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的DSGE宏观经济模型反思和改进
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与反思
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与反思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这场危机的波及范围之广以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之深,使人们开始反思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对于全球经济的运作方式。
本文将探讨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并提出一些反思与展望。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在这次危机中,不少企业受到巨大的冲击,许多传统行业遭受了重创,不少企业破产倒闭。
尤其是那些依赖金融支持的产业,如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受到了特别严重的打击。
这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还体现在投资减少、产能下降、就业压力增加等方面。
许多公司降低了投资额,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从而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性。
其次,金融危机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在危机之前,社会收入分配已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富人与穷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而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等现象。
在危机中,一些富人通过大量投资购买低估的资产从而获得了更多利润,而一些穷人则失去了工作和财富。
这导致了社会的压力、不稳定和失衡,为社会问题的加剧埋下了种子。
此外,金融危机还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这次危机中,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压力,很多传统的金融模式和规则也暴露了其无法防范风险的弊端。
这使得人们对金融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产生了质疑,引发了对于监管制度的声音。
此次危机还暴露了金融市场的不透明性以及金融创新的风险。
因此,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回顾。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金融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
只有更多人对金融运作机制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预防类似危机的发生。
其次,需要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加强监管制度,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以减少类似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应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全球化风险,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
总的来说,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金融危机后的DSGE宏观经济模型反思和改进
金融危机后的DSGE宏观经济模型反思和改进作者:彭文艳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30期【摘要】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在金融危机后受到质疑和改进,本文总结了主要的改进方面:在传统的三部门模型中纳入独立的金融部门成为四部门模型,改进传统的金融加速器模型,引入银行的融资约束机制、抵押物约束机制和银行信贷利差冲击。
这些改进增强了模型的预测精确度,也启发中国对该模型的研究。
【关键词】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DSGE 金融危机作为宏观经济的计量分析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最近二十年发展迅速,并成为美联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央行和机构进行经济预测的重要分析工具之一,在中国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
但该模型并没有很好地预测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因此宏观学术界在危机后的几年间对该模型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本文总结了该模型的几个改进方向,主要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近年来公布的DSGE模型为主,分析了如何在这一模型中充分考虑金融因素。
传统的DSGE模型是三部门模型(家庭、厂商和政府),而金融危机后的模型纳入金融部门成为四部门模型,对金融部门建立一个独立的结构性模块,引入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深入刻画金融部门的顺周期行为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对金融部门的研究方向分化为银行与家庭的关系,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和银行与厂商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发出不同侧重点的模型。
一、金融危机前的DSGE模型结构简单来说,DSGE模型研究经济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一般均衡问题,探索实际冲击(如技术冲击、利率冲击)如何传导并引发经济波动,描述GDP、消费、投资、价格、工资、就业和利率等变量的动态变化。
由于是在不确定情况下,所以采用了动态优化的方法对各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进行刻画,再加上资源约束、技术约束、信息约束等条件方程和市场出清条件等,构造出总体经济需要满足的方程组,求解该方程组得出一般均框架下的经济增长预期。
DSGE模型起始于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后者利用动态优化方法处理不确定环境下的行为主体行为决策,得到最优行为方程,这一方法成为DSGE模型的基础。
经济危机后的宏观调控思考
经济危机后的宏观调控思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危机的发生已经不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事情,而是可能波及全球的重大事件。
经济危机不仅对单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也会对全球经济秩序和金融体系带来深远影响。
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如何进行宏观调控成为各国政府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经济挑战。
通过加强国际间的政策沟通和协调,可以有效避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各国政府还应加强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监管和改革,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防范金融风险的传播和蔓延。
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危机期间,各国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消费。
同时,还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等方式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提振市场信心,稳定金融市场。
在实施财政和货币政策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措施,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应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式,促进人力资本的提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对外贸易合作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在经济危机期间,各国政府应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还可以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在加强对外贸易合作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平衡国内外部环境的关系,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五、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经济危机对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造成严重影响,各国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利和利益。
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
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危机,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对应措施,以期从宏观层面分析金融危机的应对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调整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央行纷纷采取降息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
降息可以减少贷款成本,促进企业投资和消费,带动经济活动。
同时,央行通过量化宽松政策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增加市场流动性,缓解金融市场的紧张局势,稳定金融体系。
二、财政政策的调整财政政策是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纷纷通过财政刺激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其中包括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
减税可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促进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通过扩大公共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三、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金融危机暴露出经济结构问题,各国政府加大了对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力度。
结构性改革包括改革金融体系、推动经济产业升级、提高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等。
通过改革金融体系,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通过推动经济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
通过提高生产力和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四、国际合作与治理改革金融危机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各国政府加强了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和落实全球金融治理方案。
在国际金融机构层面,各国共同推动改革,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决策中的权力,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民主和公平。
同时,各国政府也加强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以促进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整以及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合作与治理改革则能增强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试论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言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常态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稳定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需要调整和优化其需求结构。
本文旨在探讨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包括外需下降、投资减少和消费下滑等。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放缓,中国的出口市场受到压力,出口下降导致了外需的减弱。
