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思修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一思修必备知识点细致版
大一思修必备知识点细致版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初级阶段、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等;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使命、性质和执政地位的历史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根源和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法治基础、中国革命、建设和的经验与教训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特点和规定: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展望和未来发展方向: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等。
三、思想政治工作1.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义、任务和基本原则: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壮大先进文化等;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等;3.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策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精神文化支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基本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影响:追求共同理想、规范社会行为、推动社会发展等;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和方法:教育引导、社会影响、自觉遵守等。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内涵: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价值:为人处世之道、道德准则、审美观念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育引导、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等。
六、宪法与法律的知识1.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国家根本法、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维护公民权利等;2.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的主要特点、行政法、刑法、民法等;3.法律文化的培养与法治理念的涵养:提高法律意识、培养合法行为的观念、守法习惯等。
大一思修考试重点归纳
大一思修考试重点归纳思修课程是大学生涯中一门重要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一思修考试是检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下面将对大一思修考试的重点进行归纳。
一、思修的基本概念思修课程是大学生涯中一门基础课程,首先需要理解思修的基本概念。
思修是指思想修养,它包含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向往,并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修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重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
首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发展的矛盾性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和意义,重点理解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革命的原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修课程的重点和核心,要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要掌握每个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定义和作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紧密关联。
四、伦理道德理论思修课程还涉及伦理道德理论的学习,重点理解不同的伦理道德理论以及它们对于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影响。
主要的伦理道德理论有德性伦理学、后果伦理学和义务伦理学等。
学生需要掌握每个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修课程还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要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观念。
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
学生需要了解每个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观点和对于人们修养与行为的影响。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最后,思修课程还要求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大一思修知识点整理
大一思修知识点整理大一思修是大学的一门专门研究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关于大一思修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科知识与思维方法:1.思维的基本特征:概念、判断和推理;2.学科思维的特点和意义;3.逻辑思维与数学思维的关系;4.社会和人文思维的特点和发展。
二、认知与发展心理学:1.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2.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思维、语言等要素;3.认知与情感的相互关系;4.认知过程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三、科学方法论与科学素养:1.科学方法的基本要素和特征;2.科学知识的获得和发展过程;3.科学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4.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四、伦理学与伦理道德:1.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2.伦理道德的基本要素和作用;3.个体行为与社会伦理的关系;4.伦理道德与个人发展的关联。
五、人生观与人生哲学:1.人生观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不同的人生观对个人生活的影响;3.人生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4.人生哲学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六、科技与社会:1.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2.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挑战;3.科技伦理与科技发展的平衡与协调;4.科技对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影响。
七、信息时代与思维能力:1.信息时代及其对人类思维能力的影响;2.信息时代的核心要素和特征;3.信息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4.如何有效利用和管理信息。
八、公民责任与社会道德:1.公民责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公民责任与社会道德的关系;3.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4.公民责任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总结:大一思修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大一思修,可以掌握学科思维的基本特征和方法,了解科学方法论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伦理学和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人生哲学。
同时,也需要关注科技与社会、公民责任与社会道德等问题,以及信息时代对思维能力的影响。
大一思修笔记重点归纳
大一思修笔记重点归纳
大一思修笔记重点归纳
1. 思想道德修养是一门帮助人成为正直、有道德的人的学科。
2. 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基础。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尊老、爱幼、守法、和谐、包容、公正、科学、共享。
4.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5.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民主、法治、科学、道德的促进,这也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6. 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它追求的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7. 社会发展中的合理分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要求解决合理分配问题,需要不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对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帮扶。
8. 信息化时代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和最有活力的时代。
信息化带来了便利和效率,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并及时解决。
9.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应该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关系秩序,推动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10. 作为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也注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思修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2023大一
思修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2023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是大一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将对2023大一思修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供学生们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区别。
2.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质量与运动的辩证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与个别差异的辩证关系。
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4.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及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背景和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三、思维方法与价值观1.科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2.辩证思维方法的核心观点: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一切事物的辩证法、把握捕捉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思维。
3.高尚的人类思想品德的培养:独立自主、批判思维、全面发展、实事求是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基础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的关系。
2.法的特点和法律的基本职能。
3.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的修改和宪法权威的实现。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法律意识提升和法治素养的培养。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优势。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目标。
4.“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
大一期末考试思修的重点知识
大一期末考试思修的重点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是大一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掌握思修的重点知识是顺利通过考试的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大一期末考试思修的重点知识。
一、哲学基本概念1.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对正确和错误、美和丑、善和恶等价值目标的评价标准,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认识和行动方式。
2.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论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根源,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辩证法:辩证法是一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统一性,提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思想道德基本原理1.人的本质问题:人的本质是指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包括人的理性、社会性和劳动创造能力。
2.人的自由与人的必然性:人的自由是指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人的必然性则是指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限制。
3.道德的特征和基本原则:道德的特征包括社会性、规范性、主体性和历史性;道德的基本原则包括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和负责原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基本要求,强调国家的综合实力、人民的民主权益、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基本价值取向,强调人的自由权利、社会的平等公正以及国家的法治体系。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强调个人的爱国情怀、集体的利益优先、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
