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强迫症治愈案例
强迫症治愈案例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会出现反复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然而,通过治疗和努力,许多患者成功克服了强迫症,重获健康和自由。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强迫症治愈的真实案例,希望能给正在经历类似困扰的人一些帮助和鼓舞。
小明,是一名25岁的年轻人,他在大学期间开始出现强迫症症状。
他会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洗手次数过多,甚至要求自己按照特定的数字进行行动。
这些强迫行为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让他的家人和朋友感到担忧。
最终,小明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
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小明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治疗。
通过与医生的沟通和训练,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面对和控制强迫症的症状。
他学会了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频率,接受不完美和不确定性,以及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过分要求。
在治疗的过程中,小明也逐渐学会了放松自己,学会了一些缓解焦虑的技巧,比如深呼吸、冥想等。
除了心理治疗,小明还开始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
他开始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阅读、绘画等。
他也学会了与家人和朋友沟通,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让自己不再感到孤独和焦虑。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摆脱了强迫症的困扰。
他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也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自由和快乐。
他开始重返社会,积极参与工作和社交,重新建立了健康的人际关系。
通过小明的治愈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强迫症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只要患者能够寻求专业的帮助,接受治疗,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就有可能克服强迫症,重获健康和快乐。
希望每一位正在经历强迫症困扰的人,都能够坚持治疗,相信自己,勇敢面对,最终战胜疾病,重拾自由和幸福。
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概念化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概念化案例
问题概述:
小明一直都是个安静并好学的孩子,但最近他开始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他对于很多事情都感到无助和无望,且无法集中注意力。
这给他的学习和家庭关系带来了影响。
认知疗法分析:
小明内在的负面自我评价和思维习惯是引起焦虑和抑郁的关键因素。
他的想法包括:“我总是失败”,“我做不了好事”,“我没有朋友”,“我无法改变我的处境”,“我是个无用的人”。
这些思想导致了他的消极情绪和有害的行为。
目标: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解决小明的问题及达成以下目标:
1. 帮助小明了解负面自我评价和思维习惯对他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2. 培养小明更积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3. 提高小明的自尊心和信心。
干预策略:
1.认知习惯改变:帮助小明记录和分析缺陷思考,并给予积极的替代想法;
例如:当他觉得自己失败时,可以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了”;
2.心理教育:通过阐述压力的成因和管理方法,增加小明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处理
策略;
3.行为疗法:帮助小明减少消极行为和增加积极行为,例如参加体育课程、和同龄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
预计结果:
通过对小明的认知行为干预,他会变得更积极、自信和乐观。
他将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培养新技能,从而更专注于学习和与家人和朋友间的交往。
强迫症康复的成功案例患者分享治疗经验
强迫症康复的成功案例患者分享治疗经验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通过系统治疗和自我努力,许多患者成功康复并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位强迫症康复的成功案例,这位患者将分享他的治疗经验。
这位患者名叫李明(化名),他在二十岁时被确诊患有强迫症。
他描述说,最初的症状表现为反复洗手和检查炉灶是否关好。
这些习以为常的行为逐渐占据了他的生活,导致他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或参与日常活动。
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才能改善自己的情况。
李明选择接受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这是一种被广泛认可为治疗强迫症有效的方法。
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帮助患者意识到其强迫症行为的无效性和不必要性。
在治疗过程中,李明学会了使用暴露与反应预防(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ERP)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他的强迫症症状。
他逐渐暴露于触发他强迫行为的情境,但在不进行强迫行为的情况下,坚持不做任何反应。
这个过程需要巨大的内心勇气和毅力,因为在开始时他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适应了新的行为模式。
为了更好地监督自己的进展,李明还使用了日志记录技术。
他定期记录他的强迫症症状和触发因素,并对自己的反应进行评估和反思。
这不仅有助于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症状,还让他能够与治疗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讨论,共同找到更好的应对策略。
除了认知行为疗法,李明也积极尝试了一些其他的自助技巧和方法。
他发现身体活动对于缓解焦虑和强迫症症状非常有效。
他开始每天定期锻炼身体,如跑步、游泳和瑜伽。
这些身体活动有助于释放紧张情绪,增加对身体的感知和放松。
此外,李明还学会了自我冥想和深呼吸练习。
他每天花一些时间专注于呼吸和内心的宁静,从而降低焦虑和强迫症症状。
他也开始培养一些健康的爱好,如阅读、绘画和烹饪,以帮助他转移注意力和保持积极心态。
cbt认知行为疗法案例逐字稿
【概述】1.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者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通过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逐字记录和分析,以了解CBT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作用。
【患者个案介绍】2. 患者尊称:李小姐3. 芳龄:32岁4. 主要症状:抑郁和焦虑5. 就诊原因:患者因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和家庭问题导致情绪低落、经常焦虑不安,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过程记录】6. 2019年10月1日患者首次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治疗。
治疗师首先对患者的情绪进行了初步评估,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和诉求。
患者表达了她长期以来的焦虑和抑郁感,以及在工作和家庭中遇到的困扰。
7. 2019年10月15日患者进行了第二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共同制定了具体的治疗目标和计划。