同时,金融危机也影响了国内投资环境,投资需求减少,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困难。
此外,金融危机还导致消费者心理受到影响,消费信心下滑,导致消费需求减少。
二、需求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需要调整其需求结构以实现持续发展。
首先,外需的下滑表明中国经济不能完全依靠出口,而需要通过扩大内需来增加经济增长。
其次,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驱动模式,但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后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通过调整需求结构来实现经济转型。
此外,中国的消费需求也有待进一步发展,以推动经济增长。
三、需求结构调整的方向为了调整和优化中国经济的需求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扩大内需中国需要通过扩大内需来缓解对外需的依赖。
这可以通过增加居民消费和政府支出来实现。
为了增加居民消费,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改善消费环境等。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投资等方式来增加政府支出,刺激内需。
2. 促进创新和升级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需要通过创新和升级来增强竞争力。
这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改善创新环境等方面。
中国可以加大对科研和创新的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改善创新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条件。
3. 加强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领域。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和思考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和思考妹妹,这个可行【摘要】陈述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阶段及中国宏观调控的措施及成效,在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七次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宏观调控的特色与后危机时代主流经济学对中国宏观调控的反思与重视。
最后对后危机时代中国宏观调控进行了展望,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国宏观调控;主流经济学肇始于2006年春季的美国次贷危机(The U.S.subprime mortgage crisis),自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危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轮冲击(2007年7月~2008年3月中旬),美国抵押贷款风险浮出水面;第二轮冲击(2008年3月中旬~9月中旬),金融机构损失加剧;第三轮冲击(2008年9月15日~2008年10月末)——华尔街大地震;第四轮冲击(2 008年10月末~2009年3月中旬)——投资者关注全球经济下滑;第五阶段(2009年3月中旬~2010年1月中旬),谨慎乐观的经济复苏;第六阶段(2010年1月中旬~4月),债券价格再次下跌,主权风险震撼市场;第七阶段(2010年4月至今),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引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由此可见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危机也还没有结束,世界经济仍然存在诸多变数,经济危机时刻可能重现甚至加剧,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衰退。
但从2009年中期开始,许多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已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进入了“后危机时代”(post-crisis era),纵然之后又出现了由希腊危机所引发的欧债危机。
受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中央4万亿人民币加上地方接近10万亿人民币配套资金投资方案与银行信贷飙升刺激,中国经济于2009年下半年在全球率先强劲反弹,实现了“V”型反转,但也出现了因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通货膨胀、房价虚高、泡沫严重的问题,政府即时出台了限购令等措施,目前调控效果初现,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量价回落的现象。
试论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试论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前言金融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危机之后,如何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成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需求结构入手,探讨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经济增长放缓。
此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冲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中包括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推动创新等。
然而,这些政策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放缓。
事实上,金融危机还对中国经济的需求结构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前,中国经济的需求结构主要是出口和投资,而消费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而在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出口需求面临的压力增大,而投资的拉动作用也开始减弱。
因此,加强消费需求,促进内需增长,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引擎,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中国政府通过拓宽内需、加快城镇化、完善社会福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发展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逐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了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的平衡。
消费是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的重要来源,通过促进消费需求的提升,可以刺激中国经济更加稳健的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鼓励个人储蓄,提高收入水平,推出租税优惠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居民消费的增加。
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内需市场也逐渐扩大起来,从而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活跃。
此外,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快城镇化,完善社会福利为重点,鼓励市场的活跃。
城镇化的加速,使得人口向城市的集聚效应逐渐增强,人口红利还在持续释放。
同时,完善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生活品质,对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消费需求起到了促进作用。
金融危机下的宏观经济政策解析与思考
金融危机下的宏观经济政策解析与思考一、引言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体系陷入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中美欧等各国对于如何应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围绕“金融危机下的宏观经济政策解析与思考”,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出发,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各国应对措施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
二、金融危机的原因与影响1. 金融危机的原因金融危机的突发与提前贷款、抵押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等创新金融工具的介入密不可分。
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广泛开展杠杆化经营活动、制度性风险再融资、高频交易等活动,进一步削弱了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整体风险控制的能力,激化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 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体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
在经济发展方面,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市场大规模崩盘,企业经营难以为继,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国际贸易受阻,导致全球经济增速骤降,失业率激增,社会福利转移支付负担骤增。
在社会稳定方面,金融危机原因深层次的内在逻辑导致了财富的高度集中,引发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进而会导致导致政治制度的不稳定,加剧社会矛盾。
三、国际实践1. 美国的实践在金融危机后期,美国政府通过大规模刺激计划和财政政策干预,维护了国内的经济稳定。
此外,美国牵头建立了G20机制,致力于现代金融体系改革和经济治理的协调合作。
2. 欧洲的实践在金融危机后期,欧元区国家通过提高利率,实施加强监管和合作,实现了对金融危机的初步控制,但同时也加剧了债务危机,导致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恶化。
三、中国的实践在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发展。
而在金融危机后期,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包括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实现两化融合带动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培育等,让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对于中国的建议与思考1. 加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资本市场机制,促进资本市场进入下层市场,增强私人投资和企业融资的能力。
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发生,对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会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失业率上升,投资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适应金融危机的挑战,各国纷纷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以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1.1 金融危机导致经济波动加剧金融危机的爆发通常会导致经济波动的加剧。
在危机期间,企业的信心受到打击,投资和消费都会减少。
此外,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也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进一步抑制了投资的意愿。
1.2 就业形势严峻,失业率上升金融危机常常伴随着企业的倒闭与裁员,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失业率上升。
失业人口增加会进一步减少消费能力,从而进一步压缩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1.3 政府财政压力加大金融危机还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
危机期间,政府面临着税收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等问题。
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支出,使得国家财政赤字增加。
二、金融危机应对措施与政策调整2.1 货币政策的调整面对金融危机,许多国家都选择了降低利率和放宽货币政策的举措。
通过降低利率,政府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还可以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来注入流动性,增加市场信心。
