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故事

合集下载

莫言讲的三个故事

莫言讲的三个故事

莫言讲的三个故事导读:本文是关于莫言讲的三个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莫言讲的三个故事作者/四川徐敬德2012年12月7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斯德歌尔摩瑞典文学院发表的演讲中讲了三个小故事,耐人寻味。

【故事一】告密莫言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他们去参观苦难展览。

参观时,同学们都放声大哭。

为了让老师看见自己的表现,莫言舍不得擦掉脸上的泪水,可是有几位同学将唾沫涂在脸上冒充泪水,一位同学的脸上竟然一滴泪水也没有……事后莫言把这个脸上一滴泪水也没有的同学的表现报告了老师,为此,学校给这个同学以警告处分。

许多年以后,莫言深为这件事忏悔,想找该同学道歉时,可他已经去世了。

【感悟】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所有人的态度、表现、看法都一致,对不同的态度、丧现、看法应该尊重,持宽容的态度。

众人都哭时,要允许有的人不哭,特别是当哭威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故事二】论理30多年前,莫言在部队工作。

一天晚上,他在办公室看书,一位老首长推门进来,看了一眼他对面的椅子,自言自语地说:“噢,没有人?”莫言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首长被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

当时,莫言认为自已是英勇的斗士,多年后,却深深地内疚。

【感悟】莫言为什么深深地内疚?因为他明白了,表明自己的观点时,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要体谅别人;如果为表明自己的观点,给别人造成了伤害,就是过错。

【故事王】八个泥瓦匠这个故事是莫言的爷爷在许多年前讲给他听的。

8个泥瓦匠外出,遭遇暴雨,躲进了破庙里。

雷声一阵紧似一阵,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怪叫声。

众人都心惊胆颤,一个人说:“我们这些人中,必定有人干过伤天害理的事。

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去接受惩罚吧,免得好人受到牵连。

”自然是没有人出去。

于是有人提议:“既然大家都不愿出去,那我们就将各自的草帽往外抛,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做了坏事,就让他出去接受惩罚。

中华诺奖第一人——莫言

中华诺奖第一人——莫言

• 书中仔仔细细的描绘了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 • 凌迟,人身上包括眼睛在内,100多块肉,都会用各种刀具 来挖掉,为确保刑罚的残酷性,刽子手要保证刑犯不可以在挖掉 最后一块肉(心尖)之前死去。 • 檀香刑是这样的:用上等檀香木削成一根三指粗五尺长的檀 香木棍,一头尖一头钝,放进大铜锅里用上等香油煮三天三夜, 然后风干,让香油都渗透到檀香木棍里,使其硬韧适中,涩滑有 度. • 然后从犯人的肛门钉入,顺着脊骨往上钉,技术好,不流血,不 伤内脏,然后从嘴里钉出来。 • 檀香刑,各个细节更是讲究非凡。檀木,在油里浸泡多时,为的 是避免木头吸血而使刑犯在饱受痛苦前死去。一截檀木,在人体 五脏六腑之间游走,保证犯人几天几夜不会死,还可以把他从嘴 巴那边的棍头和肛门那里的棍尾挂起示众.
• 全书弥漫一种颗粒感的血腥暴力之美。 • 人物性格鲜活,情节环环相扣。 • 动荡时世众生相。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互相攀 附,相互勾结又不断提防着。 • 莫言总喜欢把人写成妖魔,下笔极其血腥残里 没谁比他更擅长写杀戮写酷刑,他把变态升华成 了美学,字里行间透着血腥和疯狂。
• 这部小说完全是以一种喜剧性的话语方式来展示 悲剧性的精神内涵,且悲与喜在小说中都叙述得 浓彩重抹、登峰造极。这种两极化的高度整合, 不仅体现了莫言高超的叙事技能,也表明了《檀 香刑》绝不是一般意义上对传统小说创作模式的 复归,它是莫言在沉入民间之后,以自己特有的 艺术生命在激活民间话语的过程中所暴发出来的 独一无二的声音,是莫言对中国当下先锋文学的 再度开拓。
痴迷读书B
• 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 分。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 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 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 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 》

莫言的故事5篇

莫言的故事5篇

莫言的故事5篇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

村里有习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垫着一层浮土,婴儿呱呱坠地时,就落在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

浮土是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它是莫父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种物质,混同着浮土里牛羊粪便、野草种子等等味道,充满了养分,似乎这浮土也滋养了莫言的笔端,滋养了他文字的繁茂生长,让他这一作家当得挺靠谱!一儿时的莫言不遭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

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十二岁那边,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

至于么有着些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也是这么说的:“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但终究,“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的童年让人想逃离。

所以在选了四年兵之后,莫言终于在1976年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天涯海角......只是车在开了三百华里之后,停了。

