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一、分章节概括:

1、Chapter 1:1.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整体的、客观的研究的一门学科。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于1838 年正式提出了“社会学”一词。2.功能论的视角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社会的各个部门都对社会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发挥着一定的功能,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而构建起来的。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正功能产生的是积极的作用和效果,负功能产生的是消极的作用和效果。

2、Chapter 2: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为一个社会的内部成员共同拥有的、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念和意义具体化的物质实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指人在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前者如公路、服装等物质文化,后者如语言、价值观、习俗等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仅只非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2.文化的特征(一)集体创造性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出来或经过人类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如,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是文化;水不是文化,自来水是文化。(二)后天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三)象征性文化的象征性表现在文化能够表达其自身本义以外的多重意义,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四)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民族文化多样性地域文化多样性。3.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4.文化的功能教化功能:文化形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

系统的行为规范;界分功能: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5.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但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的文化。6.反文化是指直接对主流文化的中心因素如价值观、信仰、观念、风俗习惯等构成挑战的文化。

3、Chapter 3:1.社会化的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2.库利:“镜中我”

理论自我意识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在不断观察和反省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中形成的三个阶段首先,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像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3.代差(代沟)代差是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代差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代差现象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4、Chapter 4:1.社会的基本类型: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耕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先赋角色(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3.自致角色(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5、Chapter 5:1.社会互动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介与手段而发生的,具有依赖性的相互作用的行为过程。2.合作: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3.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4.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

式与过程。5.强制: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6.按照社会互动各方的利益关系可以将社会互动区分为合作、交换、竞争、冲突四种类型。7.霍曼斯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命题(一)成功命题如果一个人曾经成功地获得某种酬赏或避免某种惩罚,他会倾向于重复这一行为。(二)刺激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的刺激下做出的某种行动获得了酬赏,那么,当类似于过去的那种刺激再发生时,这个人就有可能作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动。(三)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所带来的结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则这个人就越有可能做出该种行动。(四)剥夺—满足命题个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的酬赏,随后而来的同类酬赏对他的价值越低,对他心理满足的效用就越小,个人就越不愿进行带来此类报酬的行为。(五)攻击—赞赏命题这一命题包括两个副命题:①若一个人之行动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或反而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惩罚,他会愤愤不平并可能采取攻击行为;②若一个人的行动获得了预期的酬赏或得到的酬赏比预期的还多,或此人的行动没受到预期的惩罚时,则这个人会产生喜悦的心情,并可能做出别人赞赏的行动。(六)合理性命题个人将会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决定其具体行为。霍曼斯指出,上述六个命题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单个命题只能对人类行为做出部分解释,整个命题系统则可以全面解释社会结构。

6、Chapter 6:1.社会群体(Social group),又称社会团体,它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

同的身份和认同,并且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期待的人所组成的集团。

2.社会群体的特征第一,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第二,有持续的相互交往第三,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第四,有一定的分工协作第五,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3.根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性质,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四种类型。4.所谓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5.所谓次级群体,又叫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6.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

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7.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一)规模小,成员有限;(二)成员间注重情感交流,有直接、经常的互动;(三)成员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四)成员间交往自由,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五)成员难以替代,群体整合度高。8.我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一)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二)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2.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三)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这种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2.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3.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

4.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

5.造成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导致一些不利于人发展的社会问题。9.科层制的特征第一,有明确的劳动分工。科层制所必须从事的正常活动以正式规定的职责形式固定落实到人,即明确每一个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正式职位而使之合法化。第二,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组织中的职位权力遵循层序的原则,即下一级职务接受上一级职务的管理和监督。第三,有稳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成员都要遵循一整套抽象的规章制度,它规定着成员的权力、责任和活动程序等,这有利于组织各部门之间活动的协调一致,也有利于公平合理、平等对待一切人和事。第四,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相分离。在处理公务时,成员应按规则办事,即本着严肃而拘谨的非人格化精神,不掺杂个人的好恶爱憎,因而不带有情感和热情,保证工作按正式确定的方式进行。第五,量才用人。

科层制招聘人员按技术资格量才录用,并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承担某一职务的人员应保证其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科层组织内还有一套按年资、按工作表现或两者兼顾的提薪晋职制度。第六,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

附于个人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这就使组织管理者在更替过程中不会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保证了组织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科层制方式的优点在于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因此,现代社会组织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方式。当然,科层制也存在某些不足,即忽视人的主动性,只强调照章办事,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

7、Chapter 7:1.社会分层概念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2.韦伯的三位一体阶层分析法财富——经济标准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可以用经济收入衡量,作为划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政治标准指权力,韦伯看来,权力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声望——社会标准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根据这一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社会身份群体。3.社会分层的方法(1)客观法运用那些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标准,对人们的社会地位进行层次划分的方法。常使用的指标有收入、住房条件、职业、教育程度、权力等。(2)声望法根据人们的评价确定一个人在阶层中所处的位置。声望标志着一个人潜在的社会影响力。声望标准不是独立的,它源于教育水平、收入、权力等因素的综合,是许多其他因素的折射和反映。(3)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对自己进行层次划分的方法,或者说被调查者把自己归入某一层次的方法。4.个人或群体由社会的某一阶层转到另一阶层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

5.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6.自主性流动是指由于个人原因,如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个人地位变化。又叫非结构性流动。

二、名词解释和简答:

8、社会安全阀:指各个社会都存在着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它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保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这样的功能,故亦称社会安全阀制定。

9、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10、表现性决策: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目的的社会角色。

11、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当互动双方都能确定和理解各自的处境,能够进行符号沟通时才进行社会互动。

①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中介作用;

