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智能卡的安全控制研究(1)
智能卡系统的安全性研究
v0】28 .
第7 期
N o7
计
算
机
工
程
2 0 年7 0 2 月
J l 0 2 uy2 0
Com p e gi e r n ut r En n e i g
・
基金项 目论 文 ・
文章编号: oo 32( 0) —o6 3 1o_ 48 02 7 03 _ 2 o —o
一
1智能卡系统功能要素
为 了更好地理解智能卡面临离,建立智能卡 的操作 环境 ,从而可 以分析各个部分
对安全性 的影响。必须 注意的是 ,分离 的部分越多 ,就越会 增加攻击的可能性 。如果 卡的拥有者不能控制卡上存储 的数
定是卡芯片的生产者 ,它也许只是装配而已,也可能是转
() 端 :一般是 连接智能 卡 的计算机 ,是卡 同外界 的 3终 交 互界 面。终端 控制着所有进 出卡的输 入输 出。 () 发行 商 :发 行智 能卡 的单 位 。它 控制着 卡里运 行 4卡 的应用系统 以及 卡初始化时的初装参数。发行商可以控制 应 用系统 ,也可以与系统分离。在一些多应用中,卡发行机 构 与卡里应用无关 ,仅 仅是控制卡操作系统。而另一些多应 用 中,发行商则控 制所有的应用 。 从安全分析 的角度 出发 ,一般 可以将卡发行 商、生产商
数据存储设备 。我们首 先对 智能卡的使用环境按功能进行分
类 ,在 此基础上 讨论其各部 分的关系 ,并分析其安全性 。
以及软件 生产商看成一个整体 ,但事实上,它们是分开的。
() 生产 商 :生产智 能卡 的单位 。这里进 行 了简化 , 5卡 主要指卡硬件芯片 的生产 。因为有可能生产智能卡 的单位不
文献标识码: A
智能卡解决方案
智能卡解决方案
《智能卡解决方案:提升生活便利的科技创新》
在现代信息社会,智能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我们实现线上支付、身份识别和信息存储的重要工具,还可以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智能卡也面临着诸多安全和便利性的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来提升其性能和功能。
智能卡解决方案是针对智能卡领域的一种技术创新和解决方案。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发展,智能卡解决方案已经实现了一系列的创新,比如使用先进的密码学技术来加强智能卡的安全性,采用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技术来提高智能卡的便利性,以及结合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应用。
在金融领域,智能卡解决方案可以帮助银行和金融机构提高支付安全性和便利性,减少欺诈和盗刷风险,提升用户体验。
在医疗领域,智能卡解决方案可以用于个人健康档案的存储和管理,提高就医和用药的便利性。
在城市管理领域,智能卡解决方案可以应用于公共交通、门禁系统和社会福利发放等方面,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因此,智能卡解决方案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将会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智能卡解决方案会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改变。
06、金融IC卡安全体系介绍
• 联机交易中的对称密钥服务原理
发卡行
信息交换
交换中心
信息交换
分散密钥 导入
EMV卡 片
产生ARQC
返回ARPC(可选脚本)
POS终端
• 发卡行拥有主密钥 • 分散后导入卡片中
• 在交易过程中,卡片对交易计数器等数据 生成过程密钥,使用过程密钥加解密数据
• 确保一卡一密、一次一密
• 数据源的选择,PBOC建议的最小集:
• 在该模式下,由人民银行总行作为第三方 可信赖的机构生成全国消费的根密钥 GMPK,按照地区代码→机构代码→用户 卡序列号的顺序(也可以是机构代码→地 区代码→用户卡序列号)进行分散得到消 费子密钥(DPK)下载至用户卡中,同时 根密钥GMPK直接下载至PSAM卡中
• 在消费交易过程中,无论用户卡在哪里进 行交易,PSAM卡总能根据地区代码、机 构代码和用户卡序列号分散得到与用户卡 相同的消费子密钥DPK,这样用户卡和 PSAM卡同时拥有了相同的密钥-DPK就 可以进行双向的认证
图中示例为发卡行 CA 部 署 于 总 行 、 私 有密钥由总行生成的 例子
银联Biblioteka 收单行发卡行证书和IC卡证书 应用密文主密钥
MPK、 圈 存 圈 提 主 密 钥
发卡行 分行RA
发卡行 分行RA
部署于 POSP 的 终 端管理系 统
POSP
POSP
DPK、圈存圈提子密 钥
电子钱 包
介质管理系统
复合应 用
– MAC过程密钥-MAC过程密钥SK既可以只包括最 左端密钥块SK=SKL,也可以由最左端密钥块和最 右端密钥块连接而成 SK=(SKL || SKR)。
– 密文计算-用MAC过程密钥的最左端块SKL,以 CBC模式的分组加密处理8字节块X1, X2, ... , XK: Hi := ALG(SKL)[Xi⊕Hi-1],这里i = 1, 2, ... , K。
ic卡安全技术介绍
ic卡的安全防范技术的实施括:芯片安全技术、卡片安全技术和软件安全技术三个方面。
芯片安全技术防范ic卡被恶意探测和攻击,以免ic卡内部信息被复制截取。
卡片安全技术主要是防止ic卡片被盗用或者制假伪造,保护了ic卡持有者的卡片和信息安全。
软件安全技术是对内部ic卡智能模块的编写,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机制,密钥机制和验证机制都有极高的安全性。
ic卡系统拥有其他卡系统无法比拟的安全可靠性,它集成了当今较为先进、成熟的诸多安全技术和研究成果,已成为实现信息安全存储和传输的重要屏障。ic卡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与之匹配的ic卡读写器的安全性机制高,ic卡内部的智能卡模块安全性高。ic卡极高的安全性被广泛用于金融ic卡,POS刷卡机的使用,还有门禁读卡器等安防领域的使用。
4.信息的真实性:利用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对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方以及信息的真伪进行鉴别,双向鉴别ic卡及读写器的真实性。
5.信息的持久性:长时间保存ic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影响ic卡的安全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其他的人为的主观攻击,损坏或者截取ic卡内部信息。客观因素指的是不可控因素产生的对ic卡内部信息的损坏,例如ic卡被无意损坏或者磁场影响。
ic卡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信息的保密性:防止未经授权的信息存取,保证ic卡信息未经授权被非法窃取。
2.信息的完整性:防止未经授权的信息更改,防止ic卡信息被篡改。
3.信息的可获取性:防止未经授权的信息截留,保证ic卡与ic卡读写器交互操作时信息不被截取。
智能卡的安全性分析
维普资讯
第2 3卷
第 3期
河 北 省 科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e He e a e fS in e o ra ft b i h Acd mvo ce cs
Vo . 3 N . 12 O 3
20 0 6年 9月
,
,
tn .T e s c r y o ma t a d wa n lz d b ic si g te me s r s u e n t e C ff a c ̄ I a d a t h e u t f i s r c r sa a y e y d s u s a u e s d i h OS o n n i C c r n h i
i h sp p r n t i a e .
