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学视角解读西方政治传播的生态链.doc
生态社会主义
西方生态运动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西方生态运动从六十年代中期兴起以来,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
作为西方“新社会运动”的主流,生态运动及其发展对西方的政治格局和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研究西方生态运动的政治分野,了解其中生态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思潮、流派的发展现状,对于我们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走势、认识冷战后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前景,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运动的几个阶段生态运动是西方能源危机、生态失控直接引发的群众运动。
生态运动包括当代西方环境保护运动、反战和平运动、反核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等,是一种广义的“绿色”思想和运动。
生态运动在政治上标榜中立。
在生态运动的“绿色”旗帜下聚集了各种政治倾向的党派和个人,有形形色色的无政府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种族主义者、性别主义者、环境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以及各类对当代资本主义持批评态度的人。
生态运动的“绿色”特点,也使它在妇女、儿童和大学生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因此,生态运动在三十年间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总体看来在政治上呈上升趋势,有力地影响了当代西方的政治格局。
西方生态运动的三十年,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六、七十年代,西方生态运动最初崛起的年代,以“罗马俱乐部”的诞生为标志。
当时生态运动主要是围绕环境和资源问题,对“工业主义”及其后果从事现象层面的批判。
“罗马俱乐部”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全球生态危机”的威胁问题。
以对待“全球危机”的态度为界限,生态运动内部产生了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之争。
悲观派持“增长的极限”论,认为全球危机不可战胜,地球资源即将耗尽,人类即将走向增长的极限和自身的毁灭;乐观派持“没有极限的增长”论,认为高新技术将为人类战胜环境危机,生产的增长和人类的进步没有极限。
第二个阶段是八十年代,生态运动兴旺发展的年代。
当时生态运动主要是从事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以如何对待技术进步为中心,展开了“深绿派”和“浅绿派”之争。
学习和理解生态链的概念
学习和理解生态链的概念生态链是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网络。
它揭示了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传递的过程,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生态链的形成和演化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食物网交错连接,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一、生态链的定义和意义(200字左右)生态链是借助食物链和能量流的方式来描绘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
它显示了生物体之间的食物关系以及能量和物质的流动。
生态链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链的结构和类型(400字左右)1. 食物链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体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互连接的方式。
它通常由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所需的营养物质的流动方向来定义。
食物链中,生物按照它们在食物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进行分层,从植物开始,通过植食者和食肉者逐级连接,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的链条。
2. 食物网食物网是由多个食物链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网络。
由于生物体往往具有多种食物来源,食物网反映了更为真实的食物关系。
在食物网中,许多生物会拥有多种食物来源和食物选择,从而使得食物关系更加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更加强大。
3. 能量流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量的流动贯穿了整个生态链。
通常,太阳能是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源,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消费者。
能量的流动通常遵循着10%能量转移效率的规律,每一级消费者仅能利用上一级消费者10%左右的能量。
三、生态链的作用和影响(400字左右)1. 维持物种平衡生态链通过食物关系和能量流动的方式促使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当其中的某一环节断裂或受到干扰时,整个生态系统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物种数量的减少或过度增加,进而破坏生态平衡。
因此,了解和理解生态链对于维持物种平衡非常关键。
2. 调节生态环境不同物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互关系,对生态环境起到调节作用。
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理论的绿色启示
被西方学者称之为“代表了人类和全球希望”()[1]P68的西方生态政治理论,是基于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从生态环境与政治相结合的角度所阐明的全新的政治思维。
它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并且把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置于其中进行思考和评价,把发展问题同生态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遥相呼应。
“这种政治思维,把政治-社会-自然看作一个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巨型系统,自觉地把政治放到一个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内的广阔的大背景中,对其理论和行为的正负效应进行多重的、宏观的考察。
”()[2]P83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政治思维,为我们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意义拓宽了视野,对我国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我国生态政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突出的矛盾。
从“基本国策”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科学发展观”,表明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转型为政治问题,生态政治化日渐昭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大特征。
