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逍遥游人教版第四册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篇一【课题与教材】课题:《逍遥游》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一、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一、问题情境,激趣导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
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
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
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PPT提示读音:鲲(kūn)鹏抟(tuaacute;n) 齐谐(xieacute;)坳(agrave;o)堂迁徙(xǐ)北冥(miacute;nɡ)夭阏(egrave;)沮(jǔ)丧榆枋(fānɡ)斥鴳(yagrave;n) 舂(chōnɡ)米晦朔(shuograve;)泠(liacute;nɡ)然蓬蒿(hāo) 翱(aacute;o)翔恶(wū)乎待哉穷发(fagrave;)之北知(zhigrave;)效一官决(xuegrave;)起而飞数数(shuograve;)然蟪(huigrave;)蜩(tiaacute;o)(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三)评点(时间:3-5分钟)(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附:1、通假现象:(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餐而反(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2、虚词、实词(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9)是鸟也(是:这)(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14)适百里(适:往)(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3、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4、古今异义词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高中语文文言文《逍遥游》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逍遥游》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平!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人教版第四册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2、教学难点: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
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
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
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因此,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难窥其妙处。
授课中当以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为主。
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庄子和《庄子》简介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逍遥游》全文;(2)了解作者庄子及其思想背景;(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如何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升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庄子逍遥自在的人生观;(2)学会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得与失;(3)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二、教学重点1. 《逍遥游》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庄子思想的基本内涵;3. 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庄子哲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2. 文中寓言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3.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和运用。
1. 讲授法:讲解庄子及其时代背景,解析课文内容;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提升学习能力;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精神;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寓言故事,理解庄子的人生观。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逍遥游》课文;2. 参考资料:关于庄子及其思想的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庄子及其思想,引发学生对《逍遥游》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庄子的人生观。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庄子思想,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庄子思想的感悟。
5. 案例分析:分析文中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学会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七、课后作业1. 背诵《逍遥游》全文;3. 选择一个文中的寓言故事,进行分析解读。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心得体会和寓言故事解读的质量;3. 单元测试:对学生的课文理解、庄子思想掌握和修辞手法运用进行测试。
高中语文 文言文《逍遥游》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逍遥游》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平!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高中语文 逍遥游自作精品课件 人教版第四册 精品
《庄子》
• 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 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 篇,杂篇11篇。
• 《庄子》又名《南华经》,具有极高的文 学价值。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 气势波澜壮阔。
• “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 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D、 泠然( lěng )万仞( rè n ) líng 蓬蒿( hāo ) 榆枋 ( fáng ) fāng
• 2、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 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对这段文字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之”字相同,三个“为”字也相同 B、三个“之”字相同,三个“为”字不相同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名”字不相同 D、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名”字也相同
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 此矣。
胜任;联合;符合;取信
5、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主谓间取独
B、置杯焉则胶 兼词,于之 粘,着地 C、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兼词,于之 D、水浅而舟大也 表转折 E、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表顺承
6、① 、彼于致福者也,未数数然也 拼命追求的样子
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
B、 坳堂( ào ) 草芥( jiè ) 夭阏( è ) 蜩蝉( zhōu)
C、舂粮( chōng)蟪蛄( huì gū) 大椿( chūn )斥鴳(chìyà n)
D、 泠然( lěng )万仞( rè n ) 蓬蒿( hāo ) 榆枋 ( fáng )
2、选择: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 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 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高中语文《逍遥游》人教版必修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巨大(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做主语),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振翅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 《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逍遥游
PART 1
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宋国蒙地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穷。据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相,遭其拒绝。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tiáo sù chōng huì gū chūn chì yàn líng rèn hāo
三.预习检测: 1、注意下列蓝色字的注音:
míng kūn tuán Xǐ āo jiè è
疏通课文意思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yan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翻译: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不生长草木的荒远之北……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在内容上,到一种强化作用,进一步解释说明.
高四册第21课逍遥游
高四册第21课逍遥游逍遥游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设想1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2、教学难点: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
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
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
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因此,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难窥其妙处。
授课中当以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为主。
3 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4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庄子和《庄子》简介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四册逍遥游节选教案 备课资料
【鼎尖教案】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四册逍遥游(节选)教案+备课资料21 逍遥游(节选)●从容说课本文选自《庄子》,是《庄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无论思想、艺术都堪称《庄子》中的代表作品。
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游:遨游,活动。
"逍遥游"即不借助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限制的自由自在的遨游。
它旨在说明人应当脱弃一切外物的牵累,追求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只有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本文节选部分,起笔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通过讲述鲲化鹏徙南冥的神话传说,对比"野马""尘埃""蜩与学鸠""斥"等,并引述了宋荣子、列御寇等神话传说,点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大辩",无功无名以及破除自我中心,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阐述了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思想。
他认为万物如有所待,就不能真正逍遥;只有毫无所待,才能逍遥自得。
实际上是要人们一切任其自然,与万物混为一体,超脱现实,与世无争,摆脱世俗羁绊,从精神上获得自由。
庄子的散文善借寓言说理。
文章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如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再者文章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 逍遥游PPT课件146
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 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 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自己的结发妻子先他而走了,他的好朋友惠 子去吊唁。到了他家一看,庄子正坐在地上“鼓盆而 歌”,敲着盆在那儿唱歌呢。
惠子质问庄子:你妻子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 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算了,却敲着盆在那儿唱歌,你也 太过分啦!