Ke wo d : ma r ; COS S c r y; Ke y r s S r Ca d t ; eu t i y
智能卡具有使用方便 、 安全 、 易于实现信息数 字化管理等优点 . 随着计算机 的普及 以及各行业 数字化管理 的要求 . 智能卡 的应 用越来越广 泛
卡涉及到很 多行业 , 其安全 性显得越 来 越 重要。本 文 以金 融 I c卡 为例 . 重从 C S 智 能卡操 作 系统 着 O( C r prt S s m) adO eae yt 所采用 的安全措 施来分析其安全性 。 e
ic卡加密原理
ic卡加密原理IC卡加密原理。
IC卡,即集成电路卡,是一种具有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的智能卡,广泛应用于金融、交通、通讯、身份识别等领域。
IC卡的安全性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环节,而IC卡的加密原理就是确保其安全性的关键。
IC卡的加密原理主要包括物理加密和逻辑加密两个方面。
物理加密是指通过硬件手段保护IC卡的信息安全,而逻辑加密则是通过软件手段来实现信息的加密和解密。
首先,我们来看看物理加密。
IC卡的物理加密主要通过安全芯片来实现。
安全芯片是IC卡中的关键部件,它内置了加密算法和密钥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对IC卡中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
同时,安全芯片还可以实现对IC卡的访问控制,只有经过授权的终端设备才能对IC卡进行读写操作,从而保护IC卡中的信息不被非法访问和篡改。
其次,是逻辑加密。
逻辑加密是通过软件算法来实现对IC卡中数据的加密和解密。
IC卡中的数据通常采用对称加密算法或非对称加密算法进行加密保护。
对称加密算法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而非对称加密算法使用公钥和私钥进行加密和解密,从而实现数据的保护和安全传输。
除了以上两种加密手段,IC卡的加密原理还包括密钥管理和安全协议。
密钥管理是指对IC卡中的密钥进行安全存储和分发,确保密钥不被泄露和破解。
安全协议则是指在IC卡和终端设备之间建立安全通信通道,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和篡改。
总的来说,IC卡的加密原理是通过物理加密和逻辑加密相结合,采用安全芯片、加密算法、密钥管理和安全协议等手段来保护IC卡中的数据安全。
只有在这些安全手段的保护下,IC卡才能确保信息的安全传输和存储,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服务。
通过对IC卡的加密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IC卡的安全性是如何实现的,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IC卡信息安全,避免信息泄露和不法侵害。
同时,对IC卡的加密原理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IC卡的安全性,为IC卡的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IC卡的加密原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也是IC卡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金融集成电路卡规范》介绍
《中国金融集成电路卡规范》介绍《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发布的关于金融IC卡的标准和规范。
该规范主要包括金融IC卡的技术要求、应用要求、安全要求等内容,旨在统一金融卡领域的标准,促进金融IC卡的广泛应用,提升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水平。
首先,金融IC卡是指应用于金融领域的具备集成芯片和安全模块的智能卡。
《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对金融IC卡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
其中,芯片要求主要包括芯片版本、芯片规格、芯片密度等;密码算法要求主要包括密钥长度、算法类型、安全性等;通信接口要求主要包括物理接口、通信协议等。
这些要求确保了金融IC卡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互操作性。
其次,金融IC卡的应用要求也是《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的重要内容。
该规范要求金融IC卡必须支持银行卡、借记卡、信用卡等多种应用。
同时,规范也规定了金融IC卡的应用管理机制,包括卡片认证、交易记录管理、应用载体管理等。
通过这些要求,规范保障了金融IC卡应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再次,金融IC卡的安全要求也是《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金融IC卡是一种涉及金钱交易的智能卡,其安全性至关重要。
规范要求金融IC卡必须具备安全认证机制、用户身份认证机制、交易数据加密机制等安全保护措施。
此外,规范还针对金融IC卡的物理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要求,以保护用户的资金和隐私安全。
最后,为了确保金融IC卡规范的落地和实施,《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还对金融机构进行了指导。
规范要求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的金融IC卡应用管理机构,明确卡片管理责任、加强对卡片应用的安全控制和监督,并规定了金融机构应对卡片发行、应用管理等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总的来说,《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是为了规范金融IC卡领域的各个环节,保障金融IC卡的安全性和互操作性,促进金融业的信息化发展而制定的。
通过该规范的实施,可以提升金融IC卡的应用水平和安全防护能力,为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卡片支付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银联卡移动支付业务智能卡模式风险规则
银联卡移动支付业务智能卡模式风险规则智能卡模式是指银联卡(UnionPay)移动支付业务中一种安全的支付方式。
它利用智能芯片技术,将消费者的银联卡信息存储在智能卡中,使其成为一种可移动的支付工具。