四、法律基本概念和法治基本原则1.法律的定义和特征:法律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有关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特殊性的特征。
大一思修考试重点整理复制
大一思修考试重点整理复制一、思修的基本概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是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法律意识。
下面是大一思修考试的重点内容整理与复习。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质量互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
2.唯物史观:社会物质生产决定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实践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剩余价值理论。
2.市场经济的特点:私人占有与个体自由;商品交换与资本积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沿海经济特区、经济改革开放、乡村振兴战略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战略思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五、法律基本知识1.法律基本概念:公法与私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2.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的基本原则与意义;法律的组成与层级。
3.刑法与民法基本知识:刑法的目的与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与分类。
六、思修与大学生的关系1.思修课教育目标与意义: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2.思修对大学生的作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引导正确的行为规范。
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与内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形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教育引导、文化浸润、制度保障等。
以上是大一思修考试的重点整理与复习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重点关注并熟悉这些知识点。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课堂笔记、作业和习题来进行复习。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反复练习,相信大家一定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大一思修绪论知识点
大一思修绪论知识点思修作为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下面将介绍大一思修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包括对实践的重要性、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的关系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营造和谐社会、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
四、中国梦1. 中国梦的内涵和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 中国梦与个人梦想的关系:个人梦想必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五、全球化与中国1. 全球化的含义和趋势:全球化是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国际社会的相互联系和共同发展。
2. 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六、宗教与社会主义1. 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中国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但也强调宗教须与科学相协调。
2. 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宗教信仰应该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持一致。
七、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1. 法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作用: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运行。
2. 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和路径:依法治国,从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法治实施水平、培育法治文化等方面入手。
思修大一必背知识点总结
思修大一必背知识点总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每个大一学生必备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将对思修大一必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唯心主义则与之相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事物的矛盾统一和变化发展规律,强调客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和意识是第一性的。
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其基本范畴包括矛盾、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
矛盾是事物内部相互联系中的对立统一,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3.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人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二、科学社会主义1.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发展历程包括乌托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阶段。
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的方向。
这一思想要求发展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等。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大一思修考试重点整理2023
大一思修考试重点整理2023一、思修的基本概念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2.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潜能的全部过程,包括思维、体力、道德、艺术、个性等多个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个体和社会共同进步的关键。
3.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辩证发展和内在矛盾的作用,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维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3.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的斗争构成的,而阶级斗争的背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实践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宣传•中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向全社会宣传普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案例•在教育领域,教育部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教学大纲,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在文化领域,中国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遗产,提升国民素质。
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1.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大一上思修简明知识点
大一上思修简明知识点一、人类文明史1.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旧石器时代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嬗变。
2.文明的要素:语言、思维、宗教、法律、道德、艺术、科学等。
3.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内外部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文化是文明的核心,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
4.文明的多元性:世界上存在着多种文明,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相互影响。
二、科学文明史1.科学的定义: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手段来解释和描述自然现象的一种知识系统。
2.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科学思想: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欧几里得等的科学贡献。
3.文艺复兴运动与科学革命:伽利略、牛顿等的科学发现和理论。
三、哲学入门1.哲学的定义:研究存在、真理和价值等基本问题的学科。
2.哲学分支: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等。
3.主要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采等。
4.哲学思辨:哲学的核心目标是区分真理与谬误,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
四、思维方式与方法1.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2.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抽象、演绎、归纳、整体等。
3.批判性思维:不盲从、多元思考、挑战权威、逻辑思维等。
五、科学与伦理1.伦理的定义:研究人类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的学科。
2.伦理理论:德性伦理学、后果伦理学、义务伦理学等。
4.科学伦理:科学研究的公正性、道德规范等问题。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引领社会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七、思维与个人发展1.思维与创新能力:灵活思维、循序渐进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对个人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2.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合理思维、系统思维、跨学科思维等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
3.思维与决策能力:理性思维、多元思维、风险思维等对个人决策的影响。
思修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2023大一
思修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2023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思修课程,大一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以下是2023届大一思修课程的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时代性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优势• 2.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和目标•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基本路线• 3.1 党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 3.2 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道路和顶层设计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成就• 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任务和内外环境第五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 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5.3 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 5.4 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第六章:法律基本知识与法治思维• 6.1 法律的基本属性和作用• 6.2 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6.3 法律体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 6.4 法治思维与法治素养的培养第七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7.1 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实现•7.2 公民义务的内容和履行•7.3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的途径•7.4 公民道德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这些知识点是大一思修课程的重点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法治建设的理解。
思修大一知识点总结
思修大一知识点总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称思修)是大学时期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内容面广、知识点多。
