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

合集下载

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坊巷概况概述福建省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约有40公顷。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

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

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

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简介

区群落,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
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 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 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 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衣锦坊
旧名通潮巷,因为它是三坊七巷街区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时被河泽包围着。据说,当 年西湖的潮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到了宋代,水乡的景致逐渐消失,巷子 里又有人出仕当了大官,先是宋代陆蕴、陆藻两兄弟衣锦还乡,后来明朝王益祥当了更大的 江东提刑,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衣锦坊。
文儒坊
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 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 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 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 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五代闽国之时,这里的居民住宅刚刚构筑成小巷的模 式,王审知的部将便在此募缘建造木制佛塔,并建有附属的寺院。后不知毁于何时。虽然官 方曾给它定名为"修文巷"、"兴文巷",后又改为"文兴里",但老百姓始终称之为"塔巷"。他们 将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结晶。清代,在巷内曾造半爿小塔,以示名副其实。20世纪50年代, 小塔移至巷口。

福州三坊七巷简介

福州三坊七巷简介

福州三坊七巷简介来源:福州林则徐纪念馆⽹络中⼼福州⼀直试图成为⼤城市,⼤的意思是包容所有。

由于地处盆地,加上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传统,虽然临海靠港,⼜是近代五⼝通商的⼝岸之⼀,福州既不象泉州那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笔;也没能象厦门⼀样,依靠地理优势和⼈⽂特点,充分发展了现代商贸;福州更象⼀个偏安的⼩城,在满城浓郁的榕树荫下默默度着光阴,但这不妨碍建城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福州的市中⼼,在繁华的东街⼝商业区西⾯,留下⼀⼤⽚保留有近100座占地千平⽶以上的明清年代府第建筑,这⼀⽚统称为“三坊七巷”的街区,被称作是福州明清建筑的博物馆,是古城中坊巷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南⽅现存⽐较完整的⼤规模古街区之⼀,这些⾼墙乌⽡的宅第和⽣活在⾥⾯的⼈们,⼀直是这个千年古城最有⽂化⽓息的地⽅,⾄今存留在三坊七巷的⼤量名⼈故居,在被商业⽓息⽇渐侵蚀下,依然如颗颗珍珠,透过时间的蒙尘闪烁出不灭的光芒。

历史上福州市的商业中⼼在南后街,这条绿荫如盖的古街始建于西晋末年,唐朝以后,为了控制⼤量躲避中原战乱流⼊闽越⼀带的⼈⼝,也为了发展商贸经济和抵抗外蕃⼊侵,当时的闽王王审知开始规划建设福州新城,新城以南后街为南北⾛向的中轴线,东西两边延展开三坊七巷,西边从北到南是⾐锦坊、⽂儒坊和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依次排列在东⾯,三坊七巷在明清时期达到繁华的顶峰,商贾如云,⽂⼈墨客落难王公如过江之鲫,直⾄今天,我们还不难从三坊七巷⾥众多⼤宅第的门楣上、窗槛间依稀见到当年奢华景象。

穿过朱红⾊的牌楼⾛进⾐锦坊闲逛,⼣阳斜照下是条长长的巷道,宽不过四⽶,两边抹着⽩灰的⾼墙顶上爬⼭虎丛⽣,间杂着⼏簇开得⾮常灿烂的紫的粉的三⾓梅,⼀扇扇朱红⼤门仿佛关闭了⼀个世纪,即便是开着的⼩门看进去也幽暗深邃;榕树下偶尔会碰见三两头发花⽩的⽼⼈围坐玩⼀种四⾊纸牌,抬起头对你客⽓地笑笑,那眼神就象⼩时候外婆家隔壁的阿婆,亲切⽽且遥远。

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

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

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嘿,大伙儿听听,今儿咱们聊聊福州那地界儿的三坊七巷,那可是个有故事的地儿,跟您平时逛的商场、公园可不一样,它里头藏着的是几百年的老底子和满满的文化味儿。

一走进三坊七巷,嘿,您就像穿越了似的,石板路两旁,白墙黛瓦的老宅子一排排,就像是岁月老人精心布置的画卷儿。

您可别小看这些房子,它们里头住过的,可都是些大人物,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一个个故事多得跟那巷子里的石板一样,数不清。

