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十五章 DNA损伤与修复解析
生物化学PPT第十五章 DNA损伤与修复课件
基因
CTC GAG
镰形红细胞贫血病人Hb (HbS) β亚基
肽链 N-val ·his · leu ·thr ·pro ·val ·glu · · · · · C
基因
CAC
GTG
缺失、插入
正常 5’ ……G C A G U A C A U G U C ……
丙缬组
缬
缺失C 5’ ……G A G U A C A U G U C ……
二、DNA损伤修复障碍与肿瘤等 多种疾病相关
DNA损伤与肿瘤、衰老以及免疫性疾病 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十五章 DNA损伤与修复
DNA损伤的种类 DNA损伤修复的类型,重点核苷酸切除修复 紫外线照晒最易产生哪种嘧啶二聚体 通过DNA损伤解释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
2 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 * 特点:识别DNA双螺旋变形
修复过程:
① 首先,由一个酶系统识别DNA损伤部位; ② 其次,在损伤两侧切开DNA链,去除两个切口之间的
一段受损的寡核苷酸; ③ 再次,在DNA聚合酶作用下,以另一条链为模板,合
缺陷症:遗传性着色性干皮病 (xeroderma pigmentosum, XP)
3 碱基错配修复( mismatch repair)
错配是指非Watson-Crick碱基配对。 碱基错配修复也可被看作是碱基切除修复的
一种特殊形式,主要负责纠正:
① 复制与重组中出现的碱基配对错误; ② 因碱基损伤所致的碱基配对错误; ③ 碱基插入; ④ 碱基缺失。
二、DNA损伤有多种类型
碱基脱落 碱基结构破坏 嘧啶二聚体形成 DNA单链或双链断裂 DNA交联
第十五章 DNA损伤与修复 学习笔记
第十五章 DNA损伤与修复维持物种相对稳定的最主要因素:遗传物质的遗传保守型DNA损伤:各种体内外因素所导致的DNA组成和结构的变化DNA损伤后果:一是DNA结构发生永久性改变;二是导致DNA失去复制和转录的模板功能,最终出现功能障碍、凋亡修复:-正确修复→功能恢复-不完全修复→DNA突变、染色体畸变、功能改变-不能修复→凋亡第一节 DNA损伤绪论:许多体外因素是通过诱发体内因素,使DNA损伤一、多因素导致DNA损伤(一)体内因素1.DNA复制错误-错配(产生非watson-crick碱基对)原因:碱基的异构互变、四种dNTP浓度不平衡DNA复制的错配率为1/1010-缺失、插入→移码突变亨廷顿病、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的发病由于DNA重复片段长度的多态性(打滑现象)2.DNA自身的不稳定性(DNA自发损伤最频繁、最重要因素)影响稳定性因素:温度、Ph值效应:-自发脱嘌呤(最常见)脱氧核糖与碱基间糖苷键水解-自发脱氨基如C →U 、A →I3. 代谢产生的活性氧(ROS )直接作用于碱基,如修饰鸟嘌呤(二) 体外因素1. 物理因素(1) 电离辐射高能射线:α粒子、β粒子、γ粒子、X 射线效应:直接作用于DNA 大分子,化学键断裂→复制时阻止链的延伸(如磷酸二酯键);间接作用激发机体自由基反应(产生OH .、H .)(2) 紫外线损伤类型:UVA(400-320nm),不易损伤DNA波长为260nm 及以下的紫外线(UVC )已造成损伤效应:DNA 链内交联,如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TT )使得DNA 弯曲、扭结,不易复制转录2. 化学因素许多肿瘤化疗药物是通过诱导DNA 损伤,如碱基改变、DNA 断裂等抑制其增值(1) 自由基效应:导致碱基、核糖、磷酸的损伤(2)碱基类似物效应:导致A-T\C-G的互换例如:5-溴尿嘧啶(5-BU)是胸腺嘧啶的类似物其酮式与A配对,其烯醇式与G配对应用:促突变剂、抗癌药物(3)碱基修饰剂、烷化剂效应:亚硝酸-脱氨基作用,碱基改变,致使复制时改变序列,如A脱氨基成I(I=C),C脱氨基成U;烷基化鸟嘌呤易脱落,形成无碱基位点或成AA二聚体(4)嵌入式染料种类:溴化乙锭、吖啶橙效应:插入碱基对中,使碱基对间距离增大一倍,造成两条链错位,导致复制时已发核苷酸缺失、插入、移码3.生物因素种类:病毒、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素等二、DNA损伤类型1.碱基损伤和糖基破坏①亚硝酸脱氨作用②羟自由基使嘧啶碱易加成、抽氢,使嘧啶环破裂;活性氧的氧化修饰;糖基上的碳及羟基上的氢发生自由基反应③紫外线促使TT的形成2.碱基错配最常见是U替代T掺入到DNA的复制3.DNA链断裂单链断裂能够完成迅速修复,双链断裂需重组修复4.DNA共价交联-DNA链间交联-DNA链内交联(TT)-DNA-蛋白质交联局部多样性损伤:碱基损伤、糖基破坏、链断裂最常见,而且符合存在转换:DNA链中一种嘌呤(嘧啶)被另一种嘌呤(嘧啶)取代【见于脱氨基作用】颠换:DNA链中嘌呤被嘧啶取代或反之。
DNA损伤与修复
防止突变和癌症发生
DNA损伤可能导致基因突变, 进而引发癌症
DNA修复机制可以及时修复损 伤,防止突变积累
修复机制的缺陷可能导致突变 增加,增加癌症风险
了解DNA损伤与修复有助于预 防和治疗癌症
适应性进化
DNA损伤与修 复是生物进化 的基础,有助 于物种的适应 性和生存能力。
DNA损伤与修 复机制的突变 和变异是生物 进化的重要驱 动力,有助于 物种的多样性
