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酸雨专题设计
酸雨 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
酸雨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2. 掌握检测酸雨的方法;3. 了解减少酸雨产生的方法;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酸雨的定义、成因和危害;2. 酸雨的检测方法;3. 减少酸雨产生的方法;4. 环境保护与个人责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酸雨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危害1. 导入:引发学生对酸雨的兴趣,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形象形式和危害。
2. 讲授:介绍酸雨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危害,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生活实例,使学生对酸雨有初步的了解。
3. 检测:给学生分发实验工具和测试纸,让学生自行收集降水样品,利用测试纸对降水样品进行酸碱性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4. 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检测结果并总结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
第二课时:酸雨的检测方法1.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到的酸雨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讲授:介绍酸雨的检测方法,包括检测器具的使用和操作步骤。
3. 实践:指导学生使用酸碱指示剂进行酸雨的检测,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了解酸雨的检测方法和原理。
第三课时:减少酸雨产生的方法1. 复习:回顾酸雨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讲授:介绍减少酸雨产生的方法,包括工业减排、车辆尾气治理、植树造林等方式。
3. 探究:分组讨论减少酸雨产生的方法,并设计小组展示。
4. 展示与交流:学生小组轮流展示并交流各自的减少酸雨产生方法。
第四课时:环境保护与个人责任1. 导入:呼吁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讨论环境保护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2. 讲授:介绍环境保护与个人责任的关系,强调每个人对环境保护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3. 反思:学生对自己的环保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4.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开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观察: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观察,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反应速度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2021高考地理环境保护酸雨含答案
1 .下图为北冰洋沿岸区域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地区() ①河运发达②冰川地貌广布③河流终年不冻④可能观测到极光A.①③B.①④C.②③(2)该地区酸雨影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A.本地区工业生产发达B.冬季居民的燃煤取暖C.盛行风带来污染气体D.交通运输的排放量大2 .读下面我国平均降水pH 值分布图,完成下题。
(2)我国西南地区出现重酸雨的原因主要有()(1)雨是一种环境污染事件,它反映的是() A.大气污染 B.水体污染 C. 土壤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D ②④ 〜阿而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②地形闭塞,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③多云雾,易形成酸雨④气温高,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上相继出现了三大酸雨区,其中,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世界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之一。
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危害极大。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环境问题,可能由酸雨直接引发的是()A.全球海平面上升B.南极企鹅患白内障C.水土流失D.森林大面积枯萎死亡(2)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促进酸雨防治的是()A.使用低硫燃料B.控制汽车尾气排放C.减少使用氟氯烃化合物作为制冷剂D.安装烟道脱氮技术(3)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B.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C.从全球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D.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4.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区"躲过快(1)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环境问题依次为()A.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全球变暖B.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变暖、荒漠化C.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荒漠化D.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荒漠化、酸雨(2)由图中③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是()A.大气污染B.腐蚀建筑物C.皮肤癌高发D.海平面上升(3)通过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D.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5.读环境保护主题漫画,完成下列各题。
酸雨的形成与危害教学设计
酸雨的形成与危害教学设计酸雨是一种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而形成的降水,其PH值低于5.6,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酸雨的形成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排放,其中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与水蒸气、氧气等反应,形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随着降水一起落下,形成酸雨。
二、酸雨的危害1.对环境的危害酸雨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体污染: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使水体的PH值下降,导致水中的生物死亡,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土壤酸化: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与土壤中的钙、镁等离子交换,导致土壤酸化,使得植物无法吸收养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森林破坏: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腐蚀树叶和树皮,使得树木无法正常生长,导致森林破坏和生态失衡。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酸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系统疾病:酸雨中的氮氧化物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臭氧和细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刺激和损害,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2)皮肤疾病: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腐蚀皮肤,导致皮肤疾病的发生。