智能卡模式在银联卡移动支付业务中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并确保支付交易的安全性,银联卡制定了一系列的风险规则。
首先,智能卡模式的风险规则包括交易限额。
银联卡设置了每笔支付交易的最高限额,以防止大额支付交易带来的潜在风险。
一旦超出限额,系统将自动拒绝支付交易,并提示消费者使用其他支付方式。
其次,智能卡模式还设置了交易频率限制。
为了避免消费者被频繁扣款,银联卡规定了一定的时间间隔,要求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不能连续进行支付交易。
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支付信息被盗用和不必要的支付风险。
另外,智能卡模式还采用了安全认证机制。
用户在使用银联卡进行支付时,需要输入密码或进行指纹识别等安全认证措施,以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进行支付交易。
这种安全认证机制能够防止支付信息的非法使用和恶意攻击。
此外,银联卡还采取了实时风控监测措施。
系统会实时监测用户的支付行为和交易信息,通过风险评估模型来判断支付交易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系统将及时采取措施,如主动联系持卡人确认交易,以防止支付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总而言之,银联卡移动支付业务的智能卡模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支付方式,它通过一系列风险规则来保障支付交易的安全性。
这些规则包括交易限额、交易频率限制、安全认证机制和实时风控监测等,以减少潜在的支付风险,保护消费者的财产安全。
智能卡模式作为银联卡移动支付业务中一种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银联卡制定了一系列的风险规则,以降低支付风险,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除了交易限额和交易频率限制,智能卡模式的风险规则还包括账户绑定限制。
在使用智能卡模式进行移动支付时,用户需要先将银联卡绑定到相应的支付应用程序中,以便进行支付交易。
如何利用智能卡技术提升安全性能
如何利用智能卡技术提升安全性能智能卡技术是一种集智能化、加密化、安全化的电子卡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
智能卡内嵌有芯片,可进行加密运算、存储信息、身份认证、密钥管理等操作,具有高度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智能卡技术提升安全性能。
一、智能卡技术在身份认证中的应用智能卡在身份认证方面具有很高的优势。
与传统的身份认证方式相比,智能卡可以通过内部存储的证书进行快速认证,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智能卡的身份认证方式可以分为单因素和多因素认证。
单因素认证方式只集成密码,需要用户输入密码来进行身份认证。
而多因素认证方式则集成密码和生物特征等多种认证方式,保障用户的身份认证更加安全。
例如,智能卡应用于公交卡中,则可以集成刷卡、指纹和密码等认证方式,使得每次乘车时都需要进行完整的身份验证。
这样做能防止盗刷行为的发生,同时保障公共交通的运营秩序。
二、智能卡技术在加密传输方面的应用智能卡技术可以通过加密运算来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
智能卡内部嵌入了安全算法,可以实现加密的计算,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银行和金融业中,智能卡技术可以充分保障数据的加密传输。
同时,智能卡在进行支付和交易时,可以向用户发放一次性的数字证书,保障支付信息的安全传输。
在网络通信中,智能卡技术也经常应用于SSL加密传输。
智能卡内部嵌入安全协议,可以进行SSL加密通讯,保证数据的传输安全。
三、智能卡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智能卡技术在安全管理方面也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通过智能卡技术,可以实现对设备终端的安全管理,保护设备终端不被未经授权的个人或机构访问。
智能卡还可以通过存储用户身份和权限信息,实现对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的访问控制。
这样做能为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减少数据泄露和攻击事件的发生。
例如,在企业内部,智能卡技术可以被用于密码管理和访问控制,可以防止恶意程序的攻击和用户ID的盗用,保护企业数据的安全性。
四、智能卡技术在物联网应用中的应用智能卡技术在物联网应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金融USIM卡多应用加载的安全性和互操作性研究
移 动 电 子 商 务 应 用 ( 多银 行 卡 手 机 钱 U I 规 范 、J V 卡 规 范 、G 规 范 、 SP 如 SM AA P W 卡 保 我 国银 行 卡 芯 片 化 实 现 联 网 通 用 和 安
是 由欧 洲 电信 标准 化 协会E S 的E C z 框 架 的协 议 ,也 提 供 了 后 加 载 的通 道 和 T I P S P] ,
互 操 作 性 用来 衡 量 一 个 系 统 信 息 共 U I 应用 开 发包 。 SM 享 和 使 用 效 率 的能 力 , 广 义 讲 ,互 操 作 J V 卡 标 准 全 域 ,作 为 中 国 联 通 对 卡 片 内
容 进 行 管 理 时 的操 作 代 理 ,联 通 多应 用 性 是指 不 同的 计 算 机 系 统 、 网络 、操 作 是 根 据 智 能 卡 的 特 点 在 传 统 J V 基 础 上 框 架 S M AA I 卡必 须 实 现 此 安 全域 应 用 。 中国 系 统 和 应 用 程 序 一 起 工 作 并 共 享 信 息 的 精 简 和 改 造 的 。包 括 J V j vr 虚 拟 联 通 可 以 利 用 主 安 全 域 授 权 程 序 加 载 、 C M(a e 卡 能 力 。 而 此 处 我 们 研 究 的 金 融 应 用 的 互 机 ) C E J v 卡 运 行 环 境 ) J V 卡 安装 、 迁 移 、删 除 中 国 联 通 或 其 他 应 用 、J R (a a 和 AA
用 的 芯 片 操 作 系 统 来 满 足 商 业 需 求 的 不
