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霞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第3课时小数、分数、百分数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第3课时小数、分数、百分数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此外,我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例如,我可以对学生在课堂提问、小组合作等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鼓励和建议。通过这样的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会利用生活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超市?在超市购物时,你们是否注意到商品的折扣信息?这些折扣信息是如何表示的呢?”通过这个问题,我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数、分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希望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需要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数学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应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乐于与同伴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可以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伴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情感态度,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接着,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超市促销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我会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和视频,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出这些商品的折扣是如何表示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个问题,我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为后续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小学六年级数学《山东假日游百分数》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山东假日游百分数》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山东假日游百分数》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山东假日游百分数》教案「篇一」1.教材分析教材对百分数意义的教学,采用了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对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产生初步的体验的体验和感悟,再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用各自的语言进行猫叔,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总结的方法,而对百分数的写法则采用了讲解的方法。

这完全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要让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和分数虽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意义上还是有一定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可以带单位,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带单位。

2.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初步使用对比、转化、迁移、举例、画图等方法进行学习。

加之学生从课内外不同的渠道获得的信息,使得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对百分数的读法写法甚至意义等内容已有所了解,有把小数、分数互相转化的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为本单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知识与技能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明确其具体含义。

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

明确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讨论、辨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抽象概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质疑的学习态度,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重点:1、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明确其具体意义;2、抽象概括百分数的意义;难点: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师:中国是体育大国,许多体育项目很厉害,适当的体育运动也有益健康。

我也比较喜欢体育,尤其喜欢打篮球,那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喜欢的体育项目吗?生1:羽毛球。

生2:乒乓球。

师:看样子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还真不少,这里有一位体育老师想从3名同学中选出1位代表班级去参加投篮比赛。

这是三位同学训练时的投篮情况:小明共投了10次中了7次,小刚共投了20次中了18次,小丁共投了25次中了21次,现在体育老师应该选谁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3平均数∣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3平均数∣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3 平均数∣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的 6.3.3节内容,平均数。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

教材中第96页的内容将会是我们的学习重点。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并且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能够将平均数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学生们常用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比如“有三个人一起吃了一块蛋糕,他们一共吃了18块,平均每个人吃了多少块?”2. 概念讲解:接着,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来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解方法。

我会让学生们跟我一起计算出上面那个问题的答案,并且解释为什么这样计算是正确的。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概念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以此来巩固他们对于平均数的理解。

4. 应用拓展: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学生们尝试用平均数的概念来解决,以此来展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适时地在黑板上写出重要的公式和概念,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5+8+12+9)2. 小明有一堆苹果,第一次吃了3个,第二次吃了4个,第三次吃了5个,请问他平均每次吃了多少个?答案:1. (5+8+12+9)÷4 = 92. (3+4+5)÷3 = 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课堂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023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比例反比例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教案冀教版

2023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比例反比例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教案冀教版
6.定期总结:在一段时间后,对学生作业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辅导和讲解。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以下是我为这节课设计的板书:
1.正比例的概念:
-正比例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固定比值的关系。
-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也按固定比例增加。
3.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可以准备一些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计时器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验证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设置一些讨论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实验操作台,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和观察。
3. Result sharing: Each group will select a representative to share their discussion results. These results will be recorded on the blackboard or projected onto the screen for the whole class to see.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Group discussion: Students will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groups, each discussing a practical problem related to xxxx.
2. Experiment operation: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we will conduct a simple experiment. This operation will demonstrat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xxxx.