(3)眼部疾病: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刺激眼部黏膜,导致眼部疾病的发生。
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
(2)掌握酸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3)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教学内容(1)酸雨的形成原因和成分。
(2)酸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3)环保行动和个人责任。
3.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让学生深入了解酸雨的危害性。
(3)讨论法:通过讨论环保行动和个人责任,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4.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对酸雨的了解程度和环保意识。
2024年酸雨形成教学设计教案优质
2024年酸雨形成教学设计教案优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六章第三节“大气污染与环境保护”,主要围绕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酸雨的概念、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监测与防治技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酸雨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危害。
2. 学会分析酸雨形成的影响因素,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3. 掌握酸雨的监测与防治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酸雨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重点:酸雨的概念、形成机制、危害及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酸雨污染的实际案例,如森林死亡、古建筑腐蚀等,引导学生思考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0分钟)(1)讲解酸雨的概念、形成机制。
(2)分析酸雨形成的影响因素。
(3)介绍酸雨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课后习题,讲解酸雨相关计算和问题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酸雨相关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教学(15分钟)分组进行酸雨形成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6. 讨论与分享(5分钟)各小组分享实验过程和心得,讨论酸雨防治措施。
六、板书设计1. 酸雨的概念、形成机制、危害。
2. 酸雨形成的影响因素。
3. 酸雨的监测与防治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酸雨的概念、形成机制及危害。
(2)分析酸雨形成的影响因素。
(3)谈谈你对酸雨防治的认识。
2. 答案:(2)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从排放源、气象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3)结合个人思考,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酸雨相关知识,提高了环保意识。
2. 拓展延伸:(1)了解我国酸雨污染现状。
(2)探讨酸雨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酸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酸雨一、典例引领欧洲、北美和中国长江以南都是酸雨多发区。
据此完成1~3题。
1.上述区域多酸雨的共同自然条件是( )A.重工业发达B.地势平坦C.降水较多 D.受西风带影响2.下列名胜受酸雨影响不明显的是( )A.埃及金字塔B.四川乐山大佛C.纽约自由女神像D.巴黎埃菲尔铁塔3.消除酸雨的根本措施是( )A.回收利用酸性气体B.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燃烧技术C.提高资源的利用率D.减少能源的利用1.C 2.A 3.B [第1题,结合选项分析可知,欧洲、北美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共同自然条件是降水较多。
第2题,埃及主要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酸雨影响不明显。
第3题,化石燃料燃烧后向大气中排放出大量的酸性气体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故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是消除酸雨的根本措施。
]4.下图为2017年我国酸雨年均值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造成我国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来源于________。
(2)南方酸雨强度明显高于北方,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产生的危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为中学生请你列举三例力所能及的事。
[解析] 第(1)题,酸雨的产生主要是生产、生活、交通等过程中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出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中学地理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教案
中学地理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酸雨的形成原因;2.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3. 防治酸雨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导入:老师可以通过问一些问题或者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你们有没有听说过酸雨?酸雨是什么样的?它对环境和人类有哪些危害?核心内容:1. 酸雨的形成原因:(1)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燃煤排放等;(2)空气污染物转化为酸雨的过程: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引起大气中的酸性气体的增加,进而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形成酸雨。
2.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1)对植物的危害: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破坏植物根系系统,抑制养分吸收,影响植物生长;(2)对水体的危害:酸雨流入水体,使水体酸化,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3)对建筑物和文物的危害:酸雨中的酸性物质腐蚀建筑物和文物表面,破坏其结构和外观;(4)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酸雨中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皮肤等造成损害,加重呼吸道疾病和过敏症状。