咱们先说这“三坊”,坊啊,就是古代人住的街区,跟咱们现在的社区差不多。

三坊里头,最有名的得数衣锦坊,为啥?因为这儿出了个“林则徐爷爷”,您知道不?就是那位虎门销烟的大英雄。

想当初,林爷爷就是从这儿走出去,一身正气,硬是把那害人的鸦片给烧了,给咱中国人长了脸。

每次走在这衣锦坊,我就感觉像是能闻到那股子历史的硝烟味儿,还有林爷爷那股子不屈不挠的劲儿。

再来说说“七巷”,七巷里头的光禄坊,那可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您想啊,以前那些个书生,每天就在这巷子里头摇头晃脑地背诗文,晚上还得挑灯夜战,准备科举考试。

据说啊,这光禄坊里头的空气都带着书香味儿,让人一进来就觉得心里头特别安静,特别想读书。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的就是这巷子里头的那些老手艺人了。

您要是赶上好时候,还能看到他们在那儿做糖画、捏泥人,手艺那叫一个绝!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看那些老师傅们做糖画,一根竹签,一勺糖浆,在他们手里转啊转,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就出现在眼前了,馋得我直流口水。

而且啊,三坊七巷还是个美食的天堂。

您要是走累了,随便找家小吃店坐下,来一碗热腾腾的鱼丸汤,或者尝一尝地道的福州肉燕,那味道,简直了!我保证,您吃了这一口,还想下一口,根本停不下来。

最让我感动的是,每次去三坊七巷,总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儿。

不管是老居民还是游客,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像是认识了好久的老朋友一样。

这种氛围,在其他地方可真不好找。

所以啊,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一个景点,它更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记录着福州的点点滴滴,也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和梦想。

三坊七巷说明

三坊七巷说明

三坊七巷说明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福州市重要的标志之一,1999年国务院批复的《福州城市总体规划》即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它位于古城的中心地段,北起杨桥路,东至八一七北路,南迄安泰河,西到安泰河,规划区面积39.81公顷,至今仍基本完整地保留了唐、五代以来以南后街为主轴,以“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和“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为主要构架,加上交错屈曲的小巷共同组构出“鱼骨状”的传统街巷格局,其西、南两边界均为福州唐罗城西、南城墙之界址。

它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内涵丰富,集中表现了福州历史上成熟的城市建设思想、街坊布局特色。

街区内现保存159座的明、清、民国时期历史建筑,其中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二十多幢,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和“明清古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在中心城区保存如此完整的的坊巷格局,在国内是仅有的。

2006年5月,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1。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福州建城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

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而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

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

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

"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

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

这让人联想到宋代福州"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的盛况,并且记起古城区的内河是通海感潮的。

大海的广博、渊深与外向,时时引人上下求索、奋发有为。

这个巷于是不断有人出人头地,得享锦衣玉食,并赢取外界无数艳羡的目光。

而觥筹交错、掸冠相庆时,最易激发的是雁过留声的雅兴。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

”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才华横溢,名重一时,兄官至御史中丞,后任福州知府,弟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二人相会故乡,命名居地为棣锦坊。

南宋淳熙年间,王益祥任江东提刑,仕归居此,才正式命名为衣锦坊。

三坊七巷介绍ppt

三坊七巷介绍ppt

襄院是有坊建育时 也院清著门一王王 曾长代名上小塔审塔 住林四的还塔废知巷 此星大“有︐于建︓ 巷章书二一以明育旧 ︒︒院梅小示代王名 北之书塔古︐塔修 宋一房为迹后于文 理的”纪︒人此巷 学凤︐︒今于得︐ 家池主巷巷巷名五 陈书人内口尾︒代
国荫奏榜陈巷多号为唐家 中的等眼寿内年小“代避 将 故 ︐ 林 棋 历 兴 黄 黄 崇文 乱 黄 。 居 都 枝春 ︑ 代 废 楼 楼 阁 入 巷 ︐居︑赵多︐内”校闽︓ 他此巡新住依假︐书︐晋 的巷抚外儒可山但黄落永 曾 ︒ 李馥 ︐ 林 窥 ︑ 早 璞 户 嘉 孙 ︒清学见雪已归于年 郭号闽代士唐洞毁隐此间 化是剧知︒代等坏于︐中 若进泰府除遗历︐此故原 是士斗林梁迹经现︐称黄 共郭郑文章︒ 居黄姓 和柏奕英钜黄 处巷人 ︐︑ ︒ 4 36 900
福州三坊七巷
特成南 的的后 名坊街三 片巷︐坊 张所中 独建心
三坊七巷,顾名思义,就 是有三个坊七条巷。
三坊:衣锦坊、文壖坊、光禄坊 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 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其大说 中官是 的︐坊衣 衣 现 内 锦坊 锦坊 在 有 ︓ 水衣人是 榭 锦还 在 三 戏乡外坊 台︐︐的 最荣出第 具耀仕一 特乡做坊 色里了 ︒︐
330
乡后命其路起 ︾为时西的东 中冰期通交街杨 的心黄杨接口桥 老故花桥处︐巷 宅 居 岗烈 而 ︐ 西 ︓ ︒︐士定古至原 图林名名南来 为觉︒登后的 ︽民有俊街杨 我的辛坊与桥 的故亥︐达巷 故居革以明东 ︒
《三坊七巷宣言》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
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 遗产,它不仅属于一个城市,也是全人 类共同的财富,每个城市都有责任和义 务保护。
北︵林近最有 洋沈则代完紫 水葆徐名整极宫 师 桢是 之 人 的 宫 巷 总林子多古名︓ 长则林居坊︐旧 刘冠 徐 聪 于 ︒ 是 名 雄的舞此福当仙 等长︑巷州今居 ︒女女内历福︐ 婿婿︐代州以 ︶ 刘齐 沈 尤 保 巷 ︐衔葆以护中 桢︐