但是在理论上,特别是在实践中,生态环境问题对我国政治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引起全面的和普遍的政治关注。
.政治思维和政治价值观问题1 我国传统的政治思维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两个独立运行的系统,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中心,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的附属物,人类最终将战胜和统治自然。
因而,忽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
这种传统的政治思维定势,一直程度不同地影响着人们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虽然党和政府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高度重视,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传统政治思维,未能将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视为政治思维的内在含义;以人为中心的所谓公平、自由、效率、竞争、人类利益等价值观念依然是政治价值观的核心;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还存在着更多地注重于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而忽视社会与自然协调的倾向;一些政府部门还没有把生态环境问题置于政治的战略地位加以考虑,一些地方干部以经济的因素和可获得的短期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或者作为评价政绩的依据,忽视生态平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尤其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不少基层领导更是生态意识淡薄,对生态和政治关联性的认识普遍存在着‘盲点’”()[3]P83。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第九章生态主义
第四节 生态社会主义
第四、在解决生态危机的手段和方式上,生态 社会主义同生态主义的观点相同,也提倡非暴 力和真正基层性的广泛民主的原则,主张社区 自治性的社群主义原则。 第五、在通往未来社会的道路方面,生态社会 主义主张依靠生态运动、女权运动、民权运动 等社会运动的力量,同时也要与马克思主义的 工人运动相结合,亦即把“绿色”与“红色” 结合起来。
2013-12-24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第二节 政治生态学与绿色经济
一、政治生态学 所谓政治生态学(Political Ecologism),是生态主义 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它主要阐释一种“绿色的 宇宙观”,其中包括两个主要层面:一、人类在茫茫宇宙 之中处于什么位置,应该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二、 在宏观的天人关系之中,应该如何处理人类的内部关系, 如何确定人类自身的行为准则。在这两个层面上,生态主 义都对近、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既定价值观提出了严 厉的批判,并且强烈向往一种后工业社会或者后现代社会 的价值观。
2013-12-24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9
第三节 生态主义的社会与政治
三、对外关系 关于现存国际关系体系的评价,绿色运动态度 鲜明地谴责工业资本主义世界恃强凌弱、以富 压贫的“生态殖民主义”行为模式。 绿色主义者坚决反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一元化观 念,以及大肆对外扩张、力求一统天下的文化 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行为。 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绿色运动都反对战争,追 求和平。
2013-12-24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14
2013-12-24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6
第二节 政治生态学与绿色经济
在生产体系上,绿色主义者极力反对“恐龙式”的现代生产体系, 如国内的垄断企业、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等。绿色理论家舒马赫撰 写的生态主义的经典著作《小的就是好的》这个标题,就准确概 括了绿色运动关于经济规模的观念。 在生产技术上,绿色经济主张以副作用较小的“软技术”,或者 “适合的技术”,取代破坏生态的“硬技术”,在发展经济的同 时保持生态平衡。鼓励开发、使用再生性能源,如风能、太阳能、 水电等, 在消费问题上,绿色经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于,西方人必 须停止无止境的物质追求,改变高消费、高耗电的生活方式。 在经济决策上,绿色主义者主张经济决策的分散化和民主化,让 环境灾难的主要承受者社团、工人和消费者参与经济决策。
西方政治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政治生态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唐美红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4期摘要:政治生态理论的起源于西方,自19世纪诞生以来,政治生态理论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21世纪是中国政治生态建设元年。
对政治生态理论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将有效的指导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
关键词:政治生态理论;理论研究;政治生态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要净化政治生态”。
尤其是随着风社会的来临,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更是增强了对政治生态化的诉求和对变革传统政治社会体制的动力。
以生态视域和方法观察和模拟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模式,正是适应当今社会的治理需要。
一、政治生态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生态”一词,词源来自希腊语,意思是住所或房子。
在l9世纪以前,独立的“生态”一词与生态学学科是不存在的。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1834~1919)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
海克尔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基于生态环境危机的感受和体验,从人类生存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出发,引发出对生态政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绿色思潮和绿色运动开始兴起,生态政治理论也应运而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生态政治运动的推动下,生态学与政治学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学科。
在目前研究领域,除了出现政治生态学、生态政治学概念,与此相近的表述还有生态(社会)主义政治、绿色政治、绿党政治等。
所谓政治生态就是政治系统中的诸要素在运行和互动中所形成和显示出来的整体状态。