商的 需要 1家 根据 各 自的 卡编 写 l个 应 断发 展 。 规 范 允 许 卡 发 行 商 选 择 当 下 使 2 2 用 程序 。这 就是 说J V 卡本 身所 具 备 的 良 AA 用 的 卡 技 术 并 且 支 持 迁 移 ,对 于 将 来 选 好 的扩 展 性和 互操 作 性 优势 完全 没有 发 挥 择 的 不 同 技 术 在 结 构上 也 避 免 产 生 重 要 出来 ,不 仅 浪费 卡 商人 力物 力 ,而 且为 了 影 响 。 如 此 ,智 能 卡 发 行 商 将 有 在 各 种 下载 准确 , 手机端 和 系 统端 都要 浪 费资 源 卡 、终端 及 后 台系统 中选 择 的 自由 。 P O 2 O 范 即J / 0 2 《 国 金 BC .规 RT 05 中 去 管理 和 维护 ,至于 实现 第 三方 应 用编 程
金融IC卡标准与政策解读
金融IC卡标准与政策解读2011年3月5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在实践半年之际,再次对金融IC卡的知识、标准及相关政策加以剖析、解读,以便温故知新,精准把握,将金融IC卡多应用工作推向深入。
一、金融IC卡的定义及分类IC卡是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的英文简称,也称之为智能卡、芯片卡等。
其制作过程是将一个专用的集成电路芯片镶嵌于符合ISO7816或ISO14443标准的PVC(或ABS等)塑料基片中,封装成外形与磁卡类似或各种形态的卡片形式。
从通讯方式角度,IC卡可分为三类。
一是接触式IC卡。
通过读写设备的触点与IC卡的触点接触进行数据读写及命令交互操作。
国际标准ISO7816是IC卡的底层技术规范,对此类卡的机械、电器特性等进行了规定。
二是非接触式IC卡。
此类卡是通过非接触式的读写技术(非接触式线圈)进行读写。
国际标准ISO14443和ISO10536对此类卡有明确规定。
三是双界面卡,即将接触式IC卡和非接触式IC卡组合在一张卡片中。
操作独立,共用IC卡CPU、存储空间和操作命令集。
两种方式的界面不同,国际标准中将接触式界面称为ISO7816界面,将非接触式界面称为ISO14443界面。
金融IC卡是由商业银行(信用社)或支付机构发行的,采用集成电路技术,遵循国家和金融行业标准,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现金存取全部或部分金融功能,可以具有其他商业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的金融工具。
金融IC卡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关键词。
一是金融IC卡由商业银行或非金融类支付机构(即第三方支付公司)发行,但非金融类支付机构能否发行符合PBOC2.0标准的IC卡是一项重大业务和技术政策。
二是国家和金融行业标准指《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JR/T 0025-2010),即日常提到的PBOC2.0。
二、支付加密技术一是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也叫秘密密钥加密。
银行卡及自助设备安全风险管理
银行卡自助设备安然风险打点重点研究一、课题概述银行卡及其自助终端风险防范的打点研究二、课题的目标与任务确定的课标题问题标:接合当前银行卡应用和开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基于银行卡应用的风险打点体系,探索未来3-5年的银行卡风险防范和控制路径。
三、研究依据与目标〔一〕研究布景随着银行卡业务的开展,银行卡信息安然问题越来越突出。
两大发卡组织有超过4000万个银行卡账户资料被黑客恶意窃取,而各类银行卡犯罪日益呈现出集团化、国际化、高科技化的特征。
银行卡犯罪的激增已使许多持卡人发生了放弃使用银行卡的念头,确保银行卡信息安然是银行卡业务持续快速开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当前银行卡和ATM机犯罪事件频发,主要包罗银行卡伪造、信息盗取和操纵银行卡和ATM机的欺诈交易等三类:银行卡伪造主要包罗直接编造信息或操纵工作之便窃取信息之后伪造银行卡,此中包罗操纵高科技手段窃取用户信息后再进行银行卡伪造,也包罗操纵工作之便盗取储户信息后进行的银行卡伪造。
对客户银行卡和AMT机信息盗取的案件此中大都是操纵先用电子银行信息系统的漏洞,设置盗取客户信息的应用程序或者直接破解客户交易暗码等窃取客户信息,也有银行内部人员直接作案的案例。
操纵银行卡和ATM机的欺诈交易主要包罗冒名交易、欺诈交易和对客户的直接欺骗等,此中大都是操纵电子银行现有业务信息系统的漏洞执行冒名消费、恶意注册、恶意消费、虚假交易等简单的欺诈行为,少数通过对银行卡消费者欺骗来实现,还有银行内部人员操纵业务之便进行的恶意交易。
按照当前对24家银行的调研,有5家银行存在银行卡账号信息泄露的情况,占到总数的20.8%,此中2家银行由于暴力破解银行卡暗码引起,1家银行由于点窜监听用户交易数据引起,5家银行由于盗取用户信息引起。
当前犯罪分子的银行卡犯罪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1、暴力破解。
黑客对银行卡实施暴力破解必需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被针对的系统是只需要账号加暗码(或再加简单图形码)的输入即可通过校验的模式;二是被针对系统没有对用户输人有校验掉败次数限制或拜候控制。
PBOC
PBOC电子现金的概念是在PBOC规范的第十三部分<<基于借记/贷记应用的小额支付规范>>里提出的。
可以这样理解,电子现金是PBOC里的一个应用,它基于借贷记. 这个应用被提出的目的就是实现我们经常听说的一个功能,小额支付功能.基于电子现金的卡目前来讲,一般有如下几个特点:1 是由银行发行,这个是必须的,否则就不会叫金融IC卡了.2卡里只有一个应用,也就是一个AID,因为目前国内推行PBOC的卡都是先从单应用开始做试点.从卡片的角度来讲,实现多应用不成问题,但是, 如果卡片支持多应用, 还需要终端(包括圈存终端和消费终端)以及银行后台的相应配合,这部分的工程量就很大了, 所以暂时以单应用为主.3一般用这张卡做小额支付,并且非实名制,消费无需密码,且是脱机消费.4这种卡一般只在银行内部或企业内部使用(企业内部也是与银行合作), 目前很难推广到一些大的公共事业中(比如交通),因为这些行业是国家建设部管的, 这里面有很多非技术的原因导致银行这种金融机构与建设部难以坐在一起协商.电子现金的应用,主要做两种类型的交易,一是圈存交易,一是消费交易. 我这里以终端圈存交易为例,简单描述一下PBOC的交易流程.所谓电子现金圈存,是指把用户在银行帐户里的钱转到这张电子现金的卡上. 说白了就是从你的银行卡上转钱到电子现金的IC卡上.由于目前还没有实现PBOC卡的多应用,整个圈存过程实际上需要两张卡,终端先读取银行卡信息(包括卡号,密码以及充值金额等信息),扣费成功后下一步才是走PBOC交易流程,对电子现金卡写卡. 而推广PBOC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一卡多应用,也就是说,未来的某个时候,就可以用一张卡完成圈存,只是不同的应用.我这里简单通俗的介绍一下电子现金充值PBOC的流程.更详细的内容可以直接看PBOC 2.0规范.前面说到,电子现金应用是基于借贷记的,所以它兼容借贷记应用,可以说是精简版的借贷记应用. 每一笔交易,所执行的PBOC流程就是简化版的借贷记流程.