3. 防治酸雨的措施:(1)减少空气污染源:加强对工厂和车辆尾气的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煤炭的使用等;(2)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监测和预测空气污染程度,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3)推广酸雨中和技术:利用化学物质对酸性物质进行中和,降低酸雨的酸度;(4)加强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酸雨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2.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表、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展示酸雨的形成过程和危害;3. 研究性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小实验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设计小组活动或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并提出个人的环保建议;3. 结合平时的观察和实践,评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环保行动的参与情况。
酸雨的调查分析——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案例设计
酸雨的调查分析——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案例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成果的教学模式。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达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具体地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有以下几个阶段:根据上述思想,设计酸雨的调查分析报告如下:第一, 创设情境——为研究性课题的选择作预备情景的创设可以通过开设有关酸雨危害的小科普讲座,观看教学短片等形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存储,提供选题范围,使学生了解酸雨的危害,从而诱发探究酸雨相关知识的动机。
第二,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所设课题应当有一定研究价值(可以通过小组评议的方式来确定其是否具有研究价值)。
第三,组织课题小组课题小组的组织方式,可以采用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的做法。
具体方案如下:学生可以按3至5人组成一个组,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调节。
调节时应考虑学生的兴趣、性别、个性特点、化学成绩、能力水平以及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
课题组建立后,通过自由选举,每个课题组产生一名小组长。
组长的任务是:做好本课题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常与指导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实事求是地记载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
第四,制订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应当确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对调查问卷、提纲、实验方案的编制等,以保证研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1、确定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酸雨的调查实验和分析使学生对酸雨的形成、防止和危害有较深刻地认识。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动手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分析事物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酸雨的教学设计
酸雨一、设计思想:中国大气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排放物居高不下。
2011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高达1857万吨,而二氧化硫是造成我国硫酸型酸雨的罪魁祸首。
本节教学活动中利用二氧化硫、及酸雨的相关知识,模拟不同pH值的酸雨对植物和动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直观认识酸雨对生物的危害。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素养的形成。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在造福人类、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形成化学物质的不合理应用也会引起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观点,进而使学生树立科学地应用化学物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模拟不同pH值的酸雨对植物和动物生活的影响,能直观认识酸雨对生物的危害。
2.了解SO2对空气的污染,酸雨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方法。
3.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记录习惯,初步学会填写实验报告。
4.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酸雨对动植物,人类生活的影响与危害,在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个“环保小卫士。
”三、学情分析(1)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物质与氧气的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二氧化硫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
(3)初三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
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
(4)学生从未填写过实验报告,内心比较忐忑。
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初步填写实验报告手册。
四、研究活动课前部分(一)制作小报,搭建良好的研究氛围.(二)明确任务,组建合作探究的小分队(三)精心准备,让实验的过程来见证事实五、课堂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报告教师引言: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或者报纸上看到这样的空气质量预报,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观看下面两组图片,左右两幅图的差异,是由于什么造成的呢?展示:酸雨危害环境图片。
酸雨教学设计实践活动课(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 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方法。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环保实验,提出合理的环保建议。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关注环境保护,关心社会热点问题。
- 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 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 酸雨形成过程的微观机制。
- 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出有效的环保建议。
三、教学准备1. 教师:-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如PH试纸、酸碱指示剂、试管、滴管等)、实验报告模板。
- 相关视频资料、新闻报道等。
2. 学生:- 预习酸雨的相关知识,了解酸雨的危害。
