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
浅析如何培养中医思维能力
中医学知识始终没有脱离传统文化、哲学的母体,始终带有直觉、体悟和实践经验的特点,因此中医学知识是并以隐性知识为主的。
中医临床知识体系从四诊、病因、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表现意会隐性。
1、中医思维的内容比象思维是中医思维的核心。
也是中医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2、如何培养中医思维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隐性知识,因此在知识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就需要尊重中医学的隐性知识特征,采用非编码的、非实证的方式来延续其韵味和真谛。
很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对隐性知识的分享和转化进行了研究,如采用深度谈话、类比、故事隐喻的方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社会化、显性化、结合化和内隐化的SECI模型8,行动学习(actionlearning)和技术创新中人们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及师徒制等方式都是隐性知识内化和社会化的有效方式。
2.1加大临床观摩、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中医学是一门实践的学科,中医知识在临床的运用也不仅仅是照本宣科、一一对应,很多学生在进入临床后经常感叹,课本上学的条例性的知识无法运用,这亦体现了隐性知识的获得、迁移的困难,很多临床技能和诊断技能并非显性的编码知识,多数要通过反复的临床观摩、实践获得。
在临床观摩和实践过程中,要完成知识升华为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摸索掌握临床诊治和技术操作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要完成知识向能力转化,逐步积累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掌握技术操作技能,这是自我形成隐性知识的重要过程之一;完成创新能力构建的转化,将书本上学习的显性知识内化,完善自我知识结构,最终形成新的、具备个人特征的隐性知识结构的过程。
学习中医最终要获得中医思维,只有灵活、全面、系统、完善、不断实践、与时俱进的、辨证的中医思维才能对中医科学进行很好的阐释、运用、继承和创新,只有不断、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理论结合实践,才能最终拥有良好的中医思维[9]。
正如前文所述“隐性知识的获取、转移和分享,必须与一定的情景相匹配才能产生独特的效果”。
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重要课程,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是理论与实践课相联系的桥梁课。
在中医儿科的教学中,虽然以理论讲授为主,但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医案分析,突出临床技能培养,回归经典研习,关注学科前沿发展趋势。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实践-经典相结合的中医思维模式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临床诊治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最终务于中医儿科临床,用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中医临床学科I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重要课程,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是理论与实践课相联系的桥梁课。
在中医儿科的教学中,虽然以理论讲授为主,但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医案分析,突出临床技能培养,回归经典研习,关注学科前沿发展趋势,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实践-经典相结合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临床诊治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最终服务于中医儿科临床,用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1夯实基础打下扎实的中医儿科学理论功底,是临床实践的基石,是灵活掌握中医儿科学疾病的根本要求。
理论课的教学,突出重点、强化难点、舍繁从简,对于病名、病因病机可以简单带过,以学生自学为主,从疾病的临床表现人手,重点讲解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学习知识的过程与以后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相似性,一个个疾病的讲授过程,就像一个个患者诊治的过程。
形象生动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知识的提取,不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的理解记忆,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更扎实深刻,更有效的联系临床实际。
2理论联系实际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其特色优势和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故中医儿科教学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生收集疾病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及现阶段邪正之间的关系,判断疾病与证候性质,明确病名、证名,确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指导患者生活调养全过程的思维活动I中医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对院校教育的改革和完善,而保证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是中医教育的首要任务。
中医儿科学教学策略
中医儿科学教学策略中医儿科学教学策略1. 介绍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科学中有着独特的应用和理论体系。
为了有效地教授中医儿科学知识,制定一套科学的教学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中医儿科学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儿科学知识。
2. 基础知识教学在教授中医儿科学时,首先需要建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这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儿科病理学和儿科临床实践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可以采用从浅入深的方式,通过简明易懂的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医儿科学基本概念的认识。
3. 病例分析与讨论病例分析是中医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中医儿科学教学来说,通过真实病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儿科病例,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中医儿科学知识,进行临床诊疗思维的训练和实践。
