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背诵详解——送友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内容主旨: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荡涤。
3.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
这里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幽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也烘托出作者宁静的清净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深”字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还隐含了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哲理。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成语“万籁俱寂”。
“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八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10篇全.
? ⑥落晖:落日。 ? ⑦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 ⑧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 ⑨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 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 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傍晚时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 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金黄的秋色,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 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
? ⑥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 ⑦天际:天边。 ? ⑧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在某些句子中津的
解释是道路的意思)。 ? ⑨平海夕漫漫:形容长江水势很大。 ? 【译文】 ?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 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桨作品译文
?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 空浑然一体。
?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 委实羞愧难容。
?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 被钓上来的鱼。[2]
《黄鹤楼》 作者:唐 崔颢 [hào]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
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岳阳城:在洞 庭湖东岸。 ? ⑤济:渡。 ? ⑥端居:安居。
? ⑦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 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送友人》阅读答案
《送友人》阅读答案《送友人》阅读答案1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7.(1)诗交代送别时间、地点的一句是。
(1分)(2)“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描写在诗有什么作用?(3分)(3)说说诗“天涯去住泪沾巾”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答案:7.(1)(1分)峡口花飞欲尽春(2)(3分)“花飞欲尽春”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又渲染了送别时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3)(2分)“天涯去住泪沾巾”写出司空曙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与惆怅伤感;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体现其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友人》阅读答案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人简介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
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
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
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
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那首诗中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
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课件(共3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比喻友人
比喻难舍之情 比喻诗人自己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①比喻、对偶,情景交融,②“浮云 ”比喻游子(友人)行踪不定,“落 日”比喻自己如落日依恋大地一样的 难舍之情,③表达对友人依依惜别之 情及对友人的深切关切之情。
纵然不舍 潇洒挥别 豁达乐观
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
马嘶叫声 离群的马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的是诗人在长安送朋友去蜀州时的情景,表达了诗 人对即将赴任友人的鼓励和劝勉。 B.李白创作五言绝句的《送友人》巧妙地运用“浮云”和“落日”来比喻友人 ,表现了诗人对好友深情的关怀。 C.《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姿态,下片着重 写美化的精神品格,由内而外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质高洁的动人形象。 D.《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盛世出仕建功立业的心志;在 写景上则于大处落笔,洞庭湖的景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甲诗首联点出送别地与友人即将赴任地,隐含送别情意,对仗严整。 B.乙诗首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 ”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C.乙诗最后两句是写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马儿迫不及待地想离去,朋友只得分 手。 D.两首送别诗都写得情深意切,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 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自 己即将远行的无限伤感之情。 C.“蓬”之前用“孤”来修饰,准确而生动的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 依,行迹不定。 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手啊,表达了 诗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怀。
课外古诗词背诵(打印)范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 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 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我看到这些人 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 的诗句。
托物起兴
就是在文章中先不直接揭示题旨, 而是从别的事物起笔,然后引出主要事 物,借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逐步 领会全文主题。通常暗含比喻,起烘托 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如古诗《孔雀 东南飞》就是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 徘徊”起兴从而引起全篇。
探究与练习
1、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 种写法是什么? “托物起兴”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 1.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 情的诗句: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 2.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 的诗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3.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 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4.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 名苦闷之情的句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5.诗中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 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的诗句: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 6.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诗写道:“相顾无杂 言,但道桑麻长。本诗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3.诗中暗示美景不是永恒不变的,从而隐喻 时光一去不返,人的寿命有限,要倍加珍惜时 光之意的一句: 朝露待日晞。
• 4.诗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 向荣的诗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送友人》原文注释及简析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词释义】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
为别:分别。
孤蓬:又名“飞蓬”,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
征:远征,远行。
浮云:飘动的云。
自兹去:从此离开。
兹:此,现在。
班马:离群的马。
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萧萧:马的嘶叫声。
班:分开,分别。
【古诗今译】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名句赏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李白他的送友诗,除了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诗句的解读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中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感悟诗中意境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如展示相关的画作或音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
-对于创作实践,教师应提供一定的框架和指导,如给出几个关键词或情境,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创意,同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提供反馈,以帮助他们突破创作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古诗词的韵律、修辞手法,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学以致用,创作个性化古诗词;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表达的能力,通过讨论与分享,提升人际沟通技巧;
6.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感悟诗词中的友情、离别之情,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中离别情感的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课件 (共36张PPT)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 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 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 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 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 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 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 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 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 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 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此外,“寒蝉”、 “阳关”、“古道”、 “西风”、“春草”、“眼泪” 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 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 的送别环境,营造出深情美 好的送别气氛,抒发了作者 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和依依惜别之情。
首联:告别地点,景致优美
送 颔联:与友话别,深情关切 友 颈联:对仗工整,情意绵绵 人 尾联:班马长鸣,难舍难分
理解性默写。
(1)《送友人》中写送别地景色的是: ___青__山__郭__外__斜_,__白__水__绕__东_城______。
“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 处落脚,写出了游子旅途漫漫,前途 未定;“浮云”漂浮不定,写出了游 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 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 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3、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1】 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 情; 【2】对友人的漫长孤独旅程和 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之情。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一)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赏析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八月的洞庭湖,秋水上涨,和岸上几乎平接。 (天光 映入湖面)湖水彷彿涵融著整个天空,水天相接,混 合成整个浑、然一气的天空。 赏析: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 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 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 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 极为开阔。
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 川 东 到 海 , 何 时 复 西 归 ?