②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③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④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角色,以他人角度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行为;

⑤人们往往以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12、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实质各种相对稀缺的有价值社会资源以及获取这些资源的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差异。社会分层是社会

13、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广义: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人的职位地位的改变。

①社会结构的调整过程主要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以社会地位结构为出发点,如果说社会分层研究是从静态的真实性角度研究社会,社会流动研究是从动态历时性确定研究。

②社会分层是社会流动研究的理论前提,首先是有分层现象,社会流动才有可能从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转变。

③社会分层又是社会流动形成的结果,人的整个社会层次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社会流动的结果就是社会分层。

14、合理的社会流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作用

①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②合理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

③合理流动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动,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社会良性运行。

15、社转城市农村社区建设:城市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政府能力有限和社会资本的下降与丧失的双重背景下出现的一股潮流。

①政府倡导社区建设的主义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如国有企业亏损、工人下岗、贫富分化、腐败问题、老龄化的加剧与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这些都为政府的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②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产生变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服务重心向社会转移,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企业改变了经营机制,城市居民社会资源丧失,依托社区重建社会规范、信任。③原有以行政管理为主、条块分割的城市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要求,需要发展完善基层社区功能,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社区建设实质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发民间各种资源,发展社区自治,形成政府、基层组织与居民通力合作的局面。社区在农村指的是行政村或自然村,在城市指的是街道办事处辖区以及目前这些城市新划分的社区委员会辖区。

④城市比农村突出,城市人口高度异质,单位制淡化后需要由社区担当原先由前者承担的社会功能。农村社会地域特征与成员归属感

自然结合不存在重新培育认同感,增强凝聚力。16、获社会地位条件:①个人条件:天赋:指个人天生而具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自获:个人由于自己的行为或经过自己努力得到的属性。②社会条件:职业地位条件、制度条件和文化条件,具体表现为就业制度和职业声望观,社会成员对各种职业的综合性分析。

17、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发生盲目排外现象;如果处理得当,则可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18、文化边际: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接地带。一种文化的中心地带,往往位于起源地域附近,比较稳定,不受外来文化的“侵蚀”。而处在文化模式的边缘地带的地区在吸收利用外来文化方面十分突出,能吸收多种文化营养,因而发展较快。还有一种可能,虽然离中心地域比较远,但无法接触到其他的发达文化,因而这类边际文化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

19、社会化: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即:指一个人从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过程。

20、社会化的类型:①初始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儿童时期,人一出生社会化就开始了

②预期社会化: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的是将要扮演的角色,发生在青年时期③发展社会化:成年人为了适应新的角色要求而进行学习的过程④反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⑤再社会化: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特点更集中、紧张,目标人的改造而不是人的形成,类型分为主动再社会化(分为两种情况:

个体承担地位更高的社会角色后进行的再社会化如升职;个体移居或客居文化模式很不相同的他乡后进行的再社会化如留学)和强制再社会化(分为两种情况:个体的社会地位大大降低后不得不进行的再社会化如文革;个体违反社会规范后而被社会强制进行的再社会化如罪犯)。人的行为、思想感情、语言、生活习惯等,都不是天赋的,而且后天习得的。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技能从哪里来?社会化。

21、社会化条件主体:①语言能力——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②思维能力——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生物基础条件。

③学习能力——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社会环境、社会文化、思想观念、态度行为模式,意志能力加强学习动机、目的、计划、积极主动④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行为能力尚无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照顾管护时期。由于受到发育上的限制,有一个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从幼年到少年、青年。

22、社会化的主体: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

①家庭——几乎每个人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再次,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教育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以至一生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情感和爱的培养。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

影响,管教孩子的方式有民主型、专制型、权威型。)

②学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学校中的社会化则强调专门的学习,带有半强制性;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有规章制度,学生必须遵守,而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学校教师教育成为儿童、青少年社会化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带有强制性。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准则,按规范的要求扮

演自己的社会角色,理解和把握在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③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首先,同龄群体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其次,个体在同龄群体中可以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某种程度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大多数活动不由权威事先安排,而以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交往。可以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灵活性,提高能力;形成较为明晰的群体亚文化。)④工作单位——结束了学校生活后,在工作单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社会化的新的阶段。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体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个人在工作单位中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这会促使个人开始新一轮的社会化活动,调整和发展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达到真正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目的。(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工作单位给个人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⑤大众媒体——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在现代社会,这种影响日益表现出

多样性、丰富性和广泛性,对人们的社会化影响越来越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传递信息、互通情报采用通讯手段、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在现代社会中,它的影响表现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

23、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特征A.明确的分工,把从事活动以正式规定的职责形式固定落实到人,明确每一个管理者的权责,并把权责作为正式职位使之合法化。B.明确的职权等级,组织中职位权力遵循层序原则,下一级职务接受上一级职务管理监督,实行大规模责任制和协调必备原则。

C. 明确规章制度体系,组织成员尊徐一整套抽象规章制度,具体情况执行目的,组织各部门之间活动协调一致,有利于公平合理、平等对待大事

D. 私人关系、公务关系分离,在处理公务时,成员应按规则办事,即本着严肃而拘谨的非人格化精神,不掺杂个人的好恶爱憎,因而不带有情感和热情,保证工作按正式确定的方式进行。

E. 量才用人,科层制招聘人员按技术资格量才录用,并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承担某一职务的人员应保证其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科层组织内还有一套按年资、按工作表现或两者兼顾的提薪晋职制度。

F.