2.2 财政政策的调整金融危机也推动了一些国家加大财政支出力度,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扩大社会保障等方式来刺激经济。
此外,政府还可以减少税收负担,为企业减轻压力,促进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
2.3 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国家开始推进结构性改革,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潜力。
2.4 国际合作与监管改革金融危机的根源常常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通过加强监管、完善国际金融体系等方式来有效抑制金融风险的传播。
金融危机后的新经济逻辑与政策思考
金融危机后的新经济逻辑与政策思考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境地。
这场危机不仅给全球经济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让我们开始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在经历了这场危机的磨练之后,全球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金融危机后的新经济逻辑以及政策思考。
1. 金融危机的启示在金融危机之前的一段时期内,全球经济的增长主要以债务为基础,金融市场也被过分推崇。
金融创新和金融工程化不断发展,各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
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些提供看似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却给整个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因此,金融危机后的新经济逻辑是:金融市场需回归实体经济,并进一步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
2. 新技术驱动经济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一股巨大动力。
例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引领着全球经济的新变革。
新技术的发展助力了新经济的崛起,促进了传统行业的升级和转型。
新经济的兴起凸显出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整个经济体系的升级和创新。
这种新技术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全球经济的韧性和复原力。
3. 智慧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智慧城市也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智慧城市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提高城市的服务质量、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升级,也可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智慧城市还可以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效果,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新经济时代下的政策思考面对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政府需要重新审视并调整相关政策。
政府在形成合适的政策时,应该关注新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更加注重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业务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应该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普及,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积极推进网络安全建设等。
2024年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总结
2024年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总结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在2024年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以下是我在学习宏观经济学过程中的心得总结。
首先,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重要而广泛的学科,它研究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了经济体系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模型,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政策的内在关系,从而更好地评估经济政策的影响。
其次,宏观经济学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多样化。
除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等传统宏观经济学议题,我还学习了更多的新兴议题,例如可持续发展和经济不平等等。
这些新兴议题对于理解和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非常重要。
同时,宏观经济学还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例如政治学、社会学和环境科学等。
学习宏观经济学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思考经济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
第三,宏观经济学的实践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了解了很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我学习了如何利用经济模型和数据分析来评估政策的影响,并且思考如何在经济政策中权衡不同的目标和权益。
这种实践应用的学习让我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我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思考。
除了上述的学术收获,我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团队合作和思维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学涉及大量的理论模型和数据分析,需要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项目。
通过与同学合作,我学会了协作与沟通,并且理解了集体智慧是如何产生的。
这些团队合作的学习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认识到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不断提升,并且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面对全球经济的挑战和机遇时,宏观经济学为我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综上所述,2024年宏观经济学的学习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和启迪。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治理的影响与反思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治理的影响与反思近年来,世界经济发生了许多变化。
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对国际经济治理形成了很大影响。
本文就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治理的影响和反思进行探讨。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治理的影响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困境持续加深,国际经济治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国际金融体系的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都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但在金融危机期间,这两个组织的作用被认为是不足的。
此外,新兴经济体的角色被低估,这也加剧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失衡。
2.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国际经济治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国对于国际经济治理原则的理解和实践方式存在分歧,意识形态纷争和发展水平不同也是导致全球经济治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3.货币政策的问题近年来,各国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实行方式也受到了质疑。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例如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和欧洲的负利率政策。
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但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治理的反思面对金融危机给国际经济治理带来的挑战,各国应该展开反思,探讨解决方案。
以下是值得探讨的问题:1.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的改革在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各国应该遵循开放、透明、公正、民主和负责任的原则,认识到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2.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各国应该制定符合各自国情的经济政策,避免把自己的利益置于全球经济治理的整体利益之上。
同时,在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和意见,发挥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共同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自2007 年以来,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的本质并不是实物生产体系本身的变化,而是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简而言之,最近二三十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新兴经济体逐渐代替发达国家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主力,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转而专门生产和提供金融产品,并将其销售给世界其他国家。
尤其是通过向新兴经济体提供金融产品,以换取大量实物商品,但是也由此积累起巨额的贸易赤字,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不平衡。
全球金融危机正是这种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重要表现。
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比如次贷危机中美国房屋抵押资产值的下降,美国发行的金融资产信誉下降,其就难以通过发行更多金融资产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和换取实物资产,而美国本身的收入流量并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金融资产,这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无论是金融资产还是实物资产,维持其资产值的唯一方法是能够持续地获得利息、利润或股金等收入流。
如果由于资产膨胀,收入流量与资产存量的比例下降,那么,从长期来看,资产值也是难以维持的。
美国此次的金融危机正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的高增长所引起的资产值过高,并导致资产值与收入流量之间的比例失调而引发的。
2000年出现的经济衰退就是使资产值下跌,并使资产值与收入流比例恢复正常的一种周期性调整。
美国政府随之采用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虽然延缓了危机的爆发,却使资产值在低利率和大规模财政支出的刺激下继续提高。
房地产金融领域的“次贷”发行增加了货币供给和资产值,与此相关的金融创新引发了金融资产膨胀,它使过高的资产值短期内通过资产炒作依然可以获得高收益。
但是,美国长期的资本对收入(GDP)的比率稳定在3 倍左右,而就目前美国13 万亿美元的GDP 而言,金融危机之前资产值已经超过了60万亿美元,资产值对收入的比率接近于5倍。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危机后的复苏与重建的研究与指导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危机后的复苏与重建的研究与指导近年来,世界各国经济面临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