4. 实地实习和临床实践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不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理论授课,还需要学生进行实地实习和临床实践。
通过参观儿科门诊、住院病房等实际场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并应用所学的中医儿科学知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患儿观察、辨证施治等操作,促使学生发展自己的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
5. 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与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问、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师还应与学生保持密切的互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总结与回顾:中医儿科学教学策略的核心在于结合中医理论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建立基础知识教学、病例分析与讨论、实地实习和临床实践等环节,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应用中医儿科学知识。
良好的师生沟通与互动也是成功的教学策略的关键。
我的观点和理解: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领域,其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实践动手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思考中医儿科学理论的应用,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理解和掌握。
中医儿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31 案例教学 法与 P L 教学法的结合 案例 教学是一 . B 种互动式 的教学方法 ,在 医学课程 的教 学中案例教学法 不仅使教学方法得 到改进 ,而且使教育观念产 生变革 , 使理论与 实践联系更加密切 ,从而提高 了教学质 量『。 】 】
而 P L教学法 (rbe b sd erig ,即 “ B Po l m.ae a n ) l n 以问题 为 基础 的学习法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 比它 的优势是 :从 以
※基金项 目:河 北省 教育厅人文科 学青年 基金项 目【o 2 1 2 5 N :¥ 0 0 1 1
河北北 方学院教改项 目[o:J 0 0 7 N G2 1 3 】
作者单位 :河北 北方学院中西医临床教研 室 ( 家 口0 5 0 张 7 0 0)
知识传授为 中心转 向以能力培养 为中心 。它 的特 点是 : 以学生为 中心, 以教师为 引导【,我们在 教学过程 中采 2 ] 用合二为一的 P L病案分析教学法 ,就是发挥 学生的学 B 习主观能动性 ,增强综合分析能力 ,改变 以往单纯课堂 讲 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具体 的 做 法是选 取的案例可 以是 中医医籍或原著选 出的部分典 型病 案、名老中医典型儿科医案 ,也可 以是典型临床 医 案 或学生 自己采集 的病例 4种,在老师 的指导 下先把一 个 完整的病例分解为若干相关的 问题 ,学生根据 问题进 行 分析、思考、推理、查找相关资料 、提 出解决方案 , 然后把 学生分成每班 3 0人左右 的小课 , 在学生主持下进 行 辩论、交流 ,然后 由主讲教师进行总结分析指 出各组
第 9卷 第 2 4期 ・ 第 18期 总 2 21 0 1年 ED EO D E  ̄ Kf D 2 ̄ U t C H : E A l '
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
05 中医思维能力培 养的现状与挑战
中医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思维定式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难以灵活运用中医思维解决问题。
中医思维能力培养的挑战
学科特点的限制
中医理论体系独特且复杂,学生在理解与运用时需要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
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应重点培 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
2023-11-03
目 录
• 中医学基础教学概述 • 中医思维能力的定义与特点 • 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应重点培养的中医思维能力 • 中医思维能力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 中医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 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中医思维能力培养案例分
析
01 中医学基础教学 概述
详细描述
藏象思维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与外在表现 是相互关联的。例如,肝主疏泄,可以调 节情志;脾主运化,可以调节食欲和消化 功能。因此,调节脏腑功能可以改善外在 表现,如情绪、食欲和消化等方面的问题 。
案例五:五行思维在情志调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五行思维在中医学中用于描述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调节机制,在情志调理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五行思维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强调五行相生相克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与人体脏 腑功能相互关联。在基础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理解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及其在 中医学中的应用。
强调五行与疾病的联系
中医认为五行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不同疾病可对应五行不 同的病理状态。在基础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五行理论分析疾病 的原因、病理状态和指导治疗。
《中医儿科学》教学方法探讨
《中医儿科学》教学方法探讨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疾病诊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数有限。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中西医儿科学融会贯通,应用到临床实际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
1培养学生对中医儿科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爱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在兴趣爱好这位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学习、热情探索而获得成功。
只有在求知欲很强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才能处于最佳状态。
根据学生这一学习的生理特点,笔者在中医儿科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注意从培养学生对儿科的兴趣着手。
因为儿科有一部分病证的内容与内科重复,内科会了,儿科自然没问题,如果在讲授时不能突出儿科特色,学生就会觉得有一种炒旧饭的感觉而索然无味。
