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大夫伍子胥是怎么死的?为何死不瞑目

合集下载

盘点历史上死的最惨的十大功臣

盘点历史上死的最惨的十大功臣

盘点历史上死的最惨的十大功臣1、伍子胥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世代相仇,攻伐不休。

吴王阖庐死后,夫差继位为王。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杀掉勾践,夫差不听。

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先灭越国,但夫差偏信奸臣伯U,怀疑伍子胥对自己有二心,赐剑逼伍子胥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对手下的人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

”在伍子胥死后的九年,吴国被越国所灭。

2、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等,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收复了河西。

商鞅变法施行的第一年,当时的太子正好触犯了新法,应当依照新法处罚太子。

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后来太子继位,是为秦惠王,公子虔因为这件事憎恨商鞅,于是就状告商鞅十大罪,秦惠王就杀了商鞅,而且五马分尸。

3、白起白起是春秋战国时代继孙子和吴起之后最出色的将军,为大秦统一全国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秦国文有范雎,武有白起。

可惜范雎嫉妒心很强,常利用自己和秦昭襄王的关系,多次说白起的坏话。

终于有一天,秦王赐给了白起一把宝剑,让他自杀。

4、韩信韩信是汉朝开国的第一功臣,是一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千古名将,刘邦说他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萧何说他国士无双。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有,韩信统兵多多益善,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到溃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而挣下一战更逼得项羽自刎。

可怜一位名将却也被吕后斩杀,而且还灭了韩信三族。

5、晁错汉朝建立的时候,刘邦把十几个儿子弄到各个地方当王,还规定非刘姓不得为王,可是后来这些王一个个的势力越来越大,到了景帝的时候,有的王中央根本控制不了。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景帝利用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

各个王侯当然不干了,就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造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为何古代名将都难善终?

为何古代名将都难善终?

李世民曾对尉迟敬德说:“人或言卿反,何也?”尉迟敬德大呼冤枉,他说:“臣从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余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边说边脱衣服,露出满身的伤疤。李世民“为之流涕”,说:“卿复服,朕不疑卿,故语卿,何更恨邪!”
李世民知道尉迟敬德对自己忠心耿耿,所以不怀疑他会造反,但对另一开国功臣李世勣还是有所怀疑,临终前一个月他对太子说:“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于是下诏贬李世勣为叠州都督,李世勣政治觉悟非常高,接到诏书后,连家也不回就去叠州赴任,从而打消了李世民的疑虑,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他在秦昭王时因屡战屡胜,先后担任左庶长、左更、国尉、大良造等职,被封为武安君。白起打仗非常残酷,杀人无数。在率兵与韩魏两国军队作战时,“斩首二十四万”;在长平之战中,他把赵国四十多万降卒全部活埋了,只留下240个小孩,让他们回去向赵国报信,使赵国举国为之震惊。
尉迟敬德居功自傲挨批
李世勣反应快逃过一劫
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武艺超群,在战场上几乎无人能敌,是李世民打天下最得力的助手之一。李世民执政后,励精图治,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治理天下,因而有不少人位居尉迟敬德之上。
有一次,李世民来到自己的出生地,为表示庆祝,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朝中贵臣均出席。在宴会中,尉迟敬德见一些没什么功劳的人排在自己前面,很不高兴,他骂道:“汝何功,坐我上!”任城王李道宗出面调解,结果被他揍了一顿,连眼睛都几乎被打瞎了。李世民很不高兴,宴会结束后把尉迟敬德找来训了一通,李世民说:“朕见汉高祖诛灭功臣,意常尤之,故欲与卿等共保富贵,令子孙不绝。然卿居官数犯法,乃知韩、彭菹醢,非高祖之罪也。国家纲纪,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无贻后悔!”尉迟敬德见皇上一脸严肃批评自己,从此以后不敢乱发脾气,那股骄横之气收敛了许多。

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夫差悔杀伍子胥,自尽而亡

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夫差悔杀伍子胥,自尽而亡

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夫差悔杀伍子胥,自尽而亡文:王建斌读史(dushi818)专栏作家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夏禹的后裔,越王允常之子。

公元前496年继位,同年大败吴师,之后在公元前494年被吴军大败于夫椒,被迫向吴国求和,被俘后隐忍不发,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不断寻求复仇兴国的机会,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吴王夫差自尽,灭吴称霸,迁都琅琊,成为春秋霸主。

其“卧薪尝胆”的故事,成为不惧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排除万难也要争取最终胜利的励志形象。

当时吴王阖闾兵败,因伤重去世,临终前嘱咐儿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记向越国报仇。

”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厉兵秣马准备攻打越国,决定先发制人,范蠡劝阻,勾践不听。

夫差派遣全部精锐攻打越军,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会稽,被围困。

勾践追悔不已,范蠡建议勾践向夫差请和,愿意入吴,携妻带子为臣。

夫差同意勾践的请求,相国伍子胥坚决反对,告诫吴王:“如今天赐良机,不灭越,此后将会追悔莫及。

”伍子胥说,勾践不可信,勾践不死,必留大患,将来灭吴者必是勾践。

夫差昏庸,伍子胥被伯嚭排挤加害。

临终,伍子胥说:“我死后把我的头颅放在城头,我要看着勾践是怎么灭亡吴国的。

”公元前492年五月,勾践与大夫文种、范蠡向吴国臣服。

勾践不禁落泪,仰天长叹:“ 我难道此生就如此了吗?”文种说:“当初商汤被桀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纣王关押在羑里,晋文公重耳逃亡北翟,齐桓公小白逃亡莒,最后都称霸天下。

