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诗词鉴赏
《虞美人》教案二: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
《虞美人》教案二: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虞美人》是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之一,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与文学价值。
作为教学内容,如何从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两个角度去深入解读这篇作品呢?一、情感分析《虞美人》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情感自然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在情感分析的过程中,要考虑作品中的情感表现、情感体验和情感沟通三个方面。
(一)情感表现在《虞美人》中,情感表现主要通过描绘美丽动人的虞美人、倾城倾国的李白和两人之间的虔诚爱情来展现。
诗中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方式来表现虞美人的美貌和魅力,如“红酥手,黄滕饰”,“云鬓花颜金步摇”等。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虞美人的美丽,也表现了李白对她的深深迷恋。
而在表现情感上,李白也做得极为出色。
他在诗中对虞美人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展现了他的热情、诚实和冲动。
这种情感表现让人感到真挚、热烈而又殷切。
(二)情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同样非常深刻。
《虞美人》中所表现的情感不仅是李白个人的,还是广泛而深刻的人性情感。
人们总是对那些美好的事物充满着向往和渴望,李白对虞美人的痴迷就是这种情感体验的一个例子。
在李白和虞美人的爱情故事中,人们也可以感受到爱情的痛苦和不幸。
当虞美人和李白遭到贵族的阻挠之后,他们不得不分别,在此之后,他们的心灵在长久的等待和相思中度过,这种带着苦涩的情感和体验,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三)情感沟通情感沟通代表着交流和理解,并且还包括反映和认同。
在《虞美人》中,虞美人和李白之间的情感沟通,体现了真挚、感人的性格魅力。
虞美人和李白之间的情感沟通不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而是以他们的目光、行为、神态等等方式来完成的。
二、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网络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我们应当注重如何进行文学鉴赏。
(一) 说诗篇《虞美人》是非常优美的诗歌,人们需要通过深入了解其中的语言艺术来体味这首诗章的美妙。
在品读这首诗的时候,可以重点关注作者的构思能力。
笔者的婉转、灵敏及有机的结构性,造就了这首独具特色韵律优美的诗文。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希望能帮到你!原文:《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赏析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
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
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
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秋月呀,什么時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
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
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
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時,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
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
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時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
《虞美人》诗词鉴赏与分析
《虞美人》诗词背景介绍
1 《虞美人》的创作背景
《虞美人》是南被金人俘虏期间,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
李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唐后主,他的一生充
深思念和对生活无奈的感慨。
满了戏剧性,从皇室贵族到阶下囚,他的人生经
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词创作。 3 《虞美人》的艺术价值
味,又有现代诗歌的自由,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使得这首诗更具艺术魅力。
05 《虞美人》在文学史 上的影响
《虞美人》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虞美人》的文学地 位
《虞美人》作为宋代词坛上 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艺术成 就和影响力在文学史上有着 举足轻重的地位。
《虞美人》的艺术风 格
《虞美人》以其婉约深沉、 情感真挚的艺术风格,对后 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承 。
《虞美人》的文化影 响
《虞美人》不仅在文学上有 着重要地位,更在社会文化 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了 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
06 《虞美人》欣赏与学 习心得分享
《虞美人》欣赏与学习心得分享
《虞美人》诗词欣赏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 的代表作,以其深情的词句 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示了 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 深忧虑。
《虞美人》以花喻人,借花 抒情,通过描绘虞美人的凋 零,寓言了李煜自身的命运 ,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思 念和对人生的深深感慨。
《虞美人》语言优美,意境 深远,音韵和谐,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其独特的艺术 手法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使 其成为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 颗璀璨明珠。
04 《虞美人》的艺术特 色
《虞美人》的艺术特色
《虞美人》的情感内 涵
《虞美人》中充满了浓郁的 悲凉和哀愁,通过对春花秋 月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 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
精选《虞美人》诗词赏析五首
【导语】虞美⼈是词牌之⼀,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宠姬虞美⼈,因以为名。
下⾯是分享的精选《虞美⼈》诗词赏析五⾸。
欢迎阅读参考!【篇⼀】精选《虞美⼈》诗词赏析 虞美⼈·秋感 词牌名:虞美⼈|朝代:宋朝|作者:吴⽂英 背庭缘恐花羞坠。
⼼事遥⼭⾥。
⼩帘愁卷⽉笼明。
⼀⼨秋怀禁得、⼏蛩声。
井梧不放西风起。
供与离⼈睡。
梦和新⽉未圆时。
起看檐蛛结、⼜寻思。
赏析/鉴赏 《虞美⼈》,唐教坊曲。
《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藉‘虞兮’之歌。
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也。
