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七宝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2023.11)(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一、积累与运用(10分)(一)(5分)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2)_________,食野之苹。

(曹操《短歌行》)(3)鹰击长空,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描写出天姥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的雄伟气势。

【答案】①.风急天高猿啸哀②.呦呦鹿鸣③.鱼翔浅底④.天姥连天向天横⑤.势拔五岳掩赤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啸、呦、翔、拔。

(二)(5分)按要求选择。

2.假设你为学校“读书节”设计一张宣传海报,下列最适合选用的一项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规律C.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反省、知新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下面是某高三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自荐信,画线部分可能存在不得体的表达。

尊敬的学校领导:您好!①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信。

我是XX,来自XX市XX中学,学习成绩优秀,曾担任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爱好写作。

我获得过第十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高中组一等奖;也曾代表学校参加市中学生辩论大赛,②以敏捷的反应和出众的口才令对手自惭形秽,③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贵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④能进入贵校中文系学习是我的理想。

⑤贵校的自主招生条件也非常符合我的标准。

⑥请您一定不要拒绝我,⑦圆我的大学中文系之梦。

此致敬礼!自荐人:XXXXX年X月X日有几处画线部分存在不得体...的表达?()A.1处B.2处C.3处D.4处【答案】2.D 3.C【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高2020级2017年秋季中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解析:选D。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互联网+”只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带动新一轮产业升级。

并没有促进伪创新的蓬勃兴起。

所以D项不合题意。

2.解析:选B。

“众筹实质上是融资卖楼”以偏概全,融资卖楼只是针对作者给出的例子,并不能代表所有公司的众筹就是融资卖楼。

3.解析:选C。

会议公司无节操地炒作和自媒体泛滥的自由其实就是煞有介事的伪创新,并不是“互联网+”一种表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2分)4.解析:选A。

B项,“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有误,只能说杨荫榆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C项,“北洋教育部力保杨荫榆”有误,文中说“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D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说法不恰当。

5.答案:①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没有灵活的办学手法,独开招怨之门;②在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过程中,不赞同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在处理方法上,引警察入校,使对抗升级;③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让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

6.答案:①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②到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③日军想征用杨荫榆的住宅,她不肯屈服,并与对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最终被日军杀害。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7.解析:选ABC项,“使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抑制”,不是“很大”是“一定”;D项,“美国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是孙连成的观点;E项,“借鉴了西方教育对母语的重视”错误。

8. 答案:①要充分认识语文对工作生活的重要性,重视语文教育,增加语文课的教学时间及其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②课堂教学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要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③重视口语训练,经常举行演讲与辩论会,将口语表达纳入考试的范畴;④突破课本的限制,加大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量,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2023-2024学年北京海淀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京海淀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海淀实验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2022.11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6分)1. 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安详小心翼翼气势凶凶B. 发髻日溢丰富张皇失措C. 棉絮平淡无其义愤填膺D. 篝火流水淙淙起早熬夜2. 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敝帚自珍(破旧) 白鹤亮翅(闪光)B. 潜滋暗长(生出) 见异思迁(变动)C. 不能自已(停止) 群山环拱(围绕)D. 错落有致(情趣) 秉烛夜谈(拿着)3. 下列对《归园田居》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尘网”,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B. “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 “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 “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4. 对诗句理解不恰当的是()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天性本来就只喜爱田园、山林。

韵,这里性格、气质。

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落入官场的罗网里,一离开故园就是三十年(从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隐,实际是十三年。

诗人这里有意夸大,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倦。

C.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留恋原来飞翔栖息过的树林,池中的鱼思念以往自由生活过的深潭。

D.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村南的野外开荒,我又能安守清贫回归故里。

5. 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是()A.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住宅周围土地有十余亩,草房有八九间。

方,周围,四旁。

B.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繁茂的榆树,柳树遮蔽着草屋的后檐,桃树、李树整齐地排列在堂屋的前面。

C.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外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住在陈设简陋的屋子里觉得清闲。

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关在樊笼里,如今终于又回到了大自然。

6. 对《归园田居》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

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 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后人对‘差序格局’的解读,既忽略了涉及的等级制,也忽略了差序人格"说法错误。