这种整体状态有好有坏(生态或非生态),当政治生态中的各要素由消极要素变为积极要素,各要素间处于协调共生、和谐互补的动态平衡状态时,这种政治状态就属于优良政治生态,或者叫生态化政治(生态政治)。
因此,生态政治概念其实反映的是政治生态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达到理想状态和生态化了的政治状态。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启示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启示作者:郇庆治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30期“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首先在欧美西方国家兴起的新型社会主义思潮或环境政治理论流派,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依据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影响日渐突出的事实逐渐形成的、在社会主义视角下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理论分析。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新进展一是对“马克思的生态学”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探索。
这方面主要以美国学者为代表。
世纪之交,詹姆斯·奥康纳提出并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双重内在矛盾”的理论,认为其除了面临着资本积累的经济危机,还有作为生产与消费前提的生态危机。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把“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重新阐释描述为一种“生态唯物主义”,乔尔·科威尔则重新肯定了自然的解放是与劳动的解放或马克思所称的“生产者的自由联合体”不可分离的。
结果,尽管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拥有完整的生态学思想,即使在这些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中间也依然存在着争论,但无可置疑的是,经过上述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的绿化”,马克思本人著述中的生态学思想或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维度(“绿色的”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
二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及其全球化的反生态性的社会主义批评。
与生态马克思主义领域研究中的情形不同,欧洲学者在这方面一直占据着领导性地位。
塔基斯·福托鲍洛斯集中阐述了一种“生态资本主义”(渐进的绿色改良)道路的不现实性,萨拉·萨卡则明确提出了一个基于替代性进步观念(世界经济与人口规模萎缩、生态道德新人培育)的绿色未来设想,认为这种新型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与基于正义和公众参与的优秀社会主义传统有着某种历史性关联。
概括地说,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它的经济生产与消费方式应该为现实中的生态环境危机负责,这是几乎所有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的共识,尽管他们在批评态度的严厉程度上有所不同。
三是对“红绿”运动政治合流趋势及其现实进展的理论分析。
当代西方社会政治生态的演化及其趋向
第 5期
南 京 师 大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nl f aj gN r l nvri ( oi c ne o ra o N ni o iesy S c l i c ) n ma U t aS e
S p,201 e 1
No.5
当代 西方 社 会 政 治 生 态 的演 化 及 其 趋 向
底 线 , 派之 间的 意识形 态界 限逐 渐模 糊 。各 色政 党 纷纷 接 受绿 色主 张、 态政 治 与合 作政 治 , 党 生
左右 两极 掌控政 治格 局 的局 面 随着 中间 力量崛 起被 打 破 。 市 民 自治 的 治理模 式 快速 发展 , 民有
“ 的职权 、 官” 官员平民化 已成常态。 3代西方社会政治生态的演化趋势预示着后 工业社会的政 - "
社会 。然 而 , 随着绿 色 政 治 、 物质 主义②的 出 现 后
价 值 观发生 转 变 的 同时 , 使 西 方 社 会 的政 治理 也
念 与政 治生 态发 生变 化 。 首 先 , 色 政治 与 后 物 质 主 义 为世 人 敲 响 了 绿
生 态危 机 的警钟 , 使各 种 政 治 派 别 都 看 到 了人 类 面临的、 亟待 解决 的共 同问题 。其 次 , 物质 主义 后 提 出 了现代 人类 文 明进程 中关 系 到人类 共 同利益
新价值观开始 出现在当代西方各 国。越来越多的 人 将 环 境保 护 、 社会 公 正 、 共 安全 、 他 人 负 责 公 对
等视 为普 世价 值 , 来 越 多 的人 从 关 注 阶级 冲 突 越
转 向关注社 会 公共 安全 和公共 利 益 。以意识 形态
出了对 阶级对抗 的关注 , 对健康 、 生活质量 、 区 社 发 展 、 共安 全 等公 共 性 社 会 问题 的关 注 超 出 了 公
浅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绿色政治观
浅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绿色政治观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立论基础,但是其融合了当代广为流行的绿色政治思潮,提出了变革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其最终目的是以生态问题作为变革的突破口,建构起实现公平正义和人类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不论是建基于其上的生产方式,还是其所信奉的技术理性主义和消费主义价格观,都是阻碍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踯躅。
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都是围绕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展开的,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制度批判。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是非正义性的资本主义制度。
这些批判主要围绕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生产方式与合法性三个方面展开。
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依赖对于资源的高度消耗,由此必然导致生态危机,而生态危机则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福斯特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资源掠夺型的,必然导致社会与自然的能量交换体系崩溃,不可能持续。
阿格尔指出,资本主义政治建基于财富的不断增长以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消费需求,依赖于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而只能加剧生态危机,因而其统治合法性是十分薄弱的。
第二,消费批判和技术批判。
消费主义和技术理性是资本主义最为典型的价值观,因此对于二者的批判是同时进行的。
对于技术的批判可以分为对于技术理性本身的批判和技术非理性运用的批判两个层面。
莱易斯指出技术理性改造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被异化的过程。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都被技术理性所控制。