由此观之,这点委屈能算什么?”大仇不报,死不瞑目。

别灰心,只要不死,就有翻盘的机会。

一息尚存,必报此国仇家恨!三月,吴王召勾践入见。

夫差让勾践夫妇俩住在阖闾坟旁的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

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

勾践谨记着范蠡的话,不流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和复国之心。

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是真心归顺了他,不会、不敢、也没有力量再反抗了,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

伍子胥的一生历史故事

伍子胥的一生历史故事

伍子胥的一生历史故事
伍子胥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吴国的忠臣,以智勇和忠诚而闻名于世。

伍子胥出生在春秋时期的吴国,出身贫寒却聪明机智。

在年轻的时候,他就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军事天赋,被吴王夫差所重用。

然而,由于吴王夫差的任性和昏庸,吴国逐渐走向衰落。

伍子胥深知吴国的危局,他不仅提出了大胆的改革建议,还亲自参与战争策略的制定。

他以智谋和勇气协助吴王夫差一次又一次地战胜敌人,使吴国在外敌入侵面前保持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然而,伍子胥的辅佐并不被吴王夫差所接受。

夫差对伍子胥的功绩充满嫉妒和怀疑,他开始怀疑伍子胥背叛了他。

最终,吴王夫差被楚国击败,他的王位丧失,吴国陷入了危机。

在吴国陷入混乱之际,伍子胥并没有逃避责任,而是选择了殉国。

他自杀以示对吴王夫差的忠诚,并宣誓终生为吴国效忠。

他的行动展现了对国家和君主至高无上的忠诚,为后人留下了伟大的榜样。

伍子胥的一生虽然充满了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吴国的繁荣和安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的聪明才智、勇敢无畏和为国捐躯的精神让人敬佩不已。

伍子胥的一生历史故事鲜明地展现了忠诚与勇气的力量。

他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成为后人学习和追求的楷模。

伍子胥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忠诚和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伍子胥四个典故出处

伍子胥四个典故出处

伍子胥四个典故出处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的爱国精神和智勇事迹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

以下是伍子胥的四个著名典故出处。

一、鞭尸复仇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历经磨难,逃到吴国。

后来,伍子胥借助吴国的力量,率军攻破楚国,挖出楚平王的尸体,用鞭子抽打以报仇雪恨。

这一典故体现了伍子胥坚定的复仇信念和勇敢的决心。

二、相助孙武
伍子胥在吴国结识了著名军事家孙武,两人结为好友。

伍子胥协助孙武训练吴国军队,使吴国军队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在柏举之战中,伍子胥和孙武的联合指挥,使吴国大败楚国,达到了伍子胥人生的巅峰。

三、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逃离楚国时,为了躲避追杀,独自一人过昭关。

途中,他遇到了一个渔夫,伍子胥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渔夫。

渔夫为了帮助伍子胥,舍弃了自己的渔船,一同过昭关。

这一典故表现了伍子胥在困境中得到的陌生人帮助,也成为了“知恩图报”的典范。

四、伍子胥与西施
伍子胥在吴国为官期间,极力反对吴王夫差沉迷于西施的美色。

他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坚决主张对国家政治进行改革。

然而,吴王夫差不听劝阻,最终导致吴国灭亡。

这一典故教育我们要明辨是非,不能沉溺于美色而误
国。

伍子胥的一生充满传奇,他勇敢、智慧、忠诚,为吴国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伍子胥之死感悟范文

伍子胥之死感悟范文

伍子胥之死感悟范文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的名将,他一生战功赫赫,以智勇双全、忠诚奉献闻名于世。

然而,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他却遭遇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局,被吴王夫差所杀害。

伍子胥之死,不仅是楚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将领,也让人们对权力的腐朽、忠诚的果报、生命的价值等问题深思。

首先,伍子胥之死让人们思考权力的腐化。

夫差之所以下令杀害伍子胥,主要是因为伍子胥对吴国的严厉批评和反对。

夫差作为吴国的君主,对于他的权威和统治是非常敏感的。

当伍子胥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能力使吴国强大起来时,夫差是十分欣赏并依赖他的;然而当伍子胥对夫差的错误决策提出批评时,夫差却变得不耐烦,怀恨在心,最终下令杀害了他。

这种权力腐化的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也时常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印证。

权力越大,越容易产生腐败,人们不能将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应该建立起制约和平衡的机制,以防止权力滥用。

其次,伍子胥的死亡也让人们思考忠诚的果报。

伍子胥在吴国立下赫赫战功,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最终却被自己所效忠的吴国君主所杀害。

伍子胥的忠诚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遭到了背叛。

这种忠诚不回报的情况,在世界历史上并不罕见,也经常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总是倾向于信任忠诚,但事实上,忠诚往往无法保证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种背离正义原则的现象,既是一种悲剧,也是人们对待忠诚问题应该持有的清醒态度。