激光辐射:导致DNA结构变化和 突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电离辐射:直接或间接导致DNA 断裂或交联
极端温度:高温导致DNA变性, 低温引起结晶化
化学因素导致的损伤
烷化剂:导致DNA加合物的形 成
碱基类似物:与DNA碱基配对 错误
甲醛:导致DNA的交联和突变
紫外线:引发嘧啶二聚体的形 成
揭示生物进化历程: DNA损伤与修复的研究 有助于揭示生物的进化历 程,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提供有力支持。
探索生物进化方向:通 过研究DNA损伤与修复 的机制,可以预测生物 未来的进化方向,为生 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 学依据。
05
DNA损伤与修复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损伤和修复机制的深入研究
挑战:DNA损伤的类型和复杂 性
的复杂性
挑战:寻找更 有效的修复方
法
未来发展方向: 利用基因编辑 技术治疗遗传
性疾病
未来发展方向: 开发新型药物
和治疗方法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阐述如何利用 DNA损伤与修复 机制开发新型抗 癌药物
介绍一些成功的 基于DNA损伤与 修复机制的抗癌 药物案例
分析未来在抗癌 药物研发中DNA 损伤与修复领域 的发展趋势和挑 战
分子生物学--第15章 DNA损伤与修复
2017年3月科学杂志论文:癌症发生的原因中运气不 好占66.1%。
目录
DNA复制错误: 1. 碱基错配 互变异构移位(tautomeric shift): 碱基发生了酮式-烯 醇式或氨基-亚氨基异构体互变,造成碱基配对发生改 变,使复制后的子链上出现错误。
目录
目录
2.复制打滑
目录
目录
DNA损伤的后果
DNA 修复机制 短期效应 生理功能紊乱 细胞死亡
基因组不稳定 信号传导异常
异常增生和代谢
基因表达异常
长期效应
衰老 肿瘤 疾病
目录
第二节 DNA损伤的修复
The repair of DNA damage
目录
托 马 斯 ·林 达 尔 ( TomasRobertLindahl ) 1938 年 1 月 28 日出生,瑞 典医学家,专门从事癌症 研究,挪威科学和文学研 究院的成员。发现碱基切 除修复。
目录
(一)突变是进化的分子基础 (二)只有基因型改变的突变 (三)突变是某些疾病的发病基础 (四)突变导致死亡
目录
二、DNA损伤修复障碍与肿瘤等 多种疾病相关
DNA损伤与肿瘤、衰老以及免疫性疾病 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目录
思考题:
试说明DNA损伤的几种类型及修 复合成主要方式的名称。 试述核苷酸切除修复的过程。
根据DNA结构的改变分为:
碱基脱落 碱基结构破坏 嘧啶二聚体形成
DNA单链或双链断裂
DNA交联
目录
碱基脱落
目录
碱基结构破坏导致碱基之间发生错配
EMS(甲基磺酸乙酯)
目录
第十五章 DNA损伤与修复
• 糖苷酶(glycosylases)识别、切除受损碱基,产生 AP位点(apurinic or apyrimidinic site)。
• AP内切酶在AP位点的5’端切断磷酸二酯键。 • AP外切酶再切割AP位点的3’端。 • DNA聚合酶填补产生的缺口。 • 最后DNA连接酶连接。
• 真核转录偶联修复的核心是TFⅡH。
• TFⅡH分别参与两个独立过程:
1. 在核苷酸切除修复(包括转录偶联修复)时 起DNA解旋酶的作用;
2. 在转录过程中打开DNA模板。
(四)重组修复系统能够修复双链断裂损伤
对于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 DSB)损伤,细胞采用双链断裂修复,即重组修 复(recombinational repair),通过与姐妹染色 体正常拷贝的同源重组来恢复正确的遗传信息。
XPG切割3’侧 • DNA聚合酶和连接酶负责填补产生的缺口
NER不仅能够修复整个基因组中的损伤,而 且能拯救因转录模板链损伤而暂停转录的RNA聚合 酶,即参与转录偶联修复 (transcription-coupled repair)。
作用方式:NER蛋白质被募集于暂停的RNA 聚合酶。
转录偶联修复的意义:将修复酶集中于正在转 录DNA,使该区域的损伤尽快得以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系统切除鸟嘌呤氧化产物oxoG
(三)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识别DNA双螺旋变形
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系统识别DNA双螺旋形状的变形。
DNA聚合酶和连接酶以未损伤的DNA链为模 板修补缺口。
15.1DNA损伤与修复
12
DNA严重损伤时需要重组修复
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 非同源末端连接的重组修复(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recombination repair)
同源重组修复
RecA
RecA
链交换 RecA
RecA
DNA合成
目录
嘧啶二聚体的直接修复
目录
8
切除修复是最普遍的DNA损伤修复方式
