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课时2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阶段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原始社会:多元一体格局。(2)春秋战国: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 的情形;出现早期书写材料简策和帛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秦朝: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郡县两级,设郡守、郡丞、郡尉,监御史掌监察; 文书行政制度;官员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实行上计制,御史参与审 核;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两广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2)西汉: 汉武帝设立中朝,丞相权力被削弱;地方机构为郡县两级制;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 汉武帝设刺史,巡行郡国;制《九章律》和《二年律令》,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设置河西四郡。(3)东汉: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 被削弱;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一)先秦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商朝:内外服制度,有比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2)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是政体的基本特征;政体中存在原始民主传 统;礼制出现;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早期国家出现法律;世官制下贵 族世代垄断高官。(3)春秋战国:子产“铸刑书”;德治与法治之争,代表 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与商鞅、韩非子;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
再见
【对点训练2】 (2018·广东深圳调研)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 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 该思想( )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 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与材料中“天 的道理”相符,故选A项。 答案 A
史料实证——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基本方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核心方法,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史料实 论从史出,懂得历史需要用证据说话,懂得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不同 适当规范地引用、运用史料,使其服务于对问题的解释并表达自己 解,培养证据意识,从而探寻接近历史的真相。一般包括以下几方
(1)考查依据史料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历史结论,理解历史概 (2)考查选取文献史料、图片、遗址、文学作品,区分史料的不同来 料对解释历史的价值(例如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学术书籍和文 (3)考查运用适当的史料和信息,论述历史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4)考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 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5)考查以不同的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 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1)挖掘教材资源,重视史料实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互证” 性,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注意“以图证史”“准确取舍”,认识论 “由表及里”“史论结合”,理解论证的完整性。 (2)解读问题要多元解读信息:一要“咬文嚼字”,从试题主题语 二要“点石成金”,从材料出处和注释中获取有效信息;三要“删繁 前后获取有效信息;四要层次分析,去伪存真,灵活迁移捕捉隐
阶段提升(一)
人民版版高考历史复习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教案
考纲考点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历史地位。
(2)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主张。
(3)孔子*。
先秦科技文化(1)商代甲骨文。
(2)《诗经》。
(3)楚辞。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春秋至战国时期,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及趋势。
历史解释中国早期思想科技文化为中国传统文明形成奠定了基础;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思想上的反映,推动了历史变革的进程。
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图文史料,解读实证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主张、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作用。
家国情怀早期儒学的诸多思想如和谐、民本等,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情怀,促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性格的形成。
考点一先秦时期的思想1.孔子和早期儒学(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政治: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破坏,士阶层活跃。
2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
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2)基本主张1孔子错误!2孟子错误!3荀子错误!孟子“仁政”思想与孔子“仁”思想的区别(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
(2)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2.其他学派学派代表主要内容历史影响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回到小国寡民社会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法家李悝“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统一全国起到了重要作用;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墨家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主张;对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大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1)生平:春秋时期鲁国人,少年立志学习礼乐,献身文教,昙花一现的从政生涯。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归纳提升课件(27张)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1)注意储备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一是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 二是确定研究类型,一般为分别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 历史评价等,然后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的方法进行分析、理解、 鉴别、判断。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2)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 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运 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一般有:①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 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②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③选取 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④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 合;⑤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3)注意展开史料问题探究性学习: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 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 重现历史等。强调学生解读辨析史料与历史现象的实证与判断 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结论。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史料——史事推理和论证的基石 1.史料的概念: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 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 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在历史 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鉴别运用史料, 解读获取信息,史料实证,加强处理史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 素养的要求,更是高考“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范畴。正确处 理史料,要求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处理,从而获取有效信息,为解答试题提供必要 的帮助。
方面 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第2
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一、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耕作技术(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水利工程(1)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2)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a.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b.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c.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评价a.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b.消极方面: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井田制①内容a.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b.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c.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
②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3)封建土地私有制①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②确立a.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二、手工业1.经营形态及特点(1)官营手工业①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
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1))依)变据化材:料分一封概的括主西体周是制王度族相和比功于臣以;前天的子变由化诸,侯结之合长所变学为知诸识 侯分之析君这。种变化的影响。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 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
(要求:1、将知识网络简单梳理在笔记本上; 2、批注与其它知识点或现实的内在联系)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1、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一、农业
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 中国传统耕作方式)
思考1:什么是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阶段的典型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有何作用?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2、耕作技术
一、农业
(商周时期)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春秋战国)垄作法。
思考2:什么是垄作法?相比之前的耕作技术,这种垄作法 有何进步之处?
