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tRNA~LeuUUR3243A→G突变所致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如何治疗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二)
引言概述: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由于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能量代谢异常,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和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异常。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治疗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运动疗法、基因治疗和康复护理。
正文内容:1.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对于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胰岛素可以补充胰岛素缺乏,改善血糖控制,并减少代谢异常。
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胰岛素需求量和合并症等因素进行调整。
调节能量代谢药物: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能量代谢紊乱,因此,调节能量代谢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感受性增强剂等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
这些药物的使用应谨慎,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2.营养支持:转化饮食:患者需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以减少血糖波动和脂肪积累。
适量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维持肌肉质量和功能。
补充辅酶:某些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辅酶缺乏,如辅酶Q10缺乏。
适当补充辅酶能改善线粒体功能,减轻症状。
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在线粒体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如维生素B、维生素C、硒等。
适当补充这些营养素可能有助于改善线粒体功能。
3.运动疗法:适度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对于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
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患者应选择适量的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4.基因治疗: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可用于修复线粒体基因突变。
通过切除突变基因片段并替换为正常基因序列,可以恢复线粒体功能。
目前该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基因转导:利用载体将正常线粒体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中,以恢复线粒体功能。
基因转导已经在一些遗传性疾病中取得了成功,并有望为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糖尿病家系的线粒体基因tRNALeu(UUR)A3243G突变分析
糖尿病家系的线粒体基因tRNALeu(UUR)A3243G突变分析王彩玲;李方;侯钦芝;李海珍;张钰;宁光【期刊名称】《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年(卷),期】2009(026)001【摘要】目的分析线粒体基因tRNALeu(UUR)A3243G突变的糖尿病家系中发病规律.方法筛选临床疑似线粒体糖尿病家系,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技术对3个家系19例临床疑似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家系进行线粒体基因突变高发区域tRNALeu(UUR)基因的检测.结果 3个家系发现与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突变位点均位于nt3243A→G突变,且家系中大部分患者伴有消瘦、耳聋、β细胞功能低下、发病年龄低的特点.结论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3243位点A→G突变可导致糖尿病和耳聋.%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evalence of mitochondrial gene A3243G mutation in diabetic pedigrees.MethodsNineteen suspected mitoehondrial DNA diabetic family members from three families were recruited.The gene fragment was amplified by PCR,and mutation was detected by directsequencing.ResultsIn three pedigrees,the three probands and their mothers were found carryi ng the most common nt3243A→G mutation.Most of diabetic patients in these families were deaf and diabetes was developed at early age,characterized by impaired βcell function and low body mass index(BMI).Conclusion The mitochondrial gene A3243G mutation may cause diabetes mellitus and deaf.【总页数】4页(P74-77)【作者】王彩玲;李方;侯钦芝;李海珍;张钰;宁光【作者单位】250014,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内分泌科;泰山医学院老年医学科;泰山医学院老年医学科;东营市区人民医院内科;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线粒体基因 tRNALeu(UUR)A3243G突变糖尿病的研究进展2.6个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糖尿病家系临床分析3.有家族史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tRNA Leu(UUR) A3243G基因突变的研究4.人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A3243G点突变对其亮氨酰化活性的影响5.线粒体DNA tRNALeu(UUR)基因A3243G点突变糖尿病病人的监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患病率最高 , 且能 以简 易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检出,首先进入 日常临床基因诊断 的一种糖 尿病亚型 。
合征等 【 其 中大 多 由于A P , T 阈值高 的组 织不同组合而成 的临 床综合征 , 亦提及可 伴糖 尿病 。
19 年V n d n O w l d , a igr 分 别 报 道 由 9 2 a e u ea 等  ̄B ln e等 n l 于mt NA u A34 G突 变 及mt N 04 p 失 所 致仅 呈 t R ( 23 R A 1. 缺 b
于 萌
( 大连 大学 附属 中山 医院 , 宁 大连 16 0 ) 辽 10 1
摘
一
要: 线粒体基 因突变糖尿病 的发现 是近年来糖 尿病分子遗传学 研究 的重要进 展之一 , 也是近 年来糖 尿病研究 的 大热点 。 线粒体 tN ) 2 3 突 变导致胰 岛B 胞功能缺陷 , R Al( A3 4 G 细 进而 导致线粒体糖 尿病 的发生 。 O已将此 型 WH
n34 ,此 处D t2 3 N 颐序 高度 保 守,tNAe R 因除 转 录 形 R I( ) u 基
成t A1( R7,n34 位 于线 粒 体 转录 终 止 因 子结 合位 点 RN eu )b t2 3 uu ]
保 护 ,缺 乏修 复 系统 及 容 易 受 超 氧 化 物 损 害 ,其 突 变 率 极
乎无 内含子 ,因此,- _ DNA突变 常易影 响其功 能而致病 。 -  ̄mt _ 线粒体基 因突变 分为点突变 , 重排及D NA缺失等 。 线粒体基 因
突 变 对 临床 表 型 的 影 响 除 取 决 于 突 变 mt DNA 量 , 受 细 胞 数 还
