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何烈君
七年级音乐说课稿——十送红军
七年级音乐说课稿——十送红军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长江两岸,所选的教材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唱江西民歌《十送红军》,通过聆听、模唱、创编等要素,学生能够喜欢上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本课选择人音版七年级教材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中的第一课时《十送红军》,这是一堂教唱课。
歌曲《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民歌之一。
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全歌给人的情绪感觉是融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
装饰音及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极富江西地方特色。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接触过一些红歌,对于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还具备一定的演唱水平。
学生处于变声期,尤其是男生,指导学生注意嗓音保护,不要喊叫。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出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学生能够喜欢上江西民歌二、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深情地去演唱江西民歌《十送红军》三、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等方法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从中感受江西民歌的魅力结合本课的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定为: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1 12 23|2•35 35 |树树(里格) 梧桐教法学法:主要通过“聆听”“歌唱”“创造”等要素,让学生去感受歌曲的情绪,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去把握歌曲的整体形象。
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三个环节来完成本节教学:一、创设情境,走进江西1、欣赏歌曲《江西是个好地方》师:这是哪里的民歌?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地方?歌曲中唱到了南昌、井冈山、瑞金、庐山等中国革命的摇篮之地,从歌曲中寻找这些革命圣地,目的是为了引出学生对红色历史的了解,为下一步介绍江西红色历史作好铺垫。
湖北省武汉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七根火柴(第2课时)教案鄂教版
效果及问题
预设
思
一、基础感知
1.作者围绕“火”和“火柴”写了哪些情节?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点燃篝火
用上火柴
三、深入学习
1.文章第二、三自然段的环境描 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
小组内议上面思考题的内容,讨论出最佳答案。
展
根据组内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
评
针对学生问题进行点拨、评价
检
【堂测堂练】
你认为“火”和“火柴”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的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队伍前进的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梳理情节,明确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2、了解细节描写的在文中体现出的作用。
重点
明确自然 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难点
了解细节描写的在文中体现出的作用。
说课稿
永恒的弦歌——《二泉映月》说课稿本课选自人音版普通高中《音乐》(全一册)第三单元民族器乐曲欣赏中的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华彦钧的传世之作。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在整个音乐欣赏课过程中,弘扬民族音乐是课程的重点。
通过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器乐和民族音乐;通过学生们体验音乐情感,培养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乐于了解和喜欢民族音乐的兴趣。
2.学情分析(学生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对象针对的是高一年级的的学生。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学习过有关于二胡的知识,并且已经具备了搜集音乐背景资料和看谱试唱的能力,也会利用音乐表现要素简单分析作品和体会乐曲所表达思想内涵的分析能力。
3.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的兴趣,在以后的音乐学习中能够乐于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以及乐曲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加深体验音乐的内涵,拓宽学生的视野。
(体验、比较、探究、合作)(三)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二胡的音色和表现力;(2)、了解掌握音乐知识“鱼咬尾”及音乐力度记号对音乐情感表达的作用;(3)、识读乐谱掌握旋律线条不同的走向所渲染的不同情绪。
4.教材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音乐知识“鱼咬尾”及音乐力度记号对音乐情感表达的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乐曲主题音乐的旋律与情绪的变化。
5.教具准备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兴趣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录音机、磁带、等教学工具欣赏。
二、教法运用1、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形、视频、音像资料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情景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设问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音乐问题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024年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5《对花》优质教案
2024年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5《对花》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第5课《对花》。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欣赏和分析歌曲《对花》的旋律、节奏、和声及演唱技巧;学习歌曲背景知识,了解中国民间对花音乐的特点。