碱基切除修复 (base excision repair) 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碱基错配修复 ( mismatch repair)
目录
碱基切除修复
目录
9
① 首先,由一个酶系统识 别DNA损伤部位;
核苷酸切除修复
② 其次,在损伤两侧切开 DNA链,去除两个切口 之间的一段受损的寡核 苷酸;
③ 再次,在DNA聚合酶作 用下,以另一条链为模 板,合成一段新的DNA, 填补缺损区;
④ 最后由连接酶连接,完
成损伤修复。
目录
人类的DNA损伤核苷酸切除修复
目录
10
碱基错配修复
目录
模板链的 GATC序 列甲基化
目录
常见的DNA损伤修复途径
修复途径
修复对象
参与修复的酶或蛋白
光复活修复 嘧啶二聚体
光复活酶
碱基切除修复 受损的碱基
DNA糖基化酶、无嘌呤嘧啶核酸内切酶
核苷酸切除修 复
错配修复
重组修复
损伤跨越修复
嘧啶二聚体、DNA螺 旋结构的改变
大肠杆菌中UvrA、UvrB、UvrC和UvrD, 人XP系列蛋白XPA、XPB、 XPC……XPG等
DNA的损伤与修复
(2)SOS修复:前面介绍的DNA损伤修复功能可以不经诱导而产生,然而许多能造 成DNA损伤或抑制复制的处理均能引起一系列复杂的诱导效应,称为应急反应(SOS response)。SOS反应包括诱导出现的DNA损伤修复效应、诱变效应、细胞分裂的 抑制以及溶原性细菌释放噬菌体等。细胞的癌变也可能与SOS反应有关。
2、有差错修复系统:在这种修 复系统中,受损伤DNA并不因 修复而除掉损伤部位,但随着 修复的进行,受损伤DNA的浓 度越来越低,从而消除损伤的 影响。主要包括重组修复 (recombination repair)和 SOS修复(SOS repair)。
(1)重组修复:重组修复是发 生在DNA复制后的一种修复系 统。在复制时,受损伤部位可 被跳过,结果在子代链在损伤 相对应处留下一缺口,这种遗 传信息有缺损的子代DNA分子 可通过遗传重组而加以弥补, 即从完整的母链上将相应核苷 酸序列片段移至子链缺口处, 然后用再合成的序列来补上母 链的空缺(如右图)。此过程 称为重组修复,因为发生在复 制之后,故又称为复制后修复。
DNA的损伤修复—— 四种修复途径:光复活、切
除修复、复组修复和诱导修复(亦称暗修复)。
光复活:400nm左右的光激活光复活酶,专一分解紫外光照
射引起的同一条链上TT(CC CT)二聚体。(包括从单细胞生 物到鸟类,而高等哺乳动物无)
切除修复:将DNA分子中的受损伤部分切除,以完整 的那条链为模板再重新合成。特异内切酶、DNA聚合 酶、 DNA外切酶、DNA连接酶均参与。(发生在DNA 复制前) 重组修复 (发生在复制后):复制时,跳过损伤部 位,新链产生缺口由母链弥补,原损伤部位并没有 切除但在后代逐渐稀释。P349 诱导修复:造成DNA损伤或抑制复制的处理均能引起 一系列复杂的诱导效应,称为应急反应(SOS response)。此过程诱导产生切除修复和重组修复 中的关键蛋白和酶,同时产生无校对功能的DNA聚合 酶。所以会有2种结果:修复或变异(进化)。
dna损伤修复名词解释
dna损伤修复名词解释
DNA损伤修复是指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生物学过程,通过此
过程能够修复DNA分子所遭受的不同类型的损伤。
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因此对其完整性的维护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然而,DNA会遭受不同的损伤,包括化学
物质的作用、辐射、自然代谢产生的错误等。
DNA损伤修复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修复机制,能够检测、识别和修复DNA中
的损伤。
常见的DNA损伤包括单链断裂、双链断裂、碱基损伤和交联等。
DNA损伤修复分为直接修复和间接修复两大类。
直接修
复主要通过特定的酶酶活性,例如光解酶和甲基转移酶,能够直接修复某些损伤,如嘧啶二聚体和甲基化。
间接修复则通过复杂的修复机制,包括核苷酸切除修复、同源重组修复和非同源末端连接等,能够修复更广泛的DNA损伤。
DNA损伤修复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遗传完整性的重要过程。
当DNA损伤修复机制受到破坏或不工作时,会导致细胞功能
失调、突变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研究DNA损伤修复
机制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开发相关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第十五章 DNA损伤与修复
6
5. 导致DNA损伤的化学因素 自由基导致碱基、核糖、磷酸基的损伤 碱基类似物导致碱基配对转换
7
碱基修饰剂、烷化剂修饰碱基导致碱基错配或脱落 嵌入性染料插入碱基对中引起插入、缺失或移码突变
8
Ames 试验(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
致突变物检测。鼠伤寒 沙门氏菌组氨酸营养缺 陷型(his-)菌株,在 组氨酸缺失培养基不生 长。受诱变剂作用后, 发生回复突变,自行合 成组氨酸,形成肉眼可 见的菌落。某些化学物 质需经代谢活化才有致 变作用,故在测试系 统中加入哺乳动物微粒 体酶。