化 ( xd t n p o p oy ain e z me,OXPHOS)产 生 A 供 o iai —h sh r lt n y s o o TP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相关性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相关性摘要】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发现是近年来糖尿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也是近年来糖尿病研究的一大热点。
线粒体基因突变中唯线粒体tRNALeu(uuR)A3243G突变被国内外学者公认,目前WHO己将其归类为特殊类型糖尿病,属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糖尿病。
它是目前已知的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中患病率最高,且能以简易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检出,首先进入日常临床基因诊断的一种糖尿病亚型。
【关键词】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线粒体是细胞质中重要的细胞器之一,它是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以氧化磷酸化方式将食物内蕴藏的能量转变为可被机体直接利用的ATP高能磷酸键。
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80%来源于线粒体,因此线粒体在细胞的生长代谢和人类的遗传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1981年,Anderson等完成了人类线粒体DNA (mtDNA)全长核苷酸序列的测定,由此mtDNA作为一种结构相对简单而精致的真核生物基因组,引起了学者们浓厚的兴趣。
1 mtDNA的结构与遗传特点1.1 结构特点人类mtDNA是细胞核外唯一存在的DNA,与线状的DNA绝然不同,mtDNA是双链闭环DNA分子,由16569bp组成,外环为重(H)链,内环为轻(L)链,两条链均有编码功能,共编码37个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13个编码蛋白质基因。
1.2 遗传特点 mtDNA位于细胞质中,所以其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为母系遗传。
人类精子细胞mtDNA拷贝数非常低,而卵细胞内的拷贝数极高(>105),所以子代细胞内线粒体基因主要来源于母亲;每个细胞还有成百个线粒体和数以千计的mtDNA,细胞可以是正常线粒体和异常线粒体的混合体(异质性)。
异质细胞分裂所形成的子细胞中,所含正常线粒体和异常线粒体的比例不同,因而表型也不一样;与核DNA不同,mtDNA无组蛋白与之结合,并且经常受活性氧的侵袭,因此氧化损伤的mtDNA的累积量可以比核DNA的量高16倍;mtDNA中,除与复制和转录有关的小片段外,其他顺序不含内分子,部分基因之间甚至有重叠,因此mtDNA上任何区域的突变,几乎都能影响其功能;突变的mtDNA是否导致疾病与性质严重程度、突变mtDNA所占比例、核基因产物的调节,以及与不同组织细胞对线粒体产生的ATP的依赖性均有一定的关系。
线粒体DNA 3243、3316点突变与2型糖尿病
线粒体DNA 3243、3316点突变与2型糖尿病唐璟;李家林;田兴亚;孔庆鹏;张亚平【期刊名称】《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年(卷),期】2005(022)002【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中线粒体 tRNALeu(UUR)基因3243A/G突变和NADH脱氢酶亚单位1基因( ND1)基因3316G/A突变的发生频率及其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225例中国云南2型糖尿病患者和195名无糖尿病家族史的健康对照者有无3243A/G 突变和3316G/A突变,并经DNA直接测序确证. 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中3316G/A 突变者5例(2.22%),195例对照者中突变者2例(1.03%),突变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6);两组中无线粒体3243A/G突变. 结论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3243A/G突变在中国云南2型糖尿病人群中发生频率低,可能不是云南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常见病因.线粒体 ND1基因3316G/A突变可能仅为人群中线粒体基因组的正常多态.其他的遗传、环境及子宫内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总页数】3页(P198-200)【作者】唐璟;李家林;田兴亚;孔庆鹏;张亚平【作者单位】650031,昆明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650031,昆明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650031,昆明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进化与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进化与开放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云南大理白族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基因 A3243G 和 G3316A 点突变的筛查2.线粒体DNA3243、3316点突变与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的关系3.线粒体DNA A3243G点突变的临床异质性表现4.温州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DNA 3243、3316位点的突变筛查5.遗传性共济失调线粒体DNA 3243、8993点突变的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线粒体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应对【下】
线粒体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应对【下】三、基因检测一个细胞可能含有数千个线粒体,一个线粒体内又包含数个DNA,而线粒体基因突变仅存在于部分细胞部分线粒体的部分DNA中,因此基因突变的DNA与野生型DNA会共存于同一个细胞中,这叫做杂胞质性。
杂胞质性在机体不同组织的不同细胞中也有不同,MIDD患者血中m.3243A>G突变的比例一般在1%~40%,而白细胞通常含有体内最低的杂胞质性,因此个别MIDD患者血细胞的基因检测是阴性的。
其他样本如尿液和漱口水均有比白细胞更高的杂胞质性而应被用于MIDD的突变检测。
目前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手段为对突变的片段进行扩增,然后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溴化乙锭染色。
这种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分析在m.3243A>G占杂胞质性比例为5%~10%时可见微弱的条带,更低的比例则无法检出。
采用同位素的方法可以提高检测敏感度,低至1%的突变率亦可检出[17],然而同位素检测的开展在我国面临诸多限制,实施起来很困难。
本中心采用RFLP与测序相结合的方法来检测m.3243A>G。
先用RFLP检测,如果阳性,再用一代测序的方法复核,因此阳性结果是非常可靠的。
然而无论RFLP还是测序,都只能检测5%以上的突变,5%以下只有阴性结果。
因此,我们鼓励以家系为单位过来检测,这样能够增加检出率。
当然,多数患者白细胞的突变率事实上在5%以上,因此,阴性检测结果一般情况下也比较可靠。
目前科研中还应用肽核酸结合等新方法在对突变mtDNA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的同时抑制野生型mtDNA的扩增,甚至可以检出低于0.1%的突变[18]。
用这些方法发现健康受试者的白细胞中也有极低水平的m.3243A>G突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疾病状态下也会增加[19]。
新生儿的突变率为0%,20~60岁人群的突变率为0.005%,1型糖尿病人群的突变率为0.033%[20],T2DM的突变率为0.02%[15,21]。
线粒体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线粒体糖尿病又名母系遗传糖尿病伴耳聋),是由线粒体基因缺陷导致的一种特殊类型糖尿病,临床相对少见。
MIDD 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其基因突变类型较多、表型复杂,同一突变在不同个体间临床表现也可不同,具有高度异质性和连续变化特征,临床极易漏诊。
本文将就MIDD的机制研究、遗传筛查、临床异质性研究及疾病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MIDD的研究及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线粒体糖尿病属于特殊类型糖尿病中的一种,是指线粒体基因缺陷所致的糖尿病。
由于突变的线粒体DNA(mtDNA)只能通过女性的卵细胞遗传给后代,符合母系遗传特征,且75%以上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故线粒体糖尿病又名母系遗传糖尿病伴耳聋(MIDD)。
MIDD包括线粒体基因突变型糖尿病和核基因突变型糖尿病,其中绝大部分为线粒体基因突变所致。