从高密到黄县,一路上的欣喜瞬间变成失望。

雪花覆盖,来路无影。

莫言记得当时新兵连设置在黄县县城西北角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都赫赫有名。

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

数十个新兵站在影壁前听一个干部点名。

“管谟业。

”“到”。

“跟着班长进去。

”“是”。

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包一放,好了,莫言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虽说未能实现“天涯海角”的愿望,可“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话还是在莫言身上有了些许的应验。

在家里吃不饱穿不暖,整天吃一种口感差到要命的杂交高粱,到了这里,托后方基地农场的福,他不仅每顿都能吃得饱饱的,还是那种用小麦磨成的精粉!他觉得,当兵还是蛮靠谱的。

有关莫言的小故事八则

有关莫言的小故事八则

有关莫言的小故事八则有关莫言的小故事八则故事一:我在用耳朵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授奖词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其实,这种熏陶从莫言的幼年就开始了。

拿他的话说是:恐怖故事听多了,经常感到恐惧,吓得割草都割不着。

可是,越恐怖越想听,越想听越恐怖。

漫长冬天,无以为乐,他就在村子里、炕头上听恐怖故事,听多了自己都乱寻思。

恐怖故事方面,比如,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在桥头走路,听到背后有人嘿嘿笑,可是回头又没有人。

自己乱寻思方面,比如,一天晚上,莫言在自己的大门口,仿佛看到远处田野里有一个橘黄色的球,被两只狐狸抛来抛去。

当然,还有很多土匪豪杰的故事。

这些民间故事、传说,最后都成了莫言创作的素材。

一位幼时伙伴说:“咱小时候听到的那点儿事儿,都上你的书里去了!”在与同行交流时,莫言曾骄傲地说:“你们在用眼睛看书时,我是在用耳朵阅读!”故事二:老师表扬的力量莫言只是小学毕业,没有上到初中,可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曾被拿到了中学生的课堂里宣读,作为一种学习的范文。

莫言的作文很棒,记得第一次引起老师注意的作文,写的是一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学校篮球比赛。

每逢“五一”,小学里就举行体育盛会,有乒乓球、标枪、跳高、赛跑。

写作文的时候,同学大部分都是走马观花,流水账一样把各种运动项目都写一遍。

他另辟蹊径,别的比赛一笔带过,把绝大部分笔墨专门写篮球比赛,写怎样抢球,怎样运球,怎样投篮,受到了老师赞扬,当作范文全班宣读。

莫言受了表扬,一下子兴趣就上来了,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因为那是他出风头的时候。

后来,他经常在作文中虚构故事,而他的小学作文还被拿到中学里宣读,给中学生当范文。

他回忆说,自己文学的开窍比别人多了一份觉悟,那就是对“虚构”的重视。

故事三: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

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

莫言的三个故事读后感

莫言的三个故事读后感

莫言的三个故事读后感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的人性描写而著称。

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故事,下面我将以莫言的三个故事为例,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是《丰乳肥臀》。

这是一部以中国20世纪的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家族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主人公王霞的命运,她在家族中扮演着不同角色,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

通过她的命运,莫言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女性在这种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磨难,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挣扎和奋斗。

其次是《红高粱家族》。

这部小说以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战乱岁月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在乱世中的命运变迁。

作者通过对家族成员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融合。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命运抉择,展现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奋斗。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所经历的苦难和坚韧。

最后是《蛙》。

这是一部以中国乡村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农村家庭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命运变迁。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命运抉择,展现了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挣扎和奋斗。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人民在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苦难和坚韧。

通过阅读莫言的这三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融合,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所经历的苦难和坚韧。

莫言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人性描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饱满的中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困境,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所经历的苦难和坚韧。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莫言,原名管谟业,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

由于家境贫寒,莫言从小就在偏远的乡村长大。

在他的记忆中,童年时充满了贫困和艰辛,但同时也有着乡村孩子们的天真和快乐。

莫言的父亲是一名木匠,母亲是一名农民。

家中的生活虽然贫苦,但莫言的父母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

尽管没有书籍可供学习,但莫言的父母仍然努力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他们的影响下,莫言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莫言的求学过程也是异常艰辛的。

他每天都要步行数公里去学校,再走数公里回家。

尽管条件艰苦,但莫言却一直都很用功读书。

“读书不求甚解,只求广博”一直是莫言的信条。

在他的父母的帮助下,他终于考上了大学。

大学期间,莫言开始尝试写作,并且得到了一些朋友和老师的赞赏。

他的作品虽然很初级,但从中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大学毕业后,莫言进入了一家报社工作,并且开始发表自己的小说和散文。

起初莫言的作品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他的文字在报刊上发表后,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回应。

这让莫言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才华和写作的道路。

但莫言并没有放弃,他依然每天坚持不懈地写作。

直到有一天,他写下了一篇名为《伤逝》的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生活,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反抗。

这部小说一经面世,就迅速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甚至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莫言也因此一举成名,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生活感悟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莫言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他在成名之前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