最后,伍子胥之死让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

伍子胥之死是使楚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将领,也是人类世界失去了一位智勇双全、忠诚奉献的英雄。

然而,伍子胥的生命最终被残酷地夺走,他无法亲身见证他所付出的一切所带来的成果。

这给我们提醒:生命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权力等来衡量的。

一个人的一生,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回报,还有奉献、成长和追求理想的价值。

生命的短暂让人们懂得珍惜和把握当下,尽量使自己的一生有意义、有价值。

总而言之,伍子胥的悲剧之死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的材料,引发了对权力的腐化、忠诚的回报和生命的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历史趣谈:中国最早的裸官伍子胥 为何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

历史趣谈:中国最早的裸官伍子胥 为何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最早的裸官伍子胥为何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导语:伍子胥辅佐了吴国两代国王,对于吴国来说,可谓是居功至伟。

在他的辅佐下,公子光夺取了国王之位,改名阖闾,打败了夙敌楚国并攻破了楚国的伍子胥辅佐了吴国两代国王,对于吴国来说,可谓是居功至伟。

在他的辅佐下,公子光夺取了国王之位,改名阖闾,打败了夙敌楚国并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伍子胥极力拥戴夫差为吴国太子,夫差即位后,伍子胥辅佐他打败了越国,报了阖闾被射杀的“一箭之仇”。

但是,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大功臣最终却不得善终,吴王夫差赐给他一把宝剑,名字叫做“属镂”,并派出使者监督他自杀。

自杀前,伍子胥大笑着说:“我辅佐你的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为王,你当初想与我平分吴国,我没有接受,时隔不久,今天你反而因谗言杀害我。

”伍子胥说的都是实话,这样的功臣被杀,的确是非常冤屈。

但是,伍子胥的被谗言诽谤,冤屈而死,却并不是像岳飞一样,是被那个“莫须有”的罪名所害,而是授人以柄,把儿子送到他国,自己想当现代所说的“裸官”所致。

尽管他并不是想背叛吴国,可是他的这种行为却给人落下了口实,成为他人谗言攻击的靶子。

伍子胥的这种做法尽管是对未来退路着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算不上是明智之举,只能给后人留下借鉴的教训。

伍子胥是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时代的老臣,夫差能够被立为国王,伍子胥起了很大的作用。

开始的时候,伍子胥受重用,夫差也像对待长辈一样对待伍子胥。

两人在对待越国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越国被打败以后,通过太宰伯噽向吴国讲和,伍子胥却劝夫差占有越国。

最终,夫差听从了伯噽的话赦免了越国。

过了五年,夫差听说齐国的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就想出兵北上。

伍子胥却认为,越国的存在就是吴国的心头之患,越国不除,吴国就不能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真实的伍子胥故事与评价

历史上真实的伍子胥故事与评价

历史上真实的伍子胥故事与评价伍子胥(?~前484年),春秋时吴国大夫。

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辅佐阖闾,使吴国强大,并攻入楚国。

取得大胜。

吴太子夫差继位后,因在对越国政策上与夫差发主分歧。

而被夫差疏远,后被迫自杀。

逃出楚国伍子胥原是楚国人,本名叫伍员。

他父亲伍奢因为得罪了楚平王被关进了牢里。

大臣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有本事,如果不把他们杀掉,将会祸患无穷。

大王可以拿他们父亲作人质,骗他们回来。

”楚平王派人去召伍子胥和他的哥哥伍尚,说只要他们回去就放了伍奢。

伍尚得知父亲被囚,立即就要回去。

伍子胥说:“楚王叫我们回去,并不是真的要放父亲,只不过是怕我们逃跑了,以后留下祸患,因此用父亲作人质骗我们回去。

只要我们俩一到都城,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被杀。

这对父亲又有什么好处呢?只能使我们全家被杀,连报仇的人都没有。

我们不如一起投奔别的国家,向他们借兵为父亲报仇。

现在回去被杀,就什么都干不成了。

”伍尚说:“我也知道回去救不了父亲,但我怕今天父亲叫我回去而我没有回去,以后也没能为父亲报仇,那会被天下人耻笑的。

”接着他又对伍子胥说:“你比我有才干,就一个人赶快逃走吧,日后为父亲报仇;我什么本事都没有,要死也和父亲一起死。

”随后就进城了,不久就被抓住了,伍子胥则逃奔宋国。

伍尚被押到国都郢后,楚王把他和父亲一起杀了。

伍子胥后来又逃奔吴国,他中途经过楚吴交界的昭关,守卫昭关的将领想逮捕他,伍子胥想不出办法逃出去,一夜之间,头发竟然全急白了。

第二天,伍子胥只好丢掉车马,单身步行,差一点被人抓住。

伍子胥逃到一条大江旁边,再也无路可走,身后的追兵又越来越近。

这时江面上驶来一艘小渔船,船夫知道站在江边的是伍子胥,就把他渡过江去。

伍子胥非常感激,解下身上的宝剑递给渔夫说:“这把宝剑能值一百两黄金,送给您作为报答您的救命之恩。

”渔夫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宝剑,说:“楚国一直悬赏捉拿你,谁能抓到伍子胥,赏给他万两黄金,还封他为爵,何止一百两黄金?我救你只因为同情你。