在危机过后,经济的复苏和重建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过程中,宏观经济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研究和指导,为经济的复苏与重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危机后的复苏与重建中的研究与指导。
首先,宏观经济学强调在经济危机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来刺激经济复苏。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来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进而刺激消费需求。
货币政策则通过降低利率、提供流动性支持等手段,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刺激经济的复苏。
这些政策的实施需要根据具体的经济状况和政府财政状况进行合理调配,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
其次,宏观经济学提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指导。
在经济危机后,许多传统产业和经济模式可能会失去竞争力,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宏观经济学研究了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例如,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促进经济的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
此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还关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
在经济危机后,存在的一些体制性问题和制度性障碍可能会对经济的复苏和重建产生负面影响。
宏观经济学研究了市场化进程的规律和效应,提供了完善经济体制和改革政策的建议。
例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的建设等,可以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为经济复苏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最后,宏观经济学注重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
经济危机往往是全球性的,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联动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国际贸易、财政政策协调、货币政策协调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和推进全球治理的建议。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年的爆发,许多经济学家都相信这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即后金融危机时代。
这个时代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宏观经济学是被用来研究整个经济体的工具。
此前的经济体系几乎全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基石之上,可是这个系统似乎正面临着失衡和崩溃的危险。
2008年的危机,特别是2008年至2009年期间的流动性危机,严重影响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在这个新时代,宏观经济的角色讲求的是如何平衡全球经济系统,强调协调和稳定性。
更具体地说,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了解到每个国家经济的状况,并挖掘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才能创建有意义的政策。
在此基础上,后金融危机时代迫切需要重新思考和重新交流有关经济模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想法。
随着全球竞争逐渐加剧,国际贸易自由化和自信略逐渐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以及金融门槛逐年降低,今后在此基础上,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应以更庞大的规模,更深入的理论和更大的试验精神开展,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全球化发展的新经济观点.从现实角度看,金融危机及其余波导致许多国家的公共债务显著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正在试图扭转局面,以达到经济再次恢复增长。
他们的政策通常着重于减少开支,降低公共债务,增加就业机会和贸易机会.。
所以,为了有效地处理这个问题,政治家和宏观经济师必须欢迎全球协作以迎接这个新的挑战。
银行的监管必须由全球金融监管机构来监察,所有国家之间必须进行更多比较和研究合作,以了解不同国家的间贸易,就业市场和经济政策的状况。
在这个时代,宏观经济学必须逐步创造一些新的大型努力;它必须采用一些新的想法,发展一批新的数据,建立一些新的方法,这些方法既是只用于国内战略,也适用于国际#战略.。
再次,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体系统始终不断的被更加全面的网络技术改编,这个时代因此激发了数位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例如,在金融方面,数位支付非常强大了,这样就可以节省和减少许多的公共开支,尤其是在交易银行高额佣金的部分。
金融危机下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分析
金融危机下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分析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宏观调控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
但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本篇文章将通过对国内外实际案例的分析,探讨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调控政策效果分析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四万亿”投资计划、降息等措施。
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就业、维护金融稳定。
首先,我们来看“四万亿”投资计划。
该计划主要通过政府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
在实施过程中,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投资的增长,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例如,过度投资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加剧了管理的难度。
此外,该计划对于一些未必必要的基础设施投资过多,却忽略了其他领域的发展。
其次,降息政策。
降息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降息对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造成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对消费者的影响不太明显。
因此,降息政策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多次持续实施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二、国外调控政策效果分析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也纷纷采取了各种形式的宏观调控政策。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几个具体的国家和地区。
美国在美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是减税和货币宽松政策。
这些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一定风险。
例如,货币宽松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减税政策可能导致财政压力增大等问题。
英国在英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是放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利率和购买债券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量化宽松”政策。
财政政策则主要包括增加公共支出等。
这些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济增长率,但也导致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日本在日本,政府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是扩大财政支出和采取货币宽松政策。
这些政策对于经济增长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过度依赖货币宽松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扩大财政支出过度则会导致债务问题加剧等。
对DSGE的进一步思考:共识与改进方向
O l i v i e r B l a n c h a r d , 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前首席 经济 学家 , 现任 彼得 森 国际经 济研究 所 ( P I I E) 高级 研究员 , 美 国麻省理工学 院( MI T ) 的R o b e t r M.S o l o w经济学讲席教授 。他 的电子信箱是 : b l a n e h a r @mi t . e d u 。
共识与改进方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olivierblanchard著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许文立中国人民银行张掖支行周潮福特海斯州立大学商学院焦阳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许坤译最近许多经济学家都讨论了关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s的优缺点
经济资料译丛 2 0 1 7年第 1 期
对 D S GE的 进 一 步 思 考 : 共 识 与改 进 方 向
布的b l o g R e a l t i m e E c o n o m i c I s s u e s W a t c h 。原文标题为 “ F u r t h e r T h o u g h t s o n D S G E M o d e l s : Wh a t w e a g r e e o n a n d w h a t w e d o n o t ” 。原 文作者为 O l i v i e r B l a n c h a r d 。本文经译者许文立博士联 系 P e t e r s o n I n s t i t u t e or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i c s 获得授权 , 将此文 翻译 成 中文 发表 。本 文来 源及 最 终版 权声 明如 下 :“ F u t r h e r T h o u g h t s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i c s ’ b l o g Re a l t i me E c o n o mi c I s s u e s Wa t c h o n Oc t o b e r 3,2 0 1 6, h t t p s : / / p i i e . e o m/ b l o g s / r e a l —
经济危机背景下宏观调控法的反思
经济危机背景下宏观调控法的反思关键词: 经济危机/宏观调控/反思内容提要: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法学界的研究热点。
在当前的经济危机背景下,应当对宏观调控的历史演变、调控目标的法律保障、调控的法律责任等基本理论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更有效对地应对经济危机。
一、宏观调控的必然与新自由经济主义的失败(一)政府宏观调控的演变在西方国家,把对宏观经济总量的调节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由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供理论依据的。
凯恩斯理论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在于1929—1933年间的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和美国应对危机的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间的经济危机在深度上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危机,而且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
表现为生产大幅度下降、贸易空前萎缩和失业人数猛增,范围席卷工农业和商业、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等领域。
在1932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1 /3以上,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总失业人数达到4500万人。
1932年,罗斯福在总统竞选中提出了国家“调节”经济的竞选纲领, 1933年3月初,罗斯福就职以后,为了对付严重的经济困境和危机,马上要求国会授予其“紧急全权”,并宣布对经济实行国家宏观调控执行“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关于货币金融方面的“紧急银行法”、“存款保险法”、“黄金法”等;有关于调节工业的“全面产业复兴法”和关于调节农业方面的农业调整法等。