具体章节内容:1. 歌曲《对花》的旋律、节奏、和声分析;2. 歌曲《对花》的演唱技巧;3. 中国民间对花音乐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歌曲《对花》的旋律、节奏、和声及演唱技巧;2.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对花》的旋律、节奏、和声分析;演唱技巧的掌握;2. 教学重点:歌曲《对花》的演唱实践;中国民间对花音乐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2. 学具:音乐教材、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中国民间对花音乐的录像,引导学生了解对花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歌曲分析(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对花》的旋律、节奏、和声;(2)讲解歌曲的演唱技巧;(3)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3. 实践环节(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实践;(2)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4. 背景知识介绍(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歌曲《对花》的创作背景;(2)学生了解中国民间对花音乐的特点。
5.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跟随钢琴伴奏,独立演唱歌曲《对花》;(2)教师针对学生演唱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对花》2. 旋律、节奏、和声分析3. 演唱技巧4. 中国民间对花音乐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歌曲《对花》,并分析其旋律、节奏、和声特点;2. 答案:歌曲《对花》的旋律、节奏、和声特点已在本节课中讲解。
说课稿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甘洒热血写春秋》
说课稿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甘洒热血写春秋》一. 教材分析《甘洒热血写春秋》是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激昂的旋律和饱满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歌曲节奏变化丰富,旋律跳跃较大,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较强的兴趣,善于模仿和表现。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体差异较大,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甘洒热血写春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
2.教学难点:歌曲中出现的音程跳跃、节奏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钢琴、音响等设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唱歌曲: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
3.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借鉴。
4.歌曲解析: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
5.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自编动作,进行歌曲表演,展示自己的才华。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歌曲的主题和特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甘洒热血写春秋》1.歌曲背景2.节奏特点3.旋律特点4.音乐实践活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歌曲的准确度、流畅度。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9吹向世界的中国风》说课稿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9 吹向世界的中国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吹向世界的中国风》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一个教学内容。
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际视野。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素材,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成就推向世界。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中国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案例和素材感兴趣,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国际视野,思考如何将中国的成就推向世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中国的成就推向世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引导法进行教学。
1.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
2.小组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如何将中国的成就推向世界。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
3.小组讨论: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如何将中国的成就推向世界。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8课《甘洒热血写春秋》说课稿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8课《甘洒热血写春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甘洒热血写春秋》是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激昂的旋律和饱满的情感,展现了先烈的英勇事迹,体现了他们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事业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歌曲共有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以稳健的节奏和富有感染力的旋律,表现出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第二乐段以抒情的旋律和歌词,展现了先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这首歌曲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熟练地识谱、唱歌。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对富有情感的乐曲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激发他们对先烈的敬仰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历史背景,了解先烈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事业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并对歌曲进行简单的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学生能够感受到先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较高音程的演唱,以及节奏、旋律的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钢琴、音响等设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歌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先烈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唱歌曲: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歌曲的节奏、旋律,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歌曲。
