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流装配模型
分布工作流过程模型及其实现
分布工作流过程模型及其实现随着企业数字化程度的加深,流程化管理成为了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分布工作流过程模型就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它可以将处理流程中的每个步骤分派给不同的人员或部门并对其进行监控,实现流程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协同。
本文将介绍分布工作流过程模型及其实现。
一、分布工作流过程模型的概述分布工作流过程模型,简称Distributed Workflow Model,是指将复杂的流程分解为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通过分配给不同的人员或部门来实现。
其主要特点是:1. 分布式多人协作:一个流程涉及到多个步骤和多个人参与,可以解决多人协作中的资源共享和冲突问题。
2. 实时监控:可以监控每个步骤的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3. 自适应性:制定不同的策略应对不同的流程变化,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二、分布工作流过程模型的实现实现分布工作流过程模型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 流程建模: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建立流程模型。
可以使用BPMN等语言或者工具进行建模。
2. 流程部署:将建好的流程模型部署到工作流引擎中,对流程进行管理和监控。
3. 流程执行:根据流程定义,将每个步骤分配给不同的人员或部门进行处理,实现流程协同和协作。
4. 数据管理:对流程中涉及到的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
5. 监控管理:实时监控流程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三、分布工作流过程模型的应用分布工作流过程模型可以应用于许多行业和领域,如生产制造、客服支持、销售合同等。
例如,在生产制造领域,分布工作流过程模型可以将生产任务分配给不同的部门或作业站点,实现生产流程的高效管理和协同。
在客服支持领域,可以将客户反馈的问题分配给相关的部门或人员,并对处理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处理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总之,分布工作流过程模型是一种非常实用和高效的管理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优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随着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布工作流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一个基于元数据导航的服务工作流装配模型
An As e b y M o e o e v c o k l ws Na i a e y M e a a a s m l d lf r S r i e W r fo v g t d b t d t
W ANG e Lo g Yu — n W ANG e -u W nJ n LUO n - e , Yig W i W ANG a — n Xio Li , XU h o Qu Z u— n
。( c o l f I f r t n S in e n e h oo y, h h z n v ri ’ S h o n oma i c c d T c n lg S i eiU ie s y。S i e i 8 2 0 ) o o e a t h h z 3 0 3
Ab t a t s r c
Ai e tt m e g n y r s n e a lc to m d a he e r e c e po s pp ia i n,t s p pe t o wa d a l y r d c - hi a r pu s f r r a e e on
c p o lf r wor l w n i r r h c lde c i i o e e a a a.a d up n whih e t b— e tm de o kfo a d a h e a c ia s rptvem d lofm t d t n o c sa ls s am e ha im orwo k l w s e bl n x c i a i a e hem e a a a ihe c n s f r fo a s m y a d e e uton n v g t d by t t d t .Them e ha c —
工作流
流程运转模型(五)发散运转模型- 异或模型(隐式)
隐式和显式的区别不是太大. 存在分支A—C 和分支A— D 都满足条件,但最终也依 然只能有一个分支被激活. 至于哪一个分支被激活,这 可能是人为的操作,也可能 是某种随机的自动选择.但 必须只有一个分支被激活 应用非常少,而且大多数的 工作流引擎不支持这种模型, 仅支持显式XOR 模型.
流程运转模型(八)发散运转模型- 发散模型
发散和并行最大的区别就是,各个分支(branch)的流程状 态(或流程数据): 1)在并行模型中,分支状态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相等的.由 任务A 执行后的状态进行一定条件下的"拆分",形成了两 个分支(或多个分支)流程.这多个分支流程,在最终需要 重新聚合成一个主流程,以确保流程信息的完整性(当然, 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因为超时等特定原因而最终抛弃某个 子流程). 2)在发散模型中,分支状态是绝对相等的.因发散而 产生的多个分支流程,在最终未必聚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 聚合的时候会抛弃一个和多个分支流程)
任务与Block Activity
任务和Block Activity非 常相似,但并不一样 如图,task中的多个 action没有顺序关系, action Block Activity中,各个 activity应该顺序执行
流程起点模型(一)
任何一个工作流能够运行,需要条件-- "起点"来激活 起点也是一种任务节点.这个节点可能会进 行一定的操作,可能只涉及一些数据的改变. 导致一个流程被激活
三大主流
工作流参考模型(WFMC)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Copyright ã 1995 The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 1 -翻译人:张敬波(网名:踏冰) OICQ:42508298Email:say4ever2u@ MSN:tabingfly@翻译人:韩伟(网名:浆糊) OICQ:3413384Email:java_cn@ MSN:Java_cn@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工作流管理联盟规范WFMC ——工作流参考模型文档编号 TC00-100395年1月19 日版权ã2002WFMC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Copyright ã 1995 The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 2 -目录目录.................................................................................................................................. - 2 -1.简介.............................................................................................................................................. - 4 -1.1. 背景.................................................................................................................................... - 4 -1.2. 目的.................................................................................................................................... - 4 -1.3. 范围.................................................................................................................................... - 4 -1.4. 对象.................................................................................................................................... - 5 -1.5. 如何阅读............................................................................................................................. - 5 -1.6. 参考.................................................................................................................................... - 5 -1.7. 修订历史............................................................................................................................. - 5 -2.工作流系统简介........................................................................................................................... - 6 -2.1. 什么是工作流(workflow).............................................................................................. - 6 -2.1.1. 