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及生态政治学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及生态政治学意蕴
生态政治学是把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和谐理念引入政治层面。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作为一种生态政治学术语,意味着对我国生态环境难题的系统性理论思考与实践构想;美丽中国战略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政治学内涵:体现一种新型生态政治;需要一种新型生态政府体制以及新型生态公民的参与。生态政治学为美丽中国战略构想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法治以及民主等政治原则。借鉴这些基本原则,通过一系列政治路径选择才能实施美丽中国战略构想。
标签:
美丽中国;生态政治
F2
1美丽中国战略构想的提出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努力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问题非常重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接下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把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内涵。2005年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力争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标志着党对新时期社会发展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实现了重大飞跃。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新概念,更是体现了我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尺与归宿。应该说,美丽中国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关口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始考虑并布局“建设什么样的生态中国,怎样建设生态中国”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2美丽中国战略构想的生态政治学内涵
2.1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体现一种新型生态政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目标,
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是我们党使用具有诗意的语言对执政实践的高度概括和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形象化大众化表达。它进一步完善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实现了执政视野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到生态系统的重大拓展,具有一种新型生态政治的意蕴和特征。美丽中国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政治,主要包括如下两层含义:第一,保障公众的生态环境权益。生态环境权益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所产生和拥有的对于自然环境的基本权利以及行使此种权利所带来的利益。第二,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把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建设生态文明做为执政的价值取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党遵循生态规律而体现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化自身执政规律的新结晶。
2.2美丽中国战略构想的达成需要一种新型生态政府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党中央提出这些要求的根本原因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没有摆脱粗放型、外延扩张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束缚,导致自然资源消耗越来越多,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生态越来越恶化。而且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涉及生态系统、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等三方面问题,这些事项分别涉及发改、财政、环保、建设、交通、水利、卫生、等二十多个机构主管负责,这些机构虽然各司其职,对各自领域和工作行使专业化的管理,但相互之间也缺乏统一的宏观协调,合作互动的难度较大,甚至存在着“争权卸责”的博弈现象,这导致我国宏观生态环保无法取得理想效果。为了避免生态环保力量过于分散而陷于无效,使我国宏观生态环保政策落到实处,必须建立跨部门的宏观的统一协调机构。目前,可以考虑探索尝试建立类似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这样的高层综合协调指导机构,使各个生态环境机构之间既能各司其职又能运转协调,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整体合力。美丽中国战略的实现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建设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而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全新的政府体制和完善的法制。
2.3美丽中国战略的实现需要一种新型生态公民
美丽中国战略的实现意味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理解与认识实现了从单纯的技术层面的、被动的保护与治理,上升为哲学与伦理层面上的、主动的安全思考,即应使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美丽中国战略的实现需要一代代具有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生态行为能力的生态公民的养成。“生态公民”不仅是美丽中国蓝图的描绘者,而且更是美丽中国现实的引领者、践行者、受益者。这就要求每一位公民应该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遵守自然、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自觉、自主、自由地投身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价值、治理生态困境等生态实践活动。
3生态政治学视阈下美丽中国战略构想实施的路径选择
3.1倡导生态优先的执政理念,提升党的生态执政水平
生态执政就是从“生态优先”原则出发,遵循生态化的规律,从基本国策的高度认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生态文明为价值目标,通过健全政治制度和政策体系,指导人们通过科学的实践活动,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型。这种转型要求执政党的思想意识实现从传统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追求GDP政治观,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转变。党也把这些理念具体地落实到各项实践工作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理念的革新到治理实践的具体落实。也充分标志着党走向更加成熟,党的生态执政水平不断提升、生态执政方式不断精细化。3.2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形态的生产力,要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须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最终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首先必须改革现有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绿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生态保护监管体制、环境影响评价体制、污染防治监管体制;建立陆海统筹、天地一体的环境监测预警体制、统一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制、权威独立的环境执法体制等。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用制度体系保障生态环境。关键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坚持一种综合性的生态文明体制与制度建设的思维与视野,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力,发挥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作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3.3强化政府生态责任,发挥政府生态行政职能
在我国政府作为社会的公共权力机构和国家重要的决策主体,其制定的公共政策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往往政府主导型的政治运行机制使行政手段成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最有效途径。然而“政府的这种主导性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倡导、组织和推动三个方面。作为倡导者,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对广大公众进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和塑造科学的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建立、引导和塑造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价值伦理观念和思想道德体系;作为组织者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制定落实生态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规划、颁布法律法规并以强制力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经济发展结构进行宏观调整,加大投入提高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作为推动者政府主要任务是通过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矫正可持续发展中的市场失灵,促进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实现。”因而,强化政府生态责任,发挥政府生态行政职能成为解决美丽中国战略实施的必然选择。只有政府履行好这些责任义务,才能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在各领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