三坊七巷导游词完整版

三坊七巷导游词完整版

楚悠声音游记——三坊七巷0 开篇福州从汉朝开始就先后六次修筑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山为屏障,形成面向大海的簸箕状。

三坊七巷是唐宋时期“坊巷体制”的活化石,应该说,“巷”早于“坊”。

三坊七巷整个街区占地40公顷,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坊、巷,呈鱼骨状散开。

“三坊”指的是中轴线以西的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而“七巷”呢则是以东的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这样大型的非字形结构街区在当今中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简直就是中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据说,清末民初时候,这里就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十分繁华,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得的各类东西一应俱全,每到元宵节、中秋节这里还有热闹的灯市呢。

在三坊七巷里可以看到唐末分段筑墙传统的痕迹,也可以领略西风东渐后的小洋楼。

马鞍墙与罗马柱,雕花窗与发券门并存,构成了具有闽南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1 杨桥巷我们的游览从街区的最北端开始,首先走的就是杨桥巷。

据说,杨桥巷因为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

一百年前,这里还只是一条小巷。

民国初期,它被人们从杨桥巷改造成了杨桥路。

在繁华与时尚中日益变迁。

杨桥巷东起东街口,西到双抛桥。

双抛桥规模不大但是传奇多。

一是在古代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可以看到“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

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结成连理枝的“合抱榕树”,大树的背后还有个青年男女殉情的凄美爱情故事,流传久远。

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如今的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了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杨桥巷17号是林觉民故居,现在是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林觉民是辛亥广州起义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与妻书》现在分别成为了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中学教材,一代接一代地感动着后来的人们。

故居古朴的朱门灰瓦曲线山墙虽然有些异样,却仍然在诉说着这个老屋曾经见证过的沧桑往事。

简述三坊七巷的历史

简述三坊七巷的历史

简述三坊七巷的历史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内最有名的历史街区,也是中国南方传统城市布局的代表之一。

三坊七巷是福州古城区内一条长约1.5公里、纵贯南北的巷道,由东至西穿过三个坊,南北沿路分布着七个小坊。

一、三坊三坊是福州古城的商业中心区,包括于文达坊、云飞坊、南台坊三个坊落。

三坊区在明代初期已经具有完备的布局和繁荣的商业活动。

随着士绅地主经济的发展,三坊区逐渐成为福州乃至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业中心,其古街道便是广大民众商贸往来的核心区域。

二、七巷福州“七巷”始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因其别有韵味的古美而享誉全国。

七巷分别是:广巷、福巷、东巷、半巷、南巷、工巷、后巷。

七巷依山而建,而巷内则是一片现代化和繁华的商业街,既有商品批发市场,也有服装、饰品、化妆品等专营店。

同时,还拥有各类餐厅、咖啡厅、书店等文艺小店。

三、历史三坊七巷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朝,起初是当时的福州城区。

明朝中叶,福州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商业港口,三坊已经成为福州商业的中心,七巷则是居民聚居的区域。

清朝时期,三坊的商业地位得以进一步提高,同时,七巷也因其风貌独特而名扬天下,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在20世纪之前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三坊七巷都成为了战争的中心之一,它承载了福州历史的沧桑变迁。

四、现状如今的三坊七巷是福州名副其实的旅游景点,游客能够看到历史文化底蕴的厚度和现代化的城市气息。

为保护福州的历史文化,三坊七巷在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修缮,建筑外观彰显出了古老的建筑技艺。

在它们保留和复兴的基础上进行加强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它,也让福州这座城市在历史文化领域里越来越有影响力。