3、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一、农业
4、经营方式
集体耕作 (商周时期)
个体农耕(即小农经济,春秋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并发展成
B 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013·海南单科·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
B 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为古代农业主要经营方式)
(人民版)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2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课件
(3)陶瓷业:原始社会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 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解析 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 业的粮食生产,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最终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此 时期的战略价值,故A项正确;商战决定争霸成效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 的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而没有突出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 A
3.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和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模式 (1)集体劳动②①特原点因::土先地秦国时有期,,劳工动具者简在陋田,间生集产体力耕水作平。很低。
①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 (2)个体农耕提②高特,点土:地以私一有家制一户确为立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手工业经济
1.经营形态 (1)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 大作坊 生产;生产不计 成本 , 产品大多精美;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官府和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织 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间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产品在市场流通;主要生产供 民间 消费的 产品。 (3)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缴纳 赋税 和家庭消费,剩余部 分作为商品出卖。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考点三 先秦时期的商业发展 1.商业活动
(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职业商人产生,商业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大 商人和商业中心。 2.商业城市: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3.商业政策: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 抑商 ”政策开始出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二重证
据法(孤证不立)。这一方法由王国维最早提出,就
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发掘)与“纸上之
材料”(传世文献)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
的目的。其价值在于它开拓了史料的来源、提出了检
核传承文献的重要问题。
基础梳理 三、商和西周
1.商朝(前1600-前1046)
文 化
(1)呈现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2)强 调敬天保民(早期民本思想);(3)礼乐文化;(4) 逐渐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
【认知深化】夏商周三代的文明传承
文字 沿革
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 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 世的突出贡献
专题概述
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 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 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
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
阶级、等级
城市、国家、制度
文明 要素
建筑、文字、艺术 宗教信仰
【认知深化】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原生性 可信性
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其经历了从 起源到逐步形成的过程,夏、商、周时期逐渐进入阶级社 会
我国考古学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 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 实物依据
基础梳理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联盟
氏族公社
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
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一章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高三年级历史备课组集体教研授课时间:年月日
经济上:(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
商业:私营工商业开始出现,封建城市的形成(城市的概念)
政治上:(旧的制度瓦解--原因、表现;新的制度确立--改革(为何要改,春秋改革和战国改革的比较,影响))争霸(如何看待春秋的争霸战争“春秋无义战”)==》改革(比较春秋战国的改革)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的瓦解封建等级制度得建立(军事上诸侯争霸)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
文化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大变革—>各阶级维护自身的利益士人著书立说百家争鸣
☆补充设计☆。
板块一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复习
2.(2024·河北邯郸部分示范性高中三模)湖北荆门市屈家岭遗址是中国新石
器时代的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陶鼎、陶制双腹器、蛋壳陶杯、壶形
器、彩陶纺轮,发现了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
屈家岭( )
A.与红山文化存在一定交流
B.已经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C.产生了私有制和阶层分化
D.发展处于原始人群阶段
解析:材料表明屈家岭具有水平较高的烧陶技术,说明出现生产水平较高的
制陶工人,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社会大分工,B项正确。黑陶是龙
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故屈家岭文化可能与龙山文化存在一定的交流,排除A项;
仅凭陶器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屈家岭已经脱离原始人群范畴,排除D项。
表 经济 模式形成。冶铁技术出现;“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货币流通广泛,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现 文化
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形成
民族 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加强,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关系 创造了条件
年份 2024年
地区 全国新课标卷·24 黑龙江、吉林、辽宁卷·1
湖北卷·1 甘肃卷·1 山东卷·1 湖南卷·1 全国甲卷·24 广东卷·1 重庆卷·1
试题情境 史前遗址中墓葬的不同规模和出土物
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 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蛋壳陶杯” 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
早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西周时期国人对政治的影响 春秋时期诸侯“盟主”的权力 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的规格 关中地区西周到春秋时期墓葬头向的变化
良渚文化等
文化特点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起源的起源与奠基--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阅读课本3-4页新石器时代部分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地域
代表性文化遗存
特征
距今约7000- 黄河中游 5000年前 黄河下游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典型器物为彩绘陶器,以粟 等为主要栽培物
(新石器时 长江下游 代早期)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时空维度下的春秋战国
西周 前770年 春秋时期
前476年
战国时期
前221年
争霸
兼并
对比地图,从春秋到战国,出现了哪些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
变 春秋战国大变革(社逐会步推转广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 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
政治: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产的剥品削,不方缴式纳,给即国让劳君,动而者且交出改大变部了分对产耕品田后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雏形出现;官僚政治可开以始保形留一成部;分产品。
考古学家在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
(使液态金属成型)
---《选必2》第4课
【小结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重点难点)
①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手工业青铜铸造发达(青铜时代);