MIDD患者体内mtDNA为裸露的双链闭合环状结构,不与组蛋白结合,缺乏有效的DNA修复系统,故突变频率极高,其中以点突变最常见。
目前发现的致病性mtDNA突变多达425种,其中线粒体亮氨酸转运RNA基因3243位的A→G突变(m.3243A>G)是MIDD最常见的点突变[1],也是临床筛查MIDD的常用位点。
MIDD患病率较低,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3%[2-3]。
同一个体不同组织器官及不同个体间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易与其他类型糖尿病混淆,明确诊断需依靠基因检测结果,但基因检测易受限于检测标本和检测技术,故极易误诊漏诊。
因此,MIDD的具体发病机制、遗传学筛查、临床评估及治疗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一、MIDD的机制研究MIDD病因主要为线粒体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所造成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存在线粒体基因突变的患者是否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与突变异质性水平有关,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如核基因、遗传修饰因子、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内在机制复杂。
由于患病率较低,目前MIDD的临床研究多基于个案报道、案例随访或回顾性研究展开。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是什么2024
引言概述:本文是关于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续篇,主要探讨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是一种由线粒体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疾病,其与常见的2型糖尿病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正文内容:一、病因1.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遗传方式2.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能量代谢紊乱3.常见突变相关基因的功能损害4.外源因素对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影响5.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表型异质性二、临床表现1.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常见症状2.线粒体损伤对器官的影响3.神经系统受损及其表现4.眼部病变的临床特征5.心脏肌肉受损的表现三、诊断1.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2.显微镜下的线粒体形态特征3.DNA分析在诊断中的应用4.鉴别诊断中的注意事项5.基因治疗在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四、治疗1.对症治疗的原则2.药物治疗的常用药物及其机制3.营养支持的重要性4.线粒体替代疗法的研究进展5.基因治疗在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中的应用五、预后与展望1.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长期预后2.并发症与合并症的发生与处理3.早期干预的重要性4.研究领域中的新进展5.未来的临床治疗思路和方法总结: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是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与常见的2型糖尿病有所不同。
本文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
对于了解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读者们,本文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未来,研究者们将继续努力,深入探索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管理和生活质量。
一种特殊的糖尿病线粒体糖尿病(二)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胰岛素功能障碍,导致血糖升高。
除了常见的1型和2型糖尿病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称为线粒体糖尿病。
线粒体糖尿病与传统糖尿病不同,其发病机制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紧密相关。
本文将对线粒体糖尿病的特点、发病机制、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线粒体糖尿病的特点1.1遗传性高1.2早发性1.3多器官受累1.4严重合并症风险增高1.5治疗难度大2.线粒体糖尿病的发病机制2.1线粒体DNA突变2.2线粒体功能障碍2.3能量产生减少2.4氧化应激增加2.5线粒体与胰岛素分泌之间的相互作用3.线粒体糖尿病的症状和诊断3.1早期症状3.2进展性症状3.3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3.4实验室检查3.5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4.线粒体糖尿病的治疗4.1药物治疗4.2饮食控制4.3运动疗法4.4心理支持和教育4.5预防并发症5.线粒体糖尿病的研究进展5.1疾病机制研究5.2治疗策略的创新5.3基因疗法和细胞治疗5.4个体化治疗5.5临床试验进展总结:线粒体糖尿病是一种特殊的糖尿病类型,其发病机制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紧密相关。
它的特点包括遗传性高、早发性、多器官受累、严重合并症风险增高以及治疗难度大等。
线粒体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也具有辅助意义。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心理支持和教育以及预防并发症。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疾病机制的研究、治疗策略的创新、基因疗法和细胞治疗、个体化治疗以及临床试验的进展,以改善线粒体糖尿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线粒体DNA3243A 〉 G突变糖尿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生物力学变化特征
BiomechanicalCharacteristicsof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inMitochondrialDiabetesCausedbymt.3243A>G Mutation. Geng Xinqian,ZhangYinan,WangCongrong.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AffiliatedSixthPeople′sHospital,DepartmentofEndocrinology andMetabolism,ShanghaiDiabetesInstitute,ShanghaiKeyLaboratoryofDiabetesMellitus,ShanghaiClinicalCenterforDiabetes,Shang hai200233,China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 5月 第 47卷 第 5期
·论 著·
线粒体 DNA3243A>G突变糖尿病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生物力学变化特征
耿新倩 张宜男 王从容
摘 要 目的 探索线粒体 DNA3243A>G(mt.3243A>G)突变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 血 单 个 核 细 胞 (PBM 5例 mt.3243A>G突变糖尿病患者和 5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外周血 2ml,然后利用聚蔗糖 - 泛影葡胺(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 PBMC。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突变患者和正常对照的 PBMC进行表面形 貌和力学性能测量。结果 运 用 AFM 测 量 和 分 析 发 现,在 表 面 形 貌 方 面,mt.3243A>G突 变 糖 尿 病 患 者 的 PBMC高 度 (0.73± 024μm vs2.49±1.17μm,P=0.011)低 于 正 常 对 照 组;但 其 表 面 粗 糙 度 (Ra:161.8±33.2nm vs66.4±16.3nm,P=0000;Rq: 202.2±40.9nmvs85.4±17.1nm,P=0.000)高于正常对照组。在力学性能方面,mt.3243A>G突变糖尿病患者 PBMC黏附力约 比正常对照组高 3倍(779.6±190.0pNvs161.1±83.1pN,P=0.000)。与 正 常 对 照 组 相 比,mt.3243A>G突 变 糖 尿 病 患 者 PB MC杨氏模量(138.3±77.2kPavs421.4±140.0kPa,P<0.01)显著增加,病变细胞 表 面 硬 度 增 加。 结 论 本研究利用 AFM 从单 细胞水平上揭示了 mt.3243A>G突变糖尿病患者 PBMC的表面形貌和力学性能变化,有助于加深对该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