两个DNA分子的末端无需同源性而发生连接。
27
四、DNA损伤严重时启动应急修复(SOS修复) 跨越DNA损伤部位,先复制后修复,出错率高
E. coli中SOS修复中LexA-RecA 操纵子的作用机制:
28
第三节 DNA损伤和修复的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DNA damage and repair
MutH仅切割新合成的DNA单链
E.coli 甲基化酶(methylase)使DNA双链处于暂时的 半甲基化状态,仅模板链甲基化标记,从而使新合成 的DNA单链被MMR识别并修复。
25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5 was awarded jointly to Tomas Lindahl, Paul Modrich and Aziz Sancar "for mechanistic studies of DNA repair".
31
16
1. 碱基切除修复的过程
②
③ ④
① 识别水解:DNA糖基化 酶特异性识别并水解受损 碱基,产生无碱基位点
DNA损伤与修复ppt课件
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
① 首先,由一个酶系统识别DNA损伤部位;
② 其次,在损伤两侧切开DNA链,去除两个切口之间的 一段受损的寡核苷酸;
③ 再次,在DNA聚合酶作用下,以另一条链为模板,合 成一段新的DNA,填补缺损区;
④ 最后由连接酶连接,完成损伤修复。
缺失或插入都可导致框移突变 。 框移突变是指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方式改变,造
成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缺失引起框移突变:
正常 5’ ……G C A G U A C A U G U C ……
丙 缬 组缬
缺失C 5’ ……G A G U A C A U G U C ……
谷酪蛋丝
(三)重组或重排常可引起遗传、肿瘤等疾病
复制或重组中的碱基 大肠杆菌中的MutH、MutL、MutS,人
配对错误
的MLH1、MSH2、MSH3、MSH6等
双链断裂
RecA蛋白、Ku蛋白、DNA-PKcs、 XRCC4
大范围的损伤或复制 RecA蛋白、LexA蛋白、其他类型DNA聚 中来不及修复的损伤 合酶
第三节
DNA损伤和修复的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DNA damage and repair
基因
CTC GAG
镰形红细胞贫血病人Hb (HbS) β亚基
肽链 N-val ·his ·leu ·thr ·pro ·val ·glu ······C
基因
CAC GTG
(二)缺失、插入和框移突变造成蛋白质氨基酸 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缺失: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从DNA大分子 上消失。
插入:原来没有的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插 入到DNA大分子中间。
DNA损伤和修复的生物学基础和修复工程应用
DNA损伤和修复的生物学基础和修复工程应用DNA是生命信息传递的重要分子,它可以存储和遗传生命特征。
然而,DNA是一种容易受到各种因素损伤的分子,如放射线、化学物质、细胞活动等都会引起DNA的不同程度的损伤。
如果不及时修复,这些损伤就会导致细胞死亡、突变和癌症等疾病。
因此,DNA的损伤和修复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生物科学和医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应用价值。
DNA损伤的种类和影响DNA损伤是指DNA链上的碱基受到破坏或修饰,DNA链断裂或 DNA链交叉连锁等引起的细胞遭到的生物外伤。
根据损伤的不同原因和方式,DNA损伤可以分为单链断裂、双链断裂、碱基损伤、氧化损伤和交联损伤等几种类型。
DNA损伤对生物体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轻微的 DNA损伤可能不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但较重的损伤则可能导致突变和蛋白质合成的异常。
例如,DNA单链断裂可能导致蛋白质合成变得困难,而双链断裂则会使细胞死亡。
碱基损伤和氧化损伤则可能导致突变,并且容易促进肿瘤发生。
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DNA损伤,需要选择适当的修复方式来保护细胞和生命。
DNA修复的机制为了保护细胞免受DNA损伤的影响,细胞会通过多种机制来修复DNA损伤。
修复机制可以大致分为直接修复、间接修复和重组修复。
直接修复直接修复是指修复过程中不需要利用外来物质,而是直接改变已损伤的DNA。
直接修复机制种类较少,首先,自修复,这是一种自然现象,细胞会自动对某些损伤使用一小组辅助蛋白,这些蛋白能够恢复原建造DNA分样。
其次,光反应修复,这个过程需要阳光中的紫外线引起一个光敏化物质直接激光,从而使 DNA损坏得到修复。
间接修复间接修复是指细胞通过使用修复蛋白和外来原料(如酶)来修复受损的DNA。
这种修复机制广泛用于不同类型的 DNA损伤。