关于技术被非理性运用的必然性,本·阿格尔指出,资本追逐利润本性必然要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发展和运用必须服务于此,利润成为技术运用的唯一指向而导致技术的非理性运用。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哲学构架从生态危机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之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而然地将生态问题进入到政治哲学的论域之中。
从生态学视角解读西方政治传播的生态链.doc
从生态学视角解读西方政治传播的生态链摘要本文运用生态学观点对考察西方政治传播的生态链进行了分析关键词生态学政治传播生态链、作为动态生态系统的政治传播我国传播学者邵培仁教授认为,政治传播是指“政治传播者通过多通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信息,以推动政治过程、影响受传者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对策。
”这一定义突出了政治传播的特性:传播内容主要是政治信息,传播的目的在于影响和推动政治过程,和其他传播行为相比,政治传播更加关注受传者的态度和行为改变。
英国传播学者麦克奈尔则将政治传播简洁地表述为“关于政治的有目的的传播”。
这一定义涵盖了:所有政客及政治行动者为求达到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
所有非政治行动者对政治行动者作出的传播活动,例如选民及报纸评论员。
所有在媒介中涉及以上政治行动者的新闻报道、评论及政治讨论。
这一定义将政治行动者的政治传播与非政治行动者的传播及媒介产品都纳入政治传播的考察范围。
可以看出,政治传播关注的其实是传播学的“五W”在政治领域的运用即政治传播者、政治信息、政治传播渠道、公众以及政治传播效果等等。
它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完全可以视作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sy stem)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生物群落由存在于自然界一定范或区域内并互相依存的一定种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生物群落同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种群生物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并处于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的动态平衡之中。
这样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就是生态系统。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政治是一种生态,传播也是一种生态。
政治生态可以理解为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及政治系统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
政治生态的特点有二:首先,政治生态是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参与政治的主体、政治机构、政治规则、政治环境等诸多次级系统按照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和鲍威尔说法,政治系统是指“构成政治生活的所有方面,它不仅包括政治机构如立法机关、法院和行政部门,而且包括所有结构中与政治有关的方面,其中有亲属关系、社会等级集团等传统结构,还有诸如动乱之类的社会非正规现象,以及政党、利益集团和大众传播工具之类的非政府组织。
西方生态问题政治化及生态民主的学理分析
西方生态问题政治化及生态民主的学理分析作者:沈承诚来源:《江汉论坛》2014年第09期摘要:寻求社会主体间的环境价值共识应首先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
否则环境价值共识的制度性保障缺失就会导致持续性的环境衰退和周期性的社会阵痛。
西方国家也曾面临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衰退难题,且环境衰退问题的最终解决又落实在西方民主政治的生态转向上。
这就有必要细致梳理西方国家生态问题政治化的过程,并对西方政治生活的生态转向,即生态民主进行系统的学理分析,以期裨益于尚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的环境治理。
关键词:生态;政治化;生态民主;价值;功能中图分类号:D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9-0028-0620世纪80年代正是西方生态政治运动如火如荼的时期,而此时的中国刚结束十年“浩劫”,正处于国民经济崩溃的边缘,经济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集体价值观念。
基于这一价值观念的一系列政策输出,虽带来了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却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社会公众的生态治理诉求与日俱增。
如果现存制度体系无法对此作出有效回应,群体性或者集体行动将成为相关主体利益表达与获取的重要工具。
应该说,环境群体性行动的频发促成了我国政治的生态转向,即生态政治化进程的起动与发展。
相比其他群体性行动,环境群体性行动往往具有明显的环境维权标的,但这种看似简单的标的背后,事实上存在复杂的动因结构。
而且,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范围内的环境退化已成事实,加之社会公众环保、健康意识的增强,一旦某地发生环境群体性行动,现实生存环境中的类似经历将孕育感同身受般的心理结果,形成显著的跟随模仿效应,进而可能激发新的环境群体性行动。
另外,环境污染易,治理与恢复的难度却很大,尤其是已对当事人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环境污染,若后续治理效能不高,矛盾消解措施不力,则可能反复引发群体性行动。
从根本上讲,寻求社会主体间的环境价值共识应首先从政治体制改革人手,使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基础由个人魅力走向法理政治,否则环境价值共识的制度性保障缺失就会导致持续性的环境衰退和周期性的社会阵痛。
西方生态传播的理念转型
西方生态传播的理念转型西方生态传播承认生态环境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破解生态困境的议题选择和话语设置上,出现了两次转型,呈现出三个不尽相同的流派:生态本位论主张去工业化,回归农业文明;资本中心论强调运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或者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用资本的逻辑化解生态困局;市场机制论认为破解生态困局的出路在于建立生态领域的市场机制。
生态传播理念的转型,既反映了生态政治实践的革新,也反映了生态政治价值观的发展。
标签:西方生态传播;生态本位论;资本中心论;市场机制论生态传播是以传播形式展开的生态政治实践活动,理念的背景影像是利益诉求。
西方生态的传播,始终抱有明确的批判目标和强烈的现实规劝意图,通过设置环境污染、生态困境、生态退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土地沙漠化、重金属污染、酸雨、温室气体、全球变暖、物种灭绝、过度开发、奢侈消费等议题,来描述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引导大众直接感受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同时,构筑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权、绿色绿化、生态环境保存与恢复、生态环境道德、简单生活、绿色生活、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话语权,来表明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路径。