例如在讲授中医儿科学总论时,很多内容是单纯理论知识,讲起来比较枯燥,所以笔者将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儿科诊法特点等归纳为一些疑难问题向学生提出来,如:小儿是不是成人的缩影;小儿是不是像麻雀一样虽小五脏俱全;为什么说小儿科为哑科;为什么古人说宁治十男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儿科有哪五难等,由此而激发学生对儿科问题的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用典型和具体事例讲解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四诊特点及难点,使学生加深对儿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如在讲“小儿感冒”这一病种时,明确指出它与成人感冒都是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常见疾病,但小儿感冒有它自己的特点,即高、热、快、杂。
也就是说小儿感冒发病率高;以发热为突出症状,且风热证比风寒证多见,纵有寒象也是寒包热居多;患病后变化快,若治疗不及时很快转变为咳嗽或肺炎喘嗽;证情复杂,多夹滞、夹痰、夹惊。
这些都是由于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等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
这样讲述,加深了学生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理解并提高了学习兴趣。
2注重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儿科学有共同的研究对象、科学属性和发展方向。
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
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其临床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其临床诊疗能力
培养临床诊断思维能力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培养 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 地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提高 其临床诊断思维能力。
03
个体化治疗
中医认为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个体差异进
行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注重患者的具体力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临床实践的基础
中医思维能力是临床实践的基 础,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中医思 维能力,才能正确地诊断和治
疗疾病。
提高治疗效果
正确的中医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 治疗效果,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和整体调节,达到治愈疾病的 目的。
加强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联系
制定临床实践与基 础教学相结合的教 学计划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 临床实践,加强理 论与实践的结合
建立临床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践 机会
通过临床实践巩固和加深对中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理论 知识
通过临床实践纠正学生对理论 知识的误解
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01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经络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
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综
合考虑,以实现整体平衡。
02
辨证论治
中医强调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
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辨证论治注重对疾病的全面评估
和综合治疗。
教师应注重讲解中医学的基本 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
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模式改革
(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
摘
昆明 603 ) 50 1
要 : 建 构主 义学 习理 论 的指 导 下 , 用“自学一 课 堂讨论一 诊 疗 演 习( S ” 学模 式 。 试 在 运 SE) 教 尝
“ 学生为 中心” 以 的教 学实践 , 大大提 高 了学 > 率 , 医学 生的理 论 学 习、 - 7效 对 临床 思维 、 疗等 综 合 能 力 诊 提 升有很 大的促进 作 用。
是“ 以学生 为 中心”, 强调 学生 对 知识 的主动 探索 、 主动建 构。在 S E教 学 模 式 中 以教 师 为 主 导 , S 学
主动 发现 和对所 学知 识意义 的主动 建构 , 强调 的是 生为 中心 , 以病 例为先 导 , 过学 生 自学 、 通 分小 组讨 “ ”】3。故 两种教 学 思想 在 知 识 观 、 习观 、 学 【-] 学 学 论 、 模拟 诊疗 教 学 活 动 来 进行 学 习 。在 “自学 ” 环 生观 、 生角 色 的定 位及 其 作 用 、 习环 境 和教 学 节中, 师 学 要注意 目 标引导、 激活思维。① 明确学习 目 原则 等方 面 的认 识 有 明显 的差 异 。根 据 建 构 主义 标 。教 学活 动始终 围绕教 学 目标 进行 , 因此 首先要 思 想 的观点 : 学生 是 教 学 活动 的中 心 , 认 知 的 主 有一个 明确 的教学 目标 , 是 并把教 学 目标 有效 地落 实 体;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习是学生 到 每一 个 学 生 身 上 。在 《中 医儿 科 学 自学 提 纲 》 学 以 自身 已有 的知识 和 经验为 基础 的建构活 动 ; 习 中 , 定 具 体 学 习 目标 , 目标 引 导 , 到 有 的放 学 确 以 做 是在一 定 的社会 背景下 , 通过 人 际问 的协作 活动 而 矢 。如 “ 儿泄泻 ” 小 目标 : 出泄泻 的概念 ; 说 简述 发 实现其 意义 建构 的过 程 ; 在学 生 学 习过 程 中 , 师 病 特点 、 因病 机 , 教 病 病及 证 型诊 断要 点 , 与病 、 病 证 做好 教学 课 程 中 的 “ 织 者 ” 中 介 者 ”和 “ 现 与证鉴别 要 点 ; 对 常 证 及 常见 变证 进 行 辨 证 治 组 “ 发 能
中医儿科学医师临床思维的规培
思维培训案例
19、患儿3岁,低热37.4℃,流涕咳嗽, 纳差恶心。2天后出现口腔内疱疹,疼痛流 涎,手、足掌心出现豌豆大斑丘疹,疹色 红润,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请写 出诊断、立法、方、药。
思维培训案例
20、患儿6岁,因发热5天出疹4天来诊。刻 下症见:低热午后尤甚,全身皮肤潮红, 可见红色皮疹及鳞片样脱屑,咽喉红肿疼 痛,唇口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请作 出中西医诊断,并给出治法及主方。
中医儿科学医师临床思维的规培
第一部分 中医学方法和思维
第一个问题:中医学与中医学方法
1、中医与中医学方法? 中医学是在中国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思维方
法. 中国文化 = 汉文化 = 文(文以载道)+
献(老师传授的). 什么是中医学方法?
集时代科学文明成果,分析研究生命现象.
