矫正学校的片面育人观,坚持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学校要改变“只重智育”的育人观,需智育德育并重,既传授知识也要传授做人的道理给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一视同仁,即使成绩稍微差一些的学生也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使学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正面疏导。
任何一个行为的产生都是通过主体发生的,主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因此预防不良冲动行为的产生除了行为塑造,还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与教育,这时心理教育的渗透与介入及时与重要。
心理教育是一个较大的范畴。
这里指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可行的方式,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必要的干预。
我们可以通过讲座,班会课等等向学生提供可借鉴的人际策略、情绪调节等有效信息,通过活动性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行为及结果。
通过广场咨询,为有困惑的学生(心理冲突强烈)提供及时的帮助与辅导。
五、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班级文化氛围,以境育情。
1、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境。
如在教学楼上醒目的地方设立简洁严肃的校训牌,各教学楼层间挂上鼓励性的标语,设立文化长廊,在教室走廊上张挂名人名画等,都有利于营造一种爱学习的文化氛围。
2、班级文化氛围的创设同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境。
如在课室中间挂上国旗,学生犹如在祖国的怀抱中生活学习,培养了爱祖国、爱人民。
祖国在我心中的情感。
挂上有班级特色的班训,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和约束。
建立学习园地、优秀作业展览,对小学生都会有很大的鼓励作用。
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每个班集体都应开辟自己的‘审美角’,几丛蔷薇或葡萄,一棵小树,一片柞木林等。
如果没有这个极其重要的环境因素,那么我们的道德教诲——要爱护生物和美好事物,要善良和同情心等,都会变成空洞无用的词句。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营造轻松愉快、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给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吸引学生过剩的精力,发展学生的特长爱好,使学生能热爱学习、快乐生活。
六、改变不当的家庭管教方式,营造和谐家庭环境。
家长素质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家长的素质包括家长自身的素质和家长的教育素质。
家长自身的素质包括家长的文化素养、品德修养、个性品质。
家长的教育素质指对教育的理解及其相应的教育行为。
家长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也可以通过阅读教育类书籍及家长学校等形式不断提高其素质。
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家访等方式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使家长能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学会与孩子沟通,理解并尊重孩子,给孩子起正面示范作用。
不良行为的改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机会,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度过初中生活,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1、高权军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探析与矫正科教创新2010年第10期。
2、刘澍晔刘燕华包容叛逆:初中生心理问题全攻略现代出版社2010年出版。
3、边玉芳主编.心理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4、杨海民主编.教育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5、尹邓安谢慧敏尹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