治疗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学习一些放松和缓解焦虑的方法,并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8. 2019年11月1日患者进行了第三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讨论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进展和困难。
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学会了一些认知行为疗法的技巧,如积极思考、自我放松等。
9. 2019年11月15日患者进行了第四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一起总结了治疗的效果和未来的计划。
患者表示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更好地应对焦虑和抑郁,找到了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治疗效果分析】10. 经过3个月的CBT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显著改善。
患者学会了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自我调节方法,提高了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韧性。
11.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治疗师的指导和支持感到满意,明显减少了负面情绪和症状的出现频率。
患者在工作和家庭中也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与他人的关系有所改善。
【总结与展望】12. 本文通过患者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介绍,展示了CBT在治疗抑郁和焦虑症状中的有效性和作用。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了实质性的帮助和改善,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13. 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表明,CBT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重建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帮助个体理解和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下面是十个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以展示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和效果。
1. 案例一:抑郁症李某因工作压力大和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抑郁症。
通过CBT,他学会了认识到自己负面的思维模式,如过度自责和消极预期。
他通过替换这些负面思维为积极的、更现实的想法,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自己的情绪。
最终,他恢复了心理健康。
2. 案例二:焦虑症张某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经常担心各种可能的危险和不安全感。
CBT帮助她了解到这些担忧是过度的,并教给她如何通过逐步面对自己的恐惧来减轻焦虑。
她学会了放松技巧和正面自我对话,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
3. 案例三:强迫症王某有强迫症,经常陷入反复的洗手和检查行为。
CBT帮助他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他的强迫思维和恐惧的结果。
通过逐渐暴露于触发他强迫行为的情境,并学习适当的思维重塑技巧,他成功地减少了强迫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4. 案例四:恐慌症王某患有恐慌症,经常出现突然的恐慌发作。
CBT教给她如何通过深呼吸和身体放松技巧来缓解恐慌症状,并帮助她面对她的恐惧触发因素。
她逐渐恢复了对日常活动的信心,并摆脱了恐慌症的困扰。
5. 案例五:社交恐惧症李某因社交恐惧症而避开社交场合,导致他的职业和个人生活受到影响。
CBT帮助他了解到他的担心和负面自我评价是过度的,并通过逐渐暴露于社交场合和改变他的思维方式来减轻恐惧。
他逐渐恢复了社交能力,并取得了职业上的成功。
6. 案例六:睡眠障碍张某长期遭受失眠的困扰。
CBT帮助她识别和改变她的不健康睡眠习惯和负面的睡眠信念。
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制定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和学习放松技巧,她最终恢复了良好的睡眠质量。
7. 案例七:饮食障碍李某患有进食障碍,经常以控制饮食来应对自己的情绪。
心理咨询技术经典案例
心理咨询技术经典案例心理咨询技术在解决个人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心理咨询技术案例,以展示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第一案例:认知行为疗法小明是一个失眠症患者,他每天晚上都很难入睡,常常感到焦虑和疲惫。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交谈,小明逐渐了解到自己在晚上睡觉前总是反复思考过去的不愉快事情,导致自己无法放松。
于是,心理咨询师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改变他的思维方式。
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小明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他意识到自己过度关注过去的挫折和失败,而忽略了积极的经历和成就。
心理咨询师教给小明一些认知技巧,比如积极关注和强调积极的感受和经历,以此来改变他的思维方式。
通过数次咨询,小明逐渐培养出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克服了失眠问题。
第二案例:解决焦虑问题的放松训练小红是一个焦虑症患者,她经常感到紧张、恐惧和不安。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她开始学习和运用放松训练,以应对她的焦虑情绪。
心理咨询师向小红介绍了一些放松的方法,包括深呼吸、肌肉松弛等。
小红在咨询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了这些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
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小红逐渐掌握了放松技巧,并能够在焦虑情绪出现时迅速应对和缓解。
第三案例:家庭系统理论在解决家庭冲突中的应用小林是一个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年轻人,他经常与父母产生矛盾和冲突。
通过心理咨询,小林了解到这些冲突往往源于家庭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动态。
他发现自己在家庭中扮演了一个叛逆的角色,而父母则经常以过度保护的方式对待他。
心理咨询师采用了家庭系统理论来解决小林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他们一起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话和互动,以帮助小林和父母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情感。
咨询师鼓励小林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帮助父母改变他们过度保护的态度。
逐渐地,小林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他们开始更加理解和支持彼此。
以上案例展示了心理咨询技术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
心理矫治案例
心理矫治案例案例1:小明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到极度的压力和无助,经常陷入消极的情绪中。
心理矫治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引导他重建积极的思维模式,改变负面的自我评价,并通过行为实验和自我记录来帮助他逐渐摆脱抑郁状态。
案例2:张先生是一位长期失眠的患者,经过多次药物治疗无效后,他接受了心理矫治。
心理矫治师使用催眠疗法和放松训练来帮助张先生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并通过调整他的睡眠习惯和建立健康的睡眠环境来巩固治疗效果。