建立时期功能.......................................................................................................... - 7 -2.1.2. 运行时期过程控制功能........................................................................................... - 8 -2.1.3. 运行时期活动交互.................................................................................................. - 8 -2.1.4. 分配与系统接口...................................................................................................... - 8 -2.2. 工作流的发展..................................................................................................................... - 9 -2.3. 产品实现模型..................................................................................................................... - 9 -2.4. 可选择的实现方式(Alternative Implementation Scenarios)....................................... - 14 - 2.5. 对标准化的需要(The Need for Standardization)........................................................ - 17 - 3.工作流参考模型(Workflow Reference Model)..................................................................... - 18 -3.1. 简介.................................................................................................................................. - 18 -3.2. 工作流模型(The Workflow Model)............................................................................ - 18 -3.3. 工作流执行服务器(Workflow Enactment Services)................................................... - 19 - 3.3.1. 什么是工作流执行服务器?................................................................................. - 19 -3.3.2. 工作流机(The Workflow Engine)..................................................................... - 20 -3.3.3. 同种和异种的工作流执行服务器(Homogeneous & Heterogeneous Workflow Enactment Services)........................................................................................................ - 21 -3.3.4. 工作流应用编程接口与数据交换(Workflow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 Interchange)................................................................................................................... - 23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pyright ã 1995 The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 3 -3.3.5. 工作流控制,工作流相关数据和工作流应用数据............................................. - 23 -3.3.6. 数据交换(Data Interchange)............................................................................. - 24 -3.4. 过程定义(Process Definition)...................................................................................... - 25 -3.4.1. 过程定义工具(Process Definition Tools)......................................................... - 25 -3.4.2. 工作流定义转换(接口1).................................................................................. - 26 -3.5. 工作流客户端功能(Workflow Client Functions)........................................................ - 29 - 3.5.1. 工作流客户端应用程序(Workflow Client Applications)................................ - 29 -3.5.2. 工作流客户端应用程序接口(接口2).............................................................. - 30 -3.6. 应用程序调用功能(Invoked Application Functions).................................................. - 32 - 3.6.1. 应用程序调用(Invoked Applications).............................................................. - 32 -3.6.2. 应用程序调用接口(接口3).............................................................................. - 33 -3.7. 工作流协同工作流能力(Workflow Interoperability)................................................. - 35 - 3.7.1. 异种工作流执行服务器......................................................................................... - 35 -3.7.2 模型1 ——链锁式(Chained)......................................................................... - 35 -3.7.3. 模型2 ——子过程嵌套(Nested Subprocesses)............................................ - 36 -3.7.4. 模型3 ——P2P (Peer-to-Peer)....................................................................... - 37 -3.7.5. 模型 4 ——相似同步(Parallel Synchronised)............................................... - 38 -3.7.6. WAPI 协调工作功能(接口4)........................................................................... - 38 -3.8. 系统管理(Systems Administration)............................................................................. - 41 -3.8.1 管理和监视工具(Administration & Monitoring Tools).................................... - 41 -3.8.2. 管理和监视接口(接口5).................................................................................. - 41 -4. WAPI 结构、协议和一致性....................................................................................................... - 44 -4.1. WAPI——API功能简介................................................................................................... - 44 -4.2. WAPI协议......................................................................................................................... - 45 -4.3. 一直性原则....................................................................................................................... - 45 -4.3.1. 一致性的意义........................................................................................................ - 46 -4.4. 协同工作能力分类和一致性级别.................................................................................... - 46 -4.4.1 定义工具、工作流执行软件.................................................................................. - 46 -4.4.2 可户端应用程与工作流执行服务器序协同工作.................................................. - 46 -4.4.3. 应用程序和工具集成............................................................................................ - 47 -4.4.4. 工作流执行服务器协同工作................................................................................. - 47 -4.4.5. 公共工作流管理.................................................................................................... - 47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Copyright ã 1995 The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 4 -1.简介1.1. 背景工作流管理系统一项快速发展的技术,各种行业渐渐的采用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模型