”双调,有两格,其⼀为五⼗六字,上下⽚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为五⼗⼋字、上下⽚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此⾸为第⼀格。
“背庭”两句怕赏花,并触发怀乡情。
“背”,即弃也,这⼉引申为“不去”。
此⾔词⼈不去庭园赏花,是因为怕园中之花被⼈滥赏⽽愤⽽早凋。
其实这并⾮是“花羞坠”,⽽是⼈有愁,且惜花也。
词⼈⼼中愁的是羁旅在外,因秋⾄⽽起乡愁,所以词⼈的⼼早已不在乎欣赏什么花,⽽是已飞向群⼭阻隔的故乡——四明。
“⼩帘”两句,⾔词⼈卷起帘⼦放那明亮的⽉光⼊室,室中瞬时由朦胧转为清晰,词⼈的⼼境也随之由浓愁减为轻忧。
但是,⼼境刚刚转好,却⼜因“举头望明⽉”,两⽿闻蛩鸣,使他⼜添⼀重怀乡新愁。
“井梧”两句,紧承上⽚,发挥思乡情。
⾔秋风起,桐叶落,簌簌的落叶声,似那西风烦⼈的脚步声,在室外徘徊不去。
词⼈羁旅在外,夜闻此声,辗转反侧,更是因离愁别恨⽽不能成眠。
“梦和”两句,⾔词⼈即使在睡梦中,也在思念亲⼈。
他说:我们分居两地多像天上的弯弯新⽉,还不到⼗五团圆之时。
真是“⽇有所思,夜有所梦”。
醒后不能成寐,他索兴披⾐起来,踱到室外,见屋檐边蜘蛛正在周⽽复始地劳碌结,不禁⼜联想到⾃⼰也与它⼀样,为⽣计所迫,在他乡劳碌奔波度⽇的处境。
真是对景伤情,徒添悲伤。
据词意此词应是词⼈早期之作。
【篇⼆】精选《虞美⼈》诗词赏析 虞美⼈·赋虞美⼈草 词牌名:虞美⼈|朝代:宋朝|作者:⾟弃疾 当年得意如芳草。
虞美人原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及赏析虞美人原文及赏析虞美人原文及赏析1疏篱曲径田家小。
云树开清晓。
天寒山色有无中。
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
愁抱惟宜酒。
菰蒲睡鸭占陂塘。
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叙写送行惜别的词作。
词人为心上人送行,首二句所描绘的农家景致是他们临分手之处:“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疏篱”、“曲径”是典型的农家景致,也是词人于清晨所见近处之景,再往远处看,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地散开,时间到了清晨,分手的时分已在即。
“曲径”,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外,“云树开清晓”句,似化用秦观《满庭芳》词中“晓色云开”句,但周词的词序颠倒,所以这里的“开”字似更为精炼。
“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篷”,三、四两句承上而来,词人的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处,但见晨雾迷漫,带着寒气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四野一片寂静,只见远处山寺钟声传来,这给凄清的送别场面又增添了一层感伤色彩。
“天寒”句,化用王维《汉江临泛》中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词作上片以“疏篱”、“曲径”、“田家”、“云树”、“山色”、“孤篷”、“野外”等描绘一幅素淡画面,画面极为清静淡雅,再衬以钟声,使得画面富有动感,在这种环境中送别,心境自然是凄凉而忧郁的。
词作下片转而叙写自己的心情。
但词人并不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一个个动作和画面来达到表述之目的。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
这是说送走心上人后,感到寒意袭人和愁意缠绕心间,于是便添加衣服,策马扬鞭去找驿站,买些酒来驱寒解愁。
“亭堠”,亦作亭堡,原为侦察、瞭望的岗亭。
《后汉书·光武纪》载:“筑亭堠修烽燧。
”这里当是指古代废置之亭堠,已改为置酒供行人休息场所。
因前文已交代“天寒”,故此遂有“添衣”,但实质上是写词人之心寒愁浓。
词人又写自己急急忙忙地寻找亭堠,说明其离愁之浓重。
“愁抱”一句是全词中唯一的直抒其情,“惟宜”二字,强调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亦可理解为本词的主旨。
李煜诗词《虞美人》赏析
李煜诗词《虞美人》赏析李煜诗词《虞美人》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李煜诗词《虞美人》赏析,希望能帮到你!李煜诗词《虞美人》赏析1【词牌简介】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
《虞美人》即是如此。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
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
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
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
苏轼经典《虞美人》原文赏析
【导语】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和仲,号“东坡居⼠”,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
北宋诗⼈、词⼈,宋代⽂学家,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之⼀,“唐宋⼋⼤家”之⼀。
下⾯是分享的苏轼经典《虞美⼈》原⽂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苏轼经典《虞美⼈》原⽂赏析 虞美⼈·有美堂赠述古 词牌名:虞美⼈|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湖⼭信是东南美,⼀望弥千⾥。
使君能得⼏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灯初上,⽔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江明⽉碧琉璃。
赏析 此词作于公元⼀〇七四年(熙宁七年)七⽉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设宴于杭州城中吴⼭上之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此词。
词中以⽩描取胜,紧扣有美堂居⾼临下的特点,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
上⽚写揽景兴怀,下⽚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上⽚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满眼、⼀望千⾥的壮观。
此⼆句从远处着想,⼤处落墨,境界阔⼤,⽓派不凡。
“使君能得⼏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此时此刻的⼼情:使君此去,何时⽅能重来?何时⽅能置酒⾼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
据《宋史·陈襄传》,陈襄因批评王安⽯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
然⽽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
⽽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政虽⽆术,⼼则在民”。
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学后进。
他们在⼒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民的事。
此时即将天隔南北,⼼情岂能平静? 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曲调⽽想到杜牧的扬州诗,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
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之劳歌,因⽽声韵悲切。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
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
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翻译独倚栏杆向远处望去,清江浦在哪里呢?大雨迷蒙,连天涯都一片苍茫。