案例3:李女士是一名焦虑症患者,她经常感到紧张、恐惧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理矫治师采用认知重构和暴露疗法,帮助李女士理解焦虑的根源和维持机制,并逐渐面对和适应焦虑产生的触发因素,以减轻她的焦虑症状。
案例4:王先生是一位强迫症患者,他经常陷入强迫性的思维和行为,无法自拔。
心理矫治师通过认知重塑和暴露疗法,帮助王先生认识到他的强迫症状是不合理的,并逐步减少和控制强迫行为,从而减轻他的痛苦。
案例5:小杨是一名社交恐惧症患者,他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经常避开社交场合。
心理矫治师通过认知重构和暴露疗法,帮助小杨挑战他的负面自我评价和害怕被评价的思维,逐渐增加他的社交经验,提高他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案例6:刘女士是一位妥瑞氏综合征患者,她面临着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困难。
心理矫治师采用认知训练、行为技巧和社交技能训练等综合治疗方法,帮助刘女士改善她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她的生活质量。
案例7:张先生是一位自闭症患者,他在社交和沟通方面存在困难。
心理矫治师采用社交技能训练、认知训练和情绪调节训练等综合治疗方法,帮助张先生提高他的社交能力、理解他人的情绪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案例8:李女士是一名厌食症患者,她拒绝进食并追求极端的苗条身材。
心理矫治师采用认知重塑和心理支持的方法,帮助李女士改变她对身体形象的不合理认知,并逐渐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正常的体重。
案例9:王先生是一名赌博成瘾患者,他沉迷于赌博并丧失了对生活的控制。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中的方法,它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来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
小明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感到焦虑和压力。
他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陷入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后,小明决定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在与心理治疗师的交流中,小明逐渐意识到自己存在一些负面的认知模式,比如过度担心、自我否定等。
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下,小明学会了通过自我观察和思维转化来改变这些负面认知。
他开始学会用更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来面对挑战。
除了认知的改变,小明还在行为层面进行了一些调整。
比如,他学会了通过深呼吸和放松训练来缓解焦虑,学会了建立更健康的生活习惯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这些改变不仅让小明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从容,还让他建立了更健康的心理模式。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帮助,小明逐渐摆脱了焦虑和压力的困扰,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他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认知行为疗法不仅帮助了小明解决了具体的心理问题,更让他在心理健康上有了全面的提升。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更可以让他们建立更健康的心理模式,提升心理素质。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治疗,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我们更好地管理情绪和行为,提升生活质量。
结语,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尝试认知行为疗法,让心理健康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题库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题库前言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达到消除或减轻心理问题的目的。
认知行为疗法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恐慌症等心理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认知行为疗法的案例题目,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认知行为疗法。
案例一:抑郁症小明是一名25岁的大学生,最近感到情绪低落,常常无缘无故地哭泣,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
医生给他诊断为轻度抑郁症,并建议进行认知行为疗法。
以下是几个问题,请回答:1.小明是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状态的?2.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情绪低落有哪些常见的认知误区?案例二:社交恐惧症小红是一名30岁的白领,她非常害怕参加人群聚会,总是担心别人的评价和嘲笑。
这导致她避免社交活动,进而影响了自己的社交生活。
医生建议她尝试认知行为疗法来克服社交恐惧症。
请回答以下问题:1.小红担心别人评价和嘲笑她的原因是什么?2.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应该如何帮助小红改变她的认知?案例三:强迫症小华是一名22岁的学生,他经常反复地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总是担心自己没有锁好门。
这种强迫行为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医生建议他进行认知行为疗法,以下是几个问题,请回答:1.小华为什么会产生反复检查门窗的强迫行为?2.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应该如何帮助小华减少强迫行为?案例四:恐慌症小李是一名27岁的职场白领,他经常感到突然的恐惧和心慌,并出现伴随恶心、头晕等症状。
这种情况让他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医生建议他进行认知行为疗法,以下是几个问题,请回答:1.小李感到突然恐惧和心慌的原因是什么?2.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应该如何帮助小李减少恐慌发作的频率?案例五:焦虑症小王是一名35岁的家庭主妇,她经常感到紧张、不安和担心,且无法控制这些情绪。
这种焦虑情绪影响了她的生活和与家人的关系。
医生建议她进行认知行为疗法,以下是几个问题,请回答:1.小王感到紧张、不安和担心的原因是什么?2.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应该如何帮助小王管理她的焦虑情绪?结语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个体改变认知和行为,可以显著减轻和消除心理问题。
“黑狗”大作战--一个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支持性心理疗法干预抑郁女孩的案例
“黑狗”大作战--一个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支持性心理疗法干预抑郁女孩的案例发布时间:2021-12-28T02:45:00.47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2期作者:邹晓燕[导读] 面对逐年攀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国家也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邹晓燕淄博职业学院(山东省淄博市) 255300一、案例背景面对逐年攀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国家也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一句名言:“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要咬住我不放。
”作为一线辅导员,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大学生驱赶心中的“黑狗”,拨开云雾,绽放青春,对学生本人、学校、社会均起到积极作用。
二、案例基本情况学生小丽,女,大一学生,来自偏远农村,母亲在其13岁时因癌症去世,父亲老来得女,现在年事已高,无固定工作,靠外出打零工养家。