2、中医健康观、病证观
3.综合应用:多病因致病的判断与分析。
第二个问题:儿科病理特点
易病易变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 随拨随应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
思维培训考核要点
1.领会:小儿病理特点的临床意义。 2.简单应用:以小儿病理特点认识儿科疾病
发病、传变、疗效、预后的一般规律。 3.综合应用:(1)小儿病理特点与小儿生理特
证中的一般应用。 综合应用:(1)按照患儿主要临床表现选择应用辨
证思维方法;(2)各种辨证思维方法在儿科常见病 证中的综合应用。
第四个问题:儿科治法特点
治法特点 儿科治法临床应用的特点。 内治治法 儿科常用内治法则。 药物外治 儿科常用药物外治方法。 其他治法 儿科常用其他治法。
思维培训考核要点
思维培训案例
6、患儿,男,5岁。反复感冒,白天小便 次数较多,夜间尿床,每晚常在2次以上, 呼之可醒,纳呆便溏,舌淡红,苔薄白, 脉沉无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血常规示 轻度贫血。试就本例患儿,作出中医病、 证诊断,病机分析,提出治法,主方,开 出处方。
如何培养中医思维
如何培养中医思维中医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融合中华文化、哲学、语言、音韵等多方面因素,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如何培养中医思维,让自己在中医学习中事半功倍?以下是几条建议。
1. 阅读经典著作了解中医学经典著作对于培养中医思维至关重要。
中医经典著作像是一座座宝库,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学知识和经验。
阅读中医经典著作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医学理论,还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都是中医经典著作的代表作品。
要提高自己的中医思维,首先要通读这些著作,理解其中的医学思想和理论要点。
2. 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要想培养中医思维,就必须先掌握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学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学理论、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够逐步深入中医学。
中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途径很多,比如可以参加相关课程、听取专家讲座,也可以自己阅读相关书籍等。
3. 实践中医学习中医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也需要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无论是中药学习还是针灸学习,实践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只有不断地实践和积累,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思想。
4. 借鉴外部思维方式中医思维与西方医学思维不同,它更加注重整体观念、个性化诊疗方案。
但是,在培养中医思维时,也可以借鉴外部思维方式,比如逻辑思维、系统思维等。
将外部思维方式与中医学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得出更为合理的诊疗方案。
5. 接触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体验中医文化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培养中医思维。
中医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中医针灸文化、中医养生文化等等,通过接触和体验中医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思想。
中医思维是中医学中的一把利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学知识。
要想培养中医思维,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实践中医学习,借鉴外部思维方式,以及接触中医文化等。
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培养
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培养【摘要】通过中医儿科理论、临床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衔接,渐进式地建立、完善、巩固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多次反复中,认识中医的特点及规律,并学会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来诊治疾病,为成为真正的中医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 临床教学; 教育; 教学方法目前很多中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着许多困惑,能把中医作为毕生事业来追求的人逐渐减少,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对于学生来说中医理论知识深奥、复杂,很难在头脑里形成简洁、易学、易用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疾病感到茫然,不知如何面对,从而丧失学好中医的信心;其二,目前中医临床教学缺乏规范的临床指导原则,医生看病“随意性”较强,对于刚上临床的学生来说很难掌控;其三,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在时间上明显脱节,可能使前期教学效果薄弱化。
作为儿科临床课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理论框架,能缩短从书本知识到临床的过渡,这是笔者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现将常用的对策介绍如下。
1 理论教学详略得当,建立认识疾病的基本思路1.1 简化总论教学,突出儿科特色按教学计划的要求,总论时间安排相对充裕,许多知识点与其他科目重复,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一笔带过,该部分选择一些具有儿科特色的内容重点讲授。
例如小儿的体质特征“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之体”的含义,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三常有余,四常不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脏器轻灵,易趋康复”的内容及意义,小儿特有诊法“察指纹”“摸囟门”,常用的望诊手段“审苗窍”及小儿6种基本脉象的检查等,让学生掌握小儿的主要生理、病理特点及特殊的诊治手段。
1.2 强化各系统总纲教学,凸显其理论框架在各章节的教学中,突出各系统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主要的用药原则。
以肺系疾病为例,强调肺的生理功能,即宣发肃降功能,为水之上源等基本概念;肺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特别是与大肠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病理变化,如肺气上逆,水聚为痰等;由此产生的主要临床表现咳嗽、喘息、痰多等;治疗原则因病机而设,采用宣肺降逆,止咳平喘化痰以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临床常用药对的用意:“麻黄杏仁”意在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化橘红京半夏”意在行气化痰。
中医儿科学教案
中医儿科学教案教案标题:中医儿科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医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中医儿科学在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中医儿科学的话题,激发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中医儿科学,引导学生思考中医儿科学的定义和作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医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等。
2. 分析中医儿科学在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中的应用,如感冒、咳嗽、发热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学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几个典型的儿童疾病案例,如小儿消化不良、小儿哮喘等。
2. 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儿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诊断。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治疗方案,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实践操作(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常见的儿童疾病,进行实践操作。