材料二第4段原文为“后人在解读和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不仅忽略了他所涉及的等级制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数人还忽略了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从中可知,“忽略"的主体是“多数人”,“忽略"的对象是“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而不是“差序人格"。

2.【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在维持差序格局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无中生有。

引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名言是为了论述“公”“私"关系的二重性。

3.【答案】A【解析】关于“差序格局”呈现出的动态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关系的伸缩性;二是“公"私”关系的二重性;三是价值标准的相对性。

A项只谈对父母孝,不能体现动态性特征。

B 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伸缩性。

C项体现了价值标准的相对性。

D项体现了“公"私”关系的二重性。

4.①比喻论证,用“石子"比喻“己”,用“水波纹"比喻差序格局。

②引用论证,引用费孝通的观点反驳有些学者的观点。

③举例论证,举血缘和地缘的例子论述社会架格的不变。

举《中庸》为例,论述“伦”的不变。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5.①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层层推出去的“差"。

刘姥姥与贾府沾亲带故,在贾府辉煌时也可以上门“攀亲”求助。

②体现了差序格局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

刘姥姥身份地位远低于贾府的管理者凤姐,上下尊卑等级分明,于是行礼问安。

③体现了富有弹性的“差序人格”。

刘姥姥对女婿教训开导,对凤姐却毕恭毕敬。

(每点2分)【答案】B【解析】“对老街吃客挑剔与蛮横的讽刺"错误。

作者讲述吃客的故事意在说明吃客对吃的挑剔和讲究。

2023-2024学年北京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北京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一年级语文班级姓名学号成绩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9道大题,34道小题;答题纸共3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学号。

3.试卷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黑涂满,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命题人:邢永利审题人:汪文龙Ⅰ卷模块检测(50分)一、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

(《红烛》)(2)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峨日朵雪峰之侧》)(3)即使我们能摈.弃憎恨、傲慢和恐惧,我也不知,怎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致云雀》)(4)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百合花》)A.zhǐqìbìng jiànB.zhīxiēbìng jiānC.zhīxiēbìn jiànD.zhǐqìbìn jiān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义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B.它那强烈的明灯,在晨曦中逐渐暗淡,以至难以分辩。

(《致云雀》)C.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篷松松的刘海。

(《百合花》)D.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

(《哦,香雪》)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遏:阻止。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霜天:霜雪降临的冬日。

C.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卷面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

“和”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

以此观中国传统绘画,“和”的思想在其中的印迹俯拾皆是。

从笔法看,有藏锋、露锋、中锋、侧锋。

一幅画全用藏锋、中锋,则画面呆板;若全用露锋、侧锋,则不够含蓄。

从线条看,过细过圆,则柔弱无骨;过粗过重,则显压抑。

从用墨看,有浓、淡、干、湿。

过浓画面沉闷,过淡画面苍白,过干则失气韵,过湿则失刚劲。

因此,作画时要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并用,线条要刚柔并济、时轻时重,墨色要浓淡相间、干湿互补。

当然,所有这些对立要素并非各占一半,而是运用适度。

这便是“和”,是一种互补的和谐。

在造型和构图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也处处讲求“和”,讲求“和而不同”。

画树,不能画出完全平行的枝;画山石,要大小相间;画鸟,常是一栖一飞,或一只闭嘴一只鸣叫;画人物则要求有动有静,衣纹不能完全平行。

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十分讲究,奇正、开合、主次、虚实都是一些基本要求。

要求布局严整,但不是要求画得四平八稳,而是奇中求正,险中见稳。

讲究对称开合就体现了对称,但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一模一样。

注重主次,主要对象细细刻画或放在突出位置,陪衬对象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虚实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

天空常常不染色,只是一片空白,远山也是似有似无。

虚实对照,既突出了主要对象,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画面上一叶扁舟,不画水波纹,你会想到这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湖;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你会想象到山脚的清溪。

中国传统绘画正是通过这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才具有了一种韵味独特的形式美。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一种整体观念。

这种整体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泸县五中2024年秋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 2.D 3.B 4.①借助日常生活现象指出睡眠不足普遍存在,如文章第一段。

