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合集下载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一、本文概述酸雨,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在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酸雨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酸雨的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酸雨的研究现状,包括酸雨的定义、形成机制、危害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

通过梳理和分析近年来中国酸雨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揭示酸雨问题的严重性,探讨其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详细阐述中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化学组成、影响因素以及生态效应。

还将深入探讨酸雨防治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评估其实际效果,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加清晰、全面的酸雨知识,促进社会各界对酸雨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共同推动中国酸雨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中国酸雨的现状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酸雨问题尤为突出。

近年来,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酸雨的产生,但中国酸雨污染的状况依然严峻。

在现状分析中,我们首先关注酸雨污染的地理分布。

中国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的酸雨频率和酸度普遍较高。

这些地区的工业发达,能源消费量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前体物质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我们分析酸雨污染的季节变化。

一般来说,酸雨污染在冬季较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冬季大气稳定,风力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而在夏季,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光化学反应和大气对流的影响,酸雨污染相对较轻。

再者,从污染物的来源来看,中国的酸雨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和交通运输。

特别是煤炭的大量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前体物质。

汽车尾气的排放也对城市酸雨污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影响范围来看,酸雨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影响饮用水质量、加剧建筑材料的腐蚀等,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影响植物生长、破坏生物多样性等。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当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东北东南部、华北的大部以及西南和华南沿海等广大地区,酸雨分布区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我国的酸雨类型主要以硫酸型酸雨为主,我国三大酸雨区[2]分别为:(1)西南酸雨分布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分布区的降水污染严重。

(2)华中酸雨分布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污染中心强度最高、范围最大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分布区:该区域的污染强度较华中、西南酸雨分布区低。

1.1.2 中国酸雨的具体空间分布情况我国的酸雨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地域性差异,pH值小于5.6的降水区域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等的广大地区;华中、西南等地区存在着污染严重的中心区域;北方地区仅在青岛、图们等局部地区出现酸雨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重庆市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我国酸雨污染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以长沙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的污染水平超过了西南地区,是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西南酸雨区酸雨污染危害有所缓和,但是仍然较为严重;华南酸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广西省东部等大部分地区,分布区域范围变化不大;华东酸雨分布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往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污染范围在小尺度上有所波动[3]。

我国的酸雨污染状况主要是城市局部污染,并且以城市为核心出现多个中心的分布。

例如,重庆、长沙等污染区都是因为城市和厂矿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造成了附近的二氧化硫浓度相对较高、降水酸度较高。

1.1.3 我国的酸雨频率平均值我国酸雨按区域划分,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南北方地区的酸雨频率平均值具有较大的差异,酸雨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近年来,各季酸雨呈上升趋势。

(1)中国南方地区。

四川省2007年酸雨频率平均值为39.6% ,比2005年增加11. 3%,酸雨仍为硫酸型污染。

重庆市主城区1993─2007年酸雨的年平均pH值在3.8~4.5之间,各季节的酸雨频率大都在80%以上,且呈现增大趋势。

中国三大酸雨区&酸雨的形成

中国三大酸雨区&酸雨的形成

中国三大酸雨区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酸雨如何形成酸雨又被称为“空中死神”,通常是指酸碱度指数的 Ph 值低于 5.6 的酸性降水,是当前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酸雨灾害的分布我国是继欧洲、北美洲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

到90年代中期,酸雨灾害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酸雨次数占总降雨次数的比例)高于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

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

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首先成片死亡。

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至34%。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酸雨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等多个方面造成危害。

我国地大物博,酸雨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以下是我国酸雨分布规律的简要介绍。

1. 北方地区酸雨严重
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是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酸雨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也是酸雨比较严重的区域。

2. 华南地区酸雨相对较轻
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等地,酸雨问题相对较轻,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降雨充沛、植被覆盖率高等因素的影响。

3. 中部地区酸雨状况较为复杂
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地,酸雨状况较为复杂。

在湖南、湖北等省份,有些地方的酸雨问题比较严重,但总体来说相对较轻;而在河南、安徽等省份,酸雨问题较为突出。

4. 西南地区局部地区酸雨较重
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酸雨问题相对较轻,但是局部地区仍然存在酸雨问题,尤其是在某些工业城市和交通要道附近。

