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一直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所标榜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整套专制纲常的基石。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为仁之本。

《论语》中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

孔子言“仁”,几乎无所不包,举凡忠、信、礼、智、勇等,皆可入其范畴。

所以孔子所谓的“仁”,是统摄诸德、完善人格的纲领,若离开“仁”则一切行事皆失其所依据,而不成其为人,“仁”的范围很广,然而“仁”的根源又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即是“孝”。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可见孝是仁的根本,也是仁的起点,敬养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悌是人人具有的一种真实情感,也正是仁的根源所在,是否孝悌是判定一个人仁与不仁的标准所在。

这是极有深意的主张,故凡能孝顺父母的,必能推而友爱兄弟及其朋友,进而爱全体人类。

然而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对于有子讲的孝弟,到底如何理解?专制统治者,是把孝弟理解为服从、顺从,大多数人也想当然地这样认为。

父兄要谋反,你也跟着谋反吗?父兄盗窃,你也跟着盗窃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孝悌就是顺从的专制伦理下,已经完全泯灭了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空间,每个人首先在精神上是属于父母与兄长,然后是属于所在的家族的。

一个家族就是一个不可分的精神与利益共同体。

一个人造反,那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那样,只是个人造反,而是整个家族在造反。

专制伦理的无理蛮横就是通过“孝弟”顺从化,将个人与家族硬生生地捆绑起来,然后个人消失了,只剩下家族。

所以把孝悌理解为顺从、服从,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词意解读问题,而是涉及到个性解放、政治制度、社会伦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那么孝悌应该怎样理解?就如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

“一”,就是仁。

孝,就是对父母仁;悌,就是对兄长仁;忠,就是对国家民族仁;慈,就是对部属和晚辈仁。

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长辈、平辈、晚辈,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仁。

仁就是发自内心的爱,就是最恰当的爱。

这种爱,因为对象与场合不同,所以名称上有变化,但实质就是一个东西,爱并不等于服从,服从也并不代表就是爱。

现在流行的说法叫“捧杀”,一个捧杀你的人,往往是最顺从你的人,但他的内心并不爱你。

那么“爱”与“顺从”又有什么区别呢?父兄造反,你爱你的父兄,看着他们大祸临头,一定是想方设法阻止他们,规劝他们,甚至可以借其他恰当的借口、制造意外事件让其计划无法实施。

这是你对父兄的爱,也是对父兄的孝弟。

这样
你就与父兄不是一个整体了,你的自主性、独立性突显出来了,你有你独立的人格与社会空间了。

而如果把孝弟只是理解为“顺从”,那就不一样了,父兄犯罪,你不想犯罪也得犯罪,你至多只能规劝,规劝不从,就只能跟着走,明知错误,也要跟着错下去。

这样,个人就没有独立性,我们只是父兄的一部分,是家族的一部分。

一个没有个人主体性与独立性的人,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一个没有个体主体性与独立性的社会是一个缺乏生机和创造力的社会。

在理解了孝悌的真正意义之后,我们也就不难看出,仁与孝悌的关系。

仁为体,孝悌为用。

一个内心仁爱的人,事父自然流出孝、事兄自然流出悌、事上级自然流出忠,处朋友自然流出义。

仁之用是无限的,但在无限的外用之中,孝悌处于基础地位。

一个人如果连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还会去爱其他人吗?恐怕连门都没有了。

正是因为孝悌在仁的无限外用中处于基础地位,故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弟,只是一个仁字。

那么仁又是什么呢?子曰:“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仁,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式,也不是非要如何,非不要如何,而是讲求一个恰到好处。

“义者,宜也”,义就是恰到好处。

一个人思想言行,处处恰到好处,那就是仁。

你如果爱父母爱过头了,就难免会指责父母不是,常常惹父母不高兴。

这就不恰当,就不仁,不能称之为孝。

相反,如果你在父母面前“巧言佞色”,处处讨父母的欢心,明明父母做错了事,你也说他做得对,这也不恰当,也是不仁,不能称之为孝。

所以,真正要做到孝是很难的,是要非常高的智慧。

光有小爱,没有智慧,不可能是孝子;光有小聪明,没有大爱,也不可能是孝子。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的修身之道,也是国家的立国之道,孝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