2.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询问、记录等方式,收集相关病例资料。
3. 学生根据中医儿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模拟治疗。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汇报各组的实践操作结果,并进行总结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医儿科学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中医儿科学研究,如参与科研项目或写作论文。
2. 组织学生参观中医儿科医院或与中医儿科医生进行交流,了解实际临床应用情况。
3.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中医儿科学竞赛或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如积极回答问题、提出意见等。
2. 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能力,如病例分析、治疗方案制定等。
3. 通过小组汇报和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实训课方案探讨总结
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实训课方案探讨总结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实训课是培养中医儿科临床诊疗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中医儿科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
本文将围绕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实训课方案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课程设置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实训课程应包括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
理论学习部分主要包括中医儿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八纲辨证、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以及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实际操作部分主要包括通过真实病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实训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演示、实践等。
讲授环节应结合实际病例,引导学生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讨论环节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通过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演示环节可以邀请专家或老师进行实际操作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技能。
实践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临床实习,通过亲身经历锻炼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
三、案例选择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实训课程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病例选择应包括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例,涵盖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病情的情况。
通过病例的多样性,学生可以学会不同病情的辨证施治,提高综合诊疗能力。
四、分组学习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实训课程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
每个小组由若干名学生组成,每个小组由一名老师或专家指导。
小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每个小组可以负责一到两个病例的分析和讨论,通过集思广益,共同解决临床问题。
五、评估方式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实训课程的评估方式应多样化,既包括理论知识的考核,也包括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
理论知识的考核可以采用笔试或口试的方式进行,主要测试学生对中医儿科理论的掌握程度。
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临床表现、病例分析和讨论等来进行,主要考察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与展望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实训课程是培养中医儿科临床诊疗能力的重要环节。
《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
《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标签:中医儿科学;中医思维模式;中医教育中医思维模式是中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目的。
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理论有了初步认识,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中医儿科,并通过《中医儿科学》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考虑。
1 阴阳五行与中医儿科1.1 纯阳之体,稚阴稚阳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深入理解阴阳理论,有助于在临床中灵活运用,儿科也不例外。
小儿为纯阳之体,为稚阴稚阳,体现了小儿阴阳平衡的特点。
笔者认为在讲授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小儿阴阳平衡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首先,小儿阴阳都处于相对不足和快速增长的阶段,表现为小儿身体、功能的不成熟和快速生长发育。
所谓稚阴稚阳,即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
在治疗中也应注意这个特点,避免过度攻伐,防止伤及尚未成熟的阴和阳。
其次,在阴和阳中,阳相对占据主导地位,阳主温煦和推动,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功能,功能的不断发展体现了阳气的不断充盛,身体的生长发育代表了阴的物质的快速积累,其中更离不开阳的温煦、推动和气化作用。
在临床中,要求学生学会保护患儿的阳气,阳气代表生命力和抵抗力,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临床用药,都不应损伤阳气;保护阳气,有利于疾病的快速恢复,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减少疾病发生。
1.2 五行五脏,生克制化儿科疾病的特点表现在以肺系疾病为主,并且各个季节发病情况不同。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将发病和四时、五行归属联系起来,一方面加强学生运用五行理论指导临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中医儿科临床思维。
如讲到小儿咳嗽,咳嗽关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现代医学中咳嗽的病因也与呼吸道、消化道、心脏等系统器官有关系;在治疗咳嗽时除治肺外,还可以根据五行生克属性灵活选用相关的治法。
浅谈中医儿科学教学体会
浅谈中医儿科学教学体会中医儿科学教学是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备中医儿科学才能和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从事中医儿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深感中医儿科学教学的独特性和挑战性,也获得了一些体会和经验。
首先,中医儿科学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医儿科学教学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任务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必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因此,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我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临床实习、观察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中医儿科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医儿科学的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疾病诊治的能力,这是中医儿科医生必备的能力。