总体来说,我国的酸雨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
以解决。

根据酸雨分布规律,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酸雨问题。

我国酸雨现状、成因及防止策略

我国酸雨现状、成因及防止策略

Foshan University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我国酸雨现状、原因及治理方法浅析学院:理学院专业:应用化学学号: 2010294203学生姓名:刘文智指导教师:李艳丽教授二〇一三年六月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酸雨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酸雨的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分析了酸雨的成因、危害以及治理方法,重点讲述了酸雨对环境的危害以及防止对策,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有效可行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酸雨;成因;危害;控制措施AbstractAcid Rain In Our Country Pres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Governance ApproachLIU Wen-zhi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ndustry, acid rai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brings the serious influence and destro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cid rain has become our country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acid rain, harm and governance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acid rain to harm environment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Key words: Acid Rain;cause;harm ;Control measures目录1 引言 (1)2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1)2.1 酸雨的定义 (1)2.2 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状况 (1)2.3我国酸雨的化学组成及特点 (1)3酸雨的成因分析 (2)3.1酸雨的形成过程 (2)4 酸雨的危害 (3)4.1酸雨对农业的危害 (3)4.2破坏水环境 (3)4.3酸雨对建筑物及文物的危害 (3)4.4使土壤酸化 (4)4.5危及人体健康 (4)5酸雨的防治对策 (4)5.1中国防治酸雨的政策 (4)5.2加强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控制 (4)5.3改善交通环境,控制汽车尾气 (5)5.4加强植树栽花,扩大绿化面积 (5)6 结论 (5)参考文献 (6)我国酸雨现状、原因及治理方法浅析姓名:刘文智学号:2010294203 班级:应用化学2班1 引言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酸雨的形成和地理分布特点

酸雨的形成和地理分布特点

酸雨的形成和地理分布特点酸雨是一种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且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大气现象。

它不仅对植物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还对水域和建筑物等人为设施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酸雨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地理分布特点。

酸雨是指降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硫酸和硝酸,通常导致pH值低于正常降水的5.6。

尽管降水的天然酸性可以追溯到火山喷发和植物代谢产物的释放,但人为活动是导致大气中硫和氮化合物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以下是酸雨形成的两个主要机制:1. 化学反应机制:在大气中,硫酸和硝酸通过化学反应形成酸雨。

主要的反应包括硫化氢氧化为二氧化硫,与大气中的氧气进一步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然后与水结合形成硫酸。

类似地,氮氧化物与氧气反应形成二氧化氮,进而与大气中的水反应生成硝酸。

2. 湿沉降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指大气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的气溶胶颗粒在降水中下沉。

当这些颗粒与降水中的水蒸气结合时,硫酸和硝酸溶解在降水中,导致降雨具有酸性。

酸雨在地理上有着不均匀的分布特点。

以下是酸雨地理分布的一些特点:1. 区域性分布:酸雨主要分布在工业化和高人口密度地区,如东亚、欧洲和北美洲的工业中心。

这些地区的工厂和交通系统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从而导致酸雨问题。

2. 气候影响:气候条件在酸雨分布中起到重要作用。

湿润气候条件下,降水更容易形成酸性。

因此,相对湿润的地区更容易受到酸雨的影响。

3. 地形效应:地形也对酸雨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山脉和高地往往位于湿润区域,因此在这些地区酸雨问题可能更严重。

山脉上方的水蒸气会上升并冷却,形成云和雨,其中含有酸性物质。

4. 污染物传输:酸雨不仅仅是产生地区的问题,它还可以通过大气传输到其他地区。

例如,东亚地区的酸雨可以通过风流传输到周边地区,对邻近国家和地区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酸雨是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的化学反应和湿沉降机制所产生的。

它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区域性、气候、地形和污染物传输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酸雨的形成机制和地理分布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其环境问题,并采取措施减少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酸雨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酸雨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酸雨的成因和应对措施酸雨是一种被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它对大地、水源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就酸雨的成因和应对措施进行讨论。

一、酸雨的成因:1. 大气污染:空气中存在大量的废气和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这些物质会与水蒸气结合形成酸性物质,当它们与云层中的水蒸气接触时,就会形成酸雨。

2. 工业排放:工业活动是酸雨成因的主要来源之一。

许多工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含硫氧化物的废水,这些排放物释放到大气中后,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