但是在路径依赖上,存在着去工业化、资本本性还是市场机制的选择差异,于是出现了生态本位论、资本中心论和市场机制论三种生态传播理念,展现的是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理性程度的不同,实质上是审视生态与人类关系逻辑差异的结果,既反映了生态政治权力的运作革新,也反映了生态政治价值观的新发展。
一、生态本位论生态本位论崇尚生态主义,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四點:第一,生态是人类繁衍与发展的基础,是评判人类社会行为的最高价值准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生态面前,人类没有特权,生态本身才是中心。
第二,生态困局是人类遭遇的各种社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
第三,以为人类谋福利为使命的工业文明是生态困局的肇事者。
第四,保护生态伊甸园的唯一出路是去工业化,拒绝工业技术。
浅析从生态视角重审西方文学
浅析从生态视角重审西方文学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生态环保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于自然生态的维护也越来越重视。
而在文学方面,西方文学在对自然生态的描绘和表现方面有着着重的历史渊源。
本文将从生态视角来探析西方文学在对于自然生态的反思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一、西方文学传统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西方文学的典籍大多在描述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的生态环境。
比如《牧歌》、《田园诗》、《村庄主义》等作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描述了那个时期的农村景象和农民生活,它们刻画了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却完全没有关注到环境本身。
直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工业和都市兴起,人们开始感受到自然环境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比如说拉曼•里尔提斯(Raman Littell)等作家的作品。
他们以城市为背景,探讨现代城市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社会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随着工业城市和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自然生态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而社会、文化与自然又交织不排除的情况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在这种视角下,自然生态正在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正如美国作家詹姆斯·史田(JamesStevens)所说:我们在这个时代已经完全意识到,人类社会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威胁。
二、西方文学对自然生态的反思和表现1、《罗宾逊漂流记》《罗宾逊漂流记》讲述的是一个人在荒岛上的求生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罗宾逊观察到了自然环境中的大大小小的生态问题,并且提出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他的观察和思考具有很高的生态学意义,让读者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产生了强烈的认识和情感共鸣。
2、《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古代小说,它在其中充分展现了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的互动关系。
在这个小说中,自然环境以极其瑰丽的形式呈现,同时也反映出了赤脚的人民,以及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与一种微妙的关系。
小说表现了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的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深深的自然之美。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生态思想
的生存环境 、多重不可逆转的生态危机及其 一系列灾 难性后果 ,并提 出“应该责 备的不 仅仅是个性 ‘贪婪 ’
作为西方马克思 主义 的新 兴流 派 ,生 态马 克思 的垄断者或消费者 ,而是这种生产方式 本身 :处于生
主义 的概念 于 20世纪 70年代的欧美初 露端倪 。2O 产力金字塔之上 的构成资本 主义 的生 产关系 ”,④即
关键词 美 国后现代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危机 人 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I106.4;II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47—662X(2018)02—0076—07
自20世纪 以来 ,伴 随着全 球经济 的 飞速发 展 、 科学技术 的 日新月异与 工业文 明 的不断 推进 ,人 类 在物质水平极 大丰富的同时也面临着生存环境的严 重破坏 和危机 四伏的全球 生态。第 二次世界大战 以 后 ,美 国文学进 入后现 代主 义时期 。由于 战争带 来 的恐惧 、对技 术革命 的怀 疑 、政 治活 动 、人 口爆炸 等 因素 ,加之生 态环境 日益恶 化等问题 ,这一时期的小 说 主要呈现人类 生存 的困境 、孤独异化的心理 、对文 化 和价值观念 的排斥等 方面 的主题 ,并在 美 国文 学 史上 占据重要地 位。在这期 间涌现 出一大批关注人 类物 质与精神 生态环境 的作 家及作 品 ,如 冯 内古 特 (Kurt Vonnegut)的《猫 的摇 篮》(Cat’S Cradle,1963) 与《五号屠 场》(Slaughterhouse—Five,1969)、品钦 (Thomqas Pynchon)的《万 有 引 力 之 虹》(Gravity’S Rainbow,1973)、德里罗 (Don Dlillo)的《大琼斯街》 (Great Jones Street, 1973) 与 《白 噪 音 》(White Noise,1985)、巴塞尔姆 (Donald Barthelme)的《玻璃 山》(The Glass Mountain,,1979)、索 恩 蒂诺 (Gill—
论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理论及其影响
作者: 王洪冉
作者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出版物刊名: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79-81页
主题词: 生态政治理论 环境安全理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摘要:生态政治理论是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兴的政治思潮.这一理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反对传统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为内容,强调人类整体利益和子孙后代利益,提出了一套与传统政治不同的思想观点,对西方政治产生了强烈冲击,对当代世界的发展模式、政治观念、政党结构以及国际关系准则等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行政生态学视角管窥西方行政的改革路径