正是在这些挫折和磨砺中,让他变得更加坚韧和坚定。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获得成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轻言放弃。

莫言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文学并不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而是一种表达真实和感悟生活的方式。

莫言故事解读

莫言故事解读

1、有个行人在扁担上挂着一只茶壶,茶壶突然坠地而碎,可他头也不回地继续朝前走,别人见了忙喊“喂,茶壶碎了!”那人淡淡的答道:“我知道既然碎了,回头看又有何用?”说得真好——失去了就别回头!有些失去是必然的,天到冰封雪飘之日,便不见了百花争宠,紫燕穿林;人届不惑之年,又少了些少年的畅想,青春的浪漫,既然无法抗拒,就顺其自然走下去,让生命变得豁达、洒脱和从容。

然而,生活中并不是人人却能理智地面对失去。

2、有个小和尚站在崖上看夕阳,泪流满面,老和尚经过,问他为什么流泪,小和尚说:“夕阳多美,却为何留它不住?老和尚说:傻孩子,明知不能留,又何必强求呢!”失去的就有失去的道理,该失去的留也留不住。

其实,有所失未必都是坏事。

有时候,失去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获得。

种子逝世了,新芽就要破土而出,花儿落了,果实即将缀满枝头。

有时候失去会提醒我们去敲开另一扇成功之门。

失去了就别回头继续向前走,朝前看,前边另有一路风景一路歌!3、“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弱水”------始见于《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郑康成曰:…弱水出张掖。

‟”按古籍言弱水亦见于《史记•大宛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与毕沅注《山海经》等。

“三千”------盖出于佛家三千大千世界,天台宗善言一念三千。

“一瓢饮”------见于《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嬴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

因此在古书如《山海经》《十洲记》等中记载了许多并非同一河流而相同名称的弱水。

山海经载的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些称谓流传到现在还在用,比如甘肃省现在的地图上还有一条弱水河。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文学界享有盛名的莫言,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一位巨匠。

他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力量与深度,使他成为了许多读者心中的文学偶像。

然而在他成为知名作家之前,莫言的故事却是鲜为人知的。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在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农村。

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母亲则在家务劳动之余负责照顾莫言和他的四个兄弟姐妹。

由于家庭条件的贫困,莫言从小就懂得了劳动的辛苦和生活的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莫言的文学天赋开始慢慢显露出来。

小时候,莫言就对父母讲述着自己编造的故事,他的想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同龄人。

当他进入中学后,他开始在学校的文学社团中展现自己的才华。

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家乡、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思考,而这些作品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共鸣和赞美。

由于家庭的贫困,莫言并没有机会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他只能在家务农和打工中度过了大部分的青少年时光。

莫言的文学梦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消亡。

他利用每一个闲暇的时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自己的文学创作。

他在黑暗的夜晚,用一张纸和一支笔,将自己内心的声音倾注于文字中。

他创作了许多故事和文学作品,虽然当时并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的文字却传递着那个年代的农民们的心声和情感,这也是莫言成为知名作家后,最初作品的来源。

直到1976年,莫言才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告别我的北方》,这是他的处女作。

这部小说以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的故事,其中融入了丰富的生活情感和对于农民命运的思索。

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莫言也因此迅速蹿红。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之前,莫言已经创作了许多作品,只是因为社会环境和个人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得到发表和传播。

《告别我的北方》之后,莫言创作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包括《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他的作品描绘了中国农村的丰富生活和独特民风,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

这些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也使莫言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一颗巨星。

茣言的故事50字

茣言的故事50字

茣言的故事50字
1、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莫言出生在山东,一个很荒凉的农村。

他家人口众多,生活非常贫困。

他小学没毕业,碰上了文革,就辍学回家放牛。

莫言很幸运,闲暇时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闲书,从此与文学结上了缘分。

他常常跟乡亲们混在一起,听了很多乡野趣事,他也学着用民间语言来描述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贫苦的故乡,给了他创作的源泉,也是他创作的源动力,成就了他笔下具有特色的中国乡土文学。

2、长大后,莫言离开家乡当了兵,他又拿起笔杆开始写作。

他写了很多作品,四处投稿,大多石沉大海,或被一一退回。

艰苦的童年造就了他坚韧的性格,面对挫折,他仍然笔耕不辍,最终完成了《红高粱》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成为了名作家,但在写作路上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

莫言名人故事

莫言名人故事

莫言名人故事 关于莫言 :有一种幸福叫家有老妻的故事2012 年 10 月 11 日 19 时,诺贝尔文学 奖花落中国作家莫言。

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引起世 界关注。

然而,面对接踵而至的赞誉,莫言却表现得很淡然,因为对他来说,自 己最大的成功,不是写出了多少名篇,而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高粱地旁,妻子的背影 是天底下最美的风景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 年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平安村一个农民家庭。

童年 时,因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莫言几乎瘦成一根豆芽,一颗大脑袋显得更加突兀。