此外,三坊七巷还被当地政府视为福州文化节日活动场所之一,在某些季节,将不时举行传统节日活动。

五、结语三坊七巷已经成为了福州人热爱的历史文化之地、旅游、休闲、拍摄的好处所,它注定将继续沿着更加繁荣的轨迹前行。

虽然三坊七巷的路径并不宽敞,人也很多,但是,这儿依然保留着过去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5篇介绍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范文_导游词

5篇介绍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范文_导游词

5篇介绍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范文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

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5篇介绍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介绍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范文(一)各位游客: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

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衣锦坊,旧名通潮巷。

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0xx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

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

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1 / 8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

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5篇介绍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范文(二)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研学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坊七巷研学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坊七巷研学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福建省最具代表性的古老街区之一。

它位于福州市中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坊七巷保存着大量古建筑,如明清时期的民居、宗教建筑和庙宇等,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福州传统文化的风采。

本文以三坊七巷为研学主题,将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以及研学价值。

通过对三坊七巷的研究,可以加深对福州历史文化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三坊七巷的研学内容,为学生的研学活动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介绍了三坊七巷的研学内容。

文章结构包括了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包括三坊七巷的历史、研学内容一和研学内容二。

第三部分是结论,总结了三坊七巷的研学价值,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整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旨在全面展现三坊七巷的研学内容和价值。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三坊七巷的历史和探索研学内容,深入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历史和人文景观,挖掘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同时,通过研究三坊七巷的研学内容,探讨如何将其纳入学校的实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和知识积累。

文章的目的也在于激发人们对三坊七巷的研学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关注,促进相关研究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正文2.1 三坊七巷的历史三坊七巷又称福州老街,位于福州市中心地区,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三坊七巷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反映了福州的历史文化与建筑风貌。

三坊七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形成于宋代。

当时的福州人民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将城市划分为“三坊七巷”,形成了狭窄的胡同和错落有致的街巷。

这些古老的街巷承载着福州的历史记忆,见证了福州的繁荣兴衰。

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

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

同利肉燕店前摆着休闲桌, 本来是用来游客歇脚的,但现在变成了餐桌, 一桌素不相识的人坐在一起吃肉燕, 为了美食就将就一点吧。
福州百饼园,有近百年的历史,是福建省的金牌老字号, 专营闽式糕点。
这是其中两种糕点。感觉很好,爽口、不腻。
木金肉丸始于1910年,也是中华老字号。 木金肉丸用芋头、薯粉、猪肉、红枣、芝 麻、红糖等为原料,加工成一粒粒蒸熟的 肉丸,每粒包有甜咸可口的肉馅,气味芬 香,味道清纯。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 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 要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 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 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 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 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 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 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 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 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 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 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这就是木金肉丸的一些产品,看上去很是诱人。
鼎边糊,福州人民极为熟悉的小吃。鼎边糊又称 锅边糊,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鼎边糊是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浓浆,摊在锅边,半熟后 铲入正在熬煎的虾汤中,煮制而成。这是现场版的制作。
这就是福州三坊七巷的桥梁——南后街,南后街是它 Nhomakorabea共同的纽带。
三坊七巷内的传统小吃,从小到大、至始至终都是我解决食欲的理想之地。 现在三坊七巷已经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传统小吃依然存在。 开发成旅游景点后,第一次到三坊七巷,是寻找美食而来的。 跨入三坊七巷,唯一的念头就是每一家小吃店都吃一点,每一家也不漏过。

福州三坊七巷介绍

福州三坊七巷介绍

吉 庇 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 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 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开放后, 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更名为‚吉庇路‛。 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并开始对北侧的破损古建 筑进行改造。 福州著名的‚安泰楼‛酒楼也就位于吉庇巷口。
• 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 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 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 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 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 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 后有桥,还是相反。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 几分悲情。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 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 边的‚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பைடு நூலகம்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 翻修后的 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宽 度将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 和两侧各2~2.5米的路侧带。起于杨桥 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只有634 米,定位上,它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 休闲文化商业街。 历史上的南后 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 州传统工艺行业。有关人士说,根据相 关规划,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商业 街,初步打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现状选 择一部分予以恢复,如‚米家船‛裱褙 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老字 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算每 年定期举办。此外,有关部门还有意邀 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 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臵工艺美 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 现在,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 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侈品等‚新面 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 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

福建三坊七巷导游词

福建三坊七巷导游词

福建三坊七巷导游词【篇一】各位游客: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

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衣锦坊,旧名通潮巷。

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0xx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

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

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

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篇二】各位游客: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

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衣锦坊,旧名通潮巷。

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0xx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