《丰碑》 -说课稿
《丰碑》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第22课《丰碑》。
该课分为两课时。
一、说教材(一)对教材的理解《丰碑》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
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这篇课文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首先,全文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着力渲染的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写作。
其次,这篇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将军,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
用这种忘我精神去树立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本单元训练重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注意体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结合课文实际、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以下学习目标:1.在概括段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掌握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确立)2.找出文中有关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感悟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
(根据学生的思想现状,因为如今的学生往往想自己多,不会关心别人,根据这个特点以及课文特点设置的)3.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在了解有关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的相关技能后,感悟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学习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通过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把教学难点设定为理解“丰碑”这个词在文中的多重含义。
二、说教法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诵读感悟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推荐K12学习湖北省武汉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七根火柴第1课时教案鄂教版
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结局)
2.读完这篇小说,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在文中画出关于无名战士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赏析,并说说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展示建议:可一读一赏析,对读一赏析,组内齐读一赏析)
(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士作了细致的描绘。说明无名战士经过风雨冰雹的摧残、饥饿的袭击,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 结构,理解火柴对于长征的战士们的重要意义。
2、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词句品味,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重点
梳理文章结构,理解火柴对于长征的战士们的重要意义。
难点
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词句品味,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
导
同学们,可知道红军长征的故事?你可还记得长征途中那座雪山上的丰碑——军需处长。他为了保证战士们成功越过雪山,将御寒的衣物都分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则永远留在了那座雪山上晶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和“丰碑”一样发生在长征路上的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七根火柴》。
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是想通过无名战士对火柴的保护,以及恶劣的环境 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文中的无名战士作为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为了革命的舍小我保大我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这一课文中学习的重点
学情分析
《西风的话》说课稿
《西风的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西风的话》。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西风的话》是一首经典的儿童歌曲,由黄自作曲、廖辅叔作词。
歌曲旋律优美、节奏平稳,歌词富有诗意,通过西风的口吻,描绘了大自然的变化和时光的流逝,传达了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情感。
这首歌的旋律采用了传统的五声音阶,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
在节奏上,以平稳的四拍子为主,易于学生把握和演唱。
歌词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能力,他们对于音乐有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
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在演唱技巧和音准把握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同时,他们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和表达。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西风的话》,掌握四拍子的指挥图示,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模仿、演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地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理解歌曲的内涵,体会西风的形象和情感,以及合唱部分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为演唱打下基础。
2、示范法:教师通过范唱和示范指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指挥方法。