线粒体DNA突变糖尿病的特点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5,(4):113~116CN53-1049/R Academic Journal of K unming Medical College综 述线粒体D NA突变糖尿病的特点韩 睿 综述 宋滇平 审校(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糖尿病科,昆明 650032)[摘要]对线粒体DNA突变,尤其是转移核糖核酸亮氨酸tRNA(Leu,UUR)基因nt3243A→G点突变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nt3243A→G点突变常常是导致MIDD(母系遗传糖尿病伴耳聋)、MELAS(线粒体脑肌病、乳酸酸中毒、癫痫样发作综合征)及肾衰的常见病因.由于mtDNA突变影响A TP 生成及可改变细胞内线粒体代谢产物的含量,从而可能导致与mtDNA突变有关的特殊类型糖尿病的发生,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特殊表现.[关键词]线粒体;糖尿病;突变;MIDD[中图分类号]R58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06(2005)04-0113-04The Feature of Mitochondrial Diabetes MellitusHAN Rui,SON G Dian2ping(Dept.of Endocri nology,The1st A f f iliated Hospital of Kunm i ng Medical College,Kunm i ng 650032,Chi na)[Abstract]This review provides a compact overview on the contribution of mutation in mtDNA to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es mellitus,with emphasis on the A3243G mutation in the t RNA(Leu,UUR)gene. This mutation associates in most individual with maternally inherited diabetes and deafness(M IDD),whereas some others carry the M ELAS(mitochondrial myopathy,encephalopathy,lactic acidosis,stroke-like episodes syndrome)or a progressive kidney failure.Mutation in mtDNA can affect the A TP production and also alter the in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 of mitochondrial metabolites,which can act as signaling molecules. This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cular phenotyp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Mellitus.[K ey w ords]Mitochondrial;Diabetes;Mutation;M IDD 近年来,单基因突变糖尿病的研究成为2型糖尿病遗传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已明确,由于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DNA,mtD2 NA)缺陷可导致糖尿病发生并伴有神经、肌肉的损害,把这类特殊的糖尿病称为线粒基因突变型糖尿病(M IDD).已明确绝大多数M IDD是由于mtDNA转移核糖核酸亮氨酸t RNA(Leu,UUR)基因nt3243A→G点突变所致.本文就mtDNA及nt3243A→G点突变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以便进一步认识M IDD.[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4Z049C)[作者简介]韩 睿(1971~),女,昆明人,医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临床糖尿病和糖尿病分子遗传学研究工作.1 线粒体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内一个特殊的细胞器,它的作用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的氧化代谢有关.人类mtDNA是一个闭环双链DNA分子,长16569b p[1],每个线粒体含数个环状DNA,而且大多数细胞含成千上万个线粒体.人类线粒体DNA仅仅编码13个蛋白质包括氧化磷酸化蛋白和线粒体蛋白t RNA基因的合成.身体内大多数的代谢过程都发生在线粒体中.糖酵解产物丙酮酸盐进入线粒体并通过枸缘酸循环被进一步代谢,NADH和FADH2被氧化生成A TP,而且线粒体的功能涉及到脂肪酸氧化、一些氨基酸代谢和调节钙离子含量等[2],所以mtDNA突变不仅仅影响其介导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使A TP的生成下降,造成细胞功能损伤,而且也影响其他有信号传递功能的化合物含量,所以线粒体疾病的发病机理不仅仅是A TP生成受损而且还包括信号分子含量改变所致的其他细胞功能的下调.此外由于线粒体DNA只在卵母细胞中分裂,因此具有只能有母亲遗传,而子女均可发病的特征,而且线粒体DNA既有低的基因重组率又有高的基因突变率[3].突变发生后,线粒体被随机分为卵母细胞,这些细胞既有WT野生型的优势又有线粒体突变的优势.在体内,把混有WT野生型的群体和突变的mtDNA的细胞称为mtDNA 的杂胞浆性[4].并且这种病人多数有致病的mtD2 NA突变.此外,活组织检查看到不同组织其突变的mtDNA所占比例显著不同,通常与肌肉、大脑或成纤维细胞相比,血细胞中的含量水平较低,原因可能与mtDNA的杂胞浆性(即组织中同时存在野生型和突变型的mtDNA)有关.因此临床上判定突变是否与疾病有关,选择病变组织(比如肌肉、胰岛)进行mtDNA的筛查是较血细胞DNA筛查更有效的方法,即如病变组织中突变频率高于血液中,则可判定此突变与疾病有关.2 线粒体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糖尿病发病机理的因素是B细胞功能的改变,外周胰岛素抵抗和肝糖生成的增加.B细胞功能迅速下降,比如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患者最终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在B细胞产生胰岛素能力不完全丧失的情况下比如MOD Y2病例中,病人能用饮食或口服降糖药治疗并有与2型糖尿病相似的表型.作为与3243突变有关的母系遗传的糖尿病伴耳聋的患者可有与1型或2型相似频率的表型,而另一个可能的机制是mtD2 NA的杂胞浆性.非线粒体突变的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通常与外周胰岛素抵抗有关.有研究已经提出是否有2型糖尿病基因型的M IDD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研究认为因线粒体机能障碍反馈到血糖转运系统而导致碳水化合物氧化处置受损,此外在胰岛素抵抗的一些研究中观察到(大约有20%)胰岛素抵抗对M IDD的发病有一定的作用[5].许多研究报道,在日本人3243阳性的1型表型的病人中发现自身免疫标志物.近期对高加索人群1型及2型M IDD病人HLA表型的研究没有发现HLA表型与1型表型之间有特殊联系[6].此发现提示在这些病人中对于血糖增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迅速减少并不涉及(如我们在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中所见)自身免疫的过程.对于血糖反应胰岛素分泌相应下降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这可能是B细胞对于血糖感应机制的改变而不是B细胞对于诸如胰高血糖素等其他刺激物的反应.最近几个研究已经证明血糖刺激胰岛素释放是依赖于现存的线粒体功能并通过B细胞系来实现的[7].此外Maechler等人的研究提示线粒体产生的谷氨酸作为连接糖代谢与胰岛素分泌的细胞内信使.最近的研究强调线粒体扮演着不仅仅是产生A TP,而且也提供信号分子(如谷氨酸和Ca)的作用[8].不同线粒体DNA突变与明显的临床类型有关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突变可能对这些信号分子的释放产生不同的作用.另一方面,明显的mtDNA突变对于个别的组织显示了其特殊的杂胞浆性,至少3242的突变证明了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过).所以在糖尿病病人中3243突变是最常见的突变.据估计在欧洲西北和日本,有1%~2%的糖尿病患者存在3243的突变.