②借助客观事实、引用名家观点论证睡眠不足的危害,最后归纳演绎,推出“睡眠时间越短,寿命就越短”这一观点,并借权威部门论断增强说服力。

③通过事实论据论证睡眠不足甚至可以直接导致死亡。

回借助大量探索和研究的结果论证睡眠的重要作用,如睡眠充实了各种功能,补充我们免疫系统的“军械储备”等。

5.①事实上,“夜猫子”努力较早入睡,往往却是凌晨时分才能达到睡觉状态,这说明“夜猫子”们已经患上了睡眠障碍。

②第二天他们很难达到清醒的状态,重复阅读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忘记交通信号灯的颜色等,这说明睡眠不足影响学习、记忆等。

③患上糖尿病、癌症、心脏病等疾病以及产生狂躁、郁闷、抑郁等,这些说明睡眠不足会破坏免疫系统,增加患上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风险。

6.D 7.A 8.①“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中的“搭”字刻画了老人在解放军撤离后失去指望的精神状态。

②“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中的“皱”字表现出老人帮助同志们渡河时的焦急、思索之态。

③“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中的“耸”字传达出老人找到渡河之法后的愉悦和兴奋之情。

9.①人物:凸显了凛然坚定、甘愿牺牲的拥军老人形象。

②主题:揭示了信念这一主题,表现了对军民鱼水情深的赞颂。

③读者:省略号结尾,引发读者想象,留有更多回味空间。

10.D 11.A 12.B 13.(1)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

(2)陈仓折冲都尉鲁宁获罪被囚禁在狱中,自恃品秩高,辱骂陈仓尉刘仁轨,刘仁轨命人用杖打死了他。

14.①虚心听从魏征的建议,最终没去泰山封禅。

②虚心接受魏征的建议,没有杀刘仁轨,反而提拔了他。

③虚心听从刘仁轨的建议,暂停去狩猎。

参考译文:贞观六年,文武百官一再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

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伤害呢?而且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顶峰,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提示:试卷答案请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基础知识。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用法与现在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暮去朝来颜色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不齿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吾尝终日而思矣C.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可怪也欤3.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②枉用相存(保存,保留)B.①而绝江河(横渡)②冰泉冷涩弦凝绝(断,停顿)C.①圣人无常师(老师)②吾师道也(学习)D.①其皆出于此乎(产生,发生)②其出人也远矣(超过)4.下列选项中,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下列各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士,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领会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教他们书法,帮助他们学习断句。

6.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己所作,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B.韩愈,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尊为“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科技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轮科技革命正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导致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深刻变化。

劳动力的变化,已经不是以往蓝领、白领、金领之类的升级和变化,也不是体力型、知识型、科技型的智能化升级,而是人作为劳动者的健康、安全、智慧、长寿,丰富了劳动者的内涵;各种便携式智能装备拓宽了劳动者的外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参与劳动,跻身劳动者行列,增加了劳动力的类别和数量;人工智能参与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以及人更多地向着脑力劳动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质量。

劳动者再没有以往那么单纯,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多重内部关系,体现了劳动者的深刻变化。

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以及人的体质和智能,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

内涵丰富、素质提升,这是劳动者最大的变化。

劳动者质量取决于人的体质和智能,农业科技促进的粮食增产,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改善了劳动者的营养,使劳动者的体能得到加强。

现代医学科技从为少数人服务发展到普惠大众,使更多的劳动者的健康得到保障。

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人类在健康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已经让大多数人受益,但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这些福祉。

如果想要所有人都能得到医疗护理,必须对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投入资金,让其能给最偏远地方的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老弱病残虽然不是直接的劳动者,但如果他们的疾病能够得到治疗,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也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实际上也间接地改善了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

教育科技特别是这些年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使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得到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智能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逐渐参与一些劳动,虽然取代了劳动者的一些岗位,但是那些急难险重和肮脏的工作被取代,大大减少人类劳动的风险和牺牲,使人可以更加安全、舒适地劳动。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1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1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郑州一中2021—2022学年上期中考24届高一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疫"这个字人人敬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

“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

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

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

《诗经》有一句:“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其中“睆”的意思是明亮。

“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

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

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骍且角。

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骍"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