- 准备实验记录本,记录实验数据。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酸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2. 提问:什么是酸雨?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酸雨有什么危害?(二)新课讲授1. 讲解酸雨的形成原因:- 工业废气排放- 汽车尾气排放- 燃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2. 讲解酸雨的危害:- 对植被的破坏- 对水体的污染- 对建筑物的腐蚀-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 讲解酸雨的防治措施:- 减少工业废气排放- 推广清洁能源- 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三)实践活动1. 实验一: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不同种类的植物。
- 将植物分别浸泡在正常水和酸雨模拟液中。
- 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实验数据。
- 分析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2. 实验二:酸雨对建筑物的腐蚀-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不同材质的建筑材料。
- 将建筑材料分别浸泡在正常水和酸雨模拟液中。
- 观察建筑材料的腐蚀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酸雨教案精品
阅读:酸雨的发现。
流:酸雨的形成原因。
阅读:重大的酸雨事模拟活动:探究酸雨观看图片、思考:酸
观看视频:火力发电观看视频:广西柳州组织观看酸雨形成的
两段视频,引导学生总结酸雨形成的原因: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当这些酸性气体上升并溶解于大气中的水蒸气, 使水蒸气呈酸性。
当下雨时,雨水就会呈现酸性。
板书: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溶解于箭头大气中的水蒸气
小结:酸雨的形成主要是人们排放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溶解在水蒸气中造成的。
所以,酸雨比普通的雨水酸性要强。
组织观看视频,了解酸雨的影响。
小结:酸雨的影响从河流到湖泊,从土壤到动植物,从腐蚀建筑物到破坏文物古迹,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板书:河流、湖泊、土壤、动植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提供视频,组织观看。
了解火力发电厂防治酸雨措施。
提供视频,组织观看和交流,倡导学生防治酸雨也可以从自身做起,在平时生活中节约用电,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乘坐公共交通,进行绿色出行等,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酸雨模拟实验设计
酸雨模拟实验设计浙江省玉环县实验学校(317600)苏爱娣一、实验情景: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约占能源消耗的 70% 。
燃煤排出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形成酸雨。
目前,我国酸雨区的面积高达200 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用品1、实验装置如图示:2、实验用品:A :鼓气囊;B :硬质玻璃管,内装含硫量较高的煤或在煤粉中掺入硫粉制成、酒精灯;C :内装湿的红纸和湿的泛黄色馒头的集气瓶;D :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的洗气瓶;E :装新鲜菜叶的集气瓶;F :内装湿的大理石或湿的镁条的集气瓶 G :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以吸收余气。
三、实验设计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识记二氧化硫的生成、酸雨中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能用化学语言解释、表达二氧化硫与水、碱液反应的性质,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二氧化硫的腐蚀性和酸雨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探究学习模拟实验的一般方法、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讨论、反思等学习二氧化硫、酸雨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我国能源消耗结构中存在着的不合理,增强能源合理利用、提高煤品质、实行煤的综合利用以降低污染提高热效的重要性,观察酸雨使大理石、金属腐蚀,使菜叶受到破坏,感受我们生存环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形成合理利用能源、正确认识发展与防污、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识别和抵制识别劣质食品,初步建立起科学价值观。
四、实验设计优点该实验设计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每个中学生都应了解酸雨,酸雨造成的危害已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实验所需材料均来源于学生身边,实验现象是学生身边所发生现象的集中和放大。
该实验选择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而又紧密联系课堂教学,既可作为课堂演示实验也可开发成家庭小实验,既可作为二氧化硫性质的验证性实验,也可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学生课题的探究性实验。
中学地理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探讨教案
中学地理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探讨教案酸雨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它在地理学的研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更好地了解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本文将探讨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酸雨的形成在探讨酸雨的形成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大气的组成以及其中的污染物。
大气是由氧气、氮气、水蒸气等组成的。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还存在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
酸雨的形成主要与这些有害物质的排放和环境条件有关。
当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释放到大气中时,它们会与大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
当这些酸性物质随着降雨下降到地面时,就形成了酸雨。
二、酸雨的危害酸雨对环境和人类都有着严重的危害。
首先,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当酸雨降落到土壤中时,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导致土壤的酸化。
这使得土壤中的养分流失,植物无法正常吸收养分,从而影响了它们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酸雨对水环境造成了污染。
酸雨降落到水体中,会降低水的酸碱度,破坏水中生物的生存环境。
对于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来说,酸雨会使其生活环境酸化,导致大量死亡。
同时,酸雨中的有害物质还可以积累在水体中,对水生生物造成长期的伤害。
此外,酸雨对人类的健康也带来了威胁。
酸雨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到食物链中,通过食物摄入到人体内部,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长期暴露在酸雨环境中,人们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等病症。
三、解决方案为了应对酸雨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关键。