3. 交通尾气:汽车和卡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这些废气也是酸雨的主要成因之一。

4.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中含有大量的氨,这些氨会转化为氮氧化物,进而在大气中形成酸雨。

二、酸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1. 土壤酸化: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反应,导致土壤的酸化。

酸性土壤会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 水源污染:酸雨不仅会导致土壤酸化,还会引起水源的酸化。

酸性降水会使得湖泊、河流和地下水变酸,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

3. 植被破坏:酸雨对植被的影响非常严重。

酸性雨水会腐蚀植物叶片,难以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植物衰弱和死亡。

4. 健康问题:酸雨中的酸性物质被人体吸入后,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

长期暴露于酸雨环境中的人们,容易患上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

三、应对措施:1. 减少废气排放:工业企业和发电厂等应减少废气排放,采用先进的排放控制设备,如烟气脱硫设备和氮氧化物去除装置等,以降低大气中的硫、氮含量,从而减少酸雨的产生。

2. 加强交通管理:采取措施减少汽车和卡车等交通尾气的排放,如鼓励使用环保汽车、改善交通拥堵、推广公共交通等,以减少酸雨的成因之一。

3. 提倡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改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以减少农业活动对酸雨的贡献。

4. 国际合作:酸雨是跨境环境问题,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阔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

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包括四川云南的东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南方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南方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 ttK yL brtr o ol i ot l Rsu e R ue oeeo ni n et S e e aoao P l t nC nr & e r s es ,C lg E vo m na a y f uo o o c l f r l
Si c E gnei ,Tnf U i rt, h n hi 00 2 C i ) c ne& n i r g og nv sy S ag a 0 9 , hn e e n i ei 2 a
摘 要 :本 文 阐述 了酸 雨的危 害、近 几年 中国南方 地 区酸 雨的 污 染 的时 空 分布 状 况 、酸 雨 的成 因等 3方 面的 内容 。研 究表 明 :
我 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 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 p 5的 区域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 中下游发展 的趋势; H<
An l ss o e Diti u i n a d Ca s s o i i n S u h r i a a y i ft srb t n u e fAcd Ra n i o t e n Ch n h o
XU n h i.GAO ng we Xi . u Ho . n
p o e t s h ga in a d p oi r t n o ol tn s l t o d t n ,t e c n e t t n o t s h rc p r c e n h r p ri ,t e mir t n r l e ai fp l a t ,ci i c n i o s h o c nr i famo p e at l s a d t e e o f o u ma c i ao i i s i p o e is w r i u s d o l rp r e e e d s s e . t c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摘要:本文通过列举四川,江苏,安徽,湖北等南方城市,和新疆,辽宁,河南等北方城市,近年来的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的具体实例,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关键词:酸雨沉降机制我国不同地区分布特征一.我国酸雨沉降机制及输送态势酸雨,因其危害民众健康、腐蚀文物古迹、破坏生态系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受酸雨影响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中唯一面积还在继续扩大的地区。

据统计,每年我国因酸雨和主要致酸气体(二氧化硫)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0亿元,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悬浮于大气中的酸性颗粒物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也是造成我国许多城市霾的主要原因之一。

酸雨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

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它们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据估计2020年能源总需求将达到23.2~31.0亿吨标准煤,其中90%是化石燃料。

可以预见主要致酸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将持续显著增加,如果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控制措施,我国环境酸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给我国已处于重负之下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

酸雨的形成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

酸雨的产生不仅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有关,同时受大气中氨、颗粒物和大气氧化能力的影响;酸性物质可在大气中传输而导致酸沉降的跨界影响;酸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作用机制涉及致酸物质在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典型环境介质之间的迁移过程。

因此酸雨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我国酸雨的形成和沉降机制与欧美两大酸雨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我国酸雨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大气氧化性较强、致酸物质生成速度快;二、我国排放源复杂,大气污染物的成分特征异于欧美,尤其是我国大气中气态氨和颗粒物浓度很高,且北方大气中存在大量碱性颗粒物,我国酸雨的形成机理和反应途径有其独特之处;三、青藏高原和南方多山导致我国大气流场较欧美地区复杂;四、我国低纬度酸雨区的土壤及生态系统与欧美有明显不同,对酸沉降敏感度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酸雨现状及防治措施