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和临床实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中医儿科的基本临床技能和方法,提高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
另外,中医儿科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面广泛,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探讨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和研究报告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中医儿科学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道德。
中医儿科医生需要与其他医疗人员共同协作,共同为患儿的健康服务,因此,学生应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案例学习、模拟病例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医儿科医生的职业责任,激发他们为儿童健康服务的热情。
最后,中医儿科学教学还应注重学科与实际相结合。
中医儿科学是基于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必须与儿科学的发展和现实需求相结合。
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我注重将中医儿科学知识与现代儿科学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儿科学的研究进展和实际需求,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中医儿科学孩子行为心理问题的中医调理
中医儿科学孩子行为心理问题的中医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行为心理问题时有发生,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焦虑、抑郁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给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儿科学认为,孩子的行为心理问题与身体的内在平衡失调有关,通过中医调理,可以帮助孩子恢复身心健康。
中医认为,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
身体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心理状态,而心理问题也可能反映在身体上。
例如,脾胃虚弱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肝气郁结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绪。
因此,中医调理孩子的行为心理问题,注重从整体出发,调理身体的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
首先,中医强调饮食调理。
孩子的饮食应该营养均衡,避免过度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甜食等食物。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孩子才能吸收足够的营养,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对于脾胃虚弱的孩子,可以多食用一些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大枣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其次,中医注重情志调理。
孩子的情绪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
避免对孩子过度批评、责骂,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医认为,情志过激会损伤脏腑功能,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因此,要引导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再者,中医的推拿按摩也是调理孩子行为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孩子的穴位和经络,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
例如,按摩孩子的头部穴位,如百会、神庭等,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按摩腹部的穴位,如中脘、天枢等,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改善孩子的情绪。
此外,捏脊也是一种常用的按摩方法,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免疫力,对孩子的行为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中药调理也是中医治疗孩子行为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给孩子服用中药要谨慎,必须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儿科学孩子学习能力中医这样调理
中医儿科学孩子学习能力中医这样调理中医儿科学:孩子学习能力中医这样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家长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思维不敏捷等,家长们往往心急如焚。
而中医儿科学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来调理孩子的学习能力。
中医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与身体的整体状态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要明白“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肾藏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
孩子先天肾精充足,才能为大脑的发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而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包括大脑。
如果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就无法为大脑提供足够的营养,从而影响学习能力。
孩子学习能力不佳,常见的表现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记忆力差、学习效率低等。
从中医角度来看,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由于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等原因导致。
心主神明,脾主思,心脾两虚时,孩子容易心神不宁,难以集中注意力。
阴虚火旺则会扰动心神,使孩子烦躁不安,注意力难以持久。
多动的孩子,中医认为多与肝风内动有关。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如果孩子情绪不稳定,肝气郁结,日久化火,引动肝风,就会出现多动、冲动等表现。
记忆力差可能是由于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
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记忆力就会下降。
气血亏虚则无法濡养心神,也会影响记忆力。
那么,中医是如何调理孩子的学习能力呢?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心脾两虚的孩子,可以使用归脾汤加减,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阴虚火旺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对于肝风内动的多动孩子,天麻钩藤饮有平肝熄风的作用。
肾精不足者,可服用六味地黄丸补肾填精。
气血亏虚的孩子,则可以用八珍汤来益气养血。
除了中药,中医的推拿按摩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比如,按摩头部的百会、四神聪等穴位,可以醒脑开窍、益智安神,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按摩腹部的中脘、天枢等穴位,能够促进脾胃运化,增强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
中医儿科学教学中横向思维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中医儿科学教学中横向思维教学法的实践探索发表时间:2017-09-27T15:55:19.3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2期作者:李瑞[导读] 在临床学科中,中医儿科教学属于重要科目,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方面有重要价值。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医科 400010摘要:在临床学科中,中医儿科教学属于重要科目,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方面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社会对中医儿科临床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中医儿科学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这种需求。