伍子胥之死

伍子胥之死

伍子胥之死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勾践继位。

吴国乘丧伐越。

越出兵抵御,战于槜李(今浙江绍兴县)。

吴军大败,吴王阖庐伤指,在回师途中死去。

阖庐生前听从子胥的意见,以儿子夫差接位。

夫差决心报仇,使人站在宫门,每当他出入,就喊:夫差,你忘了越国杀了你父亲吗?夫差就回答:不敢忘,三年一定报仇~刚到第三个年头,夫差就发兵要报仇。

公元前494年,吴军在夫椒(今太湖椒山),一举打败越军,并一直攻进越境。

勾践只剩下五千甲士,保守会嵇,眼看无力较量,为了免于亡国,只好接受文种"卑辞厚礼"向吴请和的建议,派大夫到吴军中,卑辞下气,向吴请罪,勾践愿为吴王臣仆,夫人为奴妾、大夫士及其妻女为吴服役,越国的宝器献给吴王。

夫差打算答应,伍子胥不同意。

他讲了个夏少康怎样从危险中求生存,发展壮大终灭政敌寒浞,中兴夏朝的故事,并分析吴越两国同处三江之地,不能并存的形势。

他说:远方敌国,即使吴能降服,但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而占有越国,我能居其地,能乘其车,这是一个不能或失的时机。

又说:勾践是个能人,加上范蠡、文种这班良臣,一旦他们归国图强,那会长期为患于吴国的。

正当吴国君臣争议未决之际,越装饰美女八人,送给吴太宰伯噽。

太宰伯噽接受了贿赂,就对夫差说:古来攻人国家,无非是使人家降服而已,现在越国请降,纳贡称臣,还有什么要求呢?他又引文种朝见吴王,一面说好话,一面委婉地威胁,说越国万一得不到吴王的宽宥,勾践将会杀妻灭子,销毁宝器,用这剩有的五千甲兵和贵国拼个死活。

说这样,吴国再强,也不会有什么利益,只有损失吧?这样软硬兼施,使已经开始骄奢自满的夫差终于首肯了这个和议。

子胥叹道:"姬姓应该衰败了。

这是养虎贻患。

越国将会发展国力,训练军民,二十年之后,吴国就变成池沼废墟了~"夫差认为越国小,这次会一蹶不振,不足为患的。

同时,他也被越国人的甘辞厚赂所迷醉。

他一心向中原地区进取,当年伐陈,次年入蔡,把蔡迁于州来。

伍子胥被冤杀时,为何要把眼睛挂在城头,还发下这样一个毒誓

伍子胥被冤杀时,为何要把眼睛挂在城头,还发下这样一个毒誓

伍子胥被冤杀时,为何要把眼睛挂在城头,还发下这样一个毒誓说到伍子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中国历史上忠烈臣子的代表,原来是楚国人,但却被楚平王冤杀了全家,为了报仇他历尽艰辛跳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壮大国力,后来终于灭掉了楚国,还把楚平王尸骨挖出来鞭尸,终于报了父兄之仇。

外链seo后来吴王夫差靠着伍子胥的谋略,慢慢的打败齐国,又击败越国,称为天下霸主,有史学家也把夫差当做春秋五霸之一,然而他灭掉越国时并没有斩草除根,而是留下了越王勾践,伍子胥看得出勾践非等闲之辈,建议夫差杀掉他,可夫差没听。

勾践在越国当了三年马夫,后来直接吃翔,把夫差感动得不行,最终被释放回国,而伍子胥却知道这是放虎归山,多次劝说夫差杀掉勾践,夫差始终不肯听,勾践得知伍子胥一心想要杀掉自己,便打算除掉他。

恰好伍子胥有个政敌叫伯嚭,于是勾践在范蠡的建议下,用重金收买伯嚭,伯嚭拿了人家的好处,自然也就想办法攻击伍子胥,还诬陷伍子胥联合齐国要谋反,当时的夫差被美女西施搞得神魂颠倒,根本没心思去想伍子胥和伯嚭谁对谁错,他脑袋一抽,就把伍子胥赐死了。

伍子胥是个很有骨气的人,他一生精忠报国,不料最终落得如此下场,临死前他曾说:"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就是说他要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东门之上,眼睁睁看着越国军队入城,说完之后伍子胥就"自刭死"了。

从《史记》这一段描写来看,伍子胥被冤杀时,之所以要把眼睛挂在门头上,是想看着敌人军队入城,这说明他的内心已经对吴国失望了,巴不得吴国立马灭亡,而且他对夫差有一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恨铁不成钢之心,所以他临终前发下的毒誓,其实是诅咒吴国灭亡的。

果然伍子胥去世后9年,勾践卧薪尝胆发展国力,终于有能力灭掉了吴国了,于是率军攻入吴国,据说当时人们看到伍子胥的眼睛放出闪电,那些越国军队看到伍子胥的忠魂在城头盘绕,竟吓得不敢入城,但不管怎么样,伍子胥的语言还是成真了。

伍子胥赐剑自刎典故

伍子胥赐剑自刎典故

伍子胥赐剑自刎典故伍子胥赐剑自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其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吴国。