北京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题年级:高一科目:语文A卷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侦缉.(jī)慰藉.(jí)内讧.(hîng)同仞敌忔.(kài)朝谇.夕替(suì)B. 巨孹(bî)揣度.(duï)侪.辈(chái)循规蹈矩.(jù)郁邑侘傺.(chì)C. 联袂.(mâi)消弭.(mí)责难.(nàn)垂涎.三尺(xián)可白公姥.(mǔ)D. 泥淖.(nào)木讷.(nâ)忸怩.(ní)方凿圆枘.(ruì)葳蕤.生光(ru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

A项,慰藉(jí)——(jiè);B项,循规蹈矩(jù)———jǔ;C项消弭(mí)——mǐ。

2.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揽茞.(chǎi)横亘.(gân)秕.糠(bì)插科打诨.(hún)博闻强识.(zhì)B. 伶俜.(pīng)匀称.(châng)羞赧.(nǎn)封妻荫.子(yìn)刍荛.之见(ráo)C. 遗.施(wâi)船舷.(xián)横.祸(hâng)高屋建瓴.(líng)酩酊.大醉(dǐng)D. 否.泰(pǐ)县掾.(yuàn)剔.除(tì)身陷囹圄.(yǔ)度德量.力(liàng)【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

A项,插科打诨(hún)——hùn;B项,匀称(chèng)——chèn;D项剔除(tì)——tī。

3. 下列各组词书写有三个错误..的一项是A. 重迭针砭独辟溪径川流不息黄粱美梦B. 水笼头杀戮世我桃园金榜题名走投无路C. 挖墙角寒喧一诺千斤一胫而走额手称庆D. 发韧坐阵鞭辟入理共商国事蛊惑人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

上海市鲁迅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75738

上海市鲁迅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75738

上海市鲁迅中学2017学年第一学期语文学科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题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文学文化常识:(4分)⑴、词,又叫。

⑵、柳宗元,字,又称,唐代八大散文家之一。

⑶、“诗经六义”是指。

二、名句默写:(任选5空)(5分)2、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②、,白露未晞。

《诗经》③、此中有真意,。

《饮酒》④、沙鸥翔集,,,郁郁青青。

《岳阳楼记》⑤、,不拘一格降人才。

《已亥杂诗》⑥、万籁此俱寂,。

《题破山寺后禅院》》三、现代文阅读(17分)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

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

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

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诗经》中的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的屈原,则以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

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

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

2017-2018学年度高一 上 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度高一 上 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1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礞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全国百强名校】长沙市一中高一期中考试试卷-语文(附答案)

【全国百强名校】长沙市一中高一期中考试试卷-语文(附答案)

$%的壮阔画面'面对天地众 生!词 人 发 出 了 $ %
的慨叹'
"##)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 !-%
二文言文阅读$#分
"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
)%金石!原指金和美 石 之 类!后 可 指 代 乐 器(丹 药 和 镌 刻 文 字 的 钟 鼎 碑 碣 之 类 的 物 件!喻指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
*%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 之 一 秦 汉 至 魏 晋 南 北 朝 为 南 方 少 数 民 族 的 泛 称!后 也有指南方汉族的意思'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
'%巢谷崇尚武学'他先是学文!后弃其旧学!学习骑射&在游历秦凤(泾原期间!结交
英雄豪杰'
(%巢谷重情重义'他与韩存宝结为金石之交!韩存宝遇难!他以身冒险!不负韩存宝 交给自己的重托'
)%巢谷不趋炎附势'苏辙兄 弟 获 罪 被 贬!亲 友 避 之 不 及!士 大 夫 都 忌 讳 与 他 们 兄 弟 交往!巢谷却不顾年高路远!前去拜访'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通 过 最 后 一 级 中 央 政 府 朝 廷 考 试 者!称 为 进 士!是 古
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妻子!文中解释为$妻儿%!这 是 古 今 词 语 在 演 变 中 出 现 的 词 义 缩 小 现 象!如 $将 军 战河北%中的$河%'

江苏省徐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徐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注意: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直接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

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中秋节的月饼、赏月、玩花灯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

作为农历年节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不仅是对节日形象的点缀,还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也是中华文化传播、信仰传承、道德凝聚、审美形塑的良好载体。

这些节日载体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

在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载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文化性强、参与度高、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寄托情怀的节日物品和象征物,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