百川:无数条江河。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 海,何时才能重新返 回西境?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徒:徒然,白白地。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 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古诗今译】
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 晒干。 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 勃勃生机。 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 衰败。 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 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 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 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 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 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 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 。
颔联叙述隐含思乡之情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 之情,一个“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 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 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 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 返乡的念头。
送友人背诵技巧
送友人背诵技巧
送友人是一首经典的诗歌,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和离情别绪。
以下是一些背诵技巧:
1. 理解诗歌背景和情感:在背诵诗歌之前,要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情感。
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解诗歌内容:将诗歌分解成若干个部分,逐个部分进行记忆。
可以先从每句诗入手,逐句背诵,再逐渐增加难度,将句子连成段落。
3. 找到记忆点:在背诵诗歌时,可以找到一些关键词或关键句作为记忆点。
这些记忆点可以帮助你快速回忆起整首诗歌的内容。
4. 反复练习:反复练习是记忆的关键。
在背诵诗歌时,要反复练习,直到能够熟练背诵。
5. 结合图像记忆:将诗歌中的景象与图像结合,有助于加深记忆。
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人描绘的场景,或者将诗歌内容与图片、图表等相结合。
6. 运用韵律和节奏:送友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韵律和节奏,可以运用这些特点来帮助记忆。
尝试模仿诗人的语调和节奏,让背诵更加自然流畅。
7. 注意相似句型:送友人中有很多相似的句型和表达
方式,要注意区分和掌握。
这样可以避免混淆和遗漏。
8. 多角度学习:除了背诵诗歌本身,还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注释、赏析和评论等来多角度了解诗歌的内涵和背景。
这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背诵送友人这首诗需要多方面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理解背景、分解内容、找到记忆点、反复练习、结合图像、运用韵律和节奏以及注意相似句型等多角度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内容主旨: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荡涤。
3.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
这里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幽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也烘托出作者宁静的清净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深”字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还隐含了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哲理。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成语“万籁俱寂”。
“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八下课外古诗词诵读(2)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知晓。“无人省”,犹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言“无人识”。
合作探究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 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 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黑夜中的 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 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 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 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句,以工整 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尤耐人寻味。 全诗语言自然朴素,不事夸饰。诗的节奏明 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 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 白送别诗的特色。
课堂检测
中考真题演练:
1、青山横北郭,
。《送友人》
2、 《送友人》中以工整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自主学习
今江苏常熟虞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寺院。
北麓兴福寺。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幽静的处所。 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弯曲的小路。
僧侣的住房。
指初日照射下山 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 上美丽的景色。 里的清澈淡秀的影子。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使……怡然自得。
人的世俗之心。
展示提升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 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 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 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 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 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送友人》李白古诗赏析
诗句三:落日故人情
总结词
借景抒情,表达了离别的伤感和不舍之情。
详细描述
诗人用落日形容离别的氛围,表达了离别的悲伤情感。同时,通过“故人情”的描述,诗人也强调了友人之间的 深厚友谊和难以割舍的情感。
03
主题思想
主题概述
•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 言律诗,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 不舍之情,以及对于友人前程的祝愿和牵挂。
《送友人》李白古诗
赏析
汇报人:XXX
2023-11-28
• 背景介绍 • 诗句解读 • 主题思想 • 艺术手录
01
背景介绍
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 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
为“诗仙”。
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自幼随 父迁居蜀地,后因家境贫困而勤 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才华横溢
增强诗歌的内涵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 的内涵更加丰富,给读者 更多的联想和启示。
对比手法
对比的运用
李白在《送友人》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 征”中的“一”和“万里”形成了数字上的对比。
突出主题
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李白突出了离别的主题,使读者更加深刻地 感受到离别的凄凉和痛苦。
增强表现力
社会影响
传承文化
01
这首诗是李白创作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
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评价
02 该诗深受读者喜爱,被广泛传颂和引用,成为送别诗
中的经典之作。
文化交流
03
这首诗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影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06