六下数学第三单元《正比例的运用》教学设计

六下数学第三单元《正比例的运用》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运用正比例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修改
一、
谈话导入
明确目标
(1-2分钟)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揭示主题。
我们已经学过有关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课题名称
正比例的运用
课型
课时
第 课时
总课时
总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通过应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关系、解比例等知识的掌握.
2.使学生掌握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模型思想.
3.使学生感受到正比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六、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十二第8.9.10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应用
例3总钱数÷份数=总钱数÷份数(比值一定)
课后反思
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规范。
①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③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内合作交流。
四、
精准练习(8-12分钟)
第6.7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之后进行全班评价。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班交流,并做好全班汇报交流的准备。
五、
全课总结
(1-2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积极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以及自己的疑惑。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7:第三单元正比例第3课时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7:第三单元正比例第3课时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7:第三单元正比例第3课时教案27: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正比例第3课时作为资深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将带领学生学习正比例的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单元正比例的第3课时,具体内容有:正比例的定义,正比例的性质,正比例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2. 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比例的应用,教学重点是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将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3小时后,行驶了多少公里?”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2. 讲解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我将会在黑板上写出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概念。

3. 应用练习:我将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5. 布置作业:我将会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正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应用,以及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辆自行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4小时后,行驶了多少公里?答案:60公里2. 题目:一家工厂生产一批产品,每件产品需要2小时,问生产5件产品需要多少小时?答案:10小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结合实际问题,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帮助他们理解正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四单元第04课时正比例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四单元第04课时正比例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四单元第04课时Βιβλιοθήκη 比例优秀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04课时正比例教学内容为依托,旨在通过优秀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概念,理解正比例的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时以生活情境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与正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商品的单价与数量的关系。通过展示这些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导入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际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当商品的单价不变时,购买的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问题的引导,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2.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情境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的规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情境导入的方法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问题导向教学:通过提出一系列与正比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知识。

《比例的认识》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比例的认识》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比例的认识》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

教学主题:比例的认识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设计者:刘俊霞 /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实验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比例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

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比例的认识这节课是第一节,为后续学习比例的应用,比例尺等内容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有关比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节课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生活经验,对于活动的开展比较熟悉,所以,在学这部分知识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复习有关知识,理解比例的意义,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两内项的积与两外项的积的关系。

教学目标1.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糖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

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并能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3。

通过观察、计算,发现并理解“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能根据这一规律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评价任务1.通过讨论“图片像不像”让学生找出相等的比,初步认识比例,并能根据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借助学生自己“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整体评价。

教学活动过程板书设计比例的认识表示两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12 : 6 = 8 : 4内项外项12×4=6×8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河北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成正比例的量-“江南联赛”一等奖

河北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成正比例的量-“江南联赛”一等奖

认识正比例无锡市花园实验小学王晓爽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具体的情境,体会量的多种关系,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在探究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感受用数学模型表示特定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分析、归纳培养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并做进一步的数学思考,体会函数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合作和发现的过程,交流过程中的体会,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量筒。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谈话导入:同学们,购物的经历大家都有吗?1.揭示“量”。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生:铅笔0.4元,自动铅笔4元等等,这些都是铅笔的单价。

师:知道铅笔的单价,你还能想到什么?师:小红带了10元钱是付出的钱,知道了付出的钱,还有。

师:从图上我们知道了很多信息,哪两个信息是有关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认识“相关联的量”。

(1)出示动画一:长条图。

师:整个长方形表示小红付出的10元钱,(电脑)黄色部分表示商品的钱,那么绿色部分就表示找回的钱。

商品的钱变化了,找回的钱也随着变化。

我们就说这是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贴:“两种相关联的量”)(2)出示动图二:铅笔图师:小红买同一种铅笔。

(电脑出示铅笔图)师:什么变化了,什么也随着变化?我们体会到铅笔的数量和总价是有关系的,我们就可以说(贴“总价和数量是”)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继续贴后半句)数量变化了,总价也随着变化。

师:他们是怎么变化的,有没有规律呢?(电脑出示表格)师读题:购买一种铅笔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王俊霞投稿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实践研究(1)

王俊霞投稿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实践研究(1)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实践研究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小泊头镇中心小学王俊霞估算教学应该走进小学数学课堂,重视估算教学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估算教学,让学生从意识上重视起来,从方法上运用起来,从习惯上培养起来呢?(一).转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估算意识的淡薄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因此,要切实转变估算教学的现状,关键还是教师。

教师应该加强对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教学在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心里真正的重视起估算教学。