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这就使组织管理者在更替过程中不会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保证了组织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科层制方式的优点在于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因此,现代社会组织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方式。当然,科层制也存在某些不足,即忽视人的主动性,只强调照章办事,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

24、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却只有16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但社会学本身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演变的过程。由于实践的要求,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应运而生。开创:①孔德《实证哲学教程》②郝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实证主义者,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主张人类的知识不能超出经验的范围。以社会有机体学说著称,被视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社会有机论”“社会进化论”《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形成:①迪尔克姆《论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论自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态》②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经济与社会》《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

25、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科研究对象和独特研究方法的确定是一门科学得以在众多学科中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探讨的成果有如下几种:(1)郑杭生“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说,也可以简称为“社会运行”说,认为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不研究的“剩余领域”(4)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5)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6)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7)未定说,即认为社会学的对象现在还没有确定。(8)社会及社会现象(9)个人及其社会行动

上述国内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种种不同观点,是由于研究者对社会观察角度不同,强调的重点各异、各国的国情有别等原因造成的。社会学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

的,虽然各位社会学者所持的观点不同,但他们之间仍然有共同

的话题和问题可以沟通,因为社会学实际上是以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又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为对象,社会学家都不知不觉在寻找这个东西,都在沿着条路探索,在研究实践中仍然会走到一起来。由于大家的合作探寻,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时必然现象,更表明,社会学对象问题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重大问题。在社会对象的理解上不应该强求一致,每个人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判断、去比较哪种定义能结合中国国情较好、能够提供社会学的视角、能够易于把握社会学的内容、能够较好地做到理论上前后一贯。

26、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意、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社会运行条件,研究的重点是促成社会正常运转,良性运行的诸方面因素。不仅要考察现有社会学文献中关于社会运行的三角度,还要了解中国社会的内外主要条件:人口条件,生态条件,经济条件是社会的决定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与心理条件,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社会要素:同,都是支配人类生活的最基本方面。区别,社会要素从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分的角度,社会运行条件是从影响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因素的角度。另一个区别当时孙教授还没有树立物资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功能主义,同:研究维持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与基本需求的涉及的领域相似,观点有吸收借鉴之处。区别:功能主义的缺陷,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有明显的保守现象,忽视了社会中矛盾,冲突的一面。社会条件,同:物资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核心条件,其他条件都是围绕之一条件结合起来并发挥作用。区别:侧重点差异,“试讲本”侧重与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后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分,本书侧重与促成社会正常运转,良性运行的诸多方面因素。

27、试解析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

血缘关系它是指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

作用是不同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与减弱的趋势。在我国,传统上一向重视血缘关系,直到目前血缘关系主要是家庭,在社会上仍然发挥重要的功能。血缘关系在社会中既然有正功能和反功能。就正功能而言,它起着联系社会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的整体的作用。就反功能而言,由于,血缘关系是人们的一种先天的联系,而一个人在他刚一出生就已经被置于一定的血缘联系中,直到死也未必就能完全退出这种联系。这样,血缘关系实际上使人们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上。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一种要求逐步摆脱这种先天的束缚的倾向,应该正确处理血缘关系的正功能和反功能。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比较稳等的、牢固的地缘关系的形成是人类社会采取了定居形式以后才发生的。城市的出现不仅使同一居住地的人口急剧增长,大大扩展了居住地的范围,明确了地缘界限,而且,也真正突破了血缘关系系统的束缚,不仅如此,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还使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有了政治的色彩。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地缘关系可以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它的功能也是双向的。正功能是能维系社会的稳定,反功能则是束缚人们的发展,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传统使得地缘关系的封闭性很强,并由此形成了人们的很强的地区观念,乡土观念,老乡观念。基于这种情况,我国提出了在21世纪逐步推进城市化的战略。

业缘关系指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真正独立的业缘关系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正功能在人类历史上,几次大的分工与业缘关系的发展曾经大大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业缘关系反映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一些行业的飞速发展和作用的提高,都标志着人类社会越来越快的节奏。反功能,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于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相当一部分的人还是只能整日从事枯燥

乏味的机械性劳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业余生活也变得丰富,能有更多时间得到全面发展。

28、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人格,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自我意识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它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在做出行为以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人出生之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提高,人开始将“我”作为一个符号、作为一个对象来思考,自我意识就开始产生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角色扮演即理解了别人对我们扮演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去行事的能力。分模仿、嬉戏与博弈阶段。

(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家,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性的因素。把人格分成三个阶段,本我,即最原始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第二是自我,开始有分化,服从现实,遵循现实原则,第三是超我,人格结构最高部分,遵循完美原则。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三者协调合一,人才能正常发展。

(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信任与不信任(婴儿)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主动与内疚(学前)勤奋与自卑感(学龄)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亲密与孤独(青年或者成年早期)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二)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考虑了社会群体及其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入学、就业、生育、退休确定这样的主题是因为(1)排序不同,对人的影响不同(2)生命事件之间是互相有影响的,这使研究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生命历程理论的要点(1)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出生的时间决定机会,出生与农村和城市又大不相同(2)生命的相关性,父亲的生命会影响儿子的生命历程(3)生命的时间安排,与社会时间表相符才安全(4)人的能动性,个体能动性在生命历程中作用很大。

29、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社会角色理论:(1)米德的理论——“角色扮演”,角色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2)拉尔夫林顿也有角色理论,他认为角色是在任何特定的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行为规范。(3)完形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和创造而形成的。(4)社会戏剧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

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许多人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根据一系列的反应做出判别,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护士的义务是打针。(3)角色是人们对于在特定地上的行为的期望,人们会对清官有所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30、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一)角色冲突:由于人承担了多种社会角色⑴角色间的冲突角色利益上的对位,角色期望以及人们没有按期望行事,邻居之间⑵角色内的冲突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要求,难以胜任,其次一个人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一位警察要抓一位老朋友(3)单一

