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生态政治
摘要:
关键字:
一.生态政治简述
建设和谐社会其实是一种调节,一种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人对其他物种关系的协调。而这些调节需要一种指导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方针政策的引导,就是生态政治。
生态政治的说法源于西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的飞速发展造成了资源的无节制开采以及环境污染,由此出现的生态政治运动促使了西方社会的政治转型。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发展,使人们陷入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泥沼,频发的生态危机促使了我国生态政治的发展。
陈敏豪在《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一文中讲到“生态政治的起因在于生态,变革在于社会和经济,而完成变革的过程在于政治。”他主张政治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协调统一。
生态政治是人们面对生态危机时对传统政治的一种反思,思索传统政治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以及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针对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态失衡问题,探究政治领域的解决途径,考察如何建立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政治体系,即思考如何在改造现有的政治学知识和体系基础上,推动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更符合生态规律。同时,它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大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反映了权力拥有者对于经济发展和生态危机的矛盾所采取的一系列对抗行为,反映了普通民众对于自身和发展的环境所拥有的话语权的表达程度。
在生态社会里,人们认识到,人类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对自然的掠夺就是对人类自身的掠夺,人应该应用自身掌握的科学技术来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和完善人类存在的“大我”社会。“大我”社会的政治就是给予自然以更多关切,以维护生态平衡的政治,是把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相统一的生态政治。同时,生态政治的发展使人们默认了对环境权的保护和尊重。环境权的保护,体现为环境和生态不容破坏和践踏,因为环境和生态是人类共有的财产,同代人之间以及不同代际之间均平等公正的享有生态效益,恣意滥用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就是对人类公共物品的独占或破坏,也是对人类公正原则的蔑视。所以,坏境的保护,不仅是对自身生活环境的保护也是对公平正义的维护。处于对人类正义和公平的更好地维护与保障,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党-----绿党,它以“社会要有一个安全、清洁的环境,调节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要内容,以其实际行动致力于改造整个社会中的机构制度和社会关系。他们对基层民主和基层运动十分推崇,他们认为由于缺乏良好的社会参与机制,管理者和公职人员无法倾听普通公民的意见和要求,缺乏与民众的沟通,所以管理者和公职人员往往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处置涉及自然的各种问题,而这恰恰就是造成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诱因。所以他们一方面建立了政治组织参与政府和议会决策,参与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基层民主参与,培养民众的生态和环境参与意识和精神,在基层民主运动中,形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和社会基础。
二.生态政治建设的探索
1.加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
生态和环境意识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它来源于人们对于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自觉心理,是生态政治文化营造的社会心理基础。在2007年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上发布了《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上边显示,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都不及格。号召政府进一步加强环境知识和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扭转公众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的缺乏状
况。杨明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研究报告指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与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当前需要加强社会低层次、低学历人员以及广大农村地区民众的环境和生态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总体来讲,当前的环境意识教育应该注重教育途径和教育内容两个方面上的改进。首先,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在相关课程里充分渗透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充分发挥和大众联系密切的舆论工具的宣传作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舆论导向对普通大众的认知和态度有着重要影响。其次,因注意教育内容的改进。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把相关的生态和环境知识传达给民众,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教育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通过教育切实培养民众的生态参与意识和精神。
2.推动公众生态参与
引导和鼓励民众的生态参与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反应。普通民众作为生态环境的直接接触者,对于生态环境状况有着密切的认识。因此,政府在制定有关于环境的方针政策时,如果能切实的尊重民意、倾听民声,鼓励民众参与政府决策,必将进一步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此外,公众也可以组建环保公益组织,宣传生态环境维护的重要性,直接参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具体活动,从而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的浓厚的社会氛围。
在推动全民环保的行动中,我国还是做了些工作。一方面,国家不断地完善公众参与的机制,努力增强生态环保的透明度。2002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环保法》的制定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全局上、发展的源头上注重环境影响、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后患。找到一种比较合理的环境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政府审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对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负责,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的新机制。这是我国环保领域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另一方面,公众参与能力不断增强对环境有着重大行为的监督起到了很大作用。例如,宁波的PX事件,政府没有经过前期的综合考量,地点没确定下的情况下,投入了大量资金,结果,青岛、厦门、宁波、昆明皆反对他的“落地”,造成了这个项目的搁浅。其中,民众的监督起到了很大作用。再如,2005年的圆明园防渗工程,各个环保组织联合在一起,集体质疑他的工程建设,并派员参与了国家环保总局举办的该工程的听证会,并在会上阐明观点,坚定立场。如今,我们的公众参与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公众很难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志,从而无法有效的监督环境的决策和执行;民间的环保组织对政府的决策的影响力还很有限;公众普遍的环境素养和法律意识还不高,等等。所以,我们既要进一步的拓宽公众的生态参与思路,也要注重提高公众的生态素养和参与意识,更要注重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使公众参与制度化、法律化,保障公众参与环境的基本权利。
3.构建完善的政府生态责任机制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受“经济至上”政绩观的引导,做了一系列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政绩工程,使得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进入了误区。实际上,政府作为生态环境的主要负责人,他对于环境的方针政策对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政府生态责任意识模糊或者缺乏监督其履行责任的机制,那势必会造成生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构建完善的政府生态责任机制十分重要。
首先,引导政府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创建绿色政绩评价体系。即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生态环保政绩考核的力度,引导政府行为不断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转变。其次,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生态环境责任的刚性约束。因为即使我国制定了《环保法》,但是相关条文多是对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作为调整对象,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法规非常有限,因而,可在相关的环境法中,明确规定环境责任的责任主体以及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