因此,中医儿科学教师需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横向思维教学法引入到中医儿科学教学中,以对学生临床思维、疾病诊治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本文基于现阶段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中医儿科学教学中横向思维具体应用的一些建议提出。
关键词:中医儿科;教学;横向思维教学法1.前言对于中医儿科学的学生来说,不仅需对相应的中医儿科理论知识进行掌握,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可有效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在临床实际病症的诊治中。
但现阶段,临床专业学生需对多个科目进行学习,学习任务相对繁重,加之教师教学模式的影响,使中医儿科学这一课程的理想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横向思维教学法强调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其应用在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中,不仅可使学生对相关中医儿科知识有更为深入的掌握,而且能够对学生全面、辩证看待与思考临床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2.中医儿科教学现存问题以往对中医儿科学教学活动进行开展时,教学思维模式大多为纵向,即把中医儿科的相关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某一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与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此种教学思维有一定固定性,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传播,让学生进行垂直性的记忆[1]。
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遇到实际的临床问题时,往往难以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应用,使临床问题得不到解决,使理论与临床实际之间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关于某一种中医儿科中常见的疾病,教师从定义、发生原因、症状与体征、诊治方面按照顺序展开讲解,学生对疾病的理论认识比较深入,但对于相似性较大的症候与症状,却难以进行准确的辨别[2]。
中医儿科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探究
中医儿科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探究发布时间:2021-02-26T10:22:11.38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31期作者:李瑞[导读]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医疗模式也在发生改变,李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市 400014摘要: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医疗模式也在发生改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医疗水平。
在新形势下,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儿科医师成长的关键,也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大多中医儿科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临床教学部分给予足够重视,但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薄弱。
因此,本文对中医儿科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和能力培养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医学儿科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措施引言作为中医专业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中医儿科学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及综合性。
对于小儿而言,其属于稚阴稚阳之体,容易发病,且传变迅速,与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异。
当前,对小儿的生理及病理特点进行充分掌握,有机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已成为中医专业学生学好中医儿科的关键所在。
然而在以往的中医儿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导致其自我学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由此可见,探寻出一种科学有效的中医儿科教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弊端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现阶段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采用最多的是课堂讲授法,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
传统教学设计理念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对教学目的、专业资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分析和安排通过教师课堂灌输式授课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内容多、学习周长,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脱节。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被动的听讲者,往往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中医儿科专业人才的培养。
构建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构建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儿科学是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调护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本课程在学生中医思维方式和儿科理论、知识、技能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中医儿科学新型人才的需求,解决学生中医思维弱化、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笔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科临床、科研优势,优化教学资源,构建了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医临证思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启迪了创新思维,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立体化教学模式包括:1〉教学内容立体化:即注重课程之间的立体化联系,并实现“理论知识一临床实例一科研成果”三维一体。
2〉教学形式立体化:即构建“理论讲授-临床实践-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形式,包括:理论讲授采用“文字一图片一音像”立体化教学手段及“规划教材一自编辅助教材一专题资料”立体化教材;临床实践建立“临床带教一学生试诊一技能培训一专题讲座”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构建“学习一巩固一提高”立体化的网络信息平台。
1教学内容立体化课程之间的立体化联系教学中注重儿科本身理论特点(如稚阴稚阳理论,纯阳学说,三有余、四不足理论……)与儿科临床病证之间的关系,加强横向联系;同时注重儿科课程内容与中医基础课程(如四部经典、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等)、其他专业课程(如内科、妇科等)及非医学类课程(如人文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纵向比较。
例如讲小儿泄汚病证时,注重联系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易感受外邪、为饮食所伤的病因特点,中医基础理论中肺、脾两脏的特性及功能讲述小儿为何常发生泄泻;同时注重联系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及中医内科学的知识,说明小儿泄泻在证候特点、证候类型、证候演变等方面与成人有何不同;与西医学秋季腹泻有何相似之处;诊治上应掌握什么规律,有何特点;在讲方剂的运用时,联系《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相关条文,结合临床经验,讲解如何抓住辨证要点,适时地运用葛根芩连汤、七味白术散等方剂,并根据临床症状灵活加减用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