好风像扇子,好雨似挂着的珠帘。
只见岸上红花开放,汀洲覆满绿草,浸水的印痕在不断上涨。
想象自己的梦魂进入了关山之路,那游冶的旧处在哪里呢?如今只剩梦影依稀,不堪回首。
碧绿的平野延伸至天际,引起离人无尽的归思。
只有在偶然的美梦中,才能回到长期思念的南方。
注释清江浦:清江,又名沙河,在今江苏淮阴市北淮河与运河会合处。
浦,水滨。
渺渺:形容雨大,迷漾一片。
汀草,水边的野草。
青林:喻梦魂。
乘鸾:指仙游。
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箫,穆公为筑凤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遂乘而仙去。
南州:南方。
鉴赏这首词,是写春夏的雨景并由此而勾起的怀人情绪。
上片从近水楼台的玉阑干写起。
清江烟雨,是阑干内人物所接触到的眼前景物;渺渺天涯,是一个空远无边的境界。
“好风如扇”比喻新颖,未经人道,春夏,往往有这样的景色。
陶渊明诗“春风扇微和”的扇字是动词,作虚用;这里的扇是名词,作实用;同样给人以风吹柔和的感觉。
“雨如帘”的绘景更妙,它不仅曲状了疏疏细细的雨丝,像后来杨万里诗“千峰故隔一帘珠”那样地落想;而且因为人在玉阑干内,从内看外,雨丝就真像挂着的珠帘。
“岸花汀草、涨痕添”,也正是从隔帘看到。
“微雨止还作”(苏东坡句),是夏雨季节的特征。
一番雨到,一番添上新的涨痕,所以说是“时见”。
“涨痕添”从“岸花汀草”方面着眼,便显示了一种幽美的词境。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李煜《虞美人》赏析(精选6篇)相传虞姬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
后人曾根据《垓下歌》,以及相传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李煜《虞美人》赏析(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煜《虞美人》赏析篇1虞美人——[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虞美人:词牌名。
词牌名《虞美人》源自虞姬,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此得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色。
这里应代指岁月的更替往事:指过去欢乐的宫廷生活。
又东风:又刮起了东风。
指春天来了。
故国:指李煜做皇帝是的南唐。
不堪回首:不堪,承受不了。
回首,回头看,此处意为回忆。
雕栏玉砌:指南唐华丽的宫廷建筑。
雕栏,雕花的栏杆。
玉砌,玉石的台阶。
朱颜:指人的美好容颜,也兼指“雕栏”朱红的颜色,当有双关语意。
译文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地更替,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早已经匆匆而去。
小楼晚来又春风吹拂,望着明月依旧,倾覆的故国却不堪回首,不忍再忆起。
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应该依然华丽,但亡国的宫女,美丽的容颜不再美丽。
物是人非啊,我自问该有多少的哀愁,正恰似那春来滚滚的长江,东流无语。
鉴赏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唐后主”。
这首词是李煜对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叹,诉说自己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词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
当时李煜由南唐国君一下子变为宋朝的囚犯,不仅仅失去了居高无上的皇帝的地位和权力,更残酷的是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
励志古诗词《虞美人》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虞美人》原文及赏析
虞美人
作者:柳永
蹴鞠踢莽,走笛拨清弦。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赏析:
《虞美人》这首古诗词是柳永的名作,主要写了一位游子的思乡之情,思归的愁绪,浓浓的情感令人勾起共鸣。
从第一句“蹴鞠踢莽,走笛拨清弦”开篇,作者便描写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象,也即是游子当时正在处于思乡之中,晚春雨歇,寒蝉悲秋,带着萧瑟感觉拨动着清弦,唤起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尤其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更折射出游子困在当时的苦闷,无奈而又思念,情深意重,心碎无言。
作者在诗中把比喻与具象巧妙结合,最后“一枝红杏出墙来”写出的一片春色,生动的描写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让人感受到整首诗所倾注的深情,至此虞美人真正展现其出色的诗歌意境。
【诗歌鉴赏】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原文翻译及赏析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原文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注释、碧桃:一种观赏桃花。
此指仙桃,借以赞颂主人的宠姬碧桃。
2、数:辈。
3、萦(yíng)回:盘转回旋。
4、不道:不奈,不堪。
这里“春”为双关语,既指喻作者对碧桃的赏爱,也寓有碧桃春心萌动,又难以表述之意。
5、君:指花,也指双方。
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翻译天上碧桃露滋养,不同俗卉与凡花。
乱山之中,萦水之畔,可惜一支如画为谁开?清寒细雨显柔情,怎奈春光短暂,美景将逝。
为君酣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分人断肠。
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赏析《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是北宋文学家,词人秦观的一首托物咏怀,这首词运用新巧别致的比喻手法,表现了怀才不遇、伤春惜别的主题。
起调二句赞咏碧桃天生丽质,幽独不凡的高雅品格。
接下二句感叹碧桃居处荒僻,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的可悲处境。
过片写春光易逝,花期短暂,融入了词人伤春怨别的情感。
结语“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为全词的精华与重点,作者将花与人合写,表现了花恼人,人惜花的幽独情怀。
这首咏物伤春词在所咏的仙桃身上,寄托了作者的高洁品格和坎坷的身世遭际,表现了怀才而为世弃、高洁而遭人谤的尤怨以及对年华流逝青春难驻的无可奈何情绪。
全篇写物不正面刻画,而从整体运笔,于虚处传神,极富风致情韵。
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
词作在艺术表现上运用的是传统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花,为美人之象征,在美人身上,可以看出词人自身的影子。
亦花亦美人亦词人。
词人本是一位“少豪俊,慷慨溢于言辞”的才俊之士,却不为世用,仕途抑塞,历尽坎坷,自然是满腹怀才不遇的不平。
然而这不平无法向人诉说。
只好“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
纳兰性德诗词《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词⾸尾两句都是追忆,⾸句写相会之景,尾句借物映⼈,中间皆作情语,如此有情有景有物,⼜有尽⽽不尽之意,于凄凉清怨的氛围中叹流⽔落花易逝,孤清岁⽉⽆情,真是含婉动⼈,情真意切。
下⾯是分享的纳兰性德诗词《虞美⼈·曲阑深处重相见》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虞美⼈·曲阑深处重相见》 清代:纳兰性德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明中。
半⽣已分孤眠过,⼭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折枝花样画罗裙。
【译⽂】 当年在曲折的回廊深处,我再⼀次与你相逢。
你抹掉泪⽔,颤抖着依偎在我怀⾥。
分别之后,你我承受着相同的凄凉痛楚。
每逢⽉圆,便因不能团圆⽽倍感伤⼼。