当然也有其他的突变与糖尿病有关.411 昆明医学院学报 第26卷3 线粒体D NA突变病人的临床表型目前线粒体基因组点突变致病的原因已经发现在t RNA基因上.t RNA(Leu,UUR)在不同的物种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对维持正常的翻译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点突变和缺失可使t RNA基因三级结构不稳定从而影响正常的翻译功能,导致线粒体内OXPHOS障碍,细胞功能受损.胰腺B细胞,除葡萄糖激酶影响胰岛素分泌外,mtDNA的OXPHOS也是胰岛素分泌的必要条件,而且mtDNA的异常与疾病明显的临床表现有关.在线粒体疾病中经常看到的畸形是肌无力、心肌病、血乳酸水平升高、听力受损、神经病变、视神经萎缩、糖尿病和肾功能异常.mtD2 NA突变发挥致病的功能除与通过减少A TP的产生外,还与特殊综合征的形成有关,此外还认为在个别细胞和组织中突变本身与mtDNA的杂胞浆性有关,另一种假设认为突变本身也影响线粒体的其他功能,比如脂肪酸的氧化、谷氨酸的产生等,所以不同的突变可能对线粒体其他功能产生不同的作用,从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4 与mtD NA突变有关的糖尿病一些突变与临床上糖尿病的类型有关.在糖尿病与其他疾病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由于神经、肌肉的损害占优势,糖尿病会被更占优势的临床特点的疾病所掩盖.线粒体DNA突变的位点在糖尿病中经常发现在t RNA基因上3243A→G突变.在荷兰,这个突变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中占113%,而且在一项已经完成的研究提示这个基因的突变频率在成人中大于1613/100000.此外3243A→G突变是导致M ELAS综合征发病的最常见病因(线粒体脑病、乳酸酸中毒、癫痫样发作).M ELAS综合征是一种劳动能力严重丧失的疾病,常导致早死[9].Vanden在对荷兰人有糖尿病伴感觉神经听力受损的病人中也发现了相同的突变,但这些携带者没有M ELAS综合征相同神经病变异常的迹象,而且在随后的100个携带者中有3243突变的糖尿病人仅仅有一个病例有与M ELAS相关的症状,提示至少在荷兰人中M ELAS很少发生3243A→G的突变,但这个突变所致的糖尿病是最显著的表现.此外其中有两个病例通过肾活检发现古德帕斯彻抗原阳性,说明这两个病例的主要表现发展为与Alport相似表现的肾脏疾病,而且学术界也报道了3243A→G突变与肾脏疾病有关的病例[10].在欧洲西北部,糖尿病伴听力丧失是3243A→G突变主要的临床表现.因此3243突变与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有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虽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基于有限的病例提示此与mtDNA的杂胞浆性有关,3243突变在大脑中易感染致M ELAS综合征,而在胰腺B细胞中则易致糖尿病.另外mtDNA中也有一些突变及缺失与糖尿病有关,这些突变的频率明显低于3243的突变.尤其当本质上是2型糖尿病者被其他严重的临床表现所掩盖.比如Ballinger等报告了一个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家系伴听力受损是因为mtDNA 中1014kb碱基的缺失,这个缺失也是通过母系遗传的方式进行的[11].Hsieh[12]等在1例35岁患糖尿病、甲亢、心肌病、M ELAS的女性病人体内筛查到除3243A→G突变外,还有16SrRNA3093C→G突变、mtDNA环(D-100P) 260个碱基的缺失,此研究说明16SrRNA基因的突变可以引起线粒体功能的严重受损.曾有作者[13]发现DN6基因3480突变可致糖尿病合并遗传性视神经麻痹.很明显,与其他基因缺失所致的疾病比如Pearson、K earn-Sayre综合征和眼-肌病相比,虽然这些综合征都有各种各样的神经肌肉病变,而糖尿病也仅作为一个合并症出现,但糖尿病是最主要的临床特征.5 线粒体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线粒体糖尿病3243突变存在于依赖胰岛素或不依赖胰岛素的病人中,而且没有明显的标志既完全又容易地识别此疾病.早期起病的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阴性,身材矮小及非肥胖者被认为是线粒体糖尿病,但这种表现也可在MODD Y亚型中看到,听力测试可作为筛选的指标,线粒体511第4期 韩 睿,等.线粒体DNA突变糖尿病的特点糖尿病通常伴有高音听觉的下降,MODD Y没有听力受损,并且此听力受损往往是在临床显性糖尿病发生之前就有,而且线粒体糖尿病是母系遗传的,基因分析已经证明是3243A→G突变,母系携带者将把这个突变传递给几乎所有的孩子,超过80%的孩子在70岁之前可成为糖尿病患者,由此可把两者区分开来.对于线粒体糖尿病是否必须采取一个特殊的治疗方法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当胰岛素分泌受损发展为胰岛素分泌异常成为该病发病的主要因素,而携带3243突变者对肌肉的功能没有造成主要的损害,那么治疗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运动刺激非胰岛素依赖的外周血糖的利用来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一些M IDD的病人采用辅酶Q10的治疗也可改善线粒体的功能[14],从而改善患者的某些症状.[参考文献][1] ANDERSON S,BAN KIER A T,BARRELL B G,et al.Sequence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human mito2chondrial genome[J].Nature,1980,290:457 [2] BRIN I M,PIN TON P,KIN G M P,et al.A calci2um signaling defec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 mitochon2drial DNA inherited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deficien2cy[J].Nat Med,1999,5:951[3] HA GELBER G E,G OLDMAN N,L IO P,et al.Evi2dence for mitochondrial DNA recombination in a hu2man population of island Melanesia[J].Proc R S ocLond B Biol Sci,1999,266(1418):485[4] WALLACE D C.Mitochondrial diseases in man andmouse[J].Science,1999,283:1482[5] V EL HO G,B YIN E M M,CL EMEN T K,et al.Clinical phenotypes,insulin secretion,and insulinsensitivity in kindreds with maternally inherited dia2betes and deafness due to mitochondrial tRNA(Leu,UUR)gene mutation[J].Diabetes,1996,45:478[6] VAN ESSEN H E R,ROEP B O,HART L M,et al.HLA-Dq polymorphism and heteroplasmy levels ofthe A3243G mitochondrial mutation in maternally in2herited diabetes and deafness[J].Diabete Med,2000,17:842[7] SUZU KI Y,IIZU K A T,KOBA Y ASHI T,et al.Diabetes mellitus associated with the3243mitochon2drial tRNA(Leu,UUR)mutation:insulin secretionand sensitivity[J].Metabolism,1997,46:1019 [8] WOLL HEIM C B.Beta-cell mitochondria in theregulation of insulin secretion:anew culprit in typeⅡdiabetes[J].Diabetologia,2000,43:265[9] G O TO Y,NONA K A I,HORAI S.A mutation inthe tRNA(Leu,UUR)gene associated with theMELAS subgroup of 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2opathies[J].Nature,1990,348:651[10] NA K AMURA S,Y OSHINARI M,DOI Y,et al.Renal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associated with an A to G mutation of mitochondrialDNA at the3243position of leucine tRNA[J].Di2abetes Res,1999,44:183[11] BALL IN GER S W,SHOFFN ER J M,HEDA Y AE V,et al.Maternally transmitted diabetes anddeafness associated with a1014kb mitochondrialDNA deletion[J].Nat G enet,1992,1:11 [12] HSIEH R H,L I J Y,PAN G C Y,et al.A novelmutation in the mitochondrial16SrRNA gene in a pa2tient with MELAS syndrome,diabetes mellitus,hy2perthyroidism and cardiomyopathy[J].J BiomedSci,2001,8(4):328[13] BROWN M D,STARIKOVSK A Y A E,DERBEN E2VA O,et al.The role of mtDNA background in dis2ease expression:a new primary L HON mutation asso2ciated with Western Eurasian haplogroup[J].JHum genet,2002,110(2):130[14] SUZU KI S,HINO KIO Y,OHTOMO M,et al.The effects of coenzyme Q10treatment on maternal2ly inherited diabetes mellitus and deafness,and mito2chondrial DNA3243(A to G)mutation[J].Dia2betologia,1998,41:584.(2005-10-09收稿)611 昆明医学院学报 第26卷。