间接修复机制包括纠错切除修复、基础切除修复和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等。
基础切除修复,这个修复机制主要应对的是受损的 DNA碱基。
在该修复机制中,细胞会通过使用多种酶来修复碱基损伤。
生物化学中的DNA损伤与修复
生物化学中的DNA损伤与修复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它承载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DNA会受到损伤,这可能会导致细胞异常甚至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为了维护细胞的遗传信息的完整性,生物体进化出了一套复杂的DNA损伤修复系统。
一、DNA的损伤类型及原因DNA在细胞分裂、病原微生物感染以及放射线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受到各种损伤。
DNA的损伤类型包括碱基损伤、单链断裂、双链断裂等。
1. 碱基损伤:碱基是DNA分子的组成部分,受到化学物质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发生氧化、去氨基等改变,导致碱基不完整或错误配对。
2. 单链断裂:DNA分子中的一个链断裂,可能由于外界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的影响而发生。
3. 双链断裂:DNA两条链同时断裂,造成严重的DNA损伤,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二、DNA损伤的后果DNA的损伤会导致细胞的基因突变,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如果受损的DNA不能及时修复,细胞将积累大量的突变,并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1. 氧化损伤:细胞内部的氧化剂对DNA造成氧化损伤,导致DNA 碱基的氧化损伤和碱基对的不正确序对,可能引发癌症等疾病。
2. 紫外线损伤:紫外线是DNA的天然损伤因子之一,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会造成DNA损伤,引发皮肤癌等。
3. 放射线损伤: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DNA的单双链断裂,增加遗传信息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细胞凋亡或癌变。
三、DNA的修复机制为了应对各种类型的DNA损伤,生物体进化出了多种DNA修复机制,包括直接修复、错配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和重组修复等。
1. 直接修复:直接修复是通过一些特定的酶或光反应酶来修复DNA中的损伤,包括光解修复、甲基化修复等。
2. 错配修复:错配修复是一种修复DNA中碱基配对错误的机制,通过某些酶对DNA进行切除和合成,还原正确的碱基序列。
3. 核苷酸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是一种常见的DNA损伤修复机制,它能够修复各种类型的损伤,包括氧化损伤、紫外线损伤等。
《DNA损伤与修复》课件
深入研究DNA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 制和调控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 和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DNA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制和调 控机制,有助于提高人类对疾病的认 识和治疗水平
研究DNA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制和调 控机制,有助于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汇报人:
研究进展:近年来, 科学家对SOS修复机 制的研究不断深入, 发现了许多新的修复 因子和机制
PART FOUR
DNA损伤与修复 是维持基因组稳 定性的重要机制
DNA损伤可能导 致基因突变、染色 体畸变等遗传异常
DNA损伤与修复的 生物学意义在于保 持基因组的完整性 和稳定性
DNA损伤与修复的 生物学意义在于维 持生物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
机制:通过同源 重组修复DNA损 伤
过程:识别损伤、 切割、重组、修 复
特点:高效、精 确、需要模板
应用:基因编辑、 基因治疗
机制:DNA损伤后, 细胞启动SOS修复 机制,通过同源重 组修复DNA损伤
特点:SOS修复是一 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效、精确的修复 方式,但需要消耗大 量能量和资源
应用:在生物医学 领域,SOS修复机 制被用于基因治疗 和药物研发
PART SIX
DNA损伤 与修复机 制的研究 进展
DNA损伤 与修复机 制在疾病 治疗中的 应用前景