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

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

当传统节日丧失了仪式感,节日应有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也就消失了。

17-18上八县一中期中考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精品

17-18上八县一中期中考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高一年语文科参考答案一、语言基础(24分,每小题3分)1.D【解析】(A 淀(diàn);B咤(zhà);C当(dàng)2.C 【解析】A澜-斓; B荫-茵; D荦-荤3.B【解析】①“激浊扬清”,本意为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

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

符合语境。

②“秋毫无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不能指“破坏环境”,且该词使用对象一般是“军队”。

③“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是褒义词。

与语境不符。

④“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此处是后一种用法。

⑤“长歌当哭”指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此处用以形容赞叹、激动的心情,不恰当。

⑥“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符合语境。

4. C 【解析】A、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去掉“在”和“中”;B、“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D、句式杂糅,“旨在”和“为了……”杂糅。

5. C【解析】根据全段文意,是在肯定“德”的同时,要突出“才”,因此①与②应是递进关系;并且“不仅……也……”不能搭配;另外③④是必要条件关系,而不是充分条件关系,可排除A.B 两项。

“无论……都……”可搭配,“无论……就……”不能搭配,故排除D。

6.A【解析】A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7.D【解析】D均为连词,表修饰。

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介词,趁机;介词,依靠。

C项,介词,替,给;动词,认为。

8.B【解析】①、②定语后置;③被:遭受,不是被动句;④“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二、古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9. (3分)C 【解析】根据人称代词“我”“之”;官吏称呼“属吏”;虚词“且、乃、遂等来断。

10. (3分)D【解析】D 项中“编年体”错,应为“纪传体”。

山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的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民族要振兴,教育必先行。

我们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从整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长树先长根,立人先立德”,没有德,再有才华也无济于事。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重地,要始终把立德放在第一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用科学理论铸魂育人,以时代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引路人,教书先教人,育人先育己,以高尚的品格、文明健康的举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以正能量的热度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以报国之心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学生成长打好精神底色。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水平。

2023年,我国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

持续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必须用好改革创新这一招,深化教育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启发式教育,增加吸引力、趣味性,不断在特色上实现新的突破,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

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1)

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1)

唐山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本试卷共6页,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第Ⅰ卷阅读题(70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谈读书时的思考为什么读书?通常会有四种情况:一是为休闲而读书。

随便翻翻,看看小说、散文或非专业的书。

二是为兴趣而读书。

对某个领域有兴趣、为了解某个方面的情况而读书。

比如出国或国内旅游,要了解目的地、景点的情况。

三是为学习而读书。

要完成学习任务、为了考试或者要求写体会文章而读书。

四是为研究而读书。

也就是为研究问题、做学问而读书。

我所说的读书思考,主要是讲为学习、为研究而读书时的思考。

为学习、为研究,肯定要读书。

尤其是为了研究还必须读很多书。

张培刚先生在哈佛大学写博士论文,9个月时间翻阅了200多部专著,涉及180位学者,最终论文得了威尔士奖。

为学习或研究需要很认真读书,为了说明或检验读书认真,有的还要求整段整篇地背下来,有的还写读书笔记或体舍。

我认为,为学习或为研究而读书,判断其认真程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记忆,读过之后,记得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背出其中的段落和句子;第二个层次是理解,能够理解书中所传达的思想;第三个层次是思考。

为学习研究而读书,往往有通读和精读两种方式,有时也会有选择地读或有重点地细读。

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引发思考,都可以因为思考而读懂。

读书时的思考,可能会涉及四个方面。

读书需要平面思考。

要把书、作者以及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

如何理解书的旨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有时直截了当、有时却环顾左右而言他,甚至似是而非?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观察,必须历史地看,必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看,需要结合作者的人生、风格、追求看。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的中心思想理解准、理解深、理解透、理解到位。

读书需要总结思考。

一本书总是有一定篇幅的,无论是通读,还是精读,必须抓住重点,总结概括出书的主题、中心思想、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最能引人注意的创新点或亮点。

虽然作者、出版单位在推介时会讲该书的看点,包括写作意图,也会有专门的书评,甚至、包括其他人的读书笔记和体会文章,但这些只能帮助我们理解,不能代替我们思考。

读书需要关联思考。

要把所读之书与同类书籍、文幸联系起来读,与相关领城的学术体系、学科前沿联系起来思考,搞清楚该书的学术地位、学术价值、原创水平和实际贡献,建立起“由点到面,以面看点”的分析框架。