为了填饱肚子,野草、树皮,他什么都吃过,甚至连煤块都敢啃。

莫言小时候有过两个梦想, 一个是能吃上肥肉馅儿的饺子, 另一个就是长大 后能娶石匠的女儿。

因为家里穷得叮当响, 所以周围的伙伴们常常嘲笑莫言将来 娶不上媳妇,而莫言也经常为此感到担忧。

而那时村里的石匠家有位漂亮姑娘, 年方二八,生得浓眉大眼,身材健硕,很符合庄稼人的审美观。

于是,这位漂亮 姑娘就成了莫言心目中最理想的媳妇人选。

他常常幻想,要是自己长大之后,能 娶到石匠的女儿,那该多好啊! 莫言 20 岁那年,进入棉花厂当了工人,而那时候石匠家的女儿也早已嫁人 生子,终日忙碌在田间地头,为家务和农活操劳着。

虽然如此,但在莫言心中, 依然埋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娶一个像石匠家女儿一样勤劳淳朴的姑娘。

因为, 在他心目中,那些干得了粗活、吃得了苦头的妇女才是中国女性最美好的形象。

怀揣着这样的念想,一个姑娘走进了莫言的视线,她就是棉花厂的女工杜勤兰。

杜勤兰不算漂亮, 但淳朴利落, 一点也没有年轻女子的娇气, 颇能吃苦耐劳。

看到杜勤兰的第一眼, 莫言就对这个质朴的姑娘产生了好感, 认定了她将来必能 成为贤妻良母。

但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大多数年轻人都十分内敛,加上莫言总觉 得自己的条件不好,配不上杜勤兰,所以一直将爱慕隐藏在了心底,从未向任何 一个人提起。

后来莫言当了兵,成为一名军人,他才觉得自己有了向姑娘提亲的资格。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莫言,原名管谔,1955年生于山东省营口市,是中国著名的作家。

他以小说《红高粱家族》获得了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文坛上崭露头角。

然而在成名之前,莫言的生活并不如意。

他在祖父母家长大,父亲去世后,母亲外出务工,家庭贫困。

面对困难,莫言绝不气馁,他用自己的努力打破了命运的桎梏。

莫言小时候爱看书,但家里没有书,只能去公共图书馆看。

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7点半到图书馆,借阅一些古龙、金庸等武侠小说,午饭时回家,下午回到图书馆,看到5点钟才离开。

莫言不仅看武侠,还看诗词、名著等经典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底蕴,为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毕业后,莫言被分配到荒山麻石地做农民。

他在田间劳作之余,坚持练字,钻研文学作品,写诗、写小说,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981年,莫言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开始了他的大学教育生涯。

这也成为了他文学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大学期间,他经常租借海外经典作品,如荷兰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寻找文学的启蒙。

他喜欢学习语言和文学,尤其是鲁迅、莎士比亚等大师的作品。

1984年,莫言离开山东师范大学,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他在不断地写作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技巧,不断探索自己的创作之路。

在成名之前,莫言曾经历多次失败和挫折,但他始终不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在写作上坚持主题性和理性思考,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认可,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一颗璀璨明星。

从莫言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汗水。

莫言在成名之前,经历了长期的磨砺和磨难,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目标,最终获得了成功。

莫言讲的三个故事

莫言讲的三个故事

莫言讲的三个故事以下是关于莫言讲的三个故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莫言讲的三个故事作者/四川徐敬德2012年12月7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斯德歌尔摩瑞典文学院发表的演讲中讲了三个小故事,耐人寻味。

【故事一】告密莫言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他们去参观苦难展览。

参观时,同学们都放声大哭。

为了让老师看见自己的表现,莫言舍不得擦掉脸上的泪水,可是有几位同学将唾沫涂在脸上冒充泪水,一位同学的脸上竟然一滴泪水也没有……事后莫言把这个脸上一滴泪水也没有的同学的表现报告了老师,为此,学校给这个同学以警告处分。

许多年以后,莫言深为这件事忏悔,想找该同学道歉时,可他已经去世了。

【感悟】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所有人的态度、表现、看法都一致,对不同的态度、丧现、看法应该尊重,持宽容的态度。

众人都哭·时,要允许有的人不哭,特别是当哭威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故事二】论理30多年前,莫言在部队工作。

一天晚上,他在办公室看书,一位老首长推门进来,看了一眼他对面的椅子,自言自语地说:“噢,没有人?”莫言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首长被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

当时,莫言认为自已是英勇的斗士,多年后,却深深地内疚。

【感悟】莫言为什么深深地内疚?因为他明白了,表明自己的观点时,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要体谅别人;如果为表明自己的观点,给别人造成了伤害,就是过错。