我国酸雨现状及防治措施

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本文主要讨论我国的酸雨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现状主要原因二氧化硫的控制1.我国酸雨现状研究1.1酸雨空间分布特征目前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大部、西南和华南沿海地区及新疆北部地区,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

在欧、美、亚世界三大酸雨区中,我国的强酸雨区(PH<4.5)面积最大,长江以南地区是全球强酸雨中心。

我国降水化学组成仍属硫酸型,但正在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SO42 -和 NO3-以及NH4+和 Ca2 +分别是降水中主要阴、阳离子,并且浓度远高于欧洲和北美。

1.2区域变化赵艳霞等对中国气象局全国酸雨监测网 80多个酸雨观测站的 1993-2006 年观测数据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主要酸雨区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中以重庆、湖南、江西和广东等省、直辖市酸雨污染最为严重;另外,北方地区也存在范围不小的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河南省和山东省的部分地区。

从全国范围来看近 14 年我国酸雨区总体上呈范围扩大,强度稍有减弱的趋势。

其中,北方酸雨区范围扩大明显,且酸雨强度增强趋势明显。

南方酸雨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但酸雨污染重灾区由西南地区逐步转移至华中和华南中部地区。

1.3我国酸雨的化学组成及特点一般情况下大气降水中阴离子为 SO42 -、 NO3-、 Cl-、HCO3-,阳离子为 NH4+、 Ca2 +、 Na+、 K+、 Mg2 +、 H+。

研究表明对我国降水酸度影响最大的阳离子是 NH4+和 Ca2 +,阴离子是SO42 -和 NO3-。

文献引用 A =[ SO42 -]/[ NO3-]作为划分酸雨类型的特征参量,将酸雨分为 3 档: 当A≤0. 5 时,为硝酸型或燃油型; 当 0.5 < A <3. 0 为混合型; 当 A≥3 为硫酸型或燃煤型。

2024年为什么会产生酸雨

2024年为什么会产生酸雨
据报道,“千湖之国”瑞典因酸雨,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有1、8万个湖泊酸化。国内报道重庆南山等地水体酸化,PH值小于4、7,鱼类不能生存,农户多次养鱼,均无收获。
二、对陆地生态Biblioteka 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据报道,我国重庆南山1800公顷松林因酸雨已死亡过半。
三、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
四、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据报道,仅美国因酸雨对建筑物和材料的腐蚀每年达20亿美元。据估算,我国仅川黔和两广四省,1988年因酸雨造成森林死亡,农作物减产,金属受耐罩腐蚀的经济损失总计在140亿元。
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铝元素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增加,土壤中活性铝的增加能严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长。
据初步调查统计,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积最大,约为28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2%。贵州受害森林面积约为14万公顷。仅西南地区由于酸雨造成生产力下降,共损失木材630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按1998年市场价计算),对南方11个省的估计,酸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4亿元。
2024年为什么会产生酸雨
为什么会产生酸雨1
酸雨的产生原因
在中国的大气污染中,酸雨和浮尘是最主要的污染。由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日渐增多,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地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酸雨可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的危害。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如K、Na、Ca、Mg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

中国酸雨成因研究

中国酸雨成因研究

中国酸雨成因研究酸雨的形成原因:大气污染是酸雨产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我国出现的酸雨,多与煤炭的燃烧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有直接关系,因为很多地区燃烧的煤含有大量的硫,这种物质经过燃烧以后会转化成二氧化硫释放到空气中,而雨雪在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这种二氧化硫就会产生酸性降水。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对大气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机动车屋气中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碳氧化合物,这些物质与雨,雪相结合以后也会促使酸与产生酸雨是雨或雪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氢氧化合物以后形成的,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的燃烧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

酸雨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空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诱因,在雨和雪等形成与降落的过程中,与空气中的这些有害物质相融合以后,会让雨或湾的0H值低年56,这种雨雪降落以后就是对十壤有害的酸雨。

中国酸雨主要出现在什么地方?酸雨的问题最厉害的是西南地区,那个地方含硫量特高,而且不仅含硫,还含砷,化学名叫As。

由于砷中毒已经死了好些人了,硫污染影响经济,影响作物,也影响身体健康。

砷污染也是很大的问题,贵州的煤中砷的含量比较大。

上海和浙江地区的煤的含硫量也比较大,也形成酸雨。

我国长江以南也存在连片的酸雨区域。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地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