1、经济基础 ② 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集体劳动;
③ 社会形态:奴隶制
2、政治特点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犬戎破京
2.西周 ②社会经济: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农业 主要生产部门,生产工具多为木、石、骨、蚌等,青铜农具极少
井田制度 ---天下归王 性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奴 隶集体劳作。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课件新人教版
民营手 工业
家庭手 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
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交纳 赋税
流通方式 不在市场流 通
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 售
地位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 地位,代表我国古代 手工业发展水平
10 __明__中__叶___后占据
主导地位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 生活中
2.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图解历史|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辨析比较|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 (1)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 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 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
1
基础梳理 ·知识通关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农耕方式的发展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 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 1 __青__铜__农__具____,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 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 2 __铁__犁__牛__耕____耕作方式形成。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军功贵族土地所有制代替了氏族世袭贵 族土地所有制。土地买卖的出现,打破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时期“田里不 废井 鬻”的惯例。农民摆脱了氏族土地所有制的残存影响,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 田,开 有者。商鞅变法使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扩大,也使贵族依世袭身份而 阡陌 占有土地的所有制转变为通过买卖占有土地,成为军功贵族、商人、货币持 有者的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标志。至此,乡村的井田制和宗族组织彻底瓦解,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和农民为基本阶级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课时1 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学案 岳麓版
课时1 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1.政治:(1)商朝的政治制度及特点。
(2)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商鞅变法*。
2.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技术。
(2)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
(3)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4)“工商食官”与“抑商”政策。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1)夏朝⎩⎪⎨⎪⎧①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②政治制度: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①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2.封邦建国(1)目的: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即维护周天子的统治。
(2)内容⎩⎪⎨⎪⎧①核心: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
②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还包括功臣、姻亲和原来的附属国。
③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④义务:受封诸侯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交纳贡赋和定期朝觐。
(3)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①确立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
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5)作用⎩⎪⎨⎪⎧①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 “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高考历史大一轮通史人教版课件: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课时3
影响
(1)政以治德:治①民思想核心是“_____”;②强 儒家学派的创始
孔 调统治者“有_教__无__类______”;③“克己复 人,首创私学,
子 礼”。
民贵君轻
被后人尊称为
(2)教育:“__________”“因材施教” “至圣”
儒
(1)政治:①“性仁本政善”;②提出
孟
家
“_________仁__义”的民本思想。
2.汉字 (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 起源。 甲骨文 (2)成熟:商朝的_________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绘画 (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 (2)成就①②远战古国时时代期::彩帛陶画画《《人鹳物鱼龙石凤斧图图》》《。人物驭龙图》。
本题运用《墨子》记载考查墨子学派的思想特点及古代中国 点评 的科技成就,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
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要注意从墨子学派思想的特点及代表“农与工肆之 审题 人”群体及《墨子》一书记载的思想科技文化成就的特点。 墨子代表“农与工肆”之人,其记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 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 晶,故选C项。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 解题 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除A项;《墨子》 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 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B项;墨家学
『史论链接』 角度1 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在治 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 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 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 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 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 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素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
时空定位:
线索主职: 八方雄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自身特点与风格,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 础。 家国同构:夏、商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 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 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争霸变革: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 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思想、儒家思想初 步形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天下一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六王毕, 四海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思想一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焚书坑儒”到“尊崇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取 得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文化灿烂:《史记》《汉书》是两汉史学代表作。文学艺术的发展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中 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国家治理: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逐渐取代 了贵族体制,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 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田园风情:秦汉时期走向一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业促进了商业发展,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都体现了田园风情。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 独特魅力。在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 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 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 本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2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考点一先秦时期的农业经济1.耕作方式: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商周时期的“石器锄耕”,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