DNA损伤 与修复机 制在生物 进化中的 作用
DNA损伤 与修复机 制在环境 保护中的 意义
DNA损伤 与修复机 制在生物 技术中的 应用前景
DNA损伤 与修复机 制在生物 安全中的 重要性
DNA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制和调控机 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修复过程:识别损 伤、切除损伤、修 复损伤
修复效果:修复后 的DNA与原始 DNA相同
16第十五章 DNA损伤与修复解析
第十五章 DNA损伤与修复遗传物质DNA的遗传保守性是维持物种相对稳定的最主要因素。
然而,在长期的生命演进过程中,生物体时刻受到来自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DNA的改变不可避免。
各种体内外因素所导致的DNA组成与结构的变化称为DNA损伤(DNA damage)。
DNA 损伤可产生两种后果:一是DNA的结构发生永久性改变,即突变;二是导致DNA失去作为复制和(或)转录的模板的功能。
在长期的进化中,无论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形成了自己的DNA修复系统,可随时修复损伤的DNA,恢复DNA的正常结构,保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DNA损伤的同时即伴有DNA修复系统的启动。
受损细胞的转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DNA的修复效果,如能正确修复,细胞DNA结构恢复正常,细胞得以维持正常状态;如损伤严重,DNA不能被有效修复,则可能通过凋亡的方式,清除DNA受损的细胞,降低DNA损伤对生物体遗传信息稳定性的影响;当DNA发生不完全修复时,DNA发生突变,染色体发生畸变,可诱导细胞出现功能改变,甚至出现衰老、细胞恶性转化等生理病理变化。
当然,如果遗传物质具有绝对的稳定性,那么生物将会失去进化的基础,就不会呈现大千世界、万物生辉的自然景象。
因此,生物多样性依赖于DNA突变与DNA修复之间的良好平衡。
第一节DNA损伤DNA损伤的诱发因素众多。
一般可分为体内因素与体外因素。
前者包括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代谢物,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错配以及DNA本身的热不稳定性等因素,可诱发DNA的“自发”损伤。
后者包括辐射、化学毒物、药物、病毒感染、植物以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
值得注意的是,体内因素与体外因素的作用,有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许多体外因素是通过诱发体内因素,引发DNA损伤。
然而,不同因素所引发的DNA损伤的机制往往是不相同的。
一、多种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DNA损伤(一)体内因素1. DNA复制错误在DNA复制过程中,碱基的异构互变、4种dNTP之间浓度的不平衡等均可能引起碱基的错配,即产生非Watson-Crick碱基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 DNA损伤与修复遗传物质DNA的遗传保守性是维持物种相对稳定的最主要因素。
然而,在长期的生命演进过程中,生物体时刻受到来自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DNA的改变不可避免。
各种体内外因素所导致的DNA组成与结构的变化称为DNA损伤(DNA damage)。
DNA 损伤可产生两种后果:一是DNA的结构发生永久性改变,即突变;二是导致DNA失去作为复制和(或)转录的模板的功能。
在长期的进化中,无论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形成了自己的DNA修复系统,可随时修复损伤的DNA,恢复DNA的正常结构,保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DNA损伤的同时即伴有DNA修复系统的启动。
受损细胞的转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DNA的修复效果,如能正确修复,细胞DNA结构恢复正常,细胞得以维持正常状态;如损伤严重,DNA不能被有效修复,则可能通过凋亡的方式,清除DNA受损的细胞,降低DNA损伤对生物体遗传信息稳定性的影响;当DNA发生不完全修复时,DNA发生突变,染色体发生畸变,可诱导细胞出现功能改变,甚至出现衰老、细胞恶性转化等生理病理变化。
当然,如果遗传物质具有绝对的稳定性,那么生物将会失去进化的基础,就不会呈现大千世界、万物生辉的自然景象。
因此,生物多样性依赖于DNA突变与DNA修复之间的良好平衡。
第一节DNA损伤DNA损伤的诱发因素众多。
一般可分为体内因素与体外因素。
前者包括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代谢物,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错配以及DNA本身的热不稳定性等因素,可诱发DNA的“自发”损伤。