以下是关于这一典故的详细介绍。

1. 背景:伍子胥(公元前530年-前484年)是战国时期吴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多次助吴国解决危机,但却被国君阖闾所忌惮。

2. 遭受恶待:伍子胥为吴国立下赫赫战功,但因得罪了吴国内部的权臣和国君的亲信而失宠。

他被迫离开吴国,流亡他国。

3. 回国复仇:数年后,吴国陷入内外交困,阖闾上了年纪,国力渐弱。

得知吴国的危难,伍子胥决定回国复仇。

他回到吴国,秘密与国君的儿子接触。

4. 奉命赐剑:伍子胥得知国君的儿子即将上位,他向国君的儿子表明了自己的忠诚,并请求给予一个杀敌报国的机会。

国君的儿子被他的坚定决心所感动,遂将一把宝剑赐给他。

5. 自刎谢国:持剑回到自己的住处后,伍子胥没有杀敌,而是用剑自刎以表明自己的决心和忠诚。

他的自刎象征着他对吴国的忠诚,无悔无怨。

6. 故事传承:伍子胥的忠诚和自刎精神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典故。

人们常常以伍子胥赐剑自刎来形容无畏而忠诚的精神。

7. 影响与意义:伍子胥赐剑自刎的故事体现了忠诚、荣誉和牺牲的价值观。

这个故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不畏艰难困苦,为国家和公义而努力。

总结:伍子胥赐剑自刎是一个体现了忠诚和牺牲精神的重要典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只要我们心怀忠诚,愿意为正义而奉献,就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并影响他人。

伍子胥的故事将会一直流传下去,激励和鼓舞人们追求真理和公义。

伍子胥:军事谋略的天才,预言了越国灭吴,为何落得自刎的下场?

伍子胥:军事谋略的天才,预言了越国灭吴,为何落得自刎的下场?

伍子胥:军事谋略的天才,预言了越国灭吴,为何落得自刎的下场?出生不能选择,但命运可以选择。

这句话在伍子胥看来就是一个笑话。

伍子胥出身官宦世家,从祖上伍举追随楚庄王开始,到父兄竭尽所能扶持楚平王却最终被害结束。

这一路走来,大起大落,没有谁能理解伍家的苦楚,当然也不能解决几千年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困局。

伍子胥从父兄被害的那一刻,就被命运推上了复仇之路,可以说没有选择,唯一可选的就是怎样复仇。

生而复仇,亡而诅咒,也算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1.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伍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后以字称。

伍家自祖上出现了一个名人伍举之后,可以说在楚国声名远播。

伍家世代侍奉楚王,按理来说,一直这样不会出现什么纰漏。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即楚王一两代可能没什么问题,但人总是会变的,何况过了几代人。

还是那句话,该来的,总也逃不过。

到楚平王的时候,伍子胥的父亲伍奢给楚太子建做太傅。

费无极也给太子建做少傅。

费无极这个人阴险狡诈,善于阿谀奉承和背后捅刀子。

有一次,平王派他到秦国为太子建娶亲。

结果到那一看,这个秦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他觉得机会来了,赶紧回来告诉楚王说:这是一个绝代佳人,我思来想去,还是给大王留着,而太子建可以另娶媳妇。

再说平王呢,也是酒色之徒,听说秦女是世间少有的佳人,岂能放过?于是他自己娶了秦女,并生下一个儿子叫轸,给太子建另外娶了媳妇。

费无极利用秦女巴结上了平王,心里这个美啊,几天几夜睡不着觉。

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又无精打采了。

原来,他担心平王老去,太子建继位,那非宰了他不可。

出于这种考虑,费无极开始背后捅刀子。

平王自从娶了秦女并生下儿子轸后,恨不得两个人天天粘在一起,形影不离。

这样,就渐渐地疏远了太子建母子。

平王看到太子建就厌烦,太子建见到平王也是死不对眼。

常言说“眼不见,心不烦”,平王一想得了,远点待去吧,就派太子建驻守城父,保守边疆。

这样一来,费无极乐坏了:真是想啥来啥,这不正是诋毁太子建的大好机会?只要我天天去说,平王不信也得信。

春秋战国之伍子胥之死

春秋战国之伍子胥之死

春秋战国之伍子胥之死伍子胥身负国耻家仇,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最后终于杀回故乡,灭掉了自己所有的仇人。

在伍子胥报了家仇、壮大了吴国之后,正想继续助吴王夫差统一霸业之时,却因小人的算计,受到了吴王的猜疑。

吴王接受越国的讲和,这一做法受到了伍子极力反对,伍子舜自始至终地坚持着他的灭越主张。

在夫差得知伍子胥把儿子寄放在齐国的事后,立即大怒,以私通敌国、怀有二心的罪名,赐伍子胥以“属镂”之剑,迫使其自杀。

一、避祸出昭关公元前522年,楚国正是楚平王执政。

楚平王听信费无极的谗言,娶了太子建的未婚妻为妾,造成了父子两人的矛盾。

终于在费无极的建议下,楚平王要废掉太子建的太子位。

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

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废太子的事,就先把伍奢叫了回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

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结果被关进了监狱。

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迫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

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了。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背,从楚国逃了出来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

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和太子建、公子胜一起逃到了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

