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伦理反思

金融危机的伦理反思
金融危机的伦理反思

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

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 发表时间:2010-01-20T14:30:02.793Z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9月下供稿作者:龙恒勇 [导读] 近几年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垄断资本盈利的需要,创新了许多金融产品,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 龙恒勇(贵州省中共黔南州委党校讲师558001) [摘要]透过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表面现象,笔者力图对与之相关的社会发展规律、经济伦理、危机管理、和谐世界建设四个问题进行哲学反思。 [关键词]金融危机哲学反思社会发展规律经济伦理危机管理和谐世界 2008年发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国纷纷放松经济政策以增强市场信心,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同时搭建合作平台以共同应对这场危机。探究这场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源、影响、应对之策及其启示成为时下的热点问题。透过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表面现象,笔者力图对与之相关的四个问题进行哲学反思。 一、社会发展规律问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马克思的《资本论》再度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畅销书,这说明了这部伟大著作所阐述的真知灼见在今天仍然具有说服力。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事后,人们纷纷探究其产生根源。其实,马克思对此早已作出科学结论: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内部一切冲突和失衡的根源。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商品内在矛盾的演绎作为逻辑起点,正是基于资本主义的客观的基本事实:资本的扩张和控制涉及一切领域。受竞争压力和追逐利润的动机所驱使,资本的本性通过人格化的力量得以体现并努力保持资本的运动状态。强化这种运动趋势以突破某种程度的临界点,势必导致垄断取代自由竞争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显而易见,这次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和预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资本是剥削活劳动的工具,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贪婪和冒险是其本性。这种本性之所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可以追溯到生产社会化的无条件要求和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化的顽固坚持所形成的根本性矛盾,换言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资本家追求利润的狭隘目标的冲突不断加深。对此,这次金融危机作了进一步的生动诠释和昭示。尽管当今的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上进行了一些局部的调整,但是它无法从长期的角度有效地调整生产与消费的冲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的命运。20世纪曾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明确提出需求创造供给、有效需求等理论,他们虽然颠倒了供给决定需求的客观规律,但是在无意之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扩大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资本主义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却收效甚微,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便是明证。近几年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垄断资本盈利的需要,创新了许多金融产品,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一度营造了经济繁荣的假象,但其经济泡沫终究破碎。探究其根源,表面上是金融创新、金融监管、虚拟经济偏离了正常的运行轨道,实质上是资本盈利的贪婪本性与实际需求的矛盾导致宏观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的恶果累积以一种极端和强制的方式所进行的能量释放。正是这种实质性的因素支配表面性的因素,并使后者成为一种必然。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局部性调整措施阻挡不了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容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日益缩小,社会生产力无限发展的内在要求最终必然要突破资本主义的束缚,资本主义最终让位于高级社会形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最终结局是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 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根源及其前途,进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二、经济伦理问题 经济伦理的核心问题是对经济发展的规范和价值问题予以哲学考量。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在一个侧面上可以表征为经济伦理的缺失,其所凸显的主要问题是将生产与消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本末倒置。 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进行适度消费,是维系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关系的必要条件。否则,将导致经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所表现出来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倒置是有必然性的,但这种必然不是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永恒存在提供某种可靠的保证,而是蕴含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高级社会形态所替代的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这次金融危机清楚地演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和消费的扭曲关系:生产受制于消费,而过度的信贷消费却破坏了生产秩序和生产力的发展。究其实质,这次金融危机仍然是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衡的危机,归根结底是生产相对于有效的消费需求能力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实就是经济伦理的危机,从中折射出劳动异化和消费异化的深层次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丧失生产资料,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力的使用权缺乏自主权,进而对劳动成果的分配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劳动的异化决定了消费的异化。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了劳动者的消费活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维持和再造。劳动和消费的异化强化了资本拜物教,而资本的本性不是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贪婪和冒险的本性使资本的运动无视实际消费能力的制约。当资本的盲目扩张运动超过一定程度时,实现商品价值的惊险跳跃成为资本家难以逾越的鸿沟,最后只得求助于国家的力量。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资本家的救命稻草,它所累积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增加了以后的危机的破坏力。这一点已经为资本主义危机史所证明。 2008年金融危机所体现的经济伦理缺失还存在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失衡发展。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而不是相反。如果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超前发展,就会引起投机之风盛行、道德风险加剧,给经济增长的后劲埋下隐患。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西方哲学思潮,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人本主义反对科学理性,往往通过非理性的形式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这也就难怪以人本主义为圭皋的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框架中非常突出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甚至发展至过度、超量和比例失衡的悖论怪圈之中。实践证明,通过过度的金融创新、虚拟经济发展来实现超前消费的拉动作用是难以持续的。毋庸讳言,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复杂的交易模型和高杠杆率的交易模式使得价格机制的联系非常紧密,并且所配置资产的价格的相关性为正,使得预期资产价格的波动率增加,信用链条断裂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一些市场主体甚至是国家主体在金融危机中出现了诚信和信用危机。 经济伦理不是可有可无的,基本道德价值观的严重缺失,不仅阻碍经济发展,而且损害经济发展的人文价值。 三、危机管理问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爆发到应对和善后的全过程是危机管理的过程。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系统由防范、预警、应急、善后评估、自