【故事王】八个泥瓦匠这个故事是莫言的爷爷在许多年前讲给他听的。

8个泥瓦匠外出,遭遇暴雨,躲进了破庙里。

雷声一阵紧似一阵,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怪叫声。

众人都心惊胆颤,一个人说:“我们这些人中,必定有人干过伤天害理的事。

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去接受惩罚吧,免得好人受到牵连。

”自然是没有人出去。

于是有人提议:“既然大·家都不愿出去,那我们就将各自的草帽往外抛,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做了坏事,就让他出去接受惩罚。

莫言的三个故事读后感

莫言的三个故事读后感

莫言的三个故事读后感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文学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著称。

他的小说作品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其中三个故事分别是《红高粱家族》、《蛙》和《丰乳肥臀》。

这三个故事各具特色,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首先是《红高粱家族》,这个故事以中国东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小说中描绘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与纷争,以及他们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通过家族成员的命运和遭遇,莫言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和传统观念的冲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他们的命运和情感纠葛让人感同身受。

莫言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性的弱点和坚韧。

其次是《蛙》,这个故事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生活中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依然坚韧不拔地生活着。

小说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农村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莫言通过这个故事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以及农民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是《丰乳肥臀》,这个故事以中国20世纪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命运变迁。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在生活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但依然坚韧不拔地生活着。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命运起伏和内心世界,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

莫言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20世纪的社会变革和人性的复杂,以及女性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莫言的这三个故事各具特色,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和20世纪历史的深刻观察和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性。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文学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阅读莫言的作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性。

莫言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和历史的意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珍贵财富。

诺贝尔奖的思政故事

诺贝尔奖的思政故事

诺贝尔奖的思政故事1、莫言在莫言上高中的时候,莫言家里做了个猪圈,养了几头猪,没到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

但是等猪长大后,猪的胃口变大了,饲料也不够吃了。

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莫言父亲整天为着猪圈里几头猪愁眉苦脸。

这个时候事情发生转机了,有一次莫言在学校到了吃中饭的时间,莫言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莫言这个时候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

想法到好办法的莫言马上就通知了父亲,父亲听了更是一拍大腿第二天就跑去学校收拾馒头剩饭。

莫言父亲每次在学校拾馒头剩饭时,莫言很多同学眼里就是一个“丐帮帮主”,尽管是这样,莫言并没有因为同学的冷眼就一蹶不振。

他的同学可能谁都没想到,就是他们眼中的丐帮帮主,几十年后,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玛丽·居里丈夫去世后,玛丽·居里的生命一度陷入了冰河状态。

直到保罗·朗之万——另一颗伟大而聪颖的头脑,介入了她的生活。

朗之万是热爱玛丽·居里的——当然,他的离婚失败了。

同时他还愚蠢地让自己的妻子拿到了玛丽·居里写给他的情书,这些情书最终被公布给了报社。

玛丽·居里在45岁的这年,陷入了身败名裂的低谷。

保罗·艾培的女儿,玛丽·居里最忠实的学生与支持者之一,却因此与自己的父亲发生了巨大冲突,她站在自己的父亲面前一字一句地说道:“如果你敢于赶她走,我将永远不会再见你,我的父亲。

”她一生里没有顶撞过父亲,惟独在这一件事上表现出了怒不可遏。

她清晰地说了以下留给父亲也足以留给未来的话语:“如果玛丽·居里是个男人,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玛丽·居里在这场舆论风暴中,走向了她生命的陨落。

有几乎三年的时间里,她的精神是在一种崩溃状态里,她被她周围的强大的、恶毒的、残忍的敌意打垮了,不得不住进一所由修女开办的医院,以求得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治疗。

有关莫言的小故事八则

有关莫言的小故事八则

有关莫言的小故事八则故事一:我在用耳朵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授奖词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其实,这种熏陶从莫言的幼年就开始了。

拿他的话说是:恐怖故事听多了,经常感到恐惧,吓得割草都割不着。

可是,越恐怖越想听,越想听越恐怖。

漫长冬天,无以为乐,他就在村子里、炕头上听恐怖故事,听多了自己都乱寻思。

恐怖故事方面,比如,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在桥头走路,听到背后有人嘿嘿笑,可是回头又没有人。

自己乱寻思方面,比如,一天晚上,莫言在自己的大门口,仿佛看到远处田野里有一个橘黄色的球,被两只狐狸抛来抛去。

当然,还有很多土匪豪杰的故事。

这些民间故事、传说,最后都成了莫言创作的素材。

一位幼时伙伴说:“咱小时候听到的那点儿事儿,都上你的书里去了!”在与同行交流时,莫言曾骄傲地说:“你们在用眼睛看书时,我是在用耳朵阅读!”故事二:老师表扬的力量莫言只是小学毕业,没有上到初中,可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曾被拿到了中学生的课堂里宣读,作为一种学习的范文。

莫言的作文很棒,记得第一次引起老师注意的作文,写的是一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学校篮球比赛。