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惧怕楚平王的势力,没有同意。

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妄想夺郑定公的权,事败被郑定公杀了。

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再次逃走,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并且还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严加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起来怕被人见到,晚上才敢出来赶路。

一路奔波,他们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二人发现关上的官吏对来往的人盘查得很紧,只好分开逃命。

伍子胥过不了关,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

后来,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

伍子胥之死感悟

伍子胥之死感悟

伍子胥之死感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赐剑伍子胥,令他自刎。

抱着怒其不争的愤怒,伍子胥自刎而亡。

死前他曾要求下人将他的眼珠挖下放在国都大门之上,他要看着吴国灭亡。

听到这条消息的吴王夫差非常的气愤,五月初五这天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扔到钱塘江中喂鱼。

为吴国立下不世之功的伍子胥为什么会被夫差赐死,死后还没能留下一个全尸,原因有三:一是伍子胥拥有着不世之功,就是所谓的功高盖主。

吴王阖闾在死之前,传位给了夫差,又给了伍子胥吴国的最高爵位,封为相国公,嘱咐他辅佐夫差。

夫差即位后,伍子胥也能尽心尽力的辅佐他。

但是面对着伍子胥,夫差总是有着说不出的压迫感。

夫差是一个有着才华的统治者,他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他又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伍子胥和夫差在一些政治军事有着很大的分歧。

尽管伍子胥没有不臣之心,但夫差不会这么想的,任何一个统治者对自己的位置是非常敏感的,会尽一切手段来灭杀威胁自己地位的因素。

二是伍子胥的个人性格使得他被夫差杀死。

伍子胥虽然文武全才,但是他的成就多集中在军事之上,长期混迹于军旅之中,他就有了武人所有的那种耿直。

有时候会和夫差因为朝事争吵起来,这让刚刚即位的夫差感到很不舒服,三是小人作祟,伍子胥在苦劝夫差先灭越后伐齐无果后,被夫差派去出使齐国。

出使齐国的伍子胥预见到了吴国的灭亡,为了保存家族的香火,他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好友。

这件事被一个叫伯嚭的人知道,他将此事报告了夫差,并告诉夫差伍子胥早已投靠了齐国,愤怒的夫差最终赐死伍子胥。

伍子胥死后化成什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很多,一些名人死后都被传言化成了什么什么神,例如:关羽死后化为武圣,陶朱公范蠡死后化为财神,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将庞涓也化为做豆腐祖师爷。

那么,春秋名人伍子胥,他在死后又化为了什么呢?这个可能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了,他不像其他人那样死后化为了善良的神。

伍子胥死后,民间传说他化为了涛神,这是一个恶神。

民间传说,伍子胥在被吴王夫差将尸体投入钱塘江中之后,江边的人同情他的遭遇,给他在江边修建了祠堂,还修建了雕像,给他香火供奉。

中国春秋史上伍子胥的临终遗言一语成谶

中国春秋史上伍子胥的临终遗言一语成谶

中国春秋史上伍子胥的临终遗言一语成谶中国春秋史上伍子胥的临终遗言一语成谶(2017-6-10)临终遗言成了预言,所谓一语成谶,留遗言者激愤自不用疑,更可叹的是历史演绎了悲剧。

都道历史的教训刻骨铭心,值得注意。

怎么注意?一样悲欢逐世波。

中国史上临终遗言成了预言的不在少,以伍子胥的遗言最为典型——“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员(yún,云)。

伍员的父亲叫伍奢,伍员的哥哥叫伍尚。

他的祖先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楚平五有个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

费无忌做他的少傅。

费无忌对太子建不忠心。

平王派无忌到秦国为大子建娶亲。

因为秦女长的姣美,无忌就急忙赶回来报告平王说:“这是个绝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给太子另外娶个媳妇。

”平王就自己娶了秦女,极度地宠爱她,生了个儿子叫轸,另外给太子建娶了媳妇。

费无忌用秦国美女向楚平王献媚以后,就趁机离开了太子去侍奉平王。

又担心有一天平王死了,太子建继位杀了自己,竟因此诋毁太子建。

太子建的母亲,是蔡国人,楚平王不宠爱她。

平王也越来越疏远太子建,派太子建驻守城父,防守边疆。

不久,无忌又没日没夜地在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他说:“太子因为秦女的原因,不会没有怨恨情绪,希望大王自己稍微防备着点。

自从太子驻守城父以后,统率着军队,对外和诸侯交往,将要进入都城作乱了。

”楚平王就把他的太傅伍奢召回来审问。

伍奢知道无忌在平王面前说了太子的坏话,因此说:“大王怎么能仅仅凭拨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坏话,就疏远骨肉至亲呢?”无忌说:“大王现在不制止,他们的阴谋就要得逞,大王将要被逮捕了!”于是平王发怒,把伍奢囚禁起来,同时命令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

还没走到,奋扬派人提前告诉太子:“太子赶快离开,要不然,将被杀死。

”于是太子建逃到宋国去了。

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贤能,不杀掉他们,将成为楚国的祸害。

古代名将为何难善终

古代名将为何难善终

古代名将为何难善终在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中,有一个现象经常重复出现,那就是历代名将难得善终,他们往往不是死在敌人手中,而是死在自己人的刀下。