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

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三坊七巷建筑报告

三坊七巷建筑报告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
一,俗称“吉避巷”。宋 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 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 紧回避,遂称“急避巷”。 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 巷”,取吉祥如意。改革 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 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 一度更名为“吉庇路”。 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 “吉庇巷”,并开始对北 侧的破损古建筑进行改造。 楼也就位于吉庇巷口。
杨桥巷

杨桥巷:原来的杨桥巷东起 东街口,西至南后街与达明路 的交接处,古名登俊坊,以其 西通杨桥而定名。有辛亥革命 时期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故居。 后为冰心故居,图为《我的故 乡》中的老宅。
郎官巷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
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 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 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 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 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 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 郎官巷。宋代诗人陈烈原 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 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 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 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 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 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 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 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
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 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 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 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 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 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 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 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 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 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

衣锦坊在南后街西侧,旧名通潮
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 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 坊巷的沟渠里去。宋初改称棣锦 坊,宣和年间,又改名禄锦坊, 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退归故 里后,改禄锦坊为衣锦坊。此后, 坊里还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 进士郑鹏程等,他们荣归故里, 而“衣锦坊”的坊名也一直沿用 了下来,人们取其“衣锦还乡” 之意。
《榕城考古略》上说:“宋刘涛居此, 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由于 刘涛一家几代世袭郎官官职,使得 郎官衍成了巷名。而严复是中国近 代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大量西方 哲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等著 作。他曾居住在郎官巷并在巷里三 次迁家。为了纪念巷里的这两位古 今人物,在郎官巷的巷口,有一幅 楹联,上书:“译者辉煌,今日犹 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 涛居 ”。
明路的交接处,古名登俊坊,以其西通杨桥 而定名。在20世纪60年代经过扩建后,杨桥 巷(现为杨桥东路的东段)目前成为三坊七 巷中高楼林立的一条街。在巷口,有辛亥革 命时期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故居。后来林姓 大宅卖给长乐人谢銮恩(谢冰心的祖父), 这便是冰心老人在《我的故乡》中眷念的老 屋。
既叫塔巷自然少不了与塔有 关系了。相传闽王王审知 时期就曾在巷中建造木塔 及塔院,到南宋此木塔尚 存,后被毁。清代人们新 造小塔,作为纪念,也符 合了塔巷的实名。经过塔 巷口时,稍抬头便能见到 小塌立于坊上,守护巷里 居民。在塔巷东头有福州 久负盛名的“永和鱼丸店”
信管1001 30号 王志杰
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十字路口,
南至吉庇路,全长1000米左 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 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 西侧有三坊,由北向南三坊 的顺序依次衣锦坊、文儒坊、 光禄坊,七巷的顺序黄巷、 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 、杨 桥巷、塔巷、郎光巷。 三 坊七巷,保留了200多座的 明清古建筑物,被建筑界喻 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 建筑博物馆”;众多的历史 名人曾在此居住,更增添了 三坊七巷浓厚的文化底蕴。

福州的三坊七巷

福州的三坊七巷
我们的車子在“三坊七巷”前的一條大街上停下後,地陪帶大家匆匆步入了一條窄 窄的巷子,看到的是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兩邊白漆脫落的高牆,破爛不堪的巷口,寫著殘 缺不全的巷名,巷內的房子年久失修,雜亂無章,完全找不到古代建築的特點。那污水溝 與道旁的垃圾堆,更于人以一種被遺棄了的破落感。我只記得經過了一間掛有辛亥革命紀 念館的原林覺民故居。我們匆匆而過。
吉庇巷俗稱急避巷。明嘉定元年進士鄭性之未發跡時,受屠戶的凌辱。衣錦還鄉後,為泄 私憤而杖斃奚落過他的屠戶。於是當年橫行街市的惡少生怕在巷內衝撞到鄭性之而急避於 戶內,因此有了急避巷之名。明代以諧音改巷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 寧”之意。
從習慣上講,人們都是先說“三坊”再說“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 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居民是沿著城市的的中軸線南街起建了一組排列工整的 “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後街為中心軸線的 “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了坊巷之名,於明、清 代形成了今天的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歷史 文化遺產,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建築風格,俱有高度的學術價值,然而,經過 歷史滄桑,三坊七巷的文化氣氛越來越淡,昔日的繁榮也已面目全非,蕩然無存了。
也許是我沒聽清楚,或是地陪根本沒有一一解釋,只仿佛聽到他說“三坊七巷”這 個名字,至於其內容更是一無所知,回來後查閱資料才略知梗概。不由深深地感到,保護 文化古跡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歷史建築承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保存“三坊七 巷”的原貌,就是保存歷史的延續性。時不我待,這也應該是人民政府與地方政府保護文 物的當務之急。退一步,就發展旅遊事業而論,修復這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要比製造出 什麼“景點”要有意義多了,不是麼!?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志书检索按标题按内容返回《史志06.5(第19期)》封页上一节下一节《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黄启权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在屏山东南麓创建冶城。