母亲去世后,家中亲戚一直鼓动父亲再娶,女孩与家中亲戚没有来往,与父亲情感疏远,无情感依靠。
家族有自杀史,其叔父在年轻时喝农药自杀。
据该生室友描述,小丽性格孤僻,打扮邋遢,不愿与人交往,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平时上课、自习基本独自一人,周围没有朋友。
据该生描述,她起床困难,基本不吃早餐。
她与舍友格格不入,讨厌她们化妆打扮,更不认同舍友们上课敷衍了事的行为。
同时,小丽感觉被“边缘化”,例如“一个舍友对另一个说“你看就你没起床了”,而此时小丽还没起床。
小丽感到被忽视,心里非常难受。
入学初期,小丽几乎每周都要申请周末不留宿。
某个周末晚上,宿舍心理观察员发现小丽未申请不留宿却不在宿舍,电话也一直无人接听,急坏了大家,最终晚上11点联系到了小丽并得知她已在家中。
据小丽描述“查寝消失”当晚,她爬上家里的房顶有过自杀的念头。
心理健康实践成果案例
心理健康实践成果案例
案例一: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抑郁症患者
背景:一名30岁的女性,因为工作压力和个人生活问题,出现了持续的低落情绪、失眠、食欲减退等抑郁症状。
实践过程:经过评估,心理治疗师为患者制定了一套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计划。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教授应对压力的技巧,并鼓励患者参加有益的活动。
成果:经过12周的CBT治疗,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减轻,情绪得到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案例二:心理干预帮助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
背景:一名退伍军人,因为在战场上经历过一次严重的创伤事件,导致他长期受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困扰,表现为闪回、噩梦、易怒等症状。
实践过程:心理治疗师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名为“暴露疗法”的心理干预方法。
通过让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回忆和面对创伤经历,帮助他们逐渐减轻对创伤的恐惧和回避。
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暴露疗法,患者的PTSD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和处理创伤经历,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案例三:心理干预帮助焦虑症患者
背景:一名大学生,因为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出现了持续的紧张、担忧、恐慌等焦虑症状。
实践过程:心理治疗师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名为“放松训练”的心理干预方法。
通过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技巧,帮助他们在面对压力时保持冷静和放松。
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放松训练,患者的焦虑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学习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认知行为疗法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
小明是一名25岁的大学生,他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感到压力很大,经常焦虑和沮丧。
他的学业压力很大,经常要熬夜复习,但成绩却不如人意,这让他感到很失落。
他还有社交恐惧症,经常觉得自己在人群中格格不入,无法放松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在与心理治疗师的会谈中,小明逐渐了解到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治疗师通过与他一起分析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负面思维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在治疗的过程中,小明学会了如何通过正面的自我对话来改变自己的不健康思维,比如将“我做不好”改为“我会尽力去做”。
同时,他还学会了一些放松技巧和社交技巧,帮助他更好地面对学业和社交压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逐渐感到自己的情绪得到了缓解,他的学习状态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开始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压力,而且在社交场合中也变得更加自信。
他的社交恐惧症得到了缓解,他能够更加放松地与同学交流和交往。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焦虑、抑郁和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问题方面的应用效果。
它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健康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改变这些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为心理治疗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
总之,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健康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引导他们改变这些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重拾自信,重建健康的生活状态。
认知疗法案例
认知疗法案例认知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认知疗法案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治疗方法的具体应用。
案例一,焦虑症患者的认知疗法。
小王是一位25岁的年轻人,最近因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焦虑不安。
在接受认知疗法治疗后,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分担心失败和他人的评价,导致了焦虑情绪的产生。
治疗师通过与小王的交谈,帮助他逐步改变了对待失败和他人评价的认知方式,让他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并且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王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明显缓解,工作和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案例二,抑郁症患者的认知疗法。
小李是一位40岁的家庭主妇,最近因家庭矛盾和工作压力,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了抑郁症状。
在接受认知疗法治疗后,她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分负面的思维模式,总是把事情往最坏的方向想,导致了自己情绪的进一步恶化。
治疗师通过与小李的交谈,帮助她逐步改变了对待问题的认知方式,让她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事情,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李的抑郁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案例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认知疗法。
小张是一位退伍军人,因为战争创伤导致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接受认知疗法治疗后,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分回避和恐惧的情绪,导致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持续存在。