在华北,很少观测到酸雨沉降,其原因可能是北方的降水量少,空气湿度低,土壤酸度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如侯马、京津、丹东、图们等地区现在也出现了酸性降水。

我国的酸雨情形:中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对酸雨污染进行观测调查研究。

在八十年代,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酸雨的面积约为170万平方公里。

到九十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地区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在已经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平均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的频率高达90%以上,已达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我国酸雨面积

我国酸雨面积

我国酸雨面积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度超过正常范围的降水现象,主要由于大气中的硫、氮化合物排放所致。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但在此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酸雨作为一个影响大气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严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我国酸雨的面积角度入手,探讨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应对酸雨的对策。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酸雨的现象,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能源消耗的增加,酸雨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我国酸雨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长江流域和华南等地,占全国面积的90%以上。

酸雨不仅严重危害了环境,也对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首先,酸雨对土壤的侵蚀和酸化,使得土壤无法正常发挥自身的生态功能,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其次,酸雨对水体的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酸雨中的硫、氮化合物被人体吸入后会与呼吸道中的水分和氨反应生成硫酸和硝酸,对肺部组织造成刺激和损害。

另一方面,酸雨中的酸性离子还会降低水源的酸碱度,进而影响到饮用水的安全性,造成消化系统疾病。

针对我国酸雨面积广泛和其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相关部门早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首先,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是解决酸雨问题的根本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高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强环境治理和监测。

其次,培育和推广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再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解决酸雨问题的重要手段。

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共同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保护研究,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国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环境议定书的签订和执行,倡导全球环保合作。

综上所述,酸雨问题对我国的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解决酸雨问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公众、学者等各方都应发挥自身的作用,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构建美丽中国、谱写可持续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

中国酸雨空间分布及成因

中国酸雨空间分布及成因

中国酸雨空间分布及成因酸雨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

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3大酸雨区。

由于酸雨的严重危害,我国的经济建设遭受了很大损失,人民生活也受到了较大影响。

研究表明,仅在我国酸雨污染比较严重的江苏、浙江、安徽等11个省、自治区,酸沉降引起的森林木材储蓄量减少和农作物减产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分别高达44亿和51亿人民币,11个省的年生态效益经济损失约为459亿元。

一、酸雨的空间分布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在1982年的酸雨普查中发现除吉林、甘肃和宁夏外,其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出现酸雨,酸雨已覆盖国土面积的40%。

1999年106个城市的pH值监测结果表明,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4.3~7.47。

pH值<5.6的城市有43个,占统计城市的40.6%,怀化、景德镇、遵义、宜宾、赣州等南方城市的酸雨频率达80%。

我国酸雨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降水pH<5.6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华中、华南、西南及华东地区存在酸雨污染严重的中心区域;北方地区只有局部地区如青岛、图们等地出现酸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重庆、贵阳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长沙、株洲、赣州、南昌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污染水平超过西南酸雨区,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西南酸雨区虽然有所缓和,但仍维持较严重的水平;华南酸雨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东部地区,总体格局变化不大;华东酸雨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小尺度上的污染格局有所波动,但总体来说,较华中、西南酸雨区弱;而北方地区年均pH值<5.6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青岛、图们中心的区域。

我国的酸雨污染以城市局地污染为主,并以城市为核心呈现多中心分布。

在西南的重庆污染区,华南的长沙污染区和洪江污染区,都是由于城市和厂矿企业污染物的低空排放,使其附近的SO2浓度比其他地区高,降水酸度也较高。

中国酸雨形成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中国酸雨形成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1我国目前酸雨污染面积占国土面积30%左右,并在一些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仅川、黔、两广四省区的农业和森林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8亿元。

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我国酸雨形成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20分)解答:形成原因:1)纯净的雨雪溶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因而具有微酸性。

当大气受到污染,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即转化成硫酸或硝酸,溶解在雨水中,使降雨的P H 值低到5 . 6 以下,形成酸雨。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雨、雪作用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雪降落到地面,这种雨或雪叫酸雨。