第一步, 选择应用, 所用命令是select, 传的参数是应用AID号. 这里跟标准的PBOC交易流程并不一样, 因为标准流程里面, 前面还有两步, 就是读取支付系统目录,建立应用列表.为什么可以省掉这两步, 因为前面说到,卡里一般只有一个应用AID,目前还没有实现多应用,这个AID号应该在卡片个人化时就已经固定好,只要你知道了该AID号,直接跳过前两步选择该应用可以了.卡里只有一个应用,就无所谓应用列表了. 当然,一个好的程序设计建议还是走标准流程,这样,以后卡片实现了多应用,你的终端程序也可以通吃.应用选择后,卡片返回一串信息,这串信息里面有个很重要的数据叫PDOL, 这是一个列表,卡片通过这个列表告诉终端,它需要哪些数据, 这些数据用来给卡片做应用初始化.举个列子,比如卡片可能会需要授权金额(就是圈存的金额), 货币代码等数据.终端程序解析PDOL,按照一定的规则拼接数据,进入第二步.第二步, 应用初始化. 命令是GPO,参数就是前一步根据PDOL所组的数据包. 该步表示终端通知卡片交易开始了. 卡片会返回AIP和AFL两个数据.AIP告诉终端卡片支持的功能, 比如卡片是否支持脱机数据认证, 是否支持发卡行认证等. AFL是要告诉终端,如果要完成这笔交易,你终端该从卡上读什么数据。
银行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银行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银行卡作为个人财务管理和支付的重要工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风险。
以下是银行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的一些具体介绍:一、盗刷风险1.盗刷手段多样化:如偷窥密码、ATM机假面、网络黑客等。
防控措施:教育用户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定期更换密码、注意网络安全意识、仔细检查ATM机外观等。
二、假冒风险1.钓鱼网站等诈骗手法:通过发送伪造的银行短信或电子邮件,引诱用户输入个人银行卡信息。
防控措施:用户需提高警惕,谨慎对待未经验证的信息和链接,严密保护个人信息。
三、密码泄露风险1.简单密码和重复使用密码。
防控措施:设定复杂的密码,定期更换,并避免在多个账户间重复使用。
四、无线支付风险1.无线传输被窃听、数据丢失风险。
防控措施:选择安全可靠的支付平台、不在不明网络中使用公共Wi-Fi,及时更新系统和应用程序。
五、错发风险1.ATM机取款金额错误、ATM机隐私泄露等。
防控措施:在ATM机上仔细检查取款金额、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六、定制病毒风险1.恶意软件、病毒等对个人信息的攻击。
防控措施: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检查病毒并及时更新系统。
七、POS机风险1.POS机被植入非法组件、信息泄露。
防控措施:选择正规商户,确保POS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八、手机丢失风险1.手机内存中存储银行卡信息被盗用。
防控措施:启用手机密码、设置远程锁定和擦除功能,不在手机中存储银行卡信息。
九、密码保护不足风险1.用户疏忽、轻易透露等。
防控措施:加强密码管理意识,定期更换密码,不将密码告知他人。
十、社交工程风险1.黑客通过欺骗手段获得个人银行卡信息。
综上所述,银行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用户和银行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来降低风险。
用户应提高警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定期更换密码、选择安全可靠的支付平台等。
银行则应加强账户安全机制、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及时更新系统和应用程序,提供安全可靠的支付环境。
只有用户和银行共同努力,才能够确保银行卡的安全使用。
金融科技行业的风险控制体系构建及监管策略研究
金融科技行业的风险控制体系构建及监管策略研究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4)第2章金融科技行业概述 (4)2.1 金融科技发展历程 (4)2.2 金融科技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5)2.3 金融科技行业的主要风险 (5)第3章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6)3.1 风险管理理论 (6)3.1.1 风险识别 (6)3.1.2 风险评估 (6)3.1.3 风险控制 (6)3.1.4 风险监测 (6)3.2 金融监管理论 (6)3.2.1 金融监管目的 (7)3.2.2 金融监管方法 (7)3.2.3 金融监管体系 (7)3.3 金融科技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的原则 (7)3.3.1 全面性原则 (7)3.3.2 权威性原则 (7)3.3.3 动态性原则 (7)3.3.4 系统性原则 (7)3.3.5 创新性原则 (7)第4章金融科技行业风险识别与评估 (7)4.1 风险识别方法 (8)4.1.1 文献分析法 (8)4.1.2 专家访谈法 (8)4.1.3 逻辑分析法 (8)4.1.4 案例分析法 (8)4.2 风险评估方法 (8)4.2.1 概率风险评估法 (8)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8)4.2.3 网络分析法 (8)4.2.4 风险矩阵法 (8)4.3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9)4.3.1 风险类型划分 (9)4.3.2 指标设置 (9)4.3.3 指标权重分配 (9)4.3.4 指标评分方法 (9)4.3.5 风险等级划分 (9)第5章金融科技行业风险防范策略 (9)5.1 技术风险防范 (9)5.1.1 建立健全技术风险管理体系 (9)5.1.2 提升技术研发与运维能力 (9)5.1.3 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0)5.2 法律合规风险防范 (10)5.2.1 完善法律合规制度 (10)5.2.2 加强合规培训和宣贯 (10)5.2.3 建立合规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 (10)5.3 市场风险防范 (10)5.3.1 强化市场风险识别与评估 (10)5.3.2 完善风险分散策略 (10)5.3.3 建立风险应急机制 (10)5.3.4 加强投资者教育与保护 (10)第6章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11)6.1 