过程视图是工作流模型的核心视图。
它描述企业的业务流程,定义业务过程中包含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
活动和活动间以连接弧表示控制关系。
通过描述活动的基本属性,如活动由谁执行,有哪些人员、组织或盟员企业负责执行,活动执行需要的软件(如应用程序)和硬件(如机床设备)资源,以及活动的触发条件、执行状态等,可以建立过程视图、资源视图和组织视图的关系。
过程视图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ECA规则来表达过程视图。
基于ECA规则和元操作的工作流建模原理3.1 工作流模型的结构图:工作流模型的结构1.1.1过程视图过程视图是工作流模型的核心视图。
它描述企业的业务流程,定义业务过程中包含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
活动和活动间以连接弧表示控制关系。
通过描述活动的基本属性,如活动由谁执行,有哪些人员、组织或盟员企业负责执行,活动执行需要的软件(如应用程序)和硬件(如机床设备)资源,以及活动的触发条件、执行状态等,可以建立过程视图、资源视图和组织视图的关系。
过程视图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ECA规则来表达过程视图。
1.1.2组织视图组织视图描述企业中的组织单元和组织单元间的关系。
组织单元是具有一定功能和责任的组织实体,一般会承担过程模型产生的各种任务。
组织单元之间往往存在从属或协作关系,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
本文对组织视图描述中,采用一种面向对象的关系模型,不同于传统的层次结构。
是在组织模型中引入类的概念(如角色类、组织类、人员类、职位类等),建立类之间的关系模型,支持层次化的查找和匹配规则,便于工作流的任务分配和执行者绑定。
1.1.3资源视图资源视图描述企业中资源的类型以及资源实体的属性。
资源是工作流模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活动可以执行的必备条件。
资源类型可以是执行活动所需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等,或者是活动执行后产生的新的物理实体。
组织视图和资源视图之间存在着映射关系,即每一个资源实体都有与其对应的责任组织单元,该组织单元负责对此资源实体的使用和维护。
基于WF-net的工作流模式建模与仿真
摘 要 : 对 当 前 工作 流 模 型 仿 真 方 法 的 不足 , 出 了一 种 基 于 wF—nt 的 扩 展 wF—nt 工 作 流 模 式 模 型 , 对模 型 进 针 提 e网 e的 并
行验证与仿 真。首先讲述工作流网( wF—nt , e)然后从 时间和层 次两方 面对基 于 wF—nt e 的工作流模型进行扩展研究 , 提 出了扩展 wF—nt e 工作流模 型, 并对该模型进行仿 真调度策略 和冲突解决 策略进行 选择 , 出了某 产品开发 过程的扩 展 给
e r m e P t e o W F—n t h o g i lt n.i c n b e n t a h n e n t e mo e r o e d ta s- df o t er n tt h i e .T r u h smu ai o t a e s e h t a g s i h d la en t a rn i c d
m n poes s vn h x n e et rcs e .T eet ddWF~nt o e f m ltno te ok o rcs i ds nd oehne ig i e e m d lo s uao fh rfw poes s ei e .T nac ri i w l g
C og ig 0 0 5 C i ) hn q 06 , hn n4 a
ABS TRACT : o o e c me t e s o tg f rfo d l o e c r n i lt n meh d ,w r p s ew r T பைடு நூலகம்v r o h h r e o k w mo e rt u r t mu ai t o s e p o o e a n t o k a wo l f h e s o b s d o xe d d W F—n t o k o d l h d lv l a in a d smu ai n n t i p p r h F—n t o k a e n e tn e e r f w mo e 。t emo e ai t n i lt .I s a e 。te W w l d o o h e r - w l s e c b d f w i d s r e .A d t e t e WF —n t se tn e oh wi et n e e.T e smu ai gs h d l gsr t o i n h n, h e i xe d d b t t t me a d l v 1 h i lt c e u i ta- hh i n n e y a d c nl tr s lt n s ae y a es l ce a d t ee p n e F—n t o k o d l rt ep o u td v l p g n o f c e ou i t tg r ee td, n x a d d W i o r h e r f w mo e r d c e eo — w l o f h
工作流详细设计范文
工作流详细设计范文工作流是指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组织起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处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它可以帮助组织将复杂的业务流程合理化、规范化,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下面,将对工作流的详细设计进行阐述。
1.工作流模型设计:在进行工作流详细设计之前,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对工作流模型进行设计。
工作流模型主要包括:业务流程图、流程节点、流程路径和任务职责等。
业务流程图是对工作流程的可视化展示,通过它可以清晰地描述整个流程的执行过程。
流程节点是指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它包括开始节点、中间节点和结束节点。
流程路径是指流程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它描述了任务的流向和先后顺序。
任务职责是指每个节点对应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执行者。
2.工作流引擎选择:工作流引擎是实现工作流的核心技术,它负责流程的调度和执行。
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技术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工作流引擎,如Activiti、JBPM等。
在选择引擎时,需要考虑其对标准工作流规范的支持程度、性能、扩展性和稳定性等因素。
3.工作流活动设计:根据业务需求和流程模型,对每个流程节点进行详细的设计。
具体包括:任务类型、任务输入和输出、工作表单、任务流转条件等。
任务类型可以分为人工任务和系统任务,人工任务需要人员参与,系统任务由系统自动执行。
任务输入和输出是描述任务的输入参数和输出结果。
工作表单是任务执行过程中需要填写的表单,可以采用HTML、XML或其它格式。
任务流转条件是指任务流向下一个节点的触发条件,可以根据业务规则设置。
4.工作流路由设计:工作流的路由决定了任务的流向和流转顺序。
可以采用条件路由、并行路由、顺序路由等方式进行设计。
条件路由是根据条件判断来选择下一个节点,例如根据一些字段的值来判断流向的下一个节点。
并行路由是指任务在多个节点间同时进行,例如多个审批人同时进行审批。
顺序路由是指任务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例如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执行。
5.工作流异常处理设计: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需要进行异常处理。
流程架构常用模型
流程架构常用模型
1. 面向过程模型(Procedural Model):流程按照一系列的步
骤进行顺序执行,每个步骤依次执行,输出结果用作下一个步骤的输入。
2.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流程按照线性顺序划分为一
系列阶段,每个阶段的输出作为下个阶段的输入。
流程的进展是线性的,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前进。
3. 迭代模型(Iterative Model):流程按照多次迭代的方式进行,每次迭代都会对流程的一部分进行重新评估、修改和改进。
迭代模型可以使流程更加灵活和适应变化。
4. 并行模型(Parallel Model):流程中的多个步骤同时进行,互不影响。
适合于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或者进行多个并行计算的场景。
5. 网状模型(Network Model):流程中的多个步骤之间存在
多个连接和依赖关系,可以有多个输入和输出。
网状模型适合于复杂的流程,其中的各个步骤可以并行进行。
6. 事件驱动模型(Event-driven Model):流程中的每个步骤
都依赖于外部事件的触发,当某个事件发生时,相应的步骤会被执行。
事件驱动模型适合于需要根据外部条件做出动态响应的流程。