清林枫《榕城考古略》称“当今在诸鼓岭以南,城隍庙以北”。

那里,今鼓楼区的大部分地方都在江河海域中。

正如明代诗人王恭在《冶城怀古》诗中所述:“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分立晋安郡,今福州是晋安郡的郡冶所在。

首任郡守严高因嫌故城太隘,向屏山正南择新址修建子城。

这时,福州城的南端开始沿伸至虎节门(今虎节路)。

子城城内为官吏士卒所居,城外则为居民区和商业经济区。

宋路振《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

”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由于晋安郡的人口激增,这时许多中原南来的贵族、士人已聚居在子城南门虎节门外的护城河以南。

宋淳熙《三山志》“子城坊巷”载:“循城山虎节之东,曰东街。

”“循城出虎节之西,曰西街。

旧有西总门;出其南,小巷经纬三。

”当时的虎节门外大濠又名大航桥河,它的航运已十分繁忙。

宋《闽中记》云:“前桥河,晋严高开,舟楫往来,因名大航。

”可见,其时这里确已逐渐形成了居民区。

经过530年的发展,到9世纪初,唐元和年间,今“三坊七巷”南侧的安泰河沿桂枝里已有上规模的民居,而且由于里人陈去疾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中了进士,桂枝里也因而得名。

唐天复元年(901年),闽王王审知出于“守地养民”的需要,大规模地修筑唐罗城,其南门叫利涉门,已扩至安泰河沿。

这样,就把大航桥以南原来已经形成的居民区、商业经济区括入了城内。

罗城的分区布局仍以大航桥河为界,政治中心和王孙贵族的府第居于城北,平民居住区和商业经济区安排在城南;而且强调中轴对称,城北中轴大道两侧为衙署,城南中轴两旁分段围筑高墙,构成严整的坊巷。

三坊七巷导游词讲解

三坊七巷导游词讲解

三坊七巷导游词讲解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的一处传统老城区,位于福州市中心,距离福州市政府仅一步之遥。

其中的建筑及街巷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它是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景观,是闽南文化的代表之一,是福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三坊七巷的历史和景点。

一、历史三坊七巷建于唐代,到清朝时达到鼎盛时期。

它是福州市内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也是福州市重要的文化街区之一。

三坊七巷的名字来源于街道的特定数量,即三个街坊和七个巷。

这里曾经是当地富商大贾的聚居区,居住着许多富有的家族。

民居建筑以明清时期特色窗户为主,特别是富有人家的建筑,装饰更为精美。

近年来,三坊七巷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福建十大经典旅游线路”,并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父”郑振铎的支持,成为福州市的著名旅游胜地。

二、景点1.红花岗红花岗是三坊七巷的一个小街区,坐落在巷穿南北的中段。

景点有沉香阁、百老汇酒吧等,是青少年、艺术家最喜欢光顾的区域。

这里有许多文化创意产业,你可以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也可以感受到这里独有的艺术氛围。

2.鼓东鼓东是三坊七巷最为繁华的地区,坐落在巷的中南段。

其名字来自于早期居民养鼓耕田的习惯。

这里有许多古典建筑和庭院式民居,还有中国南方最精致的红砖建筑群之一——满庭芳。

这里也是福州市最早的商业区之一。

3.华林寺华林寺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中段的莲峰岗,始建于唐代,这里最精华的建筑就是华林佛殿。

这座佛殿由明代福建省籍佛教士林希元先生兴建,是福州市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禅宗寺院之一。

这里是福州市的重要佛教名胜和文化遗产,也是福州市一处广受游客喜爱的休闲、旅游胜地。

四、小贴士1.早晨或傍晚前来最佳,湿热的季节可选择早上9点后来,以免中暑。

2.鼓东地区交通较为拥挤,建议选择步行或自行车旅游。

3.三坊七巷早期曾是福建的重要文化街区,有许多民谣歌曲来叙述当时的情景。

以上是对于三坊七巷的简单介绍。

三坊七巷是福建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了这里的历史与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志书检索按标题按内容
返回《史志06.5(第19期)》封页上一节下一节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
□黄启权
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在屏山东南麓创建冶城。

清林枫《榕城考古略》称“当今在诸鼓岭以南,城隍庙以北”。

那里,今鼓楼区的大部分地方都在江河海域中。

正如明代诗人王恭在《冶城怀古》诗中所述:“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分立晋安郡,今福州是晋安郡的郡冶所在。