风险治理结构设计 (11)6.1.1 建立健全风险治理组织架构 (11)6.1.2 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 (11)6.1.3 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11)6.2 风险管理流程优化 (11)6.2.1 风险识别 (11)6.2.2 风险评估 (11)6.2.3 风险监控 (11)6.2.4 风险报告 (11)6.3 风险控制信息系统构建 (12)6.3.1 系统架构设计 (12)6.3.2 数据整合与管理 (12)6.3.3 风险预警与应对 (12)6.3.4 系统安全与合规 (12)第7章监管策略研究 (12)7.1 金融科技监管的国际经验借鉴 (12)7.1.1 国际金融科技监管框架概述 (12)7.1.2 各国金融科技监管特点及启示 (12)7.1.3 国际金融科技监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2)7.2 我国金融科技监管现状分析 (13)7.2.1 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政策演进 (13)7.2.2 我国金融科技监管现状 (13)7.2.3 我国金融科技监管存在的问题 (13)7.3 监管策略优化与建议 (13)7.3.1 完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 (13)7.3.2 加强金融科技监管政策制定与实施 (13)7.3.3 提高监管资源配置与监管能力 (13)7.3.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3)第8章金融科技行业监管科技应用 (14)8.1 监管科技概述 (14)8.2 监管科技在金融风险防控中的应用 (14)8.2.1 客户身份识别与反洗钱 (14)8.2.2 交易监测与合规审核 (14)8.2.3 风险评估与管理 (14)8.2.4 法律合规与监管报告 (14)8.3 监管科技发展前景与挑战 (14)8.3.1 发展前景 (14)8.3.2 挑战 (15)第9章风险控制与监管协同机制 (15)9.1 风险控制与监管协同的必要性 (15)9.1.1 防范系统性风险 (15)9.1.2 提高监管效率 (15)9.1.3 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15)9.2 风险控制与监管协同的关键要素 (16)9.2.1 法律法规体系 (16)9.2.2 信息共享机制 (16)9.2.3 合作协调机制 (16)9.2.4 专业人才队伍 (16)9.3 风险控制与监管协同机制构建 (16)9.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16)9.3.2 构建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16)9.3.3 设立合作协调机构 (16)9.3.4 建立专业人才队伍 (16)9.3.5 强化风险防范措施 (16)第10章结论与展望 (17)10.1 研究结论 (17)10.2 研究局限 (17)10.3 研究展望 (17)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金融科技行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为传统金融业务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金融行业中金融数据安全保护的技术手段
金融行业中金融数据安全保护的技术手段保护金融行业中的金融数据安全,是一项至关重要且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金融机构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网络威胁与风险。
因此,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来保障金融数据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且有效的技术手段,以帮助金融机构提高其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一、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为防止未经授权者访问敏感信息,金融机构应采用严格的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机制。
这些机制可以确保只有经过身份验证和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敏感数据。
常见的身份认证方法包括密码、生物特征识别(如指纹、虹膜、声纹等)、智能卡和双因素认证等。
通过使用多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身份验证方式,可以大幅提高系统对未经授权访问者进行访问阻止或监测的能力。
二、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保护金融数据安全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
通过对敏感信息的加密,即使数据被攻击者窃取或访问,也无法解读其中的内容。
金融机构应采用强大的加密算法和适当的密钥管理策略来保护其重要数据。
传输层安全协议(TLS)和网际协议安全(IPsec)等技术可用于保护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隐私。
三、漏洞管理与补丁更新在金融行业中,及时发现并修复软硬件系统中存在的漏洞至关重要。
因为黑客往往会利用这些漏洞入侵系统,并获取敏感数据。
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漏洞管理流程,定期进行系统、设备和软件漏洞扫描,并及时应用供应商提供的补丁程序来修复已知漏洞。
四、网络监控与入侵检测系统金融机构应该部署有效的网络监控和入侵检测系统(IDS/IPS)来实时监视其网络环境,及时发现潜在威胁和异常活动。
IDS/IPS可以检测到已知攻击模式和异常流量,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进一步入侵,从而保护金融数据的安全。
此外,网络日志分析也是一项关键技术,通过对网络设备和系统日志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
五、物理访问安全除了网络层面的安全措施,金融机构还需要注意对其设备和服务器等物理资源的保护。
一、关于控制卡密码存在弱口令安全漏洞问题的说明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智能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控制卡作为一种重要的身份识别和门禁控制工具,在各种场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企业办公楼、商业中心、停车场等。