分别后只觉得半⽣孤苦,枕上早已是泪痕点点。
回忆起你最让我⼼动的⼀刻,是你那堪称第⼀的绘有折枝图样的彩⾊的罗裙。
【注释】 虞美⼈: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宠姬虞美⼈,因以为名。
⼜名《⼀江春⽔》、《⽟壶⽔》、《巫⼭⼗⼆峰》等。
双调,五⼗六字,上下⽚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匀泪:拭泪。
全句指在情⼈的怀中颤抖着搽拭眼泪。
不胜清怨:指难以忍受的凄清幽怨。
唐钱起《归雁》:“⼆⼗五弦弹夜⽉,不胜清怨却飞来。
”不胜:承受不了。
清怨:凄清幽怨。
分(fèn):料想。
⼭枕:枕头。
两端凸起中间低凹的⼭形枕头。
檀痕,浅红⾊的泪痕。
是说沾上胭脂的泪痕。
涴(wò):浸渍、染上。
枕头上浸渍了粉红⾊的泪痕。
销魂:极度的愁苦或欢乐。
折枝,中国花卉画技法,即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
宋仲仁《华光梅谱·取象》:“……其法有僵仰枝、覆枝、从枝、分枝、折枝。
” 花样:供仿制的式样。
罗裙:丝罗织成的裙⼦,多泛指妇⼥⾐裙。
【赏析】 由于作者的⽓质与秉性使然,所以即使内容为艳情,词作也往往会呈现出迥异的风格。
早期花间词不仅内容空虚、意境贫乏,⽽且多追求辞藻的雕琢与⾊彩的艳丽,虽然词⼈多为男⼦,但他们写出来的⽂字却带着极浓重的脂粉⽓;纳兰的这⼀⾸《虞美⼈》虽然也写男⼥幽会,却在暖昧、风流之外多了⼏分清朗与凉薄。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诗词鉴赏——虞美人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诗词鉴赏——虞美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
答:
(2)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答:
答案:
(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
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
(2)运用反衬手法,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
李煜《虞美人》赏析
【古诗今译】一年一度地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地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地伤痛.精雕细刻地栏杆、玉石砌成地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地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地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赏析一】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地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地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地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地绝命词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地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地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地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地美感效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诚然,李煜地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地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地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地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地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地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地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地枨触,跌衬出他地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地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地阶下囚地作者地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地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地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地《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地力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地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地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地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地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地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地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地情感.因为人们地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地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地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赏析二】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地国君,李煜是失败地;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地“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地著名诗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首词刻画了强烈地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地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地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地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地亡国之君,这些美好地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地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地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地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地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地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地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地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地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地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地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地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地江山、旧日地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地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地.