治疗师通过与小张的交谈,帮助他逐步改变了对待恐惧的认知方式,让他学会面对和接受自己的创伤经历,并且学会寻找新的生活意义和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张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到了明显缓解,重新融入了社会生活。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认知疗法在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中的有效应用。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认知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重新融入正常的生活。
希望这些案例能够帮助更多人了解认知疗法,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
认知行为干预实践案例
认知行为干预实践案例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心理学上常见的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提升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一个关于认知行为干预的实践案例,以展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在一个心理咨询机构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小明,接手了一个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小玲。
小玲长期以来对社交场合感到焦虑和紧张,避免与他人交流和参加社交活动。
这给她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她希望能够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在第一次咨询中,小明通过与小玲的对话发现她对社交场合抱有强烈的担忧和恐惧,主要集中在被他人评价和拒绝的可能性上。
小明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的方法,帮助小玲识别和纠正她的消极思维。
他首先询问小玲,在社交场合中她会产生哪些消极的自我评价和担忧。
小玲回答说,她认为自己不够漂亮、不够聪明和不够有趣,担心别人会看不起她。
小明随后与小玲一起分析这些消极思维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他帮助小玲找出她可能滥觞于负面经历或过度一般化的思维方式,比如一次被嘲笑或拒绝会导致她将所有社交场合都看作是威胁。
通过这个过程,小明引导小玲重新审视她的负面自我评价,寻找证据来支持或反驳这些评价。
小玲逐渐开始意识到,她的消极思维并没有充分的客观依据,而是基于她主观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接下来,小明引导小玲进行认知重构。
他鼓励小玲寻找与现实相符的积极自我评价,并帮助她建立一个更平衡和客观的认知模式。
例如,小明和小玲一起制定了一项作业,要求她每天写下三个自己在社交场合中取得的小胜利。
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改变小玲的注意力焦点,使她更加关注正面的经验和反馈。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玲意识到她在社交场合中实际上取得了不少成功,这进一步加强了她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除了认知重构,小明还通过行为实验帮助小玲逐渐面对她的恐惧。
他安排小玲逐渐参与一些轻度的社交活动,从而逐渐习惯并适应社交环境。
在每次咨询中,小明都会与小玲讨论她的体验和反馈,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治疗计划。
认知行为干预实践案例
认知行为干预实践案例:抑郁症的认知行为治疗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感到沮丧、消极,失去兴趣和乐趣,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自杀的念头。
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患者的错误观念和负面思维方式,以及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来帮助患者摆脱抑郁状态。
案例背景张小颖是一位35岁的女性,她在工作和生活中一直感到沮丧和无助。
最近,她的心情变得更加消极,常常感到压力和绝望。
她已经迷失方向,不再享受以前的爱好和社交活动。
她开始失眠,食欲也明显减退,还出现了意识模糊和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
于是她决定接受心理咨询,并被诊断为抑郁症。
过程阶段一:评估与目标设定在第一次咨询中,心理治疗师与张小颖进行了详细的谈话和评估。
他们探讨了张小颖的抑郁症状、触发因素和她过去的经历。
心理治疗师帮助张小颖认识到她的负面思维和行为习惯对她的心情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评估的基础上,他们一起设定了治疗目标:(1)减少消极思维和自责;(2)恢复社交和兴趣爱好;(3)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阶段二:认知重建在治疗的第二阶段,心理治疗师以认知行为干预为基础,帮助张小颖重建她的思维方式。
他们使用了几个常用的技术:1.观察和记录负面思维:张小颖被要求在治疗期间观察自己的负面思维,记录下来。
通过反思和分析,她渐渐发现了自己负面思维的模式,并开始意识到这种思维模式对她的抑郁情绪起到了强化作用。
2.反思和重构错误观念:治疗师通过与张小颖分析她的负面思维观念,帮助她识别她的错误观念和认知扭曲。
例如,她常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为自己无能,而不是将其归因于外部因素。
治疗师指导她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并鼓励她采用更积极、合理的观点。
3.积极自述:治疗师鼓励张小颖练习积极自述,从事前已准备好的纸条或语音录音中播放正面、激励性的自述内容。
这种方法有助于改变她对自己的帮助和重新构建积极的自我形象。
认知行为疗法逃避现实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逃避现实案例
1、某学校高一男生贺某,主要心理障碍表现为:不敢与人对视,发作时,有紧张焦虑的自主神经症状和反复的回避行为。
经过综合分析,确定了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都与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直接有关。
是在求助者早年形成的自卑、怕人批评、怕遭拒绝和不敢讲话等不良经验的基础上,个体过于追求完美、内向的性格,采用逃避的应对方式,加之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下,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2、杜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独生子。
身高大约1.70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母亲曾是小学老师,后父母一起经商,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
存在交往障碍,不敢与他人交谈,害怕集体活动,更愿意独处,对此感到十分苦恼、且情绪低落。
自己在努力解除,但由于一直无法摆脱胆怯希望借助帮助尽快解脱。
学习和日常生活照常,但有些妨碍。
未查出幻觉、妄想及其他思维障碍。
情感时而高涨时而低落。
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
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个性比较内向。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咱就说认知行为疗法,那可真是太神奇啦!给你们讲个例子哈,有个叫小李的年轻人,他特别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
每次一想到要在众人面前发言,他就紧张得不行,手心出汗,心跳加速,仿佛有只小鹿在心里乱撞。
那这可咋整呢?
心理医生就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他呀!首先呢,医生让小李仔细想想,自己为啥这么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是担心说错话被人笑话,还是有啥其他的原因。
这就好比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让小李能看清自己内心的恐惧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然后呢,医生引导小李改变他的想法。
医生说:“你想想啊,就算说错了话又能咋样呢?难道大家会因为这一次就永远不理你了吗?”这句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小李的心结。
接着,他们开始进行实际的练习。
医生鼓励小李从小的场合开始,比如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主动发言,慢慢地增加在公众面前说话的次数。
这不就跟学走路似的,得一步一步来嘛!