7. 服务导向模型(Service-oriented Model):流程中的每个步
骤都可以看作一个服务,它们可以被独立地调用和组合,以实现特定的功能。
服务导向模型适合于将复杂的流程分解为可重用的模块。
8. 自适应模型(Adaptive Model):流程根据当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自动调整和优化自身的执行方式。
自适应模型适合于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条件来动态调整流程的场景。
工作流国际标准
工作流国际标准《工作流国际标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国际标准,它是支持企业和组织在实现流程管理、决策管理及工作流程自动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参考。
此国际标准以国际计算机词汇(ISO/IEC 80003-3)定义的工作流程管理的概念为基础,它的概念是为了支持任何类型的企业和组织,它提出了流程管理领域的四级模型,同时为企业和组织提供非常有用的标准和最佳实践的指南。
首先,《工作流国际标准》的第一级模型是组织本身,也称为组织本身模型。
这个模型描述了流程分析所需的组织结构。
该模型定义了如何从组织结构上解析出来的流程变量,以及如何使用流程变量进行流程决策。
此外,它还制定了添加新数据的组织规范,以及确定和改进现有流程的最佳实践框架。
其次,《工作流国际标准》的第二级模型是系统架构模型。
该模型描述管理过程如何在系统内实现、支持和控制,以及如何将系统架构与组织本身模型结合起来。
在这个模型中,可以设计和构建客户服务系统,并根据客户需求来指导系统实施。
还可以利用系统架构模型来实现工作流自动化,使得流程能够实时跟踪和控制,并且可以与企业系统或新的技术进行集成。
最后,《工作流国际标准》的第三级模型是流程管理模型。
该模型涵盖了实现流程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流程管理的各种工具,如流程模型、流程图和活动表。
该模型还定义了如何对流程进行评估,以及分析和优化流程。
此外,它还描述了多种方法来实现信息集成和运营数据分析,从而使企业能够使用客户数据来提升工作流程质量和效率。
总而言之,《工作流国际标准》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完整的、实用的工作流管理模型,可以作为企业和组织实施流程管理的重要参考。
它的四级模型涵盖了从组织本身到流程自动化的所有层次,从而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实施和管理流程,并在过程中变得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它也可以作为企业组织计算机环境的参考框架,以便支持企业技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操作性。
模型训练工作流编排
模型训练工作流编排模型训练工作流编排是人工智能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模型复杂度的提高,对模型训练工作流的编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模型训练工作流编排的概念、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方法和工具。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模型训练工作流编排的概念。
模型训练工作流编排指的是将模型训练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和组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其能够高效地进行并行化、分布式处理和资源调度。
一个完善的模型训练工作流编排能够提高训练效率、降低资源成本,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我们来谈谈模型训练工作流编排的重要性。
随着深度学习模型的兴起,模型训练的复杂度大大增加,传统的训练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数据和模型的需求。
一个合理的工作流编排能够使模型训练过程更加高效,降低训练时间和成本。
工作流编排还能够有效地利用多台机器进行并行化训练,提高整体的训练速度。
接下来,让我们讨论一些常见的模型训练工作流编排方法和工具。
首先是基于任务调度的工作流编排方法,这种方法将模型训练过程分解为多个任务,并通过任务调度器进行任务分配和资源调度。
常见的任务调度器包括YARN、Kubernetes等。
其次是基于图计算的工作流编排方法,这种方法将模型训练过程表示为一个有向图,其中节点表示任务,边表示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图计算引擎进行任务的调度和执行。
常见的图计算引擎包括DAG Scheduler等。
还有一些专门用于模型训练工作流编排的工具,如TensorFlow的Distributed Training、PyTorch的DistributedDataParallel等。
模型训练工作流编排是模型训练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有效提高训练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发展,模型训练工作流编排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模型训练工作流编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实际应用中更加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模型训练工作流编排。
WFMC-TC-1003-工作流参考模型(ch)
翻译人:张敬波(网名:踏冰)OICQ:42508298Email:say4ever2u@ MSN:tabingfly@翻译人:韩伟(网名:浆糊)OICQ:3413384Email:java_cn@ MSN:Java_cn@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工作流管理联盟规范WFMC ——工作流参考模型文档编号TC00-100395年1月19日版权©2002WFMC目录目录...................................................................................................................................- 2 -1.简介...............................................................................................................................................- 4 -1.1. 背景.....................................................................................................................................- 4 -1.2. 目的.....................................................................................................................................- 4 -1.3. 范围.....................................................................................................................................- 4 -1.4. 对象.....................................................................................................................................- 5 -1.5. 如何阅读.............................................................................................................................- 5 -1.6. 参考.....................................................................................................................................- 5 -1.7. 修订历史.............................................................................................................................- 5 -2.工作流系统简介...........................................................................................................................- 6 -2.1. 什么是工作流(workflow)..............................................................................................- 6 -2.1.1. 建立时期功能..........................................................................................................- 7 -2.1.2. 运行时期过程控制功能...........................................................................................- 8 -2.1.3. 运行时期活动交互..................................................................................................- 8 -2.1.4. 分配与系统接口......................................................................................................- 8 -2.2. 工作流的发展.....................................................................................................................- 9 -2.3. 