反思金融危机来自美国个人投资者的三个教训

反思金融危机:来自美国个人投资者的三个教训 教训一:房地产的刚性需求论不一定靠谱 国内目前比较流行所谓的房地产刚性需求理论。实际上,在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投资者就因信奉这一理论而在房地产市场上取得过阶段性的丰硕收益。当时,这一理论的几个假设几乎完美无缺:(1)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婴儿潮”一代开始退休,以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仅要保留现有居所,还要在美国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区购买过冬专用房;(2)来自全球的技术和投资新移民不断涌入美国,这些新移民既有强烈的购房意愿,也有充分的财务能力;(3)国内外投资者对美国房地产的配置偏好继续走强;(4)长期利率水平徘徊在历史低位,可以吸引更多的首次置业者实现“美国梦”;(5)美国各州对新房地产项目实行苛刻的环保审核和动工许可制度导致供应增长缓慢等等。 正是有了这些“刚性需求”因素的支持,美国居民房地产市场在2006年年中见顶以前一直呈现出稳步上涨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每年完工的新房数量也随之稳步攀升,导致供给实际上同步增加了(图1)。 图11989年以来美国年度新屋完工数 资料来源:美国统计局Bureau) 当市场开始掉头向下时,潜在购房者驻足观望,市场上不断增加的供给就显现出来了。同时,因按揭贷款违约而被银行收回的房屋只通过拍卖的方式出售,由于这一市场参与者的群体较小,拍卖过程短促,卖出的价格通常都不理想。每一笔未必理想的房地产交易价格都会通过产权登记过户机构及时成为公开信息,一旦通过拍卖形成的低成交价格被公开,市场就会形成一种“房价在下跌”的感性认知,并促使潜在买家下调出价或者心理预期价格,给房价带来进一步下跌的压力,市场如此则掉入了一个“房价下跌-止赎率上升-房价再下

金融危机影响实例

金融危机中美国人 最近的金融危机让美国人的日子不好过,一些人在财务压力下,感到绝望,选择了自杀。 10月初,加州的一位财务经理先枪杀妻子、岳母和3个儿子,然后饮弹自杀。中旬,又听说田纳西的一位老人丧失房屋后开枪自杀。 与此同时,一些心理咨询热线被打爆,预防自杀热线致电者倍增,不少家庭暴力避难所满员。世界卫生组织也警告说,金融危机可能引发更多精神健康问题乃至自杀事件。 美国的金融海啸显然也波及了大洋彼岸的我们。我有位企业家朋友,股市投资被拦腰斩断,一周内损失了几千万;甚至我的理发师、足疗师,都向我大倒投资失利的苦水。看着股指从五千多直跌到一千九,裁员、丢房、丢订单,铺天盖地的经济负面消息,金融危机中可能引发更大的心理危机。身处金融漩涡中的你,不妨先来做个“心情体检”吧。 经济寒流袭来,华尔街瑟瑟发抖。大手大脚惯了的许多美国人,也不得不开始勒紧裤带过日子。 美国人被迫改变购物方式 金融危机使人们把钱包捂得越来越紧。伦敦《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消费者被迫反思购买模式》的文章。文章说,经济陷入衰退边缘,使美欧消费者购买习惯也发生转变。美元购买力急剧下降,美国人深有感触。1980年1美元就可以买到的商品,现在同等数量要花2.66美元才能买到。由此,美国人迫于无奈改变了他们的购物方式。“在发达市场,消费者仍然在努力维持他们的购买力,其实也就是降级消费。”投资银行瑞银集团股票策略师表示。 美国消费者正在合并购物行程来省钱,也更喜欢去光顾那些以相对较低价格出售多种不同商品的大超市和百货商店。 为省钱减少看医生次数 根据美国有关部门7月份的调查,22%的美国人甚至减少了看医生的次数来省钱。非必需类食品和饮料的销售量也在下降。大街上的自行车也明显多了起来。据说,不少年轻人俱乐部都号召骑自行车上班,省油、环保,还锻炼身体。金融贵族们也只能暂时收敛起奢华的生活。有报道说,一位投资商打电话给游艇公司,问能否取消他先前订购的价值2500万美元的游艇,但游艇公司表示,如果违约至少得赔付10%的违约费。这名投资商进退两难。 纽约将失4万高薪岗位 华尔街街头,几名失业者玩起了杂耍,希望由此引起人们对在这次金融风暴中的失业者的关注。