在这个过程中,小李也会有反复的时候。
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会议,刚站起来要说话就紧张得差点说不下去。
但是他马上想起了医生说的话,就对自己说:“别怕,没啥大不了的!”嘿,你猜怎么着,他真的就顺利地把话说完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李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了。
他高兴得不得了,到处跟人说认知行为疗法有多管用。
咱想想,要是没有认知行为疗法,小李可能还一直陷在害怕里出不来呢!这就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厉害之处呀!它就像一个神奇的工具,能帮助我们打破那些困住我们的思维牢笼,让我们能够更加自由自在地生活。
所以说呀,认知行为疗法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尝试啦!。
认知行为疗法解决心理创伤的成功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解决心理创伤的成功案例心理创伤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可以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创伤的治疗中。
本文将介绍一个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成功解决心理创伤的案例。
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年轻的大学生,他曾经经历过一次严重的车祸事故。
事故发生后,小明对开车和交通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并出现了明显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如持续的噩梦、回忆和避免相关刺激等。
治疗过程小明前往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并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展开了为期几个月的治疗。
1. 评估和认知重构治疗的初始阶段,治疗师与小明进行详细的评估,了解其创伤经历及相关症状。
治疗师帮助小明认识到,他的恐惧与事故相关,并引导他进行相关的情绪和认知重构。
小明开始意识到他的想法和信念可能存在扭曲,例如“所有开车都会出事故”,治疗师帮助他将这些负面的想法转变为更合理的想法。
2. 暴露疗法在治疗的中期,治疗师采用了暴露疗法来帮助小明逐渐克服对开车和交通的恐惧。
治疗师以逐步和控制的方式,引导小明进行与开车和交通相关的活动,例如观看交通安全视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通过反复的暴露,小明逐渐对相关刺激的恐惧感产生适应,这有助于减轻他的焦虑和恐惧。
3. 技能训练和支持在治疗的后期,治疗师与小明一起进行了一系列技能训练,旨在帮助他应对和管理应激症状。
治疗师教授小明使用深呼吸、放松和应对技巧来应对焦虑和紧张。
此外,治疗师还与小明建立了支持性的治疗关系,鼓励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寻求支持。
治疗效果评估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小明的心理创伤症状明显减轻。
他不再频繁出现噩梦和回忆,并能够重新上路驾驶。
小明恢复了对开车和交通的信心,他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讨论和结论由于心理创伤的复杂性,治疗效果因人而异。
然而,通过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在成功解决心理创伤中的积极作用。
评估和认知重构帮助个体意识到可能存在的认知扭曲,并转变为更合理的思维方式。
认知疗法的临床应用案例
认知疗法的临床应用案例
以下是认知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
1. 抑郁症:认知疗法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自我评价,重建积极和现实的观点。
例如,通过教导患者如何辨识和挑战消极的自动思维,以及重新评估负面事件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从而减轻抑郁症症状。
2. 焦虑症:认知疗法可以帮助焦虑症患者认识到他们的担忧和恐惧是不合理的或过度的,并教导他们如何挑战这些思维模式。
患者通过学习如何应对负面思维,并学习放松技巧和应对策略来控制焦虑症症状。
3. 社交恐惧症:认知疗法可以帮助社交恐惧症患者改变对社交场景的负面自我评价,并教导他们如何应对社交焦虑。
患者通过认知重建和角色扮演练习等技巧,逐渐克服对社交场景的恐惧,提高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4. 强迫症:认知疗法可以帮助强迫症患者认识到他们的强迫想法和行为是不合理和无效的,并教导他们如何改变这些思维模式。
通过挑战强迫思维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并学习逐渐暴露于强迫触发物而不进行强迫行为,患者可以减轻强迫症状。
5.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疗法可以帮助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理解和处理创伤事件的后果,并教导他们如何重建正常的思维模式。
患者通过挑战负面思维,重新评估创伤事件的意义,并学习应对创伤回忆和焦虑的技巧来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这些是认知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案例,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个案。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定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期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1、个案情况来访者为女性,25岁,供职于某大型台资企业IT部门,为软件开发人员。