每逢“五一”,小学里就举行体育盛会,有乒乓球、标枪、跳高、赛跑。

写作文的时候,同学大部分都是走马观花,流水账一样把各种运动项目都写一遍。

他另辟蹊径,别的比赛一笔带过,把绝大部分笔墨专门写篮球比赛,写怎样抢球,怎样运球,怎样投篮,受到了老师赞扬,当作范文全班宣读。

莫言受了表扬,一下子兴趣就上来了,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因为那是他出风头的时候。

后来,他经常在作文中虚构故事,而他的小学作文还被拿到中学里宣读,给中学生当范文。

他回忆说,自己文学的开窍比别人多了一份觉悟,那就是对“虚构”的重视。

故事三: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

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

解读莫言的三个故事

解读莫言的三个故事

解读莫言的三个故事从莫言的三个故事说起。

从莫言在诺奖上的发言之后,便有许多人解读莫言的发言,力图从中找出他的本意,或像西方人所期盼的那样,最好有对所谓专制的抨击,特别是那些所谓的民主斗士,更想从中找出反对当前政府的意思,特别是关于他讲的第一个故事中的那句话:当哭成为表演时,要允许有的人可不哭。

一时成为网络热点。

那么,莫言的故事到底想说明什么?让我来解读一下莫言的这个三个故事。

也许大家能真正理解莫言的真意。

先让我把三个故事放在这儿,大家先读一下,1: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

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

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

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

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

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

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

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

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2: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

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

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3: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

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

[莫言爱情故事]莫言的故事

[莫言爱情故事]莫言的故事

[莫言爱情故事]莫言的故事第一篇莫言的故事:名人故事:莫言讲述自己的老师名人故事:莫言讲述自己的老师在我短暂的学校生活中,教过我的老师有非常好的,也有非常坏的。

当时我对老师的坏感到不可理解,现在自然明白了。

我五岁上学,这在城市里不算早,但在当时的农村,几乎没有。

这当然也不是我的父母要对我进行早期教育来开发我的智力,主要是因为那时候我们村被划归国营的胶河农场管辖,农民都变成了农业工人,我们这些学龄前的儿童竟然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通通地进了幼儿园,吃在那里睡也在那里。

幼儿园里的那几个女人经常克扣我们的口粮,还对我们进行准军事化管理。

饥肠辘辘是经常的,鼻青脸肿也是经常的。

于是我的父母就把我送到学校里去,这样我的口粮就可以分回家里,当然也就逃脱了肉体惩罚。

我上学时还穿着开裆裤,喜欢哭,下了课就想往家跑。

班里的学生年龄差距很大,最小的如我,最大的已经生了漆黑的小胡子。

给我留下了印象的第一个老师是一个个子很高的女老师,人长得很清爽,经常穿一身洗得发了白的蓝衣服,身上散发着一股特别好闻的肥皂味儿。

她的名字叫孟宪慧或是孟贤惠。

我之所以记住了她是因为一件很不光彩的事。

那是这样一件事:全学校的师生都集中在操场上听校长作一个漫长的政治报告,我就站在校长的面前,仰起头来才能看到他的脸。

那天我肚子不好,内急,想去厕所又不敢,将身体扭来扭去,实在急了,就说:校长我要去厕所。

但他根本就不理我,就像没听到我说话一样。

后来我实在不行了,就一边大哭着,一边往厕所跑去,一边哭一边跑还一边喊叫:我拉到裤子里了。

我自然不知道我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后来别人告诉我说学生和老师都笑弯了腰,连校长这个铁面人都笑了。

我只知道孟老师到厕所里找到我,将一大摞写满拼音字母的图片塞进我的裤裆里,然后就让我回了家。

十几年之后,我才知道她与我妻子是一个村子里的人。

我妻子说她应该叫孟老师姑姑,我问我妻子说你那个姑姑说过我什么坏话没有,我妻子说俺姑夸你呐!我问她夸我什么,我妻子严肃地说:俺姑说你不但聪明伶俐,而且还特别讲究卫生。

莫言“背黑锅”_名人故事

莫言“背黑锅”_名人故事

莫言“背黑锅”莫言曾应邀带病到德国法兰克福参加一个名为“感知中国”的论坛。

他到达德国后,有件事使他闷闷不乐。

原来,当天德国的许多报纸捕风捉影说他耍大牌。

这样的报道使很多读者质疑莫言的人品。

第四天,论坛主办方让莫言进行关于中国文学的演讲。

走上讲台,莫言一开口并没有讲文学:“上个月,我因为胃出血住进了医院,出院以后身体虚弱,本不想来参加这个会议,但我妻子说,既然已经答应了别人,就应该信守承诺。

听妻子的话,我来了。

我临出门的时候,妻子对我说:&lsquo:听说德国的高压锅特别好,你买一个带回来。

&rsquo:我这才明白她让我来的真正目的是让我来买锅。

我前天上午已经完成了任务,买了个高压锅在床头放着。

”这时,会场发出一阵笑声,有人小声嘀咕:“哦,上帝,我们可不是来听什么高压锅的。

”莫言笑了笑,就着话题,从“高压锅”引到了另一种“锅”,他说:“这次来,我还知道德国某些媒体给我背上了一个黑锅。

这次我来法兰克福,收获很大,买回了一个银光闪闪的高压锅,同时还卸下了一个黑锅。

我这次来才体会到老婆的话一定要听。

我如果不来,第一买不回高压锅,第二我的黑锅就要背到底了。

”听完这一段话,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莫言是要为自己鸣不平啊!最后,莫言以一个小故事结束演讲,他说:“听说法兰克福是歌德的出生地。