工业企业应采用更为环保的生产技术,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同时,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对违规排放者进行处罚,形成严格的环境保护机制。
其次,加强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也很重要。
只有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应对污染源,才能有效避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此外,加强公众宣传和环境教育也是关键。
通过宣传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倡绿色出行和生活方式,促进环保行动。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 调查当地酸雨情况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上册
《调查当地酸雨情况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了解当地酸雨的实际情况,分析酸雨对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作业内容1. 收集资料:学生需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收集有关酸雨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成因、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
2. 实地调查:组织小组到当地受酸雨影响的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记录下当地的自然环境、植被状况、建筑物等受酸雨影响的实际情况。
3. 问卷调查:设计并分发问卷,针对当地居民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酸雨的认知程度和所受影响。
4. 数据分析:根据收集的资料和实地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总结出当地酸雨的成因、影响程度及范围。
5. 撰写报告: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关于当地酸雨情况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包括调查过程、数据分析和结论等。
三、作业要求1. 安全性:在实地调查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不进入危险区域。
2. 团队协作:小组内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3. 数据真实性:收集的数据要真实可靠,不得虚构或夸大。
4. 报告质量:报告要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分析深入,结论合理。
5. 截止日期:按时提交作业,不得拖延。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收集资料、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及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资料收集的全面性、实地调查的细致程度、问卷设计的合理性、数据整理的准确性及报告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等。
3.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2. 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
3. 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上所述的作业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到酸雨的相关知识,还能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性学习课题一调查当地酸雨情况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上册
《调查当地酸雨情况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酸雨的基本概念,理解酸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并培养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此项作业,期望学生能够增强环保意识,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作业内容1. 概念学习:学生需首先通过课本、网络资源等途径,了解酸雨的定义、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实地调查:学生需在当地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酸雨的实地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近期的降雨情况、降雨的pH值记录、降雨后水体的变化等。
3. 数据收集与分析:学生需收集该地区的酸雨数据,如工业排放数据、气象资料等,通过数据整理、图表制作等手段分析当地酸雨情况及其原因。
4. 采访与记录:学生可采访当地居民、环保组织或专家,了解他们对酸雨的看法和感受,并记录下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5. 撰写报告:根据上述调查和分析结果,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当地酸雨情况及其影响的报告,报告中应包括调查过程、数据分析、采访内容以及个人见解和思考。
三、作业要求1. 实地调查:学生需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所有数据和信息需有明确的来源和出处。
2. 数据处理:学生需熟练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如Excel等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呈现。
3. 报告撰写:报告需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既要客观呈现调查结果,又要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 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在调查和分析过程中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作业。
5. 时间管理:学生需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科学性:评价学生的调查方法、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是否科学、准确。
2. 创新性:评价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是否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3. 团队合作: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 报告质量:评价报告的结构、逻辑性、语言表达等方面。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研究性学习课题一调查当地酸雨情况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上册
《调查当地酸雨情况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酸雨的成因和影响。
2. 掌握实地调查的方法和步骤,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初步分析。
3.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二、作业内容(一)预备工作1. 知识准备:教师课堂讲授酸雨的基本知识,包括成因、危害及检测方法。
2. 小组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3-5人,确定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
(二)实地调查1. 确定调查地点:选取当地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如工业区或郊区。
2. 工具准备:准备pH试纸、记录本、相机等必要工具。
3. 现场观测:记录当地的天气情况、空气质量指数,用pH 试纸测试当地雨水的pH值。