主要困扰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同居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但还是怎么看男朋友都不顺眼,总想着和自己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又觉得分手是很不理智的想法,因此在分手与不分手这两种想法中反反复复,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让自己感觉很痛苦。
来访者是二次寻求治疗,因为在一年前因为自己提出分手,男朋友做出开煤气自杀的过激行为而找一咨询机构陪男朋友去治疗,结果治疗师说问题并不在男朋友的身上,而是在她的身上,并和她进行了初步的同感和探索,但是因为300元/小时的费用,首次咨询后没有在继续。
结果这次咨询后男朋友因为听咨疗师说问题不在自己身上,问题马上就好了,从此象没事的人一样了。
而自己因为分手的想法一直盘绕在脑海,但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而十分焦虑和痛苦,以至于感觉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什么意思,做什么都没精神,十分痛苦。
来访者再次求助希望通过治疗能消除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减少由此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快乐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初次谈话中来访者显的有些焦虑,但整体情绪反应正常。
来访者自述其莫名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从他们恋爱开始不久就有,持续快四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谈婚论嫁问题的日益紧迫,最近两年这种想分手的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
依据DSM一IV,把来访者的情况诊断为“因未完成事件而焦虑”,严重水平为中度。
来访者感觉最后无明显的起因。
从小做事认真,并且因为自己父母是学校老师,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就一直很优秀,因此常受到长辈的表扬,在研究和举动中都是伙伴中的带领者。
初中卒业后以优秀的成就从一个小镇考入一个地级城市的重点中学研究,到了地级城市的这所重点高中当前很快就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资本全没了,而且因为自己来自农村,生活惯和言谈举止都比四周的同学差了良多,因此她感觉十分自卑,无法融入同学当中去,感觉十分孤单。
在孤单和肉体压力之下,他试着和以前玩的比较好的在县里一个普通高中读书的同学A联系,经由过程书信的方式互相勉励,此时A已经成了来访者肉体上的依靠。
三年高中下来,XXX考入了大学,而来访者因为落榜而选择了复读。
新学年开始后,来访者进入了一个专门的复读学校进行紧张的高三研究,在强大的研究压力和孤单的作用下,来访者希望获得A的安慰。
于是她就主动和A联系,但是因为通信不便,她每每要打良多电话才能经由过程A的宿舍管理员找到A,每次找到之后来访者感觉找到了救星一样有良多东西急不可待的要说,但是A总是很礼仪化的给以安慰,来访者打完之后每每会感觉到很失落,但是过不了多久,来访者会控制不了自己又疯狂的去找,就在这类反复之中,来访者的复读生活过完了,然后进了一个自己其实不是太满意的大学。
进入大学后,来访者也多次与A联系,并表示A自己喜欢他,但每次A都不置可否。
这类无法的煎熬终于让来访者受不了了,在大二的时候,她主动问A,他们之间怎么办,有没有大概发展。
然而A说他们之间没有缘分。
谜底虽然在来访者的预料之中,但还是让她郁闷了一段时间,只能无法的接受,不过直到咨询时他们之间还经常联系。
大三暑假的时候,来访者碰到了自己现在的男朋友B,是B主动追求她的,她也感觉B很优秀,于是她就开始了新的恋情。
刚开始沉溺在被人关心和爱护的甜蜜当中过的还算开心,但是不多久就发现,自己经常的烦躁,B稍微有一点不如自己的意就很生气、想到分手并动手打B,但B总是忍让和包容。
最近想分手的念头特别激烈,但事实又告诉自己,B对自己确实很好,因而十分的焦虑和痛苦。
2.个案阐发与治疗战略美国的XXX等人从临床的角度对焦虑做了较为完整的描述。
他们把焦虑反应看作是带有不愉快情绪色彩的正常的适应行为,把它们描述为包含着对危险、威胁和需要特别努力但对此又能干为力的苦恼的激烈的预期。
在本案例中,来访者和A 之间在感情上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中,有一种让未完成状态达到完成的激烈需要,而来访者和自己男朋友之间的感情压抑和阻止未完成事件的完成,来访者的理智也不断的告诉她“她和A之间没什么了,她不能再和A联系了”,在这类情况下,来访者就发展出了让自己都感觉莫名其妙的不断想和自己男朋友分手的想法,因而陷于焦虑之中。
针对这种因为完成事件而焦虑的情况,一方面我们采取认知领悟的方法,让来访者领悟到自己反复想和自己男朋友分手和过去的感情经历有关,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目前痛苦状况的原因——自己对A的情感还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之中,让其不再对过去的感情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直面问题和僵局。
另一方面综合应用空椅子技术和实践求证的方法,让来访者重新体验过去的情绪,使未完成的事件得以完成和弥合。
3治疗过程及要点治疗方案根据首次访谈了解的情况原计划进行十次咨询,实际根据来访者的改善情况,咨询共进行了八次,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小时,其中因为来访者回家办事勾销一次而导致有两次之间间隔是两周。
第一次会谈为诊断和结构化。
第二到第七次为治疗阶段,治疗阶段又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第二到第五次会谈,首要探索来访者的背景,让来访者认识到“和男朋友分手”这一看法产生的过程和原因——对A感情的未完成状态:到第六、七次会谈首要采取行动让来访者的“未完成事件”达到完成状态。