有一次,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

突然,对面来了国王的仪仗。

贝多芬昂首挺胸,从国王的仪仗队面前挺身而过。

歌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在仪仗队面前恭敬肃立。

我想,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的就是对贝多芬的尊敬和对歌德的蔑视。

在年轻的时候,我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歌德太不像话了。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歌德那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尊重世俗,对着国王的仪仗恭恭敬敬地行礼,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通过这个小故事,莫言委婉地表明自己其实是心存敬畏的人,绝不是目空一切耍大牌的人。

场内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莫言的名人故事欣赏_名人故事素材

莫言的名人故事欣赏_名人故事素材

莫言的名人故事欣赏莫言的名人故事这家伙从出生起,就吃不饱,赶上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年代。

每逢开饭,他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号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公然地抢夺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抢得双泪长流。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

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

有这家伙从出生起,就吃不饱,赶上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年代。

每逢开饭,他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号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公然地抢夺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抢得双泪长流。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

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

有一次学校拖来了一车好煤,他拿起一块就放在嘴里嚼,同学们也跟着一起嚼,都说越嚼越香。

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他们就在下边嚼煤,咯咯嘣嘣一片响,全都一嘴乌黑。

1976年,他当了兵,从此和饥饿道了别。

从新兵连分到新单位时,精粉的小馒头,他一次就吃了8个,肚子里还有空,但不好意思再吃了。

炊事员对食堂管理员说:坏了,来了大肚汉了。

后来,日子好过了,一上宴席,他却仍是迫不及待地,生怕捞不到似地吃。

好多朋友攻击他,说他吃起饭来奋不顾身,埋头苦干,好像狼一样。

他一次一次牢牢记着,少吃,慢吃,吃时嘴巴不响,眼光不恶,夹菜时只夹一根菜或一根豆芽,像小鸟一样。

他也想痛改前非,但一见到好吃的,立刻便恢复原样。

每当他从电视上看到鳄鱼一边吞食一边流泪的可恶样子,马上就联想到自己。

当然,仅仅有饥饿的体验,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作家,他能成为一个作家,是因为有个右派大学生说他认识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得了成千上万的稿费。

听说作家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还是肥肉馅儿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地往外冒。

他不相信天下竟有富贵到每天都可以吃三顿饺子的人,但大学生用蔑视的口吻对他说:人家是作家!懂不懂?作家!从此,他就知道了,只要当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次饺子,而且是肥肉馅儿。