角色也会冲突讲良心与售货之间冲突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减少过多的兼职最重要的岗位使人的角色单一化应采取让当事人回避的方法靠人们利用价值观念去选择角色了,秉公办事与情面的关系,加强政治合作,提高思想觉悟。

(二)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而受制于一些社会潮流,由于社会新角色的产生社会未来及向他解释做什么。角色不清,只有通过长期互动,当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清除。

(三)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产生了矛盾的现象,随着年龄变化,承担的社会角色就会复杂一样,做好某些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准备。

从承担个人来说,应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设计,应了解一生中必不可少承担的角色特点,为未来做好准备,对于家长,应对子女的成长进行指导;对于社会来说,应加强对各种社会角色培养和咨询工作,对因社会造成的中断,应给予社会帮助。

(四)角色失败:严重的失调现象,由于多种原因而造成的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在角色扮演中矛盾重重。夫妻双方感情破裂,因为经营不善。另一种虽还在社会角色上,但其表现已经被是证明失败,父母的孩子堕落成为犯罪分子时,父母虽还是,但已经失败。

要求我们对事情处理得当,如人为维持夫妻情感,还不如让双方都退出角色,重新生活。一个人汲取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重振精神,以崭新的面貌面对人生。

3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可以通过一下几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

础。(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也可以是在非面对面的情况下发生。(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意义。(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32、符号互动论,戏剧理论,社会交换论

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景,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来解释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己的概念。

戏剧理论,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互动的特点,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是对方通过自己的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希望给别人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这一理论指出,有四类人际礼仪(1)表达是礼仪,问候、恭维、感谢(2)回避是礼仪,对他人隐私的尊重(3)维系是礼仪,用来维持人际关系(4)认可是礼仪,表示对别人身份的认可。

社会交换论,这一理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几个相关命题(1)成功命题,某种行为越经常得到报酬,就越愿意去做。(2)刺激命题,某种特定刺激是得到奖赏的原因,呢么就越可能从事这个行为。(3)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有越有价值,就越愿意去做。(4)剥夺-满足命题,经常的到某一特定报酬之后这种报酬

就对他越没有价值。(5)侵犯-赞同命题。

33、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概念。非正式群体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内部有确定的结构,他们通常有自己的领导,有一系列群体目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范,但这种行为的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和方向。从范围上说,非正式群体是组织的中下级职员联合体,而且一般是在组织规则不严密的地方产生的。

非正式群体的产生。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事实上,在每一个组织成员之间都存在着情感吸引,厌恶,敌视,偏见等。随着时间的延长,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也不再是正式的社会关系,而出现许多新的变化。二是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同情,钦佩,兴趣和趣味相投等在他们正式的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模式。非正式社会关系来自霍桑研究,人们对它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禁止,默许到被普遍应用于组织管理。它的出现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既要精通管理技术,又要懂得和理解组织成员的需求。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和发展在各类组织中并没有一致性的特点。非正式群体的大小手正式组织规模的影响,两者成反比关系。因此,最容易出现非正式群体的地方一定是组织规则最薄弱的环节,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就将形成一套新的社会关系取代原有的正式结构。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A正功能。

对工人,第一,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霍桑实验的结果表明,工业生产方式的本质是非人格化和形式化,工人之间不允许有任何非正式的接触。由于经常性重复性的工作以及苛刻的纪律导致工人产生厌烦和疲劳,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缓和或减轻这种症状。第二,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在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满足工人对地位的需求,以弥补在正式结构中的地位渴望。第三,情绪反映的充分表露。一方面,非正式群体把那些在特点上相似的工人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在工作位置相距较近的工人,或那些为完成同一任务而共同工作的人的关系固

定化和一体化;另一方面,非正式群体通过提高聚集在一起的工人互动频率来增加情绪反映,它为人们进行交谈交换意见沟通态度和形成共同价值观等提供了渠道。因此,它缓和了工人角色中情感中立和普遍主义原则所带来的紧张。为工人提供了令一种表露人格的渠道。第四,提供独立的机会。相对于工业生存中非人格化命令和管理者的权利,非正式群体可以

为工人提供“独立”和“自由发展机会”。

对管理者,第一,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相对于大型工业组织,非正式群体以它的灵活性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工作如果按照“正式结构”的渠道,将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通过初级关系直接找到当事人办理相关事宜。当然这种做法的前提是两者目标的一致性。第二,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当管理者意识到组织存在非正式群体时,他们就可以依靠非正式手段来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可以创造出宽松友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提供工作满意感。正式结构由严格的规则制度,个人的某些意愿会被束缚住,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满意度。

B负功能,一,抵制变革。非正式群体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人的要求比较宽松,群体成员基本喜欢维持现状,反对变革,对组织提出的任何变革措施都采取一种抵制或者部分抵制的态度。二,目标冲突。这种冲突是指成员处于正式目标与非正式目标发生矛盾时得一种情形。一个组织成员很难同时完成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因此,组织内既然部可避免地出现非正式群体,那么正式组织结构与非正式群体目标进不可能总是协调一致,它们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差别,管理者得工作就是要尽量缩小这种差别,使之减少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程度。三,遵从行为问题。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使它成为组织生活的一部分。非正式群体的规范本是为了劝说成员遵守非正式群体目标,但由于群体内部的和谐气氛,使群体成员越来越少得考虑个人的愿望,常常是不假思索,不加权衡九附和群体的意见,他们也就不愿意再去接受正式规范的约束。四,谣言问题。谣言或者小道消息之所以能在非正式群体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1830-1842,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名著(《实证学教程》) 2.社会学的功能 (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 (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 (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3.社会的特点 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第二章 4.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的重大差异就在于人类有丰厚的文化,文化传承对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5.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 (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 (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6.文化的结构(区分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1)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2)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成为文化丛,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3)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即发现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 7.文化冲突 在两种文化发生接触时常常会发生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 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它常表现为某种文化的拥有者排斥、抵触另一种文化,当一个 族群刻意要抵制另一种文化时,他们或者采取封闭的策略,或者对异文化进行否定性的批判。文化冲 突可能发生在根本的价值领域,也可能发生于日常生活的表层,当然前者要激烈得多,同时由根本的 价值冲突导致的文化变迁更加深刻。