3、模仿法:学生模仿教师的演唱和指挥,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
甘洒热血写春秋说课稿
甘洒热血写春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甘洒热血写春秋》。
一、说教材《甘洒热血写春秋》是选自_____教材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情感表达,通过激昂的旋律和豪迈的歌词,展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英勇无畏、甘愿奉献的精神。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_____的风格,节奏明快有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歌词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伟大情怀。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唱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说学情本次授课的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能力,但对于这种具有历史背景和深刻内涵的歌曲,理解和把握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甘洒热血写春秋》,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演唱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分析、模仿、练习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地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唱出歌曲的豪迈气势和坚定信念。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了解。
2、欣赏法让学生欣赏优秀的演唱版本,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演唱,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情感表达。
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上册第7课《号手与鼓手》说课稿
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上册第7课《号手与鼓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号手与鼓手》是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上册第7课的一首教学曲目。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掌握简单的节奏和音符,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协作精神。
歌曲《号手与鼓手》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曲目,旋律简洁明快,节奏明显,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是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学生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号手与鼓手》,使学生掌握简单的节奏和音符,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集体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号手与鼓手》,掌握简单的节奏和音符。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表现出歌曲的童趣和生动性,以及在集体协作中保持节奏的一致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唱,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互动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4.集体协作法:通过集体演唱、分组演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
2.教学新歌: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教师学唱,重点讲解歌曲的节奏和音符。
3.练习演唱:学生分组演唱,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5课七根火柴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5课《七根火柴》15七根火柴把“教”的进程变成“学”的进程,学习《七根火柴》主要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语文课文的平等对话,进而让学生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在教学进程中,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讨论、感动等等)和教师的“教”(引导、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路。
如:“整体感知,捕捉精妙的地方”的环节,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自由阅读并提出问题。
进行探讨:你以为课文的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这一环节充分表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
“质疑问难,深切理解”的环节,安排了各个小组讨论探讨,别离从多个方面品出了课文的精妙的地方。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路整合,理出关键的问题,组织小组探讨明确。
在阅读进程当中讨论,在讨论中阅读,既可以解决一些阅读中碰到的问题.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和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刻画人物的写作方式;2。
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述的衬托作用。
3.学习红军战士无穷忠于革命事业、不吝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高尚思想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以小见大和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刻画人物的写作方式。
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述的衬托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熟悉革命英雄主义的不朽价值。
[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近期,随着“狼牙山五勇士”最后幸存者葛振林寿终正寝,这个英雄的故事在慢慢淡出咱们的视线,可是歌颂红军长征故事的名篇《七根火柴》仍保留在八年级语文教材中,你以为本课有留在教材中的必要吗?反映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的作品还有必要学吗?下面咱们就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学习《七根火柴》。
二、整体感知,捕捉精妙的地方请同窗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自由阅读全文,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出自己欣赏的地方,并提出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课文档