个人感悟与启示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送友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幸甚至哉 我们的历史有一个李白
幸甚至哉 我们的心中有一个李白
你是谪仙人 你是明月魂
送友人
李白
学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习目2.赏析诗歌写作手法,感悟作者情感。 标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古人的送别方式,
培养学生热爱并传承经典的情怀。
讲究炼字、动静结合 精选意象、巧用比喻 化用典故、曲笔惜别
主旨:表达作者对友人远行的深切关怀与依依惜别之情。
拓展延伸
小组 探究
古人还有哪些送别的方 式?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朗读、背诵、唱诗、说诗 意、画情境或书法写诗歌等)
总结提高
自主 总结
我学会(懂得)了…… 自由发言。(从知识、学法、
师友互助、小组合作等方面进 行总结。)
检测预习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集体朗诵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首联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颔联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颈联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尾联
抓住“两个字” 抓住“三个意象” 抓住“一物一声”
提示:师友互助,学友展示,师傅补充
赏析诗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讲究炼字、动静结合
赏析诗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 李白
送友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送友人》并理解其内容。
2. 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2. 通过对李白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1. 通过“青山”、“白水”、“孤蓬”等意象,理解诗人对离别情感的表达。
(二)诗歌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1. 分析“浮云”、“落日”等比喻手法,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深层情感的体会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二)诗歌语言的鉴赏与表达1. 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诗歌的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1)提问引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和朋友分别的经历?分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引导分享: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分别经历和感受,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鼓励。
(3)引入主题: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出,离别总是伴随着复杂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送友人》这首诗,也是关于离别的故事。
让我们一同走进李白的诗中,感受他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感。
2. 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
(2)创作背景:《送友人》是李白在送别友人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友人前途的担忧。
(3)诗歌地位:这首诗是李白五言古诗中的佳作,通过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
3. 课文朗读(1)教师范读:教师首先朗读《送友人》,注意语速、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跟读:学生跟随教师的朗读,模仿教师的语调和情感,加深对诗歌的感受。
(3)个别朗读:挑选几位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教师给予即时的反馈和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附录课外背诵古诗词十首分析
初中教材附录古诗词背诵篇目七年级上册[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南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吴均南朝)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友人
《送友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
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作品原文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②绕东城。
此地一③为别,孤蓬④万里征⑤。
浮云⑥游子⑦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⑧去,萧萧⑨班马鸣⑩。
作品注释
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②白水:明净的水。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
为别:分别。
④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短,常随风飞旋。
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⑤征:远行。
⑥浮云:飘动的云。
⑦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⑧兹:此。
⑨萧萧:马的嘶叫声。
⑩班马:离群的马。
作品译文
(1)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清澈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我的朋友要踏上万里征程了。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
好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就此分别,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地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2)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郭的背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东城。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游子行踪不定,就像浮云一样随风飘荡,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3作品鉴赏
鉴赏一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李白他的送友诗,除了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此诗历来脍炙人口,选入教材,是个佳作。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中间两联切题,写出了离别的深情。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
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1]
鉴赏二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
结尾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然而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感情热诚.诗中青翠的山峦,清澄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再加上班马长鸣,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4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
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附近),先世流徒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李白就出生在那里。
5岁时随父迁居绵阳彰明(今四川省江油市)。
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
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因参与权贵争权斗争被唐肃宗
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中途遇赦放还。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李白是自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他的诗豪放飘逸、想象雄奇、色彩鲜明、音调高昂,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个热爱人民的伟大诗人,千百年来,被人们称作“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后李商隐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全集》30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