下面将对大一思修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这门课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背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和主要特征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基本任务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2.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5.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转变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7.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特征三、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1.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2.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3.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理论与实践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根本原因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1.法治理论的基本内涵和总体要求2.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道路3.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路径六、当代中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治理1.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治理2.政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治理3.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治理4.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治理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核心价值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以上是大一思修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清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以及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等重要内容。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牢记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一思修考试重点 (2)
大一思修考试重点1. 思修的概念与特点•思修的定义: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进行修炼,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的过程。
•思修的特点:–以修身为核心:思修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通过自我反思和实践来完善自我。
–综合性与系统性:思修涉及到伦理学、哲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文体系。
–实践性:思修强调将道德观念和原则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2. 思修与人生观、价值观•思修对人生观的影响:思修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念。
•思修对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修培养人们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有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个人价值观:思修通过培养个人的主体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3. 思修与中国传统文化•思修与儒家文化:思修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与儒家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思修与道家文化:思修中的追求道德境界的超越和修炼,与道家文化中追求自然与道合一的理念相契合。
•思修与佛家文化:思修中的心灵净化和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与佛家文化中的修行目标相符合。
4. 思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思修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思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思修培养人们的主体意识、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5. 思修与创新创业•思修对创新创业的影响:思修教育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内在的支撑和动力。
•思修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思修注重培养个人的品德、道德和伦理,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行为准则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6. 思修与全球化时代的挑战•思修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价值观多元化: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价值观在交流中相互冲突和融合,思修需适应并引领这一多元化的趋势。
思修大一每一章知识点
思修大一每一章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是无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批判工具,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工具。
二、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立场,它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主要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立阶段、列宁主义时期、毛泽东思想时期和邓小平理论时期。
四、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人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决定因素,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是人类的社会属性。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下,人的能力和境遇的变化。
五、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是指人类活动的目的和价值所在,人生的意义与人的价值追求紧密相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通过实现自我和造福人类来实现的,人应该通过劳动和创造来发挥自己的价值。
六、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包括生产力发展规律、阶级斗争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真正解放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赤裸裸的阶级对抗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指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来实现共同富裕和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八、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类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社会形态,实现了人类自由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
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朝着共产主义社会不断前进。
以上是思修大一课程的每一章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世界观与方法论,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道路,以及展望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类未来的发展。
大一思修主要知识点梳理
大一思修主要知识点梳理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大一思修的主要知识点,以下是对该学科的梳理,以便于大家系统性地学习和复习。
一、思修的基本概念思修即思想道德修养,是指在对自然、社会、人生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唯物辩证法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量变引起质变、否定之否定等。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特殊性表现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区别。
4. 矛盾的质量互变:矛盾的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5. 量变与质变:量变是事物变化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变化的根本性、质的飞跃。
6. 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新事物通过否定旧事物的方式产生。
7. 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方法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2. 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阶级划分,实现共产主义。
3. 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价值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
4.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历史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
5.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与自由,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四、人生观和价值观1. 个人生活和价值:个人的幸福与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在社会和他人中实现。
2. 自我认知与自我完善:要深入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完善自己。
3. 独立人格与社会责任:保持个体独立性的同时,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4. 社会公德与个人道德:追求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的统一,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
五、法律基本知识1. 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法律的主要特征包括规范性、强制性、约束性等,法律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平正义。
大一思修考试重点归纳
大一思修考试重点归纳一、思修的基本概念在大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思修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思修是对人类思想发展历程和思想方法的系统学习和研究。
它让我们了解哲学、逻辑、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我们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
在考试中,理解并掌握思修的基本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学习思修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能够指导我们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分析社会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考试中,需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发展纲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标识和价值体系,也是思修课程中的一部分。
它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的价值观,对我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作用。
在考试中,需要理解并运用这些核心价值观。
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它以社会公有制为基础,以无产阶级领导为特征,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
在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制度问题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路径。
它着重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考试中,需要了解该道路的实践和特点。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的重要探索。
它在保持公有制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在考试中,需要理解它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社会规范的两个重要方面。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社会规则,而道德则是人们行为准则的内在指导。
在考试中,需要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区别和联系,并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大一思修知识点汇总
大一思修知识点汇总大学的第一学期,思修课成为了我们探索道德与法律、自我与社会的重要窗口。
以下是对大一思修课程知识点的一个汇总。
一、思想道德修养1、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理想信念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能为我们提供前进的动力,提升精神境界。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在当代,爱国主义体现在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3、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4、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常见的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善、勤劳勇敢等。
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法律基础1、法律的概念和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律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等特征。
2、我国的法律体系我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
3、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大一思修知识点考点归纳
大一思修知识点考点归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是大一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的知识点和考点,下面对其中的一些重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人的思想和意识人的思想和意识是人类与众生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它具有客观和主观的两个方面。