“新政”的推行,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对解救美国经济危机,促使经济复苏,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西方经济史上,“新政”是资产阶级经济思潮从自由经营论向政府干预论转变的一个里程碑。
这次大危机对传统自由经营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萨伊定律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萨伊把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归结为物物交换,认为商品既然是以商品来购买的,一种商品的出售(供给)也就是对另一种商品的购买(需求),就是说,供给会创造需求。
植入金融因素的DSGE模型研究新进展
植入金融因素的D S G E模型研究新进展∗马㊀勇内容提要:本轮危机之后,植入金融因素的D S G E模型成为宏观经济学建模的主要发展方向㊂本文对危机后包含金融因素的D S G E模型进行了全面评述,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核心议题㊂通过对D S G E金融建模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评析,有助于为后续D S G E金融模型的研发奠定文献和方法论基础㊂关键词:动态随机一般均衡㊀金融危机㊀宏观经济学㊀㊀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 y n a m i cS t o c h a s t i cG e n-e r a l E q u i l i b r i u m,简称D S G E)模型以跨期效用最大化的宏观经济模型为基础,试图通过描述G D P㊁消费㊁投资㊁价格㊁工资㊁就业㊁利率等变量的动态变化来解释经济周期,同时分析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㊂一般认为,D S G E模型建立在一套连贯的跨期一般均衡的微观基础之上,不仅提供了一个逻辑一致(l o g i c a l l y c o n s i s t e n t)的分析框架,而且有效避免了 卢卡斯批判 (L u c a s c r i t i q u e),因而迅速成为主流宏观经济学建模的 标准方法 ,并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中得到广泛运用㊂本轮危机爆发之前,D S G E建模通常并不考虑金融因素,因为在主流的新古典范式之下,货币与金融都只是实体经济的 一层面纱 ,并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㊂这一立场一直主导着危机前D S G E建模的基本思维㊂但实际上,基于新古典的主流经济学模型对宏观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认识一直隐含着许多潜在误区,其中之一便是严重低估了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周期波动的影响㊂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可能会通过信贷紧缩影响实体经济,这一点似乎早已成为众多经济学家的共识,然而自相矛盾的是,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几乎从未提及金融部门的问题 (W h i t e,2009)㊂对此,B e a n s(2009)也旗帜鲜明地指出, 在宏观经济学关于利率和价格重要性的主流分析中,几乎没有对金融中介的表述㊂ 本轮金融危机之后,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的重要影响得到了深刻反思,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承认,忽略金融因素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是不完善的㊂经过危机后短暂的激烈争论,大量经济学家开始积极投身于包含金融因素的D S G E模型的开发㊂从文献分布来看,2007年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试图在主流宏观经济模型中植入金融因素的模型大量涌现(文末的附表1提供了一个示例性的清单)㊂这些模型大都通过使用金融加速器或抵押品约束框架,连同一个界定清晰的银行部门来引入金融体系的内生性影响㊂这种建模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既要纳入传导机制中的信用渠道,又要考虑同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部门相关的摩擦因素㊂除金融摩擦(f i n a n c i a l f r i c t i o n s)之外,大部分模型还沿用了新凯恩斯模型关于价格刚性(包括名义刚性和实际刚性)的基本假定,以确保短期内货币政策的非中性㊂据此,我们将对危机后纳入金融因素的D S G E 文献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评述,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掌握关于D S G E金融建模的最新研究进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为后续D S G E金融模型的研发奠定文献和方法论基础㊂721‘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8期∗马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国际货币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72,电子邮箱:m a y o n g19828@h o t-m a i l.c o m㊂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研究 (12&Z D089)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宏观审慎政策体系与实施方案研究 (71150003)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 中国货币国际化战略研究 资助㊂感谢匿名审稿人建议,文责自负㊂一㊁纳入金融因素的D S G E模型基本建模思路从建模方法来看,将金融因素纳入主流的宏观经济模型,其核心工作是要对模型中的金融传导机制置于一般均衡框架下进行标准化处理㊂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在主流宏观经济模型之中植入金融因素(部门)的建模策略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围绕金融加速器机制进行建模;二是围绕抵押物约束机制进行建模;三是围绕银行资本机制进行建模;四是围绕银行(信贷)利差进行建模㊂由于上述四种机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不具有排他性,因此,有时候研究者会在一个模型框架下同时植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机制㊂为行文方便,对于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机制的文献,本文将根据其建模重点进行技术性的分类处理㊂(一)围绕金融加速器机制进行建模这一类文献主要是基于B e r n a n k e&G e r t l e r (1996)和B G G(1999)的金融加速器理论,其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B e r n a n k e&G e r t l e r(1989)的金融代理人(f i n a n c i a l a g e n t)模型㊂在金融加速器理论框架下,由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所导致的信贷市场摩擦会导致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源融资,即存在着所谓的 外部融资溢价 (e x t e r n a l f i n a n c e p r e m i-u m)㊂通常情况下,由于企业的投资水平依赖于其资产负债表状况,因而较高的现金流和资产净值可以增加内部融资来源和提供更多的抵押品,从而减少外部融资的成本㊂当企业遭遇正向或负向的外部冲击时,其净值会随之升高或降低,这种效应会经由信贷市场放大,并产生远大于初始冲击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 金融加速器效应 ㊂金融加速器效应既可以通过资产价值和留存收益下降等 实际性冲击 (r e a l s h o c k s)实现,也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等 货币性冲击 (m o n e t a r y s h o c k s)实现㊂当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信贷机制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将通过以下两种渠道得到强化: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前者增加了信息溢价,后者减少了可贷资金的总量㊂传统的金融加速器框架通常并不需要对银行部门或金融体系进行标准模块化处理,而主要是通过家庭和企业部门之间的借贷关系来体现金融摩擦的影响,基本做法是利用金融合约在资本财富比(杠杆率㊁债务/资产㊁债务/净财富)和外部融资溢价之间建立起单调递增的线性关系㊂根据这一关系,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产生内外部融资之间的溢价关系,而外部融资溢价水平的逆周期性则成为放大初始冲击的核心传导机制㊂在建模方法上,将金融加速器机制嵌入D S G E模型的通常做法是在原有方程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关于外部融资溢价的方程以及企业家的净财富积累方程㊂遵循这一思路的文献包括C h r i s t e n s e n&D i b(2008)㊁D eG r a e v e(2008)㊁N o l a n &T h o e n i s s e n(2009)㊁C h r i s t i a n oe ta l(2010)㊁S u h (2011)㊁H i r a k a t a e t a l(2011)等㊂G o o d f r i e n d&M c C a l l u m(2007)通过在B G G 模型的基础之上引入一个完全竞争的银行部门,描述了不同类型利率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影响,以及中央银行是如何被忽略银行部门的标准模型所误导的㊂在银行部门建模方面,该模型采用了与企业部门建模类似的方法,即主要通过生产函数设置和预持现金假定(C I A)来引入银行部门的贷款创造㊂C h r i s t e n s e n&D i b(2008)从两个方面拓展了B G G 模型:一是债务合约以名义利率的方式写出,以纳入衰退时可能发生的 债务 通缩 效应(d e b t-d e f l a-t i o n e f f e c t);二是使用扩展的泰勒型货币政策规则,即中央银行的短期名义利率不仅对产出和通胀做出反应,同时也对货币增长的变动做出反应,这一扩展有利于对金融加速器机制中的货币性冲击进行刻画㊂D eG r a e v e(2008)将外部融资溢价引入新凯恩斯D S G E模型并估算了美国经济的外部融资溢价,发现外部融资溢价是引发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㊂N o l a n&T h o e n i s s e n(2009)将金融冲击纳入企业的净财富方程式,并利用金融加速器模型实证考察了金融冲击与战后美国经济周期的关联性,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冲击不仅与外部融资溢价显著负相关,而且与经济衰退的关联性程度要高于技术冲击和货币性冲击㊂C h r i s t i a n oe t a l(2010)将银行部门和金融市场加入含有金融加速器的D S G E模型,并重点考察了金融加速器渠道(f i n a n c i a l a c c e l-e r a t o rc h a n n e l)和银行资金渠道(b a n kf u n d i n g c h a n n e l)两种传导机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㊂C h r i s-t i a n o e t a l基于美国和欧元区经济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因素 包括金融合约中的代理问题㊁银行面临的流动性约束以及改变市场风险预期和干扰金融中介运行的冲击 是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㊂W a l q u e e t a l(2010)建立了一个包含异质性银行的银行间市场模型㊂在他们的框架中,包括银行在内的代理人可以对其金融债务违约,内生的违约率产生逆周期的风险溢价,从而发挥金融加速器作用㊂B e a t o ne t a l(2010)提出考虑跨境借款,并821通过假设企业贷款中有源源不断的份额来自跨境借款,进一步将金融加速器机制推广至带有金融摩擦的多国模型之中㊂H i r a k a t a e t a l(2011)在其包含金融加速器的D S G E模型中引入了连锁信贷合同(c h a i n e d c r e d i t c o n t r a c t s),在这一模型中,由于金融机构和企业家均受到信贷约束,因而金融机构和企业家的净财富大小和跨部门分布成为决定市场借款利率的关键因素㊂S u h(2011)在一个新凯恩斯D S G E框架下对B G G的金融加速器机制进行了改进,其做法是引入一个风险分担的银行部门(包括存款银行和贷款银行)和二元信贷市场(商业贷款和家庭贷款),并且同时在商业贷款和家庭贷款合同中纳入了金融加速器机制㊂从实证和模拟分析结果来看,通过引入金融加速器机制和外部融资溢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模型与实际经济的契合度,比如对宏观经济波动程度和持续性特征的刻画(C h r i s t e n s e n&D i b,2008;C h r i s t i a n o e t a l,2010;H i r a k a t a e t a l,2011),但由于外部融资溢价通常是从资本生产者净财富的现值导出,对预期效应的忽略使其在捕捉经济衰退期的违约率升高方面能力有限㊂(二)围绕抵押物约束机制进行建模这一类文献主要以K i y o t a k i&M o o r e(1997)的信贷周期模型为基础,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抵押物价值变动及其对信贷限制的影响来刻画冲击的加速机制(s h o c ka c c e l e r a t i o