如春秋名将伍子胥被奸臣所害;战国名将白起“死而非其罪”;汉朝名将韩信、彭越、英布被汉高祖刘邦和吕后所杀;唐朝名将李光弼遭猜疑忧惧而死,仆固怀恩被迫反叛,病死鸣沙;宋朝名将岳飞被秦桧阴谋陷害;明末名将袁崇焕被昏君凌迟处死……这些名将之所以不得善终,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方面,名将“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手握兵权,位高权重,不被君王猜疑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没有办法消除君王的猜疑,必然会惹祸上身。

另外,正如范蠡所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如果遇上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乐的君王,名将更没什么好下场。

主观方面,一些将领功成名就以后,居功自傲,骄横跋扈,对下傲慢,对上不敬,这些人不知自己身处险境,往往死于非命。

英明的君主爱惜名将,想办法与他们共保富贵,如唐太宗见尉迟敬德犯错误便及时加以纠正,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与开国功臣和平共处。

明智的将帅深谙“月盈则亏,盛极必衰”的道理,深畏满盈,或功成身退,或谦虚谨慎,使自己免遭伤害。

如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知道“大名之下,难与久居”,毅然离开越国;南朝名将韦睿功劳越大越谦虚,梁武帝对他始终信任不疑;唐朝名将郭子仪谦虚谨慎,进退有节,平易近人,“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他的善终完全得益于其过人的智慧和良好的修养。

白起功劳太大死非其罪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他在秦昭王时因屡战屡胜,先后担任左庶长、左更、国尉、大良造等职,被封为武安君。

白起打仗非常残酷,杀人无数。

在率兵与韩魏两国军队作战时,“斩首二十四万”;在长平之战中,他把赵国四十多万降卒全部活埋了,只留下240个小孩,让他们回去向赵国报信,使赵国举国为之震惊。

为了对付白起,韩、赵等国经过商量,派苏代带着重礼行贿秦国的宰相范雎,范雎担心白起灭掉赵国后功劳太大对自己不利,便劝说秦昭王与赵、韩两国讲和。

古代名将怎么都是下场悲惨

古代名将怎么都是下场悲惨

古代名将怎么都是下场悲惨?历史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不断重演。

在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中,有一个现象经常重复出现,那就是历代名将难得善终,他们往往不是死在敌人手中,而是死在自己人的刀下。

如春秋名将伍子胥被奸臣所害;战国名将白起“死而非其罪”;汉朝名将韩信、彭越、英布被汉高祖刘邦和吕后所杀;唐朝名将李光弼遭猜疑忧惧而死,仆固怀恩被迫反叛,病死鸣沙;宋朝名将岳飞被秦桧阴谋陷害;明末名将袁崇焕被昏君凌迟处死……这些名将之所以不得善终,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方面,名将“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手握兵权,位高权重,不被君王猜疑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没有办法消除君王的猜疑,必然会惹祸上身。

另外,正如范蠡所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如果遇上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乐的君王,名将更没什么好下场。

主观方面,一些将领功成名就以后,居功自傲,骄横跋扈,对下傲慢,对上不敬,这些人不知自己身处险境,往往死于非命。

英明的君主爱惜名将,想办法与他们共保富贵,如唐太宗见尉迟敬德犯错误便及时加以纠正,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与开国功臣和平共处。

明智的将帅深谙“月盈则亏,盛极必衰”的道理,深畏满盈,或功成身退,或谦虚谨慎,使自己免遭伤害。

如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知道“大名之下,难与久居”,毅然离开越国;南朝名将韦睿功劳越大越谦虚,梁武帝对他始终信任不疑;唐朝名将郭子仪谦虚谨慎,进退有节,平易近人,“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他的善终完全得益于其过人的智慧和良好的修养。

伍子胥被谗杀死不瞑目白起功劳太大死非其罪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世代相仇,攻伐不休。

楚人伍子胥因父兄被楚平王所杀,投奔吴国,与吴王阖庐“谋国事”,他与兵圣孙武共同辅佐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使吴王称霸一时。

吴王阖庐死后,夫差继位为王。

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与大臣范蠡、文种图谋灭吴,伍子胥提醒夫差对越国不可放松警惕,但夫差偏信奸臣伯噽,怀疑伍子胥对自己有二心,赐剑逼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临死前对手下的人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扶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你们要在我的墓前种几棵梓树,让它长大了可以作器皿;还要把我的眼珠挖下来,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我要看着有朝一日越国人从这里进来灭掉吴国)。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折叠逃离楚国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太子被费无忌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

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干,不杀掉将成为楚国的祸患。

可将他们的父亲作为人质将他们召来,不然就会成为楚国的祸害。

"楚平王派使者对伍奢说":你若将你的两个儿子招来可免你一死,不然性命难保。

"伍奢说:"伍尚为人仁厚,召他一定会来。

伍员为人刚烈暴戾,忍辱负重,能成大事,他料到来后会一起被擒,一定不会来。

"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说:"你们若来,我就让你父活命;不来,马上就杀掉伍奢。

"伍尚要去,伍子胥说:"楚王召我兄弟,并不是为了让伍子胥父亲活命,是怕我们逃脱后成为祸患,所以拿父亲作为人质,假意召我兄弟俩,我兄弟俩一到,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被杀,对父亲的死活有什么好处呢?况且去了便不能报仇雪恨。