从行政生态学视角管窥西方行政的改革路径当代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要求政府管理做出快速应对,从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先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府行政改革运动。
当代行政改革是在世纪之交和时代转型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行政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与社会圈的相互关系的方法,它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公共行政的结果,是行政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行政生态学认为,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不应该仅局限于行政系统本身,而应跳出行政系统,从社会这个大系统来考察行政,亦即考察一国的行政与该国的社会环境的关系。
1.西方行政生态学理论的形成二战后,出现了一批新的民族国家,西方世界在对他们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也提供了政治援助,按照西方的模式,帮助这些国家建立起一套西化的行政制度,虽然西方的行政体制,行政方法,行政技术以及文官制度等在这些国家得以迅速建立起来,但是很快人们便发现这些在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发展中国家却收效甚微,甚至毫无功效。
这一现象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思考,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弗雷得里各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行政问题。
他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行政学研究中,从而创立了以生态学方法研究行政管理的新的行政理论体系,使他成为行政生态学的创始人,这标志着只在行政系统内部研究行政管理时代的结束,自此一门新的、系统的学科、行政生态学得以产生,从而对行政学理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行政生态学行政模式行政生态学理论运用自然光通过棱镜的联盟转折过程,来象征性地用来解释一个社会的转变过程。
进而提出三种行政模式,第一种是溶合型行政模式,它主要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传统农业社会如同折射前的自然光是一道白光,其社会结构是混沌的,缺乏明确细致的社会分工,因此行政行为与立法、司法、战争、经济等社会行为混杂不清。
更谈不上有专业化的行政机构,因而行政效率极为低下,行政生态学理论将这种类型的行政称为溶合型行政模式。
生物传播学中的生态链
生物传播学中的生态链生态链是生物传播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描述了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生态链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的生存环境,以及预测和控制生物传播疾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生态链的概念和构成生态链指的是不同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捕食和被捕食、共生、竞争等。
不同的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有不同的位置和角色,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态链。
生态链的构成主要有三个层次: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是生态链的起点,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并将碳、氧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
生产者通常是植物,但在海洋中也包括海藻和浮游植物。
消费者是生态链的第二个层次,它们通过捕食其他生物获得能量和养分。
消费者分为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草食性动物通过吃植物来获取养分,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其他动物来获取养分,杂食性动物则不限于这两者,它们可以吃植物和小动物。
分解者是生态链的最后一个层次,它们分解死亡生物体和有机废弃物,并将碳、氧和其他养分释放到环境中。
分解者通常是细菌和真菌,但包括地下土壤动物、蚯蚓和某些昆虫。
2. 生态链的作用和意义生态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态链的作用和意义非常广泛,它们不仅影响着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还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生态链决定了不同生物体的位置和地位。
在生态系统中,每个生物体都处于其它生物体的食物网上。
这些生物体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和角色决定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其次,生态链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来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当一个环节发生变化时,整个生态系统可能会受到影响。
例如,当某个物种数量过多时,可能会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状况;当某个物种数量过少时,它的食草动物会变得过多,可能会引起土地侵蚀和其他生态问题。
最后,生态链对于预测和控制生物传播疾病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欧美生态文学中的生态整体观
欧美生态文学中的生态整体观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文化交流的加深,欧美生态文学的地位越来越被关注和赞赏。
生态文学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出了对自然生态的敏锐感受和审美体验,以此激发读者和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行动。
在欧美生态文学中,生态整体观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观念和文化认同,对推进生态文学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整体观是什么?所谓生态整体观,其本质上是对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理解和认识。
它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将生物圈、物质循环、气候变化、生态历史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生态整体观要求我们不仅考虑单一的生物种类或狭窄的生态环境,还要关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尤其是在当今人类活动频繁干扰自然生态的情况下,生态整体观更具有现实意义和行动指导作用。
欧美生态文学中的生态整体观在欧美的生态文学作品中,生态整体观被广泛折射和体现。
首先,生态整体观在文学作品中贯穿思想和情节,成为打动读者的情感核心。
例如比较著名的美国生态文学作家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揭示了农药对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呼吁人们重新审视生态整体的价值和意义。
该作品不仅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讨论,更为环保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持续的思想启示和道德支持。