n)㊂在抵押物约束框架下,借款行为受到可用合格抵押物的数量限制(如家庭住房㊁土地和企业实物资本等),当这些抵押物遭遇负向冲击时,财富净值的下降会使得面临信贷限制的企业被迫削减投资(包括对抵押资本的投资),投资需求的下降会引发未来预期产出和收入的下降,进而导致抵押物需求和价格的进一步下降㊂由于预期和实际的抵押物价格陷入轮番下降,面临信贷限制的企业将被迫大幅削减投资,从而产生所谓 信贷周期 (c r e d i t c y c l e)现象㊂与金融加速器机制类似,抵押物约束机制也主要是通过资产价格和不完全信贷市场的彼此作用来产生冲击放大效应的,但与金融加速器机制不同的是,在抵押物约束机制下,借款人的净财富会直接影响其借款限制(b o r r o w i n g l i m i t s),而不是像金融加速器机制那样是间接地通过外部融资溢价产生影响㊂在抵押物约束框架下,借贷限制源于受限的合同执行力(l i m i t e dc o n t r a c te n f o r c e a b i l i t y):由于贷款人无法确保借款人偿还其债务,因而就需要有抵押物来确保合同的执行,从而产生 借者愿还㊁贷者愿借 的激励㊂在建模方式的处理上,对抵押物约束机制进行建模的核心问题是要刻画由抵押物价格变化所引发的冲击传导过程及其经济效应㊂在主流文献中,将抵押物约束机制引入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做法是将某个代表性的抵押物(如房地产㊁土地㊁资本等)引入家庭部门的效用函数或企业部门的生产函数,从而在抵押物价格和消费或产出之间建立起联系㊂遵循这一思路的文献包括I a c o v i e l l o&N e r i (2010)㊁L i ue ta l(2010)㊁A n d r e s&A r c e(2012)㊁C a r l o s(2012)等㊂在D S G E模型中引入抵押物约束,通常需要考虑异质性的代理人,流行的建模方式是通过区分耐心家庭(p a t i e n th o u s e h o l d s)和非耐心家庭(i m p a-t i e n th o u s e h o l d s)来实现㊂在I a c o v i e l l o&N e r i (2010)的模型中,耐心家庭积累住房资产,并为非耐心家庭提供资金;而非耐心家庭则消费并向耐心家庭借款,但由于无法保证债务偿还,非耐心家庭在借款时需使用其住房作为抵押㊂通过将住房纳入家庭部门的效用函数,并将其作为非耐心家庭借款的抵押物,I a c o v i e l l o&N e r i的模型在住房价格和家庭消费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并在模拟分析中捕捉到了与实际数据相一致的家庭消费波动程度㊂针对早期文献认为信贷约束机制通常较弱的观点,L i ue t a l (2010)通过在其模型中引入受信贷约束的企业家,实现了对住房价格和商业投资之间联动关系的建模㊂在这一模型中,一个正向的住房需求冲击将提升地产价格和企业家的净值财富,企业家借款能力的上升将增加其进行商业投资的激励和能力,因此,源于住房需求的初始冲击会通过地产价格和投资的动态作用而放大其宏观经济影响㊂A n d r e s&A r c e (2012)的模型包含了一个不完全竞争的银行贷款市场,并通过抵押约束条件将投资者的信贷能力和其持有的房地产价值联系起来㊂在该模型中,银行业的竞争可以促进投资者的抵押物重新配置,从而增加总消费和总产出,同时,银行之间的竞争程度越强,住房价格的反应越明显,此时借款人的资产净值更容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冲击,特别是货币收缩㊂因此,围绕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变化,A n d r e s&A r c e的模型在经济活动的长期水平和经济周期的稳定性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交替关系(t r a d e-o f f)㊂Y e p e z (2012)在其一般均衡模型中纳入内生性杠杆和房地产抵押物,并利用贝叶斯方法评估了信贷条件和土地价格变动对总体经济波动的影响㊂B r z o z a-921‘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8期B r z e z i n a&M a k a r s k i(2011)将抵押物约束框架扩展至开放经济,并通过构建包含银行部门的D S G E 模型,分析了信贷紧缩对小型开放经济体的影响㊂在该模型中,垄断竞争的银行业一方面吸收存款,另一方面提供抵押担保贷款,由于抵押效应扩大了货币政策影响,同时利率粘性制约了利率传导机制,导致金融冲击产生不可忽略的名义效应㊂此外,B r z o z a-B r z e z i n a&M a k a r s k i的模型还为金融危机在开放经济体之间的传导机制提供了一种理论描述㊂从实证和模拟分析结果来看,I a c o v i e l l o&N e r i (2010)的分析表明,通过将住房作为抵押物纳入D S G E模型,可以较好捕捉现实中总需求与住房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㊂L i ue t a l(2010)也发现,抵押物机制和资产价格冲击确实有助于解释经济周期波动中各种的实证特征㊂在L i ue ta l(2010)的模型中,房地产需求冲击可以解释36-46%的投资波动以及22-38%的产出波动㊂C a r l o s(2012)基于美国1975-2010年的数据分析表明,房地产需求和金融冲击总共解释了样本期内超过1/3的宏观变量变动和大部分金融变量的变动,相比之下,技术冲击在解释宏观经济和金融变动方面几乎没有实质性作用㊂B r z o z a-B r z e z i n a&M a k a r s k i(2011)对波兰经济的分析表明,包括银行利差和贷款价值比(l o a n-t o-v a l u e r a-t i o)在内的金融冲击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并在2008-2009年危机期间导致G D P下降超过1%㊂(三)围绕银行资本机制进行建模早期文献的金融建模思路主要集中在信贷需求一方,而作为信贷供给方的银行部门及其行为却很少得到明确刻画㊂事实上,危机前大部分建立在金融加速器和抵押物机制上的D S G E模型都并不包括一个显在的银行部门㊂此次危机之后,围绕银行资本机制进行建模的宏观经济模型大量增加㊂通过将一个界定清晰的㊁结构化的银行部门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不仅有利于实现对银行行为的标准模块化处理,而且还可以方便地分析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经由金融体系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机制和路径㊂对银行资本渠道进行建模首先需要纳入与银行借贷相关的资本需求,并确保持有资本需要付出成本,尤其是在短期内㊂假设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有限,那么资本的增加就必须通过积累留存收益来实现,这意味着削减股息或增加收入㊂G e r a l i e t a l(2010)㊁D i b(2010a,2010b)和D e l l a se t a l(2012)等认为,可以用监管要求来激励银行持有成本昂贵的资本,另外一些替代性的做法是,假定存在代理问题(如M e h&M o r a n,2010)或者是为了降低流动性风险而持有资本(如A n g e l o n i&F a i a,2009;A n g e-l o n i e t a l,2011)㊂G e r a l i e t a l(2010)通过在一个带有金融摩擦的D S G E框架下引入不完全竞争的银行部门,考察了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信贷供给影响㊂在这一模型中,银行给家庭和企业发放贷款,贷款利差取决于银行的资本比率和利率粘性程度,由于银行部门的资金来源是存款和来自留存收益的资本积累,因而经济周期会对银行部门的利润和资本产生影响,并通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约束与贷款的供给和成本相联系㊂在M e h&M o r a n(2010)建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冲击推动过程中扮演者关键角色:由于银行资本减轻了银行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因而银行的资本头寸状况一方面会影响其获得可贷资金的能力,另一方面会通过银行资本渠道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㊂在G e r t l e r& K a r a d i(2011)的模型中,银行和不知情投资者(u n-i n f o r m e d i n v e s t o r s)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引入一个激励相容的约束予以解决,这一约束使得银行资本和外部融资溢价(e x t e r n a l f i n a n c e p r e m i u m)产生了关联㊂D i b(2010a,2010b)的文章特别考察了信贷和金融市场摩擦在银行间市场中的传导机制和影响,这对于大部分文献不太关注银行间市场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补充㊂通过建立一个包含积极银行部门(a c t i v e b a n k i n g s e c t o r)和金融加速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在银行间市场和银行资本市场同时植入金融摩擦因素,D i b考察了银行部门摩擦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性,并对银行监管资本要求在推动实体经济冲击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估㊂在D i b模型中,银行资本的引入一方面是为满足监管资本要求,另一方面也作为银行间市场的抵押物存在,而金融摩擦则经由银行间市场和银行资本市场的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引入㊂在银行部门建模方面,A n-g e l o n i&F a i a(2009)和A n g e l o n i e t a l(2011)的模型特别强调了银行资本的内生性最优化机制,其做法是在一个标准的D S G E模型中引入一个脆弱的㊁易遭挤兑的银行部门来实现一般均衡框架下的金融部门建模㊂从建模策略来看,这两个模型都引入了高度结构化的银行资产负债表:一方面,银行部门通过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贷款)与企业投资相联系;另一方面,银行部门的最优化问题通过其负债方所隐含的资本结构决策来体现,即银行管理者通过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存款或资本比率)来最大化外031部投资者(包括股东和存款人)的利益,这意味着银行部门的资本结构是内生决定的㊂内生性的银行资本与企业投资㊁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相联系,既可以显示金融杠杆㊁资产价格和市场融资溢价等核心金融变量的周期性变化,同时也能够在银行行为㊁企业行为和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㊂D e l l a s e t a l(2012)在一个标准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植入了带有摩擦的银行部门,在这一模型中,由于银行资本市场摩擦限制了银行在面临流动性冲击的逆周期货币政策效果,因而财政政策工具可以弥补流动性冲击所带来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此时最优的政策组合将达到货币政策在不存在资本市场摩擦时所能达到的那种均衡状态㊂该模型的主要结论是,为应对银行流动性需求的升高,最优的货币政策需接受一个明显的产出收缩,但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却并非如此㊂从实证和模拟分析结果来看,G e r a l ie ta l (2010)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银行资本的意外下降会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投资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基于欧元区数据的贝叶斯估计表明,源自银行部门的冲击解释了欧元区2008年的大部分产出下降,而宏观经济冲击仅发挥了较小的作用㊂M e h&M o r a n (2010)的研究也表明,银行资本渠道会极大地放大和加速技术冲击对产出㊁投资和通胀的影响,在遭遇银行资本冲击之后,产出和投资会出现明显下降㊂持类似结论的还有D i b(2010a,2010b),其模拟分析也表明,银行间市场和银行资本市场所存在的摩擦会起到推动和放大冲击的作用,而银行的资本要求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冲击的实际影响,从而有助于经济稳定㊂(四)围绕银行(信贷)利差进行建模围绕银行(信贷)利差建模的前提是假定利差是表征信贷市场关系或反映金融体系运行情况的一个重要变量,建模的典型做法是假设银行具有特定 技术 的特点,能将存款和其他要素投入(如劳动力等)转变为贷款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通常被假定为是同质的,而代表性银行的利差可以反映中间费用,并随经济周期变化㊂在Cúr d i a&W o o d f o r d(2009)的信贷利差模型中,由于金融中介存在于家庭部门之间而不是家庭和企业部门之间,因而需要纳入异质性的家庭部门㊂异质性的家庭部门由一半借款人(消费者)和一半贷款人(储蓄者)组成,其中,借款人具有比贷款人更高的边际消费效用,而贷款人则具有比借款人更低的贴现率㊂由于模型的最优化条件包括两个贴现因子,因而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利率,而信贷利差(贷款人所获得的利率与借款人实际支付的利率之差)则是作为中介部门加成(m a r k u p)和贷款成本的函数出现的,并且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征㊂G e r t l e r&K i y o t a k i(2010)的银行间市场利率模型展现了另一种思路,重点考察的是银行所持有的企业资本的价值变化对其银行间市场融资及其资产负债表的影响㊂在G e r t l e r&K i y o t a k i的模型中,企业资本价值的下降将减少银行持有的资产价值(持有的公司股票),从而降低其借款能力,借款能力的降低会进一步减少对企业资产的需求,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资本的价值,这一过程的循环将最终产生加速放大效应㊂G e r t l e r&K i y o t a k i的模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银行可能违约,因而需要持有足够多的抵押物以借入资金;(2)存在银行市场分割,不同市场的资本回报率存在差异;(3)市场中的银行彼此之间不愿意借贷,从而面临特定的流动性冲击,这种冲击会导致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盈余或赤字㊂因此,正如代理问题一样,银行间市场的崩溃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㊂D a v i s&H u a n g(2012)的模型主要围绕银行间借贷利差(i n t e r b a n k l e n d i n g s p r e a d s)建模,其研究目标与Cúr d i a&W o o d f o r d(2009)类似,都是考察当借贷利差被纳入扩展型的泰勒规则后,是否有助于改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㊂通过建立一个包含风险和资产负债表效应的模型,D a v i s&H u a n g将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的负反馈环(a d v e r s e f e e d-b a c k l o o p)和风险效应同时纳入模型框架之中,其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泰勒规则的各个常规参数(即利率平滑系数㊁产出反应系数和通胀反应系数)是被最优设定的,那么中央银行就不应再对银行间借贷利差的内生性波动做出反应,但如果银行间借贷利差的波动是由外生性的金融冲击所造成的,那么,中央银行就应该视情况对无风险利率进行适度调整㊂从数值分析结果来看,由外生性金融冲击造成的银行间借贷利差每上升1个百分点,最优的货币政策反应是将无风险利率下调2/3个百分点㊂二㊁对D S G E金融建模当前进展的进一步分析与评价㊀㊀总体来看,危机后包含金融部门的D S G E模型体现了经济学家试图通过纳入金融因素来改造传统131‘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8期。