社会学概论最新自考复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过关宝典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0019496179.html,)*电大考试*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的产生地是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社会学的创立是社会变革、自然科学发展、社会思想和社会经验研究的产物。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和韦伯等。 3、创立时期代表人物:①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孔德的学说:A、科学的分类。孔德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B、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C、研究方法。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历史法。 ②赫伯特·斯宾塞代表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其中《社会学研究》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 4、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①涂尔干。社会学代表作是他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②韦伯: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③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其著作《资本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的社会学鸿篇巨著。 5、科层制(官僚制)包括三种类型①传统型权威②个人魅力型权威③法理型权威 6、最早把欧洲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学教授萨姆纳。 7、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8、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 洲转移的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 学科。时至今日,美国社会学的理论与方 法仍然在世界社会学发展中产生巨大影 响。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创立 了芝加哥学派,其主要学术成就是:第一, 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 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二,开创了人文区位 学研究的先河。第三创建符号互动论。后 期的主帅布鲁斯。 9、欧洲在二战后的发展特点:①社会学 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②社会学研究领 域的多样化③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已趋向多 元化④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 很大进展。 10、苏俄社会学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20 世纪50年代恢复以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苏俄社会学:米海洛夫斯基创立了主观社 会学,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对他们的主观社 会学进行了有力的批评。普列汉诺夫和布 哈林是当时苏联社会学的主要人物。 11、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有110 余年的历史,经历了四个曲折的发展时期。 1979年,社会学的恢复重建标志着中国社 会学正逐步走向成熟。 12、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分为①传 入时期:谭嗣同、严复、章太炎②成长时 期:余天休、陈达③建设时期:许仕廉、 张鸿钧、晏阳初、李景汉、费孝通、毛泽 东④恢复重建时期:费孝通、田汝康、雷 洁琼、王康。 13、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 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 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14、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为此进行了开 拓性工作的有:许仕廉、孙文本、吴文藻。 晏阳初等人的乡村建设和社区发展理论、 潘光旦的“位育”理论、费孝通的“差序 格局”理论等已经成为具有影响的研究中 国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 15、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的基本做法:社会 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实现 这一目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应当体 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 次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 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第三立足中国社 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 观相结合,理论经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 使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能切实为我国的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四采取积极的态 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的中国过去社会学 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 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 社会学学派。第五,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 力为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16、社会学本土化是社会学发展的必然进 程,“社会学美国化”是个先例。巴西、 印度等世界各国社会学工作者都不约而同 地倡导、推行社会学本土化,建立符合本 国实际情况的社会学。17、在中国,社会 学本土化是与社会学中国化相一致的,起 步于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后期得 到了更自觉、更明确、更有组织的推行。 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 工程。 18、马克思在创立社会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远远 超过了孔德,使之成为以后社会学发展过 程中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②马克思将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 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其著作《资本论》是 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的社会学 鸿篇巨著。③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但有其 宏观方面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实践内容。。 19、为什么说美国社会学是社会学本土化 的典型?答: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 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 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 术过程。虽然社会学产生于欧洲,但是当 其传入美国后,美国早期的社会学者,很 快就将社会学学科制度化,将关注的焦点 放在认识、评价和解决城市中的贫困、恶 劣居住条件、移民生活、种族关系、行为 放纵等社会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 学理论和方法,产生了许多社会学理论流 派,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学,因此说,美国 的社会学本土化是一个典型。 20、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主要思想和 实践是什么?答:主要思想:(1)许仕廉, 反对在社会学教学中对外国教材的抄袭, 明确提出建设“本国社会学”的概念和办 法。(2)孙本文,主张采用欧美社会学的 方法,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思想和制度, 并依据全国社会实际情况,综合而且系统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类侧重以社会为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秩序和进步等等,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实证主义传统; 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反实证主义传统; 2.社会学的特点 (一)整体性:是指把社会看作有机整体。 (二)综合性:是指社会学研究对象具有丰富性,需要运用多种知识、多种角度进行研究。一是研究视角的综合性,二是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三)现实性:是指社会学的研究问题直接面对社会现实,从现实社会运行中获取研究问题,研究目的是服务于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运行。 (四)时政性:是指知识来源于具体的经验研究。 3.社会学的社会作用 一、理论作用 (一)认识作用 a、描述功能:描述就是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客观地、忠实地搜集、整理和记录具体事实、事件及其过程的 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b、解释功能:解释就是指把握影响社会事实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从因果联系上说明社会现象和过程,就 是把经验描述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平。 c、预测功能:预测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 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意识形态作用 意识形态作用就是为特定立场进行辩护的一种思想体系,具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作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提供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的社会理论和知识,帮助群众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应承担的责任,采取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启发群众划清与资本主义社会思潮的界限,正确处理中西方理论的关系。 1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概论 1,农村社区 答: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 2,法律控制 答:法律控制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种社会规范。 3,消费 答:消费是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活动,消费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生活消费,还包括属于生产本身的生产消费。 答: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4,个人空间 答:个人空间是指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物理区域,人们可以利用它在社会互动中表达某种意义。 5,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答: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包括以下六点: 1)社会性;(2)文化性;(3)普遍性;(4)特殊性;(5)集群性;(6)复杂性 6,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阶层有哪些? 答: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阶层有以下七种:1)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2)民族资产阶级;(3)小资产阶级;(4)半无产阶级;(5)无产阶级;(6)游民无产阶级;(7)农民阶级 7,社会网络的特征有哪些? 答:社会网络的特征有以下五种:(1)普遍性;(2)多重性;(3)滚珠性;(4)多向性;(5)隐蔽性 8,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有哪些方面? 答: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有以下四个方面:(1)芝加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2)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3)芝加哥学派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4)芝加哥学派创立了符号互动理论 9,家庭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答:家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六种:(1)规范性行为功能;(2)经济生活功能;(3)人口再生产功能;(4)精神生活功能;(5)教育功能;(6)抚养、赡养功能 10,什么是社会问题的防治,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是什么? 答:社会问题防治指对显露或潜在的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手段,避免、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或使社会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的综合治理工程。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有以下五点:(1)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2)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和间损失,物质和精神损失。(3)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4)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11,在家庭和婚姻的理论中,结构一功能主义分析理论家庭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在结构一功能主义分析家庭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四种:社会化、情感和陪伴、性规则、经济合作。(1)社会化;社会化始于家庭。(2)情感和陪伴;当今家庭的第二个主要功能是为其成员提供亲密关系和情感支持。(3)性规则;虽然支配性行为的观念在不同的社会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没有一个社会把性看成个人的事。经济合作;家庭被部分地定义为一群人为追求经济目的而合作所形成的经济单位。 12,文化交流 答:文化交流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是指人们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2、角色集是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在社会中不存在孤立的角色。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并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 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 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 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标志,例如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