《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课文档《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课稿【说教材】本课出自新课程标准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这个单元是关于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本课节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后一部分。
课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叙说着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对父爱的缅怀,对成长的感受。
整篇文章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令读者仿佛能依稀地看到文字的屏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
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学习。
【说学情】这篇课文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也就十三四岁,与文中的主人公英子差不多是同龄人。
学生们也是刚刚迈出童年,正在成长,对“长大”二字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同龄应该是学生们能够与英子进行交流的平台和基础。
因此课文的篇幅虽然比较长,学生理解课文应当不会太吃力。
另外,本课所写内容也与学生生活接近,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
【说目标】根据教学新理念“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又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语文素养的要求”,综合对课标,对学生的分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知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概括故事内容,了解插叙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圈点勾画﹑旁批旁注的阅读习惯;培养抓关键词体会情感,领悟文学作品内涵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树立坚强独立的性格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对“我”的深情以及对“我”成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在文中的象征意义,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说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我的构想是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与表达的机会,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有所感悟。
最新人教版音乐九年级上册《二泉映月》word教案
《二泉映月》【教学内容】1、欣赏《二泉映月》2、创编音乐情景剧3、了解华彦钧【教学目标】1、聆听《二泉映月》,感知乐曲的情绪,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逐步喜欢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乐于与同伴一起创编、表演音乐情景剧,在此过程中,了解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倔强、刚毅的性格。
2、知道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生平及代表作。
3、熟悉中国民族乐器二胡;能熟记乐曲《二泉映月》的主题,感受乐曲凄苦、无奈的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二泉映月》【教学难点】创编音乐情景剧【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听到了一首中国民乐,不禁泪流满面,双膝跪地,感叹道:这样发自内心的音乐,应该跪着聆听。
日本朝日新闻为此发表了一篇报道,名为:《小泽先生感动的眼泪》。
那么是什么样的音乐会使小泽先生这位指挥过无数名曲的著名指挥家这样激动呢?这就是我们即将要听到的中国民族器乐曲《二泉映月》。
说明:用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故事导入新课,既可以制造悬念,又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欣赏《二泉映月》(一)播放《二泉映月》,学生带着问题欣赏1、独奏的乐器是什么?乐曲的情绪怎样?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2、学生回答二胡伤感苍凉的情绪可以用流畅婉转、昂扬愤慨来概括说明:教师可以拿几把二胡给有兴趣的同学,让同学们在摸摸、玩玩的过程中,了解二胡。
贺绿汀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和音乐本身是矛盾的。
因为《二泉映月》与其说是刻画了《二泉映月》的景色,不如说更多的是在抒发瞎子阿炳痛苦的身世。
那么在这样一首委婉的乐曲背后到底包含着怎样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呢?(二)作者介绍观看视频:阿炳生平及代表作(三)熟悉乐曲主题1、哼唱主题2、背记主题3、模唱、分析以下两个片断0.65643 | 2-- 的音乐形象(叹息);5.3 553的音乐形象(哭泣)说明:熟悉主题时可以请民乐队拉二胡的同学演奏主题,其余的同学学唱,这样对感受音乐形象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惠王章句下》第9章说课稿各位尊敬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九章。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说课程设计三大块向大家阐述。
首先是“教材分析”:一、说教材1.教学背景1.1教材介绍(1)孟子其人(有道义、理想的说客)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其书(短篇对白情景剧)《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有三万五千多字。
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3)本章介绍【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斫(音卓)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音符)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音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音扑)玉于此,虽万镒(音易),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哉!”分析:本章共116个字(不含标点符号),内容不多,也未引用像《诗经》、《尚书》等年代久远,用字生僻的典籍。
大体意义为孟子教导国君不要外行人说内行话”。
但我校并不要求解释,故而原文的意义,老师了解即可,可不必向学生说明。
1.2学情分析优势缺憾总结徐昳晗1.基础好2.资质好3.阅读能力强4.记忆力强1.贪玩、自觉性不高2.容易受影响3.容易骄傲优缺点平衡,但就基础了资历而言,对班级有绝对的影响力康霖 1.资质好;2.听话1.记忆力差2.容易受影响综合素质好,容易受人影响刘洋铭1.老实、踏实2.注重课堂礼仪3.有基础1.阅读能力差2.过于拘谨优势造成了缺陷,班级气氛的“助燃”者吴予1.短暂记忆力强2.诵读起来有感情1.耍小聪明2.容易走神3.不自觉4.普通话不标准缺陷大于优势,虚荣心强,要老师时刻注意,但却是个好苗子陈诗怡情况不稳定,有时会跟着同学们一起读,但因读书腔调与同学们不一样,且特立独行,很容易影响班级班级整体情况。
不过大多数时候都在写写画画,但是也会影响同学(徐昳晗)不开口比开口要好总体来说,五年级在经典诵读方面属于层次不齐的团体,各有优缺势。