产品实现模型.....................................................................................................................- 9 -2.4. 可选择的实现方式(Alternative Implementation Scenarios).......................................- 14 -2.5. 对标准化的需要(The Need for Standardization)........................................................- 17 -3.工作流参考模型(Workflow Reference Model).....................................................................- 18 -3.1. 简介...................................................................................................................................- 18 -3.2. 工作流模型(The Workflow Model)............................................................................- 18 -3.3. 工作流执行服务器(Workflow Enactment Services)...................................................- 19 -3.3.1. 什么是工作流执行服务器?.................................................................................- 19 -3.3.2. 工作流机(The Workflow Engine).....................................................................- 20 -3.3.3. 同种和异种的工作流执行服务器(Homogeneous & Heterogeneous WorkflowEnactment Services)........................................................................................................- 21 -3.3.4. 工作流应用编程接口与数据交换(Workflow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Interchange)....................................................................................................................- 23 -3.3.5. 工作流控制,工作流相关数据和工作流应用数据.............................................- 23 -3.3.6. 数据交换(Data Interchange).............................................................................- 24 -3.4. 过程定义(Process Definition)......................................................................................- 25 -3.4.1. 过程定义工具(Process Definition Tools).........................................................- 25 -3.4.2. 工作流定义转换(接口1)..................................................................................- 26 -3.5. 工作流客户端功能(Workflow Client Functions)........................................................- 29 -3.5.1. 工作流客户端应用程序(Workflow Client Applications)................................- 29 -3.5.2. 工作流客户端应用程序接口(接口2)..............................................................- 30 -3.6. 应用程序调用功能(Invoked Application Functions)..................................................- 32 -3.6.1. 应用程序调用(Invoked Applications)..............................................................- 32 -3.6.2. 应用程序调用接口(接口3)..............................................................................- 33 -3.7. 工作流协同工作流能力(Workflow Interoperability).................................................- 35 -3.7.1. 异种工作流执行服务器.........................................................................................- 35 -3.7.2 模型1 ——链锁式(Chained).........................................................................- 35 -3.7.3. 模型2 ——子过程嵌套(Nested Subprocesses)............................................- 36 -3.7.4. 模型3 —— P2P (Peer-to-Peer).......................................................................- 37 -3.7.5. 模型4 ——相似同步(Parallel Synchronised)...............................................- 38 -3.7.6. WAPI协调工作功能(接口4)...........................................................................- 38 -3.8. 系统管理(Systems Administration).............................................................................- 41 -3.8.1 管理和监视工具(Administration & Monitoring Tools)....................................- 41 -3.8.2. 管理和监视接口(接口5)..................................................................................- 41 -4. WAPI 结构、协议和一致性.......................................................................................................- 44 -4.1. WAPI——API功能简介...................................................................................................- 44 -4.2. WAPI协议.........................................................................................................................- 45 -4.3. 一直性原则.......................................................................................................................- 45 -4.3.1. 一致性的意义........................................................................................................- 46 -4.4. 协同工作能力分类和一致性级别....................................................................................- 46 -4.4.1 定义工具、工作流执行软件..................................................................................- 46 -4.4.2 可户端应用程与工作流执行服务器序协同工作..................................................- 46 -4.4.3. 应用程序和工具集成............................................................................................- 47 -4.4.4. 工作流执行服务器协同工作.................................................................................- 47 -4.4.5. 公共工作流管理....................................................................................................- 47 -1.简介1.1. 背景工作流管理系统一项快速发展的技术,各种行业渐渐的采用工作流技术。
供应链管理 第三章 供应链的构建模型
➢二、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创造过程
❖ (一)从供应链的内部运作即流程角度看
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B1)集成信息系统在同一个信息 平台上提供商业数据,信息共享,使供应链决策高度整 合与一致,从而缩短生产提前期的准备时间,减少企业 之间的交易、谈判的成本和时间,减少企业间的冲突 。