金融危机后产出缺口理论的回顾反思与最新进展
CUAA㊀NO.3㊀2016㊀VOL.33㊀SUM.192金融危机后产出缺口理论的回顾、反思与最新进展Ѳ㊀刘元春㊀杨丹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㊀100872一㊁引言㊀㊀在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宏观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主要依赖以动态IS曲线㊁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㊁泰勒规则三大方程为主要内容的新共识框架,而产出缺口是该框架的关键㊂政策当局借助产出缺口衡量整个社会的资源使用情况,判断经济的供求失衡状况,进而按照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预测价格水平的走势,再利用泰勒等式得出对应的利率水平,并借助不同市场间的套利机制改变整个经济的流动性水平,最终实现低通胀㊁稳增长的目标㊂然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稳健时期得到成功验证的传统产出缺口理论遭遇巨大挑战:建立在原有测算方法基础上的宏观模型没能成功预测危机,立足于传统理论的政策调整模式也普遍失效㊂而危机后,在传统产出缺口理论失灵的情况下,理论界对于经济增速下降中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判断一直不甚明晰,这直接导致宏观调控中政策类型㊁幅度控制与时点选择的不确定,对全球经济的复苏产生了极大影响㊂传统产出缺口理论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异常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出缺口的直接测算不准;二是产出缺口的间接标示失灵;三是产出缺口的政策应对乏力㊂大危机导致大反思,面对传统产出缺口研究暴露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对以往的理论进行反思,更需要在反思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缺口测算方法及基于产出缺口的政策框架进行调整与改进㊂二㊁对产出缺口理论的回顾与反思㊀㊀此次金融危机对传统研究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统理论在过去形成的一些潜在问题经危机凸显出来,二是危机中经济形势的新变化㊁新因素对原有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㊂(一)对产出缺口测算方法的反思㊂由于缺口测量的最终目标是为政策制定提供信息,不顾政策适用标准而进行的缺口测量无论在意义还是适用性上都要大打折扣,因此对产出缺口直接测算的反思应着眼于现有方法是否符合以下几项核心政策标准:估计结果是否具有较好的端点表现?能否为相关政策的重点关注对象提供有用信息?事前估计与事后估计是否具有较强相似度?方法的基本假设是否与经济的实际表现一致?测算过程是否透明㊁可解释?等等㊂现有方法中,没有哪种方法具有绝对优势,但按照政策标准衡量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附加经济信息的多变量方法在理论与实际的相符性㊁方法的透明性上较单纯的统计方法表现更优,具有显著解释力的其他变量的加入也有效提高了测算结果的端点表现㊁精确性与时间一致性;(2)测算模型的具体设定对结果有重要影响,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时期,测算开始前要将实际情况与标准模型相对照,考虑是否对模型进行调整;(3)明白每一类方法的优劣,在应用测算结果时注意结合方法的基本假设进行判断,若条件允许,可以多用几种其他方法对结果进行辅助判断㊂(二)菲利普斯曲线的平缓化㊂产出缺口间接标示法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近十多年来菲利普斯曲线适用性的改变㊂Schleer和Kappler㊁Koop和Onorante㊁Nason和Smith等对通胀与产出缺口间关系的实证检验均呈现不显著或相关性递减的结果,ECB㊁IMF㊁Kleibergen等的研究也表明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较20世纪呈现明显的平缓化趋势㊂菲利普斯曲线适用性的改变在危机之前就已经显现,但由于大缓和时期产出的变化一直较为平稳,政策当局对这一变化未给予足够重视㊂此次危机中通胀间接标示作用的失灵则促使理论界对此展开探讨,针对危机中大幅下降的产出与平稳运行的通胀间的表现不一致,Williams明确提出了 消失的通胀13CUAA2016年第3期第33卷总第192期之谜(missingdeflationpuzzle) ;Ball和Mazumder㊁Stock和Watson等则从不同角度对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调整,试图解释这一现象㊂(三)均衡利率的持续下降问题㊂此次危机表明,利率较传统经验所认为的更易达到下限,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关键因素是过去几十年间全球利率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使得自然利率在危机前的相当一段时间就已经处于较低水平㊂Blanchard㊁Furceri和Pescatori㊁Krugman等对全球及主要经济体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变化趋势,认为实际利率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的5%左右下降到危机前1% 2%的水平㊂持续走低的利率在应对大稳健时期的小幅产出波动时并不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力,因此危机之前许多国家在享受低廉资金成本带来的经济繁荣时并未担忧持续低利率可能造成的流动性陷阱㊂三㊁金融因素对产出缺口理论的影响㊀㊀理论界对此次危机的反思与认识是多样的,但一致认同金融已成为政策制定中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㊂因此,在研究危机对产出缺口研究提出的新挑战时,本文主要落脚于金融因素对传统理论的冲击㊂直观意义上的产出缺口等于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间的距离,实际产出可以直接观测,因此对产出缺口的内涵讨论可以回归到潜在产出的界定上㊂根据不同的经济假设,潜在产出的具体值可以分为三种:趋势值(trendoutput)㊁自然值(naturaloutput)和有效值(efficientoutput)㊂虽然古典主义导向的由要素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决定的潜在产出在中长期具有恒定的增长率,但是从周期性波动中提炼出的短期潜在增长率却并非平滑,因为实际中有效市场的假设很难得到满足,价格黏性调整㊁资源流动的受阻都会对经济供给面造成影响,使得短期的潜在产出内生性地受到实际产出波动的影响㊂危机前的金融扩张时期,信贷环境的宽松㊁资产价格的高企等共同将短期潜在产出的自然值提高到其长期值以上㊂正向的信贷冲击除了直接造成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外,还会促进金融创新的增加与资产价格的上升,而更加多元的金融创新通过降低资金成本会引发需求的进一步增加,资产价格的高企也会通过财富效应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㊂在一个宽松的国际信贷环境下,对可贸易品需求的增长可以通过进口的增加㊁经常项目赤字的扩大化来实现,对非贸易品需求的增长则可以通过国内资源由可贸易部门向非贸易部门的重新配置来满足,如果非贸易部门的生产率高于进口替代部门,则在信贷驱动下的资源转移将提高总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短期潜在产出㊂危机爆发后,金融因素通过影响实际需求,使得短期潜在产出落到其长期趋势的下方㊂危机中,金融监管的加强㊁信贷的紧缩㊁经常项目赤字和债务危机的恶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资产价格下跌㊁资金成本上升,都大幅压缩了全社会的实际需求,需求萎缩导致的库存增加㊁产能过剩不仅直接引发了实际生产的显著衰减,更通过资本㊁劳动㊁全要素生产率这三大渠道对潜在产出造成影响㊂对于资本来说,由于资本存量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即使危机过后投资的增长率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危机中资本深化的减少也会导致新的均衡资本量低于危机前的水平;对于就业来说,在资源从金融支撑的高收益部门向低风险部门㊁从非贸易部门向可贸易部门转移的过程中,长期失业者数量的增加㊁相关工人就业意愿的下降等都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实质性影响;对于劳动生产率来说,需求衰减引发的利润率降低将显著减少企业的研发投入,金融收缩导致的资金紧缺也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这些因素都会对全要素生产率造成显著的负面冲击㊂除了理论上的推导,很多学者还从实证角度证实了金融危机对潜在产出自然值的负面影响:如Robert认为危机后快速下降的失业率与缓慢变化的实际产出增长率间的不一致反映了潜在产出增长的低迷;ECB在其出版的月度报告中称,金融危机导致欧元区的潜在产出增长率由2000 2007年的平均2.2%下降到2008 2012年的平均0.9%㊂在经济平稳发展时期,单纯基于新古典的测算方法,或许能够因其对于供给面的重视而得到较为出色的结果,但在产出处于剧烈波动的短期则难免应对乏力,建立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的㊁考虑需求对供给面内生性影响的测算方法在原理上更适用于危机期间的缺口估计㊂在产出缺口测算方法中,趋势法和单变量滤波法本质上是基于古典主义的缺口定义,多变量经济结构法和DSGE法可以归结到凯恩斯主义的范畴,生产函数法在原理上主要考虑的是经济供给面,并假定函数具体结构在较长时期保持不变,因此更倾向于通过潜在产出的中长期值测算产出缺口,但在要素序列的具体处理过程中,有些生产函数法也考虑了短期需求面的影响因素(如联系通胀变化测算就业情况等),这使得此类方法的某些具体测算也能部分地反映短期潜在产出的情况㊂若测算前不了解各类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区分研究目标对于经济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的具体侧重,不考虑测算结果所服务的政策领域(如货币政策较财政政策更偏向于经济的短期调控),就容易造成测算方法的选择不当,引发测算结果的偏误与经济预测的失灵㊂除了产出缺口的界定模糊外,金融因素引入机23CUAA㊀NO.3㊀2016㊀VOL.33㊀SUM.192制的缺失也是传统方法在此次危机中表现欠佳的重要原因,即使是设定最为复杂的DSGE法,也被认为由于金融摩擦引入机制的不完善而未能成功预测危机㊂因此,改进传统方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寻找一种好的金融因素引入机制,目前已有学者对此开展了有效尝试,如Borio通过一种新的多变量滤波法将信贷㊁资产价格等因素添加进测量过程中;Furlan⁃etto㊁Gelain和Sanjani则通过一种扩展的DSGE模型将金融摩擦纳入产出缺口的测算中㊂四㊁产出缺口应对政策的改进方向㊀㊀金融危机不仅引致负向产出缺口的出现,还造成短期潜在产出与其长期序列间的偏离,两者共同导致了危机后实际产出增速的放缓㊂在此背景下的政策调整应分为两方面:一是在凯恩斯主义逆周期操作的框架内讨论如何改良原有的政策目标与工具,以尽可能有效㊁迅速地减少资源非充分利用下实际产出对于其潜在值的偏离;二是超越单纯的凯恩斯主义,从制度结构主义的视角探究经济供给面的问题,解决需求冲击引发的短期潜在产出的结构性变化㊂(一)凯恩斯主义框架下的政策改进㊂传统的凯恩斯主义逆周期操作在政策目标上只关注通胀,在政策工具上只采用利率作为主要工具,但此次危机证明,低通胀加低利率的组合不仅容易诱发金融危机的产生,更难以有效刺激总体经济的复苏㊂因此,危机开始后,学术界就原有政策目标与工具进行了很多讨论,并尝试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㊂目前学术界提出的针对通胀盯住制的热门替代方案包括名义GDP盯住制和价格水平盯住制,这两大指标都因更好地包含了资产价格变动的信息而被认为较传统的通胀目标能有效降低货币政策失效的概率㊂然而这些替代方案在实际执行中仍然面临许多不足:名义GDP和价格水平的目标值都难以确定;名义GDP和价格水平指标在具体执行中都更难被央行控制;在经济波动时期名义GDP和价格水平盯住制在目标设定上还需细化经济所受冲击的来源及经济变化的结构性㊂对于泰勒规则的调整,一些学者建议在危机时期对泰勒等式中的参数进行特别调整,如Blanchard等提出适当提高等式中的目标通胀水平,Taylor等建议按照市场利率的实际变化调整等式中的实际利率水平;还有学者提出在泰勒规则的一般形式中增加新的变量,如Blanchard和Gali认为在工资调整黏性的情况下,一个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央行应将失业变动包含进其货币政策规则中,Cúrdia和Woodford尝试将信贷规模和存贷款利差纳入泰勒等式以考察社会福利的变化㊂在传统货币政策空间受限的情况下,量化宽松㊁定