另外,在欧美生态文学中,生态整体观也具有重要的文学美学和文化价值。
作者们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示了自然的美妙和生态的精神,这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魅力,更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健康和美好的生态情境。
例如瑞典著名文学家斯特林伯格的小说《维堡市的剪影》(Outline of Nature),描绘了北欧自然环境和人们与大自然的关系,被誉为“北欧自然史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其影响和价值超越了文化和文学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欧美生态文学中的生态整体观并不只是一个理论概念或文学符号,而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价值。
生态整体观在欧美社会和文化中根深蒂固,不断影响着文学创作、教育和观念。
“政治生态学”──“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观点
“政治生态学”──“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观点黄继锋
【期刊名称】《国外理论动态》
【年(卷),期】1995()22
【摘要】“政治生态学”──“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观点政治生态学,是近年来西方流行的一种理论,也是“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
政治生态学是指政治学与生态学之间的某种关系。
对此,西方流行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把政治生态学理解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
【总页数】7页(P169-175)
【关键词】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生态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态危机;政治学;人与自然;生态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作者】黄继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从政治生态学视角解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J], 陈草
2.政治生态学:生态学内容和方法上的考察——安德烈·高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 [J], 温晓春;韩欲立
3.一种新的视角: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解读——基于福斯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考
察 [J], 罗晶
4.“政治生态学”──“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解释 [J], 黄继锋
5.当代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兼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J], 郝峰;刘志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态学视角解读西方政治传播的生态链摘要本文运用生态学观点对考察西方政治传播的生态链进行了分析关键词生态学政治传播生态链、作为动态生态系统的政治传播我国传播学者邵培仁教授认为,政治传播是指“政治传播者通过多通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信息,以推动政治过程、影响受传者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对策。
”这一定义突出了政治传播的特性:传播内容主要是政治信息,传播的目的在于影响和推动政治过程,和其他传播行为相比,政治传播更加关注受传者的态度和行为改变。
英国传播学者麦克奈尔则将政治传播简洁地表述为“关于政治的有目的的传播”。
这一定义涵盖了:所有政客及政治行动者为求达到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
所有非政治行动者对政治行动者作出的传播活动,例如选民及报纸评论员。
所有在媒介中涉及以上政治行动者的新闻报道、评论及政治讨论。
这一定义将政治行动者的政治传播与非政治行动者的传播及媒介产品都纳入政治传播的考察范围。
可以看出,政治传播关注的其实是传播学的“五W”在政治领域的运用即政治传播者、政治信息、政治传播渠道、公众以及政治传播效果等等。
它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完全可以视作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sy stem)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生物群落由存在于自然界一定范或区域内并互相依存的一定种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生物群落同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种群生物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并处于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的动态平衡之中。
这样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就是生态系统。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政治是一种生态,传播也是一种生态。
政治生态可以理解为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及政治系统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
政治生态的特点有二:首先,政治生态是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参与政治的主体、政治机构、政治规则、政治环境等诸多次级系统按照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和鲍威尔说法,政治系统是指“构成政治生活的所有方面,它不仅包括政治机构如立法机关、法院和行政部门,而且包括所有结构中与政治有关的方面,其中有亲属关系、社会等级集团等传统结构,还有诸如动乱之类的社会非正规现象,以及政党、利益集团和大众传播工具之类的非政府组织。
”其次,政治生态是一个“层级结构”与“循环过程”的统一。
和生态系统中有生物个体、群体、群落一样,政治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层级系统。
现代政治体系基本呈现三级化的结构模式:(1)个体公民;(2)作为“中介”的非政府组织和团体;(3)作为国家或公共权力代表的政府。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公民被组织在各种不同团体之中,通过不同的渠道形成政治输入,而政治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大众传媒等非政府机构是公民进入政治体系的,形成政治输入的中介,即所谓的“Ga teKeeper”。
政治生态系统主要在“公众一守关人一政府”三个次级系统间形成关联与互动。
传播生态则指“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各构成要素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
” 和政治生态类似,传播生态的内部要素之间,传播生态与外部环境之间存着复杂的互动与制约关系,这种关系是动态的、变化着的,每一个因子的改变都将引起整个系统的结构的改变。
政治生态是一个系统,传播生态也是一个系统,两个系统之间的交叉结合,相互作用。
政治生态的形成可以影响包括媒介生态在内的一切社会系统。