不如投奔别的国家,借他国的力量来雪父亲的耻辱,一起束手待毙是没有作为的。

"伍尚说":我知道应召前去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可是只怨父亲召我们以求生路,而我们不去,以后又不能报仇雪恨,到头来岂不被天下人耻笑。

"又对伍子胥说":你可逃走,你可以报杀父之仇,我将安心就死。

"伍尚束手就擒,使者来捕伍子胥。

伍子胥挽弓搭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走了。

伍奢听说伍子胥逃走了,叹息说:"楚国君臣将要苦于战争了!"伍尚到了楚国都城,楚王将伍奢并伍尚一道杀死。

此时伍子胥欲逃往吴国,奈何路途遥远,只好作罢。

之后他因太子建在宋国,遂投靠之,但宋国内乱,只好与太子一起奔郑。

在郑国,太子建和晋国大夫中行寅合作,联合推翻郑定公,被定公知晓而被杀,最后子胥只好偕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一起投奔吴国。

途中过陈国欲出昭关到吴国,昭关守卫正在到处抓拿他们,两人只好徒步逃走。

【历史故事】伍子胥一夜白头鞭尸复仇的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伍子胥一夜白头鞭尸复仇的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伍子胥一夜白头、鞭尸复仇的历史故事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

伍子胥是一个依靠自己的努力使得历史记住他的人,并不像那些显赫的贵族的出生日期会被写进相关史料,但他卓尔不凡的成就使得他青史留名。

伍子胥本出任吴国大夫,成为了一名才华横溢的军事家和“阴谋家”。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据说是姑苏城的创建者,并且知人善任,推荐了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为将,自己也著有兵书,但是已经失传。

伍子胥是楚国人,他的性子很刚强,绝不轻易服软,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因为好文习武,有勇有谋而闻名于楚国。

但是因为家族遭到陷害,父兄都被楚平王杀掉,伍子胥夺路狂奔,逃到宋国,和芈建会合。

但祸不单行,宋国又发生内乱,两个人只好再次跑路,这次去的是郑国。

在郑国,芈建卷入政变事件,事泄被杀,伍子胥只好带着芈建四岁的儿子芈胜再次逃亡,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吴国。

吴国建国于本世纪(BC5世纪)初期的太湖之北,第一任国王叫吴寿梦。

建国初期,吴国非常落后,士兵打仗的时候甚至赤身裸体。

吴国位于楚国的东部,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宛如晋国的后方。

晋国敏锐地发现了吴国无与伦比的价值,派出军事顾问团,帮助吴国加强政府组织,实现军队现代化。

吴国迅速成为楚国的麻烦,开始不断向楚国进攻,楚国北进的脚步被死死拖住。

到伍子胥准备逃奔吴国的时候,坐在吴国国王宝座上的,是吴国的第五任国王吴僚。

伍子胥要想进入吴国,必须要越过昭关。

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过关真是难于上青天。

伍子胥心急如焚,辗转反侧,一夜之间,竟然头发全白。

容貌改变,又在名医扁鹊的弟子东皋公的巧妙安排下,更衣换装,伍子胥终于混过了昭关,进入吴国。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故事就此流传下来。

进入吴国的伍子胥孤独又贫穷,甚至沦落乞丐,沿街吹萧讨食,报仇似乎已经成了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就在伍子胥万念俱灰的时候,幸运之神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王子吴光收容了他,并把他引做亲信,参加机要密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吴国大夫伍子胥是怎么死的?为何死不瞑目
导语: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

春秋时楚国监利县(现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伍场村附近)人。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

春秋时楚国监利县(现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伍场村附近)人。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有关于伍子胥的电影,影片中有这样一幕片段:伍子胥跪于吴王夫差面前,告诉他,请大王不要听信勾践和范蠡的话,以免误国,再说他们也并非真正降于大王您,他们想利用西施的美色来迷惑大王,使大王荒于朝政不理政事,之后,他们便会趁机攻打吴国,到那时后果将会很严重,请大王三思。

可是吴王夫差哪里听得进去伍子胥的话,他只顾与西施整日游玩,贪图享受,不理朝政。

面对伍子胥的忠言进谏,吴王却不屑一顾。

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都没有成功,便感叹说:“吴国,不久将亡也。

吴王听后大怒,赐剑于伍子胥,让他自裁了断。

伍子胥恨铁不成钢,最后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腔报国热情,自刎于吴王夫差跟前,看到此刻不禁热泪盈眶,一个悲剧式的英雄死去,令人感慨万分!
公元前451年,夫差做了吴国的大王,此时的伍子胥已是三朝元老,居相国位,地位可谓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

他以卓越的才干和直言进谏的忠诚,赢得了吴国人的尊敬,而在他心目中,吴国就是自己的祖国,为了国家,他宁可去死。

吴王夫差得到伍子胥之助,灭越国而以勾践为奴,意欲称霸天下。

蒸蒸日上的吴国,有一胸怀天下的夫差,有一深谋远虑的子胥,称霸之期不会遥远。

但吴王对越国的处置让子胥如鱼梗在喉,这是君臣之间分歧的开始。

其一,夫差放臣服的越王勾践归国,这在伍子胥看来,无疑是放虎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