首任郡守严高因嫌故城太隘,向屏山正南择新址修建子城。

这时,福州城的南端开始沿伸至虎节门(今虎节路)。

子城城内为官吏士卒所居,城外则为居民区和商业经济区。

宋路振《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

”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由于晋安郡的人口激增,这时许多中原南来的贵族、士人已聚居在子城南门虎节门外的护城河以南。

宋淳熙《三山志》“子城坊巷”载:“循城山虎节之东,曰东街。

”“循城出虎节之西,曰西街。

旧有西总门;出其南,小巷经纬三。

”当时的虎节门外大濠又名大航桥河,它的航运已十分繁忙。

宋《闽中记》云:“前桥河,晋严高开,舟楫往来,因名大航。

”可见,其时这里确已逐渐形成了居民区。

经过530年的发展,到9世纪初,唐元和年间,今“三坊七巷”南侧的安泰河沿桂枝里已有上规模的民居,而且由于里人陈去疾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中了进士,桂枝里也因而得名。

唐天复元年(901年),闽王王审知出于“守地养民”的需要,大规模地修筑唐罗城,其南门叫利涉门,已扩至安泰河沿。

这样,就把大航桥以南原来已经形成的居民区、商业经济区括入了城内。

罗城的分区布局仍以大航桥河为界,政治中心和王孙贵族的府第居于城北,平民居住区和商业经济区安排在城南;而且强调中轴对称,城北中轴大道两侧为衙署,城南中轴两旁分段围筑高墙,构成严整的坊巷。

这和唐代都城长安的城市布局是一致的。

《三山志》“罗、夹城坊巷”的条目中已逐一记载了今“三坊七巷”里的三坊七巷;而且连“后街”的地名也都有了。

这就说明,至唐末,古福州“三坊七巷”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梁开平元年(907年),王审知拓建夹城。

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知州钱昱增筑外城。

由于城池的不断扩建,“三坊七巷”逐渐处于城市的中心。

与此同时,许多历史名人,如:黄璞、陈烈、陈襄、郑穆、余深、陆蕴、陆藻、郑性之等都先后在此营宅,甚至代代相传。

宋代,“三坊七巷”已经成为福州达官显贵、文士名流的成片聚居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砌筑坚固的府城。

“三坊七巷”历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中叶至晚清,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现存大量有价值的古建筑大都形成于这个时期。

而且,清道光年间,在林枫《榕城考古略》“巷中坊巷第二”中,正式出现了“俗有三坊七巷之名”一词。

同一时期,文人刘心香则将“三坊七巷”入诗:“三坊七巷记旧游,晚凉声唱买花柔。

”民国初,著名诗人陈衍的名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更便得“三坊七巷”脍炙人口。

从表面上看,福州历史上坊巷的定名多与竖立牌坊相关,所以,坊也可以理解为竖有牌坊的街巷。

过去“三坊”的旧名大多就都是巷,后因竖立牌坊,才改为坊:同样的,“七巷”原来也多数名“坊”或“坊巷”。

诸如:杨桥巷古为登俊坊,郎官巷古为郎官坊,塔巷古为修文坊、兴文坊、文兴坊,安民巷古为锡类坊、元台育德坊,宫巷古为聚英坊,等等,都因巷内或巷口所立的牌坊而名。

然而,从内部的原因探寻,“三坊七巷”则与历代城垣规划的原则相关,即:中心布局原则、对称布局原则、方块居住原则、市场固定原则和街道分割原则;特别是生活住居与市场分割的原则,体现得格外分明。

遵循这些原则,经过先民一代又一代的辛勤劳动、艰苦创业,使“三坊七巷”成为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颗灿烂明珠。

第一,“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见证。

它保留着自唐末、五代以来古街区的规划,反映福州这座古城千余年来的城垣变化和历史发展。

诸如:晋中原板荡,八姓入闽,黄氏始辟黄巷。

唐天宝间,杨桥巷始创双抛桥,闽山建保福寺;黄巢农民军入榕,在黄巷灭炬而过,在安民巷口出示安民布告。

五代梁王审知绍越开闽,在塔巷建育王塔院,陈金凤居宫苑里。

宋太平兴国间吴越纳士归宋,宋初经济文化繁荣,“海滨四先生”陈襄、陈烈、郑穆等传播理学;闽山境建闽山庙,祀卓佑之。

元福建行省官高兴兴修水利,建造西关水闸。

明嘉靖间张经抗倭东南战功第一;弘治间民间织造艺人林洪改机;隆武政权建都福京,于宫巷设大理寺。

清初福州经学兴起,经学家辈出,陈寿祺等居三坊七巷。

五口通商后沈葆桢、梁鸣谦等掀起船政风云;戊戌变法中严复、林旭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名标青史。