中级金融专业-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精选试题)

中级金融专业-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1、我国某企业在海外投资了一个全资子公司。该子公司在将所获得的利润汇回国内时,其东道国实行了严格的外汇管制,该子公司无法将所获得的利润如期汇回。此种情形说明该企业承受了()。 A.转移风险 B.主权风险 C.投资风险 D.系统风险 2、可疑类贷款是本息逾期()以上,无法足额还本付息,即使执行抵押和担保也要发生一定的损失的贷款。 A.60天 B.90天 C.180天 D.1年 3、判断是否出现银行危机的依据之一是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 A.5% B.10% C.15%

D.20% 4、根据(),可以将金融危机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与系统性金融危机。 A.金融危机爆发的领域 B.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C.金融危机的性质 D.金融危机的范围 5、“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为()。 A.4% B.8% C.10% D.15% 6、如果一国出现了短期利率、资产价格的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则说明该国出现了()。 A.货币危机 B.银行危机 C.外债危机 D.系统性金融危机

7、()是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靠正常收入不能保证还本付息,本息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 A.次级类贷款 B.可疑类贷款 C.损失类贷款 D.关注类贷款 8、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5C法所涉及的因素有()。 A.经营能力 B.现金流 C.事业的连续性 D.担保品 9、()是指有关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因合并财务报表而引致的不同货币的相互折算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意外变动,而蒙受账面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A.交易风险 B.折算风险 C.经济风险 D.投资风险 10、我国某企业在出口收汇时正逢人民币升值,结果以收入的外汇兑

读《华尔街》有感—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

读《华尔街》有感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

2010年11月30日 《华尔街》一书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真实的华尔街,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书。从美国诞生的第一天起,华尔街就注定将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地方。当荷兰人从印第安人手里换取曼哈顿的土地所有权时,谁也没有想到当时的那一片荒芜之地能够发展成为现在寸土寸金的国际金融中心,曾经为了抵御印度安土著的进攻而修建的那堵墙——华尔街,现在早已发展成为了全世界最受瞩目的地方。华尔街见证了美国资本市场两百多年来的发展史,见证了美国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全过程。尤其是近一百多年以来,华尔街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经历了金融市场一次又一次的跌宕起伏,每一次的金融风暴总能带给人们惨痛的教训,当然这次近八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也不例外。 此次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于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至2008年成为了席卷整个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之后又迅速蔓延,最终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而在去年开始,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又接替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成为了全球的焦点。在本质上,华尔街是一种复杂而有效的货币资本博弈机制,它是现代美国和世界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投资融资平台和经济权力中心。它的基础是自利、公平、信用、效率以及规则制度保证,而眼下它让人看到的面目则更多是贪婪、失信、失效和失败。 2007 年华尔街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收购,9月14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收购;9月15日,有着158 年辉煌历史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9月21日,美国最大的两家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 华尔街投行神话彻底终结,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引发了更广泛的经济危机。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等华尔街投资银行最终难逃此劫,其终极问题就在于投资银行所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裁判,以

金融理论与政策_中央财经大学_9 第九讲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_(9.4.1) 9.4课件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概念与传导途径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 (三)历史上几次重大金融危机 (四)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概念与传导途径 ◆1、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BIS的定义,是指一个金融活动的参与者不能履行其合同责任,由此产生连锁反应,进而引起其他参与者违约,导致广泛金融困难的可能性。系统性风险的实质在于整个金融系统功能受损乃至失灵的可能性 ◆2、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途径 ?源头:利率风险 ?中介:市场风险(商品、资产价格) ?回归:信用风险 路径见右图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 ?系统性风险一定程度上削弱金融系统功能,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并加以化解,就不可避免地使整个系统的功能遭到破坏,实体经济运行严重受挫,形成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表现:普遍违约,挤兑蔓延,银行接连倒闭,证券价格急跌,汇率严重贬值,支付和偿债机制严重受阻,投资者信心丧失,资本大量外逃等 ?金融危机常常从某一局部领域爆发,如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大幅波动,或银行挤兑,机构、政府偿债困难,后波及整个系统,成为全面的危机 ?金融危机可分为货币汇率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等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转化 为金融危机及演变 过程