7、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XXX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8、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0、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 11、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12、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个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学的功能: 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人口与社会运行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人口发展过程: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 老龄化: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环境与社会运行 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变化 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第一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第二时期是农业时期;第三时期是工业时期 环境保护经历的主要阶段: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

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 (一)社会主要有两大派别: 1、社会维实派:也叫社会实体派。他们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2、社会维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做过多方面的论述: 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第三:社会系统思想。社会系统是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 (二)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一是侧重于从社会整体出发,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西方,其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一般来说,在侧重以社会整体为对象的研究中,一般可以看到“秩序和进步”、“结构和过程”等方面。 二是侧重于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在西方,其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韦伯,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中的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 三是不属于上述两种的说法的,其中有些观点影响较大,但最终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其中主要有“剩余说”、“学科说”、“调查说”、“问题说”等。 二、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社会学不仅仅是低层次的调查工具; 2、社会学给我们提供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也为我们理解社会、解释社会提供理论方法和视角。 三、社会学的概念界定: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人类社会和人们社会行为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 四、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整体性、广泛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五、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总和论,即把社会学与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综合论,即强调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加以综合而得出的。 3、普适论,即认为社会学原理具有普遍性,适于一切社会生活,因而把社会学与其它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作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中心论,即认为社会学居于各门社会科学的中心,它既对其它社会科学有指导作用,又吸收其它社会科学的成果。 5、平等论。即认为社会学与其它各门社会科学处于平等的位置上。 六、社会学的学科功能 1、社会学的认识功能:包括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包括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七、社会学的诞生背景 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渊源 八、社会学的发展脉络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终极版)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得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得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保障、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还未危险,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也叫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 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而社会保障、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范围之内。 社会的中性运动和模糊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未破坏、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问题:1定义社会学的对象或侧重社会或侧重个人2.区别社会学的学派都是根据这个问题来划分3确定社会学的属性也是以这个问题为准绳4社会学的主要内容,不论是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不论是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区,也不论是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变迁、无一不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发展的根本线索。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而不是那种僵死的二元对立的关系。 社会学的功能:(1)认识和改造社会(2)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3)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的特征:1.社会有人群组成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的、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因素:人口、资源、环境(空间的物质的基础,而自然环境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文化 人口要素: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涉及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阶层、职业、宗教信仰,可以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资源(基本物质条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 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 社会的功能:整合、交流、导向、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组成状况。如阶级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结构、利益结构、社会规范结构。 社会学对宏观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阶级阶层、宏观经济制度、宏观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网络、群体关系以及全球化和现代化研究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关注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现象、 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社会学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行为、 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等。下面是社会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整理: 1.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 世纪,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社会变迁的加剧,人们对社 会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马克思、孟斐斯等学者对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社会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社会学的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 进程密切相关。 2.社会学方法论:社会学采用了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实 证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问卷调查、观察研究、访谈等。社会学的 研究方法既包含定性研究,也包含定量研究,既关注个体经验,也关注宏 观结构。 3.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社会学涉及许多重要的核心概念,如社会结构、社会交互、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不平等等。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中 的各种组织、机构和角色,包括家庭、学校、政府、经济组织等;社会交 互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的相互作用和沟通;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组织和管理 方式;社会变迁涉及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社会不平 等指的是社会资源和机会的不公平分配,涉及到阶级、种族、性别等方面 的差异。 4.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涌现出多种理论流派,如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稳定和