然而,随着控制卡技术的不断升级,由于弱口令带来的安全漏洞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有必要对控制卡密码存在的弱口令安全漏洞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决。
一、控制卡密码存在的问题1. 密码位数过少:部分控制卡系统默认的初始密码位数较少,例如只有6位数字,易受到暴力破解的攻击。
2. 密码设置过于简单:一些用户会将控制卡的密码设置为简单的数字、字母或者常见的组合,这些密码容易被猜测和破解。
3. 缺乏定期更换密码的机制:部分控制卡系统没有设置密码定期更换的机制,导致密码长时间未更新,增加了安全隐患。
4. 存在明文传输问题:一些控制卡系统在传输密码时采用明文传输方式,容易被黑客窃取和篡改。
二、弱口令带来的安全隐患1. 安全性降低:弱口令容易被破解,导致控制卡系统的安全性大大降低,进而给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2. 情报泄露:控制卡密码被黑客窃取后,黑客可以获取用户的进出记录和个人信息,对用户的隐私和安全造成威胁。
3. 财产损失:一旦控制卡系统被攻破,黑客可以伪造卡片信息或者进行非法进出,导致财产损失。
三、解决控制卡密码弱口令漏洞的对策1. 提高密码复杂度要求:控制卡系统应设置密码复杂度要求,要求用户设置包含数字、字母和特殊字符的复杂密码,并且不得少于8位。
2. 强制定期更换密码:控制卡系统应设定密码的定期更换机制,要求用户每隔一定时间更换密码,以减少密码泄露的风险。
3. 检测和阻止暴力破解:控制卡系统应具备检测和阻止暴力破解的功能,一旦发现有大量尝试密码的操作,系统应能自动锁定账户并报警。
4. 加强密码传输加密:控制卡系统在密码传输过程中应采用加密方式,避免密码被黑客窃取和篡改。
四、控制卡密码弱口令漏洞的重要性1. 保障用户安全:控制卡密码弱口令漏洞的存在将直接威胁到用户的安全,因此解决该问题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1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51学术研究引 言智能卡又名IC卡、集成电路卡,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智能卡技术也更成熟,并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智能卡具有暂时或永久的数据存储能力,同时具有加密及数据处理能力。
智能卡技术特点1. 智能卡分类智能卡由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芯片组成,并封装成便于人们携带的卡片。
根据智能卡中所镶嵌的集成电路不同,一般可将智能卡分成三类:⑴ 存储器卡,其卡中的集成电路为EEPROM(可用电擦除的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⑵ 逻辑加密卡,其卡中的集成电路具有加密逻辑和EEPROM。
⑶ CPU卡,其卡中的集成电路包括中央处理器CPU、EEPROM、随机存储器RAM以及固化的只读存储器ROM中的片内操作系统COS(ChipOperating System),如图1所示。
根据智能卡与外界数据传送方式不同,又可将智能卡分为接触型智能卡和非接触型智能卡。
前者由读写机具卡座上的接触点和卡片上的触点相接触,进行信息的读写;而后者则与读写机具无电路接触,通过无线电磁波(如射频或微波)的传送技术进行信息读写。
当前使用普遍的是接触型智能卡。
此外,还有一种接触/非接触组合卡(也称双界面卡),通常这种双界面卡都是CPU卡。
2. 国内外智能卡应用现状智能卡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发展迅速。
全球的智能卡发行量从1992年的2.6亿张发展到2000年的20.6亿张。
各地区市场份额为:亚太地区占65.2%,欧洲占18.3%,美国占1.4%,其它国家占15.1%;从应用类别来看,电话卡占60.68%,SIM卡占18.45%,金融卡占8.74%,其他占12.13%。
目前,国际上智能卡的应用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智能卡进入我国的时间较晚,但在国家“金卡工程”的大力推动下,发展十分迅速。
智能卡的应用由银行卡起步,而非银行卡的应用后来居上,远远超过了银行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各类行业性智能卡,如电信领域的公用电话智能卡和移动通信SIM卡、石化领域的加油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社会保障卡、建设部门的城市公用事业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商企业卡、税务部门的税务卡、技术监督部门的组织机构代码卡等,并且很多行业性智能卡的应用已制定了统一的行业标准。
另外,由各地方、各单位发行的智能卡,如校园卡、单位员工管理卡、食堂用餐卡、门禁卡、优惠卡等各种智能卡的应用发卡数量也相当可观,据不完全统计,仅2000年一年我国发行使用各类智能卡约2.3亿张。
其中电话卡占了很大一部分,特别是公用电话智能卡达到1.2亿张,SIM卡达到4200万张,其它各类智能卡约有6000多万张。
3. 发展趋势(1) 技术发展趋势。
非接触智能卡是今后国外智能卡技术的发展趋势,载波频率为125KHz,13.56MHz,915MHz和2.45GHz等,433MHz频段也已开放给民品。
由于双界面CPU卡兼有接触智能卡和非接触智能卡功能,也是今后的金融智能卡的安全控制研究周东升 薛 质 李建华/文 摘 要:本文介绍了智能卡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并结合金融智能卡的应用,探讨了智能卡自身安全控制技术以及金融智能卡应用系统的安全控制设计策略。
图 1 智能卡硬件构成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5・152学术研究发展趋势。
具有USB(Universal SerialBus)接口集智能卡及智能卡读写器于一体形式的智能卡更方面、更实用。
智能卡内CPU将从8位、16位向32位发展,其数据处理速度将更快,存储器容量将更大。
铁电存储器也会逐渐普及,擦写循环和数据保持周期更长,单元面积更小,安全措施更强。
加密强度更高、算法更复杂的加密算法,如RSA、AES、ECC将普遍使用。
在针对智能卡的许多关键的硬件和软件的标准制定方面,ISO/IEC7816, PCSC,FIP 140和Common Cri-teria已经为业界所遵循。
软件平台方面,Java CardTM,Windows(r) Pow-ered Smart Cards和MULTOSTM这三个主流技术互相竞争,特别是Java Card被认为三者中智能卡的最好平台。