• 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 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到,就落在地上罢 了。哪里用得着飞到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 去往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 是饱饱的样子;去往百里外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 米准备干粮;去往千里之外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 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 翻译: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不生长草木的荒远 之北……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 哪里去呢?我腾跃着向上飞,不到几仗高就落下,翱 翔在飞蓬和青蒿之间,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它 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小大 之辨”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 天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 《齐谐》中的话 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 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 风离开了北海。”山野游动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 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 逍遥游PPT课件148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水6浅、而蜩舟学大鸠也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 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 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 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 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 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 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逍遥游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 ——————形体的变化(描写)
————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逍遥游》教学设计之二
一、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二、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三、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预习。
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2、第二课时:熟读。
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
背诵第一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
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
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板书文言现象)㈠导入: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
《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
题为——《逍遥游》。
㈡作者作品简介:关于庄子其人及《庄子》这本书,课文下面注释①中还有介绍,如果觉得不够,学案上的介绍更为详细,大家可以参考。
(2分钟自读)㈢检查预习:昨天有一节课的预习,今天又有一个早自习,相信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词的解释、句的翻译和各种文言现象的整理大家必须通过借助工具书自己完成。
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完成这几道题作为预习情况的检查。
【[庄子·逍遥游]中的六月息】庄子·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中的六月息】庄子·逍遥游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庄子·逍遥游》,其中提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对最后一句“去以六月息者”,《教师教学用书》译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
”把“息”解释为“休息”;课文注释则认为“息”是“大风”,此句大意就是“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离去”。
这两种理解孰是孰非?上述第一种意见影响深远,最初见于东汉时期郭象《庄子注》:“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
”此后,历代《庄子》注本多奉郭注为圭臬,后人多以“六月息”为“六月一息”、“六月方息”。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也都取郭说。
然而此写道的弊病也不少。
所谓“至天池而息”中“至天池”的意思,是后人为解释密序自己的解释而另行增添的,难免有“增字解经”之嫌。
且文章在这里突然提出“大鹏飞翔半年之后休息”,不仅跟全文的旨意关系不大,与句子所处上下文的意思也有点脱节。
大概自明代起,就有人对郭注表示疑义。
陆西星《南华经副墨》提出批评说:“诸注以六月为半年,以息为止息,只为不曾理会下文耳。
”他认为:“‘去以六月息’,‘生物以息相吹’,二‘息’字同义,谓气息也。
人以呼吸为息,造物以四时为息,‘去以六月息者’,六月大风方发,鹏因之徙而南也。
”释德清《庄子内篇注》亦云:“息即风也,意谓天地之风,若人身中之气息。
”宣颖《南华经解》云:“六月气盛多风,大鹏便于鼓翼,此正明上六月海运则徙之写道也。
”今人张默生《庄子新释》、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欧阳景贤《庄子释译》均采此说。
“息”字从心、自(“鼻”的古字),本义为人呼气,这里引申为风,因为认为古人看来风是大自然的气息。
不过,释“息”为“风”或“大风”还不够具体。
实际上,所谓“六月息”,就是台风,因为从《逍遥游》上下文看,“六月息”有如下特点:①它发源于大海。
《逍遥游》:“是鸟也,船运则将徙于南冥。
高中人教版语文第四册《逍遥游》(节选)优秀说课稿模板
高中人教版语文第四册《逍遥游》(节选)优秀说课稿模板一、教材分析《逍遥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
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并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
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另外教学大纲要求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1、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时,是否曾想过,这天和地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已经想过了,并由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神话故事,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这其中最精彩的一个。
(板书课题:开天辟地)2、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听情节、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板书)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游(节选)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学法指导
阅读、体会、分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
《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
题为——《逍遥游》。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二、题解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
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
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
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
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
《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
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
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
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3、文章导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曲,这就是“逍遥游”。
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
三、板书设计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物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补充验证前文人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鲁迅
四、写作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
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
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
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先秦诸子知识
1、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
(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7、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