2.教学目标2.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斫、璞、镒”三个字的读音(在课堂上还需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是否还需要教授其他字词);②流利读诵。
2.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礼仪概念贯穿始终,另外在根据学生课堂情况,酌情而定。
2.3过程和方法:老师点评式自主学习,故事启发式教学,实训教学。
3.重难点重点:1.课堂气氛的把握;2.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基础。
难点:“多读乏味”的心理状态的处理。
二、说教、学法1.教法因为我校对经典并不需要解释,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典课面临的问题便只有一个——怎么读?“多读乏味”就是唯一的阻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
就我个人观察,学生对经典课的看法,最乐观的也只停留在“不讨厌”的基础上。
而要使之感兴趣,个人的观点是——不强求!能让经典课不枯燥即可。
尤其是背诵能力上,同学们“各有千秋”。
就本章来说,徐昳晗可能一节课就能背诵,但是康霖几节课才能背诵。
为了照顾所有学生,所以我决定在课堂避开“背诵”,不硬性要求学生一定要在某个阶段背诵出来。
古人云:“勤能补拙”,故而在课堂上我会用各种方法要求学生多“读”。
熟能成诵,照顾记忆力差的同学。
但是刚才也说了“多读乏味”,针对这种问题,及我对学生的一些了解,我将同学进行了以下规划:康霖综合素质刘洋铭学习态度我将五年级初步规划为以“徐昳晗”为中心,刘洋铭、康霖、吴予三位同学为“平衡力”。
徐昳晗不仅资质好,而且有很好的基础,就这样的先决条件来看,班级没有一个同学可以与她相媲美。
如果她过于突出,势必会助长她的骄傲心理,而且容易造成其他学生在学习上不能自主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而对经典学习不抱有太高的热情。
为了达到班级的平衡,用点评式教学法,从徐昳晗缺陷入手,在课堂上我一般会直接的突出吴予、康霖、刘洋铭在上图中所说的优势,而间接地平衡徐昳晗的心理状况,既而也改善其他同学的心理状态。
每一次点评,学生都有一种不同的心态,心态在更换,那么每一次读诵也都是重新开始!通过这样的分析,我在教授新课时,我一般通过1.带读、2.点评、3.礼仪训练三种方式来教学。
亚当斯密先生在《道德情操论》中说:“教育的重点,就是将学生的虚荣心引导到正途”。
为了实现教学效果,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很多“礼仪”元素。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礼仪概念的宣说及礼仪训练,满足学生想获得他 徐昳晗 (容易骄傲) 吴予 感情色彩人认可的心理。
以下我简略说明我的教法:(1)老师带读新课之初,我都会带读1——2遍。
目的有两个,第一:让学生预习课文;第二: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2)点评采取整体正面评价,根据每个同学的基础做个人正面评价。
遵循只点评不批评的原则。
(3)礼仪训练改变单调的读诵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多样的知识。
以上教法在“课堂设计”板块将有体现,在此不作赘述。
2.学法我们都知道,懂得学才能学的更多!而主动性学习的效果最佳。
有位教育家说过“主动学习的知识印象最深刻”。
怎样让学生主动学习,我相信是所有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无论学习什么,掌握学习的方法都是首要的。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熟能成诵,多诵能背”的方式虽然简单,但同时也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没了学习兴趣,一切都将是空谈。
我根据我个人的教法和学生情况分析,我会通过:调整状态、多种形式、学而实习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能否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我则不强求。
(1)调整状态通过正面点评式教学法,诱导学生自觉提高学习状态,这样的诱导一直会持续要下课,保证学生一节课的状态。
(2)多种形式如果一直停留的一种诵读方式的引导,时间久了学生一样会枯燥。
心理学指出,当一件事情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到自己的时候,人往往是比较上心。
所以我将讲台交给学生,通过多样的学生带读的方式,在不断的更换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同时,引导其更换学习形式。
(3)学而时习通过学生上台朗诵的形式,练习礼仪。
老师在一旁针对学生上台朗诵时存在的一些问题,盘敲侧击的问:“这样做对吗、应该怎样做”等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点拨提醒。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上台朗诵上,既不枯燥,同时间接达到“多读成诵,多诵能背”的教学目的。
三、说课堂设计根据我个人教学法,我制定了20%的老师教学,80%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结构,主要分四个方面:1.老师带读;2.学生齐读;3.趣味诵读;4.礼仪训练1.老师带读(5——10分钟)前面已提及,带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预习、熟悉课文,同时也因为是上课之初,五年级有相对比较活泼,却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所以未必能有很好的学习状态。
故而也需要在首次带读时规范和引导学生,以便进入学习状态。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熟悉后,第二次带读重点就在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且也需要让学生更加熟悉课文的文章断句节奏。
我会时刻从学生的坐姿、诵读水平、学习状态去观察学生,利用学生的虚荣心,不时的指出哪位同学在哪方面做的好,从而间接提醒同学,进一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2.学生齐读(5分钟)像本次说课的课文,学生在老师已带读的前提下,齐读两遍,基本能熟悉课文。
第一次齐读是为了摸底调查,能了解到学生除了教学目标中的生字外,还有那些生字需要教授。
并且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正面点评学生,激励学生自觉提高状态,为第二次齐读打基础。
在第二次齐读的过程中,老师的着重点就在规范学生。
为学生自主带读储备状态。
3.趣味诵读(15分钟)进行到这个阶段,老师的教授部分已基本结束,剩下的,只需要不断的规范、组织好学生读诵就可以。
在教材分析中已经介绍过《孟子》就像短篇的对白情景剧,我会组织同学们分角色,一般通过分组、分个人、分男女、自由抽取的方式。
其旨在于活跃课堂气氛,也解决“多读乏味”的隐患。
4.礼仪训练(15分钟)学习的目的在于用!单纯的会背诵,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并无太多用处。
而小学阶段只需背诵,不需要对经典做出解释,若学生离开我校,从此不再接触经典,那么学生现在花在读诵、背诵上的时间就完全浪费掉了!上述学情已说明,五年级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体不平衡,若单纯从背诵入手,则会造成班级的不平衡。
为此,从开学至今,我更多的是加入了“礼仪”概念和训练。
以礼仪教育为主,而经典诵读退居二位,则学生的起跑线基本一样,保证班级的平衡。
根据这样的考虑,待学生对课文已经很熟悉之后,我将会进行礼仪训练。
让学生上台朗诵,假借“读”的名义,将礼仪穿插进去,从“衣着整理、神态语气、读诵技巧、上台程序”四个方面,教授学生一些我个人现在所知的上台朗诵、礼仪上的知识。
并在学生朗诵完毕后,中肯的做出点评,对学生的不规范动作一一指正。
通过这种外在的练习,既让学生多读但不乏味,同时也教授一些对他们将来有用的东西。
因为最后阶段的礼仪训练,学生已间接地逐个进行了总结读诵,所以是否进行全班集体总结诵读,则根据时间来定。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课讲老师:何烈君北山天乙学校20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