2.土地制度(1)商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国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
(2)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的根源。
“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时实行的一种新的土地租税制度。
其内容包括:“均地分力”,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与之分货”,即在“均地分力”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
它标志着劳役地租已转化为实物地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
3.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和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模式(1)集体劳动⎩⎪⎨⎪⎧①原因:先秦时期,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
②特点: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①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自耕农的历史地位及特点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手工业经济1.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官府和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间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产品在市场流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发展概况(1)纺织业⎩⎪⎨⎪⎧①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
②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2)冶金业⎩⎪⎨⎪⎧①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产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②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
③战国中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3)陶瓷业:原始社会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考点三 先秦时期的商业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职业商人产生,商业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
2.商业城市: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3.商业政策: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漫画证史] 牛耕的出现核心论点: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畜力代替了人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土地制度及耕作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史料史论] 铁器出现的作用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
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核心论点:铁农具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经济区域的扩展,促进了水利工程兴修,也促进了水运交通、长途贩运的发展。
[微点延伸] 耕作方式与经营方式的演进核心论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及土地制度的变化,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构图解史] 古代手工业信息提取:古代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
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丝绸、陶瓷、茶叶更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中的三大名片。
探究1 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及特点『考题例证』【典例】(2015·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 A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及特点角度1 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变法或改革赋税制度,逐步确立起以个体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
角度2 多角度理解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是秦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
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同时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
『即时体验』1.(2019·山东青岛调研)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
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解析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业的粮食生产,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最终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此时期的战略价值,故A项正确;商战决定争霸成效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而没有突出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9·河南信阳模拟)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
楚国下令“书土田”,“量入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
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
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B.增加财政收入C.抑制土地兼并D.打击豪强势力解析据题干政府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这些改革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国力,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赋税制度,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赋税制度改革,未涉及土地兼并问题,C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豪强势力的信息,D 项错误。
答案 B探究2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史论链接』角度1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农业: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争雄,各国为增强争霸、称雄实力,纷纷变法或改革土地赋税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工商业:工商业是在农业基础上发展的,诸侯国并立局面虽然影响了工商业的发展,但各国重视富国强兵,发展交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3)社会生活:随着思想争鸣局面的出现发展,形成古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社会生活观念和习俗。
角度2 多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集权的趋势。
(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为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史料实证』史料一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
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史料二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史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1)史料一是对小农经济特点及地位的阐释,解读要紧扣有关小农经济的历史解释和史料信息理解。
史料主要反映了春秋至秦汉时期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形成。
(2)史料二为后世文献史料,解读需要从手工业发展条件、生产经营形态等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特点。
(3)史料三解读注意从经济变化理解对政治争霸及变革、思想文化的影响。
史料主要从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角度,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社会转型的影响。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提示:(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弱的简单落后小生产模式。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成因。
提示:特点: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成因:铁制工具的使用;井田制度的破坏及新的土地制度的逐步确立;农业经济的发达。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影响?提示: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②加速了宗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③引起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