(三)历史上几次重大金融危机 ◆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 ?1593年,君士坦丁传入荷兰,1630年染病变种;1635年,一种叫Childer售价1615弗罗林;1637年2月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弗罗林(相当于一个人45年的收入);2月4日下跌90%。 ?1637年4月,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 ?投机者:贵族、教会、商人、外资、百姓 ?影响:产业结构变化(造船-花卉) 国际竞争力(海上马车夫) 衰落的帝国(被英国取代)

金融毕业论文浅议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启示

浅议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启示 始于2007年8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已经成为一场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危机,它不仅重创了美 国金融与,无疑也给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加速了世界经济的下滑。相信这场危机的影响会是空前的,留下的反思也会是相当深远 的。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此次金融危 机的直接影响是造成了美国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或重组,导致货币供给的紧缩,逆转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并且至今尚未看到好转 的迹象,最终影响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本文从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收入再分配、金融自由化进程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作所造 成的影响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对全球范围内收 入再分配的影响金融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应在于它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降低经济社会的交易成本,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虚拟经济在社 会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速膨胀,资本在金融市场的加速流转越来越表现为追逐超额利润的投机行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庞大的投机性交易成为主要的收益来源,而虚拟经济交易的对象是经过各种加工以及粉饰过的“风险”,这些交易并不是以合理的条件融通和配置资金,而是围绕着货币和证券的价格波动和利率变动所造成的损失由交易当事者的哪一方承担或盈利的归属。资本市场的运 行是在资产定价模式的基础上由心理预期的支撑而自我实现的,在金融创新的杠杆放大作用下,人们对于超额利润的向往超出了对于风险的评估,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博傻”行为。一旦外在扰动引起金融市场运行趋势的逆转,高台跳水式的资产价格暴跌不可避免,

金融危机后香港银行监管方法优化

金融危机后香港银行监管方法优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香港金管局顺应监管环境和监管目标的新变化,对银行业监管架构进行了局部调整。一是于2010年设立了两个全新常设部门:银行操守部和银行法规部,专门对银行的操守和行为进行监管。银行操守部主要负责推动及鼓励银行机构采用适当的操守准则,以及稳健与审慎的经营手法;银行法规部主要负责跟进和调查银行不良销售和其他不当操守事宜。二是对银行监理部的内部架构及监管方法进行了调整。为了加强对风险与监管资源的有效匹配,经过深入讨论研究,香港金管局于2014年3月初重组了银行监理部。重组后,银行监理部划分为两大组织模块:系统性风险管理模块和机构管理模块,每个模块分设3个分处,每位监管人员的角色定位和监管任务随模块划分而发生变化,同时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关注重点和监管方法也随之调整。 金融危机后监管环境和目标发生深刻变化 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反思金融监管。香港金管局在总结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教训时,认为既有全球共同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又有从自身特点出发需要应对的挑战,主要包括:一是宏观审慎监管至关重要。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了不同经济体的高度重视,并广泛应用相关政策应对系统