读书需要启发思考。

无论是为学习还是为研究而读书,目的总是要提高自己的。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启发性思考,要一边读一边想。

通过读书我们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通过读书我们是否受到激励、触动与启发,这是对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书读得怎么样的最好回答。

1.下列关于读书的四种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A.为休闲而读书,人们可以没有任何功利心,仅为享受美好的读书时光,如陶渊明的“乐琴书以消忧”。

B.为兴趣而读书,如外出旅游最好先读些书了解当地情况,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如此考虑。

C.为学习而读书,必须读大量的书,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多读书的重要性。

D.为研究而读书,不能光读而不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中的道理是相同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读书通常有四种情况,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为学习、研究而读书时,不只要读,还要进行思考。

B.判断一种读书情况是否是为学习或研究,需要看它是否能满足三个层次条件:记忆、理解、思考。

C.为学习研究而读书时,可以有选择地通读,也可以有重点地细读精读,不过要读懂书都离不开思考。

D.人们在读书时不管是进行平面思考还是启发思考,都意味着在认真程度上已经达到了很髙的层次。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读书需要平面思考,因为把作者和时代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把书的中心思想理解准、理解深、理解透、理解到位。

B.读书需要总结思考,因为虽然很多外部资料可以帮我们理解,但它们不可能帮我们总结出主题、中心思想等。

C.读书需要关联思考,因为关联阅读同类书籍,既便于明白该书的价值,更可以进一步全面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D.读书需要启发思考,因为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清楚了自己读书后的收获,就可以实现提高自己的目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湖畔雨趣苏连硕秋已深深,我以为不会下雨了。

没想到,吃了晚饭,便隔窗闻到了刷刷的雨声。

我惊喜地喊,下雨了,下雨了。

正密,正疾,少顷即淋湿了。

好,好,不密,不疾,还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一丝风,这雨落得均匀、平实、温柔。

它下它的,我行我的,一样的速度,一样的步履,不受干扰,若无其事。

正所谓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天籁刷刷,我脚步亦刷刷,不过雨疾我缓罢了。

难得的天人和谐共鸣。

水泥路面有些水了,管它,啪唧啪唧地踩,如小孩子般顽皮。

说是这样的说,顽皮一阵子可以,还是下意识地沿没有积水的碎石子路行了。

到得高大的廊亭,雨且疏了,只有棚顶淌下水的滴答声。

摸了摸铁栏,不湿,遂将腿抬上去。

平时我要喊几声的,此刻噤了喉咙,哑了嗓子。

老夫怎忍心“聊发少年狂”打扰这宁静的夜、宁静的雨呢?看不准湖面的雨点落下的波纹,只有平静复平静,柔和复柔和,温馨复温馨。

多么绮丽的雨夜呀。

蒙蒙的秋雨,濡湿了深秋的天空,滋润了尚未枯黄的草地与花树,清醒了我昏昏沉沉的头脑。

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美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秋雨,却总是有所偏见,说它的冷落、萧条与肃杀。

过于强调“一场秋雨一场凉”,缺少对于它的难得的坚韧、善良品格的讴歌与赞许,甚或怀着责难,这么凉的天,下什么雨呢?真讨嫌。

殊不知,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

秋雨的特点,不只在于它的凉,还在于它的绵、它的柔、它的韧,跟“春雨贵如油”一样,说“秋雨贵如油”,当秋“乃发生”,“润物细无声”,是“喜雨”,也丝毫不过分。

至少农民会由衷渴望,喜滋滋称快庆幸的。

春雨,吝啬得很,稀疏极了,连个沙尘也压不住。

秋雨则不然,缱绻连绵,“随风潜入夜”,从早下到晚,淅淅,沥沥,簌簌,沙沙,潺潺,涓涓,丝丝缕缕,袅袅婷婷,蕴涵着坚韧、持久的耐力;多豪爽,多气派。

秋雨也不似夏雨的没正邪——有时凶猛暴戾,有时干打雷不下雨,沥涝、干旱都具有极大的伤害性、毁灭性。

秋雨总是那么神清气定,从容平静,有条不紊,不急不躁,不张不扬,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应节而降,恰到好处,仿佛醇醪,仿佛甘霖。