2)二氧化硫主要来至工业燃煤,我国是个燃煤大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氮氧化物主要来自于燃料高温燃烧,如汽车尾气,我国是汽车大国;酸雨是无国界的,国外的区域输送。

影响因素:人为因素: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形成主要原因。

大量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

自然因素:土壤性质,大气中的氨,大气颗粒物,天气形式不利影响: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毛,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

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

促使森林衰亡。

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而对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我国四川、广西等省有10多万公顷森林也正在衰亡。

世界上许多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品遭酸雨腐蚀而严重损坏,如我国的乐山大佛,北京芦沟桥的石狮和附近的石碑,五塔寺的金刚宝塔等均遭酸雨浸蚀而严重损坏。

酸雨的形成

酸雨的形成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则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一、酸雨的分布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二、酸雨的形成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三、酸雨的危害1.破坏森林、草原及农作物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

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流失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

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

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的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

土壤中活性铝的增加能严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长。

酸雨能抵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掉钙、镁、钾等养分,使土壤日益酸化、贫瘠化,影响植物的生长。

当土壤中的铝被酸雨“解放”出来,成为可溶态的铝时,就会危害植物的根毛,影响养分的吸收。

酸化的土壤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生物群落发生混乱和变化,从而危害农作物和其他作物的生长。

酸雨会影响农作物稻子的叶子,同时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因被酸雨溶解,造成矿物质大量流失,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将枯萎、死亡。

2.土壤酸碱性增强,湖泊酸化,生态环境受损酸湖形成,鱼虾难存。

对于以捕鱼为生的渔民来说是个威胁,使得他们不得不另谋其他职业。

中国三大酸雨区酸雨的形成

中国三大酸雨区酸雨的形成

中国三大酸雨‎区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酸雨如何形成‎酸雨又被称为‎“空中死神”,通常是指酸碱‎度指数的 Ph 值低于 5.6 的酸性降水,是当前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酸雨灾害‎的分布我国是继欧洲‎、北美洲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

到90年代中‎期,酸雨灾害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酸雨次数占总‎降雨次数的比‎例)高于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

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

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首先成片死‎亡。

酸雨现状、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酸雨现状、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尾 气 污 染 加 重 密 切 相 关 。全 市 酸 性 降 水
黄山市酸雨 的成 因分析
大 气 中颗 粒物 少 ,碱性 物 质 就更 少 。
的年 变化规律 与大气污染变化规律有较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 l 显 然 ,对 于 同样 的降水 ,黄 山市 的大 好 的一致 性 ,即降水PH以 冬季最低 ,
境经济 / 2 0 1 4 年5 月 /总第 1 2 5 期
值 、酸 雨频率秩 相关 系数分 别为一 0 . 2 4 件。黄山市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七千 碱 性 物 质 的 土 壤 微 粒 进 入 大 气 后 对 酸
和0 . 5 , l ≤
O2 排 放 强 度仅 为 0 . 7 t / k n a i ,且 逐 性 物 质的 中和 作 用不 明 显 。另外 ,碱 表明:2 0 0 6 — 2 0 1 2 吨 ,S
NO 对 降水酸 度的贡献增强 ,这 与汽 车 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省市 自西 向东s 0 } 放
地 形 和气 象 条件 的 影 响 。黄 山 市
尾气污 染加重 密切相关 ,黄 山市 7 年 问 强度在4 0 ~8 0 t / k m ・ a S  ̄ 间,其最大排放 境 内 呈 现 南 北 两 侧 高 、 中部 低 的 地 汽车保有量增速较大 ,导 致NO 排放 量 强度超过黄 山市百倍以上。 增加 ,降水中NO 3 - 浓度值逐渐上升 。
水P H以 冬季 最低 , 夏 季较 高 , 见图2 。 2 . 酸 雨城 郊 分 布特 征
上空 的 二氧 化硫 转 化生 成硫 酸 或硫 酸
对 于 同 样 的 降 水 ,北 方 大 气 颗 粒 物 对 盐 ,形 成 酸 性 降 水 。 降 水 的 缓 冲 能 力 要 比 南 方 大 得 多 , 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

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包括四川云南的东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2009年监测的488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258个,占52. 9%;酸雨发生的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164个,占33. 6%;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53个,占10. 9%。