性风险。因香港存在大量的境外银行,所以香港金管局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特别关注,该效应不仅有可能削弱宏观审慎政策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实施成效,也可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稳定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当经济和金融周期不同步时影响更甚。香港金管局认为,不同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导致不同的溢出模式,加之资产负债表特征的差异或导致银行的不同反应,从而对决策者实现宏观审慎政策全球协调构成很大挑战。二是金融创新、合约安排、会计制度对金融稳定产生很大影响。在美国次贷危机前,银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包括多样化的证券化资产、金融期货期权以及其他衍生产品在内的金融产品得到了迅速发展。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金融创新产品在激励、透明度、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缺乏监管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行为极具风险。三是风险扩散模式异常复杂。以欧债危机为例,欧债危机在国家、市场、部门和相关领域不断蔓延和传导,致使全球避险情绪高涨和跨境资本过度流动,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并通过国际贸易路径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四是风险累积和爆发的时间跨度长。本轮金融危机显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虽然已经建立了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的监管体系,但由于在复杂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中缺乏宏观审慎视角的监管,从而致使监管空白和薄弱环节的存在,加之市场透明度的缺失,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发表时间:2010-02-06T11:45:40.310Z 来源:作者:韦耀莹 [导读] 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冲击和各个新兴市场国家的问题所在以及与中国的比较,总结未来中国金融体制的发展方向。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基于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制的比较 韦耀莹 (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530003)【摘要】新兴市场国家在金融危机中普遍受到了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经受这次危机的过程中都暴露出了很多相似或者不同问题,即使是不同的问题,也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发展中肯能会遇到的,因此积极借鉴其他各国经验和教训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冲击和各个新兴市场国家的问题所在以及与中国的比较,总结未来中国金融体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国家;资本账户;汇率Reflections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Based on Comparison of Financial System of China and Other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Wei Yao-xin 【Abstract】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generally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hina and other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experiencing the course of this crisis have exposed a lot of similar or different problems, even if the problem is different may also be pertinent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will face, so the positiv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other countries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and various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where the problem lies, as well as a comparison with China, summed up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capital account; exchange rate新兴市场国家是指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机制和经济法规完善程度低于发达国家但高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且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具有较大市场发展潜力,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特点是,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就已经开始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很难有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 1金融危机使新兴市场国家陷入困境 当美国和欧洲相继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大量资金会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撤离,包括东盟、印度等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主要表现在股市大幅波动、对外贸易逆差增大、外资出逃等方面。 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西方国家的流动资金在危机时纷纷脱逃,返回本国救市,这造成新兴市场国家股市与汇率的大幅波动。在2008年下半年道琼斯指数跌破10000点之后,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者对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形势的担忧加剧,主要股市全线下跌,其中一些股指跌至近年来新低。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泰国股市,仅在2008年9月一个月内下跌将近30%,韩元贬值程度超过20%。“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印度和巴西,股市2008全年跌幅都超过40%甚至高达60%,而俄罗斯的股市则停止交易。MSCI新兴亚洲市场指数也一路下滑,由9月12日的327点跌为10月23日的216点,下跌幅度达34% 。 金融危机还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贸易。从2007到2008年的新兴市场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和对外进出口额的分析可以看出,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减小,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韩国受到影响最大,颠覆以往顺差状况。2008年上半年有5个月出现贸易逆差,至同年8月其逆差额达到26.8亿美元。而印度贸易逆差也有逐步扩大的趋势,8月份逆差已达109.7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翻一番。 外资的出逃也使新兴市场国家陷入了困境。大量的外资进入助推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股市虚高。而金融危机之后,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预期和投资回报预期产生了担忧,这也引起了部分资本外流。而随着通货膨胀及汇率贬值的出现,大量外资的出逃又把股市推向了低股。比如越南、韩国、印度尼西亚以及阿根廷等多个新兴市场国家一改此前资本流入、货币升值的状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货币贬值、资本外流。以中国为例,2008年9月份中国外汇储备仅增加214亿美元,远低于当月外贸顺差(293亿美元)和FDI (66.42亿美元)之和,为2008年以来单月最低规模。而路透社的统计显示,除中国外的亚洲国家,2008年9月份外汇储备锐减至24600亿美元,减少203.3亿美元。从中可以看出,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均有所减少,其中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缩减最多,达到129亿美元。韩国和印度分别减少35.3亿美元和34.9亿美元。而据花旗集团判断,从2008年初至11月,印度的投资外流总额已达到87亿美元。2新兴市场国家的通病 2.1新兴市场国家的内忧外患: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前,新兴市场国家大多国内状况良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财政收支平衡,并且也不存在失业和汇率波动等问题。但是大部分的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不成熟,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一直以来存在着其他内在和外在的隐患,这些在金融爆发后也凸显出来。 首先,新兴市场国家最致命的问题是资本账户的过快和过多开放。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普遍都大范围甚至全面开放了本国的资本账户,这些国家开放资本账户的直接原因则是为了迎合国内主要的财团与国际的大型金融机构的需要,因为政府本身就代表他们利益的代表者,比如韩国、越南。资本账户的过快和过多开放造成了大量国外的资本在短时间内就进入到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与金融市场中,同时造成了以美元等货币计值的短期外债增加,债务危机,一触即发。 其次,以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显现出了弊端。在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中,出口贸易扮演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内经济。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造成大量贸易逆差或者出口贸易受阻,那么本国经济将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发展资金而产生紊乱。东南亚各国(地区)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普遍存在经常项目逆差,由于美元走强,使其主要对美出口增长大幅度放缓,而主要对日本的进口快速增长,以至于国际收支平衡进一步失去控制,形成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如1996年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例分别为:泰国10.2%,马来西亚6.3%,印度尼西亚5%,菲律宾3.1%。经济的脆弱性由此可见一斑。 再者,美元本位的汇率制度为新兴市场国家抵御危机制造了困难。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实行的是低频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国