向宽松等非常规工具不仅能增加货币供应量,还能通过预期指引影响长期利率和经济活动;针对特定市场的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能够在特定投资者退出而局外人无法有效进入的情况下防止资产价格的崩溃,改善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和外部融资条件㊂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央行使用了量化宽松㊁短期证券贷款便利㊁定期拍卖工具㊁商业票据融资便利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研究证明这些工具对经济具有相当显著的调节作用㊂另外,鉴于危机中金融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剧烈影响,理论界开始倾向于支持资产泡沫的提前预防;鉴于利率在抑制金融膨胀上存在波及范围过广㊁成本过高的问题,很多学者建议将宏观审慎工具纳入政策调控的整体框架内,这些工具因其特定性与专用性可以更好地遏制局部的资产泡沫㊂周期性资本要求㊁杠杆比率㊁动态拨备等工具可以限制金融繁荣时期过度的借贷行为,贷款价值比㊁债务收入比等工具能防止借款者的风险积累,资本流动管理工具可以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对一国经济的冲击,减少金融系统性风险㊂(二)结构主义框架下的政策改进㊂结构改革旨在正向刺激经济供给,促进短期潜在产出向其长期趋势的回归㊂由于潜在产出的演变依赖于供给面各基础要素(资本㊁劳动及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而要素和技术的增长与协作又受制于一定时期的制度和经济法规,因此致力于提高经济总体产能的结构改革应从各项基本经济制度的改善着手㊂在市场失灵时期,资源的配置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比资源的总量更为重要,因此结构改革的目的不仅要刺激资源总量的增加,更要从结构上有效㊁合理地配置这些资源㊂虽然具体的改革措施因各国国情的不同会略有差异,但是在大方向上基本一致,如旨在促进投资的改革措施应包括:增加公共投资㊁减少特定领域对私人投资的限制㊁增加对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和投资补贴㊁引导市场资金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的投入等;在减少失业的措施中,对于面临较高结构性失业㊁长期失业率的国家(如意大利㊁西班牙㊁爱尔兰等),除了从总体上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障碍,加强失业人员的救助并增加他们重回工作岗位的激励外,还应对特定行业的产品市场进行扶持,以实现就业市场的快速出清;促进创新和生产率提高的措施,除了从政府角度加大对基础科研项目的投入外,更要注重增加产品市场的竞争,因为市场主体相比政府更具创新活力,在经济效率上也占有绝对优势,反垄断措施能有效提升经济效率㊂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约16000字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后的DSGE宏观经济模型反思和改进
作者:彭文艳
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30期
【摘要】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在金融危机后受到质疑和改进,本文总结了主要的改进方面:在传统的三部门模型中纳入独立的金融部门成为四部门模型,改进传统的金融加速器模型,引入银行的融资约束机制、抵押物约束机制和银行信贷利差冲击。
这些改进增强了模型的预测精确度,也启发中国对该模型的研究。
【关键词】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DSGE 金融危机
作为宏观经济的计量分析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最近二十年发展迅速,并成为美联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央行和机构进行经济预测的重要分析工具之一,在中国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
但该模型并没有很好地预测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因此宏观学术界在危机后的几年间对该模型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本文总结了该模型的几个改进方向,主要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近年来公布的DSGE模型为主,分析了如何在这一模型中充分考虑金融因素。
传统的DSGE模型是三部门模型(家庭、厂商和政府),而金融危机后的模型纳入金融部门成为四部门模型,对金融部门建立一个独立的结构性模块,引入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深入刻画金融部门的顺周期行为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对金融部门的研究方向分化为银行与家庭的关系,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和银行与厂商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发出不同侧重点的模型。
一、金融危机前的DSGE模型结构
简单来说,DSGE模型研究经济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一般均衡问题,探索实际冲击(如技术冲击、利率冲击)如何传导并引发经济波动,描述GDP、消费、投资、价格、工资、就业和利率等变量的动态变化。
由于是在不确定情况下,所以采用了动态优化的方法对各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进行刻画,再加上资源约束、技术约束、信息约束等条件方程和市场出清条件等,构造出总体经济需要满足的方程组,求解该方程组得出一般均框架下的经济增长预期。
DSGE模型起始于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后者利用动态优化方法处理不确定环境下的行为主体行为决策,得到最优行为方程,这一方法成为DSGE模型的基础。
之后新凯恩斯经济学派发展了DSGE建模方法,引入了价格刚性等市场摩擦性假设,又引入了金融加速器理论。
代表研究学者是伯南克,他和Gertler、Gilchrist(1999)将不完善的信贷市场纳入到DSGE模型,研究金融加速器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即信贷市场摩擦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
2007年Gali
和Gertler进一步改进了模型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设定由央行通过前瞻性货币政策引导管理私人部门的预期,并且采用了自然产出水平和自然实际利率作为基准值。
不过上述这些模型对金融市场摩擦的设定仍停留在名义摩擦的层次,没有深入分析各金融机构和信贷市场的具体摩擦,因此也难以预测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二、金融危机后的DSGE模型改进
随着美国经济逐步走出衰退并有序复苏,美国学者开始反思DSGE模型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主要是加入金融市场的各种实际摩擦,包括银行的融资约束、银行在风险面前的脆弱性和风险激励效应等。
纽约联储银行建立的中等规模的DSGE模型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很多学者依托该模型引入了新的变量和约束。
其四部门基本结构如下:
企业:包含生产厂商和融资机构,生产厂商受到生产率变化的冲击,融资机构受到投资需求变化的冲击;
家庭:提供劳动力,消费产品,还为银行提供存款,受到劳动力供给变化和消费品价格加成的冲击,工资和价格都具有黏性;
政府:向家庭和企业征税,发行债券,会面临货币和财政政策冲击;
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产生信贷摩擦,受到利差变化的冲击;
(一)改进传统的金融加速器模型
传统的金融加速器框架是通过家庭和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来反映金融摩擦的影响,由于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导致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当企业遭遇外部冲击时其资产净值会变化,从而影响其内部融资能力,而转向外部融资会面临融资成本的上升,因此外部融资的供应方信贷市场放大了厂商最初受到的外部冲击。
而在金融危机后,学者细化了金融冲击的分析,其中Christianoetal(2010)研究了多个金融因素的冲击:金融合约中的代理问题、银行自身的流动性约束、市场风险预期的改变。
Walqueetal(2010)建立了一个包含银行间市场的DSGE模型,设定银行的金融债务违约造成的风险溢价也产生金融加速器作用。
(二)引入银行的融资约束机制
Gertler和Kiyotaki(2010)对引入金融加速器机制的DSGE模型做了进一步发展,以反映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以往的模型中,只有实体厂商存在信贷约束,而银行系统自身没有融资约束。
新发展的模型引入了银行做了储蓄者和厂商之间的中介机构,银行具有内生信贷约束机制,从而可以反映信贷摩擦如何放大外生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该模型模拟当银行资本金下降时,内生信贷约束机制如何影响借贷行为。
该模型也模拟了当银行之间不愿互相拆借时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冲击。
不过央行可以化解这一冲击,与商业银行不同,央行不存在内生信贷约束机制,可以通过非常规货币政策干预信贷市场,减轻信贷约束产生的金融市场摩擦,弱化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三)引入抵押物约束机制
抵押物价值的变动会影响厂商的信贷能力,当抵押物价值下降时,厂商信贷能力降低,投资减少,进而引发未来产出和收入的下降,反过来又进一步压低抵押物价值和需求,形成经济衰退循环,这就是信贷周期理论。
抵押物的约束主要是通过资产价格和信贷市场的相互影响来产生放大效应。
Brzezina和Makarski(2010)构建的包含银行部门的DSGE模型引入了抵押物约束,并扩展至开放经济。
银行业吸收存款并提供抵押担保贷款,抵押物的约束机制放大了货币政策的影响,产生了重要的金融冲击,并通过开放经济产生了跨国溢出效应。
Andres和Arce(2012)开发的模型通过抵押物约束条件将投资者的信贷能力和其持有的房地产价值联系起来,银行业的竞争可以促进投资者持有的抵押物之间的重新分配。
(四)引入银行信贷利差冲击
Davis 和Huang (2013)考察了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之间的平衡稳定的影响,分析了借贷利差这一金融变量在泰勒规则中的作用,发现当今融市场摩擦和冲击加剧时,传统的泰勒规则失灵,即金融摩擦放大了通货膨胀的成本,只能赢得更小的产出增长。
因此央行应该在泰勒规则中给予通货膨胀和滞后的利率变化更大的权重。
因此他们建立了一个包含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的逆向反馈环和风险效应的DSGE模型,建议央行将借贷利差这一变量加入到泰勒规则中,通过适度的逆向调整以缓释外部冲击。
(五)扩展泰勒利率规则
纽约联储等美国机构对于DSGE模型的研究主要是服务于制定货币政策,其中的核心就是利率政策。
泰勒所概括的利率规则经过多次扩展,在金融危机后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
除了引入信贷利差,Curdia和Ferrero(2012)还对选用有效实际利率还是名义均衡利率构建DSGE 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在完全竞争经济中选用有效实际利率可以大幅改善DSGE模型的精准度。
总而言之,上述这些DSGE模型较金融危机前的结构有了重大改进,预测精准度大幅提高。
Cocci和Negro(2014)对纽约联储银行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发现其能较好地拟合2010~
2013四年间的GDP和通胀数据,其预测能力至少不逊于经济学家们的预测中值。
不过这些模型仍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银行体系建模时没有充分分析金融体系的多样结构,因此仍难以准确地反映现实中的金融体系,此外对利率、货币和信贷等因素的传导机制和交叉作用路径仍待研究,因为传导机制和路径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非常难以刻画。
三、总结和启示
本文回顾了DSGE模型在金融危机前后的变化和改进,对新纳入的金融部门分析了多种真实市场摩擦和建模思路,指出这一模型在经过改进后的预测能力有所增强。
DSGE模型是否适用中国的经济结构,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不可忽视的是,金融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增长的转型,如何通过计量模型刻画金融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勇,植入金融因素的DSGE模型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 2013.8.
[2]Andrés, Arce, Banking Competition, Housing Price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The Economic Journal. 2012.
[3]Brzezina, Makarski, Credit Crunch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Working paper. National Bank of Poland. 2010.
[4]Davis, Huang, Credit Risks and Monetary Policy Trade-Offs. Working pap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 2013.
[5]Gertler, Karadi, A model of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11.
作者简介:彭文艳(1979-),女,汉族,山东临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