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的教堂三部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藤的教堂三部曲
安藤忠雄与其它的建筑师不一样,他追求的是一种永恒,追求细部的精神表达,追求光与影的变化,追求风,水,空气等自然因素的建筑表达-正是这种几乎绝对的追求,成就了建筑的永恒!在一系列教堂的设计中,安藤忠雄思考着神圣空间。
他问自己,对他来说神圣空间意味着什么?在西方,神圣空间是形而上的。
然而,他深信神圣空间与自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而这与日本式的泛灵论或泛神论无关。
他思想中的自然是与原生的自然不同的。
对他而言,神圣所关系的是一种人造自然或建筑化的自然。
他认为,当绿化、水、光和风根据人的意念从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来,它们即趋向了神性。
水之教堂:
水的教堂位于北海道夕张山脉东北部群山环抱之中的一块平地上。
从每年的12月到来年4月这里都覆盖着雪,这是一块美丽的白色的开阔地。
安藤忠雄和他的助手们在场里挖出了一个90m×45m的人工水池,从周围的一条河中引来了水。
水池的深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使水面能微妙地表现出风的存在,甚至一阵小风都能兴起涟漪。
面对池塘,设计将两个分别为10m方和15m见方的正方形在平面上进行了叠合。
环绕它们的是一道“L”型的独立的混凝土墙。
人们在这道长长的墙的外面行走是看不见水池的。
只有在墙尽头的开口处转过180°,参观者才第一次看到水面。
在这样的视景中,人们走过一条舒缓的坡道来道四面以玻璃围合的入口。
这是一个光的盒子,天穹下矗立着四个独立的十字架。
玻璃衬托着蓝天使人冥思禅意。
整个空间中充溢着自然的光线,使人感受到宗教礼仪的肃穆。
接着,人们从这里走下一个旋转的黑暗楼梯来到教堂。
水池在眼前展开,中间是一个十字架。
一条简单的线分开了大地和天空、世俗和神明。
教堂面向水池的玻璃面是可以整个开启的,人们可以直接与自然接触,听到树叶的沙沙声、水波的声响和鸟儿的鸣唱。
天籁之声使整个场所显得更加寂静。
在与大自然的融合中,人们面对着自我。
背景中的景致随着时间的转逝而无常变幻。
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位于东京涩谷的住宅区内,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牧师住宅的独立式扩建。
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门前一个不太显眼的门牌。
进入它的主体前,必须先经过一条小小的长廊。
这其实只是一个面积颇小的教堂,大约113平米,能容纳约100人,但当人置身其中,自然会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庄严。
随后,你会听到由自己双脚与木地板接触时所发出的声响。
建筑物由一个混凝土长方体和一道与之成15度横贯的墙体构成,长方体中嵌入三个直径5.9米的球体。
这道独立的墙把空间分割成礼拜堂和入口部分。
廊道两侧为素面混凝
土墙,顶部由玻璃拱与H型横梁构成。
廓道前后没有墙体阻隔,新鲜空气自由地在这个空间中穿行,其末端是绿色的树木和遥远的海景。
透过毛玻璃拱顶,人们能感觉到天空、阳光和绿树。
从外表看来,实在不像教会,反而像个现代化的仓库或办公室,十字架被秘而不宣的隐藏著。
教会的礼堂,是奶黄色的木头色泽,教堂内部的光线是定向性的,而不同于廊道中均匀分布的光线。
教堂内部的地面愈往牧师讲台方向愈称阶梯状下降。
前方是一面十字形分割的墙壁,嵌入了玻璃,以这里射入的光线显现出光的十字架。
由于考虑了预算与材料之感,地板和椅子均采用低成本的脚手架木板黄昏的光线恰巧从镂空的十字架中筛了进来,没有多余的摆饰,一种天使即将降临的和谐,慷慨的让来做此虔诚祷告的人雨露均沾。
不需音乐,暖色系的木头彷佛就在演奏著清平的圣歌。
光之教堂是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风之教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中最为著名的一座。
光之教堂的魅力不在于外部,而是在里面,那就像朗香教堂一样的光影交叠所带来的震撼力。
然而朗香带来的是宁静,光教堂带来的却是强烈震动。
光之教堂的区位远不如前两者那般得天独厚,也没有太大的预算。
但是,这丝毫没有局限了安藤忠雄的想象世界。
坚实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绝对的围合,创造出一片黑暗空间,让进
去的人瞬间感觉到与外界的隔绝,而阳光便从墙体的水平垂直交错开口里泄进来,那便是著名的“光之十字”——神圣,清澈,纯净,震撼。
风之教堂:
风之教堂建立在一个坡面上,所以庭院和入口的设计顾忌了该方面的影响。
同时,大师借助坡势达到了丰富空间的效果——长廊的纵深感、连接处出人意料的下降以及圣坛的高高在上,使人在运动时不经意的产生了心情的转换,这一切无不是顺应地形的杰作。
教堂位于山顶,从教堂内可以俯瞰大阪湾的大海景观。
出于对地形的考虑,教堂呈“凹”字形,包括正厅、钟塔、“风之长廊”以及限定用地的围墙。
区别于普遍意义上的教堂——人们常在正厅内十字架前获得灵魂的救赎,六甲山礼拜堂则不仅仅局限于主体部分,在这“风之长廊”你依旧能够体验到宗教的狂热。
通过连廊,步下楼梯,右转90度,打开钢门,便进入了正厅。
主体部分包含2个6.5米直径的概念球体,构成了大师心中的“纯粹空间”。
再转90度,便能直面圣坛——因为受地形、植被限制导致的一个180度转向的教堂入口。
入口运动路线的曲折,与长廊直截了当的简洁表达形成鲜明反差,丰富了空间形式。
内部空间最值得注意的是引入光线的表达方法。
如果与大阪茨木教堂的“光之十字”比对,也许我们可以将六甲山的落地窗戏称为“影之十字”——前者以光线
从缝隙中倾泻制造神迹,后者则意欲通过分割投影达到同样的效果。
很显然,“影之十字”从视觉震撼的角度来讲还不够有力——关注了内外空间的渗透,但是缺乏“光之十字”的象征意图,但是从形式上来看可以推断风之教堂的正厅采光的做法是“光之十字”的雏形。
从气氛上来说,相对于“影之十字”创造的自然幽静空间,“光之十字”的表达太过强势,通过黑暗的内部空间的压抑作用,使目光不由自主受到光的引导。
教堂中各种摆设的比例、材料感觉、功能和结构问题都得到审慎考虑,与空间主体互依互存。
造型的简洁同时也提供了空间的张力。
风、水、光系列教堂堪称近年日本宗教空间设计的领军之作。
从“风之长廊”忘我的身心愉悦、“镜面湖”与自然的精神对话直至最后的“光之十字”高唱的天国赞歌,安藤的思想从质朴的感动蜕变为冰冷的震慑,同时也走到了尽头。
风之教堂格调清新明快,富人文主义精神。
沐浴于光与风的福泽,思考随着情绪的微张至饱和,丝毫不显压抑和沉重。
在风之教堂中,十字的表达降到了最低——“影之十字”出充其量只是为光影服务,挂在圣坛前的十字架也不过是功能性指示罢了。
宗教被淡化,建筑在此成为通灵的媒介。
没有偶像,没有符号——毫无理由却感动得无可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