客观上,人的思想和意识受到社会历史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主观上,人的思想和意识受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在思修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种对于人的思想和意识的解释观点。
1.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社会历史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即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则认为人的思想和意识是超越物质世界的,是独立存在的。
唯心主义强调意识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认为人的思想和意识是个体的主观能动反映。
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思修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个人关系的基本观点。
1. 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为个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条件。
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分工等都对个人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 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前提,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进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人生的价值追求人生的价值追求是思修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人生的价值追求可以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1. 物质价值物质价值是指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满足,包括物质需求、物质享受以及物质财富的创造。
2. 精神价值精神价值是指人对精神追求和满足,包括人的精神需求、道德追求、自我实现以及他人关爱等方面的价值。
四、道德与法律道德和法律是思修课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修重点1.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2.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3.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中国共产党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并躬身实践的光辉典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5.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6.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国家统一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8.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立国之本。
9.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1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12.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础,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是各个民族每一个成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13.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是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4.强大的国防是国家生存发展的保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15.爱国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国防观念的重要思想基础。
16.我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
17.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和核心。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18.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义务。
19.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20.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21.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22.人生观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3.世界观决定人生;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生观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
24.世界观: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5.人生目的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6.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
27.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28.人生态度的形成既是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29.认知、情感、意志是起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要素。
30.认真务实乐观进取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31.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32.思考价值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33.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
34.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35.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才值得同学们终生奉行和践行。
36.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最崇高的精神。
37.错误的人生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它们都表达了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对人生目的的主张,反应的都是狭隘的剥削阶级的腐朽观念,不可能具有劳动人民德尔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属性,它们讨论的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偏狭的一己之私利,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的某方面的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整体需要。
38.人生的意义,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
39.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40.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41.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
42.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43.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都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
44.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45.一个人的生活具有怎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所规定的。
46.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劳动以及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是对人生价值评价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47.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48.客观的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
49.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50.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生价值的评价就是对实践及其成果的评价。
社会实践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51.在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52.任何需要都必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
53.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54.形式上,竞争和合作是对立的;本质上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
55.人生的内容是由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的.56.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
57.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键是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58.人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
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人的个体性中蕴含社会性,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同时又以社会的形式存在(人依赖于社会).59.人只有将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才能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条件。
60.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谁也离不开谁.社会整体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他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61.个人的身心健康与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融洽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友好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价值追求。
62.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63.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
64.在阶级社会,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道德必然带有阶级性。
65.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66.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67.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则处于从属地位。
68.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69.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7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7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评价标准。
72.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3.道德是经济基础和现实生活的反应,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
7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们选择行为、评价善恶的普遍标准,也是衡量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
75.法律是产生于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法律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秩序为目的。
76.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总是与其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77.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法律渊源法律结构法官权限不同.78.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行为。
79.国家是法律强制的主动主体,作为被强制对象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则是被动主体。
80.社会主义法律除了具有规范作用外,还具有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作用,是阶级本质和经济基础的集中体现。
维持国家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秩序,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也是实现社会改革和进步的有效途径。
81.法律制定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82.行政执法(法律执行)的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具体: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下属行政机构。
83.司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司法原则:司法公正。
84.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是守法的主体。
8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第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86.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