作者:袁斌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2年第12期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中医思维模式;中医教育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99-02
中医思维模式是中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目的。
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理论有了初步认识,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中医儿科,并通过《中医儿科学》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考虑。
1 阴阳五行与中医儿科
1.1 纯阳之体,稚阴稚阳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深入理解阴阳理论,有助于在临床中灵活运用,儿科也不例外。
小儿为纯阳之体,为稚阴稚阳,体现了小儿阴阳平衡的特点。
笔者认为在讲授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小儿阴阳平衡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首先,小儿阴阳都处于相对不足和快速增长的阶段,表现为小儿身体、功能的不成熟和快速生长发育。
所谓稚阴稚阳,即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
在治疗中也应注意这个特点,避免过度攻伐,防止伤及尚未成熟的阴和阳。
其次,在阴和阳中,阳相对占据主导地位,阳主温煦和推动,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功能,功能的不断发展体现了阳气的不断充盛,身体的生长发育代表了阴的物质的快速积累,其中更离不开阳的温煦、推动和气化作用。
在临床中,要求学生学会保护患儿的阳气,阳气代表生命力和抵抗力,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临床用药,都不应损伤阳气;保护阳气,有利于疾病的快速恢复,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减少疾病发生。
1.2 五行五脏,生克制化
儿科疾病的特点表现在以肺系疾病为主,并且各个季节发病情况不同。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将发病和四时、五行归属联系起来,一方面加强学生运用五行理论指导临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中医儿科临床思维。
如讲到小儿咳嗽,咳嗽关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现代医学中咳嗽的病因也与呼吸道、消化道、心脏等系统器官有关系;在治
疗咳嗽时除治肺外,还可以根据五行生克属性灵活选用相关的治法。
另外,小儿肺气不宣,容易引起脾胃郁热,湿热生痰,又影响肺气。
湿重脾必困,热重胃必伤。
因此,必须肺胃兼顾,并照顾到脾,除清热之外,还需除湿豁痰;如系久咳不愈,更应注意到脾。
因久咳不止,肺气必虚。
肺主气,肺虚会导致中气不足,影响到脾的运化;而脾虚又致痰湿阻滞,反过来影响肺的肃降。
再者,肺虚及肾可形成肺肾两虚,肺虚肝逆致肝火灼肺,逆传心包又能形成心火伤肺。
总之,通过对咳嗽病机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五行的概念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在临床中自觉运用五行理论。
2 先后天与儿科疾病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元气和后天之水谷精微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并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先后天理论是儿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对儿科很多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时刻注意先天和后天的关系,正确处理先天和后天,方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1 重视先天之本,强调疾病预防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小儿肾常虚,故易患解颅、龟背、鸡胸、五迟、五软等疾病,多因肾中真阴不足,体内精、髓、血、脉、津液等有形物质不足,骨气未成等。
另外,肾主闭藏,开窍于二阴,司二便。
若肾阳不足,下元虚寒,可引起大便溏薄及夜尿;若肾气虚弱,火不生土,可见五更泻;小儿咳喘日久,肺虚及肾,出现肢冷多汗,动则气喘,呈肾不纳气之象。
同时,这些疾病重在预防,如孕期营养、调摄等,对于这些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在讲解中,要注重肾精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肾精作为先天之本的重要性,从而倡导此类疾病的预防。
2.2 注重后天之本,时刻顾护脾胃
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
人体出生以后,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全靠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其先天之本也靠后天充养才能够保持充盛。
此外,后天之本还是所有疾病恢复的动力之源,《中医儿科学》中很多疾病均和脾胃有关:脾系疾病,如泄泻,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厌食、积滞、疳证,主要病机为脾胃不和,饮食停滞;肺系疾病,如咳嗽,脾为生痰之源;哮喘缓解期论治从肺、脾、肾着手;肾系疾病,如水肿,脾土为制水之脏。
而很多治法中也体现了对后天之本的重视,如培土生金、崇土制水、扶土抑木等。
所以在《中医儿科学》的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强调后天之本脾胃的重要性。
3 经络理论与外治推拿
经络是连络人体脏腑、四肢、表里各部的系统,通过调整经络系统,能够达到调整脏腑、治愈疾病的目的。
小儿血弱肉脆,皮肤薄嫩,经络对调整脏腑的功能更加敏感,很多疾病能够通过调整经络得到康复。
在儿科,经络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外治和推拿。
其中外治,如目前
常用的穴位敷贴,对于哮喘、咳嗽、泄泻、口疮等疾病疗效卓著;推拿则主要治疗厌食、积滞、泄泻等,也是行之有效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在儿科疾病的教授中,强调经络理论和外治推拿,对于中医学生尽快走向临床,发挥中医治疗特色,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意义重大。
4 外感时邪与儿科疾病
如前所述,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儿科疾病不外乎外感、内伤、胎产、后天养护、情志及意外几类。
临床小儿疾病多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而此类疾病多以外感时邪为主要病因。
4.1 六淫
六淫中,“风为百病之长”、“诸病皆以风为先导”,在儿科疾病中尤为突出。
小儿时期发病率最高者当属肺系疾病,而肺系疾病多由风邪兼夹其他诸邪所致或触发,如感冒、咳嗽、哮喘等。
所以,在教学中,应强调在治疗诸类疾病时,除了祛除寒、湿等时邪之外,适当予以祛风。
4.2 疫疠之邪
疫疠之邪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及致死率的一类疾病。
此种疾病发病较为迅速、传染性强、病情较为凶险。
尽管目前我国各种流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以及疫苗注射的普及工作有了一定成效,但仍可见到痄腮、水痘、痢疾等疾病的发生,且有些传染性疾病有增多趋势,如手足口病。
故在教授时行疾病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从中医辨证的角度去考虑,发挥中医学在治疗此类疾病中的优势。
5 七情与儿科疾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变化。
在强烈或者长期的刺激之下,七情超出正常人所能承受的范围,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古人有说,小儿无成人之七情六欲之伤,实则不然。
小儿“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脾常不足、阴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导致肺、脾、肾三脏的不足,神气虚怯;肝有余,小儿性多执拗,极易恼怒。
故小儿极易出现夜寐差、多动、惊风、抽搐等与情志因素有关的症状,此类症状可作为其他疾病的兼夹表现,故应向学生强调重视小儿情志变化的重要性。
6 饮食内伤与儿科疾病
由于家长日常哺喂不当,儿童饮食不知节制,养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再加之儿童脾胃功能尚未完善,超过了儿童运化之能,损伤脾胃,造成积滞,从而致病,出现诸如恶心、呕吐、腹泻、积滞、厌食、疳病等,均属饮食内伤范畴。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损伤,进一步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故对脾胃疾病,应向学生强调不应一味消食导滞,应从小儿饮食习惯的改善入手,予以运脾化湿,佐以针灸挑治治法,综合全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