4. 数据记录:对观察到的情况和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雨水采集的时间、地点和pH值。
(三)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写1. 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比正常雨水pH值。
2. 影响评估:分析酸雨对当地水体、土壤和植被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3. 报告编写:撰写调查报告,包括调查目的、方法、过程和结论等。
三、作业要求1. 安全第一: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在危险区域活动。
2. 规范操作:严格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 团队合作:小组内成员要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作业任务。
4. 按时提交: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不得拖延。
5. 报告质量:报告要内容完整、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分析深入。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实地调查过程和报告内容进行评价,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分析的深入程度等。
2. 小组互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从内容、格式、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3. 综合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给出最终评价结果。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2. 小组讨论:小组内成员可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心得和经验,共同提高。
3.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加深对酸雨问题的理解。
酸雨活动方案
酸雨活动方案1. 引言酸雨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与大气水汽反应形成的强酸性降水。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增强公众对酸雨问题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我们计划开展一系列酸雨活动。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详细的酸雨活动方案,以帮助组织者有条不紊地进行活动并获得最佳效果。
2. 活动目标本次酸雨活动的目标如下:•提高公众对酸雨问题的认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动员公众行动起来,共同参与环保保护3. 活动内容本次酸雨活动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3.1 讲座/研讨会组织专家进行酸雨问题的讲座或研讨会,以解释酸雨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和减少酸雨的发生。
可以邀请环保专家、科学家、学者等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观点。
讲座/研讨会应该开放给公众参与,通过提问环节增加互动,并向公众传递正确的环保知识。
3.2 宣传活动利用各类宣传媒体、社交媒体平台等进行酸雨问题的宣传。
可以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册,发布宣传文章、视频等,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传达环保信息。
同时,可以开展线下宣传活动,如在学校、社区、商场等设置宣传展示板,吸引公众停留并了解相关信息。
3.3 环保行动号召公众参与环保行动。
可以组织志愿者清理湖泊、河流,种植树木,推广能源节约技术等活动。
通过亲身参与,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并树立酸雨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的观念。
3.4 学校活动在学校开展相关的酸雨教育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酸雨知识竞赛,开展主题班会,举办环保手工制作比赛等。
通过学校活动,培养青少年群体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使他们成为环保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4. 活动计划基于以上的活动内容,我们提出以下活动计划:4.1 时间安排活动将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进行。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第一周:准备阶段,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目标,制定活动方案。
•第二周:组织讲座/研讨会,邀请专家参与。
•第三周:开展宣传活动,在各类媒体平台发布宣传内容。
•第四周:组织环保行动,动员公众参与。
地理酸雨教案
地理酸雨教案教案标题:地理酸雨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探讨减少酸雨的方法。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2. 掌握酸雨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3. 探讨减少酸雨的方法并意识到个人责任;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2. 酸雨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3. 减少酸雨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探究酸雨形成的复杂过程;2. 理解酸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综合影响;3. 提出有效减少酸雨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科书和相关参考书籍;3. 酸雨形成的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4.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酸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酸雨?它是如何形成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知识讲解:1. 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介绍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化学反应过程;2. 解释酸雨对土壤、植物、湖泊和建筑物等的影响;3. 探讨酸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实验活动:1. 分组进行酸雨形成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2. 借助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酸雨形成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小组合作学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研究一种减少酸雨的方法;2. 每个小组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介绍他们选择的方法及其可行性;3. 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讨论,学生共同评估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知识总结:1. 教师对酸雨的形成原因、影响和减少方法进行总结和概括;2. 学生参与总结,提出问题和思考。
拓展活动:1. 邀请专家或相关机构的代表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减少酸雨方面的经验和成果;2. 组织学生参观环境保护设施或相关展览,加深对酸雨问题的认识。