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地轮回更替和人生地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地无休无止和人间事地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地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最后,词人地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地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地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地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地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地哀思所淹没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赏析]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地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唐后主”.这首词是李煜对自己身世和遭遇地感叹,诉说自己人生地无奈和痛苦.这首词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当时李煜由南唐国君一下子变为宋朝地囚犯,不仅仅失去了居高无上地皇帝地地位和权力,更残酷地是也失去了最起码地人身自由.残酷地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这使他产生了特有地悲与愁.这首词倾泻地就是作者地怀念亡国之痛,哀叹朱颜已改地情怀.春花秋月”和小楼“东风”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地,可在李煜地笔下寓意却变了,一个“何时了”,一个“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盼望地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地信息变得蒙上了一层凄苦和哀愁,究其缘由,那就是越是这良辰美景越是容易触发起作者地怀旧情结和思念故国地伤痛.“故国不堪回首”,连回忆一下故国地过去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见这年年如是地春花秋月和报春地东风呢.每轮回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哪.这与李煜当时所处地境遇是分不开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发前人未所发之愁.以水喻愁,一句巧妙地比喻,贴切生动地将抽象地感情形象化、具体化了,将那看不见莫不着地愁思变成了有形地、永无止境地一江春水,创造了意想不到地地艺术效果,这也成了李煜词地主要特点,对后人地影响很大.作品通篇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泣如诉,动人心魄.全词写地是亡国之痛,抒地是念国之情,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深沉.尽管词作篇幅短小,但余味无穷,能使读者产生强烈地共鸣.堪称为婉约派作品之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学习目标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鉴赏李煜词地深远地意境美和真挚地情感美理解李煜词“把抽象地感情形象化“地艺术特色学习重点:理解李煜词“把抽象地感情形象化“地艺术特色学习难点:鉴赏李煜词地深远地意境美和真挚地情感美一、作者介绍及其词作李煜,史称南唐后主.是五代是最有成就地词人.其前半生豪华奢侈,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亡国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其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本词表达了对故国地深切怀念,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毒酒而死,所以也就成了他地绝命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玉楼春(李煜)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是李煜身为南唐后主时地作品.该词用淡笔素描地手法,抒发了李煜在豪华富丽地宫廷里享受美满、欢乐、浪漫生活地愉悦心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早期词作代表:《相见欢(乌夜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表面写离愁,而实际上仍是表达自己亡国去乡之恨.后期词作代表:《虞美人》二、诵读.“春花秋月”是美好地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地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请问,文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全文地感情?明确:愁、大家说说李煜地“愁”有哪些?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作者用了哪些创作手法来写“愁情”?虚实结合(眼前—回忆、想象)对比(现在—过去、物—人)比喻(满腔愁绪—一江春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夸张、愁思像春水般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愁思多;、愁思像春水般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愁思绵长 .、欣赏品味从修辞、情感等角度赏析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三、歌曲欣赏四、本词艺术特色:、比喻:把抽象地感情形象化、对比:身份变化导致情感变化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地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读出了什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地是对往昔繁华地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地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地看法. (分)、反衬手法.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地梦境进行有力地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地悲哀便越浓重;对昔日繁华地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艺术手法:反衬或以虚写实,以乐景衬哀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作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法)缪塞说:“最美丽地诗歌是最绝望地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地眼泪.”