欧洲金融危机·创新·监管

欧洲金融危机·创 新·监管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欧洲金融:创新·危机·监管 杜莉①张鑫②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商学院长春 130012)内容提要:金融创新、金融风险或危机与金融监管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和危机的防范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金融监管的强化。欧洲金融的创新与监管一直有自己的特征。总体上看,欧洲金融监管对其金融风险控制能力较强,但全球性金融危机仍然暴露出弱点和不足。本文从金融创新理论和欧洲金融创新历程的梳理入手,对其金融监管以及欧洲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借鉴其经验和教训提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欧洲金融危机创新监管 一、20世界60年代以来欧洲主要国家的金融创新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欧洲美元市场是欧洲金融创新的高潮。此期间,欧洲债券市场的浮动利率票据(FRNs)、票据发行便利(NIFs)、欧洲商业票据(ECP)、欧洲中期票据(EMTNs)等创新型金融产品应运而生。③ (一)英国在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上的创新 英国的金融创新从8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1978年,英国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引入了股票期权的交易业务;1984年,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 ①作者简介:杜莉,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学。 ②张鑫,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金融学。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评析”(2009JJD790016)。 ③应展宇.变革中的欧洲金融体系:1980-2000[J].世界经济,2005(7).

国际金融危机论文(国际金融危机_论文)全球金融危机论文全球金融危机成因、特点和反思

全球金融危机:成因、特点和反思 [摘要]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总结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比较分析了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并从经济波动、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等方面反思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2008年,世界遭遇了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和最具破坏性的全球金融危机,直至现在危机仍未全面结束。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和机构已开始对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进行研究。Reinhart和Rogoff(2008a,2008b, 2009)构建了包括66个国家、时间跨越800年的金融危机数据库,他们认为每次金融危机虽然都有各自的特性,但都与资产价格上涨、债务负担加剧、增长率波动、经常账户赤字等有相当大的关系,并且大多数危机之前都经历过金融自由化过程。Eichengreen和Rourke(2009)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本轮危机中全球股市的下挫和贸易萎缩程度比1929年更加严重,但是应对危机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更加有力。Brun-nermeier(2009)分析了抵押贷款危机放大成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的经济机制,认为这场危机与“经典的银行危机”十分类似,不同之处仅在于更高的证券化程度以及证券化使相互链接的债务网更加不透明。 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稳定课题组(2009)考察了全球失衡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美元霸权密切相关。在实践中,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实施了监管资产评估计划并提出了金融监管全面改革方案,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发表了《特纳报告》,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德拉罗西报告》并公布了欧洲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修改了有关交易账户、市场风险、新资本协议等方面的监管规划。但在现有研究中,往往从某一方面对金融危机进行分析,缺乏对本轮金融危机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本文

马克思哲学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马克思哲学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08人力资源管理2班0 黄飘寒 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西方哲学思想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为其扎根的土壤,也是中国历史上实践意识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它内在地包括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回答中国所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许多思想观点直接就是对当代世界及其发展的新概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既立足中国国情,又放眼世界。 而美国的金融危机以资本运作的连锁效应向全世界辐射,对中国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必须以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境界,对当代的金融危机进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美国金融危机的引发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这个现象可以说与美国人的价值观,道德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密不可分的。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波及全球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危机。这场危机使人们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重新审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和反科学性。重新研究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不仅仅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把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也应该重新研究《资本论》,从而发现资本主义的经济秘密。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建制的历史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

马克思哲学革命展开的基本问题域。 马克思明确指出,“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此推翻了长期以来“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黑格尔)的看法,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基本洞见。这个基本洞见的启示在于找到金融危机的真正根源,它就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运作方式。资本主义经济生活运作方式的深层问题是分工和异化劳动的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大声呼吁,要建立劳动者主导的社会体制,克服资本主义的深层缺陷。 然而,美国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性危机,是克服不了的,只有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才能使防范规避危机成为可能。美国金融危机反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也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不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商品经济二重矛盾引发的危机最终是不可救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商品二重性矛盾可能会产生危机,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又决定了危机是可以规避和防范的,一旦发生是可以治理和化解的。 我国应对金融风险,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既要从体制层面上防范,又要从制度层面上加强防范。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对金融危机的规避和防范:一是从制度方面,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从制度层面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对私营经济、市场经济、虚拟经济建立规范管理的根本措施。二是从体制方面,坚定不