比较2004年(图1,左)和2009年(图1,右)中国降水年平均pH值分布可以看出:我国降水年平均pH值为5. 6的等值线范围有缩小的趋势,降水年平均pH值小于5. 0的等值线范围有向东移的趋势,传统的西南重酸雨区贵州、重庆等地降水年平均pH值小于5. 0的范围有所缩小,这与何泽能等报道的重庆的降水年平均pH值呈递增趋势这一结果基本一致,但这一区域降水年平均pH值小于5. 6的区域较2004年变化不大,基本还保持在原来的范围。

从2009年降水年平均pH分布来看,中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省份,北方受酸雨污染较轻。

程爱珍等研究了2003 ~2008年近6年间广西酸雨的时空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广西城市酸雨污染比较严重,在10个酸雨观测站中,降水年均pH值均小于5. 0。

其中梧州的降水年均pH在4. 0以下,河池和柳州的降水年均pH值在4. 5以下,全区降水最小pH值出现在百色,为2. 32。

pH < 5. 6的酸雨出现的频率最低的为南宁,为36. 3%,最高的是梧州,达88. 4%,pH < 4. 5的重酸雨出现的频率最低的为南宁,为17. 9%,最高的为梧州达65. 2%。

赵宏娅等研究了2007 ~2008年间贵州省城市酸雨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全省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主要是贵阳、安顺、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其中靠近广西的黔南地区的都匀和黔东南地区的凯里降水年均pH值在4. 5以下,且pH <4. 5的重酸雨出现的频率在50%以上。

马丽雅等研究了2001 ~2006年四川酸雨的情况,2001 ~2005年间四川省21个城市降水pH 5年平均值范围为4. 05 ~ 6. 88,降水pH 5年平均值小于5. 6的有15个,小于4. 5的有2个,为宜宾和乐山,其中宜宾市的酸雨状况比较严重,降水pH 5年平均值为4左右,酸雨频率高达92. 9%。

研究了近10年来湖南的酸雨状况,结果朱选祥发现1997 ~2000年湖南酸雨污染呈逐年减轻的趋势,但从2002 ~2004年又呈加重的趋势,其中常德市的酸雨频率达到100%,pH值低至3. 87。

湖南省环境保护厅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 ~2009年间湖南酸雨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其中以长沙、常德、株洲、洪江区较为严重,长沙市、株洲市、洪江区两年的降水平均pH值均在4. 5以下,洪江区2008年的年平均降水pH值低至3. 7。

2009年湖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湖北全省的27个城市中,有19个城市检出酸雨,各市年降水pH均值在4. 14(秭归)~7. 35(荆门)之间,秭归的酸雨问题尤其突出,2007 ~2009 3年间酸雨频率均在88%以上,3年年降水pH平均值为4. 1,降水最低pH值达3. 28。

王琳研究了最近几年江西省的降水情况,研究表明:从2002年到2005年江西省城市平均发生频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由2002年的57. 3%上升到2005年的76. 9%,其中有7个市的年平均酸雨频率大于80%。

宋晓东等研究了浙江酸雨的空间分布状况,1985 ~2005年间浙江年平均降水pH不断下降,目前已形成了以杭州、金华、宁波三大城市为核心的三角形重酸雨区域。

赵卫红通过对福建全省49个降水监测点的研究表明,2004年全省69. 6%的城市降水年平均pH值小于5. 6,福建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沿海,但近年来有向闽北山区扩散的趋势。

2009年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上海市酸雨的频率由2004年的40%上升到2008年的80%,降水年平均pH值也不断下降,2008年的年降水平均pH值小于4. 5,酸雨污染有加重的趋势。

2008年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江苏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苏北地区则基本没有酸雨污染的问题。

13个省辖市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4. 61 ~7. 31之间,平均酸雨发生率为35. 7%。

无锡市酸雨发生率最高,达72. 2%,苏州和常州市次之,徐州、淮安、盐城和宿迁4市则未监测到酸雨。

2008年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安徽省酸雨污染状况整体属于轻度污染,出现酸雨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皖南的一些城市,其中池州、铜陵、蚌埠、黄山等地的酸雨污染较为严重。