现在有一种更新、更通用的平台GlobalPlatform也为业界认可和实现,它是由来自电子支付、通讯行业和电子政务等领域主要公司组建的组织,是基于Java CardTM, Windows(r)Powered Smart Cards和MULTOSTM三种技术之上,并得到三者的支持和合作。
GlobalPlatform旨在创建一个可使用于跨行业、多应用的开放平台,减少目前卡片COS不兼容,跨行业不通用的屏障。
一卡多用既减少了发卡商的投资风险,又扩展了很多新功能,真正满足了客户的需要,比如用户持有具有电子钱包功能的SIM卡,可以通过手机安全地上网购物,所有交易安全都由智能卡以及系统来保证。
同时,平台的开放性便于发卡商自由选择卡片、设备和后台系统,也大大减少了卡片、设备和后台系统的开发成本。
(2) 应用发展趋势到2005年6月,由于企业安全机构采用智能卡技术,并且应用程序开发商提供平台支持,智能卡将结合生物识别技术以及密钥管理安全技术(如PKI,尤其当配置需要满足加密需求时)作为可扩展的配置。
2005年7月期间,针对特定的、高安全性环境的需要,将在某些引导程序和有限的产品计划中结合使用智能卡和指纹识别技术。
2006年左右,针对用户和内部员工安全需求模糊的问题,集中的企业和外部网智能卡的使用将开始解决这个问题。
2006年后,多功能智能卡将为物理安全的访问、电子钱包、加密、保值、数字签名、企业员工身份认证提供服务,以及提供强大的应用程序鉴定功能。
智能卡的安全性控制智能卡的安全性体现在卡片本身的安全性保护及应用系统的安全性设计上,尤其在密钥管理、应用安全的设计上,既要保障符合实际应用特点,又要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高效。
下面将结合银行智能卡的应用,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1. 智能卡自身的安全控制智能卡从制造到报废结束,其生命周期分成四个阶段,即智能卡生产厂商控制阶段、发行方控制阶段、应用控制阶段和生命结束。
相关的安全保护责任者有芯片制造商、智能卡生产厂商、发行单位以及卡片持有者。
所有控制手段均是利用密码手段,采用密钥保护的方式控制卡的使用及安全。
不同的是不同的阶段分别设立在发行控制安全域MF或应用控制安全域ADF下安全域(发行控制安全域存放在卡的MF区域内,其内所有的控制功能由卡片发行单位写入并掌握控制权力。
应用控制安全域存放在卡的ADF区域内,其内所有的控制功能由应用部门写入并掌握控制权力。
不同的应用区存放有各自不同应用的安全域,彼此隔离、互不影响)达到不同的安全级别,下面分别描述各个不同阶段下安全策略。
这里所谓的安全域,就是指卡内实行安全控制的集合,它包括一种特殊的安全文件以及卡内数据读写权限域,这种特殊的安全文件受卡的物理安全机制保护,不可读出,其内可以存放密钥,以及这些密钥的使用条件和使用后所达到的安全状态,不同的安全状态有不同的安全控制功能。
卡内数据读写权限域规定了数据文件在何种条件下可以读取,何种条件下可以更改写入。
(1) 厂商控制阶段厂商控制阶段的生命周期是从出厂开始,到发卡商替换此密钥(即洗卡)结束,在此生命周期过程中,卡内MF安全域中装载厂商密钥,控制卡的生产及运输途中的安全,保障将来使用的智能卡确实为符合系统要求并订制的智能卡。
(2) 发行单位控制阶段此阶段的生命周期从发行单位密钥替换厂商密钥开始,在此生命周期过程中,完成卡的各项验查,保护将来智能卡有关的密钥或其它信息不会泄漏给厂家。
(3) 卡片个人化阶段此阶段的生命周期从替换厂商密钥工作结束后开始,到卡片开始加载所需应用为止,在此生命周期中,MF安全域中还需加载发行单位所需的所有密钥,同时银行信息和持卡人资料也写入卡中,保障以后的密钥信息不会泄漏给发卡商。
(4) 应用阶段卡片个人化工作完成后,卡片进入安全应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卡片具有不同的应用安全措施,以保证:—共存应用互相隔离:卡中每一个应用单独放在自己的ADF中。
应用之间有“防火墙”以防止跨过应用2005・1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53学术研究进行非法访问。
—密钥的独立性:用于一种特定功能(如扣款)的加密/解密密钥不能被任何其它功能所使用,包括保存在智能卡中的密钥和用来产生、派生、传输这些密钥的密钥。
—安全报文传送:安全报文传送的目的是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对发送方的认证。
数据完整性和对发送方的认证通过使用MAC来实现。
数据的可靠性通过对数据域的加密来得到保证。
—密钥和个人密码的存放:智能卡应该能够保证用于RSA算法的非对称私有密钥或用于DES算法的对称加密密钥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不会被泄露出来。
如果使用个人密码,则应保证其在智能卡中的安全存放,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泄露。
2. 金融智能卡应用系统的安全策略典型的智能卡应用系统包括:用户智能卡、金融设备POS、ATM、IFD(智能卡读写设备)、银行主机和加密机,如图2所示。
前面介绍了智能卡自身安全机制,其基础是硬件和软件的算法,而所有算法都是公开的,所以从智能卡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性来讲,最核心的是密钥保护,也就是密钥管理系统的高安全性和高效性。
如果外部环节泄密,智能卡就失去了安全保障。
密钥管理系统包括密钥产生、密钥保存、密钥备份、密钥传输、密钥使用、密钥更换、密钥有效期、密钥销毁、密钥泄密处理等九个模块,如图3所示。
下面简介银行密钥生成、传输、使用的安全机制。
首先用数据加密机安全产生银行主密钥,以A、B码码单打印形式保存在保险箱里,A、B码码单由不同责任人保管,同时用密钥传输卡里传输密钥加密存放到备份智能卡,传输卡又受传输认证卡控制,如图4所示。
密钥传输的对象有客户卡片和银行金融设备,在客户卡片个人化时这三张同时参与安全控制,所有银行主密钥都经过卡号离散得到相应的卡片密钥,这样对于每种密钥,卡卡不同,即使一张卡中密钥被攻破,不影响其图2 金融智能卡应用系统他卡的安全;另外所有银行主密钥在安全环境下通过安全方式也传递到POS、ATM等金融设备。
在交易过程中,首先卡与设备,设备与银行主机双向认证,以防止非法卡或非法设备,甚至非法主机的攻击,此时所用为过程密钥,也就是经随机数离散后的卡片密钥,这样即使当时的过程密钥被攻破,也不影响其他交易,更不会影响到卡片密钥和银行主密钥。
所有密钥都设定有效期和多组,不同的设备在不同时段可选择某组密钥。
一组密钥泄密,可使用其它组密钥,以免整个系统崩溃而遭受巨大损失。
结束语金融电子化是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为了信息安全,银行越来越多地采用先进的安全保密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安全性。
智能卡技术的采用,既有了安全可靠的系统保障,又大大加强了信用卡系统的安全性,从而保障客户和银行双方利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