思考这句话地意味,结合李煜词内容进行理解,写一篇字左右地文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写“愁”地古诗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地著名诗歌《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如李煜地《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还有李清照地《一剪梅》也表达了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有对国家表现地愁,这要数李煜地词中表现地最多如:也有表达对爱地情愁如李之仪地《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如欧阳修地《浪淘沙》: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还有表达人生之愁地:如辛弃疾地《丑奴儿》: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还有知己难觅之愁:如岳飞地《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谁人听秦观地《涣溪沙》中地一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川剧与民俗:川剧产生于世纪中期,即清代乾隆年间((),它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民族戏曲地优秀传统,经过许多前辈艺人地辛勤劳动,以及成功吸收了古典戏曲地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四大声腔和本地区地民间灯戏精华,在这些戏曲流入四川以后,受到四川地方语言及民间音乐地影响并相结合,经过长期地改造、演变过程,这才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以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四川地方色彩地地方剧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真正把川剧地几种声腔形式结合起来是在年辛亥革命以后,各大城市建立了茶馆地时期,它为川剧地发展提供了重要地基础,由于有了固定地演出场所茶馆,这一市民固定地娱乐场所,从客观上为川剧提供了理想地场所和较好地物质条件.而且不仅是这些专业地班子,老百姓也喜欢参与进来,这种业余地表演,四川称为“玩友”或“围鼓”,是老百姓重要地文娱活动方式,这为川剧地发展提供了可贵地群众基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川剧是一种以音乐、舞蹈、念白作为表现手段,以写意为主,虚实结合地表演艺术,它打破时间与空间地限制,在有限地空间,展现了广阔地内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川剧地浓郁生活气息,四川人幽默诙谐地民俗,使川剧喜剧剧目非常丰富,这不但使川剧本身非常吸引人,而且还被许多兄弟艺术或兄弟剧种借鉴,入夏梦主演地《抢新郎》、韩非主演地《乔老爷上轿》、张君秋主演地京剧《望江亭》、金采风主演地越剧《碧玉簪》、木偶艺术片《一只鞋》,都取自川剧优秀传统剧目,还有许多与其相关地,如近年地电视片《傻儿师长》、《傻儿军长》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川剧地剧装非常精彩,着装是以闻名中外地蜀绣制作,金丝银线,绘龙描凤,绣禽刺兽,百花簇拥,巧夺天工,光彩夺目.头饰精致复杂,美不胜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川剧用四川方言念唱,有浓愈地巴蜀音乐特色、民俗风情特色和文化传统特色.其表演艺术细腻,技术要求严格,语言幽默风趣,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地喜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任何一种传统文化艺术要保留、生存、发展,都必须要遵循继承中创新地规律.从戏剧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个四川化地戏曲剧种;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种戏曲化地地方文化;而从剧目形态及其不同时代特征看,川剧不仅继承了戏曲母体地遗产,更富有大量表现自身生命活力和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地现代创造与发展.川剧作为一个以表演为中心地地方戏曲剧种,是巴蜀人民情感、观点、兴趣等审美意识地物态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作为构成一种特色鲜明地地域文化地元素或一个地区文化地标志地东西,通常是在长期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地,与当地居民地日常生活具有非常密切地联系,因此也具有非常恒定很难受外界影响而骤然变化或消失地力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虞美人》的修辞手法
《虞美人》的修辞手法1.引言1.1 概述《虞美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作品之一。
它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通过描绘虞美人这一美丽而寂寞的女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短暂美好的感慨和对生命的苦短之感。
在这首诗歌中,杜牧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具备了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分析《虞美人》中的主要修辞手法,并探讨其对整体诗歌效果的影响。
首先,本诗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虞美人作为诗中的形象,象征着美丽而短暂的生命。
通过将其与红颜薄命等意象相结合,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性的抱憾之情。
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富有意境,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岁月无情的感慨。
其次,比喻手法在《虞美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诗中描写的虞美人的美丽容貌和娇柔身姿,往往通过与自然界的事物进行比拟来表达。
例如,“蜀国强兵官渡城,红颜弃轩冕”中的“红颜”一词就是通过比喻手法来形容虞美人的美貌。
这种比喻手法使得诗歌形象鲜明,细腻地展现了虞美人的魅力。
此外,对偶手法也是该诗的一大特点。
通过使用对称的结构和相似的语言,诗人将虞美人的美与世事的无常进行对比,进一步凸显了美丽事物易逝的主题。
例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堂前燕”与“寻常百姓家”就是对仗的语言结构,通过对比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社会地位的变迁。
这种对偶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虞美人》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美感和艺术张力。
它通过虞美人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美好的感叹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这首诗作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修辞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修辞手法一2.2 修辞手法二2. 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对于传达作者的意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至关重要。
《虞美人》这首诗的结构紧密有序,通过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有力地渲染了诗中的情感,使读者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和感受。
第42篇 《虞美人》 (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42篇《虞美人》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栏玉()应犹在,只是()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虞美人》中,表现李煜这位亡国之君的愁绪如春水奔流倾泻、无穷无尽的诗句是:“()?()。