我国南方酸雨的时间分布特征2我国南方地区酸雨多发生在研究表明温度较低的冬季和春季,温度较高的夏季和秋季酸雨发生的概率小。

从1 ~12月,酸雨频率大致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 5 ~9月份酸雨频率相对较低, 1 ~4月、10 ~12月酸雨频率相对较高;1 ~3月及10 ~12月降水的pH较低,而 4 ~9月降水pH值稍高。

图2和图3是南方4个酸雨较严重的城市的降水pH和酸雨频率月际变化柱状图。

排放量、大气中SO 2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大气中SO 2的积聚是造成局地酸雨的主要原因。

此外,由于煤的大量燃烧和机动车数量的大量增加,NO X的排放量也大量的增加,NO X成为大气中另一种重要的致酸物质。

大气中SO 2和NO X的浓度是影响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

图4是南昌市2008年5月~2010年4月间大气中SO 2和NO 2浓度和月均值与降水月均pH值变化曲线:从图4中21个月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降水pH与大气中酸性气体的浓度成反比,大气中酸性气体的浓度升高时,降水的pH降低,大气中酸性气体的浓度降低时,降水的pH升高。

虽然是酸雨的形成与酸性物质SO 2和NO X有直接的关系,但不仅取决于这一因素,还与以下因素有重要的关系。

酸性物质的迁移与扩散3. 2酸性物质由污染源排放出来后会随空气的运动而传输和分散。

因此,酸性物质既可能来自本地的污染,也可能是由于污染物的长距离运输所来的区域外围的污染物。

SO 2和NO X排放量跟酸雨的污染情况不成绝对的正相关,我国的酸性降水不仅出现在城市和污染地区,也出现在乡村和清洁地区;西欧和中欧电厂所排放的SO 2和NO X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形成了严重的酸雨;美国中西部工业带的电厂所排放的SO 2和NO X在美国东北部和加这些主要是污染物的中拿大东南部形成酸雨长距离传输造成的。

气候条件影响3. 3气候条件对酸雨的形成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一是影响SO 2和NO X氧化的速率;二是面响污染物的迁移扩散。

温度对SO 2和NO X的氧化的影响各不相同,,却不利于NO X高温有利于与SO2转化SO4,而我国大气中SO 2的浓度远大于的氧化NO X的浓度,因此高温是有利于酸雨的形成。

太阳光强和水汽浓度与SO 2和NO X的转化也有直接的关系,光照较强时,大气中的自由基增多,促进了SO 2和NO X的氧化。

有研究表,SO 2平均转化率与相对湿度、光强及明SO 2浓度有下列关系式:R = 0. 175RH + 2. 03InI 0 + 0. 0704[2]-2. 35SO 式中:R为SO 2平均转化率(ppb / h);RH为2相对湿度;I 0为光强(kW / m );[2]为ppb。

SO 太阳光强是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的,因此太阳光从南到北依次递减,而大气湿度也是由南向北递减的,这又从温度、光照和湿度方面解释了南北方酸雨的差异的原因。

气象条件对污染物的扩散、输送和沉降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到酸雨的形成。

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时,酸雨就较弱;反之酸雨则强。

我国南方的重庆、贵州等地山地较多,易形成山谷风和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两地的酸雨污染一直较为严重。

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常年风力较弱,对于污染物的输送能力较差;北方的东北平原、内蒙古、华北平原及沿海地区,常年风力较大,对这些污染物的输送、稀释能力较强。

南北气象条件的差异从气象方面解释了南北酸雨分布的差异。

3. 4大气中的颗粒物不同地区,酸雨发生的频率及强度各不相同,这不仅与当地的酸性物质的排放有关,还与当地大气中颗粒物的性质和浓度有关。

大气中颗粒物主要来自风沙扬尘,其次是工业排放的粉尘等。

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颗粒物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催化SO 2和NO X氧化成硫酸和硝酸;另一方面,碱性颗粒物起中和作用,酸性颗粒物会成为酸雨的来源。

我国南方地区,湿润多雨、植被良好,大气中颗粒物浓度较低;北方干燥多雨,植被覆盖情况较差,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大。

由于大气中的颗粒物主要来自风沙扬尘,北方土壤碱性强于南方,北方大气颗粒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之比也高于南方。

因此,对于同样的降水,北方大气颗粒物对降水酸性的缓冲能力要比南方大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