1.寻找生活实例,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①在现实生活中鼓励学生估算如:购物后估算购物款,并以数学小日记的形式记录。

②鼓励学生在解题前预算结果。

③对各种商品的价格进行估计。

④对建筑物的高度、物体的重量、体积以及路程的远近进行估计。

⑤对乘车、船、步行到某处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估计。

对自己的估计结果和实际的多少进行比较,如果差别较大,找找原因。

总之,学生的评价和反思意识水平在解决问题中起很大作用。

因此,我会随时警醒学生,逐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习惯。

有哪些方法,这个评价是否合理,还有别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

从低年级开始就不失时机地寻找一些有关估算的题材,学生自然而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

2.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估算已在数学教材的许多领域留下深深的足迹,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估算无处不在。

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估算出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估算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等。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等。

艳君 会霞 亚云 六年级教案

艳君 会霞 亚云 六年级教案

灵宝市第一小学六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设计课题分数乘整数主备人李艳君复备人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复备教学内容:第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3题。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出示复习题。

(投影片)(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3)计算:2.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2)观察引导: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比较和12×5两种算式异同: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深入理解探究方法。

(1)推导算理: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2)引导观察: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3)概括总结:根据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3.反馈练习:⑴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⑴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3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教学反思灵宝市第一小学六年级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设计课题分数乘法(三)主备人纪会霞复备人教学目标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能正确熟练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熟练掌握分数的约分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9:第五单元第3课时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9:第五单元第3课时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9:第五单元第3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时为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第3课时,主要内容包括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将通过学习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2. 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2. 将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用于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法。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并介绍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讲解:通过PPT课件,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包括代入法、消元法等。

同时,通过例题展示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

3.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4. 应用:教师提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知识解决。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教师对本课时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9:第五单元第3课时2. 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3. 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4. 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知识。

课后反思本课时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第3课时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第3课时

第五单元奥运奖牌第三课时教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72-78 页。

教材简析:该信息窗体现了四个统计表,分别是第27届、第 28届、第 29届、第 30届部分国家奥运会奖牌榜. 指引学生经过解决“你能选择适合的统计图表对奖牌榜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描绘和剖析吗”这一问题,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

回首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种统计图的特色,依据不一样问题选择适合的统计图描绘数据、剖析数据,作出合理的决议。

教课目的:1、使学生在亲自体验中认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不一样特色和作用,并能正确选择适合的统计图进行统计。

2、经过剖析和解说统计图所供应的数据信息,培育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对现实生活中熟习的数据,使学生领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认识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育学生的察看、剖析、概括推理及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教课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讲话:同学们,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奥林匹克史上又写下了光芒的一页,还记得我们中国体育健儿在此次奥运会上夺得多少枚奖牌吗?学生回答:共获取51枚金牌、 21枚银牌、 28枚铜牌讲话:是的,中国健儿坚强拼搏,以争夺金牌51枚、奖牌总数 100枚的骄人成绩,登上了奖牌榜首位,使中国的体育事业实现了重要历史性打破,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感觉如何?学生回答:骄傲和骄傲。

讲话:大家想知道前几届奥运会前四名国家的奖牌状况吗?今日就让我们一同来研究一下藏在这些数据中间的数学识题吧。

【设计企图】信息窗选择奥运题材,以 30届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的佳绩为契机引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育了爱国情操,一方面为下边的学习供应信息。

二、合作研究,建立新知(一)提出问题学生察看信息图:讲话:依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识题?(学生回答:有计算方面的,有统计方面的)你能选择适合的统计图表,对奖牌榜的相关数据进行描绘和剖析吗?比方说,能够由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表来描绘我国在四届奥运会中获取奖牌的数目状况,你以为如何选择适合呢?(学生独立思虑剖析)(二)剖析问题讲话:下边,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沟通,每一个人把自己的选择说一下,而后再把建议集中记下来。