功能;冲突理论强调社会阶级、种族、性别等不平等问题的冲突和社会变革;符号互动主义关注个体的意义构建和社会互动的符号交流。 5.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关注多个研究领域,如家庭与婚姻、教育、犯罪与法律、健康与医疗、劳动与职业、种族与民族关系、性别关系、都市社会等。社会学通过研究这些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揭示社会规 律和社会运行的机制。 6.社会学的应用和实践:社会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知识体系 和思维方式,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社会学的应用包括社会 政策制定、社会工作、组织管理、市场调研等。社会学也与其他学科交叉,如社会心理学、社会经济学、社会统计学等。 7.社会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全球化的加速,社会学 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当前的社会学研究趋势包括全球化、社会网络、新 媒体与社会、社会移动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学也需要与其他学 科进行跨学科合作,以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总之,社会学是一门系统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它关注社会结构、社 会关系、社会变迁等方面的问题。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为我们理解社 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视角。

《社会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微观的个人行为到宏观的社会结构,都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社会学概论》中的重点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社会学的概念和方法。 一、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社会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运动、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社会学的目的是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复杂多样,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社会现象,社会学引入了一系列基本概念,如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网络、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这些概念是构建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学的分析方法 社会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观察法是通过实地考察或间接观察来收集数据的方法,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来收集数据的方法,实验法则是通过实验来控制和观察社

会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应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功能主义、冲突论、互动论、系统论等。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冲突论则强调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互动论关注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和意义,系统论则将社会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些理论流派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应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五、社会学的研究应用 社会学的研究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影响,揭示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探究社会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研究社会组织和管理的问题和挑战等。社会学也可以为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总之,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学习和掌握社会学的概念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 一、何为社会学 1、吉登斯(de)解释:社会学是对人类生活、群体和社会(de)研究,是一门令人着迷而欲罢不能(de)学科. 2、波普诺(de)解释: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de)一门科学. 3、教材观点:社会学是关于社会世界(social world)(de)学说,是对人类生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变化进行整体研究(de)一门多范式(de)学科. 4、社会学精神: 1)科学实证:系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2)反思社会:社会形态 eg.腐败 3)关注弱势群体:同性恋、农民工、下岗工人 4)质疑常识 5、社会学分析层次: 人际互动——群体——国家社会——全球关系和互动阶层和利益群体社会结构和变迁 微观(心理)中观宏观二、向社会学大师致敬 社会大背景:以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de)浪潮席卷欧洲,然而工业资本主义(de)兴起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大批劳动力从农业转入工业,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de)嬗变;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同期作为近代社会科学为解决社会转型(de)矛盾而涌现,许多思想家和学者(de)观点为日后社会学(de)出现打下基础:法国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等;工业革命所带来(de)自然科学领域(de)成果也为社会学(de)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 1+3(de)异同:时代背景、地域、基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de)观点、倡导实证研究. 孔德:功能主义、实证研究 涂尔干:分工论、功能主义、集体意识、社会良知、唯实论(强调社会事实) 韦伯:冲突理论、理性化、宗教意识决定行为、唯名论(强调人(de)主观) 马克思:阶级冲突论、阶级意识、经济基础、物质决定意识、阶级分析方法 (一)孔德 1、简介:1798-1857 法国实证主义概论 时代:法国历史上(de)动荡时期,经历资产阶级大革命,拿破仑雾月政变,使得法国资产阶级自由派(de)共和主义理想破灭.启蒙思想风起云涌,寻求改革政治体制、社会转型(de)出路. 2、对社会(de)判断: 新社会是工业社会 旧社会是神学和尚武(de)社会 新社会秩序(de)基础是科学 社会改革(de)基本条件是智力改革 3、知识发展三阶段: 神学形式:万物有灵论,灵魂与上帝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 LT

5、《自杀论》个体梳理集体的表征: 利己型自杀:社会过分强调个人主义,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削弱,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利他型自杀: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体把自杀看作是群体强加的义务,或自杀者队群体和任务的认同十分强烈,完全献身于群体。eg自杀性爆炸袭击。 失范型自杀:社会规范衰落或遭到破坏、社会失序、个人失去常规的行为准则导致的自杀。eg经济危机的高自杀率。 宿命型自杀:社会习俗。eg古代殉葬。 6、《社会学方法论》 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发生在社会集体层次上的现象,是“个人每时每刻都遵守的,存在于个人之外的集体行为和思维方式之现实”。1)物质性2)非物质性;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 社会现象的特征是能对个人产生强制作用。 原则: 坚持实证主义原则; 把社会事实看作物; 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个人); 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分开。 7、影响和评价 1、方法上,确立社会学研究方向和范式:社会现象的定量研究。 2、理论上,批判的继承了社会有机论,成为功能主义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3、唯社会论:太强调社会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 (四)马克思·韦伯 1、简介:1864-1920 德国《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社会学》 时代:19、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在西欧各国发展成熟开始资本主义扩张阶段;德国社会经济体系、价值体系及社会结构之间明显割裂,经济结构越来越受到工业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文化价值体系和政治结构仍受传统的半封建社会价值观和官僚保守主义的支配。 2、主要思想和研究:理性化、合法性、科层制、理想型、价值关联、价值无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卡里斯玛型领袖 3、对社会的判断:趋于理性化 1)个体行为趋于理性:经济企业、官僚治国——理性化的牢笼 2)神灵无处不在(多神)——神灵世界与世俗世界分离(一神)——世俗世界理性化 3)理性:调查、研究、预期、反思、控制 4、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关系 question:为何资本主义率先出现在西方? answer: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精神出现的重要原因——在世苦行精神。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一种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

《社会学概论》重点必考知识点整理(最全)