线粒体 tRNALeu (UUR) 3243A→ G突变所致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线粒体tRNALeu (UUR) 3243A→ G突变所致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修玲玲;梁伟;吴华;余斌杰【期刊名称】《新医学》【年(卷),期】2001(32)10【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tRNALeu (UUR) 3243 A→ G突变所致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 .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 对338例随机抽样无亲缘关系的糖尿病患者和 132名正常人进行线粒体 tRNALeu (UUR) 3243 A→ G突变的检测 , 并对阳性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 结果:糖尿病组共检测出 6个先证者 (1.8% ), 并在这些家系中共发现 13例该突变的糖尿病患者 . 大部分患者为消瘦体型 , 10例伴有神经性耳聋 , 除 1例外其他均需用胰岛素治疗 . 另外 , 在同一家系中 , 子代的糖尿病发病年龄明显低于母辈的发病年龄 . 结论:线粒体tRNALeu (UUR) 3243 A→ G突变所致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型糖尿病 , 因此对携带此突变基因者应进行随访 , 已确诊的患者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早用胰岛素治疗 .【总页数】3页(P587-589)【作者】修玲玲;梁伟;吴华;余斌杰【作者单位】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相关文献】1.广西地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所生新生儿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3243位点突变的研究 [J], 李颖;王琳;覃婷;张继红;刘斐;王文杰;冯伟桦;刘敏;姜敏菊2.线粒体基因 tRNALeu(UUR)A3243G突变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J], 盛春华;张桂珍3.家族性糖尿病中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的研究 [J], 杜云峰;沈默宇;成金罗;叶新华;高剑波;张允平4.云南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tRNALeu(UUR)3243A/G突变的筛查 [J], 石柔;雷又鸣;宋滇平;普玲;韩睿5.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A3302G突变所致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和分子学特征 [J], Hutchison; W.; M.; Thyagarajan; D.; Poulton; J.; 王孝文(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线粒体基因突变所致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线粒体基因突变所致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马丽晶;徐勉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0(016)002
【摘要】对线粒体DNA突变、尤其是转移核糖核酸亮氨酸tRNALeu(UUR)基因nt3243A→G点突变在糖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nt3243A→G点突变常常是导致母系遗传糖尿病伴耳聋、MELAS(线粒体脑肌病、乳酸酸中毒、癫痫样发作综合征)常见病因.由于mtDNA突变影响ATP生成及可改变细胞内线粒体代谢产物的水平,从而可能导致与mtDNA突变有关的特殊类型糖尿病的发生,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特殊表现.基于其发病机制的特殊性,其诊断及治疗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总页数】3页(P275-277)
【作者】马丽晶;徐勉
【作者单位】昆明医学院附属昆华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昆
明,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干疗内分泌科,昆明,6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R1[R34]
【相关文献】
1.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基因诊断与治疗进展 [J], 刘晓燕;陈凤玲
2.FGF21在儿童线粒体基因突变所致线粒体病中的诊断价值 [J], 苏玲;盛慧英;洪玮;冯菲菲
3.线粒体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J], 葛焕琦;杨洋;杨光
4.赤峰地区早发家族性糖尿病与线粒体基因突变资料的分析 [J], 南平平; 谷伟军; 白春英; 刘海菊; 王彦青; 张静怡; 闫志会
5.线粒体基因突变所致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叠加精神障碍1例 [J], 虞芳;沈芳;邢葆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线粒体DNA tRNA^(leu(UUR))和 ND1双重突变──糖尿病家系报道
线粒体DNA tRNA^(leu(UUR))和 ND1双重突变──糖尿病家系报道张庆;曾瑞萍;杜传书【期刊名称】《中山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1998(19)4【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DNA突变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PCRRFLP、亚克隆及DNA序列分析等技术,对一个母系遗传糖尿病家系成员的线粒体DNAtRNAleu(UUR)及其临近区域进行了突变分析。
结果:发现mtDNAtRNAleu(UUR)nt3243A→G和ND1nt3365T→A双重突变。
结论:结合该家系糖尿病患者具有发病年龄早(<30岁),对胰岛素依赖,伴耳聋等较严重的临床表型,推测ND1和tRNAleu(UUR)突变一起在发病中起协同作用。
【总页数】4页(P258-261)【关键词】线粒体突变;糖尿病;遗传学【作者】张庆;曾瑞萍;杜传书【作者单位】中山医科大学医学遗传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02【相关文献】1.早发糖尿病患者线粒体DNA tRNA Leu(UUR)突变的研究 [J], 于德民;李明珍;刘德敏2.有家族史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tRNA Leu(UUR) A3243G基因突变的研究 [J], 欧阳金芝;滕云;胡晓峰;张建华;张木勋3.中国人2型糖尿病人群中线粒体基因tRNA leu(UUR)nt3243A→G和ND-1基因nt3316G→A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的研究 [J], 纪立农;侯晓梅;韩学尧4.线粒体DNA tRNAleu(UUR)和DN1双重突变——糖尿病家系报道 [J], 张庆;曾瑞萍5.线粒体tRNA^(Leu(UUR))nt3256C→T突变与2型糖尿病 [J], 夏威;张菱;文世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线粒体糖尿病1例报告
线粒体糖尿病1例报告线粒体糖尿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由于线粒体DNA突变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引起的。
本文通过一例线粒体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来介绍该疾病。