部编六年级数学《数与代数-解决问题》王俊红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北京

部编六年级数学《数与代数-解决问题》王俊红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北京

丽丽
5
5
5
5
5
24÷
8 5
= 15(本)
2题


名师PPT课件
111
333
明明
11111
24
丽丽
53
53
53
53
53
24÷
8 3
= 9(本)
2题


名师PPT课件
解:设明明有故事书x本,那么丽丽有(24-x)本。
1 x=
3
1(24-x) 5
1 3
x+
1 5
x=
24 5
x=9
24-9=15(本)
名师PPT课件
明明 3 6 9
丽丽 21 18 15
总和 24 24 24
名师PPT课件
阳光小区和万柳小区的绿化面积相同。
阳光小区的绿 化面积是小区 总面积的 2
5
万柳小区的绿 化面积是小区 总面积的 4
9
阳光小区和万柳小区的绿化面积一共是40公顷, 两个小区的总面积分别是多少?
阳光小区的
2 5
=万柳小区的
4 9
“比赛PPT课件,适合公开课赛课!”
名师PPT课件
用策略解决问题
后沙峪中小 王俊红
例题: 名师PPT课件
学校开展“图书漂流瓶”活动。
我和明明共拿 故事书24本。
我故事书本数

1 3
数的
和丽丽本
1 5
相等。
明明和丽丽各拿故事书多少本?
丽丽
明明
名师PPT课件
111
35 35 35
明明
11111
24
名师PPT课件

河北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图形的运动-“衡水杯”一等奖

河北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图形的运动-“衡水杯”一等奖

课题:图形的运动总复习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7--7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复习总结“图形的运动”有关知识的过程。

2.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掌握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以及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

3.在观察、画图、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按要求画出一个基本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图形运动的总复习教学设计
李砚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图形的认识和测量3》-----
立体图形的特点与面积计算




鄢陵县安陵镇中心小学王俊霞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三)
----立体图形的特点与面积计算
复习内容
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及其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掌握
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2、加强巩固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面积计算的能力,能应用有关知
识解决简单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立体图形的特点
说一说我们学过立体图形的特点:
(1)我们已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都有那些特点?
(2)引导学生从图形的面、棱、顶点等方面来描述特点。

(3)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4)展示课件,帮助整理。

(5)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a.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b.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点
出示表格,同学交流并填充表格。

c.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

长方体()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条棱长相等;正方体的
每个面都是()形,每个面的面积都()。

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一般可以得到(),这个图形的长相当于(),宽相当于()。

2、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
(1)出示图形,说出各部分字母所代表的名称。

(2)说说什么是表面积。

a. 长方形的表面积
=2 ×长×宽+2 ×长×高+2 ×宽×高S=2ab+2ah+2bh
b. 正方体的表面积=每个面的面积×6
S=6×a×a
c. 圆柱的表面积= 侧面积+底面积×2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侧面积怎样计算?
二、巩固练习
1、计算下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侧面积
2. 一个长方体的无盖铁盒,长是4dm,宽3dm,高2.5dm,制作这个铁盒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3. 一个圆柱形的水池,直径是20米,深2米
①这个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②在池的侧面和池底贴磁砖,磁砖的面积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1、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98页“做一做”。

2、复习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内容是六年级第十二册数学总复习的内容。

旨在让学生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的特点和表面积计算,牢固掌握相关公式,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为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奠定基础,为学生将来的几何学习创造条件。

但是知识的繁多也造成了部分学生知识的遗忘和生疏。

本节课我以制作的课件利用为主要教学手段,给本来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增加了新鲜感,同学们的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对以往所学的知识也反应比较快。

在教学课程中,我设计了相应的练习题,巩固了学生的知识。

选择基本的一类进行练习,也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这次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我提问时为了赶时间,让同学们齐回答问题,这就使有的学生滥竽充数,对所学知识没有积极有效地进行复习。

因此,特别是复习课,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掌握情况,回答问题时尽量提问每个学生,避免齐回答问题。

此外,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甚至改变教法,及时反思,总结,研究,探讨自己的成熟之路,让教师和学生一块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