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

细腻温情地送走酷烈的夏,含情脉脉地迎迓着冷峻的冬。

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么?没有宽阔诚挚的胸怀,没有充沛的储备,怎么这么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淋漓酣畅地下得这么匀实,这样耐心,这样慷慨呢?苍天不老。

秋雨,是苍天的寄托,是苍天的胸臆,没有惆怅,没有感伤,没有飞扬跋扈,没有大轰大嗡,只有特立独行、真诚坦荡地洒落,那么凉,那么柔,那么韧,那么闲适,那么沉静,那么达观。

秋雨呀,浸沐着我的头脑,激溅着我的键盘,促我敲击着清醒、清新、清亮的文字。

当你平抚沉静下心来,你会真切地感到,雨毕竟在轻轻柔柔、袅袅娜娜,既很努力很认真又很随意很散漫地落呢。

不只是在脸庞、在眉间、在额头,而是在心灵深处,丝丝清凉,缕缕甘美。

脱了绿叶外衣的高高低低的树木,没有萎靡,伸出裸露的手臂在真挚地呼唤、拥抱着蒙蒙的细雨,脉脉的温馨。

眼前的这般轻微这般柔细的雨,我尤其喜欢。

因为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迎迓着姗姗来迟的第一场瑞雪,默默地传承着启后的信息。

(选自《湖畔散记》,有删节)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写“我”在雨中漫步的情景,抒发了“我”被秋雨陶醉,难以抑制惊喜、愉悦的心情。

B.文中写“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而作者却说秋雨是“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说明作者对春雨很反感,只喜欢秋雨。

C.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苍天不老。

秋雨,是苍天的寄托,是苍天的胸臆”,说明作者人到晚年“知天命”,表达了他的宿命观。

D.作者为了表现对秋雨的喜爱,在描写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雨匀实、温柔、缱绻缠绵的特点。

5.作者在写秋雨时,还写到了春雨和夏雨,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6分) 6.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秋雨的感悟,其中蕴涵着怎样的人生态度?(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黄汲清与中国石油大发现20世纪20年代美孚公司在中国没有找到石油,再加上“海相生油”而“陆相贫油”在30年代被一些人奉为石油地质的法则,中国由此戴上了“贫油”的帽子。

但是,黄汲清和另外一些地质学家并没有被这一“法则”所束缚。

黄汲清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祖国急需各类战略物资,为祖国寻找石油便成了他和同仁们魂牵梦萦的理想。

他既是运筹帷幄的少帅,又是脚踏实地冲锋在前的战士。

1937年,中央地质调查所与顾维钧的“中国煤油勘探公司”合作组成西北石油考察队,黄汲清选派了孙健初与两位美国专家,结果发现了玉门油田——中国第一个工业油田。

1938年,黄汲清带领所里的青年地质学家陈秉范调查四川隆昌圣灯山的地质构造,他亲自布置钻孔,发现了我国的第一个工业气田——圣灯山天然气田。

就在同一年,他又率队在大渡河边铜街子的茅口灰岩中发现了天然气苗,纠正了德国学者认为四川天然气来自上二叠统煤系、经济价值很小的错误。

1938至1941年,他率领一批青年地质学家在四川威远地区进行了1∶10 000地质填图和石油天然气调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威远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初步的胜利鼓舞了胸怀石油大志的黄汲清,他毅然卸下行政职务,投身到西北的石油考察中。

1941年夏,黄汲清率领甘肃探油队踏上了河西走廊石油考察的征途。

他们沿河西走廊西行,一路考察了沿线的地质。

他们对玉门油田及周边地区做了详细调查,并向南进入了高耸入云的祁连山,向北进入龙首山做穿插考察。

这次重要的地质实践,为以后“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初步的地质基础。

1942年11月,黄汲清率一批精英组成石油地质调查队奔赴新疆,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组成自己的科学考察队对我国西部边陲进行的科学考察。

考察队在天山南北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进行了为时半年的广泛而深入的地质调查,了解到天山北山麓带的油苗,有许多是源自侏罗纪的生油岩,如独山子的石油,这些生油层都属于陆相沉积。

1943年他们完成了著名的《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在报告中,黄汲清展现了其卓越的科学洞察力,他确定“这里有圈闭很好的构造,以及能够大规模生产的油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