通过(B2)先进技术改进工作流程的效果及不断创新管 理供应链的方法和技术,最终使得供应链能够在合理的 成本下,以高效而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解决了“交易 费用”的增加问题,从而更多地让利消费者。
c敏捷组织结构流程运作能力库存管理a4精细生产分销管理流程运作能力客户化延迟制造商能够加强理解客户需求主动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增加供应链的服务价值同时大量定制生产对于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响应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物流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客户价值满足或超越顾客需求恰当提供客户所需服务生产进度供应商管理以及销售运作计划中做到整个系统的产品数量和混合投放的准确性jit精细生产制造资源的有效产出同时保证较高的柔性和质量设备可靠低库存时间变动小供应商伙伴关系集成核心的供应商和制造商的供应链行为以实现价值和成本的最优化集成绩效评价确保组织的商业目标转化为特定运作及财务目标评价和分析供应链绩效对顾客和供应商的利益增值性信息技术集成信息系统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提高商业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及共享度以提高供应链计划执行的绩效达到供应链决策的高度整合与一致
A2 有效物流
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客户价值,满足或超越顾客需求,恰当提供客户所 需服务
A3 需求驱动的生产计 生产进度、供应商管理以及销售、运作计划中,做到整个系统的产品数量和
划
混合投放的准确性
A4 JIT/精细生产
制造资源的有效产出,同时保证较高的柔性和质量(设备可靠、低库存、时 间变动小)
工作流参考模型
工作流参考模型(Workflow reference model)是由工作流管理联盟于1995年提出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
工作流参考模型标识了构成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基本部件和这些基本部件交互使用的接口。
这些基本部件包括:工作流执行服务、工作流引擎、流程定义工具、客户端应用、调用应用、管理监控工具;基本部件交互使用的接口包括:接口一、接口二、接口三、接口四和接口五。
这个模型很大地影响了人们后来对工作流技术的讨论。
[编辑]参考模型中的部件工作流参考模型标识的基本部件和接口如下:▪工作流执行服务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部件,它的功能包括创建、管理流程定义,创建、管理和执行流程实例;在执行上述功能的同时,应用程序可能会通过编程接口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一个工作流执行服务可能包含有多个分布式工作的工作流引擎。
▪工作流引擎是为流程实例提供运行环境并解释执行流程实例的软件部件。
▪流程定义工具是管理流程定义的工具,它可能通过图形方式把复杂的流程定义显示出来并加以操作;流程定义工具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
▪客户端应用是通过请求的方式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的应用,也就是说是客户端应用调用工作流执行服务;客户端应用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
▪调用应用是被工作流执行服务调用的应用;调用应用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
为了协作完成一个流程实例的执行,不同的工作流执行服务之间进行交互。
▪管理监控工具主要指组织机构、角色等数据的维护管理和流程执行情况的监控;管理监控工具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
[编辑]参考模型中的接口▪接口一(工作流定义交换),用于在建模和定义工具与执行服务之间交换工作流定义。
主要是数据交换格式和API。
数据交换通过XPDL,API通过WAPI。
▪接口二(工作流客户端应用接口),用于工作流客户端应用访问工作流引擎和工作列表,通过WAPI完成。
▪接口三(被调用的应用接口)用于调用不同的应用系统。
▪接口四(工作流系统互操作接口),用于不同工作流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质量链管控SD模型
第37卷第6期2020年12月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Vol.37 No.6Dec. 2020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质量链管控SD模型陈伟\孙翔君\王朝晖2,陈荣亮2,李辉3(1.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武汉三木和森建设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418;3.武汉市建筑节能办公室,湖北武汉430015)摘要: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质量的形成贯穿于设计、生产、运输和装配多个环节,多环节环环相扣形成质量 链条。
为加强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质量链管控,将质量影响因素按照人员、设备、材料、技术、管理以及环境 六个方面,全面分析归纳预制构件形成全过程中的质量影响因素,研究质量目标与进度目标的作用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质量链管控模型。
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仿真模拟以及灵敏度分析,得出预制构件质量链的重点管控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为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质量链管控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质量链管控;系统动力学;灵敏度分析中图分类号:TU756;TU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0985(2020)06-0014-07SD Model of Quality Chai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Prefabricated Building ComponentsCHEN Wei1,SUN Xiang-jun[,W ANG Zhao-hui2,CHEN Rong-liang2,LI Hui3(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430070, China;2.Wuhan Sanmu Hesen Construction Co Ltd,Wuhan430418,China;3.Wuhan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Office,Wuhan430015,China)Abstract:The quality formation of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runs through many links of design,production,transportation and assembly,which forms a quality chain.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hain control of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in prefabricated buildings,the qua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forming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terms of personnel,equipment,materials,technology,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the mechanism of quality objectives and schedule objectives are studied,and the quality chain control model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components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system dynamics bined with the typical case simulation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the key control factors of prefabricated component quality chain are obtained,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proposed,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quality chain control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components.Key words:prefabricated buildings;prefabricated components;quality chain control;system dynamics;sensitivity analysis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质量贯穿于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运输及 装配各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形成预制 构件质量链。
装配模型建模方法
装配模型建模方法咱先说说自底向上建模。
这就像是搭积木,一块一块往上垒。
你得先把每个小零件给建好喽。
比如说你要建个小机器人的装配模型,那机器人的胳膊、腿、脑袋这些小零件的模型得先有个模样。
这个过程呢,你要仔细考虑每个零件的形状、尺寸啥的。
就像胳膊得和身体能接上,那尺寸就得匹配好。
这就要求咱对每个小零件的设计细节都心里有数,不能马马虎虎的哦。