97年亚洲金融危机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教训 【内容摘要】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世界经济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发生货币贬值、股市暴跌等连锁反应,对东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和过程复杂,给我们带来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危机中我们也可以汲取到很多教训。 【关键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教训 一、亚洲金融危机概述 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7月2日。早在1997年1月开始,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炒家就开始拼命做空泰铢,他们在现货市场上用外资银行借来的钱抛售泰铢,同时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泰铢对美元的期货合同。泰国政府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最终败下阵来。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当日泰铢就狂跌20%,在泰铢率先贬值的冲击下,菲律宾的比索、马来西亚的林吉特以及印尼盾等都纷纷步入贬值的大流之中。随之而来的惊恐气氛造成了大量资金撤离东南亚各国,这又反过来加剧了货币贬值的压力,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场危机随后又从东南亚各国波及到了台湾、新加坡、香港、韩国、日本甚至俄罗斯。直至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本次危机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复杂,对东亚经济乃至全球发展造成了长远的不利影响。 二、亚洲金融危机原因 本次危机形成的原因复杂,综合国内外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 三、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此危机迫使除了港币之外的所有东南亚主要货币在短期内急剧贬值,东南亚各国货币体系和股市的崩溃,以及由此引发的大批外资撤逃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例如,泰国和印尼分别关闭了56家和17家金融机构,韩国排名居前的20家企业集团中已有4家破产,日本则有包括山一证券在内的多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和破产倒闭,信用等级普遍下降。泰国发生危机一年后,

亚洲金融危机的反思

流入所引起的,经常账户逆差大概不会持续。事实上,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前几年,由于日圆利率偏低,资本流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套利交易” 的高收益所引致的。事实上,在走向危机的多年中,泰国短期资本流入占据总资本流入的大部分。1996年,当泰国经济出现问题时,资本流入依旧,且超过为抵消经常账户赤字所需的数量。也许资本的易得性是导致泰国当局放松警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否则,泰国当局早就会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削减经常账户赤字。 泰国的问题是:从1985年到1995年,泰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1996年降为6.7%,为十年中的最低水平。在泰国,出口和投资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两个驱动力。1990年代初,泰国贸易依存度已经超过90%。从1990年到1995年,泰国年平均出口增长率为19.6%。1996年,出口增长率突然从1995年的24.7%下跌到-1.9%。使国际投资者对泰国经济失去了信心的是出口增长率的急剧下降,而不是经常账户赤字的增加。事实上,同1995年相比,1996年泰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与GDP之比并未增加。

泰国出口减速可归因于竞争力的下降,而竞争力的下降是由多重因素导致的。第一,从1995年6月到1997年4月,日圆相对美元贬值超过50%,结果,那些不同程度钉住美元的东亚其他国家货币相对日圆大幅升值。1996年,所有东亚国家出口增长率都急剧下降了。第二,国内价格相对国外价格迅速上涨导致真实汇率升值。第三,工资增长迅速。例如:1990年至1995年,泰国服装制造业每小时劳动成本年均增长率为12%;马来西亚甚至更高(23.2%)。第四,资本流入抬高了非贸易品的价格,例如土地价格的上升对出口造成了直接或间接影响。简而言之,出口利润率缩水,出口增长率自然相应下降。 当泰国实体经济出现问题时,其资产市场的情况甚至更糟。1996年的经济减速伤害了中上阶层的购买力。1996年,房屋供应量超过对房屋的有效需求。1997年,曼谷住宅空置率与办公楼空置率分别为25%-30%和14%。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贷款助长了泰国的房地产泡沫。1990年代早期以来,在能很容易获得外国贷款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盲目扩大了对房地产投资商的贷款。1993年,信贷总额为2640亿泰铢;