后者包括辐射、化学毒物、药物、病毒感染、植物以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
值得注意的是,体内因素与体外因素的作用,有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许多体外因素是通过诱发体内因素,引发DNA损伤。
然而,不同因素所引发的DNA损伤的机制往往是不相同的。
一、多种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DNA损伤(一)体内因素1. DNA复制错误在DNA复制过程中,碱基的异构互变、4种dNTP之间浓度的不平衡等均可能引起碱基的错配,即产生非Watson-Crick碱基对。
尽管绝大多数错配的碱基会被DNA聚合酶的校对功能所纠正,但依然不可避免地有极少数的错配被保留下来,DNA 复制的错配率约10的10次方分之一。
此外,复制错误还表现为片段的缺失或插人。
特别是DNA上的短片段重复序列,在真核细胞染色体上广泛分布,导致DNA复制系统工作时可能出现“打滑”现象,使得新生成的DNA上的重复序列拷贝数发生变化。
DNA重复片段在长度方面有高度多态性,在遗传性疾病的研究中有重大价值。
亨廷顿病、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肌强直性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均属于此类。
2. DNA自身的不稳定性DNA结构自身的不稳定性是DNA自发性损伤中最频繁和最重要的因素。
当DNA受热或所处环境的pH值发生改变时,DNA分子上连接碱基和核糖之间的糖昔键可自发发生水解,导致碱基的丢失或脱落,其中以脱嘌呤最为普遍。
另外,含有氨基的碱基还可能自发脱氨基反应,转变为另一种碱基,即碱基的转变,如C转变为U, A 转变为I(次黄嘌298第十五章DNA损伤与修复299 呤)等3.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ROS)可以直接作用于碱基,如修饰鸟嘌呤,产生8-羟基脱氧鸟嘌呤等。
(二)体外因素最常见的导致DNA损伤的体外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这些因素导致DNA损伤的机制各有特点。
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中最常见的是电磁辐射。
根据作用原理的不同,通常将电磁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a粒子、β粒子,X射线、γ射线等,能直接或间接引起被穿透组织发生电离,属电离辐射;紫外线和波长长于紫外线的电磁辐射属非电离辐射。
(1)电离辐射导致DNA损伤:电离辐射可直接作用于DNA等生物大分子,破坏分子结构,如断裂化学键等。
同时,电离辐射还可激发细胞内的自由基反应,因此发挥间接破坏作用。
这些作用最终可导致DNA分子发生碱基氧化修饰、碱基环结构的破坏与脱落、DNA 链交联与断裂等多种变化。
(2)紫外线照射导致DNA损伤:紫外线(ultraviolet,UV)属非电离辐射。
按波长的不同,紫外线可分为UVA(400一320nm) ,UVB(320一290nm)和UVC(290—100nm)3种。
UVA的能量较低,一般不造成DNA等大分子损伤。
260nm左右的紫外线,其波长正好在DNA和蛋白质的吸收峰附近,容易导致DNA等生物大分子损伤。
大气臭氧层可吸收320nm 以下的大部分的紫外线,一般不会造成地球上生物的损害。
但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臭氧层的破坏日趋严重,UV对生物的影响越来越为公众所关注。
低波长紫外线的吸收,可使DNA分子中同一条链两相邻的胸腺嘧啶碱基(T),以共价键连接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结构(TT),或称为环丁烷型嘧啶二聚体(图15-1)。
紫外线也可导致其他嘧啶间形成类似的二聚体如CT,CC。
二聚体的形成可使DNA产生弯曲和扭结,影响DNA的双螺旋结构,使复制与转录受阻。
另外,紫外线还会导致DNA链间的其他交联或链的断裂等损伤。
2.化学因素能引起DNA损伤的化学因素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自由基、碱基类似物、碱基修饰物和嵌人染料等。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肿瘤化疗药物是通过诱导DNA损伤,包括碱基改变、单链或双链DNA断裂等,阻断DNA的复制或RNA的转录,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因此,对DNA损伤及后继的肿瘤细胞死亡机制的认识,将十分有助于对肿瘤化疗药物的改进。
300 第三篇遗传信息的传递(1)自由基导致的DNA损伤:自由基是指能够独立存在,外层轨道带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自由基的化学性质异常活跃,可引发多种化学反应,影响细胞功能。
自由基的产生可以是外界因素与体内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如电离辐射产生的羟自由基(.OH)和氢自由基(.H),而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可产生活性氧自由基。