《社会学概论》重点必考知识点整理(最全) 利用社会学理论,解剖身边的社会现象。 “泮湖大学”——工具理性——中国企业家缺乏的精神是什么? 从计划生育到“二孩政策”——实用主义?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新的社会不公平及贫富差距? 昆山反杀案——自媒体新技术掀起的舆论巨浪——技术意味着什么? 问题:广告行业是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还是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广义: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权力的统摄性研究。 狭义:对人类生活领域的研究。 社会学的三大传统范式(三大研究传统) 实证主义范式 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帕森斯、布迪厄、吉登斯…… 什么是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范式 韦伯、齐美尔、库利…… 什么是人文主义? 批判主义范式 马克思、霍加特、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前期马克思、后期马克思 什么是批判主义?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存在根本性差异,导致了范式之间的差异甚至是对立。 但是不管怎么说,实证主义范式一直处于主流地位,故此可称之为主流范式。另外两个虽是非主流范式,但有着巨大影响。这就形成了学术研究的争鸣及多元化。 第一节社会学及研究领域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社会唯实论):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他们都采取实证主义路线 社会行动(社会唯名论):韦伯人文主义路线 霍曼斯—社会交换论实证主义 二、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理论社会学:理论、历史、方法三个方面如:“现代性”问题

应用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如:“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人口福利”问题 第二节社会学发展的历史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一)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经济上工业革命 政治上产生了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 2.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暴露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如:经济危机大约每10年一次;工人处于悲惨境地 3.经历长期无序和失范后对社会秩序的渴望 法国革命:1789年;1815年;1830年;1848年 (二)社会学产生的思想条件 1.历代社会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人的自然状态及社会契约论——洛克霍布斯卢梭等 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 2.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物理学影响到了孔德生物学影响到了斯宾塞 3.社会调查资料的积累 二、西方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涂尔干)韦伯:理解社会学帕森斯、莫顿:结构功能主义 科赛、达伦多夫:社会冲突论霍曼斯、布劳:社会交换论布鲁默、戈夫曼:符号互动论吉登斯:结构社会学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布迪厄:反思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存在的问题: 1.改良主义(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2.价值中立(实证主义) 3.西方中心论 4.二元对立(实证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倍倍尔、李卜克内西、梅林——中国共产党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贡献与影响 1.为观察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立场和视角,即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2. 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3、社会运行的5个二级机制:(论述略) (1)社会运行动力机制 (2)社会运行整合机制 (3)社会运行激励机制 (4)社会运行控制机制 (5)社会运行保障机制 4、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5、社会的功能: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6、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7、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的原则 8、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9、文化的特性:(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复合性;(3)象征性;(4)传递性;(5)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10、主文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1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12、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非评比性文化:也叫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13、文化中心主义:也叫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此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14、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15、文化的功能:(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3)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6、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点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点 一:名词解释(6个) 1.社会互动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简单的说,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者对他人做出反应的过程。 2.角色(先赋角色,自致角色) 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也称成就角色、自获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3.印象管理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它是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包括了与他人的社会互动,是自我认知观点的核心和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不论个体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都渴望被别人积极看待,避免被别人消极看待。 4.镜中我 由库利提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5.初级群体 其成员间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典型形式) 6.次级群体 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其成员为某种特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如学校、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7.社会组织 指人们为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彼此协调其行为,并联合起来形成的团体。组织就是精心设计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相对独立的次级社会群体。 8.科层制 20世纪早期,马克斯.韦伯对科层制进行了经典性分析。他认为,理性化是现代世界的主要社会潮流,经由这一过程,陈旧的、传统的社会组织方法被大量明确、抽象、正式的规则和程序所逐渐代替。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 (1)细致分工。正式组织需要处理的事务通常被分为许多小单元,由受过训练的专门人员来负责处理这些小单元,组织中普通成员只负责处理自己的那一部分职责。 (2)职位分权。官僚体制中都存在自上而下的权威,每个人都只对自己那部分的首脑负责,而部门首脑又向更高级别的受到负责。 (3)制度分明。官僚体制中存在整套的规章制度,组织的运作方式基本由这些规章制度决定,组织成员的职责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也由这些制度决定。 (4)择优选用。成员都经过严格的筛选。筛选目的是招募合格的足以胜任专项工作的成员。(5)升迁公平。成员的升迁由两个要素决定:工作能力和工作年限。能力越强,工作年限越长,薪水和地位就越高。 (6)非人格化和替代性。与占据某个职位的人比起来,职位本身才是重要的。每名员工都是可替代的。

社会学概论重点、要点及复习指导

社会学概论重点、内容要点 一、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学概论》复习时应按本课的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蓝本,结合本《复习指导》,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在复习时可以参考其它学习资料,以增强对本课的深入理解,但如与教材有矛盾的时侯,应以教材的内容为准。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即《复习指导》对于教材各章节教学重点考核内容所作的调整,如删去的内容,就不列入考试范围。 二、命题形式及所占比例安排 命题指导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如下:填空题:检查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它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主要体现为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理论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意义等。名词解释:检查最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涉及范围比较广。考试中的名词以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为主。所谓基本概念、重点概念是指在社会学的某一领域中有相当大的涵盖和解释能力的概念。回答时要简明扼要,不要进行过多的解释,要抓住概念的实质,有些名词可能包括其构成要素及显著特点。简答题:检查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这些问题一般出现在教材中阐述比较完整、层次比较清晰的问题上。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求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对该题所涉及的要点要叙述全面、完整、准确。同时对每个要

点有稍作解释。论述题:检查社会学的重点原理的掌握程度。这类题目是联系实际题。在回答联系实际题时,首先要解答问题同所涉及的中心概念,然后阐述理论要点,从而给出理论的全貌;联系实际理论要点与现实要扣得准确、适当。要避免所涉及的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填空10%;名词解释30%;简答题40%;论述题20%。 三、复习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 重要概念: 社会 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的理论 2、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3、社会学的基本特点 社会学的主要特点是:一、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