病例:一名55岁的女性患者,因反复发作的糖尿病、肌肉无力和进行性视力丧失于我科就诊。
患者病史回顾发现,患者9年前出现糖尿病症状,经过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3年前开始出现进行性视力丧失,眼科检查提示视神经萎缩。
患者同时感到四肢乏力,进行性加重,行走困难,查体示双上肢轻度肌无力,下肢较重;进行性视力减退,眼底无明显异常,视野缺损范围较大。
血糖控制不良,多次妊娠史,疑有中毒等母系家族病史。
检查: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空腹血糖11.8mmol/L,糖化血红蛋白8.6%,视网膜无明显异常,视野检查示双眼视野缺损范围较大;血清乳酸、肌酸酐、转氨酶上升。
头颅MRI示双侧颞顶部脑白质异常信号,髓质脱失;肌电图提示肢间神经病变。
行腹部CT示胰管、胆管、肝门及胰腺无明显异常;心脏彩超显示双心房扩大;眼科底荧光造影示双眼视网膜动脉闭塞,并发视网膜病变。
诊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结合母系家族史,考虑线粒体糖尿病可能。
经遗传咨询和线粒体基因测序发现线粒体DNA 3243 A→G 突变,最终诊断为线粒体糖尿病。
治疗:患者经过多学科会诊,制定治疗方案为:输入代谢疾病科、眼科、康复科、心脏内科等多个科室,进行综合治疗。
口服二甲双胍控制血糖,视力康复治疗包括维生素B1等营养神经治疗,视网膜激光治疗等;加强营养支持,行康复训练,同时规避药物及诱发病因。
患者疗程中症状得到缓解,复查视力、心脏功能良好,定期随访及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以上病例报告,了解到线粒体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案,希望可以引起更多医生对该病的重视,并能够及时发现和治疗该罕见疾病。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临床科研对线粒体糖尿病的治疗和康复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线粒体糖尿病1例报告
线粒体糖尿病1例报告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浓度持续高于正常水平。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可以将糖尿病分为多种类型,其中线粒体糖尿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糖尿病类型。
本文报告了一例线粒体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
病例患者为一位23岁的女性,因频尿、多饮、体重下降等症状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
患者家族中有其他成员患有糖尿病。
患者自小体质较差,易疲劳,体重一直在波动。
患者入院时体格检查显示:身高165cm,体重52kg,体质指数(BMI)为19.1kg/m2,血压为118/76 mmHg。
患者无明显体表黄染、皮疹和皮肤萎缩等异常表现。
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显示:空腹血糖为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8.7%,胰岛素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C肽均在正常范围。
肝功能、肾功能和血脂水平均在正常范围。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我们进行了线粒体基因突变筛查。
结果显示患者存在m.3243A>G突变。
此突变通常与线粒体病相关,特别是与线粒体糖尿病密切相关。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我们最终诊断该病例为线粒体糖尿病。
线粒体糖尿病是一种由于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的糖尿病,常常伴随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其他脏器的受累。
对于患者的治疗,我们采用了碳酸氢盐、钙剂以及维生素等对症治疗措施,同时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病情,采用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控制。
我们还从饮食和运动上进行了指导,帮助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水平。
在随访过程中,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血糖水平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线粒体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线粒体糖尿病是一种罕见而特殊的糖尿病类型,临床表现各异。
对于疑似线粒体糖尿病的患者,除进行常规糖尿病诊断和治疗外,还应进行线粒体基因突变筛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虽然目前对于线粒体糖尿病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的挑战,但通过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线粒体糖尿病1例报告
线粒体糖尿病1例报告本病例报告描述了一位年轻女性的线粒体糖尿病(m.3243A>G突变),包括疾病诊断、遗传咨询和治疗管理。
病例简介患者为一名27岁的女性,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的视力下降和肌无力,面部松弛和说话不清楚,近期出现糖尿病表现。
家族中有数名亲属患有视神经病变、听神经病变、心肌病等疾病史。
患者在首次就诊时被怀疑可能有遗传性疾病,进一步患者和家属的问诊和遗传学检查中发现患者为线粒体遗传疾病,常染色体遗传性一般没有家族成员多代的患者,而线粒体遗传性多与家族成员有密切关系。
检查结果基于上述症状和家族史,患者接受了一系列检查。
血液检查显示血糖值为14.8mmol/L,同时检查了肾功能、肝功能和甲状腺功能均正常。
眼科检查中,患者的视神经旁路电位(mfERG)显示视网膜的视网膜班光和6个环分别下降超过60%。
颈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颈椎椎间盘突出。
脑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而通过尿液检测蛋白item红细胞、尿白细胞、胆红素、亚硝酸盐、葡萄糖、氨基酸以及半羧酸从而诊断患者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
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患者的细胞线粒体基因组DNA(mtDNA)中有m.3243A>G突变,是线粒体疾病最常见的突变之一。
诊断和遗传咨询根据症状、体检和分子遗传学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线粒体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和视力下降,归根结底是由于线粒体DNA基因突变引起的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
这种疾病的诊断不仅需要医生对临床症状的合理解释和评估,还需要进行详细的家族史和遗传咨询。
家族遗传史的评估和遗传咨询是诊断线粒体疾病的重要步骤。
患者和家属应该接受一定的遗传咨询,了解病情、疾病的遗传模式和风险评估,以便作出更好的医疗决策。
治疗及管理线粒体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而患者的治疗和管理主要集中在辅助措施和对症治疗上。
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预防并发症。
对于该患者,治疗方案包括限制糖分和脂肪食物,适度运动,视力康复治疗,以及对糖尿病的治疗和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论
著
线粒体 $%&’()* + ,,% - .!/.’!0 突变所致糖尿病 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 !&%%"% . 修玲玲 梁 伟 吴 华 余斌杰
((((((((((((
((((((((((((
5摘
要6
目的:探讨线粒体 *+,-/01
.!/.’ ! 0 ;*$6$3<4" !"# $"%&’"%&( $")%&
*+"( *# ,#)( +- )’. /+0)1-2+%- 34 5%6371"%3’3&8( 9:+ ;"1<- =44"’")-+6 ,3<0"-)’ 34 >#% ?)-@<+% A%"B+1<"-8 34 C+6"7)’ >7"+%7+<( B>C)5$3D): OP @?HN1HH NQ?B?N<Q R0<*1>0H <B@ *>0<*)0B* PR @?<=0*?N H1=*SI0 N<1H0@ )?*PNTPB@>?<Q *+,-/01
&
引
言
/01 ( 22+ .
’$3’ -! 4 突变所致糖尿病是单基因病变,已被列为糖 尿病的特殊类型 5 & 6 ,了解本病的临床特征对进一步 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 &77# 年 & 月至 $%%% 年 &$ 月对 ’’" 例无亲缘关系的糖尿病 患者进行基因筛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线 粒 体 转 运 核 糖 核 酸 ( )*+,- .