政治生态对传播的制约不言而喻,不仅体现在宏观的传播体制上,也体现在传播的内容、方式及效果等微观方面,可以说,政治生态构成了传播的最重要的生存环境。
同样,传播生态对政治生态的影响极大。
在政治日益媒介化的今天,大众媒介在政治生态的形成和变异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正如麦克奈尔所讲的“纵观发达资本主义世界,只要居问政治 (Med iatedPolti cs)成为了民主机构的主要模式,那么传媒地位的日渐重要就构成了一个普遍特征”此外,由于不同的媒介传播特性的不同,对政治传播的影响也不一样。
历史上每一次新的传播媒介的崛起都会对政治生态形成冲击,影响政治生态的改观。
二、政治传播的生态链麦克奈尔对政治传播的要素进行了细分,对我们理解政治生态与传播生态的关系有着直接的帮助。
在麦克奈尔看来,政治传播有三个主要要素分别是:政治组织、受众和媒体,其关系如下图所示:如果将政治传播的这些元素与互动纳入到生态学的视野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三者间构成了一个生态链。
生态学告诉我们,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四个基本成份构成的。
我们若将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对应于政治传播的话,我们能够发现政治传播的生态链:非生物环境相当于政治传播的外部环境,而后三者相当于政治传播的内部参与主体。
政治组织(特别是政府和政治家)在政治传播生态中所起的作用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 的作用(生产信息),媒体则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取舍和解读信息),而受众者相当于“消费者”(对信息进行消费和使用)。
首先,政治组织及政治家相当于政治传播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在麦克奈尔的传播元素中,政治组织是主要的“政治行动者”,包括政府、政党、公共组织、压力集团以及恐怖组织等。
政治组织是政治传播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信息生产者,有的组织如政党有垄断政治信息的天然优势,有的组织如压力集团和恐怖组织则相对处于信息生产中的弱势,为了生产信息,它们往往通过游行、爆炸等非常规手段来控制信息的生产和传播。
政治家是政治行动者中的个人,在政治传播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政治家由于掌握了信息的生产权力,故在对政治传播中处于主动地位;但另一方面他又要借助于媒介的传播渠道来树立形象,传达政治主张以达到政治目的,故又要倚重于媒体。
在政治传播中,政治家倾向于趋利避害,积极传播有利于自己的政治信息,而全力阻止对自己不利信息的传播。
美国记者马文-卡尔布宣称:民主已经堕落到了“媒体一政治”时代。
在这个时代。
政治角色无一不会考虑新闻媒体对政治的作用。
“任何一个在白宫、国会山、或者五角大楼作出重大或是微小的决定,都不能不把新闻的因素考虑进去。
要想把任何一种观点‘卖’美国老百姓,首先需要媒体理解、接受并且愿意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向老百姓宣传。
” 当然,政治家处心积虑生产的信息媒体不一定照单全收,媒体对政治家的反制作用到底有大,取决于媒体在整个政其次,可以将媒体看作是政治传播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媒体是政治传播生态中的第二个重要元素。
如果说政治家和政治组织在政治传播生态中主要扮演“信息初级生产者”的角色,那么媒体的功能则在于对信息进行加工、分解,在此基础上向公众传播。
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也是重要的“政治行动者”。
“媒体以及从事媒体工作的人也应当被视为重要的政治行动者。
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把政治组织的信息传递给了公众,还因为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新闻生产方式以及对事件的解释改变了信息本身。
”正如生态系统中需要分解者一样,没有媒体信息分解者的作用,政治传播生态系统也无法维持平衡。
媒体的分解者角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政治家或政治组织等政治行动者必须通过媒体向目标受众传递信息。
不管是政治纲领、政策综述,竞选呼吁,还是压力集团的活动或者恐怖主义行为,如果没有经过媒体报道并且为受众所接收,那么就没有任何政治意义,更不要说产生有效的政治交流了; 第二,在西方民主制度下,媒体不会不加选择地报道政治家生产的信息,即便总统也不例外。
一般来说,总统处于政治信息生态链的上端,但在民主社会,总统的信息同样受制于媒体。
有人研究过,总统的发言媒体是否报道,如何报道,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总统的媒体地位。
如果总统正处于任职早期而且能够体现强大的媒体形象,新闻就更有可能对总统自己选择的信息加以强调;二是场合越庄重或问题本身越重要,总统的信息越容易获得关注。
最后,可预见的中间分子及公众的支持越多,总统的信息就越会得到凸显;第三,媒体也不会以一种不偏不倚的方式简单地报道政治领域中发生的一切,因为媒体对政治事件的叙述充满了价值判断、主观臆断与偏见。
正如凯德(Kaid)所指出的,政治“事件”由三个范畴构成:其一是客观存在的政治事实,真实发生的政治事件;其二是构建的事实,即媒体报道中的那个事实。
其三是一个主观的政治事实一一政治行动者与公民认识到的政治事实。
主观政治事实在政治行动者和公民的脑海中的形成与媒体构建的事实息息相关。
媒体在分解信息重新建构的过程中会受到媒介内部组织和媒介语法规则的影响,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分解与重新建构的过程,可能会歪曲政治组织等政治行动者所制造的信息。
托德•吉特林以上世纪 6 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S DS(student sforDemocr aticSociet y)后得出结论: 获得媒体的报道和让媒体明白无误地传递你对事件的定义不是一回事。
新闻报道往往避重就轻,简化从属集团的活动,仅仅关注引人注目的方面,却忽视了对问题的解释与辩论。
这也是政治传播生态中媒体的信息分解者角色不容忽视的突出表现。
再次,可以将受众视为政治传播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消费者”地位的生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但消费者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对其他生物也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这与政治传播生态系统中的公众(或受众) 的地位相似。
在政治传播生态系统中,公众是政治家传达政治主张的对象,说服的对象,也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
在政治传播中处于“终端”地位,施拉姆说大众传播事业的责任问题“乃是媒体、政府与大众三种力量之间的微妙平衡关系。
完成传播方面所必须完成的主要责任在于媒体,基本义务则属于公众。
”他强调的是公众的“义务”地位。
和媒体与政治家比起来,公众的确似乎处于弱势地位。
正如班尼特所说,在政治传播过程中,公众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如果他们忽略,或者不再意制造新闻的官员和舆论领袖所说的话,那么他们就可能被孤立,而不能形成在民主国家中最为重要的公民资源__舆论。
相反,如果人们克服了政治疑虑,成为公众中的一部分,那么他们又必须调整自己的观点,以保证与媒体的一致。
”在班尼特的眼中,公众似乎完全没有辨别能力。
政治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至今仍存争议,不管是强大效果论、适度效果论还是无效果论等,都能找到其证据。
赖特• c •米尔斯(C • Wright • M ills)就否认受众会被媒体操纵的看法。
在研究了 1948年杜鲁门和杜威的竞选后(杜威获得大众传播媒体的广泛支持但最终落选),米尔斯得出下面的结论:“关于美国公众的生活,任何假定大众传媒能够完全控制和操纵舆论的观点都是不现实的。
在公众中有一些影响力在起作用,它们独立于这些传播媒体,能够应时地反对这些媒体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