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
一.SWOT分析的总体框架
SWOT分析法能比较客观的分析和研究对象的现实情况,从而找出对自己有利且值得发展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且需要回避的因素,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从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力求对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深入分析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SW)、外部的机会和威胁(OT),从而根据研究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
附图表: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
内部优势(S) 劣势(W)
1.专业实用性强
2.涉猎内容范围广
3.专业方向多样
4.人才培养模式灵活1.专业基本规范问题尚未解决
2.师资力量薄弱
3.专业方向混乱
4.教学研究方向的单一性
5.管理实习随意性大
外部机会(O)威胁(T)
1.国际专业化分工的需要
2.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需要
3.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1.政府职能转变迟延与滞后
2.政企分开的不彻底性
3.国内对专业认识的不足
二.内外部环境深入分析:优势与劣势(SW)和机会与威胁(OT)
(一)内部优势
1.专业实用性强
我国自1998年开始通过新建和对原有相关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革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至2004年底全国已有270多所高校建立这一专业,涵盖了体育管理、卫生财会、医药贸易、市政管理、医药经营管理、影片制作管理、公共政策与人口、图书与情报、应急管理等30多个专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涉猎内容范围广
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能力:
(1)掌握并能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
(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能力;
(3)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4)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
3.专业方向多样化
在“科、教、文、卫、体”五个大的专业方向上又划分成若干个小的专业方向。
向卫生类专业就有卫生信息与计算机管理、卫生财会医疗保险、医药贸易、社区卫生服务、医药物流管理、医药法学、药事管理、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方向。
在环境方面有环境经济管理、海洋经济与管理等多个专业。
此外,还有交通运输管理、艺术管理和文化经济人、物业管理与房地产开发管理、社区管理、音乐电子信息管理、体育经营管理等20多个专业方向。
4.人才培养模式灵活
本科、专科层次都有招生,大部分综合性高校主要实行全日制本科培养模式,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大学等学校开设了专科起点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的学校则是培训在职干部。
2003年起部分学校采用第二学位方式,有的高校采用了“2.5+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一定领导潜力的学生。
(二)内部劣势
1.专业基本规范问题尚未解决
2000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东北大学召开的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并没有就这一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目前比较认可的是主要涉及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的“科、教、文、卫、体”这五个大的专业方向。
国外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较为接近的国外社会组织,有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公益机构、第三部门等。
我国仅限于五个专业方向,显得较窄,应该扩大专业方向范围。
2.师资力量薄弱
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主要是依托原有的相关师资或专业开设的。
一些综合性大学是以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师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无专门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
3.专业方向混乱
有的学校没有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来设置专业方向,有的学校没有真正弄明白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把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混同。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应该是交叉学科的代名词,有些专业方向不适合冠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5.教学研究的单一性
目前学者主要研究的是国外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情况,加以引入而本土化的东西则不多。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公共管理,教学培养对象的就业单位也主要针对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
教学研究的方向缺少了公共事业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知道高
校培养出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能为企业做点什么,没有回答公共事业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研究中缺乏对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的研究、缺乏对公共事业如何才能本土化的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
6.管理实习随意性大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相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实习随意性大,缺乏规范性要求,整个实习过程的教与学都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
实习的目的定量计算难度大,一般采用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无法真实体现学习的效率。
实习活动一般来说安排的少,多数院校的实习都安排在大四下学期,那个时候学生忙着找工作,无暇顾及。
由于学生论文答辩的好坏与老师的教学质量无关,管理实习与论文答辩关系不大,管理实习的约束性不大。
(三)外部机会
1.国际专业化分工的需要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交叉科学的产生,公共事业管理也是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是管理学和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交叉。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很好的解决了“专才”与“通才”的矛盾,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需要
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强调:要把政府管理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在这次改革中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等社会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和职能作了重要调整,将部分只能交给了社会中介组织、非营利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准公共组织来承担,许多有政府经营的公共事业项目也开始了私营化改革,社会资本开始注入这些准公共组织的出现急需大量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另外,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公共事务,公共事务的复杂性要求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来应对。
3.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从而在根本上改善了公共事业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益。
要从根本上改善公共事业管理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就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人才市场选聘大量优秀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之培养了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队伍,为公共事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现代人才市场的流通机制改变了单一化的干部人事制度,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输入了新的血液。
(四)外部威胁
1.政府职能转变迟滞与延后
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不适应市场经
济发展的要求。
政府职能界定不明确,造成什么都管什么都管不好的局面,现在仍是“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的职能还没有真正转移到宏观调控
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政府职能转变延迟与滞后引发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其中最突出的有两个方面。
其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全能型政府有“恋政情结”造成政企不分,国有企业吃“大锅饭”,政府不得不将财税收入中应该再分配的形式,用于社会公共管理的大量资金投入国有企业中,削弱了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并阻碍公共管理发展。
其二,由于政府对微观活动管理得过多、过死,影响了基层单位的自主能力和活力,从而极大地抑制了非政府组织的成长和发展,也使得政府机构在经历了多次改革之后,职能转变缓慢、成效不明显。
2.政企分开的不彻底性
事业单位并没有彻底与政府分离,中国社会的准公共组织并不发达,事业单位没有像企业那样运行,许多事业单位的领导由政府部门挂帅。
事业单位像公用事业管理局、城市规划局、建设局等对文科出身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求量不大。
政府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进入设置了门槛,能进入政府部门的学生并不多。
3.国内对专业认识的不足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建立不久,社会普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
很多人不知道公共事业管理是干什么的,许多企业不知道高校有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因此,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招聘要求上都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他们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心存疑虑。