第八次会谈首要是结束会谈。
首要是消除来访者的依赖心理和给出指导和发起。
第一次会谈首要是了解来访者的一般的情况,做出诊断,经由过程同感的运用让来访者倾诉自己的痛苦,减缓来访者的焦虑情绪;了解来访者发展的大概经历,找出其发展中的重大创伤性事件,理出来访者问题形成的整个过程,为后面的会谈找到切入点;做一个结构化,和来访者一起界定问题并商定咨询计划;对来访者进行为完成“未完成事件”焦虑知识的教育,我把自己收集和整理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给她作为家庭作业让她去研究,让其明白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第二次会谈在第一次会谈的基础上,把会谈的重点放在来访者求学经历的回顾和分析上,通过分析首先是来访者重新体验了从小学到初中的成功,讲到成功处,可以通过语音和语速体会到来访者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仿佛一下又回到了曾经那个自信和快乐的自己。
然后让来访者回顾了上了高中后的种种挫折,来访者首先回顾起来的就是:上了高中以后,从小镇孤身一人到大城市研究后,自己一下就从同伴中孤傲的小公主变成了丑小鸭,从家长老师眼中标兵学生变成了普通的一员,从乡村生活的如鱼得水变得笨手笨脚。
年轻的她根本无法适应远离家乡的城市学校生活,感觉自己无法融入同学当中,精神上十分孤独,同时因研究无法达到自己期望而压力剧增,在巨大的压力下,慢慢无法完成研究上的任务,研究成绩开始直线下降。
生活上的无法融入和研究上的下降使来访者面临极大的压力,但是自己又是作为明星学生承载着家乡老师家长和同学无限期望到大城市上学,她不敢把自己的现状告诉家长和老师,因而就更加孤单和无助。
在这种情况下,她想到了联系初中阶段相处比较好在县里上二中的男生A,回忆这个阶段的时候,能够明显感受到来访者的孤立和无助。
回顾之后,我们通过共同的探讨和分析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是在上高中前后的巨大落差下,坠入了孤立无助自卑的深渊,在这种情况下抓到了救命稻草A。
因而使来访者领悟到,自己对A的感情和依赖一开始就是很强烈的,但却是非正常的。
第三次会谈我们重点回顾和讨论来访者和A的交往过程。
前一个阶段已经了解到,来访者在上了高中以后,因为研究和生活上巨大落差和压力下,开始了和A的信件联系。
在信件中,她向A倾诉精神上的孤独和研究中的辛苦,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快乐,A总是给予鼓励和安慰。
慢慢地,A变成了来访者唯一的精神依靠,形成了强烈的精神依赖,并且在内心悄悄把A看成了“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在巨大的高考压力之下,她没有向A表白自己的想法,而是默默地把自己的依赖和思念压在了心底。
转眼三年过去了,高考结果A考上一所二类大学,而来访者却名落孙山。
那个暑假他们见了一面,但是很多想说的话因为害羞还没说出来便草草的分开了。
新学期开始后,A上了大学,而来访者回到县里的一中开始了压力更大的复读生活。
在复读的过程中,来访者一遇到挫折就想给A倾诉,一遇到高兴的事情就想说给A听,但是由于当时通信不方便,来访者要想找到A必须先把电话打到A所在的楼栋阿姨那里,然后由阿姨再去叫A来接电话。
这样往往要费很大的周折才能找到A,找到以后本来是满怀激动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但实际情况是A并没有自己想像的一样表现热情,所以很多想说的话一下不知道怎么说了就匆匆挂断电话,因而每次打完电话以后都不免有些失望。
但即使是这样,过不了多久来访者往往忍不住再打。
就在这种打了失望,失望了再打的循环中,来访者艰难的熬过了复读的生活。
第二次高考下来,来访者考上了一个不太理想的大学。
上了大学以后,研究的压力小些了,不是那么强烈的想和A联系了,但是每当看到周围的人谈恋爱或者一个人孤单的时候,就经常想起要和A联系,但每次联系的时候A都表现的很冷淡,但又不直接的拒绝,所以来访者每次联系以后都感到有些失望,觉得两个人建立恋爱关系不太可能但又仍然不死心,就在这种期待、幻想和失望之中,来访者熬到了大二上学期。
她实在受不了了,在一次QQ聊天中鼓起勇气问A他们之间有没有可能建立恋爱的关系,而对方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没有缘分就扑灭了来访者五年多的思念和希望。
来访者遗憾的接受“失恋”的现实,一个人伤心了一个多月才“走出来”。
通过这段痛苦经历的回忆和同感的使用,来访者从新体验了在孤单和无助中有一个人鼓励与支持的安全与温暖感,体验了如火热情碰到冷淡后的失落感和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无奈感。
同时经过分析,来访者认识到她对A的感情其实是在高中不适应的情况下开始的,在高考压力和复读的孤单中加强的,这样的感情其实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依赖,同时用事实告诉来访者,她和A之间其实是缺乏实际的接触和了解的,她对A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一个想象出来的形象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特殊心态下缺乏了解基础上形成的单相思。
第四次会谈重点回顾和讨论来访者和现在的男朋友交往和相处的过程。
来访者遗憾的“结束”了和A的感情后,在大二暑假打工的时候,认识了和自己一起打工同系的男生B(也就是现在的男朋友),B热情能干并主动的追求她,很快她接受了B的追求,他们成为了校园情侣,刚开始的感情往往是充满激情和浪漫的,最开始的半年是快乐和幸福的,但是随着在一起的时间增多,矛盾也会增多,因此会时不时的吵架,每次吵架之后来访者头脑中就会冒出分手的想法,尽管她知道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
吵架的结果往往是由B向其道歉求和而结束。
在大学里边还没有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他们就这样过着。
一转眼大学生活结束了,他们两个人一起来到了深圳一个IT 企业的不同部门上班,上班后他们开始了本该甜蜜的同居生活,但他们的同居生活却是在吵架、想分手、和好的怪圈中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