《调查当地酸雨情况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调查当地酸雨情况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
一、背景介绍
酸雨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与水蒸气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生成酸性物质,随后降落到地面的降水中,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风险。
目前,我国各地酸雨情况不容轻忽,为了解当地酸雨情况及其影响,本次作业旨在开展相关调查钻研。
二、调查目标
1. 了解当地酸雨情况,包括酸雨的频率、pH值等参数;
2. 探讨酸雨对当地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减少酸雨对环境的风险。
三、调查内容
1. 调查对象:选择当地几个具代表性的地点,包括城市、农村等;
2. 调查方法: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采集雨水样本并进行化学分析;
3. 调查内容:包括酸雨的pH值、离子浓度、污染物来源等参数;
4. 调查工具:PH试纸、离子色谱仪、气象仪器等。
四、调查步骤
1. 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地点、时间和方法;
2. 野外调查:收集雨水样本,并记录降水情况;
3. 实验室分析:对雨水样本进行化学分析,得出酸雨的pH 值和离子浓度;
4. 数据整理和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酸雨的影响因素;
5. 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调查结果,提出建议和对策。
五、作业要求
1. 每组3-5人,分工合作,完成调查任务;
2. 撰写调查报告,包括调查背景、目标、内容、步骤、结果和结论;
3. 报告格式要求:封面、目录、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酸雨专题设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题
1.(题文)我国把 PH 值<5.6 的降水称为酸雨,PH 值<4.5 的降水称为重酸雨。
下图表示重庆市某年降水平均PH值和酸雨频率分布。
结合材料描述重庆酸雨时间分配特点,并分析该市冬季酸雨特点的成因。
【答案】特点:各季节都有酸雨发生;春、夏、秋三季频率较低,以酸雨为主;冬季频率最高,以重酸雨为主。
原因:冬季降水量较少,稀释作用弱;气温较低,大气对流运动弱,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解析】
试题分析:读图分析,重庆酸雨时间分配特点是各季节都有酸雨发生,春、夏、秋三季频率较低,以酸雨为主。
冬季频率最高,以重酸雨为主。
因为冬季降水量较少,稀释作用弱。
气温较低,大气对流运动弱,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容易形成酸雨。
考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特点及成因。
【名师点睛】根据图示信息,判断酸雨的时间分布特点,要指出规律和最高发生季节。
酸雨是大气中酸性气候与雨水结合形成的,所以分布受降水量的影响。
气温影响大气活动的强弱,影响酸性气体的扩散范围。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如大气中存在过量的由燃烧产生的SO2和NO2则大气降水的pH值低于5.6以下,称为酸雨。
酸雨属于二次污染物,其环境影响是区域性的。
目前在世界范围已形成几大酸雨区,我国西南地区酸雨污染严重,频率高,单场雨pH值最低曾达3.35(重庆)和3.41(贵阳),并已蔓延到广东、广西等省。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西南地区酸雨的类型,以及该类酸雨的主要成因
(2)北方有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为何南方酸雨重于北方
(3)简要说明酸雨对于环境的影响
【答案】(1)硫酸型酸雨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中含硫,硫经过燃烧形成SO2 再在空气中氧化遇水形成硫酸。
(2)北方降水量少,难以形成酸雨。
南方人口密集,工业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南方多酸性土壤,北方多碱性土壤(3)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土壤肥力下降;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腐蚀破坏建筑物。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酸雨为材料背景,考查酸雨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和影响,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我国西南地区煤炭资源资源丰富,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中含硫,硫经过燃烧形成SO2再在空气中氧化遇水形成硫酸,故我国西南地区多硫酸型酸雨。
(2)南方酸雨重于北方需要结合酸雨的形成条件来分析。
我国北方气候干燥,相比南方降水少。
此外,南方人口密集,工业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南方多酸性土壤,北方多碱性土壤。
(3)酸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均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酸雨会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土壤肥力下降;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腐蚀破坏建筑物。
3.(10分)【地理—环境保护】读我国酸雨发生频率统计图,回答问题。
注:酸雨频率为酸雨次数与当年降水观测总次数的比值。
说出我国酸雨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降低酸雨发生频率个人可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0分)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南高北低;(2分)东高西低;(2分)
措施:绿色出行,公交出行;节约用电;绿色消费;参与节能减排宣传。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答案若合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由图示可以看出:我国酸雨发生频率分布不均,南方雨多,酸雨频率高的主要在南方,南高北低;东部雨多,东部地区酸雨频率高过西部地区,东高西低。
酸雨主要是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酸性气体,经雨水形成;个人为降低酸雨频率可以做到绿色出行,公交出行;节约用电;绿色消费;这些都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酸性气体排放;参与节能减排宣传,影响公众环保意识。
考点:主要考查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4.读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市2008年酸雨pH值及各级酸雨频率逐季平均值图,回答问题。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物质所造成的。
(1)读图,指出该市酸雨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
(2)说出该市酸雨pH值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季节变化特征:酸雨频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弱酸雨频率,夏季和冬季高,春秋季低;强酸雨频率,春季高于其他季节。
(2)夏季pH值明显高于其他各季。
原因:夏季降水量大,稀释了酸度。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示酸雨频率曲线各季节对应数值,该市酸雨频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季节变化明显。
冬春季最高,秋季最低。
弱酸雨频率,夏季和冬季高,春秋季低。
强酸雨频率,春季高于其他季节。
(2)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PH值越小,表示酸性越强。
根
夏季降水量大,稀释了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