”2.李煜《虞美人》中,作者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诗人感慨时光消逝,直接抒发亡国之痛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二、阅读闯关(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B.“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
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2.请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
【参考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和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A.“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错误。
春花秋风最美,诗人竟问“何时了”,心理很反常。
联系李煜当时的生活,可知他回忆越多,就越痛苦,故而有此心理。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事,但时过境迁,词人已不是那个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现在是阶下囚,那些美景只会激起作者悲痛的回忆,因此,词人希望它结束。
诗词赏析:晏几道《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
诗词赏析:晏几道《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天如水”,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与清凉,可是其意不在于写天,而在于以明净的天空引出皓洁的明月。
歇拍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对月怀人。
男子去后一直不回来,也没说准什么时候回来,她结想成痴,就相信了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说法——月圆人团圆,每遇月圆,就倚阑苦望。
词中写女主人公倚阑看月,从希望到绝望,有其独到之处。
“初将”是说“本将”,这一语汇,便已含有“后却不然”的意味。
下面却跳过这层意思,径写“长望”,其中自有一而再、再而三以至多次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在不言之中。
“初”字起,“长”字承转,两个要紧的字眼,括尽一时期以来望月情事,从中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痴情和怨意。
过片两句,从等待无望而终于悟知痴想成虚。
“罗衣著破”,是时长日久;“前香在”,则以罗衣前香之犹存比喻往日欢情的温馨难忘,委婉表达对旧情的缱绻眷恋。
“旧意谁教改”?问语怨意颇深。
人情易变,不如前香之尚在;易散之香比人情还要持久,词中女主人公感到深深的痛苦。
结拍二句,点出全词的“离恨”主旨,以“一春”写离恨的时间久长,以“懒调弦”、“两行闲泪”形容离恨的悲苦之深,将愁极无聊之感抒写到极致。
春日本为芳思缠绵之时,然而日日为离恨所苦,自然无心调弦弹筝,然而又百无聊赖,于是不得不对着筝弦黯然神伤。
这种内心的苦恨,被作者表现得维妙维肖。
陈延焯谓“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确然不错。
此词运笔有迥环往复之妙,读之使人心魂摇荡,低徊不已。
点评这首词写的是怀人怨别的传说超标。
在刻画女主人公的行动和心态时,却很有很有艺术特色。
上片写圆月夜倚栏盼望人归,突出期盼之急切,下片写痴情不改、满怀离恨的愁苦幽怨,上片写倚栏望月盼归,下片写整个春天都充满离恨别情。
上片首句写景,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
这两句写思妇独倚栏干夜眺碧天情景,“天如水”的复合意象描画出好天良夜清如水的月夜特征,虽未直接写明月,却将月辉的圆融、澄澈、空明之美,透过“天如水”显现出来。
诗歌语言风格《虞美人》——陈与义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注]①宋高宗绍兴五年六月,词人托病辞职,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实际上是领俸 禄闲居,卜居青墩时作此词。②琐闼:宫门。③奉祠:祠禄之官,老病废职之官任之,以示优礼。
译文: 我曾在绍兴四年出守湖州时路过这里,时已秋深,道中荷花落尽。到次年乙卯 重来,是立秋后三日,只见荷花满湖,舟前舟后,如朝霞相映,一望无垠,遂记之以词。
驾船在荷塘上行驶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稳地行进着,两岸的荷花纷纷向后 退去。我因托病假才有机会来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满川雨后新秋的美丽景色。
后悔去年乘船时候太晚,只见得满塘残败的荷花。今年我拿什么来报君的恩情。 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赏析: 上阕以轻松的笔触描绘了清新的景致,彰显出词人无官一身轻的潇酒自在。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两句中,“三日”是写实,“秋塘”点明季节和时 间,用语精练而又准确;平度二字,写出了舟行的平稳,反映了词人心情的恬适。“病 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两句中,词人自称“病夫”,其实不过是“引 疾”,所谓“因病得来游”。这也是一种因祸得福的通词,表面上像是暗自庆幸,实 际上是聊以自嘲,内心藏有难言的痛苦。语言直而能纤,质而见巧,从而刻画了词人 内心痛苦而外貌旷达的形象。
全词在艺术结构上匀整对称,浓淡相宜,情、景、事然一体。行文意境清旷,抑 扬跌宕,情寓景中,颇耐寻味。在虚虚实实中刻画了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
有人评价陈与义的诗词很讲究“匀整对称,情景搭配,浓淡相宜”。请结合本 词的下阕加以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
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
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译文翻译黄昏时分又听到城头传来号角声,病中的我勉强坐起,心情不佳。
药刚刚煮沸,灯烛发出青色的光焰,快要烧尽的熏香散发半缕青烟,又勾起无限伤感。
自古以来多情者总是多病,我照着镜子,叹惜自己憔悴不堪的容颜。
读一句你的《弹指词》,泪水突然滑落,拜托东风不要把我在病中对你的思念诉与你知道。
注释解释短檠(qíng):短柄之灯。
“清镜”句:谓揽镜自照,看到那清瘦的形影着实令人怜惜。
清镜,即明镜。
清影,清瘦之形影。
“一声”句:此言吟唱一声《弹指词》便伤心得泪下如丝。
弹指,此指顾贞观之《弹指词》。
央及:恳请、请求。
玉人:对所爱者的爱称。
张先《菩萨蛮》:“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创作背景该词初看之下是写给恋人的,但细细品读,发现另有端倪。
从文中“弹指”等可以看出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友人顾贞观而写下,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诗文赏析纳兰的词,总是让人感觉缱绻幽情,该词自然也不例外。
全词辞藻优雅,言浅意深,可谓是直抒胸臆的佳作。
一开篇,作者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黄昏时分,城头号角响起,词人身患疾病,心情异常低落。
接着纳兰向我们交代了此时他正在做什么,“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那么,纳兰到底是因何而生病呢?他在下片给出了答案:“多情自古原多病。
”患病之人一般都会自怜自伤,纳兰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是独自病在异乡,没有亲人的悉心照料,没有朋友的嘘寒问暖,所以他只能无奈地揽镜自照,结果看到的却是自己日渐消瘦的容貌。