序号 % 、# 为同一家系;& @ ; 同一家系;< 、 " 同一家系;= @ %% 同一家系;%# 、%& 为不同家系
糖尿病中检出 # 例,检出率为 $> <8 。除 % 例不能 确认有无糖尿病家族史外,其它 ! 例均有糖尿病家 族史。& 例 # 型糖尿病患者 ) 肽水平正常,其他病 人的胰岛 " 细胞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因 此,除 % 例外其余病人都需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全 部患者既往无肥胖史,大多数病人的 ./0 为正常 或 体 重 不 足 者 。 %$ 例 伴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神 经 性 耳 聋,耳聋与糖尿病发病不一致。总之,多数患者发 病初期的临床表现类似 # 型糖尿病,而正常对照组 未发现此突变者。 本组有 % 例女性 ; 年前基因检测发现该突变, 当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A3BB ( 正常,胰岛功 能正常。经数年随访,随着年龄的增加, A3BB 由 正常渐变为葡萄糖耐量降低,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胰岛功能也随之下降,年仅 %" 岁。其表姐也于 #$ 岁发生糖尿病。另一对母女于 : 年前同时被诊断为 糖尿病,母亲为 # 型糖尿病,其女则为 % 型糖尿病 合并神经性耳聋,两者均需用胰岛素治疗。
’
结
果
在 ’’" 例糖尿病病人中,共检测出 8 个先证 者 ( &9 "K . 为 )*+,-/01 ( 22+ . ’$3’ - ! 4 突变,并 在这 8 个家系调查中共发现 &’ 例同类患者,详细 临床情况见表 &。其亲属中有糖尿病的 &&$ 例患者 的检出率为 !9 3K ,无家族史患者中未发现突变 者。 8$ 例 & 型糖尿病检出 3 例 ( 8K . ,$#8 例 $ 型
B*’&’%C’&37, D 链 B*’3$’C’3%’。用聚合酶链反应 C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E;+C+F/E . 技术 5 $ 6 进行 基因筛查。 E;+ 扩增条件: 73G 变性 $ )?B; 73G &! H, 8&G &! H, #$G &! H,共进行 ’% 个循环, 最后 #$G 延伸 $ )?B。 E;+ 产物经 -I<J 酶切后, 突变者 :,- 在 $K 琼脂糖凝胶电泳带上为一 3$# 个碱基对 ( =I . 的片段和两个 $&3 =I、$&’ =I 片段 ( 重 叠 为 一 条 带 . , 无 突 变 者 只 有 3$# =I 一 个 片 段。此外,对筛选出先证者的直系亲属进行家系 临床调查,包括发病年龄、体重指数 ( LMJ . 、血 清 ; 肽水平、糖化血红蛋白 -& N ( 4D=-& N . 、谷氨 酸脱羧酶抗体 ( 4-: . 、听力及治疗情况。
2C9E6 突 变 的 细 胞 起 到 保 护 作 用 , 但 突 变 的 2C9E6 其复制速率往往超过野生型,是突变得以 积累的一个重要原因,补偿和积累对不同的组织 或细胞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由于线粒体的数量 在不同组织细胞中是不同的,含线粒体的组 从不同人种群体研究的情况分析,除了存在 着疾病分布不均的因素以外,影响诊断准确性的 最 主 要 因 素 是 2C9E6 的 异 质 性 。 2CDE6-FG ’ HHD ( &#:& 6!3 突变的发病有一个明显特征是同家系中 下一代发生糖尿病时,他 ’ 她 ( 们的发病年龄明显 较上代年轻,同时在这些人的血白细胞中 2C9E6 突变比率也比上代有增多趋势,即使尚未发病者 其突变比率也是如此 I ! J 。这种与一般的线粒体疾病 在中老年中发生较多的情况有所不同,单以突变 积累产生的年龄相关性不易解释这些现象。 2CDE6-FG ’ HHD ( &#:& 6 ! 3 突变糖尿病是首个 进入临床基因诊断的糖尿病亚型。有以下情况者 的应进行基因筛查诊断: # 有母亲遗传家族史的 糖尿病患者; $ 起病早 ’ :$ 岁前发病 ( 的体型偏瘦 的 # 型糖尿病患者; % 胰岛素分泌功能进行性低 下,需用胰岛素治疗者; & 伴神经性耳聋的糖尿 病。因 2CDE6-FG ’ HHD ( &#:& 6 ! 3 突变所致糖尿病 为胰岛 " 细胞功能缺陷型,因此对携带该突变者 应进行随访 I ; J 。治疗原则: # 由于患者体型偏瘦, 不宜过严限制饮食; $ 本病为进行性胰岛 " 细胞 功能缺陷型糖尿病,已确诊的患者在可能的条件
$
!" #
对象与方法
对 象
随机抽样对无亲缘关系的 ’’" 例糖尿病患者 进行基因筛查,不分类型、性别、年龄、有无家 族史等。其中男 &83 例,女  例;年龄 &! 岁至 "" 岁,中位年龄 !$ 岁;病程 & 个月至 ’& 年,平 均病程 89 $ 年。正常对照组为本院健康职工 &’$ 名,男 !$ 名,女 "% 名;年龄 $& 岁至 !" 岁,中 位年龄 ’7 岁。 !" ! 研究方法 按常规方法提取患者外周血细胞的 :,-,根 据 人 )*:,- ;<)=>?@A0 序 列 合 成 引 物 : / 链
/01 ( 22+ . ( 22+ .
’$3’
-! 4 )1*<*?PB9 E)$7<:9: M?*PNTPB@?<Q *+,-
’$3’ -! 4 )1*<*?PB U<H @0*0N*0@ =S 1H?BA E;+C+F/E *0NTB?V10H ?B ’’" ><BC
@P)QS H0Q0N*0@ @?<=0*?N I<*?0B*H <B@ &’$ NPB*>PQ H1=W0N*H9 %)9*2$9: X?Y 1B>0Q<*0@ I>P=<B@H ( &9 "K . U0>0 @0*0N*0@ U?*T )1*<*?PB <* IPH?*?PB ’$3’ - ! 4 ?B @?<=0*?N I<*?0B*H9 &’ @?<=0*?N I<*?0B*H R>P) R?>H* @0A>00 >0Q<*?Z0H PR *TPH0 R<)?Q?0H U0>0 <QHP ?@0B*?R?0@ U?*T *T0 )1*<*?PB[ PR UTP) *0B I<*?0B*H U0>0 <HHPN?<*0@ U?*T T0<>?BA QPHH <B@ &$ I<*?0B*H >0V1?>0@ ?BH1Q?B *T0><IS9 -QQ I<*?0B*H T<@ < QPU0> R>0V10BNS PR P=0H?*S ?B *T0 I<H*[ <B@ U0>0 SP1BA <* @?<ABPH?H9 JB < R<)?QS[ *T0 <A0 <* PBH0* PR < HPB ?H <II<>0B*QS SP1BA0> *T<B *T<* PR < )P*T0>9 1<452*93<4: X?BN0 *T0 ’$3’ - ! 4 )1*<*?PB )<S IQ<S < >PQ0 ?B *T0 I<*TPA0B0H?H PR @?<=0*0H[ R1>*T0> RPQQPUC1I P=H0>Z<*?PBH <>0 B00@0@ *P N<>>S *T?H )1*<*?PB ?B R<)?QS9 @ F)G ?<8:9 A :?<=0*0H JBH1Q?B M?*PNTPB@>?<Q M1*<*?PB EPQS)0><H0 NT<?B >0<*?PB +0H*>?N*?PB R><A)0B* Q0BA*T IPQS)P>IT?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