我们该从金融危机中吸取什么教训

我们该从金融危机中吸取什么教训 作者:黄琳斌 来源:《闽南风》2009年第02期 近两个月来,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的冲击日益显现。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近日中央对宏观调控政策作出重大调整,确定了以增投资、促消费为中心的进一步扩大内需的系列措施。 不必讳言,我国经济正面临近几年来最严峻的考验。造成这样的被动局面,外因或者说导火线是美国金融危机,但内因或者说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更值得我们深切反思。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三块以均衡的比例协调发展,对降低经济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消费,作为投资和生产的目的,作为整个经济链条的最后一环,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最关键的原动力,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突出。一般认为,消费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拉动GDP增长约0.8%,而投资、出口的相应增长分别只能拉动约0.2%、0.15%。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在80%左右。 然而,长期以来,结构失衡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对外依存度偏高,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持续低迷。2007年外贸总额2173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66.8%,其中出口就占了37.5%。另一方面,我国的消费率自1981年达到67.5%的峰值,此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消费率跌至49%,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是61%。由于内需不振,仰人鼻息,过多地依赖外贸或者说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一旦美国、欧洲受金融危机冲击,经济陷入低迷,我们就必然受到拖累。 内需长期低迷、长期把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在看人家脸色吃饭的基础上,显然不牢靠。这个问题早已长期存在,但一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一直没有下大力气去解决,一些人抱着侥幸的心理陶醉在长期两位数的高增长率中。直到这次火烧眉毛,特别是沿海一些传统外向型经济区受到较大影响,我们才采取了果断而有力的措施应对。这个教训值得我们好好反省。 中国地域广阔,拥有13多亿人口的世界最大市场,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极不平衡,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住房和城市建设等多方面需求潜力巨大,拥有8亿人口的农村市场的潜在需求更是亟待开发。上述情况决定了长期过于依赖外贸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并不适合中国国情,立足内需才是利国利民之策。 为此,我们必须下大决心、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而不是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当前要着力为扩大内需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如提高百姓特别是生活困难者的收入,做好医

我国经济性裁员的治道变革_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反思

2010年第5期总第259期 前沿 F or war d posit ion N o 52010 Sum No 259我国经济性裁员的治道变革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反思 闫 海* (辽宁大学法学院 沈阳 110136) [摘 要]经济性裁员导致大量劳动者失去工作,严重冲击经济秩序,构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例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裁员潮。因此,政府不仅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1条严格规范经济性裁员的标准、程序及补偿,还应采取失业预警、经济促进、法律保障及公共就业服务等法律手段对经济性裁员予以积极治理。 [关键词]经济性裁员 政府治理 国际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8267[2010]5 0069 03 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其影响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超出预料,国际社会面临着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从世界知名的跨国巨头到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经济危机,经济性裁员作为一种熬过经济寒冬的手段被广泛采用,并形成一波波裁员浪潮。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金融高度关联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不可能不受世界经济?大气候#的影响而独善其身。尽管一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倡议和承诺?不裁员、不降薪#,但是也有相当数量处于经济风暴中心的企业迫不得已进行经济性裁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裁员潮,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以维护就业稳定,避免或缓解经济性裁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 一、经济性裁员及其负效应 经济性裁员,是指用人单位由于经济方面原因单方面解除一定规模以上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采取经济性裁员行动是为追求以下效益:第一,减员增效,尤其当用人单位自身经营状况或外部景气衰退的情况下,裁员是企业瘦身、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经营绩效的重要手段;第二,优胜劣汰,通过精简不合格人员为优秀人才引进创造岗位;第三,吐故纳新,裁员有助于劳动者感受市场竞争压力从而激励斗志,不断提高工作负荷及效率,同时外部人员和信息的持续补充,避免思维定势所导致的认识趋同和反应迟钝,防止用人单位的老化和丧失活力;[1]第四,资源调配,裁员令人力资源而与企业的环境变化、战略转变、组织优化、技术革新、流程改造等调整相适应。但是,经济性裁员也可能对用人单位产生以下损害:第一,经济损失,包括必须支付给被裁人员的相应的经济补偿、已经发生的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等以及因内部抵制、外部诉讼所形成的其他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第二,造成关键人才、核心技术、重要客户和商业秘密的流失,削弱用人单位竞争力;第三,?幸存者综合症#(Survivo r Syndr ome),裁员幸存者可能产生士气低落、愤世嫉俗、工作和组织满意度降低、不安全感增强、对雇主的信任和忠诚下降以及罪恶感等心理反应和情绪体验,以致缺乏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组织绩效;[2]第四,裁员往往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所传递的信息可能重创用人单位的形象、品牌、影响力等软实力。 如果经济性裁员的弊害仅限于以上,那么裁员尚属于用人单位经营管理权限内的权衡事项,在法律上,至多是基于劳动者弱势地位予以同其他解雇情形相等程度的规制。就业是人的本能和需要,但是就业并不完全取决于劳动者自身的努力,在微观上,劳动的从属性决定劳动者难以摆脱相对于用人单位的弱势地位,在宏观上,就业又受到人口因素、经济周期、 ? 69 ? *基金项目: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一般项目?维护就业稳定应对金融危机#(2009lslktfx-03) [作者简介]闫海(1976-),辽宁本溪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社会法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