词的结尾两句似乎很好理解,“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病中的纳兰触景伤情,以至于轻轻弹一下手指,就伤心得泪下如丝,但是他又不想让想念之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消息后徒增伤心,于是央求东风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这里的“弹指”指代别的是纳兰好友顾贞观的词集《弹指集》。
那尾句中的“玉人”又如何解释呢?从通常意义上理解,它当然是指美丽洁白的女子。
另外,它也会被用来指代风流俊美的才郎,由此看来,纳兰以玉人来称呼顾贞观,也就变得合情合理。
全词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充分体现了纳兰词“率直性灵”的风格。
《虞美人》诗词鉴赏2原文不肯过江东。
玉帐匆匆。
至今草木忆英雄。
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儿女此情同。
往事朦胧。
湘娥竹上泪痕浓。
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译文1、虞美人草:《梦溪笔谈》:“高邮桑景舒性知音,旧传有虞美人草,闻人作虞美人曲则枝叶皆动,他曲不然。
”2、不肯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3、玉帐:军帐之美称。
4、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指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5、唱着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6、儿女句: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7、湘娥句:舜帝死后,二湘妃泣泪落翠竹,在竹上留下斑迹,人谓之斑竹。
张泌《临江仙》:“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8、舜盖二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虞美人》诗词鉴赏3虞美人·杜鹃千里啼春晚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
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
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翻译杜鹃鸟啼到了暮春时节,故乡总勾起人伤春的情绪。
钱塘江口空阔辽远,洁白的月光下,似乎伍子胥的素车白马又奔潮而来。
山川家国都不是原来的模样,人间的情义都被耽误。
心中有情怀难以平复,怎么经得起几回潮起潮落。
注释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杜鹃:鸟名,又名杜宇、子规。
春晚:春暮。
故国:故乡。
春心:春景所引发的意兴。
海门:内河通海之处,此指钱塘江口。
皑皑:雪白貌。
素车白马:送丧的车马。
此处指伍子胥。
夜潮:潮水每日两次,此指夜间之潮。
城郭非故:用丁令威成仙化鹤事,且极言城郭亦非当年。
以此来警喻世人。
后世多用此典。
恩怨,恩与怨,常偏指怨恨。
须臾:片刻,短时间。
误:错误,引申为迷惑。
孤愤:耿直孤行,愤世嫉俗。
消得:此谓怎禁得起。
创作背景王国维22岁离开家乡,便奔走东西、辗转南北,很少回海宁。
从1906年8月到1907年4月,在海宁为亡父“守制”总共八个月。
他回到北京才三个月,便得到妻子病危的消息,又匆匆赶回来,十天以后,妻子就去世了。
妻子去世后,他心中一片空虚,眼前却尽是妻子临终的情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上片第一、二句为第一层。
首句画出了一幅凄美的“千里暮春图”,把读者带入了一片充满悲哀的广阔空间;第二句“故国春心断”的“春心”,是被春景所引发的一种美好的意愿。
不过要注意“春心”这个词,古人常常把它和“伤”、“损”一类的词连用,更是充满了理想幻灭的悲伤与迷惘。
这两句直白悲凉心境,其中流露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心和幻灭之感。
上片第三、四句为第二层。
此两句就写出了这样一幅开阔雄豪的画面。
不过应该注意到:结合开头两句来看,这幅画面应该不是眼前所见,而是故乡夜潮景象在作者心中的留影。
它在开阔中有苍凉,雄豪中有孤寂,奔放中有执著,而且还叠加了一个复仇幽灵的幻象,因此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心灵对现实景象的折射。
那月下的海面和潮头的幽灵已经有一种悲壮之美,而“依旧”的百折不挠又有一种誓不屈服之意。
这两句以一种开阔豪放之致使这首词从低回走向高昂,为开拓下片作引线。
“皑”、“来”相叶,“月”与“夜潮”相应,有境界。
下片第一、二句为第三层。
这两句宜视为午夜心潮澎湃的内容,主观上对山川、人物的看法。
所谓“山川城郭都非故”,只能是王氏感情激动的叹息;王氏认定,人世间人情陡变,有反清的思潮涌起。
“故”、“误”相叶,使所抒之情进一步展开。
下片第三、四句为四层——结束语。
“人间孤愤最难平”,是全词抒情的顶点,其内涵指其他人倾向于革命,而作者却着意维护满清。
作者从拥戴满清看问题,那是他所谓的“国是”。
他愤恨时代潮流前进,因而他只能向隅而泣。
末句视为疑问句,自有无穷感慨在内。
钱塘江潮落又潮生,是永恒的,王氏为“国是”忧心如焚。
“平”、“生”相叶,也正道王氏平生的心潮。
《虞美人》诗词鉴赏4这首词写贫士失职之悲,却巧妙地把一个歌楼商女的飘零身世打并其中,加以映衬烘托,笔极曲折,意极凄怨,缠绵悱恻,哀感无端。
此词可与白居易诗《琵琶行》并读,两者虽立意和主旨都有所不同,但失意文人与沦落商女的情节模式极为相似。
虞美人刘过老去相如倦。
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
料彼此、魂消肠断。
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
灯晕冷,记初见。
楼低不放珠帘卷。
晚妆残,翠蛾狼藉,泪痕凝脸。
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
但托意焦琴纨扇。
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
云万叠,寸心远。
鉴赏:此词的写作背景,据张世南《游宦纪闻》称:尝于友人张正子处,见改之(刘过字)亲笔词一卷,云:壬子秋,予求牒四明,尝赋《虞美人》与一老娼。
至今天下与禁中皆歌之。
江西人来,以为邓南秀词,非也。
壬子为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当时刘过已三十九岁。
这年秋天,他去宁波(四明)参加选拔举人的牒试,又遭黜落。
失意中邂逅了一位半老徐娘式的商女。
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使他们的心接近了。
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虞美人》相赠。
老去三句,起笔斩绝,将一种黯然的心境,劈头点出,直贯篇末。
卓文君慧眼识英才,与司马相如结成美眷,本是文坛的佳话。
现在却用来与形容他们的穷途邂逅,除了某种惺惺相惜的心情而外,恐怕更多的还是自嘲和悲凉吧。
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挫折与酸辛呵。
说似犹说与,即与说。
同她说到今天的落魄,怎样才能排遣掉胸中的郁闷呢?文士失职感,英雄失路之悲,于此尽现。
衣袂二句逆插而入,以虚间实,引入一段帝京往事的回忆。
刘过自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离家赴试已快七年,这期间他曾应试求仕,也曾伏阙上书,几年奔走,一事无成。
临安都城,留在他记忆里的不过是一身尘垢和在衣袂上的残红而已。
香红尚软,借指当年倚红偎翠、秦楼楚馆的冶游生活句子香艳。
可是一经京尘的铺垫,就变得凄艳入骨。
句中连用曾、空、尚三个虚字转折提顿,笔势峭折而意有余悲了。
刘过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他同那种名士无家多好色的浪漫文人是不同的。
他混迹青楼,是为了排解和麻痹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痛苦,在红巾翠袖的抚慰中得到些许人生的温暖。
其实,他何曾有过真正的欢悦呢?彼此句小作馆结,如今一个是应举无成的青衫士子,一个是孑然一身的半老徐娘,都是生活的失败者和失意者。
此时相对,怎能不令人肠断魂消?一枕四句实情实境:窗外是愁人的梧桐秋雨,室内是摇曳的如豆青灯。
两个苦命人就这样在一起相濡以沫!过片四句紧承前结的词意,将初见时的居处情态用琐笔描出。
楼低不放珠帘卷(不放,不让之意),珠帘不卷,恐人窥视也。
一个低字见出楼居之寒伧来。
晚妆,本是展示女性美的重要手段,对于以色事人的商女来说,更要以此邀宠。
可是词里的女主人竟是黛眉狼藉,泪痕满面,这不是在风月场中的卖笑,而是在同病相怜时倾诉破碎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