.OH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质,而.H则具有极强的还原性质。
这些自由基可与DNA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碱基、核糖、磷酸基的损伤,引发DNA结构与功能异常。
(2)碱基类似物导致的DNA损伤:碱基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一类与DNA正常碱基结构类似的化合物,通常被用作促突变剂或抗癌药物。
在DNA复制时,因结构相似,碱基类似物可取代正常碱基掺人DNA链中,并与互补链上的碱基配对,进而引发碱基对的置换。
比如,5-溴尿嘧啶(5-bromo uracil,5-BU)是胸腺嘧啶的类似物,有酮式和烯醇式两种结构,前者与腺嘌呤配对,后者与鸟嘌呤配对,可导致AT配对与GC配对的相互转变。
(3)碱基修饰剂、烷化剂导致的DNA损伤:这是一类通过对DNA链中碱基的某些基团进行修饰,改变被修饰碱基的配对性质,进而改变DNA结构的化合物。
例如亚硝酸能脱去碱基上的氨基,腺嘌呤脱氨后成为次黄嘌呤,不能与原来的胸腺嘧啶配对,而与胞嘧啶配对;胞嘧啶脱氨基成为尿嘧啶,不能与原来的鸟嘌呤配对,而与腺嘌呤配对,进而改变碱基序列。
此外,众多的烷化剂如氮芥、硫芥、二乙基亚硝胺等可导致DNA碱基上的氮原子烷基化,引起分子电荷的变化,从而改变碱基配对,或烷基化的鸟嘌呤脱落形成无碱基位点,或引起DNA链中的鸟嘌呤连接成二聚体,或导致DNA链交联与断裂。
这些变化都可以引起DNA序列或结构的异常,并可阻止正常的修复过程。
(4)嵌人性染料导致的DNA损伤:澳化乙锭、吖啶橙等染料可直接插人到DNA碱基对中,导致碱基对间的距离增大一倍,极易造成DNA两条链的错位,在DNA复制过程中往往引发核昔酸的缺失、移码或插人。
这些染料在分子生物学可用于DNA的染色。
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造成的DNA损伤的情况如图15-2所示。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病毒,如麻疹病毒和真菌等、风疹病毒、疱疹病毒、黄曲霉菌等,它们产生的毒素和代谢产物,如黄曲霉素等有诱变作用。
第十五章DNA损伤与修复301二、DNA损伤有多种类型DNA分子中的碱基、核糖与磷酸二酯键等都是DNA损伤因素作用的靶点。
根据DNA 分子结构改变的不同,DNA损伤有碱基脱落、碱基结构破坏、嘧啶二聚体形成、DNA单链或双链断裂、DNA交联等多种类型。
1.碱基损伤与糖基破坏化学毒物可通过对碱基的某些基团进行修饰而改变碱基的性质。
例如,①亚硝酸可导致碱基脱氨;②在羟自由基的攻击下,嘧啶碱基易发生加成、抽氢等反应,导致碱基环破裂;③具有氧化活性的物质可造成DNA中嘌呤和嘧啶碱基的氧化修饰,形成8-羟基脱氧鸟昔或6一甲基尿嘧啶等氧化代谢产物;④紫外线作用于DNA分子可形成嘧啶二聚体;⑤糖基的碳原子和羟基上的氢可能与自由基反应。
由于碱基损伤或糖基破坏,在DNA链上可能形成一些不稳定点,最终可导致DNA链的断裂。
2.碱基之间发生错配如前所述,碱基类似物的掺人、碱基修饰剂的作用可改变碱基的性质,导致DNA序列中的错误配对。
在正常的DNA复制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自发碱基错配,最常见的是组成RNA的尿嘧啶替代胸腺嘧啶掺人到DNA分子中。
3. DNA链发生断裂DNA链断裂是电离辐射致DNA损伤的主要形式。
某些化学毒剂也可导致DNA链断裂。
磷酸二酯键的断裂、脱氧戊糖的破坏、碱基的损伤和脱落都是引起DNA断裂的原因。
碱基损伤或糖基破坏可引起DNA双螺旋局部变性,形成酶敏感性位点,特异的核酸内切酶能识别并切割这样的部位,造成链断裂。
DNA链上被损伤的碱基也可以被另一种特异的DNA一糖基化酶除去,形成无嘌呤嘧啶位点(apurinic-apyrimidinic site,AP site),或称无碱基位点(abasic site),这些位点在内切酶等的作用下可形成链断裂。
DNA断裂可以发生在单链或双链上,单链断裂能迅速在细胞中以另一链为模板重新合成,完成修复;而双链断裂在原位修复的几率很小,需依赖重组修复,这种修复导致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一般认为双链断裂的DNA损伤与细胞的致死性效应有直接的联系。
4. DNA链的共价交联DNA损伤中有多种交联形式。
DNA双螺旋链中的一条链上的碱基与另一条链上的碱基以共价键结合,称为DNA链间交联(DNA interstrand cross-linking)。
DNA分子中同一条链中的两个碱基以共价键结合,称为DNA链内交联(DNA intrastrand cross-linking)。
DNA分子还可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称为DNA一蛋白质交联(DNA protein cross-link-ing)。
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的嘧啶二聚体就是DNA链内交联的典型例子。
以上分别叙述了各种类型的DNA损伤,实际上DNA损伤是相当复杂的。
当DNA受到严重损伤时,在局部范围发生的损伤常不止一种,而是多种类型的损伤复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