再讲讲自顶向下建模。
这个呀,就有点像从整体规划到局部细化。
你先有个大的概念,比如说这个装配体大概是个啥功能,整体的外观框架是啥样的。
然后再慢慢细分到每个小零件。
这就好比你要盖房子,先有个房子的整体设计图,然后再去考虑每个房间怎么布局,门啊窗啊怎么安排。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各零件之间关联很强的装配模型就特别好用。
还有一种就是混合建模啦。
这就像是把前面两种方法混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时候呢,一个装配模型里有些部分适合用自底向上,有些部分又适合自顶向下。
咱就灵活运用呗。
比如说机器人的身体框架用自顶向下,能更好地规划整体结构,而那些小装饰零件用自底向上,单独把它们做好再装配上去。
在建模的时候呀,尺寸约束也超级重要呢。
你想啊,如果零件之间的尺寸对不上,那这个装配模型不就乱套啦?就像穿衣服,扣子和扣眼大小不合适,这衣服就没法好好穿。
所以在建模过程中,要准确地设置好尺寸约束,让每个零件都能在正确的位置上,严丝合缝的。
另外,零件之间的配合关系也不能忽视。
是滑动配合呢,还是固定配合,这都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如果是机械臂那种需要活动的部分,那肯定是滑动配合啦。
要是那种固定不动的结构,就用固定配合。
这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相处模式嘛。
宝子,装配模型建模其实也没那么难,只要你掌握了这些方法,再加上点耐心和细心,肯定能建出超棒的装配模型的。
加油哦! 。
流程架构常用模型
流程架构常用模型一、线性流程模型线性流程模型是最简单、最常见的流程架构模型。
它以线性顺序的方式组织流程,每个步骤按照顺序依次执行。
这种模型适用于简单的流程,例如申请流程、审核流程等。
线性流程模型的优点是清晰简单,易于理解和实施,但也存在着流程无法中断和无法并发处理的缺点。
二、并发流程模型并发流程模型是指在一个流程中同时执行多个步骤,以提高流程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例如,在生产流程中,可以同时进行多个工序,以缩短整体生产时间。
并发流程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但也需要考虑协调和同步的问题,避免资源冲突和数据一致性问题。
三、分支流程模型分支流程模型是指根据不同的条件或情况,分支出不同的流程路径。
例如,在客户服务流程中,根据客户的需求和问题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流程路径。
分支流程模型的优点是能够个性化地处理不同的情况,提高流程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但也需要考虑分支条件的管理和维护。
四、循环流程模型循环流程模型是指在流程中存在循环执行的步骤。
例如,在质量管理流程中,可能需要多次进行检查和测试,直到达到质量标准为止。
循环流程模型的优点是能够持续迭代改进,解决问题和优化流程,但也需要考虑循环条件的控制和退出机制。
五、阶段流程模型阶段流程模型是指将一个复杂的流程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或阶段组合,并在每个阶段之间进行交互和传递。
例如,在项目管理流程中,可以将项目分解为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不同的阶段,并在每个阶段之间进行交付和评审。
阶段流程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分解复杂的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控制风险,但也需要考虑阶段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六、混合流程模型混合流程模型是指将以上不同的流程模型进行组合和应用,以满足实际流程的特点和需求。
例如,在生产流程中,可以同时应用并发模型和分支模型,以实现高效的生产和个性化的定制。
混合流程模型的优点是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的场景和需求,但也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模型的特点和限制。
总结起来,流程架构常用模型包括线性流程模型、并发流程模型、分支流程模型、循环流程模型、阶段流程模型和混合流程模型。
Isight-3-流程控制
数据流 Dataflow
• Workflow 只是告诉什么要运行和什么时候运行 • Dataflow 告诉了组件之间什么数据进行传递
双击任何链接线查看指定的参数映射 显示组件间传递的参数的个数
节点表示数据流的 一个转弯
模型装配:模型检查
• Isight还有一个内部的模型检查框架 – 保证建立的模型是正确的 – 建议/警告用户建立的模型有哪些方面没有依从惯例 – 提供检查组件的配置正确与否 – 自动找到错误源并修正
Loop (For)
• 每次迭代单次执行; • 控制循环的参数设置; • 按照预定的次数执行设计流
程; • 整形和实型参数; • 增量可是正值或者负值 (但
不能为0); • 运行失败,做出相应的判断 • 可以并行执行。
Loop (For Array)
• 对数组中每一个变量执行一次循环,可保存并行循环结果:
Model Explorer显示树结构
在全模型和单层模型之间任 意切整个 模型布 局
过程组件右键允许用户去 Collapse/Expand自己的子 流程
多层模型
条件工作流
• 可以构造工作流的分支,当多个分支需要执行的时候可以放置条件判断
拖拉工作流链接线
选择一个链接线右键 →Edit Condition
可以关闭
显示最严重的检查的错误信息
显示所有的总数和激活 对话框查看所有的信息
流程集成
流程集成
Loop (For Each)
• 控制循环的参数:类型、形式不受约束 • 变量类型包括实型、整型、字符串或布尔
Loop (While)
• 满足设定条件后,总是执行循环内容:
Loop (Do Until)
执行设计流程直到满足条件,每次执行完后检查条件,最后一次不满足条 件,复杂条件持逻辑运算OR, AND,最大执行次数可以被指定(默认10)
《CATIA装配设计》课件
了解CATIA零部件编辑方法和技巧,能够轻松制作 满足设计需求的零部件模型。
CATIA装配设计概述
1
装配设计流程
学习CATIA装配设计工作流和步骤,能够运用CATIA进行装配设计。
2
装配约束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CATIA装配设计中的常用约束类型,掌握约束的设置方法和技巧。
3
装配部件管理
掌握CATIA装配部件管理方法,能够有效管理和更改零部件和装配体。
《CATIA装配设计》PPT课 件
欢迎来到《CATIA装配设计》PPT课件。本课程将为您提供全面的CATIA软件基 础知识和应用技巧,让您轻松掌握装配设计方法和实战技巧。
CATIA基础知识
CATIA软件介绍
了解CATIA软件的基本介绍和应用 领域。
CATIA工作环境介绍
熟悉CATIA软件工作环境的各种界 面和基本设置。
CATIA装配设计实例
从零部件到装配体
实际案例模拟,从零部件到装配体 的全流程演示,包括草图设计、建 模和装配设计等。
装配约束设计
装配体编辑和管理
熟悉CATIA约束的使用方法,从简 单到复杂的装配约束设计案例模拟。
掌握CATIA装配体管理方法和技巧, 从案例中学习如何对装配体进行有 效管理和编辑。
CATIA基础操作
掌握CATIA软件的基本操作技巧和 快捷键。
CATIA草图设计
学习CATIA草图设计的基本要素和 方法。
CATIA零部件设计
创建零部件
熟练掌握CATIA创建零部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零部件建模
学习CATIA建模技巧,能够熟练使用CATIA进行零部 件建模。
零部件草图设计
了解CATIA草图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方法,掌握实现 零部件草图建模的技巧。
工作流设计基本思路
工作流设计基本思路1.工作流程的分类一般说来,我们在业务系统中的工作流程分为下列两类:1:已经固定的好的流程这一类流程就是我们在交付项目或者产品就已经定义好了的一些流程。
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动,或者说几十年难得一变的。
2:客户实现自定义流程这一类流程就是客户由于业务问题或者某些特别的需求经常要改变流程执行的顺序或者作其他的变动,因此我们得提供一个平台或者一套已定义好的页面去给客户来实现流程的自定义2.工作流的粗略设计从技术的层面上,工作流系统应该独立于业务系统,以中间件的形式存在。
这样,工作流组件就不会和特定的业务系统藕合在一起,可以为多个业务系统提供流程定义和流程管理.以下是一些初步的设计思路:1工作流的的设计初步的设计方案为:将实际系统设计成三层结构,通过使用可视化的建模工具对业务流程和组织/角色模型建模(前台使用JS+CSS来实现一个简单的页面来进行流程的管理,通过AJAX 将定义的表单数据及时传递到后台),得到流程定义和流程中活动节点角色安排的数据;然后将得到的数据放到数据库中保存起来,初步形成工作流控制数据、相关数据、组织/角色模型数据,所有这些数据由工作流管理引擎统一进行控制;中间件负责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消息传输和工作流引擎等相关的服务,而中间件工作流引擎服务就根据工作流控制数据、相关数据、组织/角色模型数据来控制流程的运转、信息的查询、维护和监控文件的状态;同时,使用了接口来实现程序与平台之间的无缝连接,如下图示:一:构建工作流模型详细分析业务模型,构造工作流的大体框架二:过程定义通过需求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工作流过程的定义,三:引擎选用根据任务的大小来进行引擎的选取,如果任务较大,是否自已实现一个工作流平台,如果任务目标不是很大,是否可以选取开源的工作流引擎来进行后台的操作。
四:客户程序调用给出一个接口供客户程序实现自定义工作流或者进行调用2工作流的业务操作工作流组件如果要独立于业务系统成为一个中间件的话,就不能将自己和那些有明显的业务特色的数据给藕合起来,我们的用户数据等都是以接口的形式从其他的业务系统交换过来对于从前台页面传递过来的工作流的数据,我们将以XML文件的方式保存起来,并另外建一个XML文件将当前的流程的创建者的数据以及所属的业务系统的数据关联起来。
基于Agent-KanBIM的精益建造工作流模型