那时,他就下定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一个作家。

他,就是著名作家莫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个故事: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 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 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 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 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 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 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 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 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 受惩罚。” •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 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 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 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 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谁该出庙接受天谴的。莫言说 的意思是,其实每个人都有罪恶,放大别人的罪 恶,不能减轻自己的罪恶,只会使自己遭受更大 的灾难。那么联系莫言获诺奖后的“惶恐”心理, 莫言是不是在提醒人们,大家不要互相挑刺了, 挑刺不能使诸位进步,可能还会使大家遭受损失。 或者说,我虽然赢得了诺贝尔奖,但我本人和我 的作品都毛病很多,我自己很明白,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希望大 家不要老挑我让我惶恐了,有这个时间,不如好 好发展自己吧。
• 第二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 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 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 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 “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 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 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 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莫言的故事
•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他在瑞典文学院发 表了获奖感言《说故事的人》,前面的内 容比较好理解,只是最后莫言写了三个故 事,有些叫人摸不着头脑。 • 我觉得,要弄清楚三个故事的寓意,应该 注意莫言这篇演讲稿的目的。
• 莫言在说最后三个故事之前,演讲的内容应 该说已经结尾了。他指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无论是赞赏(鲜花)或批评(石头)或污蔑 (污水),都与自己无关,他建议要了解他 最好读一下他的那些作品,因此,最后的三 个故事本是不必说的。但是,既然说了,肯 定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有其寓意的,甚至, 寓意是十分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的。 按我的解读,他最后的三个故事都可以从宽 容的角度理解。前两个,应该是反思提醒自 己的,而最后一个,或许才是提醒世人的。 我觉得这才是思考这三个故事的起点。
• 这一个故事里,人性的丑陋更是暴露无遗。在上 天的审判和惩罚到来之际,一些人为了保全自己, 纷纷想找替罪羊。“扔草帽”看似公平地等待上 天的判决,但这其中又怎能不说是一次人性的考 验。那些草帽抛不出庙门的人,给了我们无限的 想象空间:是上天认定这些人不是坏人吗?还是 逆吹庙内的狂风使然?还是另几个人在抛的过程 中根本就没有真心用力呢?我想答案应该是后者, 抛草帽只是他们为了找出替罪羊的一个把戏,在 这样的游戏中,心灵丑恶的人必不会诚心把自己 的草帽向外抛,去甘做坏人来替大家受罚;同时, 那一个把草帽抛出去的人必然是心底善良无欺如 赤子的人,但是他被欺骗了,可是上天却借此完 成了对人性的考验。莫言的这则故事,不正是表 现了人性中“美好”与“丑陋”的斗争吗?在这 样的斗争中,好人终有好报,丑恶终被埋葬,这 也正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 故事里,“我们”的“放声大哭”,是在老师引 领下的行为,可见并非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流 露;“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是“为了让老 师看到我的表现”,又是何等的虚伪;“将唾沫 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更是虚伪至极。而另一位 同学则“睁着大眼看着我们”,他的的“惊讶”、 他的“困惑”,从侧面表明“我们”是多么的做 作,同时也表明这位同学才是最真诚的人。显然 莫言先生在这一故事里,表达了人性中“真诚” 与“虚伪”两面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真诚” 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虚伪”则受到了永久的心 灵谴责。
• 莫言是“说故事的人”,而好的故事大都 寓意丰富,可以多角度多侧面解读,而作 者也不会直接告诉读者他的寓意。因此, 这里的解读只是我自己从某一特定角度的 肤浅看法。同时我以为,解读对否并不重 要,因为莫言说:每个人都有选择哭不哭 的机会,特别是当哭成为表演的时候。
• 第二个故事是写老长官到办公室没有看到自己, 而自己顶撞老长官的事。这并非只是一个文明 礼貌的话题,更重要的是说明要人懂得宽容对 待别人不知道自己。寓意是,有时候我们并不 在别人眼里,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没 有必要斤斤计较,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明 知道老长官问的不是自己,干嘛偏偏要卖弄自 己也是个大活人呢。这里莫言是想提醒自己: 虽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也要宽容地允许 别人不拿自己当回事。换言之,莫言要借这个 作品提醒自己保持平常心。
• 第一个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 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 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 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 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 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 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 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 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 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 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 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 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 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 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 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 这个故事里,老长官说话的前提是“看了一眼我 对面的位置”,表明他找的人是对面位置的人而 不是“我”;他说“没有人”,也只是想表达想 找的人不在,可以说,他对“我”没有半点恶意。 而“我”,却曲解其意,硬把老长官的话理解为 对针对“我”而言,是把“我”不当人。显然, “我”把无端的“恶意”强加在了一个毫无恶意 的善良人身上,并让他受到莫明的伤害。故事告 诉我们,以恶意来推测“善”,那在恶者眼中 “善”也是“恶”,莫言先生的这则故事不正是 表达了人性中有关“善”与“恶”的对立与哲理 吗?
• 至此,尚不能说完全理解了莫言先生故 事的寓意。莫言先生的三个故事,并非 三个独立无逻辑的个体,把三个故事串 联起来,我们会恍然大悟:原来莫言先 生在他的三个故事中,所表现的不正是 人性的“真”、“善”、“美”,与 “假”、“恶”、“丑”的斗争吗?莫 言先生以三个小故事向我们生动形象地 展示了什么是人性的真、善、美与假、 恶、丑,以及这两种对立人性在斗争中 的状态及变化。
•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别人哭的时候自己该不该哭 的问题,诚如张颐武的解读的:“谁也没有逼 着别人取悦你的权利。”也就是说,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每个人也都有表达自己 意愿或情感的权力和方式。因此,我们要以宽 容的态度,允许别人保持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允许别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别人对自己的 看法发表不同的意见。 • 联系莫言自己,就是说,我虽然获得了诺贝尔 文学奖,但我的作品也只是一种我对这个世界 的个体体验、感受和认识罢了,只是自己独有 的表达方式而已,大家对我的作品有不同看法, 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 更为深刻的是,莫言先生的故事还试图表明: 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人性斗争贯穿于 人类历史,充斥于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也暗 战于我们每一个渺小个体生命的灵魂深处。 特定的背景下,这种斗争尤其激烈,而且有 时假、恶、丑会占据上风,真、善、美会处 于弱势并受到伤害。但假、恶、丑终将受到 惩罚:或者受到道德良心的惩罚,就像故事 中的“我”那样在深感“歉疚”或“内疚” 中度过余生;或者受到上天的惩罚,遭到毁 灭,就像第三个故事中最终被埋葬的人。如 此不难发现,在莫言看来,假、恶、丑是人 性的原罪,罪与罚是对人性的终极审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