清末民国初教育改革,陈宝琛、王眉寿夫妇建树尤多;五四运动中福建学生联合会在吉庇巷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安民巷设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等等。

同时,“三坊七巷”与它中轴线南后街,至今还保留着古代街坊“方块居住”和“市场固定”的原则。

西、南两边是唐罗城的西南墙界址。

如今,周边的城墙尽管不复存在,但护城河依然保存,而且保留着罗城的多座桥梁,如金斗门外的金斗桥、清远门外的澳门桥、利涉门外的安泰桥,它们都是罗城建筑史的实证。

这样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古朴而富有地方特色传统风貌的街区,“全国少见,江南仅有”。

它是研究中国城坊历史的活化石,历史上曾为日本、朝鲜都城所仿效。

因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人们旅游福州的首选之地。

在当今新的建设大潮中,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第二,“三坊七巷”又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

坊巷内的数百座明、清古建筑,多是数座毗邻;而每座又是多进院落,主座庭院、厅堂、居室与侧座的花厅、书房、假山园林互相辉映;院内的柱础、灯杠、斗拱、雀替、窗棂等木石构件都精雕细刻,加上门罩、宁波门、六离门、复龟亭、美人靠等构成完美的建筑体系。

特别是座座民居的重重风火墙,从高处俯视,犹如海上此起彼落的万顷波涛,其壮观无比,令人心灵震撼!真个是:街坊纵横,巷弄相连,宅院错落,深幽雅静;高墙环绕,曲线流畅,门框条石方整,门罩排堵舒展,巷口门楼秀丽,巷面灰墙黛瓦;巷道铺石板,结点过街亭,建筑精致,色调淡雅,极具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

无数海内外著名建筑专家都称赞它“比宫廷建筑有过之而无不及,将它誉为“江南古建筑的艺术宝库”、“明清古建筑的博物馆”。

其大木梁柱、大石板块的魁梧、粗犷,
不仅给人以巍峨壮观的感受,而且保存下本地区盛产木材、花岗石矿藏丰富的经济信息;其建筑的传统渊源,可追溯到宋文学家曾巩《道山亭记》中的描绘:“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居室钜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之徒,其宫又特盛。


第三,“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

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数以百计的高官显贵、学者名流。

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诗人陈烈、国子监祭酒郑穆、状元郑性之,元行省都事贾纳,明都御史林廷玉、户部尚书林泮、侍郎萨琦、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李馥、梁章钜、郭柏荫,榜眼林枝春、廖鸿荃,船政之父沈葆桢,著名诗人、文史学家黄任、陈寿祺、郭柏苍、陈宝琛、陈衍、何振岱,著名书画家许友、林佶,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译坛泰斗林纾,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著名海军军事家将领萨镇冰、刘冠雄、杜锡珪、蓝建枢、林葆怿、陈季良,“五四”时期中国三才女冰心、庐隐、林徽因,著名军事理论家郭化若,两院院士刘崇乐、沈元、梁守槃、郭可信、陈彪、梁敬魁、林惠民等故居都在这里。

这片街区中,还保存着宋贤臣、知州程师孟的“光禄吟台”、近代伟人林则徐的“鹤磴”和清福建通志局遗址、“五四”时期福建学联会旧址、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等等。

此外,“三坊七巷”还保留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和民俗,如:光禄吟台的诗会,闽山庙的社火,南后街的书市、灯市、塔市,花仓前的花市,水榭戏台的评话,双抛桥、桂枝里的民间传说,以及林林总总的饮食文化、风味小吃等。

当代著名作家郭风曾在《文汇报》著文说过:“这些古老街坊、街巷似乎除其年代久远以及尚保存若干传统的民居以外,亦各以其为历代名人居处,和流传若干有关的民间传说而著称于世。


从地理区位看,由于“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传统历史文化中轴上,并与朱紫坊文化街区、乌石山、于山历史风貌区相邻,予以认真保护修复,将有利凸显福州古城“三山两塔、两街”的独特风貌。

如今不仅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小黄楼、水榭戏台、二梅书屋、林聪彝故居、陈承裘故居、欧阳氏花厅等9处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整个“三坊七巷”和“朱紫坊”文化街区都成为全国重点文物。

这一切对于福州,既是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返回顶部
Copyright all rights
版权所有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闽ICP备06006367
地址:福州市乌山路92号市委大院23号楼邮编:350001 电话:87118814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浏览
E-mail:fzdf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