基于Agent-KanBIM的精益建造工作流模型吴桦;苏振民;张锦华【期刊名称】《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年(卷),期】2018(035)006【摘要】精益建造将建设活动视为一个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并向顾客传输价值和持续流动的过程,但建设活动的复杂性、动态性和系统性阻碍了建设流动,造成严重浪费.为提升工作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而增加项目价值,本文选择精益建造工作流为建模对象,即建造过程中的资源、指令与任务序列结合并实施生产的过程,从资源、管理和任务层次抽象工作流系统,集成Agent技术与KanBIM系统构建精益建造工作流模型,动态可视化地展示工作流要素、计算分割工作面、灵活调整工序、及时采购、优化现场布置和共享信息流,从系统层面运算、协调、预测和展示工作流.该模型为认识和管理精益建造工作流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建设活动的灵活性和实时性,旨在减少浪费,增加项目价值.【总页数】8页(P186-192,214)【作者】吴桦;苏振民;张锦华【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816;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816;江苏武进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才良分公司,江苏常州 2131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84【相关文献】1.精益建造工作流稳定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J], 韩雷杰;韩美贵;仝泽强2.精益建造工作流稳定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J], 韩雷杰;韩美贵;仝泽强;3.基于Agent-KanBIM的精益建造工作流模型 [J], 吴桦;苏振民;张锦华;;;4.基于建筑信息模型促进装配式建筑精益建造的精益管理模式 [J], 陈敬武; 班立杰5.基于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筑企业精益建造模式研究 [J], 包俊;廖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D C 7 < 1 D K ! Q0)A T
( =& !&
= V : 7 < W : K !T. U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 " . 2 ( ) 3 ) . 2 ) ) 3 ) 3 " . & % ) ( / .6 ( / ( " " % / ( ( 0 # *+ # 4 5( *6 4 4$
收稿日期 ! 修改稿收到日期 ! 本课题得到国家 # 九七三$ 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基金% ’ 高校 ! $ $ % < $ ! <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博士基金资助 王月龙 ( 男 ( 年 生 ( 博 士 研 究 生 ( 主 博士点基金 % ! $ $ ! $ $ $ = $ = @ % $ ! $ ? $ $ ! 9 = " % # 要研究方向为 A 王文俊 ( 男( 博士 ( 主要研究方向为应急联动 ’ 罗英伟 ( 男( 博士 ( 副 ( + 及应用集成 9 = " # $ 年生 ( A ( + 及应用集成 9 = " # = 年生 ( 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式计算及 A ! 汪小林 ( 男( 博士 ( 副教授 ( 主要研究 方 向 & & 2 高级会员 ( ( +9 * < B C D 8 8 E!F G :9 H I :9 J K9 = " # ! 年生 ( ; 许卓群 ( 男(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计算可视化 ’ 并行计算 ’ 人工智能及 A 为分布式计算及 A ( +9 = " ? % 年生 ( ( +9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 # $ 它使得工作 流 的 描 述 文 本 具 有 更 多 的 语 义 = 信息 ! 便于机器理解和处理 ( # $ 基 于 本 体 概 念 的 工 作 流 支 持 语 义 映 射! 便 ! 于不同抽象层次工作流的映射和匹配 ( # $ 它支持跨领域的语义共享与互操作 ( ? $ 工 作 流 的 描 述 更 为 严 谨 和 理 论 化! 便于工 # \ 作流的普适和复用 9 ;9 :! 基本概念 本体主要描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基于 这些概念的公理和 业 务 规 则 等 9 对相关领域的概念 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和界定是本体建模的一项重要工 面向突发性公 共 事 件 的 应 急 处 置 环 境 是 一 个 跨 作9 业务领域 " 跨部门的 虚 拟 组 织 # ! 下面给出虚拟 6-$ 组织 # 及与 6- 有关的几个概念的定义 9 6-$ 定 义 :9 6 D O M : C 8O C K D ] C M D 7 K! !虚拟组织# N & %’ $ 是指在某 种 共 享 规 则 下 的 一 组 个 体 或 组 织 ! 6即多个互相独立的参与者或自治的系统通过共享资 虚拟组织实现了有条件的 " 源来共同完成某个任务 9 高度可控的共享 9 共享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动态 变化 9 异 构 的 和 分 布 的9 6- 成员及资源是动态 " 6的组成要素主要有资源 " 服务 " 组织机构 " 共享规则 " 安全规则 " 库$ 等9 为支持分布式 Q 6- 本体 # H R 环境 各类资源的共享与互操作 ! 虚拟组织 # $ 的 概 念被 6) 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9 引入到 Q H R A O D I 服务领域 ! 应急处置 业 务 领 域 的 虚 拟 组 织 6-# 下文中如 不特别说明 ! 所有的 6- 均指 应急处 置 6-$ 是指应 急处置过程所涉及的组织 " 人员 " 资源和系统等所构 成的一个动态的 * 应急事件处 置 环 境+ 该* 环 境+ 为 9 完成某个 突 发 事 件 的 处 置 往 往 需 要 涉 及 到 多 个 分 布" 自治的业务领域 " 多个组织 " 多类资源 " 多类服务 或多个系统等 9 建 立 应 急 处 置 6- 的 目 标 是 为 应 急 处置业务提供协同工作的环境 9 定义 ;9 !资源是对世界 进 行 概 念 化 后 所 得 到 的对象和关系 9 在虚拟组织 6- 中 ! 所有基于某种共 享规则用于共享目 的 的 实 体 都 可 以 称 之 为 资 源 9 在 基于网络)网格环境的 6- 中 ! 常用的 6- 资源包括 处理能力 " 存 储 系 统" 目 录 服 务" Q H R 服 务" A O D I服 数据服务 " 缓存服务等 9 务" 在一 个 6- 中 ! 具有相同功能的资源实例可能 会有多个 ! 为支持对同一类资源的统一描述 ! 本文引 入了 * 抽象资源 + 的 概 念! 抽 象 资 源 是 指 6- 环 境 中 具有相同功能的同 一 类 资 源 的 抽 象 描 述 ! 与之相对 应的是 * 具体资源 + # 或* 物理资源 + " * 资源实例 + 等$ ! 描述的是抽象资源 的 一 个 具 体 实 现 9 以 Q H R A ( +系
!& %
! & # 8 6 1 8 D B H IC M M V HH B H O H K J H P 7 K P HC 8 D J C M D 7 K( M V D PF C H OF : M PX 7 O E C O IC8 C H O H IJ 7 K < !0 N ;O F F F F ; ( J H MB 7 I H 8 X 7 OE 7 O G X 8 7 EC K ICV D H O C O J V D J C 8 I H P J O D M D Y HB 7 I H 8 7 XB H M C I C M C C K I: 7 KE V D J VH P M C R < F F F 8 D P V H PCB H J V C K D P BX 7 OE 7 O G X 8 7 EC P P H B R 8 K IH Z H J : M D 7 KK C Y D C M H IR V HB H M C I C M C 9 5 V HB H J V C < ;C N ;M % K D P BD P D 8 8 : P M O C M H IR P D K KC 8 D J C M D 7 KP J H K C O D 77 X ( * / + ( K M H O C M H I* B H O H K J H P 7 K P H+ P < ;: NC F F N N ;/ F ; M H B& 9 5 V HB H J V C K D P BI H P J O D R H IV H O HP 7 8 Y H P M V HF O 7 R 8 H B7 XB C D K K IR D K I D K X O 7 BH B H O H K J F F NC N N ; ( M C P G P M 7I D P M O D R : M H IP H O Y D J H P C K IF V P D J C 8 O H P 7 : O J H PH K V C K J H P C I C M C R D 8 D M X C KH B H O H K J P M H B ; F ;7 N ;P ; ( M 7I K C B D JC K II D P M O D R : M H IH K Y D O 7 K B H K M D B O 7 Y H P P H 8 X @ C I : P M C R D 8 D M K IP M C R D 8 D M X M V HH B H O H K < ; F [ ;C ;7 N ( J P P M H BD KM V H J 7 : O P H7 X I H 8 7 B H K M C K IH Z H J : M D 7 K C K IC M M V H P C B H M D B HI H J 7 B 7 P H P J 7 B 8 H Z D ;; F ; F F < M K IO H I : J H PC R P M O : P H K H P P7 X M V HF O 7 R 8 H B PO H 8 C M H IE D M VE 7 O G X 8 7 E9 ;C " "B " 9 $ 4 * + # * / +"Q H RP H O Y D J H P A O D IP H O Y D J H P H M C I C M C E 7 O G X 8 7 E !( (
& + ) ’ , & " %. / " ( . "( 7 " 8 / ( ( / : " % ; / & < " / / ( $ $ L # = # 49 5( = 4!= & . 2 ) ) 3 ) ( ) % ’ $ & / ) (. / " ( . "$ ( 01 " . 2 ( ) 3 ) 2 / 2 " ? /9 ( / : " % ; / & 2 / 2 " ? / ? ! $ $ ? !L *> * 4 5( 5(
第! "卷!第#期 ! $ $ %年#月
计 !! 算 !! 机